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肉食者謀之
擴展閱讀
買股票現貨屬賭博嗎 2025-07-13 08:23:10
股票價格的變動原因 2025-07-13 08:09:51
a股股票有t十0交易機制嗎 2025-07-13 08:07:39

肉食者謀之

發布時間: 2021-06-14 16:34:45

Ⅰ 文言文「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中間」是什麼意思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中間」的意思是:當權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

出處:先秦·左丘明《曹劌論戰》節選: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譯文:魯庄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庄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庄公。他的同鄉說:「當權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入朝去見魯庄公。

(1)肉食者謀之擴展閱讀:

一、賞析

開頭先點明事態發生的時間,接著指出的是「齊師伐我」,說明戰爭是由齊國進攻魯國而引起的,魯庄公准備抵抗。以上對形勢扼要的介紹,為曹劌的請見、論戰交代了必要的背景。

大軍壓境,曹劌准備參戰,作者通過曹劌與其「鄉人」的對話,一方面揭示了魯國當權者鄙陋寡見、屍位素餐的情況,為後文魯庄公在作戰中不察敵情、急躁冒進作了鋪墊;另一方面顯示了曹劌關心國事,同時也暗示了他是一個有遠謀的人。

二、作品評價

文章記敘的齊魯長勺之戰,是魯國抵抗齊國進攻的一次戰役。雖然是一個不大的戰役,但卻說明了戰略防禦的原則,是後發制人,以小敵大、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說過:「春秋時候,魯與齊戰,魯庄公起初不待齊軍疲憊就要出戰,後來被曹劌阻止了,採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勝了齊軍,造成了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

Ⅱ 自有肉食者謀之是什麼意思

大意:會有當權的人來策劃這件事。

Ⅲ 肉食者謀之是什麼意思

肉食者鄙不能遠謀,曹劌論戰。指吃肉的統治階層,官員。謀,謀劃。謀求。

Ⅳ 肉食者鄙 未能遠謀 肉食者是什麼意思

肉食者:吃肉的人,引伸為有權位的人;鄙:鄙陋。舊時指身居高位、俸祿豐厚的人眼光短淺。

肉食者鄙,舊時指身居高位、俸祿豐厚的人眼光短淺。出處於先秦·左丘明《左傳·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4)肉食者謀之擴展閱讀:

《曹劌論戰》出自《左傳·庄公十年》。它講述了曹劌對長頭之戰的評價,並以他的勇氣和精神戰勝了齊軍。

這篇文章解釋了如何正確運用戰爭的戰略防禦原則,只有「贏得人民的信任」,實施正確的政策「削弱敵人,打擊敵人」,並選擇有利的反擊和追求的機會,可以一個小敵人成為大而弱一勝強。

Ⅳ 肉食者謀之的「肉食者」在古今分別是什麼意思

古義:當權的人

今義:吃肉的人(非素食者)

Ⅵ 「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而矣」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保國這類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權力的人去謀劃。 但是天下的興亡,則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責任。

出處:清 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正始》:「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譯文:「亡國」與「亡天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亡國」是指改朝換代,換個王帝,國號。而仁義道德得不到發揚光大,統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間也紛爭不斷,是天下將滅亡。保國這類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權力的人去謀劃,但是天下的興亡,則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責任。

(6)肉食者謀之擴展閱讀

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的延伸—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意為保護一個國家系統不致被傾覆,是帝王將相和文武大臣的職責,與普通百姓無關;而天下蒼生的興盛、滅亡,關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個老百姓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最早是出現在顧炎武的《日知錄·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軍入關,以八字成文的語型,是出自於梁啟超。

Ⅶ 肉食者謀之的謀什麼意思

謀劃,計劃。動詞。

Ⅷ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翻譯成現代文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當權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

本句話選自《曹穢論戰》。《曹劌論戰》出自《左傳·庄公十年》。講述了曹劌在長勺之戰中對此次戰爭的一番評論,並在戰時活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的史實。

原文如下: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譯文:

魯庄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庄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庄公。他的同鄉說:「當權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入朝去見魯庄公。曹劌問:「您憑借什麼作戰?」

魯庄公說:「衣食(這一類)養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大臣。」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順從您的。」魯庄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誇大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

曹劌回答說:「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魯庄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實情(合理裁決)。」曹劌回答說:「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

魯庄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庄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還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大敗。魯庄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

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了戰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於是追擊齊軍。打了勝仗後,魯庄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

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裡設有伏兵。後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8)肉食者謀之擴展閱讀:

文章相關注釋:

(1)曹劌(guì):春秋時魯國大夫。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十年:魯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齊師:齊國的軍隊。齊,在今山東省中部。師,軍隊。

(2)伐:攻打。我:指魯國。《左傳》根據魯史而寫,故稱魯國為「我」。公:諸侯的通稱,這里指魯庄公。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想俸祿的人。

(3)謀:謀議。間(jiàn):參與。鄙:鄙陋,目光短淺。乃:於是,就。何以戰:就是「以何戰」,憑借什麼作戰?以,用,憑,靠。

(4)衣食所安,弗敢專也: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用。安:有「養」的意思。弗:不。專:獨自專有,個人專有。

(5)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給別人。以,把。人:指魯庄公身邊的近臣或貴族。徧:一作「遍」,遍及,普遍。

(6)犧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犧牲,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玉,玉器。帛,絲織品。加:虛報。小信未孚(fú):(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孚,使人信服。

(7)福:名詞作動詞,賜福,保佑。獄:(訴訟)案件。

作品背景:

齊與魯是春秋時期的鄰國,都在今山東省,齊在東北部,魯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齊襄公即位,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次年齊襄公為公孫無知所殺。第三年春天,齊人殺死公孫無知,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君位。

稍後,魯庄公也親自領兵護送公子糾回國爭奪君位,八月魯與齊師戰於乾時,魯軍大敗。齊桓公逼魯庄公殺死公子糾。魯庄公十年春天,齊借口魯國曾幫助公子糾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興兵攻魯,兩軍戰於長勺。這就是文章所記敘的齊魯長勺之戰。

Ⅸ 古今異義 肉食者謀之的肉食者什麼意思

古代把禮制規定的食肉的統治者稱為「肉食者」。例:《左傳·庄公十年》(曹劌論戰):「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肉食者」就是指諸侯、大夫一類有地位的人。[1]

Ⅹ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這是曹劌論戰里的句子:
意思是說,打仗是那些做高官得厚祿的人(肉食者)來策劃的,
你又何必參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