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劉備的性格特點,要舉例說明
三國演義》之故事,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所謂天下英雄屬曹劉,然劉備「亂世之梟雄」之稱,卻多遭誹議。其皆言劉備「婦人之仁」,一介懦夫,唯倚孔明方得稱霸西蜀;更有甚者,言劉備之事業出自眼淚而非兵馬,只「哭」出一片天下。余甚不平,願為玄德討一公道。
曹操青梅煮酒之時,言「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何為英雄?「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天下動盪,群雄並起之時,能率虎狼之師,席捲天下,統一中原,成就霸業者,方為英雄。至於為人將相,雖屢建奇功,封狼居胥,亦皆為賣命之徒,看家之犬耳。怎可與英雄共論?
由此觀之,劉備實屬人中龍鳳,世之梟雄也。
若劉備無英雄之志,黃巾之亂時也應只是一介走卒,扛著矛戈追隨諸侯馬蹄;若劉備無英雄之氣,初涉沙場,不會受孟德慧眼相識,後更不應被吳國太一眼相中:「真吾婿也!」 若劉備無英雄之膽,便沒有襄陽對飲時一句「備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輩,誠不足慮也」的醉怨。
劉備一生為匡社稷而奔走,為興漢室而征戰。「若備能勾回荊州,成王霸之業,一劍揮石為兩段。」手起劍落,恨石長留江南岸。視其心志,非英雄而何?
人言劉備婦人之仁,非英雄所懷,我看亦不然。須知仁者無敵,若無劉備之「婦人之仁」,怎會有子龍二易其主捨命相隨?若無劉備之「婦人之仁」,哪裡來伊籍筳間示意使其逃離洪門宴?若無劉備之「婦人之仁」,甘會讓元直身在曹營心在漢終身不為操設一謀?若無劉備之「婦人之仁」,何得來劉辟龔都賊黨之類捨命相護?若無劉備之「婦人之仁」,怎能使人談及劉備皆言「天下仁義」,且黃童、白叟、牧子、樵夫皆知其名?又哪來鼎足天下之霸業?由此可見,「仁」已成為劉備漂泊於烽火狼煙刀光劍影中的護身符,眾皆因感備之仁而捨命相助。視其胸懷,非英雄而何?
尚有狂妄之輩言劉備無能之徒,單用淚水騙取江山,更是無稽之談。其不見劉備初用兵,即以少勝多,以計克敵。若無英雄之略,何能如此?其不見,劉備與曹操煮酒時以天雷掩飾心中驚恐。若無英雄之智,何能如此?其不見劉備不顧二弟勸阻,數九寒天,三顧茅廬,終得孔明相助,倚其橫掃天下。若無英雄之見,何能如此?更兼其忠心於漢室,守義於兄弟,此等忠義仁智之士,非英雄而何?
既為英雄,又豈會久戀池中?於是,編席織履之人,掃黃巾,戰赤壁,吞荊州,霸西蜀,四方之士歸之,若水之歸下。孤窮劉備,赫然漢中稱王。五千精兵,使魏武大軍無功而返,遂成鼎足之勢。後為兄弟之情,怒戰於猇亭,兵敗於夷陵,駕鶴於白帝,終其一生如歌如夢之歸宿。
「人生至此,夫復何求?」
真英雄之言也!
2. 三國演義中劉備的性格是什麼
人物性格:一是親賢愛士,善待人才;二是生性善良,受民如子;三是待人寬厚,不求全責備;四是偶有權謀,頗有心計。
劉備雖有皇家的血脈,但卻經歷了家道中落、幼年喪父的人生悲劇,兒時為生活所迫便隨母「販履織席為業」,始嘗人生的艱辛。這段為生活所迫的人生逆境磨礪了劉備的心志,也鑄就了他與人為善的品格。
劉備雖然在機權幹略上略有不足,但是卻有著高尚的道德情操,並曾以此感化了刺殺他的刺客。劉備臨死前還以此來教育他的兒子劉禪,即「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後世紀念:惠陵
惠陵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內之正殿西側。史載,章武三年四月,劉備病死白帝城永安宮(在今重慶奉節縣城),五月梓宮還成都,八月葬惠陵。
後主從諸葛亮之意,先後將甘、吳兩位夫人合葬於此。 墓拔地而起,呈圓堆形,高12米,周長180米,佔地3畝,形若小丘。塋上樹木參差,墓邊古柏森森。陵墓建築,由照壁、柵欄門、神道、寢殿等組成。照壁長10米,高5米,正中鑲嵌菱形石雕。
(2)劉備的性格擴展閱讀
劉備,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早年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投靠過多個諸侯,曾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先後率軍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赤壁之戰時,劉備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
於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三國志》評劉備的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也稱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
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為政舉措:劉備在四川建立了蜀漢政權。當時四川的交通比較落後,山路居多。劉備和丞相諸葛亮在開辟四川郵驛事業上,作出了重要貢獻。
劉備建漢後,為了對付北方的曹魏,在漢中地區建立了北伐的軍事基地。為打通軍輸要道,在四川與漢中之間開通了四條主要道路,這就是著名的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和金牛道。蜀漢還在漢中設置了重要軍事關隘白水關。
白水關周圍的山上布滿了烽火樓。從白水關到國都成都400里間設置了一系列的亭障館舍,以保障郵驛的正常運行。在與東吳交界的荊州地區,大將關羽也在沿江設立了軍用通信的「斥堠」,烽火台從後方一直通達襄樊前線。
3. 劉備的性格分析
劉備性格多側面
劉之仁
一、劉備投奔劉表時,,劉表待之甚厚,劉表死時託孤於他,並說:「我子無才,恐不能承父業。我死之後,賢弟可自領荊州。」劉備泣拜曰:「備當竭力以輔賢侄,安敢有他意乎?」劉表死後,伊籍勸他以吊表為名就便擒下劉琮,以奪取荊州,諸葛亮也極力慫恿。劉備垂淚說:「吾兄臨終託孤於我,今吾執其子而奪其地,異日死於九泉之下,何面目復見吾兄乎?」劉備不乘人之危,忠厚待人的秉性如此,故劉 琮 投降後,荊州軍民不少歸附劉備。當他率軍和擁著數萬名眾向樊城撤退時,即使在曹兵快到的危機情況下,他也不願拋棄民眾逃走,這充分顯示了他的仁厚愛民的性格和秉性。
二、劉備在被邀入蜀的過程中,他趁駐守葭 蔭關以拒張魯之機,嚴禁軍士,廣施恩惠。後在進軍成都時,他立起免死旗,對眾將兵說:「汝川人皆有父母妻子,願降者充軍,不願降者放回。」他取蜀後,又廣施仁政,使東西兩川,民安國富,天禾大成。正因為他能以仁結民心,因此人心歸之,如小說第二回中,他一到安喜縣,「與民秋毫無犯,民皆感化。」第三十回中他 治理新野,「軍民皆喜,政治一新。」百姓稱頌他:「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
劉之偽
一、佔領益州是由諸葛亮提出經劉備 同意的隆中決策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劉備圖天下的重要戰略方針,故劉備在得荊州以後就著手策劃佔領益州。劉備提兵入蜀,是應劉璋的邀請前來支援的,且劉璋又是他的同宗,要取益州就 得 師出有名,因此劉備內心所想卻無法說出口,有時還否認其事,如龐統與法正勸他與劉璋會見時就席間以奪取益州,劉備卻假惺惺的說:「劉季玉與吾同宗,不忍取之,」經龐統、法正再三要求,劉備才說出心裡話,「吾入蜀中,恩信未立,此事決不可行,」他主張恩信已立,取得蜀人支持後才佔領益州,這件事除了表明劉備有胸懷全局高人一籌的戰略思想外,是不是多少有些虛偽呢?
二、第八十五回,劉備遺昭託孤時,泣對孔明曰:「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毛批曰:「或問先主令孔明自取之為真話乎,為假話乎?恐知其必不敢,心不忍,而故令之聞此言,則真輔太子之心愈不得不切矣。」知子莫如父,明知兒子不才,卻如是說,實為結孔明之心,使其死心為蜀漢效力。
三、曹丕自立為大魏皇帝後,傳言漢帝己被害。眾人進表「請漢中王即皇帝位」,劉備見了眾人的勸進表,大驚曰:「卿等欲陷孤為不忠不義之人耶?」當有人講到曹丕篡漢自立時,劉備勃然變色日:「孤豈效逆賊所為!」而且拂袖而起,入於後宮,過了些日子,孔明又引眾官入朝勸進,劉備還是說,「孤雖是景帝之孫,並未有德澤以布於民,今一旦自立為帝,與篡竊何異?」孔明苦勸數次,他還是堅持不從,後來眾官以「不久必盡散矣」為要挾,他才講出心裡話「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議論耳」。看,劉備本來是極想位登九五的,可是為了不落下話柄,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演戲,這不是「欲顯長厚而似 偽」了嗎?
劉之驕
截止到三顧茅廬,劉備確實是一位禮下賢土,謙虛納諫之仁君,可隨著事業的一步步發展和壯大,特別是他在蜀稱帝後,他的驕傲也在漸漸地滋長,直至發展到最後,他為關羽報仇決定伐吳時,趙雲規勸他不聽,秦宓進諫,他置之獄中,孔明上諫表,他擲於地下。當他征吳時,吳派陸遜為大將,馬良提醒他「陸遜之才不亞周郎,未可輕敵」,他卻自負地說,「朕用兵老矣,豈反不如一黃口孺子耶?」他將蜀兵四十餘營,皆移於山林密處,依溪傍澗,就水歇涼,馬良建議將各營移居之地畫成圖請教宰相,他驕傲地說:「朕亦頗知兵法,何必又問宰相?」這時的劉備與當初之劉備豈不是判若兩人 乎 ?結果陸遜一把火,幾乎把他的全軍燒光,自在情理之中。
4. 三國演義中劉備的性格特點
有獎勵
三國演義中劉備的性格特點?
現在正在學三國演義呢,好深奧啊,根本看不懂,大家幫幫忙,告訴我下,劉備的性格特點是什麼?謝謝。
展開
我來答有獎勵
吳華西楊明睿兒
聊聊關注成為第3位粉絲
籠絡豪傑,深得人心
劉備寡言少語,喜怒不形於色,能謙恭待人,城府極深。劉備年輕時師從東漢大儒盧植不愛讀書,喜歡弄狗騎馬,喜歡結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時代就有不少年輕人爭相依附他,這是他性格的優點。
劉備寬仁、忠厚、慈善、好施、善於收買、籠絡人心。劉備入蜀後,實行拉攏當地豪門士族的政策,發還他們的田地和房屋,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因而深得民心。
2.識人善用,君臣融洽
劉備禮賢下士,慧眼識才。在愛才、用才上,盡管劉備、曹操、孫權三人有共同的特點,但劉備比他們兩人更勝一籌,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對人評價:「劉備這個人會用人,能團結人,終成大事。這是他成功的關鍵。」
陳壽也評價劉備為:「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劉備創業之初,勢單力薄,顛沛流離。雖然兩次占據徐州,但都最終失敗,但是他注意收買人心,不論什麼情況,他都以民為先。後來,三顧茅廬得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對」,形成自己的立國綱要。他一生重用諸葛亮,如魚得水,共謀大業。他在鄉黨之中得到後來勇冠三軍的關羽、張飛,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鎮守了漢中這個戰略重地……從另一方面說明劉備知人善任的本色,很會籠絡人心。
3.堅韌不拔,終成大事
劉備性格中還有堅韌不拔、屢敗屢戰的優點。劉備創業之初,艱辛異常,東奔西走如喪家之犬,依靠袁紹時,受到節制,依附曹操時,曹操眾謀臣想誅殺他。曹操兩次都免殺,並以禮相待,後他又趁機逃脫,聯吳拒曹。他也曾依賴劉表,卻被劉表暗地裡提防,忍辱存身,以圖稱霸。可見他有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的精神,是一個打不敗、拖不垮的硬骨頭。
4.寬以待人,心胸廣闊
夷陵之戰中,劉備大軍潰敗,部將黃權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率軍投降曹魏,當時大臣們都勸劉備將黃權全家滿門抄斬,劉備卻說,黃權投降曹魏是不得以的舉動,還說:「黃權並沒有辜負我,是我辜負了黃權!」,身居高位,有如此廣闊的胸襟,實為難得,所以後世人都以寬以待人評價劉備。
5. 劉備性格特點是什麼
籠絡豪傑,深得人心。識人善用,君臣融洽。堅韌不拔,終成大事。寬以待人,心胸廣闊。
拓展資料
劉備寡言少語,喜怒不形於色,能謙恭待人,城府極深。劉備年輕時師從東漢大儒盧植不愛讀書,喜歡弄狗騎馬,喜歡結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時代就有不少年輕人爭相依附他,這是他性格的優點。
劉備寬仁、忠厚、慈善、好施、善於收買、籠絡人心。劉備入蜀後,實行拉攏當地豪門士族的政策,發還他們的田地和房屋,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因而深得民心。
劉備禮賢下士,慧眼識才。在愛才、用才上,盡管劉備、曹操、孫權三人有共同的特點,但劉備比他們兩人更勝一籌,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對人評價:「劉備這個人會用人,能團結人,終成大事。這是他成功的關鍵。」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又稱先主,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早年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投靠過多個諸侯,曾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先後率軍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
赤壁之戰時,劉備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於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三國志》評劉備的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也稱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
6. 劉備的為人,性格
有禮貌有修養,敬重閑人。(這個不用舉例子了吧)
大膽用人,眼光獨到。——用人上諸葛亮等等就不說了。法正!這個降將,不僅僅成為了劉備軍一號軍師(諸葛亮在軍師謀略方面確實是不如他的),而且與劉備肝膽相照。 另一位是魏延,被劉備大膽提拔為漢中太守震驚了全軍(當時都認為這個人選是張飛),而後來的事實證明劉備選對了! 眼光——看看三國志就知道,蜀國後期的人才凡是與劉備見過面的(如馬忠、鄧芝),都受過劉備的稱贊。而死前建議諸葛亮不要讓馬謖帶兵更是這一點的一個終極體現!
堅韌不拔、百折不撓。劉備其實一點也不軟弱,大家不要被羅貫中給蒙了,他太注意表現所謂仁了,實際上劉備也沒有那麼仁,只不過該仁義的時候仁義該下狠手時狠,早年的劉備比較任俠使氣,200年後逐漸變得老成穩重,但是好戰的草莽性格一直沒有變!
勇敢好戰——三國志:先主與曹公爭,勢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無敢諫者。矢下如雨,正乃往當先主前,先主雲:「孝直避箭。」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與汝俱去。」遂退。有禮貌有修養,敬重閑人。(這個不用舉例子了吧)
大膽用人,眼光獨到。——用人上諸葛亮等等就不說了。法正!這個降將,不僅僅成為了劉備軍一號軍師(諸葛亮在軍師謀略方面確實是不如他的),而且與劉備肝膽相照。 另一位是魏延,被劉備大膽提拔為漢中太守震驚了全軍(當時都認為這個人選是張飛),而後來的事實證明劉備選對了! 眼光——看看三國志就知道,蜀國後期的人才凡是與劉備見過面的(如馬忠、鄧芝),都受過劉備的稱贊。而死前建議諸葛亮不要讓馬謖帶兵更是這一點的一個終極體現!
堅韌不拔、百折不撓。劉備其實一點也不軟弱,大家不要被羅貫中給蒙了,他太注意表現所謂仁了,實際上劉備也沒有那麼仁,只不過該仁義的時候仁義該下狠手時狠,早年的劉備比較任俠使氣,200年後逐漸變得老成穩重,但是好戰的草莽性格一直沒有變!
勇敢好戰——三國志:先主與曹公爭,勢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無敢諫者。矢下如雨,正乃往當先主前,先主雲:「孝直避箭。」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與汝俱去。」遂退。
7. 劉備的主要性格及具體事例
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其臨死前舉國託付給諸葛亮的行為被陳壽贊為古今之盛軌,後世眾多文藝作品以劉備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之紀念。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討伐董卓等活動,因為自身實力有限,劉備在諸侯混戰過程中屢屢遭受失敗,所以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多個諸侯。
但因其始終堅持以德服人的行為准則,受到了海內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謙、劉表等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劉備於赤壁之戰後,先後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而後因為關羽被東吳所害,劉備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發動對吳國的戰爭,結果兵敗夷陵,最終於章武三年(223年)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7)劉備的性格擴展閱讀: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劉備雖有皇家的血脈,但卻經歷了家道中落、幼年喪父的人生悲劇,兒時為生活所迫便隨母「販履織席為業」,始嘗人生的艱辛。這段為生活所迫的人生逆境磨礪了劉備的心志,也鑄就了他與人為善的品格。
劉備母親是一個很有見識的人,盡管窮,也要送劉備讀書。在劉備十五歲時,他與公孫瓚、劉德然師從著名學者九江太守盧植,少年劉備在為人處事及社會見識方面的不同凡響,令他的同宗劉德然的父親大為贊賞。
當時劉德然的父親每次給兒子學習費用時都要給劉備一份,倆人待遇相同,以至於德然之母少不了有些怨言,德然之父卻說「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看來這位蜀漢先主在少年時代所體現出來的精神氣質便有過人之處。
盧植是一位文武雙全很有學問的儒學學者,劉備投在他的門下自然長了不少見識。師從盧植讀完書後,劉備有過一段失業的時光,他的家鄉河北涿郡是一個四通八達、流動人口很多的地方,在這段時光里,青年劉備喜歡交遊。
由於劉備得到過著名學者盧植的親傳親授,獲得了不少知識包括對當時天下形勢的把握,加之他喜歡結交天下豪傑、平易近人的精神氣質,使得他的人緣極佳,許多青年人常圍繞在他的周圍,這些青年人當中有怒誅地方惡霸而逃亡在外的關羽。
有為人豪爽、以屠宰為業而頗有資財的張飛,有為人幽默滑稽、善於辯論、性格耿直的簡雍……「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了當時的情景。
中山的兩位大商人張世平、蘇雙,常年做販馬的營生,資財已達千金,常往來於涿郡。二人初見劉備便覺得他有些與眾不同,手很長,雙手下垂能過膝蓋,耳朵很大,言語不多,說話時語氣平緩,並不容置疑地說出自己是漢景帝玄孫、中山靖王之後,再一深談,更感覺他有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二人「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
由此可見,劉備的內在精神氣質和人格力量讓飽見世面的兩位富商折服,所以毫不吝惜地給了劉備很多錢,以資助其圖大事。從一些史料看,劉備就是用這兩位富商的贊助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支私人武裝,這支部隊後來討黃巾、南征北伐,成了劉備事業做大做強的原始力量。
建安五年(200年)七月,汝南黃巾軍首領劉辟等叛歸袁紹。袁紹使劉備領兵與劉辟寇略許都以南,關羽得知後從曹操處亡歸至劉備處助之。曹操派遣曹仁來攻擊劉備,劉備戰不利於是回到袁紹處,想要離開袁紹,以連結劉表為由,帶兵復到汝南,聯合黃巾余黨龔都,眾有數千人,曹操派遣蔡陽前來攻打,被劉備所殺。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親自討伐劉備,劉備往投劉表。劉表親自到郊外迎接劉備,待以上賓之禮,遂屯於新野。荊州豪傑都前往歸附劉備,引起劉表的猜疑,劉表暗裡提防劉備。
建安七年(202年),劉表命劉備帶軍北上,到葉縣,夏侯惇、於禁、李典率軍抵擋。劉備偽退,設下伏兵,李典覺得有詐乃勸之,夏侯惇不聽,被劉備打敗,幸好李典及時趕來,劉備軍力過少,知道相持下去占不到便宜,於是退軍。
劉備在荊州數年,自覺老之將至而功業未建,遂有「髀肉之嘆」。劉備向劉表提出趁曹操進攻烏桓時偷襲許都的建議,劉表沒有採納。
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向劉備獻上了《隆中對》。
劉表病重時,准備把荊州託付於劉備,並對劉備說:「我兒不才,荊州諸將又相繼凋零。我死之後,就由你來攝政荊州。」劉備回答道:「您的諸位兒子當然是賢明的,請您安心養病。」有的人勸劉備應該聽從劉表所言,備曰:「劉表待我不薄,如果我取代他的兒子,人們必定會認為,我待劉表甚薄,所以,我不忍心這么做。」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親率大軍南下,而此時劉表病死,劉表次子劉琮代立,遣使者投降曹操,劉備屯兵於樊城,不知道曹操軍的突然到來,到了宛城才知道狀況,隨即率軍離開,路經襄陽時,諸葛亮建議劉備攻打劉琮,可占據荊州,但劉備因和劉表同宗,不忍相奪。
劉備於城外喊劉琮,劉琮因為害怕不敢出來,劉琮的部下以及很多荊州士人投靠劉備,到當陽時,竟有十餘萬眾,輜重數千輛,日行十餘里,劉備另派遣關羽乘船數百艘,讓他和自己於江陵會合。有人勸說劉備:」現在應該迅速保住江陵,我們雖然人數眾多,但是有士兵太少,若曹操來了,我們怎麼阻擋?「
8. 劉備的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一是親賢愛士,善待人才;二是生性善良,受民如子;三是待人寬厚,不求全責備;四是偶有權謀,頗有心計。
劉備雖有皇家的血脈,但卻經歷了家道中落、幼年喪父的人生悲劇,兒時為生活所迫便隨母「販履織席為業」,始嘗人生的艱辛。這段為生活所迫的人生逆境磨礪了劉備的心志,也鑄就了他與人為善的品格。
劉備母親是一個很有見識的人,盡管窮,也要送劉備讀書。在劉備十五歲時,他與公孫瓚、劉德然師從著名學者九江太守盧植,少年劉備在為人處事及社會見識方面的不同凡響。
令他的同宗劉德然的父親大為贊賞,當時劉德然的父親每次給兒子學習費用時都要給劉備一份,倆人待遇相同,以至於德然之母少不了有些怨言,德然之父卻說「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看來這位蜀漢先主在少年時代所體現出來的精神氣質便有過人之處。
(8)劉備的性格擴展閱讀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又稱先主,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
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早年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投靠過多個諸侯,曾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先後率軍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謙等。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赤壁之戰時,劉備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
於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三國志》評劉備的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也稱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
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9. 劉備的性格分析
人物性格
籠絡豪傑,深得人心
劉備寡言少語,喜怒不形於色,能謙恭待人,城府極深。劉備年輕時師從東漢大儒盧植不愛讀書,喜歡弄狗騎馬,喜歡結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時代就有不少年輕人爭相依附他,這是他性格的優點。
劉備入蜀後,實行拉攏當地豪門士族的政策,發還他們的田地和房屋,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因而深得民心。
識人善用,君臣融洽
劉備禮賢下士,慧眼識才。在愛才、用才上,盡管劉備、曹操、孫權三人有共同的特點,但劉備比他們兩人更勝一籌,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對人評價:「劉備這個人會用人,能團結人,終成大事。這是他成功的關鍵。」
陳壽也評價劉備為:「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劉備創業之初,勢單力薄,顛沛流離。雖然兩次占據徐州,但都最終失敗,但是他注意收買人心,不論什麼情況,他都以民為先。後來,三顧茅廬得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對」,形成自己的立國綱要。他一生重用諸葛亮,如魚得水,共謀大業。他在鄉黨之中得到後來勇冠三軍的關羽、張飛,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鎮守了漢中這個戰略重地……從另一方面說明劉備知人善任的本色,很會籠絡人心。
堅忍不拔,終成大事
劉備性格中還有堅韌不拔、屢敗屢戰的優點。劉備創業之初,艱辛異常,東奔西走如喪家之犬,依靠袁紹時,受到節制,依附曹操時,曹操眾謀臣想誅殺他。曹操兩次都免殺,並以禮相待,後他又趁機逃脫,聯吳拒曹。他也曾依賴劉表,卻被劉表暗地裡提防,忍辱存身,以圖稱霸。可見他有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的精神,是一個打不敗、拖不垮的硬骨頭。
寬以待人,心胸廣闊
夷陵之戰中,劉備大軍潰敗,部將黃權再不得已的情況下,率軍投降曹魏,當時大臣們都勸劉備將黃權全家滿門抄斬,劉備卻說,黃權投降曹魏是不得以的舉動,還說:「黃權並沒有辜負我,是我辜負了黃權!」,身居高位,有如此廣闊的胸襟,實為難得,所以後世人都以寬以待人評價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