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行業工資差距的原因
1、有勞動分工的存在,各種工作技能就會有簡單或復雜等勞動差別,引起行業工資差距。
2、存在勞動力市場,由於各種勞動力培訓費用不同,勞動力素質不同,就會具有不同的勞動報酬。
❷ 如何看待中國當今的收入差距問題
從基尼系數看,我國貧富差距正在逼近社會容忍的「紅線」。被學界普遍認可的是世界銀行測算的0 .47。有的專家認為已經突破了0.5。近些年來,我國地區、城鄉、行業、群體間的收入差距有所加大,分配格局失衡導致部分社會財富向少數人集中,收入差距已經超過基尼系數標志的警戒「紅線」0.4。
【補充】:
收入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房地產、礦產、證券等成為「最賺錢」的暴利行業,少部分人藉此一夜間站到社會財富的頂端。
二是資本市場的「火熱」表現,尤其是投機性投資行為的盛行,也進一步強化了資本財富的累積效應,拉大了資本收益與勞動收益、實業收益的差距,造成了「有錢的越來越有錢,沒錢的越來越沒錢」的局面。而且,資本與土地、資源三者之間互相拉升,加劇了貧富差距。
三是政府積累財富的比重越來越大而個人收入佔比越來越小。
四是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拉大而農民消費嚴重不足。
此外,股市也成了最大的擴大貧富差距的工具。
❸ 行業薪酬差距大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為您轉載以下資料供您參考:
國外相關文獻中對行業工資收入差異的解釋可歸納為兩種因素:勞動力市場競爭性因素(包括人力資本補償因素、勞動負效應因素等)和非競爭因素(包括效率工資制度、工會因素、體制因素等)。國內多數文獻對此的解釋歸因於非競爭因素,側重分析體制因素對行業工資差距的影響。認為壟斷(所有制壟斷)是導致行業工資差異的主要原因。
研究揭示行業工資差距的影響因素為經濟增長速度(GDP)和行業壟斷程度(國有經濟成分的比重)。金玉國(2004)運用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法對自己提出的壟斷假說進行了驗證,得出的結論是:行業工資水平取決於行業的相對壟斷度(國有經濟成分的比重)。陳弋(2005)的研究也證實企業國有經濟成分比重不同,則工資水平也會有很大的差異。他深入分析了企業所有制對工資差別的影響,得出結論:我國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間存在較大的工資差異,這種工資差異來自所有制的差別效應和工作小時數的差別效應,而非個人特徵差別。中央和地方國有企業與城市集體企業之間的工資差異則是所有制效應和不同工人特徵聯合作用的結果,中央國有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之間的工資差異完全產生於所有制效應。地方國有企業和城市集體企業與外商投資企業的工資差異則主要由純所有制效應造成。
至於其他制度因素,如工會和工資分配製度對工資差距的影響,我國學者較少研究,國外學者研究較多。澳大利亞學者Waddoups, C. Jeffrey(2005)對本國工會的影響做了研究。基於澳大利亞的工會數量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逐漸減少,作者通過分析1993年以來的數據發現,工會對工資的影響在減弱,工會與非工會企業的工資差別很小,而且也不再與行業的工會化程度相關。Garino, Gaiaa,Martin(2000)則研究了效率工資制度對工資差別的影響。他們將效率工資制與工會談判理論相結合,建立了一個工資決定模型。研究發現,當效率工資效應存在時,商品市場壟斷力量的增強會對工資產生更強的影響,使工資差距擴大。
關於競爭性因素對行業工資差距的影響,我國學者的研究普遍表明,人力資本並非行業工資差距的主要原因。如徐林清(2004)分析了教育對行業工資的影響,發現行業工資差異不能用人力資本特徵來解釋,性別就業傾向也不能揭示行業工資差異。王美艷的研究說明,教育對行業工資的影響在各省是不同的。但是鍾春平(2004)的研究表明,行業的技術創新程度是導致行業工資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他應用熊比特創新論,從技術創新的變化角度分析了行業工資差距的形成原因,結論是:居民申請專利的數量與行業工資差距具有同向變化關系。
❹ 收入差距的主要表現有哪些
現在中國國民收入差距加大,處於底層的勞動者很辛苦,年初一位農民工提到回家過個年就化掉一家三口半年積蓄等等。這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加劇了經濟結構的不平衡。中國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擴大的現象,最突出地表現在不同地區之間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從全國來說,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居民收入的差距有所擴大。在一個省內不同地區的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明顯擴大的趨勢。地區差距擴大的根本原因在於經濟發展速度的差異。
中國地區差異的擴大,是在各地區高速增長的過程中發生的,是前進中的問題。當然我們不能因為是前進過程中的問題而掉以輕心。中央多年來已採取了有力措施,推動了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
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公平是今年「兩會」上最熱門話題之一。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的收入普遍提高,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與此同時收入差距也在逐漸拉大甚至懸殊,成為困擾我國改革和發展的一大社會難題,並直接影響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如果說貧富差距擴大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一道繞不過的坎的話,那麼有效遏制不合理貧富差距,合理兼顧效率與公平,更好地統籌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和利益要求,則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解決的問題。政府在努力解決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的過程中投入了很大的決心。
我國目前的收入分配狀況已經從改革開放前過於平均轉變為差距過大,並且存在許多分配不公的現象。這些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勞動力價格雙軌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相同崗位以及素質相近的勞動者,在同一區域無論在什麼企業工作,其收入水平理應差不多。但現實並非如此。這種現象實質就是勞動力價格的雙軌制,即市場化與非市場化兩種勞動力價格。物價雙軌制在市場經濟中的不公平性是顯而易見的。同樣,勞動力價格的雙軌制對於不同軌的勞動者來說,也明顯是不公平的。
二是國有壟斷行業收入明顯偏高。行業之間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是一種正常現象,但問題是國有壟斷性行業始終維持著大大高於競爭性行業的收入水平,這就有失公平了。這既可能是制度安排不合理,也可能是制度執行上存在問題。
三是農民工收入偏低。我國長期存在城鄉與工農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近十年來,無論是人均GDP還是城鄉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唯獨農民工工資升幅不明顯。這種狀況已導致目前使用農民工較多的企業明顯感到了招工難。
那麼如何才能縮小收入差距呢?個人感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完善:
建設和諧社會,擴大中收入者比重必須努力做到:首先,要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發展是硬道理」,只有發展才能把蛋糕做大,必須抓住一切機遇加快發展,這是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宏觀保證。其次,要進一步完善保護私有財產的法律制度。「人無恆產則無恆心」。私人合法財產得到法律的切實保護,將為廣大人民大膽創造財富、增加收入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從而使更多的人成為中等收入者。第三,要將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突出位置。在農村人口占我國人口大多數的現階段,要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關鍵是要使農民收入普遍增加。第四,要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就業乃民生之本,也是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政府要努力為多數人提供獲得較高收入的均等機會。第五,努力保障每一個社會成員受教育的權利。保障每一個社會成員受教育的權利就是為他們提供平等、公正的機會,讓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能力去參與經濟發展、參與社會發展,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成為中等收入者。第六,要理順分配關系。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再分配要注重公平。要保護合法收入,打擊非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扶持弱勢群體。最後,要在全社會提倡節約,減少浪費
1、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實際上是二元經濟結構的反映。農民從事的產業是傳統農業,傳統農業的勞動生產率比較低,很多情況下是只能「維持生計」。農民收入低是傳統農業的產物。城鎮居民從事的產業,就是現代製造業、信息業和服務業。現代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高,職工能夠得到較高的工資收入。所以,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二元經濟結構的產物。正確的政策思路有兩條:一是把傳統產業改造成為現代產業,從而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二是將傳統產業中大量剩餘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的現代產業中去,從而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現在的問題是,傳統農業改造成為現代產業的速度不理想,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也遇到了一些困難。中央已經發現了這些問題,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取消農業稅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已經對從根本上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第三個表現是,在城鎮居民中先富裕起來的群體與貧困群體的收入差距有所擴大;農民中先富裕起來的群體與貧困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有所擴大。這是最為人們關注的收入差距擴大的現象。
先富群體與貧困群體之間收入差距擴大原因有多種,第一,佔有資產等要素多少不同,而且隨著市場經濟的發育,資產等要素帶來的非勞動收入可能還會有所增加,這就使可以取得非勞動收入的群體與貧困群體收入差距出現繼續擴大的趨勢。第二,人力資本投資多少不同。人力資本投資的差別表現為工資收入的差別是世界各國普遍出現的一個經濟社會現象。隨著勞動力市場的發育,人力資本投資差距造成的收入差別越來越明顯。這種差別表現在能不能找到工作以及工資收入多少。第三,體制等原因造成的收入差距。目前的就業體制、社保體制等不盡合理,有可能造成某些群體的收入高一些,某些群體的收入低一些。由此得出結論,收入差別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發展問題,而不是市場取向的改革思路。
最突出問題不是收入的不公平,而是機會的不平等,在機會平等中改善公平,關鍵在於兩個方面:一是有效的市場機制,二是合理的政策機制。
在機會平等中改善公平,關鍵在於兩個方面:一是有效的市場機制,二是合理的政策機制。
現在的收入分配不公首先是市場平台的不公,遠沒有形成統一開放、有序競爭的市場格局。如目前的要素市場沒有市場化,距離統一、開放、競爭、有序這四個要求差距很大。勞動力市場依然受到城鄉二元體制的阻隔、土地市場受到產權模糊的約束、資金市場受到若干歧視政策的影響。
即使是市場機制運行良好,它所帶來的收入分配格局也不能說是正確、合理、公平或合乎道德的。市場競爭機制本身有加劇貧富差距的特性。因此,政府有責任通過政策機制對過大的收入差距進行補救,如對弱者的援助、對壟斷的遏制、對收入的調節等,從而改善公平。
機會平等核心是保證受教育機會、就業機會和起點公平
推進機會平等,要在制度上保障人民平等競爭的權利,核心是保證受教育機會、就業機會、社會保障方面的起點公平。
每個人的能力不等、貢獻不同。之所以貢獻不同,基本問題是他們所受的教育不同。社會成員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與其收入的多少成正比例關系,受教育機會的不均衡導致了收入的巨大差距。柬埔寨、尼泊爾、越南這些人均GDP是中國1/3的國家,都在教育上完全免費了,中國現在完全有能力讓農村的義務教育免費,同時對農民工和城市失業人員進行培訓和職業教育。
中國目前有近8億農民,占總人口的60%以上,但農業在經濟總量中所佔的比重卻不到15%。據估計,目前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多達3億—4億。如果一大堆人擠在一小塊土地上的情況不改變,那中國的農民怎麼也不會富起來。因此,必須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進程,並使他們享有平等的就業機會。
社會保障體系十分不足。覆蓋勞動者的養老保險只有20%,醫療與失業保險的覆蓋率不到20%。良好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僅有利於起點公平,也是市場競爭的社會安全閥。
❺ 中國收入差距現狀
首先,從宏觀角度來看,突出的表現是:第一,個人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擴大,而國家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下降。1978年個人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僅佔31.6%,1997年上升到80.9%,而國家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卻由1978年31.6%下降到1997年的14.1%。第二,職工工資外收入在個人收入中比重擴大。據國家統計局調查,我國城市職工在本單位工資外收入占職工總收入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8%上升到1997年的32.8%,且尚未包括本單位發放的各種實物折價和本單位以外的工資收入。第三,少數人的個人銀行儲蓄額已達到相當的程度。據統計,目前 中國 居民的個人銀行儲蓄高達6.25萬億元人民幣,其中佔全體居民人口20%.的人佔有全部存款額的)$.,".的富裕人口占居民儲蓄存款的47%,接近一半。第四,收入兩極分化超過國際警戒線。據調查,我國目前的基尼系數(國際上通用的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標)為0.458,已經超過了國際公認的0.4的警戒線,進入了不公平區間。國家統計局2000年對我國四萬個城鎮居民家庭收入調查顯示,占總調查量的高收入者擁有相當於42.5%的財富。
其次,從中觀角度來看,差距更加明顯。第一,從城鄉差距來看,目前,在我國總人口中, 農村 居民所佔比例高於城鎮居民2倍以上,但是其分配到的總收入在1988年全國總收入中所佔比例僅為57.1%,到1995年不僅沒有提高,反而使其比例下降為49.1%。到1999年其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達3:1;其生活消費為3.37倍;儲蓄存款為9.4倍,而1985年只有5倍。第二,從城鎮內部來看,其差距也在不斷擴大。據有關資料,1999年,占城鎮居民10%.的最高收入戶人均收入為12084元,佔10%.的最低收入戶人均收入只有2617元,其收入比為4.6倍。
第三,農村內部收入差距擴大,使「富者更富」。1997年,東部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310.8元,而西部地區人均純收入只有1660.2元,比東部低1650.6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703.7元;若把全國農戶分為十個等份組中,其最高收入組與最低收入組之間的收入比例由#,))年的13倍上升到1995年的18.1倍。第四,地區之間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僅從城鎮居民間的收入差距看,1981年,城鎮居民收入最高的省份上海與收入最低的省份山西分別為599元和370元,其比例為1.62:1。到1997年,城鎮居民收入最高的省份廣東與收入最低的省份甘肅分別為8562元和592元。1998年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245/元,而全國最低的西寧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4245元,兩個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4.8倍。1986-1999年,東部與中部人均收入絕對差由239元上升為2308元,東部與西部由132元上升為2022元。第五,行業之間、行業內部職工收入差距擴大。1991年,職工年平均工資收入最高的行業與最低的行業之比只有1.24:1,而到了1997年最高行業職工的工資收入比最低行業的職工工資高出兩倍多。其中,收入最高的航空運輸業年均工資收入為16855元,國有經濟的航空運輸業年均工資收入為15304元;其次是郵電通信業,全行業平均年工資收入為12056元,國有單位為13065元; 計算 機應用服務業平均年工資收入為17416元,國有單位為10528元。收入最低的是林業,平均年工資收入為3918元。從行業內部來看,近幾年, 企業 的經營者、管理者和承包人與職工之間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這些人往往高出職工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❻ 世界上收入差距大的行業有哪些
中國貧富差距現象 指已超合理限度應警惕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統計數字,中國目前的基尼系數為0.45。占總人口20%的最貧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費的份額只有4.7%,而占總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費的份額高達50%。
據此看來,中國社會的貧富差距已經突破了合理的限度。
首先要說明的是,中國貧富差距的擴大具有一定的歷史合理性。其一,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貧富差距的擴大。經濟的發展使得一些新的經濟板塊迅速成長。例如,改革開放以後,農戶的非農收入得到了快速增長,這是導致農村內部收入差距擴大的一個重要因素。社會的進步則使得社會成員的個性意識逐漸覺醒,相應地,個人的潛力得到了極大的開發。而人與人之間在潛力方面的差別是很大的,同時這種差別又同按照貢獻分配結合在一起,這就使得社會成員在收入方面逐漸拉大了距離。
其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建立也促成了貧富差距的擴大。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但是對於中國來說,市場經濟是從無到有,是一個逐步建立的過程。在市場經濟建立的各個具體階段,不同社會群體的獲益程度很不相同。換言之,在市場化不同的具體階段會形成不同的、與之對應的相對富裕的社會群體。這些群體不可避免地同依舊在計劃經濟體制內的社會群體在收入上拉大差距。
比如,在金融領域市場化的初期階段,許多人靠投資外匯、債券、原始股票而一舉躋身富裕階層。從一定意義上來講,誰與市場化過程能保持著同步的關系,誰就有可能率先富裕起來。既然中國的貧富差距擴大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是同歷史的合理性相關聯的,那麼對此應當予以客觀的承認,而不宜一概從道義上予以否定和譴責。
但令人擔憂的是,中國貧富差距擴大的幅度過大、速度過快。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里,中國已經從一個平均主義盛行的國家,轉變為貧富差距擴大現象嚴重、收入差距超過國際上中等不平等程度的國家。
究其原因,大致有這樣幾個:其一,對於高收入群體缺乏合理的、必要的「限高」。本來國家通過健全的稅收制度,可以緩解貧富差距問題,但是目前中國的稅收制度並不健全。根據學者的研究,近年來全國平均每年流失的各類稅收為5700億~6800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7.6%~9.1%。
其中,平均每年少徵收的關稅為1500億~2000億元,少徵收的增值稅為1500億~2000億元,少徵收的營業稅為1000億元左右,少徵收的資源稅(如土地、能源、資源等緊缺資源稅收)在1000億元左右。另外,中國的地下經濟十分嚴重,地下經濟偷漏稅流失額在700億~800億元之間。國家稅收的嚴重流失,一方面使一部分人的財富迅速加大,另一方面又使國家缺乏必要的再分配的能力,難以有效地援助弱勢群體,最終加大了貧富之間的差距。
其二,對於基礎階層來說缺乏必要的「兜底」。同經濟發展幅度相比,中國的社會保障事業以及社會轉移支付表現出一種明顯滯後的情形。在這種情形下,農民、城鎮的退休人員、城鎮的失業人員及其親屬最有可能成為貧困者,從而使整個社會的貧富差距迅速拉大。
其三,經濟領域當中存在著許多不平等的競爭。不平等競爭表現在很多方面,最突出的是一些部門、行業甚至是一些個別的社會成員,能夠通過壟斷經營獲得壟斷利益或高額利潤,而其他的社會群體和社會成員卻不能,因此最終形成了非常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比如,一些藉助國家特許經營的壟斷行業就獲得了「暴利」。
在全國分行業收入的統計中,壟斷性行業人員的收入穩居前幾名,如航空運輸業、管道運輸業、郵電通訊業、電力部門等等。甚至連一些社會公共事業部門,如某些公共教育機構、某些公共醫療機構也存在利用行業壟斷的地位而索取高額利潤的情況。
(來源:《瞭望》;文/吳忠民;中共中央黨校社會學室主任、教授、中國社會學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社會成員貧富差距趨拉大 社會公平問題突出
--------------------------------------------------------------------------------
2005年08月21日 14:58
中新網8月21日電 由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刊載了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王偉光的文章指出,當前,中國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乃至貧富差距拉大,是影響社會和諧的一個明顯問題。
文章指出,中國社會生活中出現了一些值得高度重視的新問題,其中一點就是,在中國經濟持續增長、人民生活普遍提高、不同程度地普遍得到實惠的前提下,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別持續拉大,城鄉差別、區域差別等社會差別也在持續拉大,對構建和諧社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一是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別持續拉大。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分配上的主要弊端是平均主義大鍋飯。改革開放,打破了大鍋飯,拉開了差距,激發了人的積極性。但在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的同時,又出現了部分社會成員的收入差別持續拉大的問題,突出表現為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差別持續擴大。除了城鄉居民收入差別以外,城鎮居民收入差別持續擴大;農村居民收入差別持續擴大;不同地區居民收入差別擴大;腦體勞動者收入差別持續擴大;不同所有制職工收入差別持續擴大;不同行業職工收入差別持續擴大。
二是區域差別和城鄉差別拉大。從1980年到2003年,東部地區在全國經濟總量的比重由50%增加到59%。人均GDP,西部與東部由1:1.92擴大到1:2.59,中部與東部由1:1.53擴大到1:2.03,區域差別還在拉大。城鄉差別拉大不僅僅體現在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續拉大,還突出表現為城鄉二元結構矛盾越發明顯。
三是部分社會成員貧富差距趨於擴大。
文章指出,貧富差距拉開的直接的結果:一是社會貧困問題出現。城鎮中有1200萬人處於相對貧困中,人均年收入1059元。月收入比全國平均收入水平低54.7%。2004年,按人均純收入低於668元標准,年末農村貧困人口為2610萬。按人均純收入669—924元標准,年末農村低收入人口為4977萬人。
一是社會公平問題凸現。在多數人收入水平都有較大提高的同時,反映貧富差距的指標上升很快,分配不公現象出現。群眾對勞動致富正當經營造成的收入差距,有一定承受力,但對分配不公造成的差距,對違法、貪污、犯罪致富現象,對不正當收入,不合理的貧富差距,心理不平衡,十分不滿,反響強烈。中央黨校調查組對學員問卷調查顯示:在學員心目中,2004年最為嚴重的三個問題依次是「收入差距」(43.9%),「社會治安」(24.3%),「腐敗」(8.4%);對2005年的改革,72.9%的學員關注收入分配製度改革。
文章說,鄧小平極為重視解決貧富差距過大和分配不公問題。他在1993年指出,「什麼時候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在什麼基礎上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要研究。可以設想,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現在是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部分社會成員分配差別及其它社會差別持續拉大問題的時候了。
參考資料:
❼ 如何看待當今社會存在的收入差距問題
首先介紹一個概念「基尼系數」。基尼系數是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由義大利經濟學家於1922年提出。其經濟含義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進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總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數最大為「1」,最小等於「0」。前者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個單位的人全部佔有了;而後者則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平均,即人與人之間收入完全平等,沒有任何差異。但這兩種情況只是在理論上的絕對化形式,在實際生活中一般不會出現。因此,基尼系數的實際數值只能介於0~1之間。目前,國際上用來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標很多。基尼系數由於給出了反映居民之間貧富差異程度的數量界線,可以較客觀、直觀地反映和監測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預報、預警和防止居民之間出現貧富兩極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同和普遍採用。按照國際慣例,基尼系數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間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間表示「相對平均」,在0.3~0.4之間為「比較合理」,同時,國際上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貧富差距的「警戒線」,認為0.4~0.6為「差距偏大」,0.6以上為「高度不平均」。一、對我國當前收入分配狀況的總體評價近年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分配總體上適應了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分配製度堅持市場取向,不同收入群體的分布基本反映出市場機制發揮基礎性調節的作用;計劃經濟高度集中統一的分配體制被打破,分配正在向科技含量高的行業和新興產業傾斜,腦力勞動者、技術密集領域的勞動者以及資本密集型產業的勞動者的收入正在迅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城鎮居民的收入分配有力地支持了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有利因素1、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以較快的速度增長從農村居民來看,農民人均純收入1997年超過2000元,2002年達到2476元,平均每年實際增長3.8%。從城鎮居民來看,城鎮居民收入加速增長,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3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年均增長率達到8.6%。2、從總體上講,平均主義分配逐步在打破,「腦體倒掛」正在走向「腦體正掛」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平均分配逐步被打破,居民收入差距總體上正在合理拉開,分配開始向科學技術含量高的行業、向新興產業傾斜。傳統的體力勞動、資本含量少、勞動密集、競爭充分的行業的收入在相對降低,科技含量高的行業、新興行業的職工工資水平在顯著增長。腦力勞動者、技術密集型領域的勞動者、資本密集型產業的勞動者的收入正在迅速提高。3、居民家庭財產性收入增長迅速當前,我國城鎮居民年人均財產性收入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6.42%,比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全部年收入的年平均增長率16.23%高10.19個百分點,說明資本等要素參與分配的力度加大。4、國有單位職工的收入增長勢頭較強「八五」和「九五」時期,我國國有單位、城鎮集體單位、其他單位的工資基本上都呈現正比例線性增長勢頭。其中,國有單位的工資增長最快,平均工資增長了2.74倍,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國有單位的工資增長最快。另外從工資的絕對增長水平上看,其他單位工資水平一直最高,國有單位次之,城鎮集體單位最低。5、城鎮居民收入增長與宏觀經濟發展保持了協調一致現階段,我國城鎮居民人均第二、三產業國內生產總值、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職工平均貨幣工資三項的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16.25%、16.23%、16.33%。這說明,我國城鎮居民的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速度是同步的,城鎮居民收入增長促進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然而必須看到,在收入正常增長的背後,也存在著一些不容輕視的問題:1、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斷擴大,貧富分化加劇主要表現為:一是以基尼系數反映的居民收入總體性差距逐年拉大,已經超過國際公認的承受線1991年為0.282,1998年為0.456,1999年為0.457,2000年為0.458,10年上升1.62倍。二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1990年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為1:2.2,1995年為1:2.71,2000年為1:2.79,2001年擴大到1:2.9。三是地區間差距擴大2000年,東部地區人均收入是西部的2.26倍,最高的省與最低的省差距超過3倍。四是行業間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80年代中期,行業間收入差距開始顯現,到90年代中期最高行業人均收入與最低行業之比為2.23:1,2000年又上升到2.63:1。五是不同經濟性質的單位職工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國有經濟性質單位職工工資與集體經濟性質單位職工工資相比,1985年的平均工資差距為1.25:1,2001年擴大到1.63:1,其他經濟性質單位職工工資與集體經濟性質單位職工工資相比,1985年的差距為1.49:1,2001年發展到1.77:1。六是城鎮內部各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的擴大速度明顯加快特別是近兩年,高收入戶的收入增長大大超過了低收入戶的收入增長,2002年1季度的統計表明,20%的高收入者的收入占總收入的46.2%,20%的低收入者的收入占總收入的6%,高低收入差距為7.66倍。2、財產的集中度越來越強,居民家庭財產的差別越來越大最新的調查統計顯示,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財產的45%。最低收入10%的家庭其財產總額佔全部居民財產的1.4%,另外80%的家庭佔有財產總額的53.6%。與此同時,城市居民金融資產出現了向高收入家庭集中的趨勢,戶均金融資產最多的20%家庭擁有城市居民家庭金融資產總值的比例目前約為66.4%,在最低的20%的家庭中,戶均擁有的金融資產只有居民金融資產總額的1.3%。當前我國城市居民家庭財產的基尼系數為0.51,遠遠高於城市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0.32。3、體制內的「平均主義分配」和體制外的「收入差距過大」兩種極端現象同時並存「平均主義」並沒有徹底根除,主要表現在工資收入(不包括工資外收入)分配上,多數國有企業以及機關、事業單位、群眾團體內部工資收入分配差距偏校與此同時,在工資外收入分配方面存在著「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現象。工資外收入、壟斷性收入和非法非正常收入是引起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主要根源。4、收入分配不規范一是工資支付不規范,全國各地均不同程度存在拖欠職工工資現象;二是工資提取不規范,實行工效掛鉤企業的計劃外、基數外提取工資現象較普遍;三是部分企業建立補充養老保險超過工資總額的4%的標准進入,變相提高收入;四是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職務消費」隨意性太強,缺乏合理有度的約束。5、整體收入結構仍不合理主要表現為:一是工資收入結構不合理,制度內工資低,制度外勞動報酬高,項目繁多,未納入工資內;二是按多種要素分配的收入比重不大,與中央關於「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要求尚有差距。我國城鎮居民按多種要素分配的格局還遠遠沒有真正調整到位,其它要素參與分配還需要進一步增加比重。二、調節我國居民收入分配狀況的財稅政策財政政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調節經濟運行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工具之一。由於個人收入分配活動與財政收支有著特定聯系,財政政策可以說是政府調節個人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從我國轉軌期經濟運行和制度安排特點以及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三個角度看,運用財稅手段調節個人收入分配本質上是要妥善處理好三大矛盾:第一,經濟增長與增長福利分配之間的矛盾改革之後的中國在20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過程中,GDP規模快速膨脹,但增長福利分配呈現出逐步拉大趨勢,一部分人的生活質量相對來講反而下降,低收入群體規模有所擴大。很顯然,現在有必要利用財稅手段調節好經濟增長的分配基矗這種調節的難點在於把握好公平個人收入分配的力度不能大幅度約束效率的遞增。第二,合理解決培育中等收入階層與擴大向低收入階層轉移支付規模的矛盾中等收入階層人數增加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收入分配格局的規律性傾向,對消費進步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推動作用。而擴大向低收入階層轉移支付規模也是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但從理論角度看,這兩者之間存在有一定的相互約束性,其表現是擴大向低收入階層轉移支付的規模勢必要影響中等收入階層的狀況,從而制約中等收入階層的擴張。第三,妥善處理創造就業機會與轉移支付資金之間的矛盾財稅政策調節個人收入分配有兩個切入點:一是創造就業機會,使中低收入者得到掙取收入的機會;二是在個人之間進行收入的轉移支付。從理論上講,這兩者有一定的矛盾,突出的表現是財政資源利用上的此消彼長。很顯然,確定合理的調節個人收入分配的財稅政策就是要在創造就業和轉移支付之間選擇一個適當的配比。綜上所述,可確立以下一些個人可支配貨幣收入財稅調節政策:第一,在各級財政之間合理劃分收入分配調節事權收入分配調節涉及各級財政,因而首先要合理劃分事權。由於我國是區域經濟極度不平衡的國家,收入分配調節事權不可能相對集中,確定全國范圍內相對統一的調節標准也就不是一個務實的選擇。為此,收入分配調節的基本事權應按居民屬地來劃分。但考慮到各級財政收入汲取能力的體制性和資源性差異,可把收入分配調節財力支持劃入轉移支付體系。進一步說,上級財政可從專項轉移支付角度向下級財政撥付資金彌補下級財政的收入分配調節財力不足。從我國現實情況看,為了實現收入分配調節的針對性,中央財政對向省級財政轉移扶貧資金時可指定地區和類別。省級財政則可向符合條件的下級財政確定收入調節補助。這種補助額的確定應以各地收入、物價和人口狀況為依據,而不必尋求補助標準的統一性。第二,建立居民收入監測體系建立居民收入監測體系時一方面可利用納稅信息,另一方面則可利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相關信息。如社會平均工資、個人賬戶金額、統籌賬戶金額等。通過這些信息推算出收入的絕對額。同時,還應利用價格指數、工資指數、實物耗費指數等來監測居民收入的相對變動狀態。建立相對科學、全面的居民收入監測體系的重要作用在於我們准確劃定調節對象提供基礎資料。第三,改革收入分配調節資金支出方式目前我國調節收入分配的財政性資金的支出以現金補助為主,這種模式在現實情況中暴露出了一些明顯的問題。突出的表現是資金使用一定程度上不能夠充分實現預期目的。比如低收入階層部分領取補助金者把錢用在非基本生活必需品消費上。為此,我國各級財政可建立對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消費的定向補助制度。如憑發票或收據報銷定額義務教育學雜費、水電費、醫葯費、食品支出等。有條件的地方可適當放寬補助范圍。定額標准確定權可由市級財政掌握,省級財政可酌情予以調控。第四,調整相關稅制改革個人所得稅稅制,在適度提高起征點的同時,減少級次、擴大級距並降低稅率,特別是3000元?5000元這一區間內的收入應採取低稅率政策,因為這一收入區間是中等收入階層的收入界限,稅率過高會抑制中國的消費擴張,反過來削弱經濟增長。在房產稅方面,可考慮在把房產分類的基礎上,把中高檔私人住房納入征稅范圍,稅率從低、征管從嚴。當然,這要以進一步規范房產交易、清除不合理收費為基礎。第五,在中央和省兩級財政中設立低收入群體子女高等教育補助金對低收入群體子女來講,接受高等教育是能否實現收入階層轉換的基本條件。為此,中央和省兩級財政以及有條件的市級財政可在教育經費中核定一部分低收入群體子女高等教育補助金。這筆資金可通過教育部門根據一定的原則無償補助給符合特定條件的已考入大學的低收入群體子女。中央財政的這筆專項資金可向西部地區傾斜,經濟發達的省份可把此類資金更多地向省內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傾斜。
❽ 怎樣解決行業間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
差距都平均了,也就是說所有人都賺那麼多,那這個行業就沒有前途了
❾ 行業間工資差距有多大
同一崗位,不同行業工資差距最高可達2000-3000元的差距。
比如說的HRA,在IT業可能在2500-3000元左右,服務業可能只有1200-1500,製造業1800左右,房地產業2800-35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