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橋的故事與傳說
千乘橋的傳說
如今,當人們途經屏南棠口村,遠遠便可望見一座氣勢宏偉、古樸凝重的木橋宛如長虹卧波,威然雄跨於棠溪與白溪的匯水口.可誰能想到,此前這座厝橋卻三建三毀於洪水的肆虐,傳說厝橋建而毀,毀而建是因兩河伯爭長所致,其間不知有多少人葬身魚腹,多少人繞道懸崖艱難往返,望河興嘆.棠口地居屏南中心,此橋為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實不能一日無橋.人們冥思苦想,有何法能使厝橋永固?清朝周大權,樂善好施,為建橋一事寢食不安.一天夜裡,周大權夢見一隻金雞下凡,站立於河面,那伸展的雙翅正好搭在兩岸,朦朧中又見一菩薩站於雞背上,把水引向兩邊.一覺醒來,已見晨曦,周大權思之夢境,頓有所悟,認為這是神仙指點,當即挺身為首募捐再造厝橋,聘請各方能工巧匠,憑夢中記憶,整座橋按公雞形象設計,把正中石墩砌成三角雞頭形,橋面左右為兩翼,象徵著公雞振翅,昂首報嘵。建橋伊始人們踴躍投工獻料,可謂一呼百應,八方支援,僅一個秋冬就建成。橋長70米,寬6米,正橋用260根杉木構架,不用寸釘片鐵,只憑椽靠椽、桁嵌桁,相交相接,互依互靠。橋底拱而橋面平.橋面兩旁整齊勻稱,豎立著百根欄柱,橋頂瓦檐鱗蓋斗角鉤心,造形酷似古代名畫《清明上河圖》中建築,確系匠心獨運,巧奪天工。傳說厝橋落成之日,周大權等首事為感念菩薩托夢昭示特備福禮,供謝天。.午夜時分,伺俸香火的周大權等隱隱聽到溪水喧嘩似雞翅拍水之聲,雞角石發出哄亮清晰的公雞啼叫聲,一時全村公雞齊鳴,千百名男女老少「聞雞起舞」,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紛紛涌至橋邊.眾百姓跪拜橋頭,燒香念經,向天祝禱保佑厝橋千秋永固。事後,周大權根據夢見的菩薩形象,塑身於橋的正中,面向潮頭,即現時人們尊稱的王顯靈帝菩薩公,供奉香火,千秋紀念。周大權撰橋志勒碑豎立橋頭,並載人縣志。為圖吉利,人們便將厝橋改稱為千乘橋。
軋殺橋的傳說
盛澤鎮北約二里路的地方,有座青石壘砌,寬不到三步的聚福橋。清咸豐年間(1860年)四月十三日,忠王李秀成率太平軍攻克蘇州城。四月廿五日佔領吳江縣
城。為了打開蘇州與秀州(今嘉興市)間的通道,太平軍先譴隊乘勝南進,勢如破
竹。一日,盛澤鎮內傳聞太平軍已過平望,全鎮清兵與財主膽戰心驚,奪路潰逃。
到了聚福橋,人多橋窄,擁擠不堪,頓時把橋堵塞了。正在這時,恰有出殯的高喊
:「材來哉!材來哉!」意思是棺材抬過來了,請大家讓道。爭相逃跑的清兵與財
主慌亂中不加辨,聽身後「材來哉」的呼聲不絕,誤以為太平軍材來哉(都來了),過橋去。驚恐萬狀,拚命扎(擠的意思)。
頓時,亂作一團,互相踐踏,或被踏死,或落水淹死,不知其數。從此,聚福橋改名軋殺橋。
趙州橋的傳說
古時候的趙州,就是現在河北的趙縣。趙州有兩座石橋,一座在城南,一座在城西。城南的大石橋,看去象長虹架龍,在河上,壯麗雄偉。民間傳說,這座大石橋是魯班修的;城西的小石橋,看去象浮游在水面上的一條小白活靈活現,傳說這座小石橋是魯班的妹妹魯姜修的。這兩座橋修得可好啦!舞台上演《小放牛》,還有這樣的唱詞:「趙州石橋魯班爺爺修,玉石的欄桿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這里就唱到了魯班修趙州橋的傳說。
相傳,魯班和他的妹妹周遊天下,走到趙州,一條白茫茫的洨河攔住了去路。河邊上推車的,擔擔的,賣蔥的,賣蒜的,騎馬趕考的,拉驢趕會的,鬧鬧攘攘,爭著過河進城。河裡只有兩只小船擺來擺去,半天也過不了幾個人。魯班看了,就問:「你們怎麼不在河上修座橋呢?」人們都說:「敢修呀,打著燈籠,也找不著這樣的能工巧匠!」魯班聽了心裡一動,和妹這河又寬、水又深、浪又急,誰妹魯姜商量好,要為來往的行人修兩座橋。
魯班對妹妹說:「咱先修大石橋後修小石橋吧!」
魯姜說:「行!」
魯班說;「修橋是苦差事,你可別怕吃苦啊!」
魯姜說:「不怕!」
魯班說:「不怕就好。你心又笨,手又拙,再怕吃苦就麻煩了。」 這一句話把魯姜惹得不高興了。她不服氣地說:「你甭直嫌我心笨手拙,今個兒,咱倆分開修,你修大的,我修小的,和你賽一賽,看誰修得快,修得好。」
魯班說:「好,賽吧!啥時動工,啥時修完?」
魯姜說:「天黑出星星動工,雞叫天明收工。」一言為定,兄妹分頭准備。
魯班不慌不忙溜溜達達往西向山裡走去了。魯姜到了城西,急急忙忙就動手。她一邊修一邊想:甭忙,非把你拉下不可。果然,三更沒過,就把小石橋修好了。隨後她悄悄地跑到城南,看看她哥哥修到什麼樣子了。來到城南一看,河上連個橋影兒也沒有。魯班也不在河邊。她心想哥哥這回輸定了。可扭頭一看,西邊太行山上,一個人趕著一群綿羊,蹦蹦竄竄地往山下來了。等走近了一看,原來趕羊的是她哥。哪是趕的羊群呀,分明趕來的是一塊塊象雪花一樣白、象玉石一樣光潤的石頭,這些石頭來到河邊,一眨眼的功夫就變成了加工好的各種石料。有正方形的橋基石,長方形的橋面石,月牙形的拱圈石,還有漂亮的欄板。美麗的望柱,凡橋上用的,應有盡有。魯姜一看心裡一驚,這么好的石頭造起橋來該有多結實呀!相比之下,自己造的那個不行,需要趕緊想法補救。重修來不及了,就在雕刻上下功夫蓋過他吧!她悄悄地回到城西動起手來,在欄桿上刻了盤古開天、大禹治水,又刻了牛郎織女、丹鳳朝陽。什麼珍禽異獸、奇花異草,都刻得象真的一樣。刻得鳥兒展翅能飛,刻得花兒香味撲鼻。她自己瞅著這精美的雕刻滿意了,就又跑到城南去偷看魯班。乍一看呀,不驚叫了一聲。天上的長虹,怎麼落到了河上?定神再仔細一瞅,原來哥哥把橋造好了,只差安好橋頭上最後的一根望柱。她伯哥哥打賭贏了,就跟哥哥開了個玩笑。她閃身蹲在柳棵子後面,捏住嗓子伸著脖,「咕咕哏——」趕忙把最後一根學了一聲雞叫。這她這一叫,引得附近老百姓家裡的雞也都叫了起來。魯班聽見雞叫,望柱往橋上一安,橋也算修成了。
兩座橋,一大一小,都很精美。魯班的大石橋,氣勢雄偉,堅固耐用;魯姜修的小石橋,精巧玲瑰,秀麗喜人。趙州一夜修起了兩座橋,第二天就轟動了附近的州衙府縣。人人看了,人人贊美。能工巧匠來這里學手藝,巧手姑娘來這里描花樣。每天來參觀的人,象流水一樣。這件奇事很快就傳到了蓬菜仙島仙人張果老的耳朵里。這張果老不信,他想魯班哪有這么大的本領!使邀了柴王爺一塊要去看個究竟。張果老騎著一頭小黑毛驢,柴王爺推著一個獨輪小推車,兩人來到趙州大石橋,恰巧遇見魯班正在橋頭上站著,望著過往的行人笑哩!張果老問魯班:的獨輪小推「這橋是你修的嗎?」魯班說:「是呀,有什麼不好嗎?」張果老指了指小黑驢和柴王爺車說:你們這小驢「我們過橋,它經得住嗎?」魯班膘了他倆一眼,說:「大騾於大馬,金車銀輦都過得去,破車還過不去嗎?的褡褳里,」張果老一聽,覺得他口氣太大了,便施用法術聚來了太陽和月亮,放在驢背上左邊裝上太陽,右邊裝上月亮。柴王爺也施用法術,聚來五嶽名山,裝在了車上。兩人微微一笑,推車趕驢上橋。剛一上橋,眼瞅著大橋一忽悠。魯班急忙跳到橋下,舉起右手托住了橋身,保住了大橋。
兩人過去了,張果老回頭瞅了瞅大橋對柴王爺說:柴王爺連連「不怪人稱贊,魯班修的這橋真是天下無雙。班瞅著他倆的背影,心裡」點頭稱是,並對著才回到橋頭上來的魯班,伸出了大拇指,魯說:人不簡單「這倆啦!」
現在,趙州石橋橋面上,還留著張果老騎驢踩的蹄印和柴王推車軋的一道溝。到趙州石橋去的人,都可以看到,橋下面原來還留有魯班爺托橋的一隻大手印,現在看不清了。
當然,現在大家都知道趙州橋是李春修的,這只是個傳說而已啦。
風雨橋的傳說
進入侗鄉,常常可以看到一座座很別致的風雨橋。說起風雨橋,可有一段神話傳說。
古時候,還沒有開辟平等大寨,侗家住在半山坡上,一個小山寨,只有十幾戶人家。有個小山寨里有個後生,名叫布卡,娶了個妻子,名叫培冠。夫妻兩人十分恩愛,幾乎形影不離。兩人幹活回來,一個挑柴,一個擔草,一個扛鋤,一個牽牛,總是前後相隨。這培冠長得十分美麗,夫妻兩人過橋時,河裡的魚兒也羨慕地躍出水面來看他們。
有一天早晨,河水突然猛漲。布卡夫婦急著去西山幹活,也顧不了許多,同往寨前的小木橋走去。正當他們走到橋中心,忽然刮來一陣大風,颳得布卡睜不開眼睛,培冠「哎呀」一聲跌落河中。布卡睜眼一看,妻子不見了,知道刮下河了,他就一頭跳進水裡,潛到河裡。可是,來回找了幾圈都沒有找到。鄉親們知道了,也紛紛趕來幫助他尋找,找了很長時間,還是找不到培冠。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河灣深處有一個螃蟹精,把培冠卷進河底的岩洞里去了。一下子,螃蟹精變成一個漂亮的後生,要培冠做他的老婆,培冠不依,還打了他一巴掌。他馬上露出兇相威脅培冠。培冠大哭大罵,哭罵的聲音從河底傳到上游的一條花龍耳朵里。
這時風雨交加,浪濤滾滾,只見浪頭里一條花龍,昂首東張西望。龍頭向左望,浪頭就向左打,左邊山崩,龍頭向右看,浪頭往右沖,右邊岸裂。小木橋早已被浪濤捲走了。眾人膽戰心驚。可是龍頭來到布卡的沙灘邊,龍頭連點幾下浪濤就平靜了。隨後,花龍在水面上打了一個圈,向河底沖去。頓時,河底「骨碌碌骨碌碌」的響聲不斷傳來,大漩渦一個接一個飛轉不停。接著,從水裡冒出一股黑煙,升到半空變成一團烏雲,那花龍緊追沖向半空,翻騰著身子,把黑雲壓下來,終於壓得它現出原形。原來是那隻鼓樓頂那麼大的黑螃蟹。黑螃蟹慌慌張張逃跑,爬到懸崖三丈高。花龍下到水裡翻跟頭,龍尾一擺,又把螃蟹橫掃下水來。這樣幾個回合,把螃蟹弄得精疲力盡,搖搖擺擺爬向竹林,想借竹子擋住花龍。可是花龍一躍而起,張口噴水,噴得竹林一片片倒下去,螃蟹又跌落河中。花龍緊緊追到水底後,浪濤翻滾著便順河而下,這時再也看不見黑螃蟹露面了。後來,在離河灣不遠,露出一塊螃蟹形的黑石頭,就是花龍把螃蟹精鎮住的地方。這塊石頭,後人稱它為螃蟹石。
等到河面平靜之後,聽見對面河灘上有個女人的聲音在叫喚。布卡一看,那正是自己的妻子。布卡叫了幾個人馬上游水過去。上岸以後,培冠對布卡說:「多虧花龍搭救啊!」大家這才知道是花龍救了她,都很感激花龍。這時,花龍往上游飛回去了,還不時向人們頻頻點頭。
這件事很快傳遍了整個侗鄉。大家把靠近水面的小木橋改建成空中長廊似的大木橋,還在大橋的四條中柱刻上花龍的圖案,祝願花龍常在。空中長廊式的大木橋建成以後,舉行了隆重的慶賀典禮,非常熱鬧。這時,天空中彩雲飄來,形如長龍,霞光萬道,眾人細看時,正是花龍回來看望大家。因此後人稱這種橋為回龍橋。有的地方也叫花橋,又因橋上能避風躲雨,所以又叫風雨橋。
酒仙橋的傳說
打開北京地圖,在東北角上你可以找到一個叫酒仙橋的地方。酒仙橋原來是一個很小很偏僻的鄉村,但如今已是高樓林立,道路寬敞。這地方為什麽叫「酒仙橋」呢?
據民間傳說,很早以前,人們在這里開了一條河。有了河就得有橋,不知什麽時候,橋也建好了,可是沒人敢從橋上走過去。大家都在猶豫的時候,一位花白鬍子老人推著掛著四簍酒的獨輪車,直奔大橋而來。人們紛紛議論:「這老人的力氣可不小啊!四簍酒少說也得有二百多斤哪!」說話間,小車已到了橋中心,人群中不知誰撈!」喊了一聲:「好力氣!」話音沒落,小車向右一歪,右邊的兩簍酒「咚,咚」掉進了河裡。「糟糕!趕快大家正想過去幫忙,可那老人就像沒發生什麼事一樣,飛快地推著車走了,轉眼不見了蹤影。有個細心人說:「一邊一百多斤重的小車,空了一邊還能那樣平穩地推著走,真是個神人!」這時,一股酒香從河中飄出來,「好酒!」「好香!」,有人提議:「咱們這座橋就叫『酒仙橋』好不好?」「好!」「好!」於是,「酒仙橋」的名字就被叫開了。
有了酒仙橋,附近的百姓可高興啦,想喝酒就舀點河水,嘿!真是酒味,就是淡點,也能解饞了。
一天,來了一位黑鬍子的老人,挑來一簍酒,在河邊搭起棚子,賣起酒來。這以後,河裡的酒味一天比一天淡,而黑鬍子老人的生意卻越作越紅火。人們開始懷疑這老頭了:他總是天一亮就賣酒,到天黑才收攤。一簍酒怎麽賣這麽長時間呢?
這天,大家推選一個小夥子吃過晚飯就潛伏在小棚子附近的高梁地里,觀察老頭地動靜。到了半夜,老頭手提酒簍、勺子走到河邊,四處張望一下,就一勺一勺地舀了多半簍河水,又回到了棚子。小夥子摸清了底細,便悄悄溜回家,打算明天告訴鄉親們,找老頭算帳。
第二天,天一亮,小夥子帶著鄉親們來到小棚子,一看,除了黑鬍子老頭,又多了兩個人,一個就是把酒簍掉進河中的那個花白鬍子的老人,還有一個長著二尺多長雪白鬍子的老人,他們正拆棚子、收拾東西。大家都愣了。小夥子問那位花白鬍子老人:「你不是神仙嗎?怎麼會在這兒?」老人笑笑,沒說話。那個長著雪白鬍子的老人哈哈大笑起來,指著花白鬍子老人說:「這個往水裡兌酒的,是我兒子。」又一指黑鬍子老頭,「這個往酒里兌水的,是我孫子。哪有什麼神仙!」說完帶著兒子、孫子走了。從此,酒仙橋的河水,再也沒有酒味了。從此,酒仙橋一帶賣酒的,誰也不敢往酒里兌水,更不敢往水裡兌酒了,據說是怕當雪白鬍子老人的兒子、孫子。
小腳橋
傳說傳說孟姜女從華亭縣(今上海松江縣)出發,萬里尋夫,日夜兼程。有一日,走至盛澤鎮東面十里外的小神州。剛踏上無名小石橋,隨行奴僕心生邪念,淫笑著說:「小姐,萬相公築長城已逾三年,音訊全無,生死難卜。此去行程萬里,你那三寸金蓮怎熬得這千辛萬苦,不如我們結為夫妻圖個快活。」孟姜女聽後又氣又羞,心生一計,強裝笑臉,柔聲道:「無媒不成親,你看如何是好?」奴僕以為孟姜女已應允,大喜過望,說:「小姐說怎麼辦,就怎麼辦!」孟姜女手指橋下盛開的荷花說:「水中荷花鮮艷嬌美,你支采上兩朵,我們就花為媒吧。」奴僕不通水性,求告免了吧。孟姜女不答應,解下裹腳布。一頭結在奴僕腰裡,一頭捏在自家手裡,說:「你放心下水吧,我給你拉著。」奴僕順裹腳布盪下去,離橋越來越遠。這時,孟姜女怒從胸中起,跺腳罵道 :「惡奴,你自尋絕路,怨不得弱女!」說畢布帶松脫手,奴僕掙扎著慢慢沉入水底,一命嗚呼。孟姜女在橋西面跺腳的地方留下小腳印一個,前尖後圓,長約三寸。從此,小石橋以「小腳橋」為名流傳至今。
白渡橋的傳說
白渡橋這個地方,以前可沒有橋。擺渡要給錢,不能白渡的。唐朝時,大詩人白居易來到此處,見河寬船小,來往人多,不造座橋很不方便。他便到村中找當地莊主商量,因為他衣冠楚楚,相貌堂堂,老百姓一見都彎身打躬,口稱「白老爺」。莊主一打聽,知道來者是大詩人白居易,又是個京官,哪敢怠慢,便把他迎進家裡,問他來意。白居易將造橋想法提出來,莊主一聽,就連聲叫起苦來,說他為了造橋,已經辛辛苦苦募捐了一些錢,但只夠造橋墩子用,無錢頂橋梁。白居易聽罷,當下修書一封,叫莊主找他的好友,和州刺史劉禹錫,要他資助一些錢造橋,後來,橋造好了,人們為了不忘白居易這番情意,將此橋取名為「白渡橋」。
蒲塘橋
出溧水城南行25華里,有一條蒲塘河,河上列著兩座橋。北邊的新橋連接著寧高公路干線,橋上車流日夜賓士不息,與橋下永遠悠悠然的河水,立交成一幅時代感鮮明的獨特畫面。
與新橋平行而立的,是一座連拱石橋,橋身的石縫間長著青草,橋墩的石面上爬滿了青苔,還有那連拱的九孔,與水中的倒影組成了九個初升的圓月,如詩如畫。而高高拱起的橋身,如同拱起的脊樑,讓人感到它似乎負載著厚重的歷史,它就是著名的蒲塘橋。
關於蒲塘橋的修建,有眾多美麗傳說。說是在明弘治年間,當地有個書生名叫趙琪,其寡母在六十大壽時,希望兒子能在門前的蒲塘河上造一座堅固的石橋,以造福桑梓,利涉萬民。兒子非常孝順,一口就答應了。於是,趙琪籌錢置物,准備造橋。誰知工程尚未開工,趙琪卻因積勞成疾不幸身亡,這時造橋的重任便落到了趙家兩代寡婦的肩上。她們請來能工巧匠,花了近五年的時間,先後造了兩座五拱和七拱石橋,但都被洪水沖垮了。
工匠們沒了主意,但趙家婆媳二人決心繼續造橋。其精神感動了兩位世外高人,他們指點工匠說:石臼湖裡有九條蛟龍,每逢洪水大作時,它們都要游向上游嬉戲,橋只要造成九孔,那麼九龍戲水,各有其道,橋就不會被沖垮。工匠照此施工,一切都很順利。
在橋邊住的一個村民,又說另一個傳說:在橋的四孔才進行完畢,趙家就錢盡糧絕,於是神仙讓一隻母豬化身下凡,帶著四隻小豬崽,一同變成橋墩,蒲塘橋便一夜成型。
事實上,古蒲塘橋全長91.3米,凈寬5.7米,用地產石料砌成。橋有8個帶分水尖的橋墩,9個橋孔,中心孔最大,兩側各孔逐漸收小,橋身十分美觀。趙琪是於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開始,花了5年時間造成了蒲塘橋。為此耗盡家裡所有資產3000多兩銀子,而且主持了整個造橋工程。
古蒲塘橋修成距今已有480餘年,抗日戰爭初期,部隊撤退時,用炸葯破壞該橋,卻只在橋面上留下一個大凹坑。近年來,交通量急劇增加,特別是重型車輛經常行駛,超過了古蒲塘橋的承載能力,致使橋的側牆局部脫落;拱圈橫拉條石多處斷裂;部分拱圈及橋墩向外側傾斜,傾斜30厘米左右;橋面漏水嚴重,威脅該橋的安全。後來,政府對橋面進行了修補及防護,又在西側另建新橋,結束了它作為公路橋的使命。
現在,古蒲塘橋已經成為歷史遺跡,專門供人觀瞻。
愛女橋
在蜿蜒曲折的順陽河上,至今還留著一座石拱橋的裂痕,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愛女橋遺址。
據說明朝嘉靖年間,富平縣出了個大官叫孫丕揚。孫丕揚雖在京城任太子太保、吏部尚書等要職,但她始終不忘根本,對家鄉十分關心。孫丕揚有個如花似玉,愛如掌上明珠的女兒。孫家在順陽河北流曲鎮,女兒卻嫁在河南岸。孫丕揚每次到河南看女兒,沿途總要和老百姓促膝談心,鼓勵老百姓努力耕織,不誤農時。孫丕揚雖為朝廷大官,但和一位長者一樣慈祥溫和,老百姓都很喜歡他,有什麼心裡話也都願意對他說。孫丕揚從中了解到老百姓的疾苦,幫助皇上制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政策。在孫丕揚在關懷下,順陽河兩岸的老百姓勤奮耕耘,努力桑麻,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
不料富平縣令卻是個不顧百姓死活,一心只想著向上爬的壞傢伙。一天,縣令飯飽到順陽河游轉。看到這兒的老百姓家家雞鴨有餘,糧食滿倉,日子過得挺自在的,白眼珠子一轉,心裡一陣高興;陞官的機會又來了。便急急忙忙回衙,妙筆生花,向朝廷呈報自己的政績。匯報者有心,聽者也有意。奢侈淫逸,揮金如土的明王朝統治者,一向寅吃卯糧財政拮據,正為此發愁。看了富平縣令的奏摺,龍顏大悅,立刻下令增加順陽河一帶的稅賦。剛過了幾天好日子的老百姓,聞訊無不叫苦連天,咒罵貪官。眼看著老百姓的好日子又要被毀了,孫丕揚寢食不安,十分焦急。但天子口裡無戲言,聖旨已下,誰敢違抗。孫丕揚也一時沒了主意。孫丕揚反復思忖:民乃載國之水,絕不可傷。於是他下定決心,幫助老百姓躲過這場災難。但想來想去,辦法只有一個,就是豁出去這頂烏紗帽,向皇上奏明情況,說順陽河一帶是旱地,不能再增加賦稅。皇上看第臣情真詞切,聲淚俱下,只好准奏。富平縣令一看孫丕揚戳了他的美夢,心中十分害怕。又慌忙上奏皇上,說孫丕揚以水充旱,欺君妄上。雙方各持已見,誰是誰非,皇上一時難以決斷。富平縣令自以為反映的是實情,必會取勝,請求皇上派人一看,便知分曉。皇上准奏,親派重臣巡查匯報。孫丕揚聞奏,知道大事不好,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心想,這傢伙真狠毒。事情一但敗露,自己丟官治罪事小,連累老百姓遭殃事大。孫丕揚急得心如貓抓,在順陽河岸日夜徘徊。富平縣令自以為穩操勝券,洋洋得意,在縣衙連日飲酒作樂,靜候佳音。面對滾滾西去的順陽河,孫丕揚一邊捋著胡須,一邊自言自語地說:「這順陽河如果能暫停一時三刻,該多好啊。」不料話剛落點,順陽河水果然小了許多。孫丕揚一看覺得又奇怪又高興,心想:肯定有神保佑。於是,孫丕揚一連向順陽河拜了三拜,說:「恭請河神停流三刻,救過百姓,再淌如何?」三拜完畢,滔滔的順陽河水當即斷流乾涸。
欽差大臣巡查完畢,說孫丕揚上奏是實。正在為孫丕揚幸災樂禍的富平縣令,突然聞報欽差大人到,慌忙出門迎接,說:「大人一路辛苦,請到縣衙歇息。待下官為大人安排酒宴,接風洗塵。」只見欽差大人陰沉著臉,理也不理,只冷冷地說了一句:「縣令大人也辛苦嘛,不用了。」言畢拂袖而去。富平縣令有口難辯,因慌報下情,險些掉了腦袋,多虧孫丕揚出面保奏,才得倖免。你一定會問,順陽河為什麼會突然斷流?原來是順陽河龍君,看到孫丕揚一心為百姓,心感其誠,暗中相助。
孫丕揚從河北到河南看女兒,擺渡常常要等好長時間,很不方便。為感激孫丕揚的恩德,這一帶老百姓便集資,用墨玉石為孫丕揚和女兒修了一座石橋。大家給它取名叫「愛女橋」。
2. 姓王,是個男孩,陽歷12月23日,陰歷11月18日!麻煩哪位大師幫忙取給適合的名字
王墨堯 王城澤 王坤江 王城竣 王墨宋 王在橋 王墨鵬 王聖鑫 王境偉 王聖悅 王江墨 王若城 王章城 王禎壕 王沐均 王廣基 王鄭堅 王惜城 王博坤 王吉壅
王城菡 王增盈 王聖一 王墨宏 王坦源 王增宇 王聖硯 王培銘 王城文 王培心 王迎坤 王鐸冉 王子堅 王旨境 王富坤 王聖堂 王泰坤 王函墨 王小墨 王詩圯
以上是為您起好的寶寶好名
3. 黃帝是誰
黃帝中華民族的始祖。根據記載,號軒轅氏、有熊氏,姬姓,一說姓公孫,是有熊國君少典之子。黃帝的母親叫附寶。姬姓部落首領,傳說中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個。黃帝也被道教尊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關於黃帝的歷史資料十分稀少,比較可信的僅為歷史上有其人其事,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居於軒轅之丘。
誕生之地《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於軒轅之丘」詳見軒轅丘。中國古都學會(民間成立的中國七大古都確認機構)認為軒轅之丘在今日河南省-新鄭市軒轅丘,但這一說法未得到學界的認同。古為有熊國都城,其父少典為有熊國國君。
傳說一、黃帝出生於中國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源關降龍峽,農歷二月初二。在傳說中黃帝的母親是黃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說是夜晚)突然看見北極光,然後就懷孕、生下了黃帝。
傳說二、在公元前4856年前,在今河南新鄭的軒轅丘有個龍圖騰的國家,君主名曰少典氏。他是伏羲帝和女媧帝直系的第七十七帝,他的夫人有二,一是任姒(女登),二是附寶,她們是姐妹,是有硚氏之女。在今新鄭市區北關的軒轅丘的有熊國的宮殿里,傳來了嬰兒出生時呼吸大自然之氣時的「哇哇」哭啼聲。
傳說三、黃帝生於山東省曲阜市,這一認定是目前古代歷史學家和地理學家的通論。據古史記載「黃帝生於壽丘」「壽丘在魯東門之北」,而壽丘位於曲阜城東四公里的舊縣村東,宋真宗趙恆尊黃帝為趙姓始祖,詔令改曲阜縣為仙源縣,並於曲阜壽丘起建景靈宮、太極觀進行祭祀。景靈宮建築群規模宏大,有殿、堂、亭、廡等1320間,佔地1800畝,是今天曲阜孔廟的三倍還多,是當時禮制最高的廟宇,元代忽必烈入主中原後,推崇黃帝,下令重修景靈宮,准許漢人祭祀黃帝,後景靈宮毀於元末戰亂。其北即是著名的被稱為中國金字塔的少昊陵。而目前,曲阜市正在重建景靈宮,重建黃帝城,為黃帝正名,曾邀請陝西黃陵政府來祭奠黃帝,並向社會宣布一代文化宗師孔子的故里同樣也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故里。
誕辰農歷二月初二。2006年3月1日是農歷二月初二,是中和節(又稱龍抬頭、龍頭節)。也是傳說中黃帝誕辰的日子,炎黃子孫共同的節日。中和節是唐德宗李適在貞元五年(789)所制定的,又名二月二日「龍抬頭」。本來在二月一日,後將土地神生日納入其中,故改為二月二日。
文化貢獻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建都在曲阜、新鄭、涿鹿三種說法。他推算歷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紀時: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至今農歷(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數學:隸首作數,定度量衡之制。
軍隊:風後衍握奇圖,始制陣法。
音樂:伶倫取谷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養蠶以絲制衣服。
醫葯:與岐伯討論病理,作內經。
文字:倉頡始制文字,具六書之法。
鑄造:采首山(河南襄城縣南五里)之銅以造貨幣。
其他:舟車、弓矢、房屋等之發明。
陵寢(黃帝陵)在陝西省的橋山、河南靈寶均有黃帝陵,相傳黃帝年老時鑄鼎乘龍升天,臣子放箭阻攔,龍被射傷,飛過橋國時降下休息,黃帝被橋國人拉下一隻靴子,埋葬於此。
黃帝陵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玄遠黃帝的陵園,它位於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上。
黃帝陵區約4平方公里,山水環抱,林木蔥郁。參觀者到達橋山山頂,首先看見路立的一塊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黃帝陵」3個大字。祭亭後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4字。再後面便是黃帝陵,黃帝陵位於山頂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約4米,周長約50米,陵前40米處有一約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書有「漢武仙台」四字,系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巡遊朔方歸來時,祭奠黃帝,祈仙求神時所築。
黃陵下的軒轅廟裡面尚有一些建築、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進廟門,左邊有一棵巨大的柏樹。相傳此柏為黃帝親手所植,故稱「黃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大殿雄偉壯麗,門額上懸掛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間有富麗堂皇的黃帝牌位,其周圍殿牆下還有一些陳列品。
每個中國人都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感到自豪。黃帝被尊為中國各族的共同祖先。
黃帝相傳姓公孫,出生於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在姬水生長成人,所以又以姬為姓,後來在有熊建立國家,故又稱有熊氏。他以土德為王,土是黃色,所以叫黃帝。黃帝是古史傳說中的人物,關於他的傳說中最精彩的就要數黃帝與炎帝、蚩尤的戰爭了。最終黃帝取得了勝利,被各部落擁戴為部落聯盟領袖。在黃帝時期,養蠶、舟車、文字、音律、醫學、算數都先行發明,並得到發展,他的功勞為後世所稱贊,被譽為華夏的「人文初祖」。
在全國許多地方,都有據說與黃帝有關的遺跡,黃帝陵也有多處,但今陝西省陵縣的黃帝陵和黃帝廟已逐漸成為人們拜祭黃帝的中心。《史記》上說「黃帝崩,葬橋山。」黃帝陵掩映在參天古柏之中,肅穆幽深。「橋山龍馭」四字碑立於陵前。這里還有一個故事,《史記?封禪書》上說,黃帝從首山采了銅,在荊山湖邊鑄了一口大鼎,這時有天龍下界,垂下胡須迎請黃帝上天。黃帝跨上龍背後,許多大臣和宮女也爬了上去,沒有爬上去的便死抓住龍須,結果龍須被拔掉了,而且還把黃帝的一隻弓也晃落下來。這樣,此處被稱作鼎湖,上了天的黃帝被叫作鼎湖龍,落下的弓叫烏號。有詩雲「當年龍髯攀無計,此日橋山景更清」說的就是這回事。
雖然黃帝是傳說中的人物,但從古至今所有華夏子孫都把他當作華夏文明的始祖來對待。
黃帝陵坐落在陝西省延安南部的黃陵縣,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墓的所在地。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著名的游覽地。傳說黃帝生於山東壽丘,逝世於河南荊山,葬在陝西橋山。橋山位於黃陵縣城北1公里。陵冢在橋山之巔橋山有沮水環繞,群山環抱,古柏參天,有大路可通山頂直至陵前。山頂立一石碑,名為下馬石,上「文武百官到此下馬」字樣。古代凡祭陵者,均須在此下馬,步行至陵前,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一高大石碑,上有郭沫若題「黃帝陵」在三個大字。祭亭後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雙」四字。黃帝陵冢在山頂平台的中央,陵冢高3.6米,周長48米,有磚砌花護圍。四周古柏成林,幽靜深邃。歷代政府對保護黃陵古柏都很重視。宋、元、明、清都有保護黃陵的指示或通令。據黃陵縣志記載,橋山柏林約4平方公里,共63000餘株。軒轅廟里的柏樹之王在橋山腳下,有軒轅廟一座。軒轅廟院面積約10畝。院內有古柏14棵,右側有一株古柏特別粗樹枝像虯龍在空中盤繞,一部分樹根露在地面上,葉子四季不衰,層層密密,像個巨大的綠傘,相傳為軒轅氏所手植,距今5000多年。樹旁有一碑樓,內嵌石碑一塊,上寫:「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圍三十一市尺,中圍十九市尺,上圍六市尺,為群柏之冠。相偉是軒轅黃帝手,距今約有五拮余年。諺雲:』七樓八擤半,圪里圪瘩不上算,『即指此柏。」據說,不久前對此樹重測了一次,下圍已達到三十市尺,有人下,此柏是目前全國最大的株,稱為「柏樹之王」。廟院里有歷代重修軒轅廟的碑記和祭文石,共46通。廟院最後邊是大殿,上懸「人文初祖」金字匾額,殿內正中置牌位,上書「軒轅黃帝之位」6字。據說全國共有黃帝陵七處,甘肅、河南、山東、河北等地都有黃帝陵,但只有橋山的黃陵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國後,人民政府對保坊黃帝陵十分重視,多次進行整修,並擴展道路,增建文物陳列室及服務設施。每年來此參觀游覽,上山拜渴黃帝陵的人越來越多。
妃室子孫傳說中黃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黃帝有四妃十嬪。正妃為西陵氏,名嫘祖,她親自栽桑養蠶,教民紡織,人稱她為「先蠶」。次妃為方雷氏,名女節。又次妃為彤魚氏。最次妃名嫫母,長相醜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黃帝的敬重。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蒧(草花頭下面咸,音「真」)、任、荀、僖、佶、儇、衣。
據《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後世對黃帝的神化是逐漸進行的。《莊子》中提到黃帝得道成仙;《列仙傳》中的黃帝還能夠驅使群仙。
神話傳說關於黃帝的傳說:據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建國於有熊(山東曲阜或河南新鄭),亦稱為有熊氏。時蚩尤暴虐無道,兼並諸侯,當時的天下共主發明農耕和醫葯的炎帝已經衰落,酋長們互相攻擊,戰亂不已,生靈塗炭,炎帝無可奈何,求助於黃帝。黃帝毅然肩負起安定天下的責任,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雙方的戰士斗英勇無畏,戰斗十分激烈。黃帝在大將風後、力牧的輔佐之下,終擒蚩尤而誅之,諸侯尊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稱為黃帝。
不久,天下又出現騷亂。黃帝知道蚩尤的聲威還在,於是畫了蚩尤的相到處懸掛。天下的人都以為蚩尤未死,只是被黃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來歸附。後來,蚩尤被尊為戰神。
炎帝雖然被蚩尤打敗,實力尚存。他不滿黃帝成為天下共主,企圖奪回失去的地位,終於起兵反抗。炎、黃二帝發生火並,決戰在阪泉之野進行。經過三場惡戰,黃帝得勝。從此,黃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終確立,號令天下,凡是不順從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分去加以討伐。
歷史意義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歷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湯等均是他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黃帝與炎帝都被看作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
道教所述黃帝道教所指稱的黃帝大致有五種情況:一是中央央元靈元君;二是中央黃帝;二是日中黃帝;四是中嶽黃帝;五是歷史傳說人物黃帝。這里所說的便是歷史傳說人物黃帝。
黃帝,一說姓姬,號軒轅氏。《帝王世紀》:「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日附寶。」「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都野,感而有孕,孕二十五月,生黃帝於壽丘。」二說姓公孫。《雲笈七羲?軒轅黃帝》:「軒轅黃帝姓公孫,有熊國少典之次子也。」稱西王母遣女傳《陰符經》三百言及兵符、圖策等而戰勝蚩尤,「黃帝以天下既理,物用俱備,乃尋真訪隱,冀獲長生久視。」其實黃帝是中華民族古代領袖中最傑出的一位。相傳古代帝王,如堯、舜、禹及夏、商、周三代首領均為黃帝的後裔。黃帝曾居住在涿鹿,曾聯台炎帝族打敗了九黎族。其後黃帝與炎帝發生沖突,黃帝戰勝炎帝而定居中原,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基礎,故黃帝被公認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據《史記?封禪書》和《雲笈七簽?軒轅黃帝》記載:黃帝且戰且學仙,常游天下名山與神相會,修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百餘歲得;神通,於荊山鑄寶鼎成功即有龍垂鬍髯以迎之,「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他還「登崆峒山見廣成子問至道」,「東到青丘山見紫府先生受《三皇內文》」,「南至青城山謁中黃丈人」,「登雲台山見寧先生受《龍蹺經》」,問正一之道,又「練石於縉雲台」,「合符瑞於釜山,得不死之道」。黃帝飛升後,為「太一君」,後來「享之列為五帝之中方君也」,台之為中國歷史傳說之「五帝」。
黃帝最初的神職蓋為雷神。《春秋?台誠圖》稱黃帝起於雷電,並說:「軒轅,主雷雨之神。」然黃帝以雷神崛起後又為中央天帝,位為最尊。《淮南子?天文訓》:「東方木也,其帝太嗥,其佐句芒,執歸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祝融),執衡而牿夏;……中央土也,其帝黃帝;……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執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禺疆),執權而治冬。」
目前:道教有許多經書傳於黃帝,如《黃帝九鼎神丹經》、《黃帝內經》、《龍虎經》、《陰符經》等。《真靈位業圖》中,排列神仙位次,稱他為「星圃真人軒轅呈帝」,列在第三神階的左位。
4. 「馬王爺可不是好惹的」,馬王爺是誰,為什麼有3隻眼睛
馬王爺的來歷有好多種的,有人說他是殷紂王的兒子殷郊,有人說他是天上的星宿變的,還有人說是漢武帝的寵臣。
雖然它的來歷不清,但是他的確被稱為水草馬明王,也就是馬神,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唯一的一個交通工具呢就是馬,所以我們看得出它的重要性。
雖然傳言說今天的趙州橋上仍然留著張果老的驢蹄印記。
第二種傳言是說,當時天帝派了四個人下凡,有三個人不守本性,私下接受他人賄賂。只有馬王爺依舊公正無私,天帝贊揚他明察秋毫就給了他第三隻眼睛。
5. 殿下 臣知錯了結局
{尾聲】
三年後。
「娘,孩兒要練武武,孩兒要練武武……」
「練什麼武?話都說不清呢還練武,去去去,一邊玩去!別妨礙你娘賺錢!」林珊不耐煩地揮了揮手,繼續點著手裡的賬本。
扯著她衣角的小傢伙不依不撓:「娘,孩兒要練武武……練武武……」
終於,林珊怒了:「連雲城,你再煩我,我就讓王老闆家的如花到我們家裡來玩!」
小傢伙一怔,落寞地轉過身,搖搖晃晃地遁了……
「夫人。」剛進門地小綠看不下去了,「少爺還那麼小,您嚇他干什麼?您又不是不知道王老闆家那小小姐見了少爺就親,少爺昨兒個還被嚇哭了。」
「什麼?」林珊大驚,「那個如花昨天吃我兒子豆腐了?」
「不止如花,昨天嬤嬤抱少爺出去堂會看雜耍,被附近幾個小姐圍攻里,除了王老闆家的,還有錢老闆、李老闆、楊老闆……」
「開什麼玩笑!」林珊頓時暴怒,「我兒子的豆腐都敢吃,一個個活得都不耐煩了是不是?不行,我要去找他們算賬!」林珊丟下賬本,風風火火地就出去了。
小綠在後面急著喊:「夫人,你別出去,外面有……」
林珊哪管她說什麼,挽著袖子准備出門去評理,結果才沖到堂前,就被一群夫人給圍住了。
「哎呦,連夫人,您可出來了!咱們家如花說喜歡你們家雲城,我看著倆孩子挺配的,不如早點定親算了,你看如何啊?」王夫人笑眯眯地迎上來。
「什麼時候輪到你家了?你家那如花胖得個豬似地,怎麼能跟我們家多多比?」錢夫人一把推開王夫人,朝林珊道,「妹子,別聽她瞎說,還是咱們家多多好,一聽名字就喜慶,錢多多,以後娶進門那可絕對是財源滾滾啊!」
「啊呸!娶媳婦招財,還不如請尊財神爺呢!」李夫人沖出重圍,抓住林珊的手,「連夫人啊,他們都是放屁!我們家女兒才好呢,德才兼備,玲瓏剔透,上哪兒去找那麼好的姑娘啊!」
林珊抹了把汗:「你們家女兒年紀大了點吧?」
「這有什麼?女大三,抱金磚,你兒子要是娶了我們家女兒,能抱五塊金磚呢!」
林珊:「……」
「去去去,都這么大了來搗什麼亂啊?連夫人,還是我們家方兒好,跟你們家雲城最配!」
林珊都快哭了:「你們家方兒是男的吧?」
「就是嘛!男的你來湊什麼熱鬧?變態啊!還是我們家如花好!」
「我們家多多好!」
「我女兒才是最好的!」
「……」
在這一片吵鬧聲中,林珊終於受不了,崩潰著逃了出去:媽呀,這世界太恐怖了!我這個做娘的保護不了他了,還是讓他學武吧!
林珊斷然決定,要讓兒子學武。
院子里,連風正在練刀,見林珊一臉憤慨地過來,收起刀問:「怎麼了?」
林珊憤憤道:「我決定了,讓我們兒子學武!」
連風失笑:「雲城才兩歲半,你急什麼?」
「這不能不急啊!」林珊於是把剛才遇到的事從頭到尾說了一遍,說完之後還扼腕痛惜,「早知道這樣,就不生兒子了,生個女兒多好啊……」說著說著,又開始無理取鬧,「這都怪你,沒事長那麼俊幹嘛?看把我們兒子害得,這么小就一身桃花債……對了!聽說昨天武館里來個女的找你,還長得挺漂亮的嘛!怎麼回事啊?老實交代你是不是到外面尋花問柳了……」
她越說越不靠譜,連風乾脆伸手,捂住了她的嘴:「你廢話太多了。」
「什麼廢話……我這是……唔……防範於未然……&*^&%*」
「那是神劍山莊的女弟子。」
「什麼?!季白羽派人來找你?」林珊有些愕然,自從三年發生了那件事,季紅磷葬身石室,季白羽留下解葯離開,她和連風就再也沒見過這傢伙。後來有傳言說,他解散了紅磷教,改名秦羽,用季紅磷多年搜刮的金銀財寶建了個神劍山莊,並且迅速在江湖上聲名鵲起,一躍成了江湖正派人士的中堅力量,著實讓林珊錯愕不已。
如今他忽然派人來連風,這究竟用意為何呢?林珊想不明白,將疑惑的目光投向連風。
「她是來送請帖的。」連風解釋。
「什麼請帖?」
「自從二十五年前,前任武林盟主秦昊天一家被害之後,武林一直群龍無首,這次神劍山莊舉行武林大會,正是要選出一名德才兼備的人作為武林盟主,統領武林群雄。」
原來如此,不是來找他們麻煩的呀?林珊鬆了口氣,不過很快又察覺到什麼:「你說……上屆武林盟主叫什麼名字?」
「秦浩天。」
林珊一怔,嘴巴張成了O型:「秦浩天?秦羽?他們不會是……」
「你想的沒錯。」連風點頭,「當年季紅磷用毒殺害了秦浩天一家,還將秦大俠尚在襁褓中的兒子抱走,收為義子,如今善惡終到頭終有報,秦羽也總算是給父母了一個交代。」
聽完這席話,林珊深深地嘆了口氣,當初她一直不明白季白羽為什麼會臨陣倒戈,如今才知道原來他竟過著這般忍辱負重的生活,不由得對他暗暗欽佩起來。
「既然這樣,那武林大會,你去嗎?」林珊問,其實以他的功夫,絕不會在秦羽之下吧。
連風搖了搖頭:「不是說了嗎?朝廷和江湖已經同我沒有一點關系了,我現在只想……」他說到這兒,忽然頓了頓,將目光投向林珊。
林珊臉一紅,心竟然怦怦直跳起來:完了完了!都老夫老妻了,被他這么一看,竟然還會害羞!太丟臉了!
林珊有些不好意思地撇開頭,下一刻卻被連風拉住了手。
「走,帶你去個地方。」他說。
「快要吃晚飯了,還要去哪兒啊?」林珊沒來得及問出個究竟,已經被連風拉著出了府。
時值傍晚,夕陽西沉,夕陽染紅了天邊的晚霞,晚霞又映著白牆黑瓦,給這普通的江南小鎮添上了一抹迷人的風情。
這是他們來到這里的第三年,從遙遠的北方長途跋涉,只為尋找這一片屬於他倆的寧靜。
順著窄窄的石板路一直往前走,一邊是江南小鎮特有的狹窄河道,一邊是傍河而築的小鎮人家,黑色的屋頂上,炊煙揚起,一股米飯的清香飄散在空氣里,舉目望去,清淺的河道被夕陽染成了炫目的紅色,泛著波光,映入眼簾,剛才還急著回家吃飯的林珊一下子被這景色迷住了,彷彿如了畫一般。
老街的盡頭有座剛建起的石板橋,是幾個月前武館集資建的,亦被夕陽染得通紅。
連風拉著林珊的手來到橋上,站在橋中央,視線正好能直望向河道的盡頭,晚霞此時開得正紅,天空與河面彷彿連在了一起,分不清哪兒是雲,哪兒是水,全都絢爛地融在一起,好像能把人吸進去一般。
林珊覺得自己好像在做夢,迷濛間,瞥見橋欄中央的石碑上,幾個娟秀的字。
「三生橋……」她輕輕念出聲。
「喜歡這個名字嗎?」他問,聲音如同這被染了色的天與水,讓人有些微微的眩暈。
她像著了魔似地點頭,夕陽也染紅了她的雙頰。
「想知道為什麼取這個名字嗎?因為……」他頓了頓,牽起她的手,手心的溫度一下子傳進林珊心裡,她甚至有些站不穩。
連風將她攏進懷里,手指撫著她肩頭的發,慢慢道:「因為我想同你相誓,三生三世,生生世世,永不分離……」
那一刻,林珊覺得的自己的心化作了這身下斑斕的河水,漫向天際。
生生世世,你我相誓,永不分離!
6. 《淮南子.氾論訓》的翻譯
7. 有關橋的傳說和故事
蓮花橋的傳說
進香河南段與北門橋和相接處,又一座橋叫蓮花橋,以橋旁的蓮花庵得名。相傳這里原來只有幾戶人家,既沒有橋,也沒有庵。有戶姓成的人家,只有母子二人,母親雙目失明,卧病在床,兒子成孝以背人涉渡為生。成孝與鄰家女何蓮青梅竹馬,相愛多年,正准備成婚。不料住在附近的惡霸趙高對何蓮窺視已久,強搶了何蓮,並把成孝打得卧床不起。
一天傍晚,成孝聽見外面有人在呼渡,出門一看,以老婦形如枯槁立於對岸,乞求他幫忙背渡。成孝雖然傷病在身,但看到老婦可憐的樣子,頓生惻隱之心,掙扎著將老婦背到對岸。老婦過河後突然口吐白沫,倒地不醒,成孝二話不說,又將老婦背回家照顧。並跑去請郎中。但當他帶著郎中匆匆趕回時,卻發現老婦不見了,他母親奇跡般的復明了,並且傷痛全無。母親對成孝說:「兒子啊,我們遇到活菩薩了,剛才那個老婦用手摸了我的眼睛,我就什麼都看見了,渾身的病也沒有了。」正在這時,何蓮也回來了,原來成孝背的老婦是觀世音所扮,他被成孝的善良所感動,治好了他母親的病,救出了何蓮。使成孝一家團聚,幸福生活。
人們為了報答觀世音菩薩的救苦救難之心,在河邊蓋了座蓮花庵,又在庵旁修了座蓮花橋。此地因此而得名。
扎殺橋的傳說
盛澤鎮北約二里路的地方,有座青石壘砌,寬不到三步的聚福橋。清咸豐年間(1860年)四月十三日,忠王李秀成率太平軍攻克蘇州城。四月廿五日佔領吳江縣
城。為了打開蘇州與秀州(今嘉興市)間的通道,太平軍先譴隊乘勝南進,勢如破
竹。一日,盛澤鎮內傳聞太平軍已過平望,全鎮清兵與財主膽戰心驚,奪路潰逃。
到了聚福橋,人多橋窄,擁擠不堪,頓時把橋堵塞了。正在這時,恰有出殯的高喊
:「材來哉!材來哉!」意思是棺材抬過來了,請大家讓道。爭相逃跑的清兵與財
主慌亂中不加辨,聽身後「材來哉」的呼聲不絕,誤以為太平軍材來哉(都來了),過橋去。驚恐萬狀,拚命扎(擠的意思)。
頓時,亂作一團,互相踐踏,或被踏死,或落水淹死,不知其數。從此,聚福橋改名扎殺橋。
1.風雨橋的傳說
進入侗鄉,常常可以看到一座座很別致的風雨橋。說起風雨橋,可有一段神話傳說。
古老的時候,還沒有開辟平等大寨,侗家住在半山坡上,一個小山寨,只有十幾戶人家。有個小山寨里有個後生,名叫布卡,娶了個妻子,名叫培冠。夫妻兩人十分恩愛,幾乎形影不離。兩人幹活回來,一個挑柴,一個擔草,一個扛鋤,一個牽牛,總是前後相隨。這培冠長得十分美麗,夫妻兩人過橋時,河裡的魚兒也羨慕地躍出水面來看他們。
有一天早晨,河水突然猛漲。布卡夫婦急著去西山幹活,也顧不了許多,同往寨前的小木橋走去。正當他們走到橋中心,忽然刮來一陣大風,颳得布卡睜不開眼睛,培冠「哎呀」一聲跌落河中。布卡睜眼一看,妻子不見了,知道刮下河了,他就一頭跳進水裡,潛到河裡。可是,來回找了幾圈都沒有找到。鄉親們知道了,也紛紛趕來幫助他尋找,找了很長時間,還是找不到培冠。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河灣深處有一個螃蟹精,把培冠卷進河底的岩洞里去了。一下子,螃蟹精變成一個漂亮的後生,要培冠做他的老婆,培冠不依,還打了他一巴掌。他馬上露出兇相威脅培冠。培冠大哭大罵,哭罵的聲音從河底傳到上游的一條花龍耳朵里。
這時風雨交加,浪濤滾滾,只見浪頭里一條花龍,昂首東張西望。龍頭向左望,浪頭就向左打,左邊山崩,龍頭向右看,浪頭往右沖,右邊岸裂。小木橋早已被浪濤捲走了。眾人膽戰心驚。可是龍頭來到布卡的沙灘邊,龍頭連點幾下浪濤就平靜了。隨後,花龍在水面上打了一個圈,向河底沖去。頓時,河底「骨碌碌骨碌碌」的響聲不斷傳來,大漩渦一個接一個飛轉不停。接著,從水裡冒出一股黑煙,升到半空變成一團烏雲,那花龍緊追沖向半空,翻騰著身子,把黑雲壓下來,終於壓得它現出原形。原來是那隻鼓樓頂那麼大的黑螃蟹。黑螃蟹慌慌張張逃跑,爬到懸崖三丈高。花龍下到水裡翻跟頭,龍尾一擺,又把螃蟹橫掃下水來。這樣幾個回合,把螃蟹弄得精疲力盡,搖搖擺擺爬向竹林,想借竹子擋住花龍。可是花龍一躍而起,張口噴水,噴得竹林一片片倒下去,螃蟹又跌落河中。花龍緊緊追到水底後,浪濤翻滾著便順河而下,這時再也看不見黑螃蟹露面了。後來,在離河灣不遠,露出一塊螃蟹形的黑石頭,就是花龍把螃蟹精鎮住的地方。這塊石頭,後人稱它為螃蟹石。
等到河面平靜之後,聽見對面河灘上有個女人的聲音在叫喚。布卡一看,那正是自己的妻子。布卡叫了幾個人馬上游水過去。上岸以後,培冠對布卡說:「多虧花龍搭救啊!」大家這才知道是花龍救了她,都很感激花龍。這時,花龍往上游飛回去了,還不時向人們頻頻點頭。
這件事很快傳遍了整個侗鄉。大家把靠近水面的小木橋改建成空中長廊似的大木橋,還在大橋的四條中柱刻上花龍的圖案,祝願花龍常在。空中長廊式的大木橋建成以後,舉行了隆重的慶賀典禮,非常熱鬧。這時,天空中彩雲飄來,形如長龍,霞光萬道,眾人細看時,正是花龍回來看望大家。因此後人稱這種橋為回龍橋。有的地方也叫花橋,又因橋上能避風躲雨,所以又叫風雨橋。
2.會仙橋的傳說
會仙橋在渝中區民族路上,就在如今會仙樓前面那廣場的中心。會仙橋消失得早,筆者伯父上個世紀20年代初就來到重慶做工,也沒見過那橋。不過,會仙橋的地名卻存在到上個世紀80年代。
古時,重慶城內人煙並不多,大梁子(今新華路)一帶還是森林。從大梁子流下一條小溪,大約是順如今的正陽街,經大陽溝,到洪崖洞,流入嘉陵江。會仙橋就是這條小溪上的一座橋,長可能不到10米。之所以叫會仙橋,是傳說有人在此遇到過神仙。不過,傳說有多種版本。
一種說法是:有個老頭在那橋頭開了個冷酒館,經常有個南岸老君洞的道長來他館里喝酒。那道長便邀請老頭到老君洞去耍。老頭去了,道長招待他吃豆花,端了一碗豆花出來,兩個人總是吃不完。下午,老頭回到酒館,老婆子好驚奇,說:「你啷個好多年都不回來喲?」老頭說:「你昏了喲,我才耍半天。」但一照鏡子,竟然長出了雪白的長鬍子。老頭才明白,自己遇到的道長是個神仙。一傳十十傳百,於是人們便把這酒館門前的橋叫作會仙橋。
還有一種說法是:洪崖洞下面住了個姑娘,經常到嘉陵江邊去洗衣服。有一回,她洗的衣服被江水沖跑了。江邊有個單身的打魚郎見了,劃著漁船就去給她撿了回來。於是,二人就熟悉起來。有一天,姑娘的母親生病去世,姑娘沒得錢安葬,急得去跳河。打魚郎把她救了起來,對她說:「我網到一挑金甲鯉魚,馬上挑去賣,賣了就去買壽衣和棺材。」哪知,他挑著魚進了城,剛走到那橋上,那活蹦亂跳的金甲鯉魚全都死得硬邦邦的,還賣啥子錢喲!急得打魚郎在那橋上跳起腳哭。這時,他聽見土地廟里傳來一個聲音:「快點讓路,八洞神仙來了!」他抬頭一看,來的卻是八個叫花子,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跪下去就求神仙幫忙。領頭的是個拄著根鐵拐子的瘸子老頭,說:「我們都是叫花子,自己都沒吃的,哪裡幫得了你的忙喲!」那身背寶劍的叫花子撿了一砣石頭丟進打魚郎的魚籮筐里,說:「你的魚全都活了,還不快點拿去賣?」打魚郎一看,硬是的。把那石頭丟進另一個籮筐,魚也活了。再一看,叫花子全都不見了。於是,打魚郎賣了個好價錢,安葬了姑娘的母親,然後和姑娘結成夫妻,在這橋頭安了家。這橋也就取名會仙橋。
3.趙州橋的傳說
古時候的趙州,就是現在河北的趙縣。趙州有兩座石橋,一座在城南,一座在城西。城南的大石橋,看去象長虹架在河上,壯麗雄偉。民間傳說,這座大石橋是魯班修的;城西的小石橋,看去象浮游在水面上的一條小白龍,活靈活現,傳說這座小石橋是魯班的妹妹魯姜修的。這兩座橋修得可好啦!舞台上演《小放牛》,還有這樣的唱詞:「趙州石橋魯班爺爺修,玉石的欄桿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這里就唱到了魯班修趙州橋的傳說。
相傳,魯班和他的妹妹周遊天下,走到趙州,一條白茫茫的洨河攔住了去路。河邊上推車的,擔擔的,賣蔥的,賣蒜的,騎馬趕考的,拉驢趕會的,鬧鬧攘攘,爭著過河進城。河裡只有兩只小船擺來擺去,半天也過不了幾個人。魯班看了,就問:「你們怎麼不在河上修座橋呢?」人們都說:「這河又寬、水又深、浪又急,誰敢修呀,打著燈籠,也找不著這樣的能工巧匠!」魯班聽了心裡一動,和妹妹魯姜商量好,要為來往的行人修兩座橋。
魯班對妹妹說:「咱先修大石橋後修小石橋吧!」
魯姜說:「行!」
魯班說;「修橋是苦差事,你可別怕吃苦啊!」
魯姜說:「不怕!」
魯班說:「不怕就好。你心又笨,手又拙,再怕吃苦就麻煩了。」 這一句話把魯姜惹得不高興了。她不服氣地說:「你甭直嫌我心笨手拙,今個兒,咱倆分開修,你修大的,我修小的,和你賽
一賽,看誰修得快,修得好。」
魯班說:「好,賽吧!啥時動工,啥時修完?」魯姜說:「天黑出星星動工,雞叫天明收工。」一言為定,兄妹分頭准備。
魯班不慌不忙溜溜達達往西向山裡走去了。魯姜到了城西,急急忙忙就動手。她一邊修一邊想:甭忙,非把你拉下不可。果然,三更沒過,就把小石橋修好了。隨後她悄悄地跑到城南,看看她哥哥修到什麼樣子了。來到城南一看,河上連個橋影兒也沒有。魯班也不在河邊。她心想哥哥這回輸定了。可扭頭一看,西邊太行山上,一個人趕著一群綿羊,蹦蹦竄竄地往山下來了。等走近了一看,原來趕羊的是她哥。 哪是趕的羊群呀,分明趕來的是一塊塊象雪花一樣白、象玉石一樣光潤的石頭,這些石頭來到河邊,一眨眼的功夫就變成了加工好的各種石料。有正方形的橋基石,長方形的橋面石,月牙形的拱圈石,還有漂亮的欄板。美麗的望柱,凡橋上用的,應有盡有。魯姜一看心裡一驚,這么好的石頭造起橋來該有多結實呀!相比之下,自己造的那個不行,需要趕緊想法補救。重修來不及了,就在雕刻上下功夫蓋過他吧!她悄悄地回到城西動起手來,在欄桿上刻了盤古開天、大禹治水,又刻了牛郎織女、丹鳳朝陽。什麼珍禽異獸、奇花異草,都刻得象真的一樣。刻得鳥兒展翅能飛,刻得花兒香味撲鼻。她自己瞅著這精美的雕刻滿意了,就又跑到城南去偷看魯班。乍一看呀,不驚叫了一聲。天上的長虹,怎麼落到了河上?定神再仔細一瞅,原來哥哥把橋造好了,只差安好橋頭上最後的一根望柱。她伯哥哥打賭贏了,就跟哥哥開了個玩笑。她閃身蹲在柳棵子後面,捏住嗓子伸著脖,「咕咕哏——」學了一聲雞叫。她這一叫,引得附近老百姓家裡的雞也都叫了起來。魯班聽見雞叫,趕忙把最後一根望柱往橋上一安,橋也算修成了。
這兩座橋,一大一小,都很精美。魯班的大石橋,氣勢雄偉,堅固耐用;魯姜修的小石橋,精巧玲瑰,秀麗喜人。 趙州一夜修起了兩座橋,第二天就轟動了附近的州衙府縣。人人看了,人人贊美。能工巧匠來這里學手藝,巧手姑娘來這里描花樣。每天來參觀的人,象流水一樣。這件奇事很快就傳到了蓬菜仙島仙人張果老的耳朵里。張果老不信,他想魯班哪有這么大的本領!使邀了柴王爺一塊要去看個究竟。張果老騎著一頭小黑毛驢,柴王爺推著一個獨輪小推車,兩人來到趙州大石橋,恰巧遇見魯班正在橋頭上站著,望著過往的行人笑哩!張果老問魯班:「這橋是你修的嗎?」魯班說:「是呀,有什麼不好嗎?」張果老指了指小黑驢和柴王爺的獨輪小推車說:「我們過橋,它經得住嗎?」魯班膘了他倆一眼,說:「大騾於大馬,金車銀輦都過得去,你們這小驢破車還過不去嗎?」張果老一聽,覺得他口氣太大了,便施用法術聚來了太陽和月亮,放在驢背上的褡褳里,左邊裝上太陽,右邊裝上月亮。柴王爺也施用法術,聚來五嶽名山,裝在了車上。兩人微微一笑,推車趕驢上橋。剛一上橋,眼瞅著大橋一忽悠。魯班急忙跳到橋下,舉起右手托住了橋身,保住了大橋。
兩人過去了,張果老回頭瞅了瞅大橋對柴王爺說:「不怪人稱贊,魯班修的這橋真是天下無雙。」柴王爺連連點頭稱是,並對著才回到橋頭上來的魯班,伸出了大拇指,魯班瞅著他倆的背影,心裡說:「這倆人不簡單啦!」
現在,趙州石橋橋面上,還留著張果老騎驢踩的蹄印和柴王推車軋的一道溝。到趙州石橋去的人,都可以看到,橋下面原來還留有魯班爺托橋的一隻大手印,現在看不清了。
(附記:據史料載,趙州橋是隋朝工匠李春設計並建造的。)
4.五里橋的傳說
「五里橋」是一座石拱橋,在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朱昌鎮的朱昌村與五里村之間,當地布依族老百姓對橋的來歷是這樣傳說的。
很久以前,朱昌有一條又寬又深的大河,河的兩岸,各有一個村寨,為了互相往來方便,有一天,兩村寨的人們組織了幾十個強壯勞力在河面上架起了一座十多丈長、三尺多寬的木橋。可是,第二天木橋不見了。大家還以為是橋沒有修牢固,被水沖垮了,於是,他們又重新選用最結實的木料,請來能工巧匠,架起了第二座橋。
當天晚上,奇怪的事情出現了。本來皓月當空的夜晚,突然間狂風四起,烏雲滾滾,電閃雷鳴,瓢潑大雨從天而降。河面上惡浪滾滾,好像要把兩岸的山崖都沖垮下來一樣。一股黑浪散後,河面上出現了一個怪物,惡狠狠地說:「修橋,想從我的身上走過,哼,我看你們修!修好一座我沖垮一座,叫你們嘗嘗我老龍精的厲害。」說完,它將身子一搖,變成一條張牙舞爪的青龍,一頭鑽進水中,掀起幾丈高的狂浪,只聽「嘩啦」一聲,木橋頃刻間變成數不清的木塊,順著惡浪向下游飄去。
第二天一早,兩寨的人們來到河邊,發現木橋又不見了。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是哪個良心不好的把橋弄垮了?」有的說:「恐怕是被大水沖毀的喲!」還有的說:「可能是被風吹垮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說個不停,哪個也不能肯定橋是咋個垮的,修橋的事只好放了下來。
轉眼一年過去了,兩岸的人們吃盡了繞遠路的苦頭。他們經過多次商量,決定以石代木,修一座高大的石橋。
經過五個月的辛勤勞動,一座又高又大的石拱橋終於修成了。這座橋造型古樸,橋兩頭塑有一對怒目圓睜的獅子,遠遠望去,就像美麗的長虹。因為這座橋的北面村寨離東南面的村寨有五里路,人們就把這座橋叫做「五里橋」。
石橋修好不久的一天晚上,那個怪物————老龍精又來到河面上,當它掀起惡浪,准備把石橋沖垮時,忽然橋下放出了一圈圈金光,同時橋上發出了雷鳴般的吼聲。老龍精嚇了一跳,它正要鑽進水中,突然飛來一個金圈子,一發勢就將它的腦殼套住了。接著,又飛來一根大鐵鏈,把它的身子緊緊捆住。老龍精痛得在水面上亂翻亂滾。這時,站在橋中央的一位老人手握一把寒光閃閃的寶劍,指著老龍精大聲吼道:「孽龍,你還敢作惡?」老龍精嚇得魂不附體,趕忙跪下求饒。
原來,老龍精掀翻木橋殘害生靈的事,被一個仙人看見了,他就去稟告玉帝,玉帝命他來治服老龍精。他見老龍精已經服罪了,但又怕其它水妖另生事端,就用寶劍一指,讓一對金鴨子銜著一根金扁擔飛進橋墩里。然後,仙人就帶著老龍精回天庭復旨去了。幾百年來,這對金鴨子和這根金扁擔一直護衛著這座石橋,使石橋至今還完好無損地橫跨在河的兩岸。
5.楓橋的傳說
一座寺院里只能有一個當家和尚,寒山和拾得兩位高僧在一座廟里,誰作主持好呢?兩位高僧都很客氣,推來推去,毫無結果。這座廟里只有他兩個和尚的時候,還不要緊,等到陸陸續續招了一批小和尚進來,就有問題了。小和尚問:「老和尚,今天念哪本經呀,」寒山說:「應該先問拾得師父。」小和尚就去問拾得,拾得說:「還是應當問寒山師父。」他們互相尊重,卻苦了小和尚,怎麼招待香客呀,買多少香油,派誰去拾柴呀,等等。小和尚無所適從,有意見了,就難勉叭叭咕咕的。小和尚的話傳到寒山、拾得的耳朵里,兩個人又商量起來,推來推去,還是毫無結果。這時走來一個老農婦,說:「兩位師父不要謙讓了,我來給你們出個主意吧。你們比比本事,本事大的做當家和尚,這樣最公平。」寒山、拾得一聽,是個辦法,不過,比什麼呢,農婦指指廟前一條河,說,這條河上缺座橋,鄉里鄉親來來往往靠渡河,又不方便又危險,請你們施展法術,變座橋出來,哪個變得出來就是哪個本事大。出家人不打逛言,所以,不怕寒山拾得隱瞞法術,果然拾得先施法術,把身上的僧衣一脫,往河面一拋,變做了一個橋面,可惜,沒有橋架支撐,一陣,風吹來,眼看就要把它刮塌。寒山急忙將手中的禪杖往河邊一插,運起法術,禪杖頓時變成一棵樹,樹朝對岸一鋪,一座橋就穩穩當當卧在了河面上。老農婦一笑,說:「還是寒山本事大些。」說著把一塊手帕朝腳前一拋,手帕化做一朵蓮花,她踩著蓮花就升到了空中,寒山拾得抬頭一看,原來老農婦是觀音變的。寒山只好做當家和尚了,那座廟也就叫做「寒山寺」了。寒山那根禪杖,是用楓樹削成的,那座橋自然就被稱作「楓橋」了。
6.雙拋橋傳說
雙拋橋在今福州楊橋路中段。傳說古時候這里就有河,河上有座無名的木橋,橋下水深流急。河附近分別住居著邱、何、胡三家。邱家有個兒子靠木工手藝為生,為人老實忠厚。何家亦不甚富裕,有個女兒長得花容月貌,且生性善良。邱、何兩家素有往來,彼此一對男女自然也合得好。他倆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兩家長輩視為合適,遂為他們定了親,並擇了迎娶的吉期。
不料,一日何小姐到河邊漂洗衣裳,被胡家闊少看見。胡家為官,有錢有勢。胡少爺見何小姐貌美,查明底細後便遣媒到何家說親。何家把姑娘已定親,且日內迎娶的話讓媒母去回了。誰知胡惡少根本不理,暗地召集家丁打手,策劃邱、何兩家迎娶之日攔路搶親。邱、何兩家毫無防備,何小姐於迎親路上被搶到胡府。
何小姐是個忠貞烈性姑娘,到了胡府寧死不從,並於夜間趁看守疏忽之機,偷偷逃出胡府,奔回邱家與新婚丈夫相聚,享洞房花燭之樂。然而,那胡惡少豈肯罷休,他喝動眾惡奴,各持凶器奔赴邱家,將邱、何新婚夫婦捆綁後抓走。新婚夫婦一路反抗,大罵無恥惡少。胡惡少惱羞成怒,喝令眾惡奴,將新婚夫婦雙雙拋入河中,並吩咐將兩人屍體拋向南北兩邊,意在死了也不讓他們在一起。這一對可憐的新婚夫婦,被活活地淹死在河中,並分屍兩岸。後來河的南北兩岸各長出一棵榕樹,樹根在河底互相交錯,樹枝在空中攀連,成為榕城的一道奇觀。後人見了贊嘆不已,便將跨河的這座橋叫雙拋橋了。
7.蔡襄造洛陽橋的傳說
傳說真武大帝得道成仙時,拔劍剖腹,將腸肚拋落在洛陽江中。後來,這些腸肚變成了龜精蛇怪,不時興風作浪,危害過往船隻。
一日,一隻渡船過江,龜蛇作怪,大風狂吼,濁浪翻滾,眼看渡船被弄得要翻過去。這時,天上傳來了喊聲:「蔡學士在船上,不得無禮!」龜蛇兩怪聽了,嚇得鑽入江底。只一會兒,江面又風平浪靜。船上的客人很驚奇,相問誰是「蔡大人」,全船沒有一個姓蔡的,只有一個懷孕婦女,丈夫姓蔡。那孕婦心裡清楚,就對天暗暗許願:「我這胎若能生下男孩子,長大後一定要叫他在洛陽江上修造一座大橋,便利過往客人。」
那孕婦果然生個男孩,取名蔡襄,字君謨,號端。蔡襄從小聰明伶俐,二十歲那年中了進土,後來授封端明殿大學士,很受皇帝的器重。他在京城時,掛念著建造洛陽橋之事。但當時朝廷有規定:不準文武官員回原籍做官。
有一天,蔡襄要陪皇帝遊玩御花園,事前,他暗中叫一個太監,預先在路邊的芭蕉葉上,用毛筆蘸蜂蜜寫了八個大字,螞蟻嗅著香甜味,都圍來叮蜜,排成了字陣。皇帝經過這里便順口念了芭蕉葉上的字:「蔡端蔡端,本府作官。」蔡襄趕緊跪下謝恩。皇帶笑著說:「朕只是念葉子上的字,並非當真!」蔡襄一直跪著不起來,說:「君無戲言,豈可失信於臣?」接著,又將母親許願造橋的事情對皇帝講了一遍。皇帝也很感動,就派他到泉州府做太守了。後來,蔡襄就在洛陽江上修造一座大橋,這就是中外聞名的洛陽橋。
8. 橋的傳說和故事
千乘橋的傳說
如今,當人們途經屏南棠口村,遠遠便可望見一座氣勢宏偉、古樸凝重的木橋宛如長虹卧波,威然雄跨於棠溪與白溪的匯水口.可誰能想到,此前這座厝橋卻三建三毀於洪水的肆虐,傳說厝橋建而毀,毀而建是因兩河伯爭長所致,其間不知有多少人葬身魚腹,多少人繞道懸崖艱難往返,望河興嘆.棠口地居屏南中心,此橋為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實不能一日無橋.人們冥思苦想,有何法能使厝橋永固?清朝周大權,樂善好施,為建橋一事寢食不安.一天夜裡,周大權夢見一隻金雞下凡,站立於河面,那伸展的雙翅正好搭在兩岸,朦朧中又見一菩薩站於雞背上,把水引向兩邊.一覺醒來,已見晨曦,周大權思之夢境,頓有所悟,認為這是神仙指點,當即挺身為首募捐再造厝橋,聘請各方能工巧匠,憑夢中記憶,整座橋按公雞形象設計,把正中石墩砌成三角雞頭形,橋面左右為兩翼,象徵著公雞振翅,昂首報嘵。建橋伊始人們踴躍投工獻料,可謂一呼百應,八方支援,僅一個秋冬就建成。橋長70米,寬6米,正橋用260根杉木構架,不用寸釘片鐵,只憑椽靠椽、桁嵌桁,相交相接,互依互靠。橋底拱而橋面平.橋面兩旁整齊勻稱,豎立著百根欄柱,橋頂瓦檐鱗蓋斗角鉤心,造形酷似古代名畫《清明上河圖》中建築,確系匠心獨運,巧奪天工。傳說厝橋落成之日,周大權等首事為感念菩薩托夢昭示特備福禮,供謝天。.午夜時分,伺俸香火的周大權等隱隱聽到溪水喧嘩似雞翅拍水之聲,雞角石發出哄亮清晰的公雞啼叫聲,一時全村公雞齊鳴,千百名男女老少「聞雞起舞」,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紛紛涌至橋邊.眾百姓跪拜橋頭,燒香念經,向天祝禱保佑厝橋千秋永固。事後,周大權根據夢見的菩薩形象,塑身於橋的正中,面向潮頭,即現時人們尊稱的王顯靈帝菩薩公,供奉香火,千秋紀念。周大權撰橋志勒碑豎立橋頭,並載人縣志。為圖吉利,人們便將厝橋改稱為千乘橋。
扎殺橋的傳說
盛澤鎮北約二里路的地方,有座青石壘砌,寬不到三步的聚福橋。清咸豐年間(1860年)四月十三日,忠王李秀成率太平軍攻克蘇州城。四月廿五日佔領吳江縣
城。為了打開蘇州與秀州(今嘉興市)間的通道,太平軍先譴隊乘勝南進,勢如破
竹。一日,盛澤鎮內傳聞太平軍已過平望,全鎮清兵與財主膽戰心驚,奪路潰逃。
到了聚福橋,人多橋窄,擁擠不堪,頓時把橋堵塞了。正在這時,恰有出殯的高喊
:「材來哉!材來哉!」意思是棺材抬過來了,請大家讓道。爭相逃跑的清兵與財
主慌亂中不加辨,聽身後「材來哉」的呼聲不絕,誤以為太平軍材來哉(都來了),過橋去。驚恐萬狀,拚命扎(擠的意思)。
頓時,亂作一團,互相踐踏,或被踏死,或落水淹死,不知其數。從此,聚福橋改名扎殺橋。
9. 問幾個關於橋的問題
西湖斷橋,最早叫段家橋。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從孤山蜿蜿蜒蜒到這里,只有一座無名小木橋,與湖岸緊緊相連。遊人要到孤山去遊玩,都要經過這座小木橋,日曬雨淋,橋板經常要爛斷,遊人十分不便。
橋旁有一間簡陋的茅舍,住著—對姓段的夫婦。兩人心地善良,手腳勤快,男的在湖裡捕魚為生,女的在門口擺個酒攤,賣家釀土酒。因酒味不佳,顧客很少上門,生意清淡。
一天,日落西山,夫婦倆剛要關門,來了一個衣衫襤褸的白發老人,說是遠道而來,身無分文,要求留宿—夜。段家夫婦見他年老可憐,熱情地留他住下,還燒了一條剛從西湖裡捕來的鯉魚,打上一碗家釀土酒,款待老人。老人也不客氣,一連飲了三大碗,便倒在床上,呼呼入睡。
第二天早晨白發老人臨別時,說道:「謝謝你們好心款待,我這里有酒葯三顆,可幫助你們釀得好酒。」說罷,取出三顆紅紅的酒葯,告別而去。
段家夫婦將老人的三顆酒葯放在釀酒缸里,釀出來的酒,顏色猩紅,甜醇無比,香氣襲人。從此,天天顧客盈門,段家猩紅酒名揚杭城,生意一天比一天興隆。段家夫婦拆了茅舍,蓋起了酒樓。他們為了感謝白發老人,積蓄了一筆錢,准備好好答謝他。
歲月流逝,一晃三年。這年冬天,西湖大雪,白發老人冒雪來到段家酒樓。夫婦倆一見恩人來到,喜出望外,留老人長住他家。然而老人第二天便要告別。臨別之時,段家夫婦取出三百兩銀子送給老人。老人笑著推辭說:「謝謝你們夫婦—片好心,我這孤單老人,要這么多銀錢何用?你們還是用在最要緊的地方吧!」說罷,便踏雪向小橋走去。段家夫婦站在門口相送,只見老人剛跨上小木橋,腳下一滑,橋板斷啦,老人也跌進了湖裡。夫婦倆急忙跑去相救,忽見白發老人立於湖面,如履平地,微笑著向他們揮揮手,飄然而去。
段家夫婦這才知道,白發老人不是凡人。想起老人臨別說的話,使用那筆銀錢在原來的小木橋處,造起了一座高高的青石拱橋,還在橋頭建了一座亭子。從此,游西湖的人,再不怕路滑橋斷啦。
鄉親父老懷念段家夫婦行善造橋的好事,便把這橋稱為段家橋。後來,因為「段」、「斷」同音,使被稱為斷橋。
詩歌:
天凈沙 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野望 七言律詩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