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理解所謂的媒介融合或者媒體整合
你問題主要在於對媒介這個詞比較模糊,,,
媒介融合當然是指不同的媒介之間融合咯,,媒介包括什麼呢,這個詞其實是一個非常哲學但又容易被簡單使用的概念。媒介比較實物化的包括交通、電信、金融(以錢為媒介)、文字等等很龐大,廣義的媒介更加復雜,人本身也是媒介,這里涉及一個怎麼界定對象和中間者的問題,因為媒介是中介連接的東西嘛,可以是事件和物體,或者人。媒婆在婚姻中也是媒介,總之這個詞很復雜。
媒介的融合也很復雜和多樣化,可以是交通與信息的結合,可以是金融與電信,,總之屬於社會比較廣而泛的領域,比較具體的淘寶本身也是媒介融合 的產物,就是把信息與物流結合呀
相比起來,媒體的整合就具體多了,小的如把這家媒體(公司)和哪家結合起來做一件事,大到將各種媒體傳播形式統合起來,,比如報紙、網路和新媒體等等整個起來對一個事件進行炒作或者對企業進行整合性的傳播這叫媒體整合。一般會聽到某大公司、大平台整合各大媒體來做宣傳啊什麼的
『貳』 何謂「媒介融合」趨勢會怎樣
媒介融合是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從對立碰撞轉向融合依存的背景下提出的,它反映著社會發展深層次的趨勢和必然性,其提出必然對整個社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媒介融合藍圖勾勒與媒介融合多元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媒體實驗室創始人尼古斯?尼葛洛龐蒂在《媒體實驗室:在麻省理工學院創造未來》一書中描繪了「媒介融合」的藍圖。尼葛洛龐蒂用三個圓圈來描述計算機、印刷和廣播三者的技術邊界,認為三個圓圈的交叉處將成為成長最快、創新最多的領域,並且這三個圓圈呈現出疊加和重合的發展趨勢。他認為媒介融合是在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二者融合的基礎上用一種終端和網路來傳輸數字形態的信息,由此帶來不同媒體之間的互換性和互聯性。尼葛洛龐蒂在網路技術尚未普適化的情況下以預言的方式對媒介融合提出自己的設想,但對媒介融合的內o與外延並沒有進行嚴格的論證,對媒介融合的層次和多元化沒有涉及。20世紀90年代以來,數字化技術、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使以其為技術支撐的諸多行業之間的邊界正在由清晰走向模糊。正是這一重大變化推進了信息、電信、文化、娛樂、傳媒、出版、金融、證券等眾多行業之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在全球形成了大規模並購、重組的浪潮,多元化成為大公司的發展戰略。與此同時,資源配置、整合方式也發生了結構性變化,許多新的業態應運而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並直接改變了傳統的產業結構,以順應行業邊界模糊的發展趨勢。1994年,《紐約財報》報道美國在線與《聖荷水星報》聯合推出《水星中心新聞》的電子服務時,使用了「一次傳媒聚合」的標題。同年,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舉辦了世界上第一次關於產業融合的學術論壇,即「沖突的世界:計算機、電信以及消費電子學」。 參加者除了學術界以外,還包括康柏、英特爾等著名計算機整機或晶元生產公司以及軟體、消費電子產品和信息服務等相關行業的人員。這標志著媒介融合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的一個具有影響力的話題。1996年,美國聯邦政府制定了《1996年電信法》。該法案將電信和媒體統一立法管理,引發出一場電信、電子、媒體和文化企業的交叉兼並和產業重組。1997年6月在加州伯克萊分校召開了題為「在數字技術與管制範式之間搭橋」的學術研討會,在會上對產業融合與相關的管制政策進行了討論。這次會議的召開,標志著媒介融合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關注。1997年,歐洲委員會推出的綠皮書認為,產業融合是指「產業聯盟與合並、技術網路平台和市場等三個角度的重合」,並把媒介產業融合視為新條件下促進就業與增長的一個強有力的發動機,這無疑將媒介產業融合擴展至整個信息市場,乃至催化今後世界經濟的綜合。1997年,美國學者Greenstein和Khanna從產業變動的角度,針對計算機、通信和廣播電視業的融合,提出媒介產業融合是為了適應產業增長而發生的產業邊界的收縮或消失。1998年,奧諾和奧基對媒介融合構建了一個理論分析框架,以此揭示電信、廣播等媒體信息服務融合的過程。他們指出,從專用平台到非專用平台的轉換以及從低帶寬要求到高帶寬要求的轉換,基本上反映了媒介產業融合的方向。2000年,Raghuram指出,產業融合從根本上是指數字技術允許傳統的和新的通訊服務(無論是聲音、數據或圖片)通過許多不同的網路共同傳送的現象。同年,《澳大利亞產業融合評論》則指出,融合就是因數字化驅動的服務部門結構調整,這個調整的實質是兩種服務傳遞的結構模式的轉換,傳統模式是由模擬和物理技術主宰的、以大規模生產為特色的、以國內市場為重點的、以水平和垂直聯結為整體結構;新的服務傳遞模式使用數字編程網路,以促進實現以客戶需求為中心、對國際市場關注、在用戶看到的服務和潛在的傳送平台之間的垂直分布。2000年,托馬斯?鮑德溫、史蒂文?麥克沃依、查爾斯?斯坦菲爾德等三位學者在其合著《大匯流——整合媒介信息與傳播》中提出:以前電信業、有線電視業、廣播業和計算機業各自為政,現在在寬頻技術和政策的指引下匯流到一起,產生了「整合寬頻系統」。因此,媒介融合有了更好的技術支持,並將在更寬泛的領域內進行。媒介融合與產業革命的序曲2000年1月10日,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服務公司美國在線和世界上最大的傳媒公司時代華納宣布合並。合並後的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成為融媒體、娛樂和通訊為一體的世界巨頭,公司市值為3500億美元,年銷售額為300億美元,交易額達1840億美元。這個「天作之合」代表著傳統媒體產業和網路產業的融合,同時也成為國際媒介產業融合發展的標志性事件,並開了媒介產業融合與產業革命的序曲,這場革命將是全方位、跨行業、深層次、超國界的。2001年,日本學者植草益在對信息通訊業的產業融合進行研究以後,從動因的角度,把媒介產業融合定義為通過技術革新和放寬限制來降低行業間壁壘、加強各行業企業間的競爭合作關系,並認為媒介產業融合不僅出現在信息通訊業,金融業、能源業、運輸業的產業融合也在加速進行之中。由於產業融合,企業間以及企業內部的組織形式發生相應變化,企業並購、流程重組、戰略聯盟和虛擬企業等逐漸成為現代企業組織形式的主流。正如他所預測的那樣,近年來媒介融合並不僅僅限於這4個產業領域,在製造業,產業融合也得到進一步發展,產業革命的浪潮在媒介融合推動下,一浪高過一浪。媒介融合的終極目標是實現社會的媒介化1997年,歐盟對媒介融合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大膽預設,提出「電信業、廣播電視業和出版業三大產業的融合不僅是一個技術性問題,更是涉及到服務以及商業模式乃至整個社會運作的一種新方式」。媒介融合是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和網路存儲技術等傳媒技術產生的基礎上,以受眾需求變化為導向,從整體上打破傳統傳媒業的邊緣,彰顯個性媒體的獨特傳播優勢,實現立體式傳播效果的演變過程,其終極目標是實現社會的媒介化。作為信息社會形成初期的熱點問題,媒介融合的提出標志著傳媒業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上面臨一次前所未有的變革,一方面促使傳媒業的內o與外延重新界定,另一方面也再一次提升了傳媒業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影響力。
『叄』 媒體融合的趨勢
由於互聯網技術使信息傳播成本大大降低,現代化的數字壓縮技術使網路傳輸系統兼容了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傳統媒體傳播手段,超強的載入能力使新舊媒體之間的融合成為未來傳媒發展的主要趨勢。廣電媒體與互聯網相互整合的過程,與其說是一種跨媒介的擴張,還不如說是行業聯合的試探。橫跨廣電和電信兩種業務的融合繁衍,開始結出媒體融合的果實。
媒體融合不僅僅是信息採集渠道和傳播通道的多元化,重要的是,媒體工作人員可以根據多媒體的原始素材,綜合整理提煉、加工,通過不同媒介傳播的特點,迅捷傳達信息,表現事件背後的真實,還原新聞的全貌。從而提升新聞報道的質量和深度。
『肆』 如何看待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的實質是消費者可以用無所不能的終端通過無處不在的網路,獲取各自所需要的服務。
1.無所不能的終端和無處不在的網路
新技術使得各媒介終端的功能日趨強大。以電視為例,有了IP機頂盒、數字機頂盒、DVR數字存儲器等設備作支持,用戶可以輕松的通過遙控器編制個性化的數位元組目收視菜單,上網沖浪,收聽數字廣播,實現電子商務,下載數據,瀏覽電子雜志,創建家庭相冊……同樣,手機、電腦及其他DMB(數字多媒體廣播)設備也憑借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等技術的升級,能夠實現多媒體功能。傳統媒介的區隔已日漸模糊,傳統媒介的名稱只成了媒介形態大小、可否移動的標識。每一個媒介終端似乎都「無所不能」,而這個特徵,正是媒介融合最主要的特點。
同時,終端的「無所不能」是基於各種傳輸網路實現的。「無所不能」要求未來的廣電網和電信網絕不止提供一種服務,無論是廣電的地面微波傳輸網、衛星傳輸網和有線網,還是電信的移動蜂窩網、雙絞線固話網、衛星通信網及計算機互聯網,都可被改造或升級,以支持消費者隨時隨地利用任何網路享受各項數字內容服務。日本學者據此根據美國施樂公司Palo Alto研究中心的Mark Weiser博士提出的「Ubiquitous computing」概念衍生出「Ubiquitous Network」,即「無處不在的網路」。
2、內容整合與產業滲透
(1)媒介融合需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是內容缺口
技術進步使得新媒介種類豐富,並且,傳輸容量也大幅提高。數字付費電視、IP電視、手機電視、數字助手PDA等都需要大量與各媒體特性相符的音頻、視頻、圖文及數據內容。然而,由於數字新媒體發展初期所處的用戶短缺的困境及收益分配模式的不明朗,內容創作者的積極性較低,投資者的投資也格外謹慎。這種情形下,運營商們發展數字新業務的動機首先是「跑馬圈地」,內容提供商和服務提供商紛紛上演「空手套白狼」。市場需要培育,政府卻只在用戶層面發力,內容平台和服務平台的建設過於薄弱,傳媒產業已有的內容資源缺乏整合,數字新媒體市場的內容缺口短期內難以填補。
『伍』 什麼是媒體融合
其概念包括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概念是指將不同的媒介形態「融合」在一起,會隨之產生「質變」,形成一種新的媒介形態。
廣義的媒介融合則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關要素的結合,匯聚甚至融合,不僅包括媒介形態的融合,還包括媒介功能,傳播手段,所有權,組織結構等要素的融合。 也就是說媒體融合是信息傳輸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業模式。
媒體融合是信息時代背景下一種媒介發展的理念,是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基礎上媒體的有機整合。具體地說,媒體融合是信息傳輸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業模式,是把傳統媒體與互聯網新興媒體有效結合起來,資源共享,集中處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然後通過不同的平台加以傳播。
媒體融合內容永遠是決定生存與發展的核心,在互聯網時代,生產的內容在變,生產的方式在變,傳播的路徑也在變,但生產優質內容的要求和方向始終不變。因此,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必須始終堅持「內容為王」,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
媒體融合是用互聯網思維辦媒體、抓融合、促發展,是媒體華麗轉身、涅槃重生的關鍵所在。媒體融合的難點是,傳統媒體產業能不能適應互聯網時代,或者能不能完成顛覆性變革,最難的是人的轉變、人的融合。傳統媒體從紙質向移動互聯網的大轉移,帶有強烈的「自毀+重生」的特徵。
(5)媒介融合擴展閱讀;
「媒介融合」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教授浦爾在他的著作《自由的技術》中提出;「一個稱為形態融合的過程正在使各種媒介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這既包括點對點的傳播媒介,如通信 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媒介組織進一步走向聯合,「媒介融合」已經成為一個無處不在的現象。
在中國,媒介融合最早的嘗試是電子報刊與電子雜志。中國內地出現的第一份數字報紙首次出現在2006年,由北大方正集團與浙江日報集團共同推出。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趨勢下,媒介融合的第一步是以所有媒體手段,在多平台上構建全方位的報道體系的全媒體化。
2008年,全媒體化開始嶄露頭角,北京奧運會期間,中國廣播網實現了中央電台所有奧運報道廣播信號同步網上直播,創新了圖文並茂、音視頻同步多點互動直播報道新模式,嘗試廣播頻率、門戶網站、有線數字廣播電視、手機廣播電視、平面媒體五大終端的融合。
『陸』 什麼是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伊契爾·索勒·普爾(Ithiel De SolaPool)教授提出的,簡單定義是將原先屬於 不同類型的媒介結合在一起。媒介融合有不斷發 展的過程。隨著概念演變,媒介融合不僅包括媒 介形態融合,還包括媒介功能、傳播手段、所有 權、組織結構等要素的融合。報刊、廣播電視、 互聯網依賴的技術手段越來越趨同,以信息技術 為中介,以衛星、電纜、計算機技術為傳輸手段, 數字技術改變了獲得數據、影像和語言基本信息 的時間、空間及成本。各種信息在同一個平台上 得到整合,不同形式媒介彼此間互換性與互聯性 得到加強,媒介一體化的趨勢日趨明顯。2003年 美國西北大學教授戈登歸納美國當時存在的5種 媒介融合類型:所有權融合、策略融合、結構融合、 信息採集融合和新聞表達融合。
『柒』 如何實現媒體融合
行業發展的必然
在通信行業中的傳統的技術設備還是佔有大量的份額。而以IP軟交換為核心的新產品在行業通信中並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這些設備。而企業需要一種強有力的「融合式」的整合解決方案,幫助企業整合多種多樣的信息化資源,使這些系統資源能夠真正融為一體,真正幫助企業提升運營管理能力、降低企業管理運作成本、幫助企業和部門解決或改善各種各樣的愈加復雜的狀況。基於IP網路的多媒體調度技術,已成為行業通信市場的新一代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必然選擇。
符合「兩化融合」的要求
符合「兩化融合」的要求,已經成為工業通信市場高速發展的重要源動力,並為中國工業行業通信市場帶來了高達30-40%的年度增長率。
國家一些重要行業,包括鋼鐵、物流、礦產、鐵路、港口、高速公路、公安等,由於基礎通信設施面臨更新換代,因此,也都具有較為強烈的需求。
新的通信設備,部分替代老的通信設施,並與剩餘的舊有技術的通信設施共同進行使用。如何做好相應的融合對接工作,就成了響應國家兩化需求,提升行業信息化能力的重要工作之一。
信息孤島的障礙需要化解
當生產型企業遇到緊急狀況需要調集各方人員解決問題時,當應急現場人員想用對講機呼叫會議室領導時,採用衛星通信設備的人員想呼叫對講機或是固定電話人員時,他們經常都會遇到無法互聯互通的困惑。
緊急情況下,當大家手忙腳亂的轉換設備或是調設備火線馳援時,解決事件的良機恐已錯過。不同制式的通信設備之間無法實現迅速的通話,這就造成了信息孤島。
如何克服通信的信息孤島問題?這就需要通信企業具備真正能夠滿足各種需求,包括緊急需求的通信技術和方案。
跨地域和跨部門問題
應急事件發生時,必定是需要出動各方部門來共同解。在不考慮誰來擔任總體指揮的情況下,這么多的部門,都需要各司其職,但有需要接受統一指揮,互相之間又需要共同協作。
而不同部門各自擁有自己的對講頻段,彼此之間無法實現信息共享。這就需要一個整體的通信平台以及相應的專業設備,來為這些部門之間的互聯互通提供保障。
另外應急事件多種多樣,有時候會涉及到國家形象甚至是國家安全等,因此,相關的安全部門或是軍隊系統會出現在統一指揮體系中。那麼相應公安部門和這些安全保密部門,如何能夠確保在解決應急事件的前提下,依然能夠保證不發生信息泄密問題,以免危及到國家形象或是國家安全?因此,這就需要統一的通信平台,不僅能夠實現統一指揮協調與共享,還能夠分出層級,在方案上就實現對於保密信息的保護。
軟硬體、自動化、IT與通信系統融合問題
在行業企業的應用中,將會應用到生產運營軟體、ERP軟體、自動報警軟體,與通信系統相結合之後,將會產生更為強大的作用和效果。並且,有些行業如煤炭、以及一些生產型企業,將會採用一些自動化設備,進行數據採集或是傳動感測等,相應的信息也需要和生產運營軟體或是通信設備融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完整的系統,使之「三體合一」,產生強大的合理作用。多媒體融合通信平台,由於是採用IP架構的設備,因此,可以與各種傳統設備或是數字設備、網路設備、軟體系統、網路系統進行對接,幫助企業實現以上功能。
行業管理能力和運營效率提升的迫切需求
礦井下的安全、鐵路提速以及高鐵的盛行對指揮調度要求快速響、機場調度…行業應用的特殊應用就要求如何能通過一個統一的平台和設備,使他們融合起來,實現互聯互通,從而提升管理能力和提升運營效率。
基於以上的發展趨勢,捷思銳提出的「行業融合通信」解決方案,能夠滿足現代行業和企業的當前需求和潛在需求,幫助企業實現強大的全面融合信息化管理。
『捌』 簡答媒介融合包含著哪些不同類型的融合
「媒介融合」其本意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這種關於媒介融合的想像更多的集中於將電視、報刊等傳統媒介融合在一起。
「新聞業融合」五種類型:
所有權融合
策略融合
結構融合
新聞表達融合
『玖』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如何融合發展
1、傳統媒體的管理者要有較高的融合意識。
高層管理者必須端正態度,首先自己就要對融資有一個明確的態度,有堅定不移的決心,重視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資,全方位樹立對兩者的融資發展意識,要親力親為,以親身行動去影響下屬,
間接性的引起他們的高度重視,影響感染員工時期投入其中,並保持較高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大家共同協作,樹立共同的融合意識,才能保證融合工作的順利進行。
2、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領導者要完善融合方案。
首先,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領導者要事前做好充分的計劃准備工作,明確融合後果並隊之後的一系列工作做出詳細規劃,如:用人所長,每個崗位需要怎樣的員工,明確新聞信息的生產過程,注重傳播與新聞推廣的同時進行。
其次,針對於采編、經營和行政三大模塊來講,對其工作做要具體分工,盡可能的詳細,做到各機構互助互愛,充滿工作激情,創造好的工作氛圍,將各機構進行融合,方便交流溝通,從而能夠讓媒體工作者更能輕易地感知到用戶的需要。
3、加強對新聞信息傳播的關注。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之後,還是要把新聞信息的傳播放在首位,為了融合後更好的發展,重視對新聞內容的創建,保證信息的有效性與高價值,加強對信息的製造、傳播、接收等的嚴格把控,
全面提高相關工人員的素質能力,藉助新興媒體的優勢,吸引人們的興趣,加強人們對它的依賴程度,從而使得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後的媒體機構利益最大化。
4、搭建平台,提供綜合服務。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之後,要打通用戶平台,讓用戶通過平台的搭建能夠享受到較多的資源,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融合後的媒體機構可以充分利用高新技術媒介,將兩者之間的信息數據進行全面分析與過濾,要利用新興技術媒介將廣大用戶吸引過來並對其產生依賴性,從而實現媒體信息的高效利用。
5、技術與人才兼備,提高融合競爭力。
對於好的企業來講,有好的領導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伯樂和千里馬都應同時具備,也就是說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對於媒體機構來講,同樣如此,要注重人才的培養,
同時也要加大技術的投入力度,人才與技術同時具備,通過用其所長、因崗設人的原則,使得融合後的媒體機構發展越長久,大大提升媒體機構的競爭力。
『拾』 什麼是媒介融合,試述中國媒介融合的前景與途徑
「媒介融合」其本意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這種關於媒介融合的想像更多的集中於將電視、報刊等傳統媒介融合在一起。「媒介融合」( Media Convergence)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浦爾教授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