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徐浩良
擴展閱讀
過滿則虧 2025-07-30 11:54:45
泰凌醫葯股票行情 2025-07-30 11:46:46
氯鹼化工股票價格 2025-07-30 11:45:23

徐浩良

發布時間: 2021-07-05 00:23:08

❶ 為了杜絕重大火災發生,國家及存在火災隠患單位應該怎麼做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安全行業標准《重大火災隱患判定方法》GA653—2006中有明確解釋:
違反消防法律法規,可能導致火災發生或火災危害增大,並由此可能造成特大火災事故後果和嚴重社會影響的各類潛在不安全因素。
二、該標准部分內容如下:
2006-10-25發布
2007-01-01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 發布

目 次前言. II引言. III1 范圍. 12 規范性引用文件. 13 術語和定義. 14 總則. 25 重大火災隱患直接判定. 36 重大火災隱患的綜合判定. 36.1 綜合判定要素. 36.1.1 總平面布置. 36.1.2 防火分隔. 36.1.3 安全疏散及滅火救援. 46.1.4 消防給水及滅火設施. 46.1.5 防排煙設施. 46.1.6 消防電源. 46.1.7 火災自動報警系統. 46.1.8 其他. 46.2 綜合判定規則. 56.3 綜合判定步驟. 5參考文獻. 6
前 言
本標準的4.2、4.3、4.6為強制性條文,其餘為推薦性條文。
本標准由公安部消防局提出。
本標准由全國消防標准化技術委員會第九分技術委員會(SAC/TC 113/SC9)歸口。
本標准主要起草單位:公安部消防局一處、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
本標准主要起草人:李淑惠、劉激揚、闞強、吳丹、馬銳、吳雪佳、王偉、殷李革、黃振興、庄文遙、嚴洪、湛寶華、丁波、歸小平、魏利軍、徐浩良、倪照鵬。

重大火災隱患判定方法
范圍
本標准規定了重大火災隱患的判定原則,提供了重大火災隱患的判定方法。
本標准適用於在用工業與民用建築(包括人民防空工程)及相關場所因違反或不符合消防法規而形成的重大火災隱患的判定。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後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於本標准,然而,鼓勵根據本標准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於本標准。
GB/T 5907 消防基本術語 第一部分
GB 12268 危險貨物品名表
GB 13690 常用危險化學品分類及標志
GB/T 14107 消防基本術語 第二部分
GB 50045 高層民用建築設計防火規范
GB 50067 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
GB 50074 石油庫設計規范
GB 50084 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設計規范
GB 50116 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范
GB 50156 汽車加油加氣站設計與施工規范
GB 50157 地鐵設計規范
GB 50222 建築內部裝修設計防火規范
GBJ 16 建築設計防火規范
術語和定義
GB/T 5907、GB 12268、GB 13690、GB/T 14107、 GB 50045、GB 50067、GB 50074、GB 50084、GB 50116、GB 50156、GB 50157、GB 50222、GBJ 16確立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於本標准。
3.1
重大火災隱患 major fire potential
違反消防法律法規,可能導致火災發生或火災危害增大,並由此可能造成特大火災事故後果和嚴重社會影響的各類潛在不安全因素。
3.2
公共娛樂場所 public entertainment occupancies
具有文化娛樂、健身休閑功能並向公眾開放的室內場所。包括影劇院、錄像廳、禮堂等演出、放映場所,舞廳、卡拉OK廳等歌舞娛樂場所,具有娛樂功能的夜總會、音樂茶座、酒吧和餐飲場所,游藝、游樂場所,保齡球館、旱冰場、桑拿等娛樂、健身、休閑場所和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
3.3
人員密集場所 assembly occupancies
人員聚集的室內場所。如:賓館、飯店等旅館,餐飲場所,商場、市場、超市等商店,體育場館,公共展覽館、博物館的展覽廳,金融證券交易場所,公共娛樂場所,醫院的門診樓、病房樓,老年人建築、托兒所、幼兒園,學校的教學樓、圖書館和集體宿舍,公共圖書館的閱覽室,客運車站、碼頭、民用機場的候車、候船、候機廳(樓),人員密集的生產加工車間、員工集體宿舍等。
3.4
易燃易爆化學物品場所 place of flammable & explosive chemical materials
生產、儲存、經營易燃易爆化學物品的場所,包括工廠、倉庫、儲罐(區)、專業商店、專用車站和碼頭,可燃氣體貯備站、充裝站、調壓站、供應站,加油加氣站等。
3.5
舉高消防車作業場地 operating areas for ladder trucks
靠近建築,供舉高消防車停泊、實施滅火救援的操作場地。
3.6
重要場所 important places
發生火災可能造成重大社會影響和經濟損失的場所。如:國家機關,城市供水、供電、供氣、供暖調度中心,廣播、電視、郵政、電信樓,發電廠(站),省級及以上博物館、檔案館及文物保護單位,重要科研單位中的關鍵建築設施,城市地鐵。
總則
重大火災隱患的判定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直接判定或綜合判定的方法,按照判定程序和步驟實施。
符合第5章任意一條要素且不符合4.5規定的,應直接判定為重大火災隱患。
不符合第5章任意一條要素且不符合4.5規定的,應根據場所類型、重大火災隱患的綜合判定要素,按照6.3進行綜合判定。符合6.2所列情形之一的應綜合判定為重大火災隱患。
對火災可能造成的財產損失,應根據場所類型、存在重大火災隱患要素的具體情形和發生火災可能的過火面積,以及物品價值等進行綜合分析評估。
下列任一種情形可不判定為重大火災隱患:
a) 可以立即整改的;
b) 因國家標准修訂引起的(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的除外);
c) 對重大火災隱患依法進行了消防技術論證,並已採取相應技術措施的;
d)發生火災不足以導致特大火災事故後果或嚴重社會影響的。
重大火災隱患的判定程序:
a) 進行現場檢查核實,並獲取相關影像、文字資料;
b) 組織集體討論判定,且參與人數不應少於3人;
c) 對於涉及復雜疑難的技術問題,按照本標准判定重大火災隱患有困難的,應由公安消防機構組織專家成立專家組進行技術論證。專家組應由當地政府有關行業主管、監管部門和相關消防技術的專家組成,人數不應少於7人;
d) 集體討論或專家技術論證時,建築業主和管理、使用單位等涉及利害關系的人員可以參加討論,但不應進入專家組;
e) 集體討論或專家技術論證應形成結論性意見,作為判定重大火災隱患的依據。判定為重大火災隱患的結論性意見應有2/3以上專家同意;
f) 集體討論和專家技術論證應當提出合理可行的整改措施和期限。
重大火災隱患直接判定
下列重大火災隱患可以直接判定:
a)生產、儲存和裝卸易燃易爆化學物品的工廠、倉庫和專用車站、碼頭、儲罐區,未設置在城市的邊緣或相對獨立的安全地帶;
b)甲、乙類廠房設置在建築的地下、半地下室;
c)甲、乙類廠房、庫房或丙類廠房與人員密集場所、住宅或宿舍混合設置在同一建築內;
d)公共娛樂場所、商店、地下人員密集場所的安全出口、樓梯間的設置形式及數量不符合規定;
e)旅館、公共娛樂場所、商店、地下人員密集場所未按規定設置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或火災自動報警系統;
f)易燃可燃液體、可燃氣體儲罐(區)未按規定設置固定滅火、冷卻設施。
重大火災隱患的綜合判定
綜合判定要素
6.1.1 總平面布置
未按規定設置消防車道或消防車道被堵塞、佔用。
建築之間的既有防火間距被佔用。
城市建成區內的液化石油氣加氣站、加油加氣合建站的儲量達到或超過GB50156對一級站的規定。
丙類廠房或丙類倉庫與集體宿舍混合設置在同一建築內。
托兒所、幼兒園的兒童用房及兒童游樂廳等兒童活動場所,老年人建築,醫院、療養院的住院部分等與其他建築合建時,所在樓層位置不符合規定。
地下車站的站廳乘客疏散區、站台及疏散通道內設置商業經營活動場所。
6.1.2 防火分隔
6.1.2.1 擅自改變原有防火分區,造成防火分區面積超過規定的50%。
6.1.2.2 防火門、防火卷簾等防火分隔設施損壞的數量超過該防火分區防火分隔設施數量的50%。
6.1.2.3 丙、丁、戊類廠房內有火災爆炸危險的部位未採取防火防爆措施,或這些措施不能滿足防止火災蔓延的要求。
6.1.3 安全疏散及滅火救援
6.1.3.1 擅自改變建築內的避難走道、避難間、避難層與其他區域的防火分隔設施,或避難走道、避難間、避難層被佔用、堵塞而無法正常使用。
6.1.3.2 建築物的安全出口數量不符合規定,或被封堵。
6.1.3.3 按規定應設置獨立的安全出口、疏散樓梯而未設置。
6.1.3.4 商店營業廳內的疏散距離超過規定距離的25%。
6.1.3.5 高層建築和地下建築未按規定設置疏散指示標志、應急照明,或損壞率超過30%;其他建築未按規定設置疏散指示標志、應急照明,或損壞率超過50%。
6.1.3.6 設有人員密集場所的高層建築的封閉樓梯間、防煙樓梯間門的損壞率超過20%,其他建築的封閉樓梯間、防煙樓梯間門的損壞率超過50%。
6.1.3.7 民用建築內疏散走道、疏散樓梯間、前室室內的裝修材料燃燒性能低於B1級。
6.1.3.8 人員密集場所的疏散走道、樓梯間、疏散門或安全出口設置柵欄、卷簾門。
6.1.3.9 除5.4規定外的其他場所,其安全出口、樓梯間的設置形式及數量不符合規定。
6.1.3.10 設有人員密集場所的建築既有外窗被封堵或被廣告牌等遮擋,影響逃生和滅火救援。
6.1.3.11 高層建築的舉高消防車作業場地被佔用,影響消防撲救作業。
6.1.3.12 一類高層民用建築的消防電梯無法正常運行。
6.1.4 消防給水及滅火設施
6.1.4.1 未按規定設置消防水源。
6.1.4.2 未按規定設置室外消防給水設施,或已設置但不能正常使用。
6.1.4.3 未按規定設置室內消火栓系統,或已設置但不能正常使用。
6.1.4.4 除5.5規定外的其他場所未按規定設置自動噴水滅火系統。
6.1.4.5 未按規定設置除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外的其他固定滅火設施。
6.1.4.6 已設置的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或其他固定滅火設施不能正常使用或運行。
6.1.5 防煙排煙設施
人員密集場所未按規定設置防煙排煙設施,或已設置但不能正常使用或運行。
6.1.6 消防電源
6.1.6.1 消防用電設備未按規定採用專用的供電迴路。
6.1.6.2 未按規定設置消防用電設備末端自動切換裝置,或已設置但不能正常工作。
6.1.7 火災自動報警系統
6.1.7.1 除5.5規定外的其他場所未按規定設置火災自動報警系統。
6.1.7.2 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處於故障狀態,不能恢復正常運行。
6.1.7.3 自動消防設施不能正常聯動控制。
6.1.8 其他
6.1.8.1 違反規定在可燃材料或可燃構件上直接敷設電氣線路或安裝電氣設備。
6.1.8.2 易燃易爆化學物品場所未按規定設置防雷、防靜電設施,或防雷、防靜電設施失效。
6.1.8.3 易燃易爆化學物品或有粉塵爆炸危險的場所未按規定設置防爆電氣設備,或防爆電氣設備失效。
6.1.8.4 違反規定在公共場所使用可燃材料裝修。
6.2 綜合判定規則
6.2.1 人員密集場所存在6.1.3.1~6.1.3.9和6.1.5、6.1.8.4規定要素2條以上(含本數,下同)。
6.2.2 易燃易爆化學物品場所存在6.1.1.1~6.1.1.4 、6.1.4.5和6.1.4.6規定要素2條以上。
6.2.3 人員密集場所、易燃易爆化學物品場所、重要場所存在6.1規定任意要素3條以上。
6.2.4 其他場所存在6.1規定任意要素4條以上。
6.3 綜合判定步驟
6.3.1 確定建築或場所類別。
6.3.2 確定該建築或場所是否存在6.1規定要素的情形及其數量。
6.3.3 按照4.6的規定,對照6.2規則進行重大火災隱患綜合判定。
6.3.4 對照4.5的規定進行核定。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
[2] 公安部令第39號 公共娛樂場所消防安全管理規定
[3] 公安部令第61號 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消防安全管理規定
[4] 公安部令第73號 消防監督檢查規定
[5] GB 50028-93 城鎮燃氣設計規范
[6] GB 50058-92 爆炸和火災危險環境電力裝置設計規范
[7] GB 50098-98 人民防空工程設計防火規范
[8] GB 50160-92 石油化工企業設計防火規范
[9]公通字【1996】82號 火災統計管理規定

❷ 寧波美幫傢具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寧波美幫傢具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09月23日,主要經營范圍為一般經營項目:傢具、貨架、照明燈具、地毯、建築材料、裝潢材料、辦公用品的批發、零售等。
法定代表人:徐浩良
成立時間:2014-09-23
注冊資本:208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30216000018605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寧波大榭開發區信誼大廈101室

❸ 聯合國公務員怎麼當 圈內人來揭秘

012年在聯合國總部實習時,中國學生楊瑨的主管這樣對他說到。
的確如此。聯合國的國際公務員主要分為三種:D類,P類和G類。
D代表的是director,即高級管理人員;P代表Professional,即專業人員;而G則是General,即一般事務。D類屬於領導類職務,部分是在聯合國內部一級一級晉升上來的,另外一部分則來自各國直接派遣,比如我國各部委派駐到聯合國的工作人員。盡管是國家派駐,但去了聯合國,就是國際公務員,代表的是聯合國的利益。
G類屬於基礎性崗位,大多是行政、秘書等輔助性雇員,一般從機構所在國當地招聘。
P類則是聯合國的中堅力量,分為P-1到P-5。其中P-1和P-2面向公眾公開招聘,本科生畢業如果考上,定級為P-1;研究生則定級為P-2。P-3、P-4、P-5則不需要參加考試,在有職位空缺時,符合要求的可以直接申請,一般至少要有5年以上的相關工作經驗。
因此,對於想加入聯合國的年輕人而言,最常規的方式,是參加聯合國的YPP考試(即青年專業人員考試)。
聯合國通過考試招賢納才早已實行了多年,在YPP之前,這樣的考試被叫做 「國家競爭性考試」。
程浩就是通過這一考試,成為聯合國工作人員的。
但從報名YPP考試到正式成為聯合國員工,中間要經歷漫長的過程。
2004年底,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CRI)工作的程浩,聽朋友提到了聯合國在中國舉辦「國家競爭性考試」的消息。
「當時只是好奇,就報名了。」程浩回憶起來,但報名之後,就杳無音訊了。
隨後他被CRI派往悉尼擔任駐站記者,「到了悉尼一年多之後,接到了讓我去筆試、口試的通知。」不過筆試之後又開始了漫長的等待。直到2007年才又接到聯合國的通知,問他是不是願意去紐約參加面試。
2008年他才正式開始了聯合國的工作,「這中間差不多經歷了三年的時間。」程浩說,現在聯合國縮短了YPP的等待時間,這對於報考者也是一個好消息。
根據聯合國官方網站提供的數據,2013年,報名YPP考試的有22662人,大部分人折戟在簡歷關,通過簡歷篩選進入筆試的有3039人,再經過筆試、面試等篩選,最終被錄取的僅有110人。
但這110人,也只是進入了聯合國的人才儲備庫,即通常所謂的「pool」。「什麼時候能夠從池子中出來,要取決於聯合國職位什麼時候出現空缺,比如有人離職或者退休,才能去接替。這之間,可能會等待一兩年。」 程浩說到。
梁晶當年並沒有針對中國人選的YPP考試,她通過本地招聘加入了聯合國,現在擔任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人事官。據梁晶介紹,現在YPP的有效期是兩年,即如果兩年沒有新崗位,就需要重新考試。
「YPP競爭太激烈了。」實習結束時,楊瑨的主管這樣告訴他,加上2012年中國並沒有舉辦YPP考試,因此主管給他的建議是,去工作,攢夠經驗,以後有機會可以直接申請P-3。

薪酬福利好嗎?
收入免稅年假有一個月

競爭激烈,但通過YPP考試成為正式員工之後,聯合國的福利待遇也很優渥。
聯合國的員工,分為臨時的、短期和長期的。但YPP考試招錄的P類職員,大多都可以拿到長期或者永久合同。程浩拿到的就是一份終身合同。
對於福利待遇,程浩也很滿意。聯合國的薪酬制度比較透明。薪水是基本工資加上崗位調整工資再加上補助組成。
同一級別的基本工資在聯合國中是統一的,由聯大決議決定。崗位調整工資則視乎每個地區的生活水平,擬定一個系數,補助也根據地區、婚姻情況的不同而有不同。
以入門的P-2級別為例,基本工資為年薪46730美元,這在全世界各地都是一樣的。紐約的消費水平高一些,因此崗位調整系數也較高,為65.5%,這樣崗位調整工資就是46730美元乘以65.5%。最終年薪是兩者相加,2013年P-2級的年薪是77338萬美元, P-3級的年薪則達到了133262美元。
除此之外,聯合國還為員工提供租金補貼、配偶或子女的撫養津貼,子女的教育補貼等補貼。而所有這些工資和補貼,都是免稅的。
這樣的工資足夠在紐約過上中產階級的生活。皮尤研究中心2013年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對於紐約的一個四口之家來說,年收入7萬美元已經屬於中產階級;還可以比照其他職業:在紐約工作五年的警察,年薪約為6.9萬美元;紐約市內公立學校工作五年的教師,年薪在5萬美元到6萬美元之間。全美大學全職副教授的年薪也在8萬美元左右。而且,這些都是稅前。
此外,聯合國員工每年還可以享受一個月的帶薪休假,以及健全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險體制。
「聯合國提供的待遇,是比較有競爭力的。」梁晶說到,但也並非市場上最有競爭力的。「所有在聯合國工作的人,福利待遇都不是他們唯一考慮的因素。」
不過聯合國也有自己的問題:升遷比較慢。
曾任聯合國人事廳徵聘司司長翁盈盈曾經介紹到,聯合國內部升遷比較慢,因為職員的每一次晉升,都要視乎職位空缺情況而定。從P-2級晉升到職位較高的P-5級,即使非常順利,也需要12年或更多的時間,但通常12年的情況很少出現。
已經工作5年的程浩也面臨這樣的困境。「我已經准備好承擔更多的責任,也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到其他部門嘗試,但是並不容易。」
梁晶也注意到了這一點。在聯合國,職位升遷,既要看個人的努力程度,也要看機遇。但也有不少勵志的故事,「現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亞太局局長徐浩良,就是中國人,他是從實習生做起,一步步從內部提升起來的。」梁晶說到。

工作高大上嗎?
可能派到戰亂貧窮國家

據統計,目前在聯合國秘書處工作的中國籍職員大約有300餘名。
聯合國秘書處各國工作人員的數量是如何確定的呢?《聯合國憲章》中規定了地域普及原則。自從1988年以來,聯合國開始實施現行的秘書處職位分配辦法,按三個因素在會員國間分配職位:會籍因素:職位總數40%平均分配給每一個會員國;會費因素:職位總數55%按各國繳納會費比額分配;人口因素:職位總數5%依會員國人口按比例分配,每一幅度還有上下增減15%的彈性。
2013年,中國繳納了1億3119萬美元的聯合國常規會費,在所有會員國中名列第六。同時,中國又是人口大國,但盡管如此,聯合國職員中,中國籍的員工數量仍然偏少,按照目前的聯合國會費比例計算,中國籍聯合國工作人員的分配名額在150至160人,而實際使用僅為70人左右。其中,居於中層的相當缺乏。而且很多在從事翻譯工作,高級職員也偏少。
中國也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2013年以來,中國連續兩年接受了聯合國的邀請,組織了YPP考試,期望有更多的中國人,進入到聯合國工作。
聯合國總部工作聽上去「很高大上」,楊瑨說,但是去了之後,也有一點小失望。
「一是大部分工作都是paperwork,紙面工作。」 但另一點則是,聯合國作為國際組織,約束力並不太強,「你認為自己做了很多重要的東西,最後不一定能夠付諸實踐。每天都在開會,但是要讓快200個國家達成一致,的確太不容易。」楊瑨說。
而梁晶則提醒有意申請聯合國職位的人,聯合國工作不總是光鮮亮麗的大城市,「也有可能會派到戰亂、貧窮等國家,要做好心理准備。」
但提到在聯合國工作的經歷,每個人都認為值得。
「聯合國工作氛圍比較平等,層級制度並不是那麼明顯。文化也很多元,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在一起工作,你會遇到很多有趣的人。」梁晶這樣說到。
程浩也坦言,「我是心懷嚮往和崇敬來到聯合國的。雖然實際和想像並不完全一樣,但是我很感激有這樣的機會,讓我感受不一樣的環境。現在的工作很開心,開闊了自己的眼界,看到了一個不同的世界。」
楊瑨則回憶起他在實習時幫助主管編撰一本法律書的事情。現在已經很普及電子書了,我們為什麼還在編紙質書?楊瑨問他的主管,「我的主管告訴我,很多國家還沒有普及電腦,這本書可以幫助到很多欠發達的國家。」
「在聯合國,這樣的人有很多,很多人真的是在為了世界慢慢變好而努力工作。」 楊瑨說,這是聯合國最吸引他的地方。

❹ 聯合國有哪些職務(從大到小)

聯合國的職務有:

1、高級官員D級(Director)

聯合國高級管理人員,分為D—1、D—2兩個級別,要求有多年豐富的工作經驗,年齡一般在50歲以上。D類屬於領導類職務,部分是在聯合國內部一級一級晉升上來的,另外一部分則來自各國直接派遣,比如我國各部委派駐到聯合國的工作人員。

2、業務類官員P級(Professional)

分P—1至P—5五個級別。P類則是聯合國的中堅力量,因此,對於想加入聯合國的年輕人而言,最常規的方式,是參加聯合國的YPP考試(即青年專業人員考試)。

3、一般事務類人員G級(GeneralService)

分G1到G7七個級別,主要是秘書、服務和安全人員,其中G1至G3級別最低,多面向公眾招聘,通過簡單考試即可,但對語言表達能力有一定要求,而G5至G7多為內部調動和升級。G類屬於基礎性崗位,大多是行政、秘書等輔助性雇員,一般從機構所在國當地招聘。

G級職員如果希望轉成P級職員,則必須通過聯合國內部舉行的一年一度的考試。

(4)徐浩良擴展閱讀:

在聯合國擔任高級職務的中國人有:

據聯合國的報告,截止到2019年2月,聯合國系統有中國籍雇員450人,占總人數的1%。其中供職聯合國秘書處的非語言類中國籍專業人員只有74名,低於聯合國開出的136人額度。

而目前聯合國內的中國籍高官鳳毛麟角,任組織掌門人的僅4人: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總幹事李勇、國際電信聯盟秘書長趙厚麟和國際民用航空組織的秘書長柳芳。其他高官還有聯合國副秘書長吳紅波和助理秘書長徐浩良。

趙厚麟,國際電信聯盟150年歷史上首位中國籍秘書長,於2015年1月1日正式上任,任期4年。徐浩良,2013被任命為聯合國助理秘書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助理署長兼亞太局局長。除中國政府委派的官員,徐浩良是目前聯合國系統內,級別最高的中國籍「國際公務員」。

柳芳,現任國際民航組織(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 ICAO)秘書長,任期三年。她還是該組織歷史上首位女性秘書長,同時也是第二位來自亞太國家的秘書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聯合國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網—除了馬雲還有哪些中國人在聯合國擔任高級職務?

❺ 同濟大學哪年成立﹖

1907年。

同濟大學(Tongji University)是歷史悠久、聲望卓越、享譽海內外的世界著名高等學府,也是收生標准最嚴格的中國大學之一。教育部、國家海洋局和上海市政府共建高校,國家 「2011計劃」、「211工程」、「985工程」、「111計劃」和「珠峰計劃」建設高校,教育部評選的中國十所世界著名大學之一,全國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教育部直屬副部級的全國重點大學之一,全球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合作聯盟、國際設計藝術院校聯盟、21世紀學術聯盟、卓越聯盟領頭高校,中美「10+10」合作高校,中歐工程教育平台中方秘書處高校,中俄工科大學聯盟合作高校,同濟—伯克利工程聯盟高校。
同濟大學是民國時期最早建立的七所國立大學之一,也是中國近代歷史真正意義的綜合性大學,20世紀50年代之前一直採用德語教學,是中國對歐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同濟大學培養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吳孟超、中央研究院院長朱家驊、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中國汽車之父饒斌,普利茲克獎得主王澍,非中國政府委派聯合國助理秘書長徐浩良等傑出人才,兩院院士校友超過一百四十人,被譽為科學家、政治家、企業家、醫學家、藝術家和工程師的搖籃,百餘年來聲譽卓著,弦歌不斷,英才輩出。

❻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UNDP·全球

UNDP 是聯合國從事全球計劃發展的全球化網路,倡導變革並為各國提供知識、經驗和資源,幫助人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在超過170個國家開展發展援助,通過與這些國家的合作,幫助各國應對全球和各國國內面臨的發展挑戰。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及其廣泛的合作夥伴一起幫助各國進行自身的能力建設。
其領導機構是管理委員會,由經社理事會選舉48人組成,席位按地區分配,任期3年;機構間咨詢局,由聯合國秘書長和有關參加機構的行政負責人組成;秘書長以及4個地區局。開發署還在130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常駐代表處。署長由聯合國秘書長任命,聯大認可。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前身是1949年成立的技術援助擴大方案和1958年設立的旨在向較大規模發展項目提供投資前援助的特別基金。根據聯合國大會決議,這兩個組織於1965合並成立了今天的開發署。開發署的總部設在紐約,其組織機構包括:
(1)執行局,政策決策機構,由36個成員國組成。亞洲7個、非洲8個、東歐亞4個、拉美5個、西歐和其他國家12個。執行局成員由經社理事會按地區分配原則和主要捐助國和受援國的代表性原則選舉產生,任期三年,執行局每年舉行三次常會,一次年會。
(2)秘書處,按照執行局制定的政策在署長領導下處理具體事務。在134個國家設有駐地代表處。署長任期四年。現任署長海倫·克拉克於2009年4月17日正式成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她是該機構的首位女署長。海倫·克拉克1950年2月26日出生於紐西蘭哈密爾頓市。奧克蘭大學畢業,獲文學學士和文學碩士學位,後在奧克蘭大學政治系執教8年,歷任紐西蘭總理、政府住房部長、資源保護部長、衛生部長、勞工部長。海倫·克拉克同時是紐西蘭歷史上首位女總理。
2013年8月13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正式宣布任命來自中國的徐浩良擔任聯合國助理秘書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助理署長兼開發署亞太局局長。徐浩良從2010年開始一直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歐洲和獨聯體局副局長。他還曾擔任聯合國哈薩克駐地協調員兼開發計劃署駐地代表。在那裡,他領導開發了2010至2015聯合國發展援助框架,大力提倡千年發展目標作為重要的國家政策框架,並與這個迅速發展的經濟體之間建立起有效的新的合作夥伴關系。徐浩良曾擔任過開發計劃署駐巴基斯坦國家主任、駐東帝汶高級副代表以及駐伊朗副代表等重要職務,並在開發署亞太地區局、歐洲地區局等部門從事各種工作多年。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專業建議、培訓及其他支持措施,並日益關注對最不發達國家的援助。為實現千年發展目標,促進全球發展,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重點關注減貧、對抗艾滋、善治、能源與環境、社會發展和危機預防與恢復等工作,並將保護人權、能力建設和女性賦權融入所有項目之中。
就全球議題與南南合作而言,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重點工作領域是:加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與第三方國家的三邊合作;外國援助體系經驗分享;應對全球與地區問題;提高私營部門參與程度;通過南南對話分享發展經驗與成果。 常規資金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資金全部來自不同合作夥伴的自願捐助,其中包括聯合國成員國和其他多邊組織。合作夥伴的捐助將用作常規資金,或用於捐助方指定的其他用途。2012年,開發計劃署的常規資金來自50個國家的捐助,總額達8.4610億美元。
其他資金
2012年,開發計劃署的其他資金達37.9億美元,由項目國提供的資金比2011年增長了5.3%;另外,由多國共同提供的資金增加至15億美元。 無論是在銀屏、文學界還是運動場上,他們都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無論在本國還是海外,他們的才能和貢獻家喻戶曉。
盡管來自形形色色的各行各業,他們都對全球貧困和發展議題給予深切的關注,並承諾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消除貧困、抗擊疾病、確保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維護人權並改善婦女權益。
他們就是親善大使,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任命社會知名人士擔任,以引發人們對全球優先發展問題的關注,為人類發展這個緊迫的全球性話題大聲疾呼,加快千年發展目標的實現。
親善大使不僅了解、關注更願致力於全球發展問題;他們誠實守信,修身潔行,具有極大的社會影響力,能帶動決策者、捐助者、周圍朋友和社會各界人士一起加入到減貧等發展問題中來。
擔任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親善大使,是一次機遇,更是一份責任。親善大使是聯合國發展理念的堅定倡導者,既可以通過各種活動,提升各類人群對發展問題的認識,也可以利用自身影響力,推動政府決策過程,籌集捐款,為人類的共同發展做出貢獻。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全球親善大使有:西班牙著名演員安東尼奧·班德拉斯、象牙海岸足球運動員迪迪埃·德羅巴、西班牙足球守門員伊戈爾·卡西利亞斯、日本女演員紺野美沙子、俄羅斯網球明星沙拉波娃、巴西女足球運動員瑪爾塔·席爾瓦、巴西足球傳奇人物羅納爾多、法國足球名將齊達內及挪威王儲哈康·馬格努斯王子;中國親善大使為演員周迅。
周迅自2008年4月21日擔任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親善大使至今,藉助她的公眾形象和影響力幫助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中國提高公眾對氣候變化、綠色消費等相關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認識。
2013年,周迅聯手電筒影導演杜家毅推出公益電影短片《2032,我們期望的未來》。該片展現了來自中國各地的民眾對20年後未來世界的願景,通過分享自己的期望與夢想,連接起億萬世界人民的情感。隨著該片在里約峰會期間播出,包括各國首腦在內的全球公眾聽到了來自中國的強有力的聲音。
同時,該片集中體現了中國民眾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親自發起的全球活動「我們期望的未來」的積極參與。共有超過300萬全球華人通過新浪微博參與了這一歷史性對話,共同探討在這個越來越擁擠的星球上,如何找到通往更安全、更公平、更清潔、更綠色和更繁榮的未來世界的途徑。經過篩選,共有232名中國民眾參與到短片的拍攝過程中,最終有32名參演者被呈現在影片中。 2015年10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副國別主任何佩德宣布,成都大熊貓「慶賀」誕下的雙胞胎幼仔成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形象大使。如今,這對雙胞胎已3個月大,還沒有取名字。2016年1月17日,由17個國家的25家動物園共同發起的UNDP(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形象大使』全球征名暨『UNDP熊貓使者』全球招募活動」正式啟動。

❼ 同濟大學畢業的名人有哪些

同濟大學名人:
喬石
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委員長
李昌 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胡厥文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 萬鋼 全國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中央主席
錢正英
全國政協副主席,水利部部長 張惠新 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
沈其震 農工民主黨副主席,科學院院士 錢易 全國婦聯副主席,工程院院士
朱永新 民進中央副主席 馮培恩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趙雯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賴明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江景波 民盟中央副主席 楊健 台盟中央副主席
章師明 農工民主黨中央副主席 羅綺園 中央宣傳部部長
李明豫 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副書記 錢信忠 衛生部部長,開國少將
饒斌 一機部部長,中國汽車之父 盛光祖 鐵道部部長
汪光燾 建設部部長 陳鐵迪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黃興國 天津市市長 馮煦初 西安市市長
於毅夫 黑龍江省政府主席 王書堅 青島市政協主席
沈怡 南京市市長 黃躍金 江西省政協主席
陽安江 北京市政協主席 仇保興 建設部副部長
譚慶璉 建設部副部長 傅雯娟 建設部副部長
汪紀戎 環保部副部長 王兆成 鐵道部副部長
吳啟迪 教育部副部長 姜君辰 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副主任
奚國華 工信部副部長 穆佔英 國資委監事會主席
程望 交通部副部長 陳效達
國資委監事會主席
徐馳 冶金部副部長 梁濤 保監會主席助理
王立 五機部副部長 王志清
國家民航局副局長

鄭坤生 中聯辦副主任 宋原生 國務院三峽辦副主任
張彩珍 國家體委副主任 解思忠 國資委監事會主席
王訊謨 濟南軍區後勤部部長,空軍少將 李欣 解放軍政治學院政委,陸軍少將
韓季忠 海軍後勤部副部長,海軍少將 朱金龍 空軍後勤部副部長,空軍少將
黃新初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 姜平 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唐承沛
安徽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 沙海林 上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長

汪海粟 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 張群山 貴州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
吳承志 青海省副省長,武警少將 張學兵 上海市副市長,副總警監
張祖林
雲南省副省長
葉林 北京市副市長

熊建平 浙江省副省長 時光輝 上海市副市長
張道宏 陝西省副省長 沈駿 上海市副市長
張劍飛 湖南省副省長 唐登傑 上海市副市長
洪捷序 福建省副省長 錢學中 上海市副市長
劉先志 山東省副省長 成伯仁 陝西省副省長
劉政奎 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鄭惠強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蔡力峰 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蔡達峰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唐哲 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鍾燕群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張衛國 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王濤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陳雷卿 廣西自治區政協副主席 葉培 廣西自治區政協副主席
孫文友 浙江省政協副主席 黃鍾 陝西省政協副主席
李松堂 遼寧省政協副主席 梁之彥 湖北省政協副主席
毛經權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陸錫蕾 天津市政協副主席
謝毓晉 湖北省政協副主席 石四箴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李賦都 河南省政協副主席 王深林 山東省政協副主席
科學 李國豪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裘法祖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外科之父
貝時璋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 武忠弼 德國科學院院士,病理學家
吳孟超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醫學家 夏堅白 中國科學院院士,測量學奠基人
朱家驊 中央研究院院長,近代地質學奠基人
王澍

建築「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得主

倪超

國立成功大學首任校長,土木專家
羅雲平 國立成功大學校長,結構工程專家

侯雲德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工程院院士 潘雲鶴 浙江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庄禮庭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機械工程專家 丁烈雲 華中科技大學校長,管理學家
梁伯強 中國科學院院士,病理學奠基人 丁大釗 中國科學院院士,高能物理學家
吳新智 中國科學院院士,古人類學家 盧佩章 中國科學院院士,色譜分析奠基人
王守武 中國科學院院士,半導體電子專家 王守覺 中國科學院院士,半導體電子專家
陳星弼 中國科學院院士,半導體電子專家 塗銘旌 中國工程院院士,金屬材料學家
董石麟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 寧津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大地測量學泰斗
湯德全 中國工程院院士,礦山機電專家 唐有祺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
黃志鏜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 吳式樞 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
鄧景發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 曹楚南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
朱能鴻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文學家 陳洪鐸 中國工程院院士,臨床免疫學家
張祖勛 中國工程院院士,攝影測量學家 李同保 中國工程院院士,光輻射計量學家
陸道培 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家 陶亨咸 中國科學院院士,機械工程專家
俞鴻儒 中國科學院院士,空氣動力學家 吳旻 中國科學院院士,腫瘤遺傳學家
葉可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 許厚澤 中國科學院院士,測量學家
鍾萬勰 中國科學院院士,計算力學家 何友聲 中國工程院院士,船舶專家
朱洪元 中國科學院院士,高能物理學家 段寧 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專家
鄭穎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專家 張耀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材料學家
李猷嘉 中國工程院院士,燃氣工程專家 沈世釗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
沈祖炎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 范立礎 中國工程院院士,橋梁工程專家
陳俊勇 中國科學院院士,大地測量學家 梁文灝 中國工程院院士,地下隧道專家
潘鏡芙 中國工程院院士,艦艇設計專家 戚正武 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學家
魏敦山 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設計大師 鄒德慈 中國工程院院士,城市規劃專家
陳新 中國工程院院士,橋梁專家 劉高聯 中國科學院院士,流體力學家
鄭時齡 中國科學院院士,建築大師 項海帆 中國工程院院士,風工程專家
經濟 孫文傑 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董事長 周紀昌 中國交通建設集團公司董事長
胡茂元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董事長 姚燕 中國建築材料集團總經理
陳虹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黨委書記 王俊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院長
朱偉林 中國海洋石油公司執行副總裁 杜國盛 中國中化集團副總裁
時傳清 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副總經理 韓建國 神華集團副總經理
關錫友 沈陽機床董事長,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郭文叄 海螺集團董事長
蔡來興 上海實業集團董事長 周厚健 海信集團董事長
施德容 上海國盛集團董事長 孫明波 青島啤酒董事長
徐征 上海建工集團董事長 陳志鑫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裁
吳念祖 上海機場集團董事長 應名洪 申通地鐵集團董事長
陳共炎 中國證券業協會會長兼黨委書記 侯福寧 上海農商銀行行長
余靜波 中國建設銀行首席審計官 俞小平 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副總裁
錢文揮 交通銀行副行長 劉信義 浦發銀行副行長
楊宇翔 平安證券董事長 謝國忠 摩根斯坦利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
人文 宗白華 「南宗北鄧」,中國現代美學大師 馮紀忠 教育家,美國建築師學會榮譽院士
羅國傑 倫理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馮至 院士,文學院教授兼同濟附中主任
楊益言 作家,著有長篇小說《紅岩》 殷夫 詩人,「左聯五烈士」之一
馬原 作家,先鋒文學五虎將之一 熊育群 作家,獲魯迅文學獎與冰心文學獎
馮契 哲學家,華師大哲學系名譽主任 熊偉 哲學家,海德格爾弟子
阮儀三 「古城衛士」,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 章士釗 中央文史館館長,同濟法學院教授
徐浩良 外交家,聯合國助理秘書長 倪征燠 法學家,同濟圖書館館長
陳延年 新中國百位英模,陳獨秀之子 孫穗芳 社會慈善家,孫中山孫女
朱逢博 歌唱家,首屆中國金唱片獎得主 邱震海 鳳凰衛視資深節目主持人

❽ 中國"雙創"理念寫入聯合國決議,有何深意

中國"雙創"理念寫入聯合國決議,有何深意

聯合國大會日前通過決議,將每年4月21日指定為世界創意和創新日,並呼籲各國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國這一理念寫入聯合國決議,顯示了創新作為推動可持續發展重要動力已獲得廣泛國際共識,中國方案再次為全球課題貢獻智慧。

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也逐漸成為國際共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3年11月共同出版的《創意經濟報告》指出,個人與群體兩方面的創造力和創新已成為各國在21世紀的真正財富。今年4月,聯大在一項關於中小微企業的決議中強調,要重點關注這些企業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特別是在促進創新、創意和創造就業方面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所導致的南北貧富差距拉大的情況下,在經濟增長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單純依靠消耗自然資源和發揮廉價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來積累資本、換取技術、發展經濟的做法已經落後於時代。」聯合國助理秘書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助理署長兼亞太局局長徐浩良2日對新華社記者說。

2017年4月2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設立「世界創意和創新日」的決議無疑再次凸顯了創新受到重視的程度。決議說,創新對於發揮每個國家的經濟潛力至關重要,呼籲各國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將為各國實現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凝聚新動力,為包括婦女和青年在內的所有人創造新機遇。

談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中國理念寫入聯大決議的過程,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方面表示,中國提出的這一理念與創新日這一主題非常契合,得到許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認可。這些國家認為,在當前世界經濟復甦乏力的大環境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於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就業起到了重要的引擎和推動作用。在磋商過程中,這一理念得到許多國家的肯定,他們認為其加強了決議內容,有助於推動國際社會更加重視創業和創新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❾ 同濟大學有什麼著名人物

同濟大學名人:
喬石
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委員長
李昌 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胡厥文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 萬鋼 全國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中央主席
錢正英
全國政協副主席,水利部部長 張惠新 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
沈其震 農工民主黨副主席,科學院院士 錢易 全國婦聯副主席,工程院院士
朱永新 民進中央副主席 馮培恩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趙雯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賴明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江景波 民盟中央副主席 楊健 台盟中央副主席
章師明 農工民主黨中央副主席 羅綺園 中央宣傳部部長
李明豫 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副書記 錢信忠 衛生部部長,開國少將
饒斌 一機部部長,中國汽車之父 盛光祖 鐵道部部長
汪光燾 建設部部長 陳鐵迪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黃興國 天津市市長 馮煦初 西安市市長
於毅夫 黑龍江省政府主席 王書堅 青島市政協主席
沈怡 南京市市長 黃躍金 江西省政協主席
陽安江 北京市政協主席 仇保興 建設部副部長
譚慶璉 建設部副部長 傅雯娟 建設部副部長
汪紀戎 環保部副部長 王兆成 鐵道部副部長
吳啟迪 教育部副部長 姜君辰 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副主任
奚國華 工信部副部長 穆佔英 國資委監事會主席
程望 交通部副部長 陳效達
國資委監事會主席
徐馳 冶金部副部長 梁濤 保監會主席助理
王立 五機部副部長 王志清
國家民航局副局長

鄭坤生 中聯辦副主任 宋原生 國務院三峽辦副主任
張彩珍 國家體委副主任 解思忠 國資委監事會主席
王訊謨 濟南軍區後勤部部長,空軍少將 李欣 解放軍政治學院政委,陸軍少將
韓季忠 海軍後勤部副部長,海軍少將 朱金龍 空軍後勤部副部長,空軍少將
黃新初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 姜平 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唐承沛
安徽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 沙海林 上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長

汪海粟 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 張群山 貴州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
吳承志 青海省副省長,武警少將 張學兵 上海市副市長,副總警監
張祖林
雲南省副省長
葉林 北京市副市長

熊建平 浙江省副省長 時光輝 上海市副市長
張道宏 陝西省副省長 沈駿 上海市副市長
張劍飛 湖南省副省長 唐登傑 上海市副市長
洪捷序 福建省副省長 錢學中 上海市副市長
劉先志 山東省副省長 成伯仁 陝西省副省長
劉政奎 遼寧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鄭惠強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蔡力峰 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蔡達峰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唐哲 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鍾燕群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張衛國 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王濤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陳雷卿 廣西自治區政協副主席 葉培 廣西自治區政協副主席
孫文友 浙江省政協副主席 黃鍾 陝西省政協副主席
李松堂 遼寧省政協副主席 梁之彥 湖北省政協副主席
毛經權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陸錫蕾 天津市政協副主席
謝毓晉 湖北省政協副主席 石四箴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李賦都 河南省政協副主席 王深林 山東省政協副主席
科學 李國豪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裘法祖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外科之父
貝時璋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 武忠弼 德國科學院院士,病理學家
吳孟超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醫學家 夏堅白 中國科學院院士,測量學奠基人
朱家驊 中央研究院院長,近代地質學奠基人
王澍

建築「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得主

倪超

國立成功大學首任校長,土木專家
羅雲平 國立成功大學校長,結構工程專家

侯雲德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工程院院士 潘雲鶴 浙江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庄禮庭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機械工程專家 丁烈雲 華中科技大學校長,管理學家
梁伯強 中國科學院院士,病理學奠基人 丁大釗 中國科學院院士,高能物理學家
吳新智 中國科學院院士,古人類學家 盧佩章 中國科學院院士,色譜分析奠基人
王守武 中國科學院院士,半導體電子專家 王守覺 中國科學院院士,半導體電子專家
陳星弼 中國科學院院士,半導體電子專家 塗銘旌 中國工程院院士,金屬材料學家
董石麟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 寧津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大地測量學泰斗
湯德全 中國工程院院士,礦山機電專家 唐有祺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
黃志鏜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 吳式樞 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
鄧景發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 曹楚南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家
朱能鴻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文學家 陳洪鐸 中國工程院院士,臨床免疫學家
張祖勛 中國工程院院士,攝影測量學家 李同保 中國工程院院士,光輻射計量學家
陸道培 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家 陶亨咸 中國科學院院士,機械工程專家
俞鴻儒 中國科學院院士,空氣動力學家 吳旻 中國科學院院士,腫瘤遺傳學家
葉可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 許厚澤 中國科學院院士,測量學家
鍾萬勰 中國科學院院士,計算力學家 何友聲 中國工程院院士,船舶專家
朱洪元 中國科學院院士,高能物理學家 段寧 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專家
鄭穎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專家 張耀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材料學家
李猷嘉 中國工程院院士,燃氣工程專家 沈世釗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
沈祖炎 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家 范立礎 中國工程院院士,橋梁工程專家
陳俊勇 中國科學院院士,大地測量學家 梁文灝 中國工程院院士,地下隧道專家
潘鏡芙 中國工程院院士,艦艇設計專家 戚正武 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學家
魏敦山 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設計大師 鄒德慈 中國工程院院士,城市規劃專家
陳新 中國工程院院士,橋梁專家 劉高聯 中國科學院院士,流體力學家
鄭時齡 中國科學院院士,建築大師 項海帆 中國工程院院士,風工程專家
經濟 孫文傑 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董事長 周紀昌 中國交通建設集團公司董事長
胡茂元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董事長 姚燕 中國建築材料集團總經理
陳虹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黨委書記 王俊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院長
朱偉林 中國海洋石油公司執行副總裁 杜國盛 中國中化集團副總裁
時傳清 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副總經理 韓建國 神華集團副總經理
關錫友 沈陽機床董事長,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郭文叄 海螺集團董事長
蔡來興 上海實業集團董事長 周厚健 海信集團董事長
施德容 上海國盛集團董事長 孫明波 青島啤酒董事長
徐征 上海建工集團董事長 陳志鑫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裁
吳念祖 上海機場集團董事長 應名洪 申通地鐵集團董事長
陳共炎 中國證券業協會會長兼黨委書記 侯福寧 上海農商銀行行長
余靜波 中國建設銀行首席審計官 俞小平 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副總裁
錢文揮 交通銀行副行長 劉信義 浦發銀行副行長
楊宇翔 平安證券董事長 謝國忠 摩根斯坦利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
人文 宗白華 「南宗北鄧」,中國現代美學大師 馮紀忠 教育家,美國建築師學會榮譽院士
羅國傑 倫理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馮至 院士,文學院教授兼同濟附中主任
楊益言 作家,著有長篇小說《紅岩》 殷夫 詩人,「左聯五烈士」之一
馬原 作家,先鋒文學五虎將之一 熊育群 作家,獲魯迅文學獎與冰心文學獎
馮契 哲學家,華師大哲學系名譽主任 熊偉 哲學家,海德格爾弟子
阮儀三 「古城衛士」,遺產保護傑出成就獎 章士釗 中央文史館館長,同濟法學院教授
徐浩良 外交家,聯合國助理秘書長 倪征燠 法學家,同濟圖書館館長
陳延年 新中國百位英模,陳獨秀之子 孫穗芳 社會慈善家,孫中山孫女
朱逢博 歌唱家,首屆中國金唱片獎得主 邱震海 鳳凰衛視資深節目主持人

❿ 亞太青年領導力與創新創業論壇什麼時候舉辦

2018年8月2日-3日,由全國青聯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主辦,中國青年報社、中國國際青年交流中心與KAB全國推廣辦公室承辦的亞太青年領導力與創新創業論壇在北京舉行。聯合國助理秘書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亞太局局長徐浩良、全國青聯副秘書長董霞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聯合國秘書長青年特使賈亞特瑪·維克拉瑪納亞克第一次訪問中國,她出席論壇並發表主題演講,結合自身經歷與青年故事介紹了可持續發展理念和青年的角色。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亞太地區首位非人類創新倡導者~智能機器人索菲亞亮相本次論壇,各國小夥伴們趁著會議間隙爭相與索菲亞合影,成了本次論壇的一大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