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無善無惡心之體
擴展閱讀
易聯眾股票價格 2025-07-27 11:26:12
股票超賣與超買 2025-07-27 11:19:44

無善無惡心之體

發布時間: 2021-07-06 15:42:02

Ⅰ 如何理解陽明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

王陽明四句教是:「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指王陽明表述自己思想精華四句話,一般視此四句為王對其大半生學術思想的概括性論述。
釋義:心的本體晶瑩純潔、無善無惡;但意念一經產生,善惡也隨之而來;能區分何為善、何為惡這種能力,就是孟子所說的「良知」;而儒學理論的重點之一---格物,在這里就是「為善去惡」。

Ⅱ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格物,意為探究事物的道理糾正人的行為,「格」在此有「窮究」之意。《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物之理」的學科,後失傳。格物為儒家認識論方法論的重要問題,三綱八目中「八目」之基石。

1、 [study the phenomena of nature]∶窮究事物的道理,格物致知。

2、 [correct]∶糾正人的行為。

3、格物,最直接的解釋就是將「物」放置在一定的框框里。在佛教里叫受戒,在社會叫守法,在生活中叫學規矩。------雷生霖。

(2)無善無惡心之體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格物致知是一個重要概念,其最早出自於 《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當時的「格物致知」與誠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養方法有關。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水平,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王陽明的心學凝成四句話:「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格物便是立明本心,為善去惡,知行合一。

參考資料:網路:格物

Ⅲ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是什麼意思

無善無惡心之體,
(體:本也;根本、本來。心之體:心的根本,心的本來。)
句釋:心本來是沒有善沒有惡的。
有善有惡意之動。
(意:內心的思想、內心的想法。意之動:思想在活動,想法在活動)
句釋:有善有惡是你的思想在活動了。

Ⅳ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啥意思

沒有善念沒有惡念只是一具身體,有善意有惡意是心靈有了動搖,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是有良知,為了善念除去惡念就是格物致知。

這句話出自:王陽明《心學》

拓展資料:

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至明朝,由王守仁(號陽明,下文王陽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學」兩字,並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

其中心學最著名者六人,據黃宗羲《明儒學案》載:「南中之名王氏學者,陽明在時,王心齊、黃五嶽、朱得之、戚南玄、周道通、馮江南,其著也。」

心學講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慾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發之陸九淵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它是「未發之中」,不可以善惡分,故無善無惡。

當人們產生意念活動的時候,把這種意念加在事物上,這種意念就有了好惡,善惡的差別,他可以說是「已發」,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惡。

良知雖然無善無惡,但卻自在地知善知惡,這是知的本體;一切學問,修養歸結到一點,就是要為善去惡,即以良知為標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動。

Ⅳ 古文意思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心本來沒有善惡,
是善是惡是人意念的作用
知道善與惡是認得良知所在
而學會做好事而去除邪惡則是人生境界的追求
也就是說人的善惡觀念和行為時逐步發展成熟的。

Ⅵ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怎麼解釋

王陽明心學要訣: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具體解釋如下:

  1. 無善無惡心之體——世界觀

    無善無惡就是本心最自然的狀態,它是心的本體。由於心即是理,心外無事、心外無物,心的本體是無善無惡,所以天地萬物也應該無善無惡。這就是王陽明的世界觀:天地萬物無善無惡,我們對待天地萬物的態度也應該是無善無惡。

  2. 有善有惡意之動——人生觀

    有善有惡意之動。良知一旦被遮蔽,所發出的意(念頭)就有了善惡,而有了善惡之後,又不肯為善去惡,所以人生觀就有了善惡。良知是如何被遮蔽的呢?王陽明的結論是:習氣所染。習氣就是我們身處的社會,王陽明不無遺憾地說,由於不是每個人都自動自發地去致良知,所以由眾人組成的這個社會不是真誠惻怛的,而是充滿了客套和虛偽。

  3. 知善知惡是良知——價值觀

    良知,是人與生俱來的道德與智慧的直覺(直觀)力,或是直覺(直觀)的道德力和智慧力。見父自然知孝是道德,何嘗又不是智慧?見強凌弱所以義憤填膺,因為我們判斷這是錯的,這是智慧,何嘗又不是道德?

  4. 為善去惡是格物——方法論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事上磨練,通俗而言,就是要參與社會實踐,在紛繁復雜的具體事務中鍛造自己的心理素質,做到動靜皆定,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以此沉著冷靜,正確應對,最後就進入「不動心」境界。


知識拓展(王陽明生平簡介):

  • 王陽明(明代哲學家)一般指王守仁(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

  •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謚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 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Ⅶ 王陽明的「無善無惡心之體」是什麼意思

「無善無惡心之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慾的遮蔽的心,是天理,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天理循環」不在天而在理,理不在天而在己心。

什麼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來達到一顆沒有私心物慾的心,心中的理其實也就是世間萬物的理。天理不是靠空談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實踐,靠自省,即「知行合一」。

心中有天理,無私心,就好比世間有規矩,有規律,有規矩就能丈量世間萬物的方與圓。
無論有多少方和圓,無論這些方和圓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規律,不然這些規律就是不正確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王守仁(1472-1529),漢族,浙江餘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中國的哲學家思想,盜聖是學習王守仁的理論,領悟出自己的哲學理論。「

Ⅷ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的意思

王陽明的哲學體系最重要的是「四句教」,他說:「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為惡是格物。」這就是說,人天生就有區別善惡的良知,這是人的本性。於是,王陽明就有了「良知」這個概念。經歷過百死千難的人生,在五十歲時提出學說宗旨「致良知」:「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
王陽明認為,每一個人都有「良知」,應該用最恰當的「良知」去解決辦法。他大膽地否定了封建倫理道德的死框框,死架子,而允許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個性,去選擇適合自己的處事方法。所以他提出社會地位低下的人就不必為自己的粗俗而自卑,粗俗也並不影響一個人勤學苦讀,去當聖人。總有一天,粗俗的人照樣會同地位高的人一起平起平做。這一點打破了封建階級的階級論,為統治者不喜。他還提出在用兵上,要在變中講求效果,他常常把「便宜八事」(最省力地辦事),「期於成功」掛在嘴上,甚至提倡重用有才乾的貪財人士。這一點打破了封建統治者的道德觀念。王陽明還特別瞧不起死守清規而不知變通的人。陽明雜著中曾記載了一件非常典型的事:補生傅鳳,因家境困難而無法養活年邁的父母和傻子弟弟,於是不顧性命日夜苦讀,因為吃不飽,再加上學業辛苦,竟然卧床不起,患了大病。要是按當時傳統儒家的思想,只講動機而不講效果,傅鳳的舉動可以說非常孝順,要受到世人的稱贊。可王陽明偏偏不欣賞,反而說他不孝順父母,如果人累病了,甚至累死了,父母弟弟又將無人供養,就算你動機再好又有什麼用?王陽明的「致良知」是王陽明一生提出的最後一個學說,是他心學體系中最成熟的部分,也是他對以前所有學說的最高概括和總結,是一種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