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行通濟
擴展閱讀
電話推銷買股票 2025-07-23 00:00:56
股票的幾手是怎麼看的 2025-07-22 23:50:35
寶德科技股票行情 2025-07-22 23:49:05

行通濟

發布時間: 2021-07-07 05:55:00

❶ 為什麼叫行通濟

行就是走路,而通濟就是佛山的通濟橋,行通濟就是正月十五走通濟,一走就要走連續3年!

❷ 行通濟,無閉翳.(閉翳)是什麼意思啊

意思是事事大順。生活美滿,木有問題。出自粵語。

「閉翳」是「贔屓」的諧音,相傳是「龍生九子」中的一子,樣子長得像只龜,喜歡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

「閉翳」老被重物壓著,動彈不得,心情很難疏解。後來,粵語保留「閉翳」一詞,意為「令人煩惱的、心情抑鬱的」。


(2)行通濟擴展閱讀:

發展由來是通濟橋。在佛山有著悠久的歷史意義,是佛山最早興建的第一座大木橋,據專家考證,該橋早期由鄉民集資修建的木質人行橋。

歲月變遷,昔日通濟橋已蹤跡 難覓,使年年「行通濟」徒有其名,實為憾事。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弘揚傳統文化,佛山市政府斥資1700萬元於2001年1月18日復原通濟橋。修復後的通濟橋建築優美,文化底蘊深厚。

❸ 行通濟的簡介

作為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是廣佛市最具特色和影響力的元宵節活動,要數佛山民間自發的「行通濟,冇閉翳」活動。元宵節當晚,幾十萬人齊集佛山通濟橋前,呼朋喚友,或者一家老小,每人手持一架小風車,匯入擁擠的人潮,施施然邁過通濟橋牌坊,口中默念「行通濟,冇閉翳」,祈求時來運轉。這種習俗源於明朝,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現在元宵行通濟習俗的影響力,已擴展到整個珠三角和港澳地區,行通濟已成為整個珠三角的年度盛事。
行通濟影響力日益擴大,與行通濟內念兩個關鍵因素有關:一是體現了嶺南民俗和廣府文化,二是體現了祈福文化。這此早已烙在珠三角當地居民腦海的文化印記,經佛山當地政府的全力維持和推崇,加上近年來佛山傳媒集團舉全媒體力量積極參與和運作,成為當地人們共同的文化盛事和積極健康向上的民俗。
行是粵語走的意思,通濟指的是通濟橋。
據說佛山城南今南浦公園附近以前有一條河通濟河,河上有一條橋叫「通濟橋」。河現在沒了,橋還在,每年這一天,人們都到這里走過橋,燒香、提生菜和轉風車,人流絡繹不絕,好不熱鬧。

❹ 通濟橋的「行通濟」由來

「行通濟」這一傳統習俗在佛山流傳幾百年了。「行通濟」指每年正月十六佛山鄉民行「通濟橋」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心想事成。
通濟橋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橋梁之一,據《佛山忠義鄉志》載:該橋最先是由附近鄉民集資修建的木質人行橋。明朝戶部尚書、鄉人李待問回到佛山後,見此橋年久失修,於天啟五年(1625年)倡建修橋,翌年建成並取名「通濟橋」,寓意「橋以通濟名,必通而後有濟也」,「以正義通,以亨屯濟」。由於該橋橫跨佛山涌,是通往順德、番禺的必經之路,是佛山商貿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佛山商民在為求來年生意順境,便行通濟橋討好意頭,後漸成習俗,並衍生出「行通濟,無閉翳」這一俗語。
現在,該古老習俗也逐漸被賦予了現代的色彩。如 2000年舉行了「佛山市獻愛心捐善款元宵萬人行」活動;2005年禪城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製作了大型生菜燈,倡導引菜(財)歸家,並把生菜燈拍賣所得用作善款捐獻給佛山福利事業;2006年更組織了「暢行通濟·引財歸家」——萬家通濟系列文化活動,為古老的習俗注入了新的文化內涵。現在,「行通濟」活動對建設文化名城,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構建和諧社會發揮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九出十三歸古代的通濟橋,橋頭石級共9級,橋尾13級,反映出「九出十三歸」的意念。如今,則以防滑條取代台階,提高了過橋人的安全系數,體現了過橋祈福的意念。
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的專家余婉韶和曾在南濟觀音廟做過廟祝的吳蝦都表示:「九出十三歸」的意思就是給九元出去,能得到十三元的收入。這根據當時佛山地區當押店發展興旺而得來的。余婉韶認為,僅從這個小的細節,就能體現出古時的佛山人已經有超高的經商頭腦與智慧。

❺ 行通濟的風俗

● 淵 源
佛山街頭,一到春節,不少小朋友都會舉著風車出遊逛街,隨風轉動的小風車成為節日里一道溫馨的風景。在廣東的節日習俗中,風車是以轉運為意頭的節慶用品,象徵著「時來運轉」或者是「一帆風順」,一件小風車也寄託著人們在新的一年中全家人都能幸福安康的希望。在傳統的行通濟習俗中,大人們手捧生菜祈求生財吉祥,孩子們則會在正月十六那天手捧風車,在父母的攙扶下或者坐在父母的肩頭走過通濟橋。此外,與風車一樣,風鈴也有一個相當好的寓意,就是預示著今年走完通濟橋後會招來福音。
● 直到20世紀70年代,一些商人看到風車有轉運之說,開始在行通濟期間兜售風車。 ● 淵 源
廣東人的性格平和實在,對節慶也最圖一個好意頭。生菜,因和「生財」諧音,被看做是象徵富貴吉祥的喜慶之物。生菜平時最常用於新店開業等節慶場合,也是佛山人行通濟時必備的一樣東西。在行通濟之前,佛山人往往把兩小棵生菜捆在一起,在中間插上3炷香,祈求在新的一年能夠生活和美、富貴安逸。
70年代後,一些商販售賣風車及生菜,人們行通濟時買個風車或買幾棵生菜帶回家,取「順利」、「生財」之意。生菜是「生財」諧音,俗稱勝意菜,行通濟買生菜取其「勝意」、「生財」的好意頭,因此人們不會把「財」白白丟掉的(佛山史志P72)。佛山自古就有鬧元宵的習俗,當時,通濟橋兩側分別有間觀音廟和通運社,生菜是作為祭品敬奉觀音或社公的(一般祭品都用生菜比喻生財、蔥比喻聰明、慈菇比喻生男孩),這是部分善男信女的行為,而不是行通濟需要。拜過觀音、社公,生菜等祭品有人留下繼續供奉,也有人帶回家裡,名曰「引財歸家」,而不能隨意拋棄。

❻ 佛山人民為什麼叫行通濟

行通濟橋是佛山的一個習俗,每年元宵節都會舉行一次,行通濟保佑添丁發財行好運.

❼ 行通濟,無閉翳.是什麼意思

事事大順。生活美滿,木有問題。
事事大順。生活美滿,木有問題。

❽ 行通濟的對聯

通濟橋位於今普瀾公路北端的同濟路口。明代這里為橋亭鋪(即區)。它橫跨佛山涌,該水道通大沙、弼塘、簡村,石硍、奇槎諸鄉,是當時通往順德縣主要水道。通濟橋原是一座拱形的石橋,每當夕陽斜照,橋形倒映於水中,宛如天上出現的一條長虹一樣,盪漾於水中,古人以為奇觀,將它列入佛山八景之一:村尾垂虹。後人在橋旁石柱刻以對聯便是形容此般美景。
右聯:通七堡之遊行,逸客尋春,任得渡頭飲馬
左聯:濟萬人之往來,曲橋跨水,艷稱村尾垂虹
對聯概括了原通濟橋的風貌特色,但重建後的通濟橋遠遠遜色於原橋,沒有了舟舫如織,沒有斜陽映橋如虹,最重要的是,這里沒有了原橋的那種真摯、親切的感情。惜星移景易,古橋斷跡,然行通濟之風長盛。

❾ 行通濟的來歷是什麼

行通濟的來歷:

從明末清初開始,每逢正月十六,佛山四鄉家家戶戶都會扶老帶幼,自清晨到夜幕,舉著風車、搖著風鈴、提著生菜浩浩盪盪地由北到南走過通濟橋,祈求來年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200多年來,佛山人祖祖輩輩延續著行通濟的風俗。而且還流傳著行通濟,無閉翳的諺語。行通濟是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個風俗習慣。

(9)行通濟擴展閱讀:

行通濟,無閉翳的諺語在佛山人人皆知,意思是走走通濟,就沒有煩惱、沒有憂愁,事事順利。行通濟這一民間活動寄託著佛山人對生活的美好期盼和祝願。

每年的農歷正月十六,沒有任何人出面組織,佛山萬人空巷,為了一個共同的希冀,同走一條橋,附近南海、三水、高明、順德的一些村鎮的群眾也趕來參加。

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的專家余婉韶表示,之前社會上流傳著行通濟要連續三年,無閉翳才會靈驗的說法,但他們小時候不間斷地多次行通濟橋,也沒聽老人們提到這種說法。

之後,他們查了史書,也沒發現有這樣的記載。此外,那句佛山人家喻戶曉的行通濟,無閉翳的俗語,史書也沒記載。其他專家也普遍贊同這種說法。因此,行通濟,無閉翳的口號是後來才形成的。

❿ 行通濟的歷史

從明末清初開始,每逢正月十六,佛山四鄉家家戶戶都會扶老帶幼,自清晨到夜幕,舉著風車、搖著風鈴、提著生菜浩浩盪盪地由北到南走過通濟橋,祈求來年平平安安、順順利利。200多年來,佛山人祖祖輩輩延續著行通濟的風俗。而且還流傳著「行通濟,無閉翳」的諺語。(「蔽翳」是粵語方言,意指憂愁、衰氣。)行通濟 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個風俗習慣「行通濟」。
通濟橋始建於明代,得名在明天啟六年(1626年),距今300多年。被稱為佛山舊八景之「村尾垂虹」。民國後通濟橋被拆,但行通濟的習俗不變,人們每年仍不約而同地走過橋面。直到2001年,佛山市政府順應民意重建通濟橋,以延續行通濟的習俗。
據記載,通濟橋始建於明代,得名在明天啟六年(1626年)。開始是木石參半的拱橋,建成時,取名為「通濟橋」。因為橋的位置建立在佛山涌的上游,正好是河涌的出口,當朝的戶部尚書李待問回到佛山時,發起募捐修橋。在建橋時,他徵求了鄉中父老和河涌下游的各鄉父老的意見,用木石參半的方法,這樣既能使橋結構雄偉堅固,又不至於阻塞下游的流水,利及眾人。
「行通濟,無閉翳」這種說法在何時盛行?《行通濟》一書中提出:「到了乾隆年間,行通濟之風日趨旺盛,每到正月十六。從清早到午夜,各家各戶,攜子帶女,手舉紙制風車、風鈴、小花燈,擁到通濟橋邊,再繞道回家。」「閉翳」是指憂愁、衰氣的意思。「閉翳」是廣州方言,亦作「屓」。其意為氣悶之外,還有陰暗困壓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