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全詩)
作品原文: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白話譯文:
劍門外忽傳收復薊北的消息,初聞此事分外歡喜淚灑衣衫。
回頭看妻兒的愁雲頓時消散,隨便地收拾起詩書欣喜若狂。
日頭照耀放聲高歌痛飲美酒,明媚春光陪伴著我返回故鄉。
快快動身起程巴峽穿過巫峽,我穿過了襄陽後又直奔洛陽。
(1)即從巴峽穿巫峽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天。寶應元年(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汴等州,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至此,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
杜甫是一個熱愛祖國而又飽經喪亂的詩人,當時正流落在四川,聽聞這個大快人心的消息後,欣喜若狂,遂走筆寫下這首詩。
參考資料:
網路--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⑵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句詩是什麼意思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意思是:快快動身起程巴峽穿過巫峽,我穿過了襄陽後又直奔洛陽。
【出處】《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譯文】劍門外忽傳收復薊北的消息,初聞此事分外歡喜淚灑衣衫。回頭看妻兒的愁雲頓時消散,隨便地收拾起詩書欣喜若狂。日頭照耀放聲高歌痛飲美酒,明媚春光陪伴著我返回故鄉。快快動身起程巴峽穿過巫峽,我穿過了襄陽後又直奔洛陽。
(2)即從巴峽穿巫峽擴展閱讀
1、《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創作背景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創作於公元763年的春天,杜甫那時52歲。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一個大勝仗,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杜甫聽到這個消息後欣喜若狂,寫下此詩。
2、《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詞鑒賞
本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於奔回老家的喜悅。
「劍外忽傳收薊北」,起勢迅猛,恰切地表現了捷報的突然。詩人多年飄泊「劍外」,備嘗艱苦,想回故鄉而不可能,就是由於「薊北」未收,安史之亂未平。如今「忽傳收薊北」,驚喜的洪流,一下子沖開了郁積已久的情感閘門,令詩人心中濤翻浪涌。
「初聞涕淚滿衣裳」,「初聞」緊承「忽傳」,「忽傳」表現捷報來得太突然,「涕淚滿衣裳」則以形傳神,表現突然傳來的捷報在「初聞」的一剎那所激發的感情波濤,這是喜極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實表現。
這一場浩劫,終於像噩夢一般過去了,詩人可以返回故鄉了,人們將開始新的生活,於是又轉悲為喜,喜不自勝。這「初聞」捷報之時的心理變化、復雜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寫法,必需很多筆墨,而詩人只用「涕淚滿衣裳」五個字作形象的描繪,就足以概括這一切。
第二聯以轉作承,落腳於「喜欲狂」,這是驚喜的更高峰。「卻看妻子」、「漫卷詩書」,這是兩個連續性的動作,帶有一定的因果關系。當詩人悲喜交集,「涕淚滿衣裳」之時,自然想到多年來同受苦難的妻子兒女。多年籠罩全家的愁雲不知跑到哪兒去了,這一句是用妻兒的歡欣來襯托詩人的欣喜之情。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緊承上聯從生活細節上細致的刻畫了詩人的狂喜。「白日」,指晴朗的日子,點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難得「放歌」,也不宜「縱酒」;如今既要「放歌」,還須「縱酒」,正是「喜欲狂」的具體表現。
本詩主要敘寫了詩人聽到官軍收復失地的消息後,十分的喜悅,收拾行裝立即還鄉的事。抒發詩人無法抑制的勝利喜悅與還鄉快意,表現了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懷,表達了詩人博大的愛國胸懷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⑶ 即從巴峽穿巫峽整首詩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歲。寶應元年(762)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橫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即廣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過著飄泊生活的杜甫聽到這個消息,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於此詩下自註:「余田園在東京」,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於奔回老家的喜悅。「劍外忽傳收薊北」,起勢迅猛,恰切地表現了捷報的突然。「劍外」乃詩人所在之地,「薊北」乃安史叛軍的老巢,在今河北東北部一帶。詩人多年飄泊「劍外」,艱苦備嘗,想回故鄉而不可能,就由於「薊北」未收,安史之亂未平。如今「忽傳收薊北」,
真如春雷乍響,山洪突發,驚喜的洪流,一下子沖開了郁積已久的情感閘門,噴薄而出,濤翻浪涌。「初聞涕淚滿衣裳」,就是這驚喜的情感洪流湧起的第一個浪頭。
「初聞」緊承「忽傳」。「忽傳」表現捷報來得太突然,「涕淚滿衣裳」則以形傳神,表現突然傳來的捷報在「初聞」的一剎那所激發的感情波濤,這是喜極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現。「薊北」已收,戰亂將息,乾坤瘡痍、黎元疾苦,都將得到療救,個人顛沛流離、感時恨別的苦日子,總算熬過來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來的重重苦難是怎樣熬過來的,又不禁悲從中來,無法壓抑。可是,這一場浩劫,終於象惡夢一般過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鄉了,人們將開始新的生活了,於是又轉悲為喜,喜不自勝。這「初聞」捷報之時的心理變化、復雜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寫法,必需很多筆墨,而詩人只用「涕淚滿衣裳」五個字作形象的描繪,就足以概括這一切。
第二聯以轉作承,落腳於「喜欲狂」,這是驚喜的情感洪流湧起的更高洪峰。「卻看妻子」、「漫卷詩書」,這是兩個連續性的動作,帶有一定的因果關系。當自己悲喜交集,「涕淚滿衣裳」之時,自然想到多年來同受苦難的妻子兒女。「卻看」就是「回頭看」。「回頭看」這個動作極富意蘊,詩人似乎想向家人說些什麼,但又不知從何說起。其實,無需說什麼了,多年籠罩全家的愁雲不知跑到哪兒去了,親人們都不再是愁眉苦臉,而是笑逐顏開,喜氣洋洋。親人的喜反轉來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無心伏案了,隨手捲起詩書,大家同享勝利的歡樂。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一聯,就「喜欲狂」作進一步抒寫。「白首」,點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難得「放歌」,也不宜「縱酒」;如今既要「放歌」,還須「縱酒」,正是「喜欲狂」的具體表現。這句寫「狂」態,下句則寫「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經來臨,在鳥語花香中與妻子兒女們「作伴」,正好「還鄉」。想到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聯寫「青春作伴好還鄉」的狂想鼓翼而飛,身在梓州,而彈指之間,心已回到故鄉。驚喜的感情洪流於洪峰迭起之後捲起連天高潮,全詩也至此結束。這一聯,包涵四個地名。「巴峽」與「巫峽」,「襄陽」與「洛陽」,既各自對偶(句內對),又前後對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對;而用「即從」、「便下」綰合,兩句緊連,一氣貫注,又是活潑流走的流水對。再加上「穿」、「向」的動態與兩「峽」兩「陽」的重復,文勢、音調,迅急有如閃電,准確地表現了想像的飛馳。試想,「巴峽」、「巫峽」、「襄陽」、「洛陽」,這四個地方之間都有多麼漫長的距離,而一用「即從」、「穿」、「便下」、「向」貫串起來,就出現了「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疾速飛馳的畫面,一個接一個地從眼前一閃而過。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詩人既展示想像,又描繪實境。從「巴峽」到「巫峽」,峽險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峽」到「襄陽」,順流急駛,所以用「下」;從「襄陽」到「洛陽」,已換陸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確。
這首詩,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餘各句,都是抒發忽聞勝利消息之後的驚喜之情。萬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瀉。仇兆鰲在《杜少陵集詳注》中引王嗣奭的話說:「此詩句句有喜躍意,一氣流注,而曲折盡情,絕無妝點,愈朴愈真,他人決不能道。」後代詩論家都極為推崇此詩,贊其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詩也」(浦起龍《讀杜心解》)。
⑷ 即從巴峽穿巫峽中的即是什麼意思
即:就。
1、出處原文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者: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2、譯文
劍門關外,喜訊忽傳,官軍收復冀北一帶。高興之餘,淚滿衣裳。回望妻子兒女,也已一掃愁雲,隨手捲起詩書,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縱酒高歌,結伴春光同回故鄉。我的心魂早已高飛,就從巴峽穿過巫峽,再到襄陽直奔洛陽。
3、簡析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當年正月史朝義自縊,他的部將李懷仙斬其首來獻,安史之亂結束。杜甫聽到這消息,不禁驚喜欲狂,手舞足蹈,沖口唱出這首七律。全詩八句。開頭寫初聞喜訊的驚喜;後半部分寫詩人手舞足蹈做返鄉的准備,凸顯了急於返回故鄉的歡快之情。全詩情感奔放,處處滲透著「喜」字,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作者無限喜悅興奮的心情。因此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詩的後六句都是對偶,但卻明白自然像說話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⑸ 詩句解釋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兩句詩洋溢著詩人聽到勝利消息後的喜悅心情,想像著一路坐船登陸快快回家的情景——我們就坐船出發,從巴峽順水穿過巫峽,往下就可到襄陽,然後,從襄陽很快就可回到故鄉洛陽。既展示想像,又描繪實境。兩句四個地名,既是當句對,又是前後對,形成工整的名對。「即從」、「便下」,一氣貫注,又是活潑的流水對。
⑹ 即從巴峽穿巫峽是杜甫的哪首詩
「即從巴峽穿巫峽」出自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原文: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注釋
聞:聽說。官軍:指唐朝軍隊。
劍外:劍門關以南,這里指四川。薊北:泛指唐代幽州、薊州一帶,今河北北部地區,是安史叛軍的根據地。
涕:眼淚。
卻看:回頭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還有一點的憂傷?愁已無影無蹤。
漫卷(juǎn)詩書喜欲狂:胡亂地捲起。是說杜甫已經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裝准備回家鄉去了。喜欲狂:高興得簡直要發狂。
放歌:放聲高歌。須:應當。縱酒:開懷痛飲。
青春:指明麗的春天的景色。作伴:與妻兒一同。
巫峽:長江三峽之一,因穿過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襄陽:今屬湖北。洛陽:今屬河南,古代城池。
譯文
劍門關外,喜訊忽傳,官軍收復冀北一帶。高興之餘,淚滿衣裳。
回望妻子兒女,也已一掃愁雲,隨手捲起書,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縱酒高歌,結伴春光同回故鄉。
我的心魂早已高飛,就從巴峽穿過巫峽,再到襄陽直奔洛陽。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杜依藝由湖北襄陽赴任鞏縣縣令,舉家遷入鞏縣。歷祖父杜審言、父親杜閑,再到杜甫,杜家在鞏縣已是四代85年。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陽杜氏,後徙河南鞏縣。 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⑺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全詩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譯文:
劍門關外忽然傳來喜訊,官軍收復了冀北一帶。在高興之餘,眼淚沾滿了衣裳。
回頭看妻子兒女,也已一掃愁雲,隨手捲起詩書,全家都欣喜若狂。
在白天放聲高歌應當開懷痛飲,明麗的春天的景色正好與妻兒一同回故鄉。
我的心魂早已高飛,就從巴峽穿過巫峽,再到襄陽直奔洛陽。
(7)即從巴峽穿巫峽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於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時杜甫52歲。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至此,持續七年多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杜甫是一個熱愛祖國而又飽經喪亂的詩人,當時正流落在四川。他聽聞消息後,欣喜若狂,恨不得馬上回到和平、安定的家鄉。
2、賞析:
詩歌以「劍外忽傳收薊北」為發端,直接敘寫喜訊。薊北乃是安史叛軍的老巢,收復薊北,標志安史叛軍的崩潰,破碎的山河重新統一。這對於多年漂泊「劍南」急於結束流落返回故鄉的詩人來說,確是天大的喜訊,詩人通過寫他的淚如泉涌、灑滿衣襟的樣子反映他那種悲喜交集的心情。
詩的第二聯,詩人的那種驚喜之情更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帶著欣喜的熱淚,回看共經患難的老妻少子,他們昔日的愁雲早已驅散,正沉浸在歡樂之中,親人的喜悅是對詩人最大的安慰,他高興得簡直要發狂了,隨手胡亂地收拾詩書,再也無心伏案讀書。
這對於一位原是讀書破萬卷的人來說,是一種極為反常的舉動,這種反常的描寫,恰當地把詩人大喜欲狂的心態逼真地表現出來。「喜欲狂」既是上面初聞驚喜的結果,又是下面由驚喜而引發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縱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鄉的遐想,於是詩篇便有了第三聯,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詩人把內心的狂喜之情,作了進一步的渲染與升華。尾聯是想像中的具體還鄉路線,「巴峽」是出發之地,「巫峽」是必經之處,「襄陽」和「洛陽」是詩人的原籍和故鄉。這一句准確地表現了詩人歸心似箭和為收復失地而喜悅的心情。
⑻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運用什麼修辭手法
對偶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立即乘船從巴峽啟程,順水穿過巫峽,直接由水路北上襄陽,旋即又由陸路直奔故鄉洛陽。尾聯就還鄉作進一步抒寫,展望中的旅程是多麼美好,又是多麼平易坦盪。實際上,從劍外到洛陽,路途很遠,巴峽、巫峽、襄陽、洛陽四處相距也不近,但在歸心似箭的詩人筆下,簡直就像朝發夕至那麼容易、那麼快速。這一聯包含四個地名。「巴峽」與「巫峽」,「襄陽」與「洛陽」,既各自對偶(句內對),又前後對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對;而用「即從」、「便下」綰合,兩句緊連,一氣貫注,又是活潑的流水對。再加上「穿」、「向」的動態與兩「峽」兩「陽」的重復,也就有了一瀉千里的氣勢。
⑼ 「即從巴峽穿巫峽」是出自杜甫的哪首詩
「即從巴峽穿巫峽」是出自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⑽ 即從巴峽穿巫峽的穿是什麼意思
立即,這首詩的意思是立即從巴峽東行穿過巫峽,然後再經過襄陽到達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