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王銘章是誰
王銘章1893年出生於四川省新都縣,1909年考入四川陸軍小學。1914年畢業於四川陸軍軍官學堂,入川軍第2師。此後,玉銘章相繼擔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等職務,1925年任師長。
❷ 台兒庄戰役中川軍師長王銘章是怎樣犧牲的
1938年3月17日,在山東滕縣與日軍作戰時壯烈殉國。
王銘章,字之中,1893~1938,成都市新都人,川軍著名將領、122師師長。徐州會戰時奉命駐守滕縣,日軍主力坂垣師團猛攻滕縣不下,以重炮和飛機猛轟,炸毀城牆。
王銘章殉國後,除極少數人突圍外,所部官兵抵抗戰至最後一人,城內傷兵不願做俘虜,以手榴彈與沖進來的敵人同歸於盡。滕縣一役,122師5000餘人幾乎全部陣亡,但也擊斃日軍4000餘人。川軍的巨大犧牲換得了台兒庄戰役的勝利,李宗仁在回憶錄中感慨,「如無滕縣之固守,焉有台兒庄之大捷!川軍以寡敵眾,寫成川軍史上最光輝的一頁!」
滕縣保衛戰中,日軍攻入城內,守軍與日軍再次展開肉搏,王銘章親臨城中心十字街口指揮作戰,不幸身中數彈,當場犧牲。
新都區王銘章墓園。紀念抗日愛國將領王銘章的墓園,在新都區西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墓園始建於1938年,落成於1942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8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認王銘章為革命烈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頒發《革命烈士證書》之後,新都區政府於1985年重建王銘章烈士墓園。碑文題:"抗日陣亡將領122師師長上將王銘章英烈之墓"。2003年,新都區政府為愛國將領王銘章鑄造王銘章銅像,落座於桂湖公園飲馬河畔.
電影《血戰台兒庄》中,飾演王銘章將軍的,則是該電影的導演翟俊傑。
電視劇《壯士出川》中,王韋智飾演一二二師師長王銘章將軍。
❸ 民國王銘章將軍簡介
1、簡介
王銘章(1893—1938),字之鍾,漢族,四川省新都泰興場人,早年參加保路運動和討伐袁世凱戰爭,曾以其稟性正直、驍勇善戰而享譽軍旅。 著名抗日將領。王銘章在中國抗日戰爭徐州會戰中,因誓死保衛滕縣(今山東滕州)而犧牲殉國,為台兒庄大捷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後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是中國軍方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高級將領之一。
2、生平
生於1893年7月4日。四川新都人,字之鍾。四川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畢業。
1914年軍校畢業後派任四川陸軍第2師(師長劉存厚)第4旅(旅長劉成勛)第7團(團長汪可權)少尉排長。
1917年7月升任第2師直屬混成旅(旅長汪可權)第2團(團長陳國棟)中尉連長。
1918年1月所部改稱第23混成旅(旅長汪可權)第2團(團長陳國棟),升任上尉連長。5月第2團擴編為第4師(師長劉成勛)第7旅(旅長陳國棟),升任第13團(團長段榮宗)第1營少校營長。
1920年8月所部改稱四川陸軍第3軍(軍長劉成勛)獨立旅(旅長陳國棟)第1團(團長段榮宗),升任第1營少校營長。9月所部擴編為第7師(師長陳國棟)第13旅(旅長段榮宗)第25團,升任中校團長。
1924年4月第13旅擴編為第13師(師長段榮宗)第25旅(轄兩團),升任上校旅長。同月16日加陸軍少將銜。
1925年4月代理第13師師長。9月實任第13師(轄兩旅)少將師長。
1927年4月第13師縮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9軍(軍長田頌堯)第1路(司令孫震)第3混成旅(轄兩團),降任少將旅長。
3、主要成就
陸軍二級上將。
誓死血戰日寇。
❹ 王銘章。怎麼死的
在台兒庄滕縣的戰斗之中王銘章親臨城中心十字街口指揮作戰,不幸身中數彈,當場犧牲。壯烈殉國。同時殉難的還有參謀長趙渭濱及一二四師參謀長鄒紹孟等人。王銘章將軍犧牲後,守城官兵仍繼續與日軍搏鬥,除少數突圍外,其餘皆灑盡了最後一滴血。
也真是因為滕縣之戰,王銘章將軍指揮第四十一軍,挫敵凶鋒,阻敵銳進,為徐州一帶中國軍隊的集結贏得了時間,也使日軍第十師團受到較大損失,為爾後的台兒庄大捷,創造了有利條件。
❺ 王銘章的屍體是怎麼找見的
王銘章將軍殉國後,其警衛副官李少昆含淚將其草草掩埋,便乘夜幕潛回臨城總部匯報。幾日後,李少昆等3人奉命返滕尋找王將軍遺體。他們來到西城門外,見日偽戒備森嚴,一連幾日難以接近城壕。正當他們焦急萬分時,偶遇城郊農民劉兆福。交談中,李少昆覺著劉兆福正直、愛國,遂以實相告。劉聽說尋找王將軍屍體,很願意竭力幫助。為安全保密,他將李少昆等領回家中隱藏。其後,劉兆福介紹李少昆等結識了城裡的王姓泥瓦工,王又通過關系與縣紅十字會取得了聯系,經過七八天的秘密活動,終於制定出尋找、搶運王將軍遺體的穩妥計劃。4月初,在紅十字會人員的引導下,5個農民打扮的人來到西門外城壕邊。李少昆找到暗記,輕輕扒開土,遺體露出。經仔細察看、辨認,確系王將軍後,幾個人立刻用席子將遺體裹住,由劉兆福等人用小車連夜送往徐州總部。後王將軍遺體被轉運武漢。
❻ 王銘章是怎麼死的 歷史上的王銘章介紹
1938年3月初,第22集團軍任命45軍代理軍長兼127師師長陳離為一線指揮官,於滕縣以北地區防守,摧毀敵人攻勢;任命王銘章為二線及滕縣城防總指揮官。 蔣介石要川軍死守滕縣 13日,日軍磯谷廉介第10師團開始從正面向川軍發起進攻,遭到頑強抵抗。從3月14日拂曉開始,日軍磯谷廉介第10師團瀨谷支隊步、騎兵7000餘人,配備大炮20餘門,坦克20餘輛,在30多架飛機掩護下向滕縣外圍第45軍第一線陣地展開全線進攻。磯谷師團是日軍最精銳的部隊,一向有鐵兵團的稱號,戰鬥力很強。川軍全憑勇氣,步步肉搏拖住敵人,死傷慘重。22集團軍總司令孫震獲悉滕縣的危急情形後,趕緊打電話給李宗仁。李宗仁命令戰區預備部隊湯恩伯軍團馳援滕縣。
當晚,孫震乘坐裝甲車來到滕縣,向王銘章、陳離等人傳達蔣介石的命令:為保證增援徐州大軍的運轉,川軍必須死守滕縣3日,遲滯日軍。而這時,滕縣城內只有兩個師師部和第364旅旅部的警衛部隊,加上滕縣地方保安團隊400多人,兵力不足3000人。王銘章向孫震報告了眼下的困難:城內沒有守城部隊;前線彈葯將盡,急需補充。孫震說:李宗仁答應馬上給運一車皮手榴彈過來;守城部隊的問題,城內城外可以互相配合,第41軍城外部隊可伺機調進城,死守3天,援軍即到。王銘章聞此,沒有再多說什麼。
滕縣完全陷入日軍包圍 3月15日9時,日軍除以正面主力猛攻外,另派3000餘人迂迴包抄滕縣,到下午日軍越來越多,川軍各部苦戰不敵,紛紛退卻。入暮後,外圍部隊大多同城內指揮部失去聯系,各自為戰,被日軍逐一擊潰。除45軍127師主力憑借地形優勢穩住外,滕縣外圍已盡入敵手。 16日黎明,日軍集結1萬餘人向滕縣發起全面進攻。王銘章深知憑川軍的兵力和火力,根本不可能守住滕縣,只得做出出城機動作戰的冒險決策。但孫震斷然拒絕這個提議,命令他將41軍部隊全部調入城中死守待援,務必完成蔣介石的命令。於是,王銘章把城外所有部隊調進城內,並昭告全體官兵:死守滕縣城,城在人在,城亡人亡!沒有本師長手令,任何軍人不準出城,違者就地正法! 此日,滕縣以北第45軍陣地相繼失守,122師、124師一部及少量地方武裝共3000餘人被圍困於滕縣城中。
日軍組織了6次沖擊,黃昏沖入東關。當夜,守軍組織敢死隊收復了東關。這時,援軍湯恩伯部王仲廉軍陸續到達臨城,先頭部隊一個團剛下火車,孫震即令其前往增援。該團在南沙河遭到圍攻滕縣日軍一部攻擊,不支潰退,其他各部僅在南沙河警戒。援軍軍部到達後,得知滕縣正受強大敵軍圍攻,便借口機動作戰,將部隊迂迴向滕縣東北峰山以東地區開去。於是南沙河之敵向前推進,滕縣完全陷入日軍四麵包圍之中。 王銘章腹部中彈殉國 決戰發生在3月17日。一早,日軍五六十門山炮、野炮向縣城猛轟,敵機20餘架瘋狂地投彈掃射,整個滕縣城火光沖天。防守東關的第124師740團團長王麟率領兩個營死守東關,與日軍殊死搏鬥,屢次擊退日軍進攻。日軍無奈改變攻擊方向。下午2時,日軍用12門榴彈重炮猛轟南城牆,同時敵機二三十架集中轟炸南關,幾乎將南關夷為平地,殘垣斷壁和磚石上沾滿了川軍戰士的血肉。下午3時半,日軍佔領了南城牆,守軍大半陣亡,督戰的370旅旅長呂康、副旅長汪朝廉負重傷。不久,日軍對東關再次發起更猛烈的炮擊,日軍由城塌處突上城牆,迅速向東、西城牆擴大戰果。
此時天色已暮,王銘章向孫震發出最後的電報,表示「決以死戰」。把電台砸毀後,他命令城內各部與日軍展開巷戰,自己登上西北城牆,指揮警衛連一個排進攻西門城樓。因日軍火力猛烈,城牆上毫無掩蔽,該排全部陣亡。這時,王銘章決定到西關車站組織殘部抵抗,行至半途,遭到日軍密集火力射擊。王銘章腹部中彈,趔趄倒地,隨從們忙扶他起來。這時又一陣密集的槍彈掃來,王銘章壯烈殉國,年僅45歲。他的參謀長趙渭賓等及隨從10餘人,也都同時犧牲。為台兒庄大捷奠定了基礎 王銘章犧牲後,守城官兵繼續與日軍搏鬥。夜9時,守軍200餘人突出重圍,是城中守軍唯一的一群倖存者。城內,零星小部隊仍在頑強地戰斗,徹夜槍聲未停,直至18日午前,滕縣才徹底淪入敵手。滕縣戰役結束後,22集團軍總部派人找到王銘章的遺體,偷偷運出、裝殮,運回四川安葬。 滕縣保衛戰自3月14日早晨開始,至18日中午結束,共阻擊敵軍4天半。41軍自122師師長王銘章以下傷亡5000餘人,45軍自第127師師長陳離以下傷亡近5000人。22集團軍以巨大的犧牲,阻滯了日軍精銳之師數萬人南下,為隨後的台兒庄會戰贏得寶貴時間。而在台兒庄戰役中,正面抗戰主力部隊孫連仲部所憑借的主要堅固工事,正是先前王銘章指揮122師官兵修築的。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慨然講到:如無滕縣之固守,焉有台兒庄之大捷!川軍以寡敵眾,寫成川軍史上最光輝的一頁。 1938年4月,國民政府發出褒揚令,追贈王銘章為陸軍上將。
❼ 王銘章怎麼死的
王銘章(1893—1938),字之鍾,漢族,四川省新都泰興場人(今成都市新都區),早年參加保路運動和討伐袁世凱戰爭,曾以其稟性剛毅、驍勇善戰而享譽軍旅。 著名抗日將領。王銘章在中國抗日戰爭徐州會戰中,因誓死保衛滕縣而犧牲殉國,為台兒庄大捷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後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是中國軍方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高級將領之一。
壯烈殉國
日軍在滕縣碰上硬釘子,出乎意料,遂於當夜,調集精銳部隊,配屬數十輛裝甲戰車和大量炮兵,十七日六時許,敵集中炮兵火力,猛烈射擊滕縣城區,敵機二十餘架瘋狂投彈掃射,整個滕縣城硝煙彌漫,房倒屋塌,頓成一片火海。兩個多小時的轟炸之後,敵開始向東關進攻,以十餘輛坦克為先導,掩護步兵從東寨牆的缺口沖鋒。東關守軍冒著敵人炮火,在近距離與敵展開殊死搏鬥,傷亡慘重。另一部日軍向被轟塌的東南角城牆進攻,守軍一個連,用集束手榴彈炸毀敵戰車兩輛,在敵密集火力射擊下,該連傷亡殆盡。敵步兵四十餘人沖上城角,守軍另遣一個連向突入之敵反擊,經激烈肉搏,全殲突入之敵,該連官兵僅剩十四人。此時,王銘章急電孫震:「敵以炮火猛轟我城內及東南角城牆,東關附近又被沖毀數段,敵兵登城,經我反擊,斃敵無數,已將其擊退,若友軍深夜無消息,則孤城危矣。」 蔣介石為王銘章題詞
午二時,日軍以重炮猛轟南城牆下街道,同時,敵機二十餘架轟炸南關。隨後,敵步兵在坦克掩護下進攻南城。守軍英勇戰斗,傷亡殆盡,敵軍攻佔南城牆。此時東面日軍集中兵力猛攻東關,敵步兵在坦克掩護下突入東關。王銘章見援軍無望,再給孫震一電,表示:「決心死拼,以報國家。」 王銘章在敵軍攻佔南城牆和東關後,親臨城中心十字街口指揮作戰。此時,佔領南城牆之敵在機槍火力掩護下,從西南城角向西城牆逼進,敵炮兵集中火力射擊西門城樓。西門、火車站,守軍失去城牆等工事掩護,暴露在敵火力之下,傷亡極大,仍堅持抵抗。下午五時,敵佔領西城牆和西門,王銘章命令城內各部與敵巷戰,西關守軍死戰待援,自己登上西北城牆,親自指揮警衛連一個排進攻西門城樓。因敵火力猛烈,城牆上毫無掩蔽,該排全部陣亡。此時,王銘章親臨城中心十字街口指揮作戰,不幸身中數彈,當場犧牲。壯烈殉國。同時殉難的還有參謀長趙渭濱及一二四師參謀長鄒紹孟等人。王銘章將軍犧牲後,守城官兵仍繼續與日軍搏鬥,除少數突圍外,其餘皆灑盡了最後一滴血。 滕縣之戰,王銘章將軍指揮第四十一軍,挫敵凶鋒,阻敵銳進,為徐州一帶中國軍隊的集結贏得了時間,也使日軍第十師團受到較大損失,為爾後的台兒庄大捷,創造了有利條件。 徐州會戰的指揮官、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將軍高度評價說:「若無滕縣之苦守,焉有台兒庄大捷?台兒庄之戰果,實滕縣先烈所造成也!」
❽ 王銘章犧牲後各界有什麼反應
3月30日,蔣介石給李宗仁的電報中稱:
「王故師長銘章,力戰殉國,緬懷壯烈,悼惜殊深,准給特恤1.2萬元,轉請國府特予褒揚,追贈陸軍上將,由軍委會依上將例給恤,並將生平事跡宣付史館,以資矜惜,而慰忠勇!」
王銘章的靈樞運回四川時,沿途群眾路祭不絕。英國、法國在長江上的船舶,下半旗,鳴禮炮致哀。王銘章的家鄉新都縣舉行了隆重的迎靈儀式。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題贈了「壯節殊勛」的墓園門額。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題寫楹聯一副,豎立墓園兩側。
漢口、重慶、成都這3個城市都為王銘章舉行公祭。漢口舉行公祭典禮時,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中共中央委員陳紹禹、秦邦憲、吳玉章、董必武聯合寫輓聯一副。
孫震總司令同王銘章師長交情很深。滕縣保衛戰,王銘章以身保國,孫震非常痛心。特寫下一副輓聯,內容是:
「徐淮勞捍衛,扼險絕援。成君之勇,見危受命,成君之仁,忠骸為壘血為壕,奇節已昭堪不標。
風雨促悲懷,殲仇報國,與我同心,明恥教軍,與我同志,英氣在天魂在陣,故人相助必如生。」
1984年9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認王銘章為革命烈士。9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頒發了烈士證書。
❾ 湯恩伯不救王銘章的原因
一、從滕縣守軍的角度看,怪湯恩伯。
首先日軍磯谷第十師團瀨谷支隊一部繞開川軍主力,直取空虛的滕縣,戰術打得很不錯。當時滕縣守軍估計只有3000人左右。第三戰區要求湯恩伯20軍團迅速支援,但是湯軍團表示主力還沒有到齊,無法增援。滕縣最終只堅持了兩天左右就失守了,3月17日王銘章在轉移過程中陣亡。湯恩伯不願意營救王銘章,不願意過早消耗兵力,當然是有責任的。
二、但是從整個台兒庄戰局看,湯恩伯又可以說是對的。
從戰局發展看,日軍佔領滕縣後繼續深入,24日向台兒庄發起進攻,並且被死死黏在台兒庄正面,3月28日,湯恩伯軍團關麟征第52軍和王仲廉第85軍在外線向棗庄、嶧縣日軍側背攻擊,至31日對台兒庄日軍形成合圍。4月3日,國軍發動總攻。湯恩伯軍團向敵展開猛烈攻勢,奪回被日軍佔領的街市,最終贏得了台兒庄大捷。可見湯恩伯軍團發揮的是致命一擊的作用,沒有湯恩伯扎住台兒庄這個口袋,也就不會有台兒庄大捷。
那麼轉回來看滕縣,日軍攻擊滕縣時銳氣正盛,湯恩伯軍團和磯谷師團正面交手未必能夠取勝,即使救出了王銘章,湯恩伯也要打一場硬仗,損失不會小,更要命的是湯可能被粘在滕縣,從第三戰區的戰略機動兵團變成守御兵團。
當時李宗仁第三戰區多是雜牌,孫桐萱的魯軍、鄧錫侯孫震的川軍、沈鴻烈劉鎮東等雜牌部隊戰鬥力不足;戰鬥力強的孫連仲在北線、張自忠在南線都不能輕動……只有湯恩伯軍團,兵力雄厚,裝備精良,最適合擔任戰役預備隊,對日軍進行進攻作戰。如果連湯軍團也在滕縣被粘住,李宗仁便沒有部隊實施戰略攻擊任務了,台兒庄會戰的勝利也無法期望。
所以,湯保存實力,對於日後的台兒庄大捷其實是個艱難的,但是很不錯的一個選擇。
李宗仁在戰後致蔣介石的電報中曾說:「該集團軍(說的是川軍)以劣勢之裝備與兵力,對絕對優勢之頑敵,獨能奮勇抗戰,官兵浴血苦鬥達三日半以上,挫敵凶鋒,阻敵銳進,使我援軍得以適時趕到,的戰役中心之徐州得以轉危為安,此為國犧牲之精神,不可泯也。」又說:「若無滕縣之固守,焉有台兒庄之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