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癔病是一種什麼病
擴展閱讀
沾光是什麼意思 2025-09-10 02:00:52
專門看股票的電視 2025-09-10 01:59:25
游族網路股票行情財經 2025-09-10 01:52:07

癔病是一種什麼病

發布時間: 2021-07-16 00:09:36

⑴ 癔病是什麼

癔(yì )症,又稱歇斯底里,是hysteria的譯音。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其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故有人稱其為「疾病模仿家」。由明顯的精神因素, 如生活事件、內心沖突或情緒激動、暗示或自我暗示等而引起的一組疾病,表現為急起的短暫的精神障礙、身體障礙(包括感覺、運動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這些障礙沒有器質性基礎。病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及遺傳,但性格因素,如情感豐富、暗示性強、自我中心、富於幻想等,也可能成為癔病的誘因。

⑵ "癔病"是什麼病誰能解釋詳細點嗎

你好;
癔病

病因及簡介:
癔病又稱為歇斯的里,是hysteria的譯音。由明顯的精神因素,
如生活事件、內心沖突或情緒激動、暗示或自我暗示等而引起的一組
疾病,表現為急起的短暫的精神障礙、身體障礙(包括感覺、運動和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這些障礙沒有器質性基礎。病因主要是心理因
素及遺傳,但性格牲如情感豐富、暗示性強、自我中心、富於幻想等
具有癔病性格特點的人是癔病的易患因素。
臨床表徵:
(一)情感爆發常在精神刺激後急驟起病,表現盡情發匯為特點
,如嚎啕痛器或時而大笑,大吵大鬧或聲嘶力竭吐露憤懣,甚至扯頭
發、撕衣服、捶胸蹬足、以頭撞牆、地上打滾等,發作時間長短可受
周圍的勸慰而變化。
(二)意識障礙為意識朦朧狀態或昏睡,可呼之不應,推之不動
,四肢僵硬,僅有眼瞼顫動,稱為癔病性木僵。有時情感豐富,表情
生動,行為誇張,定於表演,談話常以歌謠式,其內容多與精神創傷
有關,偶有所問非所答之假性痴呆表現。
一般性治療和預防:
一、心理治療給予心理疏導及催眠術,消除其心理創傷,使病人
對疾病的本質有正確的理解。同時可配以暗示療法。
二、葯物療法可選用下列葯物:氯丙嗪每次12.5至25mg,口服,
每日3次。安定每次2.5至5mg,口服,每日2至3次。利眠定每次10mg,
口服,每日3次等。必要時可肌肉注射氯丙嗪50mg或安定10mg控制急性
發作。

⑶ 癔症是什麼病

癔症(分離轉換性障礙)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內心沖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於易病個體引起的精神障礙。癔病的主要表現有分離症狀和轉換症狀兩種。癔症的症狀是功能性的,因此心理治療佔有重要的地位。該病預後一般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內自行緩解。

癔症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較有影響的觀點大致可歸納為兩種。第一種觀點認為癔症是一種原始的應激現象。所謂原始反應即人類在危機狀態下所表現出的各種本能反應。包括:①興奮性反應如狂奔、亂叫、情感暴發等精神運動性興奮狀態;②抑制性反應如昏睡、木僵、癱瘓、聾、啞、盲等;③退化反應如幼稚行為、童樣痴獃等。

第二種觀點認為癔症是一種有目的的反應。臨床實踐發現癔症常常發端於困境之中或危難之時,而且癔症的發作往往能導致脫離這種環境或免除某些義務。

(3)癔病是一種什麼病擴展閱讀:

癔症型人格障礙的表現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1、引人注意,情緒帶有戲劇化色彩。這類人常好表現自己,而且有較好的藝術表現才能,唱說哭笑,演技逼真,有一定的感染力。有人稱她們為「偉大的模仿者」、「表演家」。她們常常表現出過分做作和誇張的行為,甚至裝腔作勢,以引人注意。

2、高度的暗示性和幻想性。這類人不僅有很強的自我暗示性,還帶有較強的被他人暗示性。她們常好幻想,把想像當成現實,當缺乏足夠的現實刺激時便利用幻想激發內心的情緒體驗。

3、情感易變化。這類人情感豐富,熱情有餘,而穩定不足;情緒熾熱,但不深,因此他們情感變化無常,容易激情失衡。對於輕微的刺激,可有情緒激動的反應,「大驚小怪」,缺乏固有的心情,情感活動幾乎都是反應性的。由於情緒反應過分,往往給人一種膚淺,沒有真情實感和裝腔作勢甚至無病呻吟的印象。

4、視玩弄別人為達到自我目的的手段。玩弄多種花招使我就範,如任性、強求、說謊欺騙、獻殷勤、謅媚,有時甚至使用操縱性的自殺威脅。他們的人際關系膚淺,表現上溫暖、聰明、令人心動,實際上完全不顧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5、高度的自我中心。這類人喜歡別人注意和誇獎,只有投其所好和取悅一切時才合自己的心意。表現出欣喜若狂,否則會攻擊他人,不遺餘力。

此外,此類患者還有性心理發育的不成熟,表現為性冷淡或性過分敏感,女性患者往往天真地展示性感,用過分嬌羞樣的誘感勾引他人而不自覺。

⑷ 癔症是一種什麼病

癔症又名歇斯底里。是由於明顯的精神因素

⑸ 癔症是種什麼病

癔症(Hysteria)又稱歇斯底里,是由明顯精神因素、暗示或自我暗示所導致的精神障礙,主要表現為感覺或運動障礙、意識狀態改變,症狀無器質性基礎的一種神經症。

本症多於青壯年期發病,起病突然,可有多次發作,尤多見於女性。國外報道一般人口中患病率為5‰,戰時發病率占戰時神經症的50%,直接與戰傷有關的約為40%~60%。國內流行學調查資料中,各地報道的差異很大,約占神經精神科門、急診總數5%~10%。近年來,癔症發病率有減少趨勢。

[病因與發病機理]

癔症的發生與遺傳因素、個性特徵有關,可概括為:在某種性格基礎上,因精神受到刺激而發病,亦可在軀體疾病基礎上發病。

一、遺傳因素

國外資料表明癔症患者的近親中本症發生率為1.7%~7.3%,較一般居民高。女性一極親屬中發生率為20%。我國福建地區報導患者具有陽性家族史者佔24%。提示遺傳因素對部分患者來說比精神因素更為重要。

二、性格特徵

(一)高度情感性:平時情緒偏向幼稚、易波動、任性、急躁易怒、敏感多疑,常因微小鎖事而發脾氣或哭泣。情感反應過分強烈,易從一個極端轉向另一個極端,往往帶有誇張和戲劇性色彩,對人對事也易感情用事。

(二)高度暗示性:指患者很輕易的接受周圍人的言語、行動、態度等影響,並產生相應的聯想和反應時稱暗示;當時自身的某些感覺不適產生某種相應的聯想和反應時稱自我暗示。暗示性取決於病人的情感傾向,如對某件事或某個人具有情感傾向性,則易受暗示。

(三)高度自我顯示性:具人自我中心傾向,往往過分誇耀和顯示自已,喜歡成為大家注意的中心。病後主要表現為誇大症狀,祈求同情。

(四)豐富幻想性:富於幻想,其幻想內容生動,在強烈情感影響下易把實現與幻想相互混淆,給人以說謊的印象。

上述四點突出而典型者稱癔症性病態人格。以上性格特徵於病後顯得更加突出。

三、精神因素

一般多由急性精神創傷性刺激引起,亦可由持久的難以解決的人際矛盾或內心痛苦引起。尤其是氣憤與悲哀不能發泄時,常導致疾病的突然發生。一般說來,精神症狀常常由明顯而強烈的情感因素引起,軀體症狀多由暗示或自我暗示引起,首次發病的精神因素常決定以後發病形式、症狀特點、病程和轉歸。再發時精神刺激強度雖不大,甚至客觀上無明顯原因,因觸景生情,由聯想激起與初次發病時同樣強烈的情感體驗和反應,而出現模式相似的症狀表現。

四、軀體因素

在某些軀體疾病或軀體狀況不佳時,由於能引起大腦皮層功能減弱而成為癔症的發病條件。如顱腦外傷、急性發熱性疾病、妊娠期或月經期等。

發病機理:學者們從心理學、生物學和生理學的不同觀點上加以解釋。心理動力學派根據壓抑原理,認為受到超我不完全成功壓抑的願望,採取偽裝形式,通過「轉換」或轉化為症狀。巴甫洛夫學派從高級神經活動病理生理學觀點出發,認為癔症患者的高級神經活動(特別是第二信號系統)的弱化,使受其調節和控制的第一信號系統與皮質症部位的活動相對增強或脫抑制,是癔症症狀發生的病理生理基礎。「反射」說學派認為癔症症狀本質是一類神經系統原始的、本能的反應、這種反應可因繼發性得益而強化,或因條件反射性聯系而習慣化,成為主動化反應。這種觀點的形式主要基於對戰時癔症的治療經驗,未必適用於和平時期的患者。

[臨床表現]

起病較急,臨床表現多樣化。以軀體方面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者稱轉換型(Conversivetype)癔症;以精神方面症狀為主要表現者稱分離型(dissociative type)癔症。

一、軀體症狀
可呈現出類似各種神經系統或內臟器官疾病的臨床表現,但缺乏器質性疾病的陽性體征,症狀表現為器官的功能過度興奮或脫失的結果。常見的軀體症狀有:

(一)感覺障礙

1.感覺脫失:各種淺感覺減退和消失,有多種表現形式,如全身型,半側型,截癱型,手套或襪套型等,以半側型多見,麻木區與正常側界限明確,或沿中線或不規則分布,均不能以神經系統器質性病變規律來解釋。

2.感覺過敏:如皮膚痛覺過敏、身體某局部劇烈且持續性疼痛,若發生在腹部則易誤為急腹症,甚至旋以不必要的手術。

3.特殊感官功能障礙:有暴發性耳聾、視野縮小(管型視野,又稱管窺)、弱視或失明,嗅覺和味覺障礙等。

(二)運動障礙

1.痙攣發作:發作時徐緩倒地,痙攣發作無規律性,或為四肢挺直,不能被動屈曲,或呈角弓反張狀,或作掙扎亂動,雙手抓胸,揪頭發、扯衣服、翻滾、喊叫等富有情感色彩的表現。發作中面色潮紅、雙目緊閉、眼球游動、瞳孔正常,對光反應存在。一般無咬破舌頭或其它外傷及尿失禁,同時也查不到病理反射。發作時間持續數十分鍾。一般意識不完全喪失,發作後能部份回憶。

2.震顫:范圍可及頭、舌、肢體、腹壁等,為陣發性粗大不規則抖動,分散注意時減輕。

3.行立不能:卧位時雙下肢活動正常,肌力良好,但不能站立,寸步難行。

4.癱瘓:可為截癱、偏癱、一(或二、三、四)個肢體癱瘓。其肌張力正常、減低或增強,被動運動時常有抵抗,無肌萎縮,腱反射存在,無病理反射和膀胱、直腸括約肌功能障礙。

5.失音和不言症:失音者說話時聲低如耳語。不言者堅持緘默不語,但筆談能力完好。若合並有耳聾時稱癔症性聾啞症。

(三)反射障礙:腱反射正常、活躍或減弱,偶有咽反射消失。

(四)內臟功能障礙

1.嘔吐:多為頑固性嘔吐,食後即吐,吐前無惡心,吐後仍可進食,雖長期嘔吐,並不引起營養不良。消化道檢查無相應的陽性發現。

2.呃逆:呃逆發作頑固、頻繁、聲音響亮,在別人注意時尤為明顯,無人時則減輕。

3.過度換氣:呈喘息樣呼吸,雖然發作頻繁而強烈,但無紫紺與缺氧徵象。

4.其它:癔症球、多飲多尿、鼓腸等。

二、精神症狀:多呈發作性。

(一)朦朧狀態:突然出現意識范圍縮小,與外界能作部份接觸和對答,說話內容簡單,常反映與病因有關的內心體驗。有時出現雙重人格或鬼神附體,可有明顯生動的幻視、幻覺,情感豐富而逼真。持續半小時至1~2小時,嘆口氣後突然清醒,對發作中經歷僅能部分回憶或完全為能回憶。

(二)木僵狀態:突然起病,對外界刺激無反應,雙上肢屈肘握拳,雙下肢伸直,被動運動時有抵抗,腱反射正常,無病理反射。雙目緊閉,被動翻天眼球時上轉或游動,瞳孔正常,對光反應存在。可伴有陣發性摒氣,心律與血壓正常。可持續數小時。

(三)情感爆發:在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發病,表現為哭笑、喊叫、吵鬧、憤怒、言語增多等,常以唱小調方式表達內心體驗。情感反應迅速,破涕為笑並伴有戲劇性表情動作。發作持續時間常受周圍有言語和態度的影響。發作時有輕度意識模糊,發作後能部分回憶。

(四)精神性遺忘症:以對引起精神創傷事件的局限性遺忘較多見,對即往經歷和全部遺忘見於戰時癔症。

(五)神遊症:患者突然離家外出漫遊,歷時數日,清醒後對其過程不能回憶。

[病程和預後]

多呈發作性,急性起病,消失迅速。軀體症狀可呈持續性,如治療不當,可延續數年,甚至十餘年,經適當治療,多能迅速好轉,癔症性性格特徵顯著者,易復發。

[診斷依據與鑒別診斷]

癔症的疹斷必須具有排除性與支持性兩種依據。因此,診斷本症必須詳詢病史、症狀演變進程,與疾病發生發展有關因素;認真分析症狀的起因,性質和特徵;詳細查體和必要的輔助檢查,以排除其它疾病;尤其是兒童和中老年首次出現發作者,或與某些軀體器質性疾病並存時,更應慎重。不能僅根據病前有精神因素與暗示治療有效而作出診斷,客觀地估計精神因素和暗示性在每例患者的發病、治療與轉歸上實際意義是十分重要的。

診斷依據:

一、明顯的精神因素及由此引起的強烈情感體驗。

二、症狀的產生和消失與暗示,自我暗示密切聯系。

三、急性起病,症狀多樣。檢查未發現與軀體症狀相應的陽性體征和器質性病變的證據。精神症狀常有表演和誇張的特點,帶有鮮明的情感色彩。

四、病前性格特點,即往類似發作史,陽性家族史及年齡與性別均可作參考。

五、排除腦及軀體器質性疾病,反應性精神病,情感性障礙和精神分裂症。

[鑒別診斷]

癔症表現可類似多種疾病,不逐一鑒別,只舉例鑒別如下:

一、癲癇大發作:發作時,突然意識喪失,發出癇叫,隨處倒地,先強直、後陣攣,分期明確。瞳孔散大,對光反應消失,並有錐體束征,持續時間僅1~數分鍾,發作後入睡,清醒後完全遺忘。癔症性發作時,意識不完全喪失,發作後可部分回憶,緩慢倒地,抽搐不規律,持續時間長,無瞳孔散大及錐體束征等可鑒別。

二、反應性精神病:即往無類似發作史,致病的精神因素強烈,症狀常反應與精神因素有關的情感體驗,沒有像癔症患者那樣易受暗示、也缺乏鮮明的戲劇性、幻想性和情感性,軀體症狀少。反復發作者少。

三、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的附體妄想內容荒謬,持續時間長。癔症的附體妄想為陣發性,且表情生動、情感外露,而精神分裂症則傾向於隱蔽不談。

四、腦器質性疾病:疾病的動態觀察,詳細的軀體和神經系統檢查及腦電圖、頭顱CT等輔助檢查結果可資鑒別。

[治療]

一、精神治療:由於患者求治心切,所以一般的支持性心理治療常不湊效。通常以暗示或疏泄治療為主。當症狀緩解後,應及時向患者說明疾病的本質,消除顧慮,增加治療信心,並應指出:患者的性格缺陷與發病的關系,幫助患者找出防治方法等。

二、葯物治療:癔症性情感爆發可一次予以足夠劑量的鎮靜劑;痙攣發作常結合言語性暗示,靜脈注射10%葡萄糖酸鈣;精神症狀明顯時選用相應的抗精神病葯物治療。

三、針刺與電刺激治療:適用於癔症性癱瘓或感覺障礙等軀體症狀。

四、症狀緩解後,除心理支持治療外,對殘存症狀應予以對症處理。

⑹ 癔病是什麼病

癔病又稱分離性障礙或稱分離(轉換)障礙,或歇斯底里症。分離性障礙是一類由精神因素作用於易感個體引起的精神障礙。一部分患者表現為分離性症狀,另一部分患者表現為各種形式的軀體症狀,其症狀和體征不符合神經系統生理解剖特點,缺乏相應的器質性損害的病理基礎。這些症狀被認為是患者無法解決的內心沖突和願望的象徵性轉換。
臨床表現1.常見的臨床表現形式
(1)分離性遺忘 表現為突然出現不能回憶自己重要的事情,特點是喪失近期的階段記憶,可為部分性和選擇性,一般圍繞創傷性事件。這種遺忘不是由器質性原因所致,也不能用一般的健忘或疲勞加以解釋。
(2)分離性漫遊 指患者在覺醒狀態下突然從家中或工作場所出走,往往離開的是一個不能耐受的環境,進行無計劃、無目的的漫遊。此時患者意識范圍縮小,但能進行日常的基本生活和簡單的社交接觸。有的患者忘掉了自己既往的經歷,以新的身份出現。漫遊可持續幾十分鍾到幾天,有的可以更持久。這種發作突發突止,清醒後患者對病中的經歷不能完全回憶。
(3)分離性木僵 患者的行為符合木僵的標准,檢查也不能發現軀體疾病的證據。通常在一定的生活事件之後,患者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一個固定的姿勢不動,對外界的刺激幾乎或完全沒有反應,完全或幾乎沒有言語及自發的有目的的運動。但患者的肌張力、呼吸運動均存在,有時可有睜眼及眼球的協調運動。
(4)出神與附體障礙 本症表現為暫時性地同時喪失個人身份感和對周圍環境的完全意識。患者的意識范圍明顯縮小,注意和意識僅局限於或集中在密切接觸的環境的一二個方面,只對環境中的個別刺激有反應。常有局限且重復的一系列運動、姿勢、發音。如果患者的身份被鬼、神、或死亡之人所代替,則被稱為分離性附體障礙。發作過後患者對過程全部或部分遺忘。
(5)分離性運動障礙 表現為一個或幾個肢體的全部或部分運動能力喪失。常見的形式有肢體癱瘓、肢體震顫抽動或肌陣攣、起立或行走不能、失音症等。癱瘓可為部分性的,即運動減弱或運動緩慢;也可為完全性的。共濟失調可為各種形式和不同程度,尤以雙腿多見,引起離奇的姿勢或不借扶助站立不能。也可有一個或多個肢端或全身的誇張震顫。
(6)分離性抽搐 分離性抽搐(假性癲癇發作)是一種類似於癲癇發作的狀態,但沒有癲癇的臨床特徵和腦電生理改變,咬舌、嚴重摔傷、小便失禁等表現在分離性抽搐中很罕見,也不存在意識喪失,而代之以木僵或出神狀態。
(7)分離性感覺障礙 可表現為軀體感覺麻木、喪失、過敏或異常,或其他特殊的感覺障礙。皮膚麻木區域的邊界表明,它更接近病人關於軀體功能的概念,而與神經解剖不符。感覺喪失可伴感覺異常的主訴。
視覺障礙多表現為喪失視覺敏銳性、整個視野模糊,或「管狀視野」。常突然發生,也可經治療突然恢復正常。病人雖有視覺喪失的主訴,卻驚人地保留著整個活動能力與運動表現的完好。聽覺障礙多表現為突然聽力喪失,相關的聽覺功能檢查多示正常。
「癔症球」是主觀上有某種說不清楚的東西或團塊,在咽底部環狀軟骨水平處,引起脹滿、受壓或阻塞等不適感,中醫稱為"梅核氣"。相關醫學檢查不能發現與症狀相匹配的器質性異常。
(8)其他分離轉換障礙 ①Ganser綜合征 為分離轉換障礙的特殊類型,多見於被拘禁的囚犯。其特徵是對提問能理解,但經常給予「近似回答」,常伴有其他幾種分離性症狀,其發生背景提示有心理原因存在。②多重人格障礙 又稱分離性身份障礙,表現為同一個體具有兩種或更多完全不同的人格,但在某一時間,只有其中之一明顯。每種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記憶、行為、偏好,可以與單一的病前人格完全對立。相對常見的形式是雙重人格,通常其中一種占優勢,但兩種人格都不進入另一方的記憶,幾乎意識不到另一方的存在。從一種人格向另一種的轉變,開始時通常很突然,與創傷性事件密切相關;其後,一般僅在遇到巨大的或應激性事件、或接受放鬆、催眠或發泄等治療時,才發生轉換。
(9) 混合型分離轉換障礙 指上述各種形式的分離轉換障礙的混合形式。
2.特殊的表現形式
(1)集體性分離障礙 即分離性障礙的集體發作,多發生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封建迷信活動較多的地區。開始是一人發病,周圍的人受到感應後通過自我暗示與相互暗示在短期內爆發出與首發患者相似的症狀。這些患者往往具有共同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觀念,以女性居多。
(2)賠償性神經症 指在工傷、交通事故、醫療糾紛等存在賠償的事件中,受害者往往顯示、誇大或保留症狀。症狀可持續很久。但這種症狀的遷延不愈可能是患者潛意識的機制在其作用,而非患者故意為之。
(3)職業性神經症 指患者的症狀與其職業活動密切相關,主要表現為運動協調障礙,如書寫工作者的書寫痙攣、舞蹈演員演出前下肢運動不能、教師上講台前失聲等。
(4)分離性障礙性精神病 在應激事件後突然起病,表現為意識蒙朧、漫遊、行為紊亂、反復出現的幻想性生活情節,可由片段的幻覺妄想。患者通常對自己的疾病漠不關心或不認為自己患病。病程通常持續數周,常突發突止,易反復發作。
治療
對分離性障礙的患者應盡快完善相關必要檢查以確定其無器質性損害,在治療中建立良好的醫患聯盟,治療應以心理治療為主。
1.心理治療
(1)個別心理治療 幾乎適用於所有分離性障礙患者。在建立良好醫患聯盟的基礎上了解和理解患者的個人成長史、家庭關系、人格特徵等,共情患者的情緒,給予一定的支持,和患者共同探索其患病的原因與過程。切忌一味挖掘患者的童年創傷而不予以相應的共情和支持,以至於造成對患者的二次傷害。
(2)暗示治療或催眠治療 可用於急性發作而暗示性又高的患者。在治療開始時向患者簡單解釋其疾病是一種短暫的神經功能障礙,通過即將實施的治療即可逐漸恢復甚至痊癒。針對運動和感覺障礙的患者可以使用10%葡萄糖酸鈣靜脈注射配合言語暗示進行治療。也可以運用催眠治療使患者進入催眠狀態,結合語言暗示以達到消除症狀的目的。
(3)系統脫敏治療 先讓患者傾訴與發病有關的精神因素,然後對患者進行放鬆訓練,逐步讓患者暴露於誘發症狀的精神因素中,患者漸漸體驗到能夠承受這些精神因素帶來的緊張不安情緒而不發病,之後逐步增加暴露劑量。
2.葯物治療
臨床中發現分離轉換障礙患者常有焦慮、抑鬱、失眠、疼痛等症狀。葯物治療可針對這些症狀進行治療,從而改善患者的情緒,減輕患者的軀體不適感。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可用於改善情緒,苯二氮卓類葯物可減輕焦慮及改善睡眠。

⑺ 癔病是什麼病

癔病,又稱歇斯底里,屬中醫臟躁的范疇。臨床上以成年女性居多,多因精神因素而誘發。發病最早的症狀,往往是在睡眠中悲哭或妄笑為主,有的患者可從夢中哭醒,常在睡眠中發作,以致影響正常的睡眠。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這是一種心因性疾病,如患者遇到急劇的天災、人禍、親人死亡等,慢而持久的刺激產生氣憤、委屈、羞愧、悲傷等精神誘因,在自身特殊性格的基礎上,加上心理創傷因素,除白天的軀體症狀以外,常伴有夜間夢中的大哭與大笑,使患者從睡夢中醒來。這是癔病中最輕的一種。二是社會文化因素,患癔病的患者普遍文化程度較低,他們往往生活在封閉性的單一文化氛圍當中。因為他們受教育程度低,所以他們無法進行自我疏導。再加上他們所生活的社會生活環境水平低下,所以也就沒有有利的外界因素進行幫助。

⑻ 普通人覺得癔病是什麼病

癔症以前有很多個名字叫歇斯底里,現在醫學上最規范的名稱叫分離障礙。普通人比如我們的身份、記憶、意識、知覺都是和諧的,統一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的,當一個人罹患分離障礙的時候,即這幾塊開始處於分離的狀態,比如這個時候我認為我是張某某,那下一個階段我就可能認為我是李某某了。那還有一些情況我的眼睛很正常,視力檢查、眼科檢查都沒有問題,但是我就是看不到,大概就出現一些分離的狀態。臨床上主要的表現就是知覺和運動發生障礙,比如人有5個感官,可以聽到、看到、聞到、嗅到,甚至觸摸到這些感受。如果一個分離障礙的病人可能在任何一個感覺層面上出問題,比如眼睛明明是好的,醫學檢查發現不了任何問題,他就是看不到,出現失明的表現;耳朵就是聽不到,但是耳朵的檢查,各種各樣的醫學檢查都沒有發現異常;然後運動障礙,比如一個人的下肢都很正常,也沒有因為出現任何的車禍或摔倒,沒有任何的外傷的歷史,突然就說下肢不能行動,但是各項的醫學檢查、神經內科的檢查、肌電圖的檢查都表明他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是他就是不能行走。總體來概括一句話,分離障礙是可以出現全身上下各種各樣的症狀,主要的表現就是一個分離的狀態,就是這個人不再是一個整體了,某個部分沒有醫學基礎的沒有器質性疾病的情況下出現了障礙,大概就是這樣一個狀態。

⑼ 什麼是癔病

癔病(hysteria),又稱歇斯底里,是常見的一種神經官能症。本病一般都是因精神因素而急劇發病,臨床表現呈多樣化。《國際疾病分類》(第9版)把本病作為一個獨立的疾病歸於神經官能症項下,並按症狀的憋質和形式分為兩個類型;分離型(dissociativetype),主要表現以精神症狀為主;轉換型(conversion type),主要表現以軀體功能障礙為主。為敘述方便,現將臨床表現歸納為下述兩個方面:
(1)精神方面:
①情感爆發。在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發病,常表現為哭笑、打滾、喊叫、吵鬧等。情緒轉變迅速,常可破涕為笑並伴有戲劇樣表情動作。病人的言語內容往往反映內心不愉快的體
驗。一般發作時間較短,且常伴有輕度意識障礙,發作以後部分遺志。發作多呈陣發性,在人多時發作更為頻繁。
②意識朦朧狀態:處於這種狀態下的病人,表現為意識范圍的縮小,精神活動局限於引起發病的體驗上。此時病人對周圍的感知比較遲鈍,定向力不完整;行為動作也常與引起發病的體驗相符合,情感反應鮮明生動,做出的表情動作常富有戲劇性和幻想性。此種狀態是急劇產生並可突然終止,持續時間較短,一般不超過幾十分鍾。發作以後大多不能回憶。
③昏睡狀態:意識障礙較深,表現為終日閉目卧床不動,或偶有翻身。呼之不醒,推之不動,雙眼緊閉,若翻開病人眼皮可見其眼球轉動或斜視一例。檢查時可見瞳孔並不縮小,肌張力增高,活動其肢體時多有抵抗,對痛覺刺激的反應可減弱,腱反射一般是亢進的。
④遺忘症:多見急性發病,病人突然發生對自己生活中某一段時期的經歷究全遺忘,或將即往的一切突然全部遺忘,甚至連自己的姓名、年齡也不復記憶。
⑤交替人格:這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自我意識障礙。病人在不同時間內出現兩種不同的體驗。如在一個時期內,病人以某甲的身份出現,而另一時期又以某乙的身份出現,表現為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格。
臨床上還可見到另一種自我意識障礙,即附體體驗。病人自稱是被神、鬼、已死人的靈魂或狐仙等,並以附體者的口吻身份講話,聲調變得特殊。所講內容與情感體驗有關。這種發作形式見於具有迷信思想的病人。 』
⑥Ganser綜合征:這是一種急性發病、伴有意識模糊、特殊的「痴呆」綜合征。病人在此種症狀產生以前就已經有癔病的其它症狀。Ganser綜合征也常合並癔病的其它症狀。
⑦童樣痴呆:病人自稱為兒童,其談話聲調、內容、表情、動作都和兒童一樣,表現十分幼稚、頑皮。病人自稱是「小寶寶」、「今年剛三歲」。見周圍人就稱「阿姨好嚴「叔叔好!」。雖然這些表現好像是痴呆狀態,但病人實際上並無智能障礙。
(2)軀體方面:臨床表現有運動、感覺、反射及植物神經功能等障礙。
癔病的軀體症狀,最常見的是「抽筋」和「昏厥」發作。它可能與上述精神症狀同時存在,也可能單獨發生。病人的「抽筋」是一種不規則的手足舞動,同時大口喘氣,口中發出哼哼聲,面色潮紅。表現「昏質」時,病人不言不語,四肢強直。發作時間數分鍾至數小時不等。時間稍長後,因呼出二氧化碳過多,出現兩足伸直,兩手呈鷹爪樣的呼吸性鹼中毒症狀。這類症狀因為發作突然,來勢兇猛,容易懷疑為癌癰或其它神經科、內科疾患而送去急診。
其它形式的癔病性軀體症狀,五花八門,種類繁多,而就某一種特殊症狀而言,發生率卻並不高。例如,有一女演員,准備參加會演,心情緊張,練聲時總感到發聲不理想;臨上台時,更覺緊張,擔心唱不好;上了台一開口,竟然一點聲音都發不出。演出失敗後,仍然發不出聲,於是至醫院就診,檢查發現聲帶的色澤正常,閉合良好,咳嗽時有聲音。從生理學上說,發聲就是氣流震動聲帶的結果。如果聲帶的結構和功能正常,便應該發得出聲音。最後,診斷為「癔病性失音」。同類症狀還有癔病性黑蒙(失明)、癔病性失聰(耳聾)、癔病性癱瘓等。它們的共同特點為「表面上像某疾病,而實際上則不是」,也就是一般人看來像某一疾病,但並不符合解剖生理的規律,所以看起來就不像這種病。中醫書籍中有一種關於「梅核氣」的記載,西醫叫做「癔病球」,指病人感到咽喉部有一種異物感,如似梅核梗塞一般,而實際上檢查時卻無任何異物,只是一種感覺--無形的「氣」,於是就有了「梅核氣」的命名。

⑽ 癔症是什麼病

癔症一詞的原有注釋為「心意病也」,也稱為
歇斯底里
,是一種較常見的精神病。目前認為癔症患者多具有易受暗示性,喜誇張,感情用事和高度自我中心等性格特點,常由於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發病。可呈現各種不同的臨床症狀,如感覺和運動功能有障礙,內臟器官和植物神經功能失調以及精神異常。這類症狀無器質性損害的基礎,它可因暗示而產生,也可因暗示而改變或消失。癔症是在各科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類神經症,但近年來發病有所減少。在綜合醫院的心理咨詢門診中,本病也較少見,僅佔全部咨詢病例的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