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周總理的故事有哪些
關於周恩來的小故事(1)
外國記者不懷好意問周恩來總理:「在你們中國,明明是人走的路為什麼卻要叫『馬路』呢?」周總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簡稱馬路。」
這位記者的用意是把中國人比作牛馬,和牲口走一樣的路。如果你真的從「馬路」這種叫法的來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確也是沒有什麼好處的。周總理把「馬路」的「馬」解釋成馬克思主義,恐怕是這位記者始料不及的。
關於周恩來的小故事(2):
一位美國記者在采訪周總理的過程中,無意中看到總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國產的派克鋼筆。那記者便以帶有幾分譏諷的口吻問道:「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的中國人,為什麼還要用我們美國產的鋼筆呢」周總理聽後,風趣地說:「談起這支鋼筆,說來話長,這是一位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我無功不受祿,就拒收。朝鮮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好處,就留下了這支貴國的鋼筆。」美國記者一聽,頓時啞口無言。
關於周恩來的小故事(3):
一位西方記者問周總理:「請問總理先生,此刻的中國有沒有妓女」不少人納悶:怎樣提這種問題大家都關注周總理怎樣回答。周總理肯定地說:「有!」全場嘩然,議論紛紛。周總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補充說了一句:「中國的妓女在我國台灣省。」頓時掌聲雷動。
這位記者的提問是十分陰毒的,他設計了一個圈套給周總理鑽。中國解放以後封閉了內地所有的妓院,原先的妓女經過改造都已經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這位記者想:問「中國有沒有妓女」這個問題,你周恩來必須會說「沒有」。一旦你真的這樣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會緊之後說「台灣有妓女」,這個時候你總不能說「台灣不是中國的領土」。這個提問的陰毒就在那裡。當然周總理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伎倆,這樣回答既識破了分裂中國領土的險惡用心,也反襯出大陸良好的社會風氣和台灣的比較。哎呀,周總理思考問題周密細致,同時又那麼快速反應,你不佩服他也難啊!
關於周恩來的小故事(4):
有一次周總理應邀訪問蘇聯。在同赫魯曉夫會晤時,批評他在全面推行修正主義政策。狡猾的赫魯曉夫卻不正面回答,而是就當時敏感的階級出身問題對周總理進行刺激,他說:「你批評的很好,但是你就應同意,出身於工人階級的是我,而你卻是出身於資產階級。」言外之意是指總理站在資產階級立場說話。周總理只是停了一會兒,然後平靜地回答:「是的,赫魯曉夫同志,但至少我們兩個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我們都背叛了我們各自的階級。」
——周總理不管在何種場合,遇到什麼樣的對手,都能唇槍舌箭,以超人的智慧,應酬自如,對手甭想佔到便宜。他坦言「我們都背叛了我們各自的階級」,出其不意地將赫魯曉夫射出的毒箭掉轉方向,朝赫本人射去。此言一出,立即在各共產黨國家傳為美談。
關於周恩來的小故事(5):
美國代表團訪華時,曾有一名官員當著周總理的面說:「中國人很喜歡低著頭走路,而我們美國人卻總是抬著頭走路。」此語一出,話驚四座。周總理不慌不忙,臉帶微笑地說:「這並不奇怪。因為我們中國人喜歡走上坡路,而你們美國人喜歡走下坡路。」美國官員的話里顯然包含著對中國人的極大侮辱。在場的中國工作人員都十分氣憤,但囿於外交場合難以強烈斥責對方的無禮。如果忍氣吞聲,聽任對方的羞辱,那麼國威何在?周總理的回答讓美國人領教了什麼叫做柔中帶剛,最終尷尬、窘迫的是美國人自己。
『貳』 關於周總理的故事
飛機遇險的時候
1946年1月,周恩來同志從延安乘飛機去重慶。同行的除了工作人員,還有葉挺的女兒小揚眉,她才11歲。
飛機飛得又快又穩。透過雲層,可以看到積雪的山峰層層疊疊,好像波濤洶涌的大海。突然,飛機遇到一股強烈的寒流,機翼和螺旋槳上都結了冰,而且越結越厚。不大一會兒,機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飛機像凍僵了似的,沉甸甸地往下墜,還失去了平衡。機翼掠過一座座山峰,眼看就要撞著山尖了,情況十分嚴重。機長命令機械師打開艙門,把行李一件一件往下扔,好減輕飛機的重量,還要大家背上降落傘包,做好跳傘的准備。
大家正忙著,忽然聽到小女孩的哭聲。周恩來同志立刻站起來,從搖擺不定的機艙一頭,幾步跨到小女孩面前。原來小揚眉的座位上沒有降落傘包,她急得哭了。周恩來同志馬上解下自己的傘包給小揚眉背上,還親切地鼓勵她說:「孩子,不要哭,要像你爸爸那樣勇敢、堅強,同困難和危險做斗爭!」
大家看到周恩來同志不顧自己的安危,把傘包讓給了小揚眉,都要把自己的傘包讓給周恩來同志。周恩來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說:「不要管我!大家要沉著,不要慌張……」
就在這時候,飛機沖出了寒流的包圍。在陽光的照射下,冰甲開始融化了,整塊整塊的冰嘩嘩地往下掉。飛機漸漸升高了,繼續快速平穩地向前飛行。「咱們脫險啦!」機艙里一片歡騰。
周總理的睡衣
鄧媽媽七十多歲了。她戴著花鏡,安詳地坐在椅子上,給敬愛的周總理補睡衣。睡衣上已經有好幾個補丁了。這一回,鄧媽媽又穿上了線,右手捏著針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練地打結。她是多麼認真啊。
一位年輕的護士,雙手捧著這件睡衣,望著補丁上又勻又細的針腳,眼睛濕潤了。
在她們面前的小凳子上,擺著個針線包。這個綉著紅五星的針線包特別引人注目。它是多年來周總理和鄧媽媽隨身帶著的。是從什麼時候起他們就帶在身邊,一直帶到北京來的呢?是從延安窯洞,從重慶紅岩,還是從二萬五千里的長征路上
周恩來「斗酒」胡宗南
1943年,周恩來率中共代表團由重慶返回延安,途經西安,國民黨西安最高軍事首領——第八戰區副司令胡宗南為周恩來洗塵。胡宗南吩咐黃埔六期以上三十餘名將官偕夫人出席酒會,把周恩來灌醉。
招待會在小雁塔舉行,鄧穎超因身體不適未能出席。胡宗南想灌醉周恩來的打算被在胡部工作的共產黨員熊向暉悄悄告訴了周恩來。
酒會由胡宗南的政治部主任王超凡主持,王在祝酒辭的結尾時說:
「在座的黃埔同志先敬周先生三杯酒,歡迎周先生的光臨,請周先生和我們一起,為領導全國抗戰的蔣委員長的身體健康,先干頭一杯。」
周恩來舉起酒杯,微笑著說:
「王主任提到了全國抗戰,我很欣賞。全國抗戰的基礎是國共兩黨的合作。為了表示國共合作抗日的誠意,我作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願意為蔣委員長的健康乾杯;各位都是國民黨員,也請各位為毛澤東主席的健康乾杯!」
胡宗南聞聽此言愣住了,王超凡和其他作陪者也都不知所措。周恩來舉目四顧,繼續微笑著說:
「看來各位有為難之處,我不強人所難,這杯酒就免了吧!」
隔了一會兒,十多位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夫人舉杯走向周恩來。其中一位說:
「我們雖沒進過黃埔軍校,但都知道周先生在黃埔軍校倡導『黃埔精神』。為了發揚黃埔精神,我們每人向周先生敬一杯。」
周恩來微微一笑,風趣地說:
「各位夫人很漂亮,這位夫人的講話更漂亮。我想問:我倡導的黃埔精神是什麼?誰答得對,我就同誰乾杯。」
此言一出,眾夫人張口結舌。
胡宗南忙說:「今天只敘舊誼,不談政治。」
周恩來轉向那些夫人說:「我們還是談點別的吧。」他同她們寒暄幾句後把她們送回原座。
稍後,十幾位將軍排成一行向周恩來走來,領頭的說:
「當年我們都是黃埔學生,您是我們的政治部主任,同我們有師生之誼。作為****,我們每人敬老師一杯。」
周恩來說:「胡副司令長官講,今天不談政治。這位將軍剛才提到我當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政治部主任不能不談政治,請問胡副司令長官,這杯酒該不該喝?」
胡宗南說:「他們是軍人,沒有政治頭腦,酒讓他們喝,算是罰酒。」
不久,又一批夫人走來。有一位看著講稿說:「我們久仰周夫人,想不到她因身體不適沒能光臨。我們各敬周夫人一杯酒,表示對她的敬意,祝她健康,並祝她順利回到延安。我請周先生代周夫人分別和我們干一杯。周先生一向尊重婦女,一定會尊重我們的請求。」
周恩來嚴肅地說:「這位夫人提到延安,我要順便說幾句,前幾年,延安人民連小米都吃不上,經過自力更生,發展生產,日子比過去好,但仍然很艱難。如果讓鄧穎超喝這樣的好酒,她會於心不安的。我尊重婦女,也尊重鄧穎超同志的心情。請各位喝酒,我代她喝茶,我們彼此都尊重。」
周總理廉潔從政小故事
『叄』 有關周總理的故事
1、讓群眾背風坐
1966年3月8日凌晨5時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發生6.8級大地震。10日下午,周恩來親自前往受災最嚴重的白家寨村。他一邊走一邊不時停下來跟群眾握手,說著:「鄉親們,你們受苦了、受驚了、遭災了,我來遲了。」
當天刮著很大的西北風,可周恩來發現群眾都是面對西北風而坐,原來縣委專門搭了一個坐北朝南的背風講台讓總理避風。周恩來不同意,堅持改變布置,讓群眾背風而坐,他自己迎著風講話。
2、大家都是普通勞動者
1958年的6月,北京十三陵水庫正在熱火朝天地施工。烈日當空,熱風炙人,腳下的砂礫都被曬得發燙。奮戰在水庫工地的千軍萬馬中,有一支由中央國家機關和中共中央直屬機關領導幹部三百多人組成的勞動隊伍。
走在隊伍最前面的,是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到了施工現場,水庫指揮部的負責人剛剛說出「我們熱烈歡迎首長……」站在隊伍里的周總理立即糾正他說:這里沒有首長,沒有總理、部長、司局長的職務。在這里,大家都是普通勞動者。
3、半夜三點的燈光
1966年5月,周總理第三次到大慶視察。5月3日,他到各處視察工作,忙了一整天。夜幕降臨,在大慶簡朴的會議室,周總理又聽取了有關同志的匯報,對大慶職工隊伍的革命化,對油田建設,作了很多指示。匯報結束,已經是凌晨一點半了。
周總理毫無倦意,又精神抖擻地來到大慶展覽館,觀看了油田模型和技術革新展品。當回到辦公室,已經是凌晨兩點十分了。大家看到總理勞累了一天,都勸他休息。周總理說:我都快七十歲了,多給我點時間,多為人民幹些工作不好嗎?
這一夜,辦公室的燈光一直亮到三點多。
4、一條枕巾
1958年1月,周恩來到杭州視察,隨身帶著自己的鋪蓋:枕巾、棉褥子、床單和舊被子。舊被子還是抗日戰爭時期在梅園新村用的那一床,洗得已經泛白。
枕巾也是用了又用,中間已經破損。他就把中間破了的地方剪掉、兩端重新縫上繼續用。浙江省警衛處副處長王長索同志實在看不下去,就趁他去開會的機會,領了一條新枕巾給換上了。
周恩來開會回來後,發現換了新枕巾,就詢問換枕巾的來龍去脈和原因。王長索覺得那條枕巾已經很舊,而且換一條枕巾也花不了多少錢,就一五一十地向他報告了情況。
周恩來語重心長地說,我們的國家還不富裕,要保持艱苦奮斗的傳統。他還強調,即使以後富裕了,也不能丟了這個光榮傳統。
5、模範夫妻的「八互」原則
周恩來與鄧穎超的戀愛與婚姻,一直成為世人傳頌的佳話。周恩來對鄧穎超十分關心。盡管他日理萬機,每天工作十七八個小時,但是每天晚上10點,他一定要關心鄧穎超是否上床安睡了,然後才回到辦公室繼續工作。
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婚姻生活中,周恩來和鄧穎超始終奉行「互愛、互敬、互勉、互助、互信、互諒、互讓、互慰」的「八互」原則,堪稱恩愛的模範夫妻。
『肆』 周總理的故事有哪些
1、一位美國記者在采訪周總理的過程中,無意中看到總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國產的派克鋼筆。那記者便以帶有幾分譏諷的口吻問道:「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的中國人。
為什麼還要用我們美國產的鋼筆呢」周總理聽後,風趣地說:「談起這支鋼筆,說來話長,這是一位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我無功不受祿,就拒收。
朝鮮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好處,就留下了這支貴國的鋼筆。」美國記者一聽,頓時啞口無言。
2、一位西方記者問周總理:「請問總理先生,此刻的中國有沒有妓女」不少人納悶:怎樣提這種問題大家都關注周總理怎樣回答。周總理肯定地說:「有!」全場嘩然,議論紛紛。
周總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補充說了一句:「中國的妓女在我國台灣省。」頓時掌聲雷動。這位記者的提問是十分陰毒的,他設計了一個圈套給周總理鑽。
3、周總理設宴招待外賓。上來一道湯菜,冬筍片是按照民族圖案刻的,在湯里一翻身恰巧變成了法西斯的標志。外客見此,不禁大驚失色。
周總理對此也感到突然,但他隨即泰然自若地解釋道:「這不是法西斯的標志!這是我們中國傳統中的一種圖案,念『萬』,象徵『福壽綿長』的意思,是對客人的良好祝願!」
之後他又風趣地說:「就算是法西斯標志也沒有關系嘛!我們大家一齊來消滅法西斯,把它吃掉!」話音未落,賓主哈哈大笑,氣氛更加熱烈,這道湯也被客人們喝得精光。
在外交場合出現法西斯的標志很容易引起外交糾紛,尤其是以前遭受法西斯鐵蹄蹂躪的國家,他們看見這種標志是很反感的。周總理的解釋及時解除了他們的誤會。
但令人叫絕的是周總理借題發揮,號召大家一齊來消滅法西斯,把那個菜吃掉。意外的這么一個被動場面,經周總理反意正解,反倒起了活躍宴會氣氛的作用。
4、這天下午周總理就要離開杭州了。幾天來隨行人員十分辛苦,周總理就吩咐秘書說:「今天中午,我請大家到樓外樓去吃便飯。」
樓外樓菜館的經理、廚師和服務員一聽到周總理要來請客的消息,都非常興奮。服務員忙著把面臨西湖的餐廳打掃得窗明幾凈,經理和廚師忙著商量菜單。
11時左右,周總理和隨行人員談笑風生地踱過西冷橋,漫步白堤,來到了樓外樓。席間,他熱情地與隨行人員一一碰杯,感謝他們辛苦地完成了這次接待任務。
並向北京來的同志一一介紹杭州名菜:這是活殺活燒的西湖醋魚,這是產自西湖的油爆大蝦,這是叫化子雞,都是北京人難得吃到的西湖佳餚。
當周總理看到服務員端上一盤盤他最喜愛的家鄉菜時,一邊舉筷品嘗,一邊又向大家介紹說:「好久沒有吃到家鄉菜了,大家也來嘗嘗,這是紹興霉乾菜蒸肉,豆芽菜,霉千張。
味道不錯的嘛!」吃得大家興高采烈。飯後,周總理叫秘書去結賬。省里同志出來阻攔說:「不必總理付了,由我們地方報銷吧!」周總理聽了說:「今天我請大家,當然由我付錢啰!」
店裡經理知道周總理的脾氣。若不收錢,總理會生氣的,就收了10元錢。誰知周總理又不肯,當即對旁邊一位姓姜的服務員說:「這許多菜10元錢怎麼夠呢?一定要按牌價收足。」
經理和廚師商量了一下,又收了5元錢。不料,又被周總理看到,生氣地說:「誰請客吃飯誰付錢。總理請客吃飯,也要和一般顧客一樣付錢嘛!」樓外樓經理沒辦法,只好又收了5元錢。
這樣共收了20元錢。哪裡曉得過了1個小時後,筧橋機場給樓外樓經理打來了電話,說周總理臨上飛機前留下10元錢,付中午的飯費。樓外樓經理和職工們捧著這30元錢。
都深深地為總理的這種廉潔奉公精神感動得熱淚盈眶。大家商量了一下,只有按總理的吩咐去做,當即把當天午餐的飯菜,按照牌價單仔細算了一下,總共19元5角。
和普通顧客一樣結了賬,並給周總理寫了份詳細報告,附上清單和多餘的10元5角,寄給北京國務院周總理辦公室。
5、九一三事件發生以後,蘇聯大使找到周總理,陰陽怪氣地問道:「總理同志,聽說最近中國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周總理平靜地回答: 「也沒什麼大事,只不過是森林裡倒了一棵樹。
一棵樹上落下一片葉子而已。」蘇聯大使故作關心地說:「據權威人士推測,此事對中國的影響極為不利呀!」總理答道:「恰恰相反,一顆毒瘤在肌體上自動消失,有百利而無一害。」
蘇聯大使有些惱怒:「總理同志,有句話我早就想說了,你們在國際上口口聲聲罵我們是社會帝國主義,把我們說得比廁所還臭。既是這樣,那麼請問:你們的林副統帥在國內一人之下。
萬人之上,為什麼偏要投奔我們蘇聯呢?」周總理冷笑道:「正因為廁所臭,蒼蠅才喜歡那個地方。大使同志既然明白這個道理,又何必多此一問?」蘇聯大使被說得啞口無言。
林彪叛逃蘇聯並摔死在蒙古的溫都爾汗。這個消息傳出後,國際上一些敵對分子幸災樂禍。中蘇關系當時嚴重惡化,蘇聯大使和總理見面時存心想看好戲,讓周總理難堪。
他見兜圈子達不到目的,就攤出所謂的「王牌」,料想周總理一定無話可說,結果周總理反戈一擊,蘇聯大使陷入十分狼狽的境地。
『伍』 周總理的故事 周總理的故事
周恩來(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淮安。關於周恩來總理的故事很多,其中就有一個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故事。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從小志高,12歲就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來在沈陽東關模範學校上學。這一天,魏校長親自為學生上修身課,題目是「立命」當時正是中國社會發出劇烈變動的時期。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剛剛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很多人,特別是年表人思想困惑,沒有明確的理想追求,沒有人生奮斗的目標。校長講「立命」,就是給學生講怎樣立志。
魏校長講到精彩年突然停頓下來,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請問為什麼讀書?」
教室里靜靜的,沒有一個學生回答。
「如果沒有人回答,我就一個個問了!」
魏校長走下講台,指著前排一同學說:「你為什麼而讀書?」這個學生站起來挺著胸脯說:「為光耀門楣而讀書!」「就是為了光宗耀祖。」魏校長又向第二個學生,回答是:為了明禮而讀書。第三個被問的學生是一個靴鋪掌櫃的兒子,他很認真地回答說:「我是為我爸而讀書的。」同學們聽了鬨堂大笑。
為了這些回答都不滿意,搖了搖頭又起到周恩來面前,問道:「你是為什麼而讀書?」
周恩來在學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剛剛成功,他在同學們中第一個剪掉了長長的辮子,這是很不簡單的一件事,因為滿清政府規定,所有漢人男子都必須像滿族人一樣留長辮子,以表示忠於清朝朝廷,不留辮子就要殺頭。周恩來是第一個剪掉辮子的學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來站起身來,教室里靜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來非常鄭重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話,表達了周恩來從小立志振興中華的偉大志向。
魏校長沒有想到,竟然有這樣出眾的學生,非常高興。他示意讓周恩來坐下,然後對大家說:「有志者,當效周生啊!」意思是說,有志氣的青年,都要向周恩來學習啊!
(5)周總理的故事擴展閱讀:
周恩來,1917年在天津南開學校畢業後赴日本求學,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思想發生重要轉折。1919年回國,9月入南開大學,在五四運動中成為天津學生界的領導人,並與運動中的其他活動分子共同組織進步團體覺悟社。1920年去歐洲勤工儉學。
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堅定了共產主義的信仰。1922年和趙世炎等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翌年改名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書記,為中共旅歐支部領導人。1923年被國民黨本部委任為國民黨巴黎分部籌備員、國民黨駐歐支部特派員和代理執行部長等職,主持國民黨駐歐支部的工作。
1924年秋回國,在國共合作期間任廣東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第一軍副黨代表等職,並先後任中共廣東區委員會委員長、常務委員兼軍事部長,兩次參加討伐軍閥陳炯明的東征,創建了行之有效的軍隊政治工作制度。
『陸』 關於周總理的故事
關於周總理的故事:
一、一條枕巾
1961年4、5月間,周恩來在河北磁縣農村召開座談會。1958年1月,周恩來到杭州視察,隨身帶著自己的鋪蓋:枕巾、棉褥子、床單和舊被子。舊被子還是抗日戰爭時期在梅園新村用的那一床,洗得已經泛白。枕巾也是用了又用,中間已經破損。他就把中間破了的地方剪掉、兩端重新縫上繼續用。
浙江省警衛處副處長王長索同志實在看不下去,就趁他去開會的機會,領了一條新枕巾給換上了。周恩來開會回來後,發現換了新枕巾,就詢問換枕巾的來龍去脈和原因。王長索覺得那條枕巾已經很舊,而且換一條枕巾也花不了多少錢,就一五一十地向他報告了情況。
周恩來語重心長地說,我們的國家還不富裕,要保持艱苦奮斗的傳統。他還強調,即使以後富裕了,也不能丟了這個光榮傳統。
二、三付飯費
周恩來在外面飯店請客,也是自費,而且不是象徵性地付點錢,是按照標准交。1973年9月,他陪法國總統蓬皮杜訪問杭州。蓬皮杜走後,周恩來特地請隨行人員到樓外樓飯店吃便飯。飯後,省里的同志要付錢報銷,他堅決不同意,飯店只得收了10元錢。
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又增加了兩次,共收了20元錢。到機場後,他還擔心付的錢不夠,又留下10元錢請機場轉交飯店。這種公私分明、一絲不苟的精神使飯店的同志們十分感動。他們核算這頓飯菜錢,共計19元多,並把飯菜清單、核算報告連同多餘的錢,一起寄給了總理辦公室。
三、不能把錢花在我這里
周恩來居住的西花廳,出入院子有十幾個台階,每次上下車都需要走很遠的一段路。1952年4月底,秘書何謙想要把這十幾個台階拆除修平,方便周總理直接在院子里上下車。
正當在研究工人出入規定、路線、制度時,遇到周恩來從外面回來。問清楚情況後,周恩來果斷地制止了:不準修。有這台階,我上上也是一個鍛煉嘛。國家經濟還很困難,不能把錢花在我這里。
四、我們都是普通黨員
紅軍長征期間,周恩來是黨和中央紅軍主要負責人之一,身兼數職。盡管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仍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參加組織生活。紅軍到達陝北以後,有一次周恩來問魏國祿:「小組長,這個月黨費我還沒交吧?」
魏國祿回答,已經代首長交過5分錢黨費了。首長集中精力忙大事,我們代交還不是一樣的。周恩來嚴肅地說:黨費怎麼可以讓別人代交呢?國家大事重要,交黨費也重要,因為這是每個黨員的義務。
五、26年,只穿兩雙皮鞋
周秉德是周恩來三弟周恩壽的長女。她12歲走進中南海,來到了伯父周恩來和伯母鄧穎超身邊,在這里與他們相伴了整整15年。提到周恩來總理生活的儉朴,周秉德講道:「他非常儉朴,當了26年的總理就只穿過兩雙皮鞋,這雙鞋打掌兒穿那雙鞋,那雙鞋打掌兒穿這雙鞋,就這樣一直節省得不得了。
『柒』 有關周總理的故事
1、美國代表團訪華時,曾有一名官員當著周總理的面說:「中國人很喜歡低著頭走路,而我們美國人卻總是抬著頭走路。」 此語一出,話驚四座。周總理不慌不忙,臉帶微笑地說:「這並不奇怪。因為我們中國人喜歡走上坡路,而你們美國人喜歡走下坡路。」
美國官員的話里顯然包含著對中國人的極大侮辱。在場的中國工作人員都十分氣憤,但囿於外交場合難以強烈斥責對方的無禮。如果忍氣吞聲,聽任對方的羞辱,那麼國威何在?周總理的回答讓美國人領教了什麼叫做柔中帶剛,最終尷尬、窘迫的是美國人自己。
2、一個西方記者說:「請問,中國人民銀行有多少資金?」周恩來委婉地說:「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資金嘛?有18元8角8分。」
當他看到眾人不解的樣子,又解釋說:「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面額為10元、5元、2元、 l元、5角、2角、 l角、5分、2分、1分的10種主輔人民幣,合計為18元8角8分……」
周總理舉行記者招待會,介紹我國建設成就。這位記者提出這樣的問題,有兩種可能性,一個是嘲笑中國窮,實力差,國庫空虛;一個是想刺探中國的經濟情報。周總理在高級外交場合,同樣顯示出機智過人的幽默風度,讓人折服。你說這樣的問題事先怎麼准備,沒有雄辯的口才和飛速的思維怎麼可能做到?
3、一位美國記者在采訪周總理的過程中,無意中看到總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國產的派克鋼筆。那記者便以帶有幾分譏諷的口吻問道:「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的中國人,為什麼還要用我們美國產的鋼筆呢」
周總理聽後,風趣地說:「談起這支鋼筆,說來話長,這是一位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我無功不受祿,就拒收。朝鮮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好處,就留下了這支貴國的鋼筆。」美國記者一聽,頓時啞口無言。
4、一位西方記者問周總理:「請問總理先生,此刻的中國有沒有妓女」不少人納悶:怎樣提這種問題大家都關注周總理怎樣回答。周總理肯定地說:「有!」全場嘩然,議論紛紛。周總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補充說了一句:「中國的妓女在我國台灣省。」頓時掌聲雷動。
這位記者的提問是十分陰毒的,他設計了一個圈套給周總理鑽。中國解放以後封閉了內地所有的妓院 , 原先的妓女經過改造都已經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 這位記者想 : 問「 中國有沒有妓女」這個問題,你周恩來必須會說「沒有」。
一旦你真的這樣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會緊之後說「台灣有妓女」,這個時候你總不能說「台灣不是中國的領土」。
這個提問的陰毒就在那裡。當然周總理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伎倆,這樣回答既識破了分裂中國領土的險惡用心,也反襯出大陸良好的社會風氣和台灣的比較。哎呀,周總理思考問題周密細致,同時又那麼快速反應,你不佩服他也難啊!
5、有一次周總理應邀訪問蘇聯。在同赫魯曉夫會晤時,批評他在全面推行修正主義政策。狡猾的赫魯曉夫卻不正面回答,而是就當時敏感的階級出身問題對周總理進行刺激,他說:「你批評的很好,但是你就應同意,出身於工人階級的是我,而你卻是出身於資產階級。」
言外之意是指總理站在資產階級立場說話。周總理只是停了一會兒,然後平靜地回答:「是的,赫魯曉夫同志,但至少我們兩個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我們都背叛了我們各自的階級。」
——周總理不管在何種場合,遇到什麼樣的對手,都能唇槍舌箭,以超人的智慧,應酬自如,對手甭想佔到便宜。他坦言「我們都背叛了我們各自的階級」,出其不意地將赫魯曉夫射出的毒箭掉轉方向,朝赫本人射去。此言一出,立即在各共產黨國家傳為美談。
『捌』 周總理的故事
1946年1月,周恩來同志從延安乘飛機去重慶。同行的除了工作人員,還有葉挺的女兒小揚眉,她才11歲。
飛機飛得又快又穩。透過雲層,可以看到積雪的山峰層層疊疊,好像波濤洶涌的大海。突然,飛機遇到一股強烈的寒流,機翼和螺旋槳上都結了冰,而且越結越厚。不大一會兒,機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飛機像凍僵了似的,沉甸甸地往下墜,還失去了平衡。機翼掠過一座座山峰,眼看就要撞著山尖了,情況十分嚴重。機長命令機械師打開艙門,把行李一件一件往下扔,好減輕飛機的重量,還要大家背上降落傘包,做好跳傘的准備。
大家正忙著,忽然聽到小女孩的哭聲。周恩來同志立刻站起來,從搖擺不定的機艙一頭,幾步跨到小女孩面前。原來小揚眉的座位上沒有降落傘包,她急得哭了。周恩來同志馬上解下自己的傘包給小揚眉背上,還親切地鼓勵她說:「孩子,不要哭,要像你爸爸那樣勇敢、堅強,同困難和危險做斗爭!」
大家看到周恩來同志不顧自己的安危,把傘包讓給了小揚眉,都要把自己的傘包讓給周恩來同志。周恩來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說:「不要管我!大家要沉著,不要慌張……」
就在這時候,飛機沖出了寒流的包圍。在陽光的照射下,冰甲開始融化了,整塊整塊的冰嘩嘩地往下掉。飛機漸漸升高了,繼續快速平穩地向前飛行。「咱們脫險啦!」機艙里一片歡騰。 在日內瓦會議期間,一個美國記者先是主動和周恩來握手,周總理出於禮節沒有拒絕,但沒有想到這個記者剛握完手,忽然大聲說:「我怎麼跟中國的好戰者握手呢?真不該!真不該!」然後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剛和周恩來握過的那隻手,然後把手帕塞進褲兜。這時很多人在圍觀,看周總理如何處理。周恩來略略皺了一下眉頭,他從自己的口袋裡也拿出手帕,隨意地在手上掃了幾下,然後——走到拐角處,把這個手帕扔進了痰盂。他說:「這個手帕再也洗不幹凈了!」 一位西方記者問周總理:「請問總理先生,現在的中國有沒有妓女?」不少人納悶:怎麼提這種問題?大家都關注周總理怎樣回答。周總理肯定地說:「有!」 全場嘩然,議論紛紛。周總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補充說了一句:「中國的妓女在我國台灣省。」頓時掌聲雷動。
這位記者的提問是非常陰毒的,他設計了一個圈套給周總理鑽。中國解放以後封閉了內地所有的妓院,原來的妓女經過改造都已經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這位記者想:問「中國有沒有妓女」這個問題,你周恩來一定會說「沒有」。一旦你真的這樣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會緊接著說「台灣有妓女」,這個時候你總不能說「台灣不是中國的領土」。這個提問的陰毒就在這里。當然周總理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伎倆,這樣回答既識破了分裂中國領土的險惡用心,也反襯出大陸良好的社會風氣和台灣的對比。哎呀,周總理考慮問題周密細致,同時又那麼快速反應,你不佩服他也難啊!
『玖』 關於周總理的故事(主要內容)
1、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911年年底,周恩來在沈陽東關模範學校上學。這一天,魏校長親自為學生上修身課,題目是「立命」當時正是中國社會發出劇烈變動的時期。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剛剛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很多人,特別是年表人思想困惑,沒有明確的理想追求,沒有人生奮斗的目標。
校長講「立命」,就是給學生講怎樣立志。魏校長講到精彩年突然停頓下來,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請問為什麼讀書?」教室里靜靜的,沒有一個學生回答。
「如果沒有人回答,我就一個個問了!」魏校長走下講台,指著前排一同學說:「你為什麼而讀書?」這個學生站起來挺著胸脯說:「為光耀門楣而讀書!」「就是為了光宗耀祖。」
魏校長又向第二個學生,回答是:為了明禮而讀書。第三個被問的學生是一個靴鋪掌櫃的兒子,他很認真地回答說:「我是為我爸而讀書的。」同學們聽了鬨堂大笑。
為了這些回答都不滿意,搖了搖頭又起到周恩來面前,問道:「你是為什麼而讀書?」周恩來在學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剛剛成功,他在同學們中第一個剪掉了長長的辮子。
這是很不簡單的一件事,因為滿清政府規定,所有漢人男子都必須像滿族人一樣留長辮子,以表示忠於清朝朝廷,不留辮子就要殺頭。周恩來是第一個剪掉辮子的學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來站起身來,教室里靜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來非常鄭重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回答的多好啊!
一句話,表達了周恩來從小立志振興中華的偉大志向。魏校長沒有想到,竟然有這樣出眾的學生,非常高興。他示意讓周恩來坐下,然後對大家說:「有志者,當效周生啊!」
2、周總理與霉乾菜
有一次,周總理與賀龍元帥在杭州的樓外樓飯店用餐,周總理指著飯店廚師特意為他們烹制的乾菜蒸肉和蝦仁乾菜湯對賀龍說:「這是我的家鄉口味,你嘗嘗看,比你喜歡的酸辣湯如何?」
賀龍嘗後大加贊賞,周總理也歡喜得眉開眼笑。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來到杭州,晚宴時周總理也為外賓點了一道自己的家鄉菜——霉乾菜燜肉,並請尼克松細細品嘗。
尼克松吃後果然連聲叫好。事實上,周總理每次招待客人都不忘把霉乾菜推薦給大家。在上海宴請文藝界知名人士時,京劇大師周信芳等人也在總理的盛情下品嘗到了「乾菜蒸肉」的美味。
對於飲食清淡的周總理來說,霉乾菜不但味道可口,還有很強的吸附油脂的作用,所以他非常樂於讓更多的人能吃到這道有益身體的菜餚。
有一次去南方視察工作,為了讓隨行人員都能嘗嘗紹興的傳統菜,周總理提議晚餐大家一起加一道「乾菜蒸肉」。
不過吃晚飯時他發現了一個問題:自己桌上的「乾菜蒸肉」肉多菜少,而其他人面前的「乾菜蒸肉」卻是菜多肉少。
周總理見狀一面「批評」服務員沒有一視同仁,一面把自己桌上的「乾菜蒸肉」端到隨行人員的桌上,和大家一起香噴噴地吃了起來。
3、中法建交破常規
國際社會稱周總理是「解決外交難題的能手」,確實是這樣。我參加的中法建交談判就是總理外交藝術的傑出體現。
1963年10月,法總統戴高樂派前總理富爾來談中法建交,雙方一共談了6次,是總理親自主持的。談判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處理法國跟台灣的關系。
富爾表示,法國只承認一個中國,但又強調中法在互相承認的問題上不就應提任何先決條件,所以期望中方不要堅持法國務必首先跟台灣斷交。於是談判陷入僵局。
這時,總理安排法國代表到內蒙、山西參觀訪問幾天,並准備了一個新的方案,即中法在達成「三點默契」。
(法國只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代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法國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和地位。不再支持所謂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
中法建立外交關系後,在台灣的所謂中華民國政府撤回在法國的外交代表及其機構的狀況下,法國也相應撤回駐在台灣的外交代表及其機構)的基礎上先建交,然後法台再斷交。
這種模式在外交史上是獨一無二的,法國也就成了唯一一個跟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而不首先宣布跟台灣斷交的國家。
4、嚴厲批評基辛格
周總理在外交方面的立場十分堅定,中國外交史上幾次重要表態都是他做出的。一次是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後,周總理庄嚴宣布:「中國人民絕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
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對自己的鄰人進行侵略而置之不理。」果然,這句話講完兩個禮拜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就入朝參戰了。
第二次是在1955年4月萬隆會議期間,周總理發表聲明說:「中國人民和美國人民是友好的,中國不要跟美國打仗,中國政府願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
之後,周總理又指出台灣問題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美國侵佔了台灣,就應從台灣海峽撤出武裝力量;另一方面,台灣從歷史上、法律上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用什麼方式來解放台灣是中國的內政,美國無權干涉。第三次表態是在中美建交前夕。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是在周總理的親自主持下實現的。
大家可能會以為周總理與他舉行會談必須很友好,其實周總理十分嚴肅地批評了美國對越南的侵略,批評了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錯誤立場。當時,基辛格是恭恭敬敬地聆聽。
當然,總理搞外交十分注意方法。他待人總是彬彬有禮,耐心聽取別人的意見,然後進行說服。比如1963年底總理到亞非14國訪問時,阿爾及利亞比較急躁,也要立刻建社會主義。
總理就對它說,革命是有階段性的,你看中國革命成功以後也並不是立刻就建立社會主義,而是經過新民主主義,再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然後到社會主義的。總理這樣的現身說法自然令對方信服。
5、一條枕巾
1961年4、5月間,周恩來在河北磁縣農村召開座談會。1958年1月,周恩來到杭州視察,隨身帶著自己的鋪蓋:枕巾、棉褥子、床單和舊被子。
舊被子還是抗日戰爭時期在梅園新村用的那一床,洗得已經泛白。枕巾也是用了又用,中間已經破損。他就把中間破了的地方剪掉、兩端重新縫上繼續用。
浙江省警衛處副處長王長索同志實在看不下去,就趁他去開會的機會,領了一條新枕巾給換上了。周恩來開會回來後,發現換了新枕巾,就詢問換枕巾的來龍去脈和原因。
王長索覺得那條枕巾已經很舊,而且換一條枕巾也花不了多少錢,就一五一十地向他報告了情況。周恩來語重心長地說,我們的國家還不富裕,要保持艱苦奮斗的傳統。他還強調,即使以後富裕了,也不能丟了這個光榮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