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四化建設」什麼意思
四個現代化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 1964年12月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根據毛澤東建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紀內,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並宣布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目標的「兩步走」設想。
② 「四化建設」是什麼意思
「四化建設」指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
四化建設,讀音:[sìhuàjiàn shè]
③ 我國四化建設是哪四化建設
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
④ 山西四化建設是什麼意思
你好!
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2005年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⑤ 我們從小就說要為國家四化建設做貢獻,其中'四化'到底指的是什麼
四個現代化
四個現代化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 1964年12月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根據毛澤東建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紀內,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並宣布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目標的「兩步走」設想。
第一步,用十五年時間,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中國工業大體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第二步,力爭在二十世紀末,使中國工業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與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會談時,把四個現代化量化為,到二十世紀末,爭取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人均約1000美元,實現小康水平。這個目標已經達到。
另外,還有:
1、 黨員四化方針:
鄧小平提出了「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四化」方針 。
2、學生四化方針:
態度主動化、時間經常化、力量全員化、手段信息化的四化方針 。
3、 新四化:
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
⑥ 如何做好基層黨建的"四化"建設
基層黨建「四化」即規范化、示範化、品牌化、信息化,大力推進基層黨建「四化」建設,有
助於加強基層組織戰鬥力、凝聚力和創造力。因此,基層黨建「四化」應做到以下幾點:
規范化建設。即黨建常規工作規范化,包括陣地建設、檔案整理、發展黨員、制度建設等方
面。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建設規范的黨員活動室;有專人負責黨員檔案收集、歸類、編排、管
理等工作;規范黨員發展程序,嚴把源頭關;建立健全黨建工作責任制、黨支部議事規則、黨
員管理制度等,保障黨建工作的有序開展。
示範化建設。根據先進基層黨組織的基本要求,將部分領導班子好、黨員隊伍好、工作機制
好、工作業績好、群眾反映好的黨支部作為示範點,開展基層黨建工作經驗交流現場會,將好
經驗好方法推廣出去,起示範帶動作用;將帶頭學習提高、帶頭爭創佳績、帶頭服務群眾、帶
頭遵紀守法、帶頭弘揚正氣的黨員樹為先進典型,通過學習交流,不斷提高黨員整體素質和黨
員隊伍質量。
品牌化建設。著力打造體現地方特色、更具推廣價值、鮮活度高、帶動力強的黨建品牌。啟
動「黨建示範點精品建設工程」,培育和挖掘一批基層黨建工作示範單位、示範項目和示範
點,形成「工作規范、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基層黨建工作示範體系。充分利用遠程教育、
黨建網路、手機信息平台等多種信息化媒介,不斷豐富黨建工作手段,在更大程度上擴大黨建
工作覆蓋面和影響力。
信息化建設。信息化建設是新形勢下加強基層黨建工作的時代之需、創新之舉、活力之源。一
是加強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工作,通過遠程教育終端站點開展黨員黨風廉政教育、創業
技能培訓、黨員大培訓等工作,實現黨員教育信息化目標;二是加強黨員管理信息化,在流動
黨員不斷增多的新形勢下,通過建立網路系統,加強黨員基本信息管理、檔案收集、上下級指
示匯報等工作,促進基層黨建工作信息化建設。
⑦ 四化建設是哪四化
四個現代化,也就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
⑧ 急求:什麼是「四化建設」是哪「四化」
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技現代化
⑨ 十八大提出新四化是哪四化,內容是什麼。
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基本途徑,這「新四化」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孿生子」,其深度融合是產業升級的方向與動力;城鎮化蘊含著最大的內需潛力,是現代化建設的載體;
而農業現代化則是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基礎和重要支撐。我們說要守住管好「天下糧倉」,實質上就是要把好耕地紅線、打牢農業基礎、確保糧食安全。
相關依據
「新四化」的提出有足夠的依據:
首先,中國仍然有剩餘的農業人口,需要靠工業化來進一步消化;
第二,中國的傳統工業要依靠信息化來提高效率,才能與國際同行處於同樣的競爭平台上;
第三,城市必須容納日益增加的參與工業化的農村人口,讓農民工變成市民;
第四,農業產出必須從「強調數量、解決溫飽」轉向「強調質量、滿足品味」,適應消費者從小康走向富裕的需要。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新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