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楊絳的身世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長達六十多年。
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楊絳文集》八卷。2016年5月25日,楊絳逝世,享年105歲。
(1)yangjiang擴展閱讀:
1911年7月17日,楊絳生於北京,1923年,楊絳在啟明上學,舉家遷蘇州,1928年,楊絳一心一意要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但南方沒有名額,楊絳只得轉投蘇州東吳大學。
1932年,從蘇州東吳大學到清華大學借讀,並認識錢鍾書。1935年,楊絳與錢鍾書結婚,同年夏季與丈夫同赴英國、法國留學。
1938年,楊絳隨錢鍾書帶著一歲的女兒回國,回國後歷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西語系教授。
② 楊絳原名是什麼
【楊絳】
作家簡介:
楊絳(1911-),原名楊季康,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員,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劇本有《稱心如意》.《弄真成假》、《風絮》;小說有《倒影集》、《洗澡》;論集有《春泥集》、《關於小說》;譯作有《1939年以來的英國散文選》、《小癩子》、《吉爾·布拉斯》、《堂·吉訶德》等
【楊絳:(當年)斯班斯大夫說,我將生一個「加冕日娃娃」。因為他預計娃娃的生日,適逢喬治六世加冕大典(五月十二日)。但我們的女兒對英王加冕毫無興趣,也許她並不願意到這個世界上來。我十八日進產院,十九日竭盡全力也無法叫她出世。大夫為我用了葯,讓我安然「死」去。
等我醒來,發現自己像新生嬰兒般包在法蘭絨包包里,腳後還有個熱水袋。肚皮倒是空了,渾身連皮帶骨都是痛,動都不能動。我問身邊的護士:「怎麼回事兒?」護士說:「你做了苦工,很重的苦工。」另一護士在門口探頭。她很好奇地問我:「你為什麼不叫不喊呀?」她眼看我痛得要死,卻靜靜地不吭一聲。我沒想到還有這一招,但是我說:「叫了喊了還是痛呀。」她們越發奇怪了,「中國女人都通達哲理嗎?」「中國女人不讓叫喊嗎?」護士抱了娃娃來給我看,說娃娃出世已渾身青紫,是她拍活的。】
這便是錢瑗的出生。
當初懷孕時,楊絳以為可不必理睬,但後來才知道得全身心投入。鍾書到年終在日記上形容她:「晚,季,總計今年所讀書,歉然未足……」笑我「以才媛而能為賢妻良母,又欲作女博士……」
鍾書曾說不要兒子,要女兒——只要一個,像楊絳的。楊絳對於「像我」並不滿意。她要一個像鍾書的女兒。女兒,又像鍾書,不知是何模樣,很費想像。後來的女兒錢瑗真的像鍾書,不過,是後話。
【楊絳:政治運動雖然層出不窮,鍾書和我從未間斷工作。他總能在工作之餘偷空讀書;我「以勤補拙」,盡量讀我工作范圍以內的書。我按照計劃完成《吉爾·布拉斯》的翻譯,就寫一篇五萬字的學術論文。記不起是1956年或1957年,我接受了三套叢書編委會交給我重譯《堂·吉訶德》的任務。
恰在反右那年的春天,我的學術論文在刊物上發表,並未引起注意。鍾書1956年底完成的《宋詩選注》,1958年出版。反右之後又來了個「雙反」,隨後我們所內掀起了「拔白旗」運動。鍾書的《宋詩選注》和我的論文都是白旗。鄭振鐸先生原是大白旗,但他因公遇難,就不再「拔」了。鍾書於1958年進城參加翻譯毛選的定稿工作。一切「拔」他的《宋詩選注》批判,都由我代領轉達。後來因日本漢學家吉川幸次郎和小川環樹等對這本書的推崇,也不拔了。只苦了我這面不成模樣的小白旗,給拔下又撕得粉碎。我暗下決心,再也不寫文章,從此遁入翻譯。鍾書笑我「借屍還魂」,我不過想藉此「遁身」而已。】
從一個女性的角度講,實際上,楊絳先生一家三口,每個人都是獨立的。錢鍾書先生自不必說;楊絳也很獨立,她的戲劇、翻譯、小說都是非常優秀的;女兒錢瑗是一門學科(英文文體學)的創立者;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學者,在生活中又相互支撐,相守相助。學者的身份之外,楊絳先生是妻子、是母親,她在生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他們在最困難的時期,上海淪陷,錢鍾書先生去了上海,回不去聯大。當時,楊絳先生寫的《弄假成真》在上海非常有名,有一次他們看完楊絳的戲,在回去的路上(當時錢鍾書正在寫後來影響頗大的《談藝錄》),錢說:我也要寫一部長篇小說!楊絳馬上贊成道:好!好!你趕快寫吧!當時他們的生活很拮據!如果錢少教幾節課,空出時間寫書,可掙一些錢貼補家用。楊絳把保姆辭退,一個人擔負做飯、洗衣服等家務,只為省點錢,少一份支出,這樣錢鍾書便可以少教些課,寫長篇,以維持家庭生活;從另一個意義上講,這是楊絳對自己的犧牲。我們不難理解,對於一個惜時如命的學者,這意味著什麼。
於是錢鍾書寫出一段,講一段;錢鍾書笑,楊絳也笑,整部小說的藝術品位形成,這便是錢鍾書惟一一部長篇小說《圍城》的誕生。《圍城》後改為電視劇,婦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寫作背景是這樣一種情形,它與楊絳的理解與支持是分不開的。
一家三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問去作,但在最困難的時候,楊絳全部挑起負累,讓丈夫、女兒集中精力做事情。這當中包括錢鍾書病重和女兒錢瑗住院期間,她每天要去探望,當時錢鍾書已經不能進食,她總要打各種各樣的果泥、肉泥來為錢鍾書改善營養,就連魚肉也要用針一根根把刺剔除,而她自己倒可以「將就」!
【楊絳: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一九九七年,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未,鍾書去世。 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丈夫、女兒相繼去世後,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錢鍾書的作品整理出來,還把他密密麻麻的讀書筆記發表,之後又將他們二人全部稿費和版稅捐贈母校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學金,獎勵好學上進、成績優秀、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使學生能無後顧之憂地完成學業。錢、楊二位先生對受獎的學生沒有別的要求,只希望他們學成以後,有朝一日能以各種形式報效祖國、回報社會。「好讀書」獎學金2001年9月建立以來,由錢鍾書、楊絳作品出版收入積累的資金目前已近200萬元,有九名學生獲得獎勵。隨著《錢鍾書手稿集》(四十多卷)《〈宋詩紀事〉補正》(十二冊)《圍城》英文版、漢英對照本的陸續出版,基金總額將相當可觀。
楊絳用自己燭光般微弱的晚年時光,做完這些之後,便開始著手寫作女兒錢瑗未完成的《我們仨》,此時此刻,《我們仨》樸素而干凈地擺在我們面前,一如先生高尚的人格。
今天,楊絳先生已步入生命的第96個年頭!
她真的老了,過著一個普通老人的生活,耳朵聽力有些背,視力也下降了,已經閉門謝客。總有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打電話過去,她總會溫和地聊幾句,然後說她的胳膊有些酸了,讓人不好意思再打擾。我想,我們真的不必再打擾,只是靜靜地讀一讀她和錢鍾書的書,真的,這就足夠了。《我們仨》中,我們看到那樣一個讓人仰止的家庭,也有普通家庭的歡喜與哀愁。楊先生的筆調依然清新優雅,冷雋幽默。錢鍾書、楊絳、錢瑗「我們仨」,他們性格各異,志趣相投,都將讀書治學作為自己人生的追求,甚至生命本身。他們的善良、智慧和正直,他們對生、老、病、死的透徹豁達,使人深受啟發,獲益匪淺。
楊絳現在開始漫不經心地整理自己的作品,她自己卻說:做完他們的事情,心裡才踏實,剩下我自己的事,已經不要緊了,即使現在走了,也可放心了!
「夢魂長逐漫漫絮,身骨終拼寸寸灰」(錢鍾書語),愛女之心,愛夫之切,高尚人格,盡在其中
楊絳文學語言的特點
楊絳文學語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簡潔的語言,看起來平平淡淡,無陰無晴。然而平淡不是貧乏,陰晴隱於其中,經過漂洗的苦心經營的樸素中,有著本色的絢爛華麗。干凈明晰的語言在楊絳筆下變得有巨大的表現力。有時把詞序變換一下,不符合常規,反倒更顯別致耐讀。如《丙午丁未年紀事》中有一句話:「登台就有高帽子戴。」通常也許會說「登台就得戴高帽子」,因這分明是被迫。但楊絳這句話說得有點喜氣洋洋的氣氛,令人想起「拜年就有壓歲錢」之類。這與當時的環境完全不合拍,只好當成一句反話來讀:不僅表現出作者身處其境的哭笑不得的無奈心情,也隱含了她對待那時環境的解構態度。平平八個字,平靜中有抗議,調侃中有悲哀,很有韻味。有時明凈到有些冷,但由於滲入詼諧幽默,便平添幾分靈動之氣。因而使靜穆嚴肅的語言自有生機,安靜而不古板,活潑而不浮動,靜中有動,動還是靜。沉靜詼諧中有沉著老到、雍容優雅的氣派,鋒芒內斂後的不動聲色,有種靜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③ 楊絳是個怎樣的人
楊絳是個堅忍於知識分子的良知與操守,堅貞於偉大女性的關懷與慈愛,她固守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淡泊與堅韌,楊絳的內心是堅硬的,又是柔軟的,可敬可愛的老人,是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2016年5月25日,楊絳逝世,享年105歲。
評價:
「她堅忍於知識分子的良知與操守,她堅貞於偉大女性的關懷與慈愛,她固守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淡泊與堅韌,楊絳的內心是堅硬的,又是柔軟的。」(搜狐網)
「最賢的妻,最才的女」,「贈予楊季康(楊絳本名),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錢鍾書評)
「你們捧錢鍾書,我捧楊絳!」(夏衍評)
「楊絳的散文平淡、從容而又意味無窮。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讀她的散文更像是聆聽一位哲人講述些煙塵往事,在平靜、平淡、平凡中有一種卓越的人生追求。」(中國小說學會副秘書長盧翎評)
「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我分明看見她在細心地為她的靈魂清點行囊,為了讓這顆靈魂帶著全部最寶貴的收獲平靜地上路」。(周國平評)
「楊絳讓我看到了『過去的品質』,這是一種啞光卻不暗啞,低調卻不哽咽,醇香卻不刺鼻的品質,它像北極光:明亮、堅韌、耐寒,在人格的高緯度閃閃發光。」(作家黎戈評)
④ 楊絳名言名句
楊絳名言
1、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楊絳
2、這個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爐,燒煉出一批又一批品質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質也不相同的靈魂。——楊絳
3、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願意逃跑,不願意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願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字和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楊絳
4、0我時常聽人吹牛,豪言壯語,使我自慚渺小。我也想吹吹牛「自我偉大」一番,可是吹來卻「鬼如鼠」。因為只是沒發酵的死面,沒一點空氣。——楊絳
5、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煉心智凈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楊絳
6、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楊絳
7、讀書好比「隱身」地串門,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另請高明,和它對質。——楊絳
8、我們從憂患中學得智慧,苦痛中煉出美德來。——楊絳
9、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楊絳
10、我認為命運最不講理。我們看到的命運是毫無道理的,專開玩笑,慣愛捉弄人,慣愛搗亂。——楊絳
11、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鍛煉,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不同程度的縱欲放肆,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楊絳
12、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凈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備回家。——楊絳
13、一般人的信心,時有時無,若有若無,或是時過境遷,就淡忘了,或是有求不應,就懷疑了。這是一般人的常態。沒經鍛煉,信心是不會堅定的。——楊絳
14、懶惰也是天生的,勤奮需自己努力,一放鬆就懶了。——楊絳
15、醜人照鏡子,總看不到自己多麼丑,只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美。——楊絳
16、一般人的信心,時有時無,若有若無,或是時過境遷,就淡忘了,或是有求不應,就懷疑了。這是一般人的常態。沒經鍛煉,信心是不會堅定的。我時常聽人吹牛,豪言壯語,使我自慚渺小。我也想吹吹牛「自我偉大」一番,可是吹來卻「鬼如鼠」。因為只是沒發酵的死面,沒一點空氣。人能夠凝練成一顆石子,潛伏見底,讓時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過,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覺水流。——楊絳
⑤ 楊絳是誰
楊絳,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據人民日報李舫、發改委周南等多方消息,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楊絳先生於25日凌晨逝世,終年105歲。
⑥ 楊絳簡介
楊絳是楊蔭杭之女,祖籍江蘇無錫,生於北京。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成為清華大學研究院外國語文研究生,並認識錢鍾書,二人結成夫婦。935年至1938年與丈夫錢鍾書一同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求學,後轉往法國巴黎大學進修。育有一女錢媛(1937-1997)。1938年,楊絳隨錢鍾書帶著一歲的女兒回國。回國後歷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西語系教授。 1953年,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劇本有《稱心如意》.《弄真成假》、《風絮》;小說有《倒影集》、《洗澡》;論集有《春泥集》、《關於小說》;散文集《將飲茶》《幹校六記》;譯作有《1939年以來的英國散文選》、《小癩子》、《吉爾·布拉斯》、《堂·吉訶德》,楊絳本身通曉英、法兩國語言,為使《堂吉訶德》翻譯得更准確,她又學習了西班牙語,並最終在文革中將書稿保護下來。楊絳《堂吉訶德》譯本被公認為優秀的翻譯佳作,迄今已累計發行70萬冊,是該書中譯本當中發行量最多的譯本。1978年《堂吉訶德》中譯本出版時,正好西班牙國王訪問中國,鄧小平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了西班牙國王。八十年代以後的楊絳,沒有再將精力放在大作品上,而是偶爾的寫寫散文,雜文,回憶短文一類的。雖然都比較短小,但從平淡文字中透露出來的一種樸素而真摯的情感,從大白話中顯現出的智慧,至今還被喜愛她的讀者津津樂道。90年代後因為錢鍾書先生和錢媛相繼生病去世,楊絳基本停止了各種工作。在父女兩人相繼去世後,她更是隱入深居。一直到她92歲高齡之時,才重新提筆,打開塵封多年的記憶,寫出了她目前最為出名的一部著作《我們仨》。其中不僅僅用夢幻文學的方式講述了錢鍾書和錢媛生前最後一段時光,而且回憶了很多當年夫婦游學歐洲,以及建國後的種種往事。寫於1984年的《老王》被選為初(高)中教材。沉定簡潔是楊絳作品語言特色。看起來平平淡淡,無陰無晴。然而平淡不是貧乏,陰晴隱於其中,經過漂洗的苦心經營的樸素中,有著本色的絢爛華麗。干凈明晰的語言在楊絳筆下變得有巨大的表現力。
⑦ 楊絳是誰
2001年,楊絳把她和丈夫的稿費和版稅捐贈給母校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學金。2003年,93歲的楊絳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時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時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2014年,楊絳出版《洗澡之後》,為這個故事寫了一個稱心如意的結局。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
2016年5月25日凌晨,楊絳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105歲。
楊絳先生可以成功的把自己的寫作風格帶入翻譯中去,楊氏翻譯在20世紀的中國翻譯文學界已然是不容錯過的風景。下面即為楊絳先生翻譯的詩文其中之一:
原作 蘭陀 《七五生辰有感》
On His Seventy- fifth Birthday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strif
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 Art
I warme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 and I』m ready to depart.
王佐良的翻譯:
不與人爭,也無人值得戰爭
愛的是自然,其次是藝術
生命之火前我把雙手烤烘
火焰低落了,我准備離去
孫梁翻譯成了離騷體《終曲》
與世無爭兮性本狷介
鍾情自然兮游心藝苑
生命之火暖我心田
爝火息兮羽化而歸天
至於原文,兩位大師雖都有其況味有其內蘊,但始終缺了點什麼。內容上均未多大變動,然而始終覺得有些不足;不是太過忠實而顯得僵硬與呆板,就是太過個性將原作揉捏過度而本味全無。而之於楊絳先生,我們來看看她的翻譯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
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備走了
讀完突然間有種很親切的感覺,優美的語感中,充盈著中文所特有的詩歌特色情趣,又浸潤著原汁原味。首句末句翻譯的尤其好。首句尾音重而尖銳,讀時可以明顯的讓
⑧ 楊絳作家介紹
楊絳(1911年7月17日—?),本名楊季康,祖籍江蘇無錫,我國著名翻譯家,文學家,戲劇家。丈夫錢鍾書是著名文學研究家和作家。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1935年—1938年留學英法,回國後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清華大學任教。1949年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主要文學作品有《洗澡》、《幹校六記》,另有《堂吉訶德》,西班牙流浪小說《小癩子》等譯著,2003年出版回憶一家三口數十年風雨生活的《我們仨》,96歲成書《走到人生邊上》。
楊絳(yáng jiàng),原名楊季康,是楊蔭杭之女,錢鍾書之妻,祖籍江蘇無錫,生於北京市。作家,戲劇家、翻譯家。擅長於翻譯、文學著作、戲劇等。著有劇本《稱心如意》、《弄真成假》、《風絮》等,翻譯了《一九三九年以來英國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的流浪漢小說《小癩子》、法國勒薩日的長篇小說《吉爾·布拉斯》等。[1] 一般來說,在公眾場合,我們應該對楊絳尊稱為楊絳先生而不是楊絳女士。
⑨ 楊絳的簡介
楊絳的簡介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 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
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楊絳逝世,享年105歲。
(9)yangjiang擴展閱讀
楊絳主要著作譯作
散文類:《 楊絳記錢鍾書與〈圍城〉》《回憶我的姑母》等)、《雜寫與雜憶》(含《懷念陳衡哲》等 )、《丙午丁未年紀事》、《我們仨》、《我在啟明上學》、《走到人生邊上》
長篇小說《洗澡》;
短篇小說:《璐璐,不用愁!》、《小陽春》、《大笑話》、《玉人》、《我們仨》
譯作類:《堂吉訶德》、《吉爾·布拉斯》、《小癩子》、《斐多》
劇本類:《弄真成假》、《稱心如意》、《風絮》
論集類:《春泥集》、《關於小說》
⑩ 關於楊絳
楊絳,(1911——)著名的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學者。長篇小說《洗澡》,散文《幹校六記》,譯作《堂吉訶德》《吉爾·布拉斯》《小癩子》《斐多》等,回憶錄《我們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