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雲南有多少個縣
截至2018年,雲南全省轄16個市轄區,15個縣級市,69個縣,29個自治縣,合計129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具體分布如下:
1.昆明市,轄7個市轄區,3個縣,3個自治縣,代管1個縣級市,分別是: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西山區,東川區,呈貢區,晉寧區,安寧市,富民縣,宜良縣,石林彝族自治縣,嵩明縣,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2.昭通市,轄1個市轄區、9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分別是:昭陽區,魯甸縣,巧家縣,鎮雄縣,彝良縣,威信縣,鹽津縣,大關縣,永善縣,綏江縣,水富市。
3.曲靖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分別是:麒麟區,宣威市,沾益區,馬龍縣,陸良縣,師宗縣,羅平縣,富源縣,會澤縣。
4.玉溪市,轄2個市轄區,4個縣,3個自治縣,分別是:紅塔區,江川區,澄江縣,通海縣,華寧縣,易門縣,峨山彝族自治縣,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5.保山市,轄1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分別是:隆陽區,騰沖市,施甸縣,龍陵縣,昌寧縣。
6.楚雄彝族自治州,轄1個縣級市,9個縣,分別是:楚雄市,雙柏縣,牟定縣,南華縣,姚安縣,大姚縣,永仁縣,元謀縣,武定縣,祿豐縣。
7.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轄4個縣級市,6個縣,3個自治縣,分別是:個舊市,開遠市,蒙自市,建水縣,石屏縣,彌勒市,瀘西縣,紅河縣,元陽縣,綠春縣,屏邊苗族自治縣,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河口瑤族自治縣。
8.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轄1個市,7個縣,分別是:文山市,硯山縣,西疇縣,麻栗坡縣,馬關縣,丘北縣,廣南縣,富寧縣。
9.普洱市,轄1個市轄區,9個自治縣,分別是:思茅區,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景東彝族自治縣,景谷彝族傣族自治縣,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
10.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轄1個縣級市,2個縣,分別是: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
11.大理白族自治州,轄1個縣級市,8個縣,3個自治縣,分別是: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縣,祥雲縣,賓川縣,彌渡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永平縣,雲龍縣,洱源縣,劍川縣,鶴慶縣。
12.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轄2個縣級市,3個縣,分別是:芒市,梁河縣,盈江縣,隴川縣,瑞麗市。
13.麗江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2個自治縣,分別是:古城區,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華坪縣,寧蒗彝族自治縣。
14.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轄1個縣級市,1個縣,2個自治縣,分別是:瀘水市,福貢縣,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15.迪慶藏族自治州,轄1個縣級市,1個縣,1個自治縣,分別是:香格里拉市,德欽縣,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16.臨滄市,轄1個市轄區,4個縣,3個自治縣,分別是:臨翔區,雲縣,鳳慶縣,永德縣,鎮康縣,耿馬傣族佤族治縣,滄源佤族自治縣,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1)龍陵縣人民政府網擴展閱讀:
石林彝族自治縣,簡稱石林縣。是雲南省昆明市下轄的遠郊縣,原名路南彝族自治縣,因境內的石林地質公園而改名。石林彝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東部,東部和南部與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瀘西縣、彌勒市接壤,北部與曲靖市陸良縣相鄰,西部和西北部與昆明市宜良縣毗連。
石林縣有漢、彝、白、哈尼、壯、傣、苗、回等26個民族。漢族占總人口的64.96%;彝族 占總人口的34.04%,占石林縣少數民族總人口的97.16%;苗族占總人口的0.29%;壯族總人口的0.27%;回族占總人口的0.11%。
雲南石林世界地質公園位於石林縣境內,距昆明78公里,是世界唯一位於亞熱帶高原地區的喀斯特地貌風景區,是首批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國家地質公園、世界地質公園,與北京故宮、西安兵馬俑、桂林山水齊名,成為中國四大旅遊勝地之一。
② 680個貧困縣就哪些縣城
省份 數量 國家級貧困縣 帶*的為民族自治縣 重慶市 14 萬州區(原四川省萬州三峽移民開發區)、秀山縣*、黔江區*、酉陽縣*、彭水縣*、石柱縣*、武隆縣、豐都縣、城口縣、巫溪縣、巫山縣、奉節縣、雲陽縣、開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5 墨玉
詳細名單 好像只有618個,其它的就不清楚了 河北省 39個 石家莊市:平山縣、靈壽縣、贊皇縣、行唐縣 張家口市:康保縣、張北縣、陽原縣、赤城縣、沽源縣、懷安縣、崇禮縣、尚義縣、蔚縣、萬全縣 承德市:平泉縣、灤平縣、隆化縣、豐
可以查的啊,記得以前是特困,現在是貧困.
在所有省份中,貧困縣最多的是西藏自治區,其全境都屬貧困縣,共有73個;其次是雲南,有73個;第三是陝西和貴州,各有50個.北京、天津、上海以及沿海的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9個省市沒有國家級貧困縣.
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是國家核定的貧困縣之一嗎
最新國家級貧困縣名單 省 區 市 數 量 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名單 河 北 39 石家莊市(3):平山縣、靈壽縣、贊皇縣 張家口市(1 O):康保縣、張北縣、陽原縣、赤城縣、沽源縣、懷安縣、崇禮縣、 尚義縣、蔚縣、萬全縣、(涿鹿縣趙家蓬
有宿遷和新沂
目前共有592個國家貧困縣(包括縣級行政單位區、旗、縣級市).國家為扶持貧困地區,設立國家級貧困縣標准,資格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認定,審批工作共進行過三次.少數民族自治地區有不同評定標准,稱民族自治地方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2012年3月,國家級貧困縣調整名單出爐,調出38區縣,但總數不變.
河南省(31個) 洛陽市:嵩縣、汝陽縣、宜陽縣、洛寧縣、欒川縣 信陽:新縣、息縣、固始縣、商城縣、光山縣、淮濱縣 商丘:虞城縣、睢縣、寧陵縣、民權縣 駐馬店:新蔡縣、確山縣、平輿縣、上蔡縣 南陽:淅川縣、桐柏縣、南召縣、社
國家級貧困縣,又稱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是國家為幫助貧困地區設立的一種標准.目前共有665個國家貧困縣(包括縣級行政單位區、旗、縣級市).國家為扶持貧困地區,設立國家級貧困縣標准,資格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認定,審批工作共進行過三次.少數民族自治地區有不同評定標准,稱民族自治地方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2012年3月,國家級貧困縣調整名單出爐,調出38區縣,但總數不變.2014年10月17日是我國第一個扶貧日.
③ 龍山鎮的歷史
龍山鎮以境內龍山書院移意而得名。古代龍山是西南絲綢路上的一條通道。明代龍山為勐弄帕土舍駐地,帕土舍下轄:赧場、街下、上路、革家坡、界牌、大坪子、橫山、董家寨、木康、那乃、後庫、廣林坡、孫家地等。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清政府改土舍制為鄉約制,龍山為雲從鄉約,雲從鄉約駐地為龍山,下轄4甲1香山,即首甲,轄太乙村、長庚巷、三元巷、東華村、由旺寨、古寺村、雲路村、朱衣巷、協上村、同昌巷、飛風凹、甘棠村、段寨巷、廣林坡、小壩地、深溝、老羊廠、辣柳塘、孔家寨、冬草嶺、勐連寨、黑坡、龍抱樹、楊梅山、長嶺崗、麥子地、尖山腳、碗場、蛇腰坡、芭蕉場、大坪子、沙溝、河底廠。二甲,轄街下、水星樓、張家寨、田心、文壁坡、老營房、赧場、石花溝、松樹坡、戶蚌、赧木寨、香果林、鐵廠河、戴家坡、紅木樹、白寨。三甲,轄姜家唐、達巷村、革家坡、吳家寨、騰龍地、雲龍村、龍王廟、大水溝、太平村、黑龍塘、上節街、羅古寨、正南村、南金村、界牌村、山寨、杞木林、蘺笆坡、一碗水、一把傘、蕎地窪、小廠、鍋底塘、二關、大關寨、三關。四甲,轄那乃(橫山)、橫山寨、楂子樹、新寨、高墾寨、姚家寨、邦歪、杞木寨、核桃坪、邦漢、紅木樹、石槽溝、木角寨、殷家地、老扁山、柞地、尖山腳、黃栗廠、大坪子、風吹坡、戶孔、蠻蚌田、大丹腰、板場、小寨、叢干、紅岩、蠻貊、小薄窩寨、甘塘、龍塘、龍井麥地、蠻旦、臘寨。香山(香山最高統治者為香山官),轄河頭街、河頭、山林果廠、尹兆廠、外界、上水岩。民國2年(1913),政府廢除了清代的雲從鄉約,新設村、里制。民國19年(1930),龍陵縣政府改村、里制為區、鄉(鎮),龍山被劃為第一區,區下轄首甲鎮、二甲鎮、三甲鎮、四甲鄉、香山鄉、蚌渺鄉。民國25年(1936),政府廢區改鄉(鎮)、保制,第一區改為龍山鎮,下轄14保。1950年3月,龍陵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龍山屬第二區管轄。同時,設立新中鄉為縣人民政府直屬鄉。1952年12月將新中鄉改為城關鎮。1958年9月縣人民政府實行區改公社,將縣城周圍的鄉,析置龍山人民公社,公社下轄7個管理區,即:雲山、龍山、大坪子、赧場、戶蚌、下龍、農場。1961年3月,龍山人民公社按縣人民政府規定,將下轄的管理區改為大隊,即:戶蚌、白塔、綜合場、龍山、上路、雲山、界牌、小場、尖山、赧場、大坪子、那乃、大竹林、邦納掌、趙家墳、勐外壩共16個大隊。1962年12月,龍山、先鋒、董華3個人民公社合並為龍山區,區下設小公社,即:雲山、赧場、大坪子、尹兆廠、河頭、戶孔、麥地、先鋒、董華、下龍共10個公社。1966年5月,龍山區首先改為紅旗公社,公社下設大隊,即:紅旗、前進、創業、楊梅山、橫山、大坪子、香柏河共7個大隊。1967年3月實行軍管後,成立了「抓革命,促生產」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主管公社一切工作。是年,紅旗公社所轄大隊同1966年一樣共7個大隊。1968年3月,紅旗公社成立革命委員會。1972年6月,因新用的「紅旗」、「創業」、「前進」、「勝利」等地名,給通郵、人員往造成混亂,全縣廢除了所使用的新地名。其間,恢復了龍山公社名稱,公社轄董華、雲山、東風、龍山、赧場、戶蚌、大坪子、楊梅山、香柏河、橫山10個大隊。1983年2月將龍山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為龍山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4月,龍山公社、城關鎮合置為龍山鎮,鎮下轄大隊改為辦事處,全鎮下轄雲山、龍山、白塔、赧場、白家寨、大坪子、楊梅山、香柏河、橫山、新寨、董華、核桃坪、居民13個辦事處(中國政區大典:1960年析置龍山鎮,1969年並入龍山公社)。1990年,龍山鎮轄13個辦事處。其中,赧場辦事處轄9個農業社、白家寨辦事處轄9個農業社、大坪子辦事處轄8個農業社、楊梅山辦事處轄10個農業、香柏河辦事處轄12個農業社、橫山辦事處轄6個農業社、新寨辦事處轄10個農業社、董華辦事處轄7個農業社、核桃坪辦公室處轄9個農業社、龍山辦事處轄9個農業社、白塔辦事處轄9個農業社、雲山辦事處轄10個農業社、龍陵街道辦事處轄11個居民組。2000年,實行村民(居民)自治,原辦事處全部改為村民委員會,即龍正居民委員會、龍山村民委員會、白塔村民委員會、雲山村民委員會、赧場村民委員會、大坪子村民委員會、白家寨村民委員會、楊梅山村民委員會、橫山村民委員會、香柏河村民委員會、新下寨村民委員會、董華村民委員會、核桃坪村民委員會。2001年12月實行村改居,撤銷龍山居委會、龍山行政村、白塔行政村、赧場行政村,成立龍山社區居民委員會、龍華社區居民委員會、白塔社區居民委員會、赧場社區居民委員會,其餘行政村建制不變。原河頭鄉1970年屬先鋒公社,1972年析建河頭公社,1984年改區,1988年改鄉。2005年,撤銷河頭鄉並入龍山鎮。
④ 龍陵縣地震局怎麼樣
簡介:根據《中共龍陵縣委 龍陵縣人民政府關於龍陵縣人民政府機構改革的實施意見》(龍發〔2010〕24號)精神,設立龍陵縣地震局,為行使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正科級。
注冊資本:21萬人民幣
⑤ 保山市龍陵縣下設多少個鄉鎮
龍陵縣轄 3 鎮 7 個鄉。即龍山鎮、鎮安鎮、勐糯鎮、龍江鄉、 臘勐鄉、碧寨鄉、龍新鄉、象達鄉、平達鄉、 木城鄉。
⑥ 龍陵縣的建制沿革
龍陵古稱「勐弄」、「黑水隴」。民國《龍陵縣志》記載,改勐弄為龍陵約在清朝初年,以山脈水勢為據,龍陵「自雪山起,至高黎貢山,高峰插天,直出雲表。左怒江,右龍江,由磨盤山、五峰山,達摩山,左旋黃草壩,橫結為龍陵」。據此,取龍川江之「龍」和高黎貢山南脈山巒陵崗綿亘之「陵」,故稱龍陵。
龍陵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繁衍,燒炭田坡、豆地坪、三江口、船口壩、大花石、馬鞍山等遺址證明。
先秦時期,龍陵屬濮部,即哀牢族。
漢初,(公元前206)至元始四年,「越」人西移境內,以龍川江一帶為「百越」部落,境內屬哀牢國地。
東漢永平十二年,置哀牢縣,境內屬永昌郡。
隋、唐時期,哀牢族東移,在古城寺設諸葛亮城,龍陵屬南詔國永昌節度。
宋代,大理國在怒江以西設軟化府,龍陵屬軟化府管轄。
元代,龍陵屬雲南省柔遠路,屬大理金齒宣撫司管轄。
明洪武十五年,明軍克復金齒,在潞江壩設長官司。
明洪武二十三年,在龍陵的勐淋,今鎮安,設守御所。
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改守御所為守御千戶所,轄18土舍,龍陵境域四至為:東至由旺250里與保山交界,南至街坡160里與芒市長官司交界,西至蠻連270里與騰越,今騰沖交界,北至盪習河180里與上江十五喧交界。
清乾隆三十五年,始建龍陵廳。
清雍正元年,將勐糯楊土舍劃歸施甸長官司管轄,區域為大寨、田坡、溝心寨、杞木林、大田壩。乾隆三十五年,將潞江、芒市、遮放3土司劃歸龍陵廳管轄。
清嘉慶二十一年,將施甸長官司管轄的勐糯劃歸龍陵廳,龍陵廳在勐糯設伙頭。
清光緒二十四年,中央勘界,將木邦宣撫司所轄勐板土千總劃歸龍陵廳管轄。
光緒二十五年,勐板土千總劃歸龍陵廳管轄,龍陵廳下設4鄉約、11伙頭、3土司、1千總。
民國初期,廢鄉約制,實行村、甲制。民國2年,改廳建龍陵縣。民國19年改村、甲制為區、鄉,龍陵下設8區、59鄉。民國21年龍陵縣管轄的芒市、遮放、勐板3土司劃出置設治局,龍陵縣總面積為3540平方公里,境域四至為:東至莽林寨、長安街250里處與保山縣分界,南至等谷、怒江250里處與鎮康、緬甸分界,西至遮冒、後庫250里與梁河、騰沖分界,北至高黎貢山分水嶺與保山、騰沖分界。
1949年11月11日,龍陵解放,在象達成立龍陵縣臨時人民政府,同年12月27日臨時人民政府遷往龍陵。1950年3月龍陵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廢除原鄉、保、甲制,實行區、鄉制,屬保山專員公署管轄,下設四個區,第一區駐鎮安、第二區駐龍山、第三區駐象達、第四區駐潞江壩,四個區共置27個鄉鎮人民政府。1952年劃為67個鄉鎮。
1952年12月,龍陵縣的後庫鄉劃歸騰沖縣,面積5平方公里,騰沖縣的漢弄村劃歸龍陵縣,面積5平方公里,龍陵縣的龍洞鄉、思臘鄉、等子鄉劃歸保山縣,面積110平方公里。
1969年6月將平達公社調整為勐興、平達兩公社。1972年6月將鎮安公社革命委員會調整為邦邁、鎮安兩公社革命委員會。1976年受地震影響,勐冒公社革命委員會由廖家寨遷往龍新。
1980年9月撤銷縣革命委員會,恢復縣人民政府。1983年2月勐興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為勐糯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3月,將邦邁、鎮安合並為鎮安區。
1984年4月龍山公社,城關鎮合置為龍山鎮。1984年4月,龍陵縣將14個公社改為10個區和1個鎮,區鎮下設121個鄉(鎮、辦事處)。
1987年撤區建鄉,1987年12月碧寨從臘勐分出成立碧寨鄉。
1988年4月龍陵縣將鎮安鄉改為鎮安鎮。1990年全縣共有10個鄉和2個鎮,鄉鎮下轄121個村(辦事處)。
2001年10月1日龍陵縣將勐糯鄉改為勐糯鎮。2001年12月全縣共有9個鄉和3個鎮,鄉鎮下轄117個村民委員會、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龍山社區、龍華社區、白塔社區、赧場社區),1642個農業生產合作社。
⑦ 誰接任雲南水利廳廳長
劉 剛,男,漢族,1963年4月生,雲南隆陽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80年12月參加工作。
1980年12月至1982年2月,中共雲南省委辦公廳機要幹部培訓班學習。
1982年2月至1985年2月,中共施甸縣委機要科科長。
1985年2月至1988年7月,中共昌寧縣委機要科科長。
1988年7月至1992年2月,中共保山地委機要局副局長。
1992年2月至1995年5月,保山地委機要局局長(副處級,其間:1992年9月至1995年7月,雲南省委黨校黨政專業大專班學習)。
1995年5月至1996年10月,中共保山地委辦公室副主任兼機要局局長。
1996年10月至1999年11月,中共保山地委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兼行署保密局長(其間:1997年9月至1999年7月,雲南省委黨校大學黨政專業學習)。
1999年11月至1999年12月,中共龍陵縣委副書記。
1999年12月至2000年2月,中共龍陵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副縣長、代縣長。
2000年2月至2001年8月,中共龍陵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
2001年8月至2006年2月,保山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秘書長、市政府辦公室黨組書記。
2006年2月至2006年4月,保山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市政府秘書長、辦公室黨組書記。
2006年4月至2012年10月,保山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其間:2006年9月至2009年7月,雲南省委黨校在職研究生班法律專業學習)。
2012年10月至2015年2月,中共保山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務副市長、市行政學校校長(兼)。
2015年2月至2015年10月,中共保山市委副書記。
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任雲南省水利廳黨組書記。
2017年3月至今任雲南省水利廳廳長、黨組書記。
⑧ 雲南省有哪些市
截止2018年,雲南下轄8個地級市、8個自治州,包括17市轄區、16縣級市、67縣、29自治縣。
8個地級市: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昭通市、保山市、麗江市、普洱市、臨滄市;
16個縣級市:安寧市、宣威市、水富市、騰沖市、芒市、瑞麗市、瀘水市、香格里拉市、大理市、楚雄市、蒙自市、個舊市、開遠市、彌勒市、文山市、景洪市。
(8)龍陵縣人民政府網擴展閱讀:
雲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位於東經97°31′至106°11′,北緯21°8′至29°15′之間,北回歸線橫貫本省南部,屬低緯度內陸地區。全省東西最大橫距864.9千米,南北最大縱距990千米。
全省國土總面積39.41萬平方千米,東部與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為鄰,北部與四川省相連,西北部緊依西藏自治區,西部與緬甸接壤,南部和寮國、越南毗鄰。雲南有25個邊境縣分別與緬甸、寮國和越南交界,國境線長4060千米,其中,中緬邊界1997千米,中老邊界710千米,中越邊界1353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