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日本房地產泡沫是怎麼回事
1,廣場協議。簡單說就是美國通過對當時的主要貿易夥伴日本,德國的貨幣貶值而進行的全球經濟再平衡。1985年9月之後,日元進入了快速升值軌道,匯率從美日240前後到1987年,美日匯率迅速升值到了120左右。
2,日銀的貨幣政策。迅速的貨幣升值必然帶來出口企業的困難,日本銀行當時的副總裁是三重野康,這個人和中國挺有淵源的,他父親曾當過滿洲時代的鞍山市長,他本人也是在中國長大的,對中國懷有故鄉一樣的感情。廣場協議後,大量美元套利資金進入日本,日本銀行最初採取了收縮措施來抑制快速的貨幣供給水平,但是遇到了美國和日本財政部(當時叫大藏省)的強烈反對,不得已向市場中提供了大量貨幣。所謂的廣場協議同時還約定日本擴大國內市場來平衡美國的出口,因此日本財務省也擴大了財政預算規模,這是日本樓市泡沫形成的外部環境。
3,日元升值抑制了日用消費品領域內的通貨膨脹上升。如此快速的日元升值,導致了日本進口價格水平整體下降,在86年甚至出現了通縮的趨勢。
4,以上諸種條件的合力迅速推高了日本股市和房地產泡沫。直到1989年,上記的三重野康繼任第26代日本銀行總裁後,採取了迅速的金融緊縮政策,日本股市泡沫和土地泡沫相繼破裂。
Ⅱ 日本房地產泡沫怎麼產生的
形成:1. 從1970年代時期開始,日本的銀行煩惱於向優良製造業企業的融資案件,於是開始傾向於向不動產、零售業、個人住宅等融資。
2. 1980年代以來,全球性的通貨緊縮形成了股票市場的上升通道。 加速上揚由於上述因素疊加在一起,日本國內興起了投機熱潮,尤其在股票交易市場和土地交易市場更為明顯。
Ⅲ 日本過去房地產泡沫對日本的經濟有什麼影響呢
新聞媒體對於日本的房地產泡沫總是會以「失落的20年」這樣消極的字眼去進行描述,雖然日本的房地產泡沫的確給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引發了一連串的家庭財政危機,導致無數炒房的大眾損失慘重,甚至不少銀行都不可避免地遭遇了破產的厄運。。。
我們國內的媒體,每當涉及鄰國日本的這段歷史,總是會習慣性地用悲觀的論調去陳述,覺得日本這樣的選擇似乎不太值得。經濟的發展陷入低迷,大眾消費慾望降低,不婚族、佛性青年這樣的新名詞相繼出現,給這個看似傳統又執著的日本社會添上了許多的變數。
總結
浮雲君覺得日本社會房產泡沫的破裂給社會帶來的負面效應是非常淺薄的,其益處遠遠大於消極影響。從日本十八年獲得十八個諾貝爾獎就能窺探一般。
而大眾所詬病的「低慾望社會」、「佛性年輕」不過是各國發展都普遍會經歷的一個過程而已。
Ⅳ 1989年日本房地產泡沫始末
1985年9月,美國、聯邦德國、日本、法國、英國五國財長簽訂了「廣場協議」,決定同意美元貶值。為刺激日本經濟的發展,日本中央銀行採取了非常寬松的金融政策,鼓勵資金流入房地產以及股票市場,致使房地產價格暴漲。
美元貶值(大量增發美元)後,大量國際資本進入日本的房地產業,更加刺激了房價的上漲。受房價驟漲的誘惑,許多日本人開始失去耐心。他們發現炒股票和炒房地產來錢更快,於是紛紛拿出銀行的積蓄進行投機。
到1989年,日本的房地產價格已飆升到十分荒唐的程度。當時,國土面積相當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日本,其地價市值總額竟相當於整個美國地價總額的4倍。到1990年,僅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的總地價。
一般工薪階層即使花費畢生儲蓄也無力在大城市買下一套住宅,能買得起住宅的只有億萬富翁和極少數大公司的高管。
1991年後,隨著國際資本獲利後撤離,由外來資本推動的日本房地產泡沫迅速破滅,房地產價格隨即暴跌。到1993年,日本房地產業全面崩潰,個人紛紛破產,企業紛紛倒閉,遺留下來的壞賬高達6000億美元。
從後果上看,20世紀90年代破滅的日本房地產泡沫是歷史上影響時間最長的一次。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擊了房地產業,還直接引發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受此影響,日本迎來歷史上最為漫長的經濟衰退,陷入了長達15年的蕭條和低迷。即使到現在,日本經濟也未能徹底走出陰影。
人們常稱這次房地產泡沫是「二戰後日本的又一次戰敗」,把20世紀90年代視為日本「失去的十年」。
(4)日本房地產泡沫擴展閱讀
原因
1、日本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步伐加快
在日本歷史上,1985年是一個極具特殊意義的年份,這一年日本發生了許多足以影響日本歷史、改變日本命運的大事。
戰後,日本的經濟和金融都有著濃厚的「封閉」和「管制」色彩。20世紀70年代,日本開始了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進程。20世紀80年代,這一進程迅速加快。1985年,日本政府發表了《關於金融自由化、日元國際化的現狀與展望》公告,揭開了日本經濟、金融全面自由化、國際化的序幕。
2、日本政治國際化進程加速
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日本要從一個「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而日美關系將成為「政治大國」的基石。在1985年的「廣場會議」和1986年的「盧浮宮會議」中,日本均成為美國最堅定的盟友。
3、日本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
從1980年起,國際社會要求日本開放國內市場、改變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的呼聲越來越高。1985年的日本《經濟白皮書》指出: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不可持續,日本必須擴大內需,以緩和與國際社會的關系。
1985年的日本,同時面臨著三個重大的戰略轉變:由「管制經濟」向「開放經濟」轉變;由「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轉變;由「外需主導型經濟」向「內需主導型經濟」轉變。如此重大而深刻的變革集中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有可能使宏觀政策失去迴旋的空間。
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國內政策協調與國際政策協調等問題交織在一起時,宏觀政策的權衡、選擇和調整會變得非常困難,可能會因失去平衡而出現嚴重失誤。
Ⅳ 日本是如何應對房地產泡沫經濟的
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經歷了房地產泡沫破裂的過程,給經濟帶來不小的沖擊。日本房產尤其是首府東京的房產在泡沫產生和恢復的過程中有沒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呢?
以東京為中心的日本首都圈在建設過程中,在一開始就提前預判,以產業分散布局和便捷的交通等方式有效防止了房價集中上漲。雖然在上世紀80年代因綜合原因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巨大房地產泡沫,但在政府及時有效的控制下,房價非正常飆升得到了抑制。
分散城市功能,避免人口過分集中
分散城市功能,避免大量人口向某一或某些核心、次核心城市聚集,從而控制房價集中上漲。在東京都市內,由於新宿、池袋等次中心地區的建設,東京都原有核心城區的人口和住房壓力得到分散,避免了房價集中上漲。而在東京城市圈內,政府對橫濱、川崎、八王子等15個衛星城進行了不同的城市功能規劃,各個衛星城因具備一定獨立的產業和經濟基礎而避免人口過度集中,當地民眾可以就近擇業和定居,並不會特別嚮往核心或次核心城市,有效緩解因人口集聚而產生的房價地價壓力。
交通便捷,為購房者提供更多選擇
便捷的交通分散了人們的居住地,從而間接對特定地區房價產生抑製作用。目前,東京都市圈內擁有近萬公里的軌道交通,其中郊區鐵路2000多公里。與此同時,在各條鐵路沿線站點,大量的停車場建設保證了人們出行的便利。現在,東京平均軌道交通網密度達到約每平方公里300米,在東京都內的23區更達到每平方公里1010米。便捷的交通讓民眾對居住地的選擇不再單一,大量工薪族在交通保障下有積極性購買遠郊有升值潛力的廉價房,間接對核心、次核心城市房價起到抑製作用。
面對泡沫,政府及時有效地管控
在面對房地產泡沫時,政府及時有效的管控措施尤為重要。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日本房價在日元大幅度升值和政府寬松貨幣政策刺激下大幅上漲。短短幾年內,東京地價市值上漲至相當於整個美國的地價,房地產泡沫到了一觸即破的危險境地。在這種背景下,日本大藏省(該省主管財政、金融和稅收,至2000年取消)於1990年3月27日發布「金融機構不動產融資總量限制」的通知,開始對房地產融資進行限制。這一被稱為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引火擎」的管制措施對抑制房價上漲產生了顯著效果。自此以後,日本各大銀行開始大幅度減少發放有關房地產的貸款規模,提高貸款利率,並開始徵收地價稅。1991年以後,日本三大都市圈的地價開始明顯下降,目前日本的住宅價格還不到泡沫時期的一半。
Ⅵ 日本1991年房地產泡沫是什麼原因
您好,1985年日本經濟空前繁榮,「買下美國」「日本可以說不」盛行。在低利率、流動性過剩、金融自由化、國際資本流入等刺激下,1986-1990年日本房地產催生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泡沫,僅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的土地價格。隨後在加息、管制房地產貸款和土地交易、資本流出等壓力下,房地產大泡沫轟然倒塌,隨後房價步入漫長下跌之旅,日本經濟陷入失落的二十年。
Ⅶ 日本的房地產泡沫是怎麼一回事
日本的房地產泡沫
1985 年9月,美國、聯邦德國、日本、法國、英國五國財長簽訂了「廣場協議」,決定同意美元貶值。
為刺激日本經濟的發展,日本中央銀行採取了非常寬松的金融政策,鼓勵資金流入房地產以及股票市場,致使房地產價格暴漲。
美元貶值(大量增發美元)後,大量國際資本進入日本的房地產業,更加刺激了房價的上漲。
受房價驟漲的誘惑,許多日本人開始失去耐心。他們發現炒股票和炒房地產來錢更快,於是紛紛拿出銀行的積蓄進行投機。
到1989年,日本的房地產價格已飆升到十分荒唐的程度。當時,國土面積相當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日本,其地價市值總額竟相當於整個美國地價總額的4倍。到1990年,僅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的總地價。一般工薪階層即使花費畢生儲蓄也無力在大城市買下一套住宅,能買得起住宅的只有億萬富翁和極少數大公司的高管。
1991年後,隨著國際資本獲利後撤離,由外來資本推動的日本房地產泡沫迅速破滅,房地產價格隨即暴跌。
到1993年,日本房地產業全面崩潰,個人紛紛破產,企業紛紛倒閉,遺留下來的壞賬高達6000億美元。
從後果上看,20世紀90年代破滅的日本房地產泡沫是歷史上影響時間最長的一次。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擊了房地產業,還直接引發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受此影響,日本迎來歷史上最為漫長的經濟衰退,陷入了長達15年的蕭條和低迷。即使到現在,日本經濟也未能徹底走出陰影。
人們常稱這次房地產泡沫是 「二戰後日本的又一次戰敗」,把20世紀90年代視為日本「失去的十年」。
Ⅷ 上世紀80年代日本房地產泡沫怎麼產生的
日本泡沫經濟是日本在19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出現的一種日本經濟現象。這次經濟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機活動的支撐,因此隨著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經濟出現大倒退,此後進入了平成大蕭條時期。
當時日本政府為了補貼因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擊的出口產業,開始實行金融緩和政策,於是產生了過剩的流通資金。
根據不同的經濟指標,這段時期的長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間的4年零3個月的時期。這是日本戰後僅次於60年代後期的經濟高速發展之後的第二次大發展時期。
(8)日本房地產泡沫擴展閱讀:
上世紀80年代後期日本的政策失誤是造成泡沫變大的重要原因。1985年東京的土地價格開始飆升。1986年波及到大阪等大城市。1987年以後才波及到日本全國各地。
如果日本政府在1987年左右能夠採取果斷措施,泡沫就不會變大,其危害也會很小。1985年9月22日,著名的《廣場協議》發生,日元開始迅速升值,匯率從1美元∶240日元升值到1美元∶120日元左右只用了兩年時間。
廣場協議在日本的經濟史上具有轉折意義是不爭的事實,但是美國用廣場協議打敗了日本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