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古稀雙慶
擴展閱讀
今年母親節是幾號 2025-08-18 10:43:34

古稀雙慶

發布時間: 2021-10-02 21:29:38

① 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是多少歲

141歲。

「花甲重逢還長三七歲月,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這是一副對仗工整,構思奇妙的祝壽妙聯。

乾隆五十年,乾隆皇帝在「乾清宮」開千叟宴,應邀赴宴的人達三千九百多人。其中有一老叟一百四十一歲,乾隆皇帝便以此為題,與紀曉嵐對句。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歲月。」乾隆出了上聯。

紀曉嵐思索片刻,當即對出下聯:「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

我國俗語「人生七十古來稀。」古稀雙慶,就是兩個七十為一百四十歲,再加一度春秋,就是一百四十歲加一歲,也是一百四十一歲。對句絕妙。

這是個說一老者年紀的對聯,上下聯都是指141歲。

60為花甲,花甲重逢為120,三七21,共141歲。60*2+3*7=141。

古稀為70歲,古稀雙慶為140,一度春秋為1歲,共141歲。70*2+1=141。

按我國古代紀年法,六十為花甲。「花甲重逢」,即兩個「花甲」,為一百二十歲,三七歲月,即三七為二十一歲。這樣一百二十歲,加上二十一歲,共為一百四十一歲。出聯稱奇。

對聯形式

顧名思義,對聯是要成「對」的,即由上聯和下聯所組成。上下聯字數必須相等,內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聯能「聯」起來(平仄相對),兩句不相關聯的句子隨便組合在一起不能成為對聯。

對聯一般都是豎寫,上聯末字(仄聲)貼在右邊(上手),下聯末字(平聲)貼在左邊(下手)。

對聯的對仗,雖然與詩有相同之處,但它比詩要求更嚴。對聯有寬對和狹對之分。寬對只要求上下聯內容有聯系即可成聯,而狹對則要嚴格按《笠翁對韻》的標准來撰寫。不過在實用對聯中,採用寬對較多,而狹對則往往因為對仗的要求太嚴,束縛了人們的思維,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應用。

② 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 古稀雙慶,更多一個春秋的故事

乾隆年間,國泰民安。有一年,乾隆南巡時遇到一個老壽星,高齡是141歲,乾隆私下得知後想考一下大學士紀曉嵐,於是出一上聯: 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 紀曉嵐何等聰明,知道60歲為一個花甲,花甲重開就是六十乘以二,得一百二十歲,加上「三七」是三乘以七等於二十一歲,即一百四十一歲。紀曉嵐立刻對出下聯: 古稀雙慶,更多一個春秋

③ 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 的意思是什麼

是祝福老人郭鍾岳141歲高齡的意思。

古稀指70歲,雙慶是兩個70歲,也就是140歲的意思,再加一度春秋,也就是加上1年,正好141歲。

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正月初六日,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適逢乾隆喜添五世元孫,乾隆帝為表示其皇恩浩盪,在乾清宮如期舉行了千叟宴。宴會場面之大,實為空前。

當時推為上座的是一位最長壽的百歲老人郭鍾岳倍受賞齎。據說已有141歲。乾隆和紀曉嵐還為這位老人作了一個對子:

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

根據上聯的意思,兩個甲子年120歲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歲。下聯是古稀雙慶,兩個七十,再加一,正好141歲。堪稱絕對。

(3)古稀雙慶擴展閱讀: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農歷三月,康熙皇帝玄燁60壽誕,他在暢春園舉辦了第一次千叟宴,宴請從天下來京師為自己祝壽的老人。千叟宴是清帝康熙、乾隆等為籠絡臣民而舉行的大型酒宴,因赴宴者均為老人,故稱之。

首次舉辦的千叟宴,年65歲以上年長者,官民不論,均可按時到京城參加陽春園的聚宴。當時赴宴者有千餘人,皆系耄耋長者,社會各階層次人物皆有,從這次千叟宴的舉辦,各地掀起敬老愛老之風,可謂盛行。

康熙時期千叟宴宏大的場面給幼小的弘歷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繼位後,效法其祖父,也舉辦了兩次千叟宴。

千叟宴宴請中人,最著名的就是百歲老人郭鍾岳(1680-?),字叔吾,又字叔藩,號外峰,福建人。

乾隆四十九年,以福建欽賜進士郭鍾岳年屆一百四十一歲,來浙迎鑾,賞國子監司業。 97歲中舉,在溫州39年,算起來至少有136歲。其他的記載,乾隆五十年(1785)正月六日,被接到北京參加千叟宴,在宴會上受皇帝賞賜甚豐。乾隆皇帝還特贈詩,有「誠雲天下老」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千叟宴

④ "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還多一個春秋「是什麼意思

這是一副祝壽對聯,是指壽星一百四十一歲。

古代採用干支紀年法,天乾和地支一個循環為六十年,甲為天干之首,子為地支之首,通常以甲子代指六十年,甲子也稱花甲;重開意為兩個甲子,再加上三七二十一歲則為一百四十一歲;

古稀也是古代代指年齡,「人生七十古來稀」,古稀指人到了七十歲,春秋指一年,古稀雙慶為一百四十歲加上一歲則為一百四十一歲。

(4)古稀雙慶擴展閱讀:

古代年齡稱謂:

二十歲

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發:束發,扎結頭發,古人男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志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三十歲

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壯:正當壯年。古代三十歲為壯。唐魏徵《是漸不克終疏》:「貞觀之初,時放克壯。」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歲。

四十歲

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

五十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縮略語。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六十歲

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60歲為「耳順之年」。

花甲:天乾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花甲:我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所謂干支,是天乾地支的簡稱。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

七十歲

從心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70歲為「從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八十歲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均指八九十歲。九十歲也可稱耄耋之年。

九十歲

上壽:九十為上壽。

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一百歲

期頤:指百歲高壽。期頤:期,朱熹講是「周匝之義」,即轉過一圈了,「謂百年已周」。頤,朱熹講是「謂當養而已」。即生活起居詩人養護。期頤就是指百歲之人。期頤指一百歲。「期頤」是人壽至「百歲」的特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年齡稱謂

⑤ 「花甲重逢又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是什麼意思

花甲重逢又加三七歲月:花甲是60歲,重逢就是120歲,三七歲月是21歲,加起來就是141歲。

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古稀是70歲,雙慶就是140歲,一度春秋是1歲,加起來就是141歲。

這是一副對聯,出自乾隆五十年正月初六紀曉嵐在千叟宴上作出的。花甲,專指六十歲,古稀,專指七十歲,這兩個都是習語。

(5)古稀雙慶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農歷三月,康熙皇帝玄燁60壽誕,他在暢春園舉辦了第一次千叟宴,宴請從天下來京師為自己祝壽的老人。千叟宴是清帝康熙、乾隆等為籠絡臣民而舉行的大型酒宴,因赴宴者均為老人,故稱之。

首次舉辦的千叟宴,年65歲以上年長者,官民不論,均可按時到京城參加陽春園的聚宴。當時赴宴者有千餘人,皆系耄耋長者,社會各階層次人物皆有,從這次千叟宴的舉辦,各地掀起敬老愛老之風,可謂盛行。康熙時期千叟宴宏大的場面給幼小的弘歷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繼位後,效法其祖父,也舉辦了兩次千叟宴。

清昭槤的《嘯亭續錄·千叟宴》中記錄了康熙、乾隆時期千叟宴的盛況:「康熙癸巳, 仁皇帝六旬,開千叟宴於乾清宮 ,預宴者凡一千九百餘人; 乾隆乙巳, 純皇帝以五十年開千叟宴於乾清宮 ,預宴者凡三千九百餘人,各賜鳩杖。

丙辰春,聖壽躋登九旬,適逢內禪禮成,開千叟宴於皇極殿 ,六十以上預宴者凡五千九百餘人,百歲老民至以十數計,皆賜酒聯句。」

⑥ 花甲重逢還長三七歲月,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是說多少歲

一百四十一歲。

「花甲重逢還長三七歲月」中,花甲,指60歲。花甲一詞出自中國古代歷法,以六十年為一循環,一循環稱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號繁多且相互交錯,又稱花甲。「花甲之年」也叫「耳順之年」。

花甲重逢即一百二十歲,「多一度春秋」即加三七二十一歲,即一百四十一歲。

「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中,古稀,稱人年七十。古稀,原有古來稀少,而今也不多含義。古稀即七十歲。

古稀雙慶即一百四十歲,「多一度春秋」即加一年,同樣是一百四十一歲。

(6)古稀雙慶擴展閱讀:

「花甲重逢還長三七歲月,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出自清代乾隆和紀曉嵐的對聯,是乾隆和紀曉嵐在千叟宴上為一位141歲的古稀老人作的對子。上聯為乾隆所作,下聯為紀曉嵐所作。

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正月初六日,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適逢乾隆喜添五世元孫,乾隆帝為表示其皇恩浩盪,在乾清宮如期舉行了千叟宴。宴會場面之大,實為空前。

席間,乾隆召一品大臣及90歲以上者至御前,親賜飲酒。又命皇子、皇孫、皇曾孫在殿內依次敬酒。賜予大家詩刻、如意、壽杖、朝珠、繒綺、貂皮、文玩、銀牌等。

當時推為上座的是一位最長壽的百歲老人郭鍾岳倍受賞齎。據說已有141歲。乾隆和紀曉嵐還為這位老人作了一個對子:

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

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

根據上聯的意思,兩個甲子年120歲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歲。下聯是古稀雙慶,兩個七十,再加一,正好141歲。堪稱絕對。

⑦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再多一度春秋出處

28位粉絲
花甲重放:60*2=120 三七歲月:3*7=21 120+21=141
古稀雙慶:70*2=140 多一個冬秋:1 140+1=141

⑧ 古稀雙慶

141歲.花甲是60歲,重逢就是兩個,120,三七歲月就是21年,結果是141;古稀是70,雙慶就是140,加上一度春秋還是141

⑨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

上下聯的數字分別都是141,此聯出處是有典故的。
原文是「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又多一個春秋」,是原自乾隆皇帝千叟宴的那個老人141歲,花甲,專指六十歲。古稀,專指七十歲。這兩個都是習語。這副對聯是乾隆皇帝與紀曉嵐在乾清宮開千叟宴時,為賀一位老人一百四十一歲而作,除習語而外,還用了積算。花甲重開,即兩個六十。三七,即二十一。古稀雙慶,即兩個七十。兩聯說的都是一百四十一歲。
乾隆五十年正月初六,乾隆皇帝在乾清宮賜下千叟宴,62歲的紀曉嵐也奉詔參加。
千叟宴是怎麼來的呢?原來聖祖康熙皇帝為了顯示文治武功、天下太平,並慶祝多民族大融合,設千叟宴,大凡德高望重、年齡在65歲以上、不論官民都可參加,依年齡大小分梯次大宴3天,熱鬧非凡。宴會總共舉辦過4回,第一回是康熙52年,第二回是康熙60年。第二回舉辦千叟宴時,恰逢康熙登基一個甲子。除神話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外,康熙帝統治天下開創了空前紀錄,漢武帝也不過55年。當時,乾隆皇帝才12歲。看到宴會場面這樣盛大,他記憶深刻,所以到他在位50年時,他也學康熙爺舉辦千叟宴,宴請全國耆老,而縣城規定60歲以上者均可參加。
那天,3000多人出席了宴會。君臣聯吟,作詩唱和,多達3400餘首。凡參加宴會者,皇上都有賞賜。禮品中有如意壽杖、繒綺、貂皮、文玩、銀牌等物,參加此次宴會的年齡最高者是一位141歲的老壽星。乾隆帝見到這老壽星,一時興起,即吟出上聯:「古稀雙慶又添一度春秋。」讓眾官員吟出下聯,但當時個個張口結舌,無以對答。正在這時,紀曉嵐慢慢走上前來,高聲吟道:「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又多一個春秋。」眾人嘖嘖稱贊。乾隆帝非常高興,當即頒下賜品。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⑩ 花甲重逢還長三七歲月 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是什麼對聯

這是一副對仗工整,構思奇妙的祝壽妙聯。

乾隆五十年,乾隆皇帝在「乾清宮」開千叟宴,應邀赴宴的人達三千九百多人。其中有一老叟一百四十一歲,乾隆皇帝便以此為題,與紀曉嵐對句。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歲月。」乾隆出了上聯。

紀曉嵐思索片刻,當即對出下聯:「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

我國俗語「人生七十古來稀。」古稀雙慶,就是兩個七十為一百四十歲,再加一度春秋,就是一百四十歲加一歲,也是一百四十一歲。對句絕妙。

這是個說一老者年紀的對聯 上下聯都是指141歲.

60為花甲,花甲重逢為120,三七21,共141歲.60*2+3*7=141;

古稀為70歲,古稀雙慶為140,一度春秋為1歲,共141歲.70*2+1=141。

按我國古代紀年法,六十為花甲。「花甲重逢」,即兩個「花甲」,為一百二十歲,三七歲月,即三七為二十一歲。這樣一百二十歲,加上二十一歲,共為一百四十一歲。出聯稱奇。

(10)古稀雙慶擴展閱讀

對聯形式

顧名思義,對聯是要成「對」的,即由上聯和下聯所組成。上下聯字數必須相等,內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聯能「聯」起來(平仄相對),兩句不相關聯的句子隨便組合在一起不能成為對聯。

對聯一般都是豎寫,上聯末字(仄聲)貼在右邊(上手),下聯末字(平聲)貼在左邊(下手)。

對聯的對仗,雖然與詩有相同之處,但它比詩要求更嚴。對聯有寬對和狹對之分。寬對只要求上下聯內容有聯系即可成聯,而狹對則要嚴格按《笠翁對韻》的標准來撰寫。不過在實用對聯中,採用寬對較多,而狹對則往往因為對仗的要求太嚴,束縛了人們的思維,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應用。

對聯的平仄規律,與詩基本相同,一般套用律詩的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則。

如何斷定對聯的上下聯呢?除從聯文的內容中去辨別,更為重要的是從聯文字尾的平仄聲去判定。對聯嚴格規定上聯末字用仄聲,下聯末字用平聲。後人稱這種規則為仄起平落。必須注意的是: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四聲」有些不同。自從推廣漢語拼音化,和以北京語音為全國通用語言以後,同一漢字的平仄發生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