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狗彘
擴展閱讀
今年母親節是幾號 2025-08-18 10:43:34

狗彘

發布時間: 2021-10-02 23:51:23

⑴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中「食」的讀音

讀:[shí]

一、食的釋義:

1、吃。特指吃飯。

2、吃的東西。

3、供食用或調味用的。

4、人所見到的日、月虧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現象。

二、組詞:

食物、食品、食用、食鹽、捕食

啄食、糧食、耳食、美食、食堂

(1)狗彘擴展閱讀

一、字源演化:

二、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食,一米也。從皀,亼聲。或說亼皀也。凡食之屬皆從食。

白話版《說文解字》:食,一粒米。字形採用「皀」作邊旁,採用「亼」作聲旁。也有的人說,字形是由「亼、皀」會義。所有與食相關的字,都採用「食」作邊旁。

三、相關組詞:

1、食品[shí pǐn]

商店出售的經過加工製作的食物。

2、食物[shí wù]

可以充飢的東西。

3、食用[shí yòng]

做食物用。

4、食鹽[shí yán]

無機化合物,成分是氯化鈉,有海鹽、池鹽、岩鹽和井鹽四種。無色或白色晶體,有鹹味。用於制染料、玻璃、肥皂等,也是重要的調味劑和防腐劑。通稱鹽。

5、捕食[bǔ shí]

(動物)捕取食物。

⑵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殍而不知發.什麼意思

意思是: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不知道開倉賑濟。
出自:《孟子弟子錄-寡人之於國也》
這篇文章寫孟子同梁惠王的談話。當時各國為了要增產糧食和擴充兵員,都苦於勞動力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鄰國爭奪百姓,採取了自以為「盡心」的措施,可是目的並沒有達到。
孟子抓住了這個矛盾,指出梁惠王的「盡心」並不能使百姓歸順,同時提出自己的主張,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國的根本辦法。
梁惠王口口聲聲說「於國盡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哪裡談得上「盡心」呢?「狗彘食人食」和「塗有餓莩」形成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不平等。接著作者針對統治者歸罪於歲的推諉,運用比喻進行駁斥:「塗有餓莩」歸罪於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殺之」歸罪於武器一樣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統治者的虐政。

⑶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的翻譯是什麼

意思為:豬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設法制止。出自孟子的《寡人之於國也》。

(3)狗彘擴展閱讀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他是子思(孔子孫,名伋)的再傳弟子,曾游說齊、宋、滕、魏等國。當時「天下方務於合從連橫,以攻伐為賢」,孟子卻說「唐、虞、三代之德」。

《寡人之於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了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統一天下的問題。「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為文章點睛之筆,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實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⑷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的而什麼意思

豬狗吃百姓的東西卻不約束制止,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開倉濟糧。

出處:《孟子》之《寡人之於國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句意:現在,豬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設法制止,路上出現餓死的人而不知道賑濟飢民,人死了反而說『與我無關,是年成不好的緣故』這和把人殺了反而說『與我無干,是武器殺的』又有什麼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夠不歸罪於荒年,這樣,普天下的百姓便會湧向您這兒來了。」
釋疑:統治者養的豬狗都吃的是好東西,而不知道賑濟飢民,讓老百姓卻活活的餓死。那麼就可以理解了。

⑸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是什麼意思

文章講的是窮人們沒有吃的的時候,富人有吃的,並且富人們用吃的喂狗喂豬。要是所有的人都沒吃的,他們的豬狗當然不會有吃的。也就是統治者養的豬狗都吃的是好東西,而不知道賑濟飢民,讓老百姓卻活活的餓死。

出處:《孟子》之《寡人之於國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句意:現在,豬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設法制止,路上出現餓死的人而不知道賑濟飢民,人死了反而說『與我無關,是年成不好的緣故』這和把人殺了反而說『與我無干,是武器殺的』又有什麼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夠不歸罪於荒年,這樣,普天下的百姓便會湧向您這兒來了。」

執政者要阻止,如果是不管,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最後會導致的結果:窮人起義 。朝中另一股勢力藉此推翻現在的執政者。

(5)狗彘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戰國時期,列國爭雄,頻繁的戰爭導致人口大批遷徙傷亡。而當時既無國籍制度,也無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隨意地去尋找自己心目中的樂土。哪一個國家比較安定、富強、和樂就遷到那個國家為臣民。而一個國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個國家足穩定繁榮昌盛的標志之一。

因此,各個諸供為稱雄,都希望自己的國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寡人之於國也》選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該篇上部分的第三章。據《史記·魏世家》記載,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禮厚幣以招賢者」,於是賢者數人其中就有孟子不遠千里來到魏都大梁。

二人一見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國」的良策,孟子則以「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為對,指出專言求利的嚴重危害性和躬行仁義的重要意義。二人另一次會面是在禽獸嬉遊的池沼邊上。

梁惠王得意地問孟子:「賢者亦樂此乎?」孟子以「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為對,並通過歷史事實的對比,證明了賢者「偕樂」與不賢者「獨樂」的不同結果:文王關愛百姓,百姓愛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樂;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樂。

正是在接觸、交談的過程中,孟子與梁惠王彼此有了進一步了解,於是有了《寡人之於國也》這篇傳誦千古的政事問答。

⑹ 雞豚狗彘之畜 無失其時什麼意思

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寡人之於國也》中有這么幾句「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其中「雞豚狗彘之畜」中的「之」字我理解為是賓語前置的標志可以嗎?而高一課本上的解釋是將這個「之」解釋為:代詞,復指「雞豚狗彘之畜」.
請問作何解較好啊?
可以,此是賓語以代詞「之」復指而前置.首先要清楚畜之含義,《說文》:「畜,田畜也」,若膺先生曰:「田畜謂力田之蓄積也」.《類篇》:「畜,養也」,在這個句子中,畜是畜養之意.朱子集註:畜,養.
雞、豬和狗一類家畜不錯過它們的繁殖時節

⑺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是什麼意思

要單解釋這個字的意思,我認為他是做名詞的首先.然後與後面的句子聯系起來,它講的是一種"飼養(方法)"才對,後面是對這種方法的解釋,你仔細想想,有點非限制性定語從句的意思.

⑻ 「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陽面上的道學家,陰面上的夫人,穿著打扮儒雅,行為卻向豬狗一樣。

明代晚期,社會動盪不安。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階級矛盾日益尖銳。艱難生長的資本主義萌芽遭受腐敗政治與封建經濟的摧殘,發展極其緩慢。

在歷史的發展面臨重大抉擇的關頭,地主階級內部改革派與保守派之間在政治上、思想上展開了激烈的較量,因循守舊反對改革的傳統思想孔孟之道、程朱理學等遭到了猛烈的沖擊。

出處:明代 李贄《三教歸儒說》

原文節選:

人益鄙而風益下矣!無怪其流弊至於今日,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然也。

譯文:

人越來越卑鄙,世風也每況愈下,難怪這種弊端流傳到了今天,陽面上的道學家,陰面上的夫人,穿著打扮儒雅,行為卻向豬狗一樣。

(8)狗彘擴展閱讀

李贄最痛恨維護封建禮教的假道學和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衛道士、偽君子。他指斥那些所謂的道學家們:名利心太重,太護短,實多惡也。

開口談學,便說你為自己,我為他人;你為自私,我欲利他,實際上都是讀書為了當高官,為了發財,全是為自己打算,沒有一人為百姓謀福利。如此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偽君子,反倒不如市井小人實實在在,幹啥說啥。他還進一步指斥道學家們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假道學。李贄對程朱理學及衛道士們的揭露真可謂一針見血,句句中的。

⑼ 寡人之於國也中的雞豚狗彘之畜 彘是指豬 那豚指什麼

豚也是指豬。

基本字義:

1、〔~鼠〕哺乳動物,亦稱「荷蘭豬」、「天竺鼠」。

2、小豬,亦泛指豬:~肩。~蹄。~兒(謙稱自己的兒子)。

組詞如下:

海豚、河豚、豚鼠、江豚、豚肉、孤豚、土豚、雞豚、豚子、炮豚、豚肩、豭豚、賁豚、豚犢、豚柵、豚尾、珠豚、蒸豚、豚脅、豚佩、豚肘、鱖豚、圈豚、奔豚、楊豚、豚拍、豚臑、豚醪、倭豚、豚蹄、

(9)狗彘擴展閱讀

雞豚狗彘之畜:雞、豬和狗一類家畜

字源解說

文言版《說文解字》:豚,小豕也。從彖省,象形。從又持肉,以給祠祀。凡豚之屬皆從豚。豚,篆文從肉豕。

白話版《說文解字》:豚,小豬。字形採用省略了「口」的「彖」作邊旁,象形。採用「又」作邊旁,像一手持肉,以便祭祀。所有與豚相關的字,都採用「豚」作邊旁。豚,篆文字形採用「肉、豕」會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