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龍抬頭了嗎
2021年龍抬頭是農歷二月初二,陽歷3月14日,星期天。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又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時稱為挑菜節。人們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在來年裡能夠打豐收,順順利利。
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主管雲雨,而農歷「二月二」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說,農歷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律,但古人認為這是「龍」的功勞。而且,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
2. 福州二月二吃什麼食物
福州二月二吃的食物:
1、芥菜飯
農歷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浙江溫州傳統的習俗。芥菜爽口好吃,含有大量葉綠素及維生素C,經常食用能提高免疫能力,增強抵抗力,所以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因為芥菜味苦,用來悶飯代表年已經過完了,大家過好吃苦耐勞的准備,為新的一年奮斗的用意。
二月二龍抬頭風俗:
祭龍
在過去,龍抬頭節是祭祀龍神的日子,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到龍神廟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龍神,祈求龍神興雲化雨,保佑一年五穀豐登。不過,在很多地區,特別是南方,人們也把二月初二作為「土地公生日」,舉行社祭,祭祀土地神。
撒灰
將灰撒在門前,謂之「攔門辟災」;將灰撒在牆角,意在「辟除百蟲」;將灰撒在院中,作大小不等的圓圈,並象徵性地放置一些五穀雜糧,稱做「圍倉」或「打灰囤」,以祝豐年;將灰撒在井邊,呼曰「引龍回」,以求風調雨順。
3. 龍抬頭有哪些傳統風俗
2021年龍抬頭是農歷二月初二,陽歷3月14日,星期天。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又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時稱為挑菜節。人們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在來年裡能夠打豐收,順順利利。
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主管雲雨,而農歷「二月二」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說,農歷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律,但古人認為這是「龍」的功勞。而且,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
4. 龍皮是什麼飯
農歷二月初二,是我國傳統的節日「龍頭節」,也被稱之為「青龍節」。在我國民間自古以來就有「二月二,龍抬頭」,「二月二,剃龍頭」這些俗語,據說,在這天理發可以給人們帶來一年的好運,寓意著「龍抬頭,走好運」。所以每逢二月二,大大小小的理發店都是爆滿的節奏,畢竟人們都想圖個好兆頭。
在這天,除了剃龍頭,不少地區也有「吃龍食」的習俗。「龍食」的種類就比較多了,有「龍皮」「龍須」「龍頭」「龍耳」「龍眼」「龍膽」等等,這些「龍食」是人們根據龍的形態而起名的。在我們當地,基本上都會挑選兩種來吃,做上幾種龍食吃,給家人都沾沾「龍氣」,希望來年健康順利。
一、蔥花餅(龍皮)
蔥花餅顏色金黃酥脆,猛一看,和龍皮還真有幾分相似,用蔥花餅來比喻龍皮還是十分形象的。在不少地區,這天都有吃蔥花餅的習俗,燙好的蔥花餅直接撕著吃,寓意「撕龍皮」。
二、豬頭肉(龍頭)
在我們當地,流傳著「龍抬頭、吃豬頭」這樣一句俗語。往年的這個時候,熟食店裡的生意都會異常火爆,不少人家都會購買一些豬頭肉來吃,豬頭象徵著「龍頭」,吃了豬頭,寓意二月二龍抬頭,吃豬頭好兆頭。
三、龍須面(龍須)
在二月二這天,我們當地好多人家都會以「龍須面」來作為早餐,龍須面的面條比較細,吃起來更加順溜,在這天吃龍須面有「順順溜溜、順心如意」的美好寓意。
四、餃子(龍耳)
在我國,不少傳統節日都有吃餃子的習俗,二月二也不例外。餃子的形狀和龍耳十分相似,所以在這天吃餃子被稱之為「食龍耳」,而且餃子餡也比較有講究,餃子餡需要有肉有菜,取「肉」「菜」兩個字的諧音「有財」,寓意新的一年裡財源滾滾。
五、龍膽(炸油糕)
表皮金黃、餡料香甜的炸油糕被稱作龍膽還是很形象的。在北方不少地區,這天都有吃油糕的習俗,油糕的表皮是小米麵製作而成,餡料可以是糖餡、豆沙餡、五仁餡,吃起來外酥里嫩、香甜可口。
六、餛飩(龍眼)
二月二這天,凡是和龍的部位有幾分相像的美食都能被人們賦予新的名字,餛飩的外觀和龍眼有幾分相似,所以被人們稱之為「龍眼」。在這天吃上一碗「龍眼」,寓意著眼睛明亮,前途光明。
二月二到了,您是不是也准備在這天「剃龍頭」、「吃龍食」呢,除了小編以上分享的幾款龍食,你們當地還有哪些習俗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哦!
5. 山西古老的風俗是什麼
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亦稱端陽節、重午節、端五節、重五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節等等,是山西民間夏季最隆重的節日。
端午節的內涵,源於古人的驅邪避瘟活動。盛夏,是黃土高原上各種疾病滋生、蔓延最活躍的季節。古人解不開這個謎,便認為是邪祟作怪,並由此創造了一系列避邪手段進行抗衡。後相沿成俗,形成了今天我省的端午民俗活動。
6. 二月二「龍抬頭」吃「龍須」剪頭發 傳統民俗知多少
什麼傳統民俗?中國傳統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1644年清朝入關為了讓要老百姓理發,激起了漢人各階層人士的反對,導致了長期的政局不穩以至生靈塗炭。:「及有剃頭之舉,民皆憤怒,或見我人泣而言曰,我以何罪獨為此剃頭乎?」為了保持本民族的文化,許多人因此反抗滿清,或者寧願一死。不僅原先准備降清的人立即改弦易轍,連已經歸附的州縣百姓也紛紛揭竿而起,樹幟反清,由此引起的反抗以至於大規模的武裝斗爭幾乎遍及全國。滿清對此進行了嚴厲的鎮壓。清兵在南方的屠殺,多因剃發易服而起。滿清統治者自己也說道:「乃剃頭一事,又適為奸民借口,以至變故叢生。」
在常熟,「清兵見未剃發者便殺……名曰『捉剃頭』」。常熟人民組織鄉兵,推崇禎信陽州知州、弘光兵部郎中嚴栻為首領,保衛地方,抵抗清軍,並尊奉活動在崇明島的明義陽王,一直戰斗到九月份才被清兵的屠戮鎮壓下去。
因為薙發令的頒布,南直隸常州府江陰縣告示曰:「豈意薙發一令,大拂人心,是以鄉城耆老,誓死不從。」江陰人民以「頭可斷、發絕不可剃」的口號對抗清朝「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口號,由陳明遇、閻應元領導軍民抵抗,死守城池八十一日,閻應元最後留下辭世詩:「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殺賊,留大明三百里江山。」[18]順治二年八月二十日,江陰城破,清兵大屠殺三日。
嘉定人民以「為我保此發膚」的口號,抵抗清兵二十餘日。嘉定總兵吳志葵趁人民不滿時占據縣城抗清,導致李成棟下令屠城,為嘉定三屠第一大屠殺之原因。
剃發令傳到金壇,抗令者三四百人聚會,清鎮江知府從別處運來拒不剃發者的首級威脅民人,聲言「一人不剃發全家斬,一家不剃全村斬」。於是人民揭竿而起反抗,二十日後方被鎮壓。
吳江鄉民因為不肯剃發,殺縣令,遭大屠殺。
順治二年七月,田仰指剃發為名在通州如皋海門起兵,活動在蘇北和長江三角洲。
順治二年十月,原任陝西河西道孔聞謤(孔子後人)上書表示:孔子家族衣冠已經延續了三千年,希望能夠保持不變,免受剃發易服。多爾袞回應:剃發嚴旨,違者無赦。孔聞謤疏求蓄發,已犯不赦之條,姑念聖裔免死。況孔子聖之時,似此違制,有玷伊祖時中之道。著革職永不敘用。
順治五年(1648年)金聲桓與李成棟以反對剃發為理由之一而反清重投南明。
順治五年,黃州府廣濟縣民胡俊甫因居住鄉村,患病卧床,一度沒有剃發,被發現後,胡俊甫被殺,其鄰居被重責,當地知縣也受牽連獲罪。
順治十年,京師逮捕了王玉、梁七子兩個因為扮演旦角而沒有剃發的人,清廷因此下詔:「剃頭之令,不遵者斬,頒行已久,並無戲子准與留發之例。今二犯敢於違禁,好生可惡。著刑部作速刊刻告示,內外通行傳飭,如有借前項戲子名色留發者限文到十日內即行剃發;若過限仍敢違禁,許諸人即為拿獲,在內送刑部審明處斬,在外送該管地方官奏請正法。如見者不行舉首,勿論官民從重治罪。」
在城市,曾有儒生戴上方巾參加廟會,遭官吏拘捕和處死。
李自成余部降清後,因剃發問題而再次起事。
順治十一年,針對「剃發易服」引起社會矛盾、各地漢人抗爭此起彼伏的這種情況,時任大學士的陳名夏說:「留發復衣冠,天下即可太平。」此話不久之後成為其被處以絞刑的罪名之一。
經過幾十年的斗爭,最終是滿清統治者取得了軍事勝利。漢族大部分生者都剃發結辮,改穿滿族衣冠;堅持不願改換衣冠者要麼被殺,要麼逃到海外,要麼遁入空門,帶發修行。
7. 農歷二月二,習俗上都吃什麼,為什麼
農歷二月二,習俗上吃龍食,吃春餅名曰「吃龍鱗」,吃面條則是「扶龍須」,吃米飯名曰「吃龍子」,吃餛飩名曰「吃龍眼」,而吃餃子名曰「吃龍耳」。這一切都是為了喚醒龍王,祈求龍王保佑一年風調雨順,獲得好收成。
臨沂人過二月二,農家就開始准備炒糖豆的原料。二月二早上,家家戶戶都用糖炒花生和黃豆,有的地方叫糖豆,有的地方叫蠍豆,還有的爆玉米花。過去都是自家製作自家食用,現在不同了,一般沒有自家製作的了。城裡的超市裡,農村的集市上,二月二前後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糖豆,大概有十幾種甚至更多。
8. 二月二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又稱春耕節、青龍節等,這一天為何有吉祥的寓意
二月二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又稱春耕節、青龍節等,在我的家鄉我們都會都一句俗語:二月二,龍抬頭。在這一天我們都有剪頭發的習俗,意思是剪掉煩惱,美好吉祥順利的一年真正開始了。不知道你們的家鄉習俗是怎麼樣的。下面我收集了許多我國對二月二龍抬頭不同的理解,我們來看一下。
因為南北方不同的文化差異,我們南方部分地區仍然沿用祭灶的習俗,特別是在福建,廣東,廣西,浙江等地。二月二“龍抬頭”,雖然春天已經來到,但氣候還處於多變,在這乍暖還寒的時節,大家一定要注意及時添減衣物,飲食方面也要注意。
9. 龍抬頭今天吃什麼
2021年龍抬頭是農歷二月初二,陽歷3月14日,星期天。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又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時稱為挑菜節。人們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在來年裡能夠打豐收,順順利利。
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主管雲雨,而農歷「二月二」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說,農歷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律,但古人認為這是「龍」的功勞。而且,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
10. 農歷二月初二習俗上應該吃些什麼
吃龍食
二月二這天在飲食上也有一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所以這一天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曰「吃龍鱗」,吃面條名曰「吃龍須」,吃餛飩為「吃龍眼」,吃餃子則叫「吃龍耳」,面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蔥餅叫做「撕龍皮」。
有些地方還有吃「龍眼」、「龍須」、「龍舌」、「龍耳」、「龍皮」、「龍子」、「龍蛋」以及吃春餅、吃豬頭肉的習俗。一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徵與寓意。這些都寄託了人們祈龍賜福的強烈願望。
臨沂人過二月二,農家就開始准備炒糖豆的原料。二月二早上,家家戶戶都用糖炒花生和黃豆,有的地方叫糖豆,有的地方叫蠍豆,還有的爆玉米花。
過去都是自家製作自家食用,現在不同了,一般沒有自家製作的了。城裡的超市裡,農村的集市上,二月二前後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糖豆,大概有十幾種甚至更多。隨吃隨買,香甜可口。二月二這天,農家的餐桌上要擺多種糖豆,以示慶賀這個節日。
其他活動
1、采龍氣
早上卯時(5點到7點之間),卯月的第一個卯日卯時,出門面向東方深吸氣,此為一吉。
2、剃龍頭
指二月初二理發,兒童理發,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發,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
3、起龍船
古時,龍抬頭節是祭祀龍神的日子,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到龍神廟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龍神,祈求龍神興雲化雨,保佑一年五穀豐登。龍抬頭時節我國部分地區會有「起龍船」的活動,請龍出水,以及祈求事事順利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