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菩提薩埵的讀音是什麼
「菩提薩埵」讀音為pú tí sà ǒ
「菩」聲母是p,韻母是u,讀二聲
「提」聲母是t,韻母是i,讀二聲
「薩」聲母是s,韻母是a,讀四聲
「埵」聲母是d,韻母是uo,讀三聲
菩提薩埵,梵文Bodhisattva的音譯,略稱「菩薩」,意譯「覺有情」、「道眾生」、「道心眾生」。
《翻譯名義集》卷一引僧肇釋:「菩提,佛道名;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意謂修持大乘六度,求無上菩提(覺悟),利益眾生,於未來成就佛果的修行者。
(1)菩提薩埵擴展閱讀:
菩提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證得了最後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達到了涅槃的程度。涅槃對凡夫來講是人死了,實際上就是達到了無上菩提。
薩埵:摩訶薩埵之簡稱,即大士,大菩薩。出處:南朝 梁元帝 《梁安寺剎下銘》:「薩埵來游,屢徘徊於紺馬。」意為薩埵來這里遊玩,多次徘徊在青馬邊。
B. 菩提薩埵
櫻兄 您好!
末學直接以自己閱讀經文思維而得的知見,淺譯如下:
一切證悟自在心的菩薩們,因為能夠現前觀察這個自在心本來就存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而且一切萬法都是由此自在心直接、間接、展轉而出生,因此也照見世間五蘊一切法皆從此心出,而依著這個觀察的智慧--妙觀察智的緣故,能夠不畏懼生死、不畏懼世間無常敗壞的苦、不會如同一般人畏懼自己將來會死掉而生起恐怖,因為菩薩現前證得了這個自在心,知道自己的身體以及意識都是由此心而出生,未來身體意識死掉以後,此自在心仍然會繼續出生下一世的身體與意識,而這個自在心從來就沒有世間的苦、也沒有世間的樂,是這麼寂靜而安隱的涅盤境界。因此證得自在心的菩薩因為安住於真心--自在心的無生無滅的寂靜境界,所以心中對於一切生死煩惱都無有恐怖,也遠離了一般人所認為的意識為真實我的顛倒邪見,乃至以此智慧逐漸邁向佛道而進修,滿足種種般若實相智慧的具足,以及一切種智圓滿的修證,並且也依此智慧斷除一切無量無邊的煩惱習氣,而達到了究竟圓滿的佛地無住處涅盤,圓成了無上佛道!
C. 菩提薩埵 菩提薩埵怎麼念
菩提薩埵 [pú tí sà ǒ]
「菩提」一詞是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
菩提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證得了最後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達到了涅槃的程度。涅槃對凡夫來講是人死了,實際上就是達到了無上菩提。
薩埵梵語sattva,巴利語satta。又作薩多婆、薩和薩、薩婆薩埵、薩怛縛、索埵。含有存在、生、實、真、善、美、賢等義。
於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稱薩埵為有情,即有情意之義;佛地經論卷二則作勇猛之義。另有心力、有、有相、含識、眾生等諸義。薩埵亦指菩薩,即菩提薩埵之略稱。於密宗,則指金剛薩埵。
(3)菩提薩埵擴展閱讀:
「菩提薩埵」是菩薩之略稱。
菩提薩埵,梵語bodhi-sattva,巴利語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
意譯作:道眾生、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眾生。意即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覺、智、道之意;薩埵,眾生、有情之意。與聲聞、緣覺合稱三乘。又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密行,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
D. 菩提薩埵是什麼意思
「菩提薩埵」是菩薩之略稱。
菩提薩埵,梵語bodhi-sattva,巴利語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
意譯作:道眾生、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眾生。意即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覺、智、道之意;薩埵,眾生、有情之意。與聲聞、緣覺合稱三乘。又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密行,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
E. 心經中的菩提薩埵是什麼意思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三界」,
指欲界、色界、無色界,
共有二十八重天。
下面六重為欲界。
所謂"欲",
指的是男女、飲食、睡眠三者。
中間的十八重為色界,
居於此界當中者已經離於三欲,
但又保存了"質礙色身",
仍然離不開物質元素。
是中眾生,
雖然有色慾等,
但已經不必非有"物質基礎"了。
至於那上面的四層屬於無色界。
居於此界的眾生則沒有形色,
他們已經修成了"空"與"定"。
較之此一境界更高的則是所謂"涅槃"。
"五蘊",也稱為"五眾"、"五陰",
實指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者。"色"指有形有相的事物。
對於人的感覺來說,
形質之色包括了地水火風等四大,
一切有堅濕暖動性質的東西。
人的身體稱為"色身"。
"受"作為"領納"義解。
即領納感受種種境界;
"想"是思想,
由六根感觸種種境界,
心中思想種種相貌形狀,
這叫"想蘊";
"行",
即行為;
"識",
指對所感覺的對象分別所起的認識作用。
舍利子,
即舍利弗,
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
因其持戒多聞,
敏捷智慧,
善解佛法,
被稱為"智慧第一"。
"眼耳鼻舌身意"稱"六根",
也稱為"六情",
"六根"能夠攝取相應的"六境",
即色、聲、香、味、觸、法;生長出相應的"六識",
亦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十二因緣又稱"十二緣生"。是佛教"三世輪回"中的基本理論。這十二支為: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稱"十二支"。"菩提薩埵",全稱為"菩提薩埵摩訶薩",意為"大菩薩",直譯為"大覺有情"、"大眾生"。"摩訶",意為"大";"薩"為"薩埵"的略音。"薩埵",意為"有情"或"眾生"。摩訶薩指有大心,能救度極多眾生,便得度脫生死的菩薩。"佛",即佛陀,意為"覺者"或"妙覺"。"覺"有三種意義:自覺、覺他(使眾生覺悟)、覺行圓滿。按佛教的說法,凡夫所缺的是全部三種意義:而三乘菩薩所缺的是後兩項,只有佛才能做到三項具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是只有佛才能夠有的能力,"正覺",就是佛智,或稱作"一切種智",是十方三世的一切諸佛修行所得的智果;"無上",指其至高無上,無人可凌其上;"正"者,不偏不邪之義;十法界同為一體。謂之"等",不同於凡夫外道的見解,稱"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圓極佛果,自在菩提。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此為梵文咒語。本經前面,從"觀自在菩薩"始,至"真實不虛"為顯說般若;此段咒語則為密說般若。佛法本來分為顯密兩種。秘密法門之一的陀羅尼,凡夫不能理解,只好不作漢譯,但念誦仍是有效力的。《心經》中全部要義,完全包括在這四句咒語中。念誦這四句咒,其效力等同於誦讀此經。依法藏大師所說,此四句分別可以釋如下:"揭諦"者,此處為"去"或"度"之意,這也就是深般若的本有功能,度眾生於彼岸;重復"揭諦"二字,無非是自度度他的意思;"波羅"意為"彼岸";"波羅揭諦"者,"度到所欲之彼岸"的意思;至於"僧揭諦"的"僧",意為"總"或"普",因而"波羅僧揭諦"的意思便是"普度自我及他人都到彼岸";"菩提"為"覺";"娑婆訶"即"速疾"也,意謂依此心咒,速疾得成大覺。只要默誦此密咒,就在不覺不知的狀態下超凡入聖,所以才說,此咒即般若,而般若即是咒。"六度",
具體說,
這也就是大乘佛教修習的基本內容。
它包括:一、布施(檀那);
二、持戒(屍羅);三、忍(羼提);
四、精進(毗梨耶);
五、定(禪那);
六、智慧(般若)。
F. 菩提薩陲 怎麼讀
陲=chui,第三聲,耨=nou,第四聲,(耨也有的法師讀miu),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G. 「菩提薩陲」是什麼意思
菩薩是巴利文 Bodhisatto 的音譯「菩提薩埵(拼音:ǒ)」的簡稱, 梵文是 Bodhisattva, 「菩提」漢譯是「覺悟」,「薩埵」漢譯是「眾生」 或 「有情」(一切有感情的眾生),全譯是「覺有情」,它包括自覺和覺他兩層意思,就是說,菩薩既是已經「覺悟的眾生」,又是以覺悟他人為己任的有情。除了一般菩薩外,還有像觀音、地藏、文殊、普賢一類的」大菩薩「 ,梵文是 Mahāsattva,中文譯音是摩訶薩,又意譯為「大士、聖士、開士」等名稱。
H. 菩提薩埵是什麼意思
菩提薩埵,梵文Bodhisattva的音譯,略稱「菩薩」,意譯「覺有情」、「道眾生」、「道心眾生」。
菩提,覺、智、道之意;薩埵,眾生、有情之意。與聲聞、緣覺合稱三乘。又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密行,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
對於聲聞、緣覺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覺智)之觀點視之,亦可稱為菩薩。
(8)菩提薩埵擴展閱讀:
佛教里有四大菩薩,象徵四種理想的人格,即:願、行、智、悲。象徵願力的是地藏王菩薩;象徵實踐的是普賢菩薩;象徵智慧的是文殊菩薩;象徵慈悲的是觀世音菩薩。
佛教傳入中國後,中土的信徒從眾多的菩薩中選出三位,組成「三大菩薩」,又稱「三大士」,即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觀音菩薩。後來又加上了地藏菩薩,變成「四大士」。加上彌勒佛,五位菩薩分別代表了不同的意義。
文殊代表大智,普賢代表大行,彌勒代表大慈,觀音代表大悲,地藏代表大願。
I. 心經中的菩提薩埵是什麼意思
「菩提薩埵」是菩薩之略稱。
菩提薩埵,梵語bodhi-sattva,巴利語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或扶薩。
意譯作:道眾生、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眾生。意即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覺、智、道之意;薩埵,眾生、有情之意。與聲聞、緣覺合稱三乘。又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密行,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
(9)菩提薩埵擴展閱讀:
菩薩的其他異名:
開士(菩提薩埵)、大士(摩訶薩埵)、尊人(第一薩埵)、聖士(勝薩埵)、超士(最勝薩埵)、上人(上薩埵)、無上(無上薩埵)、力士(力薩埵)、無雙(無等菩薩)、無思議(不思議薩埵)、佛子、佛持、大師、大聖、大功德、大自在、正士、始士、高士、大道心成眾生、法臣、法王子、勝生子、
廣大薩埵、極妙薩埵、勝出一切三界薩埵、身業無失語業無失意業無失、身業清凈語業清凈意業清凈、身業無動語業無動意業無動、成就覺慧(梵dhi^mat ,有慧者)、最上照明(梵uttama -dyuti ,上成就)、最勝真子(梵jina -putra ,最勝之子、降伏子)、
最勝任持(梵jina^dha^ra ,最勝所依、降伏持)、普能降伏(梵vijetr! ,最勝所使、能降伏)、最勝萌芽(梵jina^n%kura ,最勝芽)、勇健(梵vikra^nta ,猛健、勇猛)、最聖(梵parama^s/carya ,上軌范師、上聖)、商主(梵sa^rthava^ha ,導師)、
大稱(梵maha^ -yas/as ,具大名稱、大名稱)、憐愍(梵kr!pa^lu ,成就慈悲、有悲)、大福(梵maha^ -pun!ya ,大福德)、自在(梵i^s/vara ,富自在、自在行)、法師(梵dha^rmika ,大法師、正說者)等。又以菩薩乃發大菩提心,滿足世出世之勝希願,故稱菩薩眾為『勝願菩提大心眾』。
J. 「菩提薩陲」是什麼意思。
菩提——是覺悟,
薩陲——是有情
合起來就是覺悟了的有情(有情指有感覺感情的人或動物並非沒感覺的草木沙石無情之物)
佛將有情無情都稱為眾生其中有情高於無情,在有情中又分為九個層次(從下向上依次為地獄眾生,惡鬼眾生,畜生眾生,阿修羅眾生,人間眾生,天堂眾生,聲聞眾生,圓覺眾生,菩提薩陲眾生)在這九眾中唯有菩提薩陲眾生(菩提薩陲簡稱菩薩)得悟佛之真蒂而得正覺但又慈悲憐憫其他眾生之苦誓願救拔(而不願入涅槃)故為有情所以名為覺(已覺)有情(慈悲憐憫其他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