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項羽火燒阿房宮真相是什麼,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牧所寫的《阿房宮賦》,給人們勾勒出了一幅金碧輝煌阿房宮的場景,最終因西楚霸王的一炬,而化為灰燼。2000多年來,項羽都被認為是火燒阿房宮的罪魁禍首。
『貳』 到底是誰火燒阿房宮為什麼燒掉
傳說是項羽燒的,但其實他並沒有燒阿房宮,燒的是秦咸陽宮
『叄』 火燒阿房宮這個歷史事件到底怎麼回事請高手給解釋一下求大神幫助
實際上,70萬人的勞力在4年的時間里也只是完成了一座夯土台基,而餘下的那些設計精妙的建築最終沒有付諸實施。
所以,阿房宮永遠留在了秦始皇的夢幻之中。這座傳說中壯美的宮殿並沒有被項羽焚毀—那是因為它從來就沒有建成過。
項羽火燒的是秦咸陽宮。這從後來的考古發掘中得到證實,秦咸陽宮遺址曾發現大片的紅燒土遺跡,這與司馬遷史記記載吻合。
(3)火燒阿房宮擴展閱讀:
阿房宮被譽為「天下第一宮」,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修建的新朝宮,是中國首次統一的標志性建築,也是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標識。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征發刑徒七十餘萬人伐運四川、湖北等地的木材,開鑿北山的石料,在渭河南上林苑中開始興建更大規模的宮殿—朝宮。
朝宮,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阿房宮。遺憾的是,由於工程過於浩大,阿房宮最終只是秦始皇心中的一座宮殿,他沒能看到自己的宮殿落成。
『肆』 項羽火燒阿房宮的原因
原因:
項羽本人厭惡秦朝統治者的暴虐、奢侈。阿房宮農民苦難象徵,秦朝奢華象徵,燒阿房宮才能體現項羽反秦朝殘暴統治·決心,才能換取廣民支持。
最新考古證明 項羽從未「火燒阿房宮」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組建的阿房宮考古工作隊,歷經兩年多時間,對現存的秦代阿房宮前殿遺址進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考古勘探,結果並沒有發現秦代宮殿建築的遺跡,更沒有發現被大火焚燒的建築遺存。
據此,阿房宮考古隊提出:阿房宮並沒有建成,它只是一個「半拉子」工程;「火燒阿房宮」事件也並不存在。
(4)火燒阿房宮擴展閱讀
歷史價值
秦阿房宮不僅是秦代建築中最宏偉壯麗的宮殿群,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代表作,更記載著中華民族由分散走向統一的歷史,承載著華夏文明的輝煌記憶。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地考察,確認秦阿房宮遺址建築規模和保存完整程度在世界古建築中名列第一,屬世界奇跡和著名遺址之一,被譽為「天下第一宮」。
同時,某種意義上說,勞民傷財的阿房宮也是秦滅亡的一個象徵物。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前陝西省博物館館長周天游認為,阿房宮是秦價值觀的集中體現。
和儒家的內斂不同,秦的價值觀是外擴的,什麼都追求極致,宮室要大,都城要大,疆域要大,而且要調動全國所有的人力、物力、財力來集中力量辦大事。秦帝國確實在短時間內奠定了很多歷代延續的制度,但同時也超越了當時的社會承受能力。
『伍』 火燒阿房宮的簡介
項羽火燒阿房宮的說法流傳了約兩千年,但最近考古工作者在阿房宮前殿遺址20萬平方米的勘探面內只發現了幾處紅燒土遺跡。專家認為,這表明歷史上有關項羽放火焚燒阿房宮的記載是不準確的。
阿房宮「前殿」首現清晰「輪廓」
經過一年多的考古勘探與發掘,考古工作者日前基本搞清了秦阿房宮遺址「前殿」的型制、范圍和基本結構,首次向世人展現出其清晰的「輪廓」。
專家認為,這次重大發現為解開這處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建築群之一的諸多謎團提供了重要資料,具有重大學術價值。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02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聯合組建了秦阿房宮考古工作隊,對阿房宮「前殿」遺址進行考古勘探和發掘。截至目前,已經勘探約二十萬平方米,試掘面積則達一千平方米。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秦阿房宮聯合考古隊領隊李毓芳說,根據勘探和試掘資料,考古史上首次對阿房宮「前殿」遺址有了較准確的了解:遺址夯土台基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現存最大高度為12米;夯土層的厚度一般為5至15厘米,夯窩的直徑約5至8厘米;夯土的總面積達50平方米。這是迄今所知中國乃至世界古代史上規模最宏大的夯土基址。由於阿房宮「前殿」遺址的東西兩端已經覆壓在村莊房屋之下,考古勘探與發掘主要集中在遺址的南北兩面。
李毓芳說,通過幾條探溝的試掘,發現『前殿』夯土台基北邊緣由三段組成。中間一段長323米,由兩層檯面構成,其中第二檯面南側有夯築土牆遺跡,牆寬15米,現殘存高度2.3米;同時,該牆南側有大量建築倒塌堆積,以板瓦和筒瓦殘片為主。東段和西段的長度,分別為286米與661米,皆有三個檯面構成,夯牆南北兩側均有大量建築倒塌的瓦片堆積。
對於阿房宮「前殿」遺址南部邊緣的情況,考古工作者也勾勒了明確輪廓。南部台基除較北部為矮之外,略呈向南傾斜的坡狀,其南沿現存高度為2.8米。貼台基南邊沿還發現一條現長285米的東西向壕溝,其內出土大量漢代瓦片和三枚唐代開元通寶,當為後代所挖,或為駐軍之防禦設施。
『陸』 阿房宮火燒事件
可能不存在火燒阿房宮這一歷史。近年來阿房宮考古發掘表明,秦始皇與秦二世在位時興建的阿房宮是沒有建成的「半拉子」工程,阿房宮遺址中也未發現火燒的遺跡,這與《史記》中「阿房宮未成」以及書中沒有「項羽火燒阿房宮」的記載是相吻合的,即阿房宮沒有建成。 兩度修建未果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里扼要地記述了秦始皇、秦二世兩度修建阿房宮未果的歷程: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酈山。」 類似這樣的文字,在《史記》中多次出現。從這些文字可以看出,秦朝征調受過宮刑的刑徒和其他犯人七十多萬分別修建阿房宮與驪山陵,但當時阿房宮沒有建成,始皇想建成後再另選個好名字來命名它。三十七年秦始皇去世,阿房宮未修成,工程被迫停了下來,工地的刑徒都被調到驪山陵去填土。二世皇帝元年四月,秦始皇陵主體工程基本完工,而此時的阿房宮工程已停工7個月。為實現先帝的意願,秦二世從陵墓工程中調出部分人力繼續修築阿房宮。七月,陳勝、吳廣起義爆發。二世皇帝將驪山刑徒全部武裝起來前去抵抗,驪山陵墓的封土工程也被迫停工。在當時天下賦稅繁重、民不聊生和戰事危急的狀況下,阿房宮工程即使不停工,也不可能按部就班地施工下去了。於是,秦統治集團內部在阿房宮是否繼續修建這個問題上產生了嚴重的意見分歧。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將軍馮劫勸阻二世皇帝停止修建阿房宮,觸怒二世皇帝,被送交司法官署問罪,三人還因此丟了性命。可見這時的阿房宮工程還沒有完成。二世皇帝三年八月,趙高作亂,將二世劫持在望夷宮,逼迫二世自殺。二世既死,阿房宮便成了「半拉子」工程。工程龐大依據司馬遷對秦兩度修建阿房宮未果歷程的記載,可以推斷,阿房宮之所以兩度修建未果,與阿房宮工程龐大有一定的關系。《秦始皇本紀》載「(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年)……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獨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這是《史記》里描述阿房宮興建規模總體規劃與布局的唯一一段文字,它告訴人們這座朝官的設計規模十分宏大,必須分期完成。一期工程是先造前殿阿房,它是未來整座朝宮的主體建築,是主殿。單是這座前殿阿房宮,其規模就足以驚人:東西寬五百步,約合今700米,南北長五十丈,約合今115米,佔地面積約8萬平方米。殿上可以容納一萬人就坐,殿下可以立五丈高的旗幟。朝宮的二期工程是在前殿阿房宮及其附屬建築竣工後,以阿房宮為中心,在其周圍架設天橋閣道並從殿前直達終南山,還在山頂修建宮闕。又在殿後修建復道,由阿房宮北渡渭水,連接咸陽宮殿,認為這彷彿就像天頂閣道星從北斗星橫渡過銀河而直達營室星一樣。根據《秦始皇本紀》記載,阿房宮從開工修建到秦滅亡,前後延續最多隻有4年時間,除去中間一度停工7個月外,實際施工時間還要少得多。在當時落後的施工條件下完成這巨大的夯築地基工程就已難度很大了,要想完成整個阿房宮工程是根本不可能的。施工人力不足阿房宮的興建自始至終還存在著施工人力不足的問題。自公元前212年開工時起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突然病死這一年多的修建工期內,阿房宮工地的施工人數究竟有多少,《史記》里雖然沒有明確記載,但總數是不會超過20萬,或者還更少些。秦始皇病死後,為盡快完成驪山陵墓,阿房宮工程曾停工7個月。後為實現先帝的意願,二世皇帝從陵墓工程中抽出部分人力繼續修築阿房宮。但這些人應該為數不多。據南宋洪邁《容齋三筆》載「作阿房宮,……近山無大木,皆致之遠方,兩千人曳一柱,以木為輪,隨而易之,計一柱之費已用工數十萬。」可見,在當時運輸條件極為落後的條件下,去千里之外四川、湖北的深山裡採集木材,沒有數年時間是完成不了的。這樣,阿房宮工地的刑徒被一分為四:一部分去四川、湖北採集木材;一部分去北山開鑿石料;一部分外出取土,而取土工程中是要消耗大量人力的;剩餘部分便留在工地夯築地基,故留工地施工人數明顯不足。由此分析,秦代阿房宮在修建過程中,因其工程規模過於龐大,施工過程中人力又不足,加之修建工期前後僅有3年左右時間,工期太短,所以導致秦始皇、秦二世兩度修建阿房宮均以「未成」而告終。而所謂的項羽火燒阿房宮可能只是民間話語中附會出的一段偽歷史。
『柒』 秦始皇火燒阿房宮,具體燒了多長時間
《史記·項羽本紀》說項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在這段記錄中,司馬遷隻字未提火燒的是阿房宮。此外,關於阿房宮的記載還見於多種文獻,但其中都只說到了阿房宮的大小,並沒有關於火燒阿房宮的記載。
也有考古專家認為,阿房宮范圍很大,不同形式的建築、游樂、交通設施,星羅棋布。在主體建築阿房前殿還停留在夯土地基階段而無大型建築物的情況下,此一地區的考古探測僅僅露出冰山之一角的時候,還不能輕易否認項羽對阿房宮的光顧。
(7)火燒阿房宮擴展閱讀:
1、阿房宮與萬里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並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們是中國首次統一的標志性建築,也是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標識,1991年,阿房宮遺址被聯合國確定為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基址,屬於世界奇跡。
2、秦阿房宮不僅是秦代建築中最宏偉壯麗的宮殿群,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代表作,更記載著中華民族由分散走向統一的歷史,承載著華夏文明的輝煌記憶 ,同時,某種意義上說,勞民傷財的阿房宮也是秦滅亡的一個象徵物。
3、杜牧影響深遠的《阿房宮賦》在最後指出:「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作於唐敬宗寶歷元年的這篇文章,其實是對當朝的一種影射。
『捌』 為什麼說項羽火燒阿房宮是一件錯事
《史記·項羽本紀》中說:「(項羽)遂屠咸陽,燒其宮室……」、「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而這一記載已在考古發掘中得到證實。也就是說,《史記》中所說的「宮室」,是被火燒過的秦都咸陽宮和其他秦朝宮室,而不是地處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的阿房宮。是後人誤讀,把它說成是阿房宮。
阿房宮被大火焚毀,只是從著名的唐代大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中看出的,今天的人們也多是以《阿房宮賦》為依據。有人認為,杜牧是個文學家,他虛構出火燒阿房宮的事件,或許是為了達到以古諷今的目的。不過,僅以杜牧是文學家為理由,就證實阿房宮沒有被大火焚毀的觀點,顯然也是不夠的。所以項羽是否真的火燒過阿房宮還有待考證。這是因為:
1、阿房宮前殿遺址是迄今所知中國乃至世界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宮殿夯土台基基址。僅就前殿五十四萬多平方米的台基來看,這樣規模的建築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另外,從秦始皇晚期至秦二世,再到秦王子嬰的全部政治活動,都是在咸陽宮或望夷宮舉行的,而從未提到過阿房宮。
2、阿房宮存在與否的鐵證只能是當時的文字記述或實物。然而,迄今沒發現任何實物例證。如果宮殿建成,無論怎樣焚毀,都應像秦咸陽宮遺址那樣,有一米多厚的瓦礫堆積遺存,而阿房宮遺址沒有。況且,如果宮殿建成,金銀財寶會被洗劫,怎麼可能連一個破碗都沒有遺存呢?
3、《史記》載:秦二世即位時,阿房宮「室堂未就」,因始皇崩,阿房宮被迫停工,將七十萬勞力全趕去修秦陵。等到這年四月「復作阿房宮」,七月陳勝吳廣就起義了。如此短的時間內顯然建不成阿房宮。
至於杜牧的《阿房宮賦》,則是詩人以想像為基礎的。事實上,歷史上早就有人指出過阿房宮前殿沒有建成,關於其規模的描述都是圖紙上而非實際上的。南宋程大昌就在《雍錄》中寫道:「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者,乃其立模,期使及此。」後兩句的意思是:那是設計的模型,希望達到這種樣子,事實上並沒有付諸實施。如果阿房宮沒有存在過,那麼,項羽「火燒阿房宮」的莫須有罪名,確實是冤枉的。
『玖』 火燒阿房宮
讀fang
多少年來,關於火燒阿房宮的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
有人說被當地的村民挖掉了,有人說被項羽一把火燒盡了,也有人說是《史記》記載錯了,還有人說阿房宮根本就不存在——
世界上只有很少的幾個地方擁有超過3000年的繁華,西安就是其中之一。生長在這里的人也許並不知道,他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曾經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華美的宮殿。20世紀初,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聯合組建的阿房宮考古隊來到西安古城。這次,由權威考古專家組成的工作隊,就是為了要尋找被累累黃土塵封了兩千多年的阿房宮……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是很多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句子。所以,考古隊此次西行的意圖非常明確,就是要找到那一片被大火焚毀的宮殿遺跡。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和陝西省考古工作者的建議,考古隊順利地找到了傳說中阿房宮前殿的遺址,但接下來,挖掘的結果卻出乎人們的意料……
是不是項羽燒的阿房宮?
會不會因為2000多年過去了,無數次風霜雨雪的侵襲,已經把大火留下的痕跡抹去了呢?
為了更確切地了解被焚毀的遺址究竟是什麼樣子,阿房宮考古隊來到了漢代長樂宮的遺址,這里曾經是漢朝首都長安城中最為華美的宮殿之一,是漢武帝母親的居所,相傳2000多年前,長袖善舞的阿嬌就在這里遇到了年輕的漢武帝劉徹成就了「金屋藏嬌」這樣一段流傳千載的風流韻事。然而,東漢末年,長樂宮也和漢代其他宮殿一樣,逃不過被焚毀的命運,2000多年過去了,火燒過的痕跡仍然歷歷在目。
阿房宮考古隊的隊員張劍峰把兩處遺址做過仔細的比較之後,心中越來越忐忑不安,因為在他看來,阿房宮一點也不像是經歷過一場大火的樣子。
如果同樣是被燒毀,這兩座年代相差並不遙遠的建築為什麼看起來如此的不同呢?張慶峰在漢代宮殿中徘徊著,心中有了一個大膽的猜想,卻不敢說出口來。
阿房宮被項羽燒毀,這個故事在中國已經流傳了2000年,被無數的文人墨客引用為典故,在考古界也似乎是一個約定俗成的事情,所以盡管當時幾乎每個阿房宮考古隊的成員心中都有相同的念頭———阿房宮沒燒!可是沒有一個敢說出口來。
是不是挖掘的面積太少,而錯過了被燒的那部分?
是不是由於挖掘的地方太少了,而且剛好錯過了阿房宮被燒的那一部分?幾百個日子過去了,找不到焚燒過的痕跡,領隊李毓芳開始心焦,就像2000多年前的那場大火燒在她的心裡。
經過反復考慮之後,李毓芳決定改進方法,用大面積密探來證實這片土地究竟有沒有遭遇大火,因為這種方法可以很快的探查到地面以下數十公分的情況。為了尋找那場2000多年前的火災,阿房宮考古隊在遺址范圍內每一平方米內打了5個探測孔,然而結果還是令他們失望了。這個時候李毓芳堅定了自己的信心,她認為掀開謎底,說出真相的時候到了。
「阿房宮根本就沒有燒過」,2000年來人們相信的傳說其實是一種誤會,這一論點剛提出就引發了中國考古界的爭論,有人毫不客氣地指出:是不是你們把地點搞錯了,挖了半天根本就不是阿房宮?
會不會是《史記》記載錯了?
考古隊員孫宏福認為根據史書記載:為了修建阿房宮,秦始皇曾經請來無數的巫師,尋找了咸陽附近的風水寶地,最後他認為在周朝兩個都城之間的地方最為合適。根據前人所做的工作和阿房宮考古隊這一次的親身經歷,考古隊認為目前的發掘地是惟一的可能。
盡管考古隊自認為證據確鑿,但他們還是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原因很簡單,因為有些學者認為,如果承認阿房宮沒有被燒過,那麼就是《史記》錯了。千百年來《史記》一直被人們認為是研究古歷史的最佳典籍,甚至有些人認為推翻《史記》就等於動搖了中國的古代史。對此,孫宏福認為該動就得動。
孫宏福回憶,十幾年前人們破譯殷商歷史的時候,也碰到過相似的情況,據《史記》記載,殘暴的殷商擁有近千年的統治,這使他成為歷史上最長壽的王朝。然而根據人們的考古發現,商滅亡的時代比司馬遷所記述的早得多,這其中的謬誤足足有500多年,這一次在阿房宮的問題上,《史記》會不會也發生了錯誤呢?
與其他史書一樣,司馬遷也是希望達到借古諷今的效果,處於這個目的,他會不會虛構了2000年前的那場大火呢?
經過仔細分析史料,孫宏福為《史記》中「燒火秦宮,三月不滅」的句子找到了一個合理的解釋,為了驗證孫宏福的說法,張劍峰專程去了一趟咸陽,在咸陽清理出的堆積物中,他明明白白地看到了大火的痕跡。
看到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說的那場大火真的發生在咸陽,那麼又是誰把這場火災移到了阿房宮?或者說2000多年曾經有過兩場大火?
明確地指出阿房宮被大火焚毀過,最著名的人要算是唐代的大詩人杜牧,直到今天還有些學者以他的《阿房宮賦》為依據,堅持說李毓芳的結論有誤。
但僅僅以杜牧是個文學家為理由,否定考古隊的觀點是不足以服眾的。
是不是燒過的阿房宮被村民挖掉了?
2003年底,阿房宮考古隊在阿房宮的北牆上發現了大量的碎瓦,這讓李毓芳頗為振奮。大量的漢代瓦片是從哪兒來的呢?為什麼會出現在秦代的建築上呢?
難道阿房宮一直沿用到漢代嗎?這個可能讓專家們興奮起來。
中國社會科學院和西安考古所的專家們都說阿房宮沒燒,信息傳開,十里八村的鄉親們對阿房宮又有了新的興趣,他們說這楚霸王項羽為什麼放過了阿房宮?這裡面一定有著什麼奇事兒?一時間,阿房宮一帶比2000多年前還要熱鬧。
讓人費解的是項羽為什麼要放過阿房宮?就連考古隊的專家們也百思不得其解。既然他已經燒掉了咸陽宮,兵馬俑等秦代瑰寶,又為什麼在阿房宮這兒高抬貴手呢?正在李毓芳為2000多年前那位古人絞盡腦汁的時候,那些來看熱鬧的農民卻為她提供了一條線索,81歲的楊懷山老人回憶說,他記得70年代的時候,附近幾個村子曾經在這片遺址附近動過土,會不會是那時候他們無意中把燒過的那層阿房宮挖掉了。
楊懷山老人所說的事情在當地叫做「大會戰」,那時候幾個村子甚至幾個鄉的村民集合起來,挖土填莊子。如果這片阿房宮前殿遺址在當時被挖去了2米多深,那麼一切都沒有了。但從這裸露在外的阿房宮城牆,考古隊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時代的地層,秦代在下,漢代在上,農民怎麼可能繞開上面的地層只挖去了下層的約20萬平方米的一大片黃土呢?
領隊李毓芳拋出爆炸性的觀點——阿房宮根本就沒有建到2004年初的時候,「阿房宮沒有燒過」終於成了考古界的一個結論,這時,幾乎每天都有成群的老鄉到現場來看,都有人問,挖出什麼寶貝沒有?因為歷史上很多文人都描繪過阿房宮藏寶。相傳秦滅六國,統一中原之後,把六國收藏的寶貝都搬到了阿房宮。一時間,阿房宮的寶貝何時出土成了當地人們最愛聊的話題。就在這個時候,考古隊的領隊李毓芳又拋出一個爆炸性的觀點———阿房宮根本沒有建。這讓等著看寶貝的老鄉們大失所望,也使整個考古界大為吃驚。
當我們對「項羽燒沒燒阿房宮」論戰不休時,其實一個最根本的問題被忽略———那如詩幻般的阿房宮,真的有過嗎?阿房宮傳說兩千年,憑什麼斷定它的存在?
阿房宮存在與否的鐵證只能是當時的文字記述或實物。然而,阿房宮考古隊的領隊李毓芳坦言,迄今沒發現任何這樣的史物實證。如果宮殿建成,無論怎樣焚毀,都應像秦咸陽宮遺址那樣,有一米多厚的瓦礫堆積遺存,而阿房宮遺址沒有。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所長劉慶柱:如果宮殿建成,金銀財寶會被洗劫,可怎麼連一個破碗片都不見呢?
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所長孫福喜:《史記》記載得很清楚:秦二世即位時,阿房宮「室堂未就」,因始皇「崩」,便停工,將70萬勞力全趕去修秦陵。等到這年四月「復作阿房宮」,七月陳勝吳廣就反了。前後就這么點時間,顯然建不成阿房宮。
在歷史之中,阿房宮沒有建成,更沒有被燒毀過,它只是秦始皇一個未盡的夢想,它那過分的美麗與奢華加劇了秦王朝的噩運,這使它成為一座罵名昭著的宮殿,秦之後,近兩千年中國歷代君王再也沒有興起相似念頭。
『拾』 火燒阿房宮
項羽火燒阿房宮的說法流傳了約兩千年,但最近考古工作者在阿房宮前殿遺址20萬平方米的勘探面內只發現了幾處紅燒土遺跡。專家認為,這表明歷史上有關項羽放火焚燒阿房宮的記載是不準確的。
阿房宮「前殿」首現清晰「輪廓」
經過一年多的考古勘探與發掘,考古工作者日前基本搞清了秦阿房宮遺址「前殿」的型制、范圍和基本結構,首次向世人展現出其清晰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