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專精特新企業
(一)專精特新企業定義:是指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特徵的工業中小企業,
企業規模符合國家《中小企業劃型標准》(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號)的規定。
1「專」是指採用專項技術或工藝通過專業化生產製造的專用性強、專業特點明顯、市場專業性強的產品。其主要特徵是產品用途的專門性、生產工藝的專業性、技術的專有性和產品在細分市場中具有專業化發展優勢。
2「精」是指採用先進適用技術或工藝,按照精益求精的理念,建立精細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通過精細化管理,精心設計生產的精良產品。其主要特徵是產品的精緻性、工藝技術的精深性和企業的精細化管理。
3「特」是指採用獨特的工藝、技術、配方或特殊原料研製生產的,具有地域特點或具有特殊功能的產品。其主要特徵是產品或服務的特色化。
4「新」是指依靠自主創新、轉化科技成果、聯合創新或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方式研製生產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其主要特徵是產品(技術)的創新性、先進性,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較高的附加值和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
(二)專精特新的認定標准:
1原則上注冊並經營兩年以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符合國家中、小、微型企業劃分標准,擁有「專精特新」產品(技術)並生產經營狀況良好。
2品(技術)符合國家標准,特殊行業的要符合國家相關規定;新產品(技術)須經過專門機構認定,有合法有效的注冊商標且進入市場(技術運用)一年以上。
3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技術政策和相關行業政策。
4符合本辦法「專精特新」定義的相應內容。
5在市場、質量、效益或發展等方面處於同行業領先水平,具備先進性和示範性。
(三)對企業的意義
一是中小企業整體素質提高的需要。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可以推動中小企業應用新技術大力發展專業化生產,主動的融入大企業的技術,產品和協作配套的體系,與大企業形成合理的市場分工,增強中小企業抗禦風險的能力和適應經濟形式的能力,加快商業創新和合作模式的創新,更好的拓展自身的發展空間,填補市場的空白。
二是實現產業組織結構優化升級的需要。我國產業組織結構還不合理,主要表現為在一些經濟規模要求較高的產業領域,產業集中度還相對偏低。同時,中小企業的發展活力有待進一步增強。在規模經濟行業促進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集團,扶持發展大批具有「專精特新」特徵的中小企業,有利於我國及早形成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調發展、資源配置更富效率的產業組織結構。
三是提升傳統行業、培養新興產業的需要。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可以加強企業的結構改造,應用先進的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改造提升傳統的產業,培養戰略性的產業,加快技術和產品的升級換代,提高先進的比重和品牌的創造能力,節能減排,支持高成長性和中小企業做大做強。
四是發展新業態、創新模式的需要。在信息咨詢,現代物流新興的行業,中小企業的創新十分活躍,大量的新技術和新產品、新服務、新的商業模式都源自於中小企業。
⑵ 中小企業申請"專精特新"產品認定需要符合哪些條件
我拿上海為例,主要有三大條件。
(一)通用條件
企業上年營業收入不少於1000萬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原則上不低於15%,或連續兩年營業收入平均增長率原則上不低於10%。
(二)專項條件
1.專業化。主攻某一特殊的客戶群、某一產品的細分區段,在行業細分市場領域內處於全國前10名。
2.精細化。掌握自主知識產權或先進知識,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超過3%,擁有在有效期內的發明專利1項以上(含1項)、實用新型專利或軟體著作權3項以上(含3項);建立市級院士專家工作站或區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企業工程中心(上述內容符合其中一項即達標)。
3.特色化。產品或服務具有獨特性、獨有性、獨家生產的特點。近兩年內主持或者參與制(修)訂國家標准或行業標准,企業具有中國馳名商標、上海市著名商標、上海市名牌產品、上海市名牌明日之星等品牌、上海市品牌培育試點示範企業等稱號或入選上海市重點保護商標目錄。
4.新穎化。擁有強大原創能力、創新活力和價值潛力,具有一定規模的估值和融資吸引力,適應消費者(包括生產性消費和生活性消費)行為的改變,符合「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四新經濟發展特徵。
(三)限制條件
有下列情況之一的企業,不得確定為本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已確定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取消其資格:
1.在申請或復評過程中提供虛假信息的;
2.近三年發生過重大安全、質量事故的;
3.環保不達標或發生過環境污染事故的;
4.有偷稅、漏稅行為的;
5.有其他違法違規行為的。
⑶ 中小企業走專精新特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實力弱、抗風險能力不強等自身不足,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是中小企業整體素質提高的需要,是實現我國產業組織結構升級的需要,是提升傳統行業、培養新興產業的需要,是發展新業態、創新新模式的需要。堅持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是廣大中小企業實現發展專業化、管理精細化、技術特色化和持久創新的現實途徑。
一、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的現實意義
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的現實意義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中小企業整體素質提高的需要。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可以推動中小企業應用新技術大力發展專業化生產,主動的融入大企業的技術,產品和協作配套的體系,與大企業形成合理的市場分工,增強中小企業抗禦風險的能力和適應經濟形式的能力,加快商業創新和合作模式的創新,更好的拓展自身的發展空間,填補市場的空白。二是實現產業組織結構優化升級的需要。我國產業組織結構還不合理,主要表現為在一些經濟規模要求較高的產業領域,產業集中度還相對偏低。同時,中小企業的發展活力有待進一步增強。在規模經濟行業促進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集團,扶持發展大批具有「專精特新」特徵的中小企業,有利於我國及早形成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調發展、資源配置更富效率的產業組織結構。三是提升傳統行業、培養新興產業的需要。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可以加強企業的結構改造,應用先進的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改造提升傳統的產業,培養戰略性的產業,加快技術和產品的升級換代,提高先進的比重和品牌的創造能力,節能減排,支持高成長性和中小企業做大做強。四是發展新業態、創新模式的需要。在信息咨詢,現代物流新興的行業,中小企業的創新十分活躍,大量的新技術和新產品、新服務、新的商業模式都源自於中小企業。
二、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的政策導向
我國政府把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作為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維系民生和社會穩定的重大戰略任務予以重點扶持,通過多項措施積極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2003年開始實施的中小企業促進法規定,國家制定政策鼓勵中小企業按照市場需要,開發新產品,採用先進的技術、生產工藝和設備,提高產品質量,實現技術進步。國發〔2009〕36號文件《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支持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開發先進適用的技術、工藝和設備,研製適銷對路的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國發〔2012〕14號文件《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首度表述「專精特新」的提法,文件提出,要支持創新型、創業型和勞動密集型的小型微型企業發展,鼓勵小型微型企業走「專精特新」和與大企業協作配套發展的道路,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
2011年工信部發布《「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規劃》和《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兩個規劃。我國首次從國家層面上提出的中小企業專項規劃——《「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規劃》把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道路作為「十二五」時期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基本原則之一。規劃把「專精特新」發展方向作為中小企業轉型升級、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把進一步提高「專精特新」和產業集群發展水平作為「十二五」時期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主要任務之一,把支持中小企業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和新穎化的集聚發展作為促進中小企業成長的著力點,建立起企業間緊密的分工協作關系,努力形成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競相發展的新格局。《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提出進一步增強中小企業發展活力的目標任務,通過繼續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促進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規劃認為從工業領域來看,堅持走「專精特新」之路也是工業中小企業實現轉型升級、健康發展勢在必行、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
三、推動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道路的實踐
對於「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並沒有統一的標准,很多地方從實際工作出發,進行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標準的制訂和認定,也有的地方通過開展「專精特新」產品認定,繼而扶持對應產品的生產製造企業。上海市十二部門出台了《關於加快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意見》,制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試行標准,包括通用標准和專項標准,規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當年營業收入增長率不低於25%,或最近兩年營業收入平均增長率不低於15%。遼寧省和江蘇省分別制定了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產品(技術)認定辦法。
按照國家相關政策導向和中小企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各地相繼將促進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作為工作重點,通過認定、扶持等措施,努力推動中小企業企業轉型升級。上海市規定把符合通用標准和一項專項標準的中小企業列入「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名單,進行動態管理,每年復核。目前上海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已達到1008家,主要分布在製造業、計算機服務和軟體等行業,其中67%的企業達到全國細分市場佔有率前十位或上海市場佔有率前五位。這些企業享受相關政策扶持。據統計,2012年上海支持中小企業的專項資金達到2.7億元,資助技術改造和創新項目360個。北京市海淀區提出要鼓勵各類主體圍繞海淀區產業發展重點領域建設「專精特新」產業園,支持「專精特新」產業園提升服務功能、引進重點項目和企業方面,對年度新增投入給予貸款貼息和對運營單位進行獎勵,對重點創新型企業、「十百千工程」重點培育企業、「千人計劃」企業進行的租金補貼措施。遼寧省和江蘇省組織認定「專精特新」產品及技術,並將其納入重點資金支持對象,通過認定、宣傳和扶持,提高認定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發揮認定產品生產企業的典型示範作用,鼓勵和引導全省中小企業自主創新、開發「專精特新」產品,應用「專精特新」技術,提高產品檔次、市場競爭力和企業整體素質。安徽省2013年中小企業發展項目1251項,總投資247億元,將加強對500戶「專精特新」企業和1000戶成長性小企業的培育。青島市出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產品(技術)認定辦法,在開展小微企業免費信用評級基礎上建立融資租賃業務獎勵補償機制、鼓勵小微企業與大中型企業捆綁發行集合票據等7項措施,對「專精特新」企業在融資需求上給予優先支持。 四、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道路難度增大
當前我國中小企業依靠低勞動力成本和外需拉動的基本特徵沒有改變,中小企業普遍缺乏管理,品牌,技術、資金等核心競爭要素的問題依然顯著,特別是原材料、勞動力價格、人民幣匯率變化等企業不可控因素對企業長期生產經營影響較大,發展方式面臨挑戰。從製造業發展而言,中國作為世界製造業基地的地位受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前追後堵,發達國家不斷推出利用新一代技術革命為引領的製造業提升措施。從製造成本優勢而言,發展中國家通過優化投資環境、提高製造水平,其製造成本優勢已經顯現。在這種條件下,我國傳統的長三角、珠三角中小製造等加工貿易企業受到巨大挑戰,傳統的外貿加工、集群發展、抱團拓展商機的做法已經逐步難以取得效果。這些情況說明當前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道路難度在逐步增大。
中小企業主動選擇「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局限性加大。「專、精、特、新」四個領域既有共性,也有不同。共性是這些領域都以中小企業居多、這些領域的中小企業大多都面臨相同的外部環境和發展條件,而且這四個領域對一家企業或者一項產品(技術)而言,很多時候存在重合。不同在於「專、精、特、新」作為四個發展方向而言,並不完全相同。所謂「專」,其發展方向是要實現專業化生產或者提供專業化服務,對特定的用戶、特定的產品和技術領域依賴性非常強。比如一些專注於細分領域的供應鏈底層小企業,或者是專門為某類產品或者某幾家企業提供專用材料或者配套件、易耗件的企業。所謂「精」,其發展方向是要精心設計、精心製造、精心服務,打造精品,對於中小企業而言,這些都需要投入,無論是研發技術、購買技術、投入新設備或者引進新人才都需要投入,否則沒有附加值高的技術競爭優勢,就只能走低成本策略,延續低端老路。所謂「特」,主要方向是特色化,這個概念較為籠統,因為無論是獨特的工藝、技術、配方,或者是文化歷史特點、地理環境、人群民族特點,這些都更多需要嘗試和機遇。「新」的概念更為籠統,基本就是新興技術和新興產業的范疇,這些領域通常和高科技密切聯系,需要不斷創新,才能保持「新」的特徵。
五、對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道路的建議
當前我國經濟增長趨緩,產能相對過剩有所加劇,中小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上升和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較為突出。中小企業必須要堅定樹立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的理念,堅持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和新穎化發展方向。建議中小企業要主動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在保持創新能力的基礎上構建競爭優勢。同時,要避免單槍匹馬,積極加入區域集群、行業集群,實現規模協作配合或者供應鏈協作配合,增強抗風險能力。
在保持創新能力的基礎上構建競爭優勢方面,建議中小企業樹立創新理念,主動做到「專、精、特、新」發展。「專」就是要行業或者產品聚焦,避免資源的多元分散,鞏固在特定領域、特定客戶群、產品技術、區域市場的專業技術領先優勢。「精」就是要不斷實現技術和產品升級,服務並推動下游的產品和技術升級,從製造型向服務型升級、從耗能污染型向節能環保升級、從低端加工向高端研發升級。「特」就是要保持特有技術、版權、專利以及產品性能、功能、包裝、款式、服務等方面的獨特性,不斷豐富和完善品牌內涵,不斷增加品牌和企業形象的商譽,贏得客戶長期認可。「新」就是要積極關注專業技術的發展潮流,爭取做到研發一代、製造一代、銷售一代,及時推出新產品新技術,及時採用新的管理、設計、製造、銷售和服務的模式,保持自身在專業技術領域的先進性,保持企業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先進性,建立長久的競爭力。
在加入區域集群、行業集群,實現規模協作配合或者供應鏈協作配合方面,建議中小企業積極主動參與區域集群和行業集群,積極進入大企業配套體系,增強抗風險能力。一是要在適合發展的地區和區域抱團。目前很多地區都積極引導具備地區發展優勢的中小企業抱團發展、抱團入園,從而促進了本地區中小企業的整合提升,實現產業資源聚集,提升技術水平和產品服務能力。二是要與有一定競爭力的大企業配套。製造業中小企業普遍還是以初級產品和附加值低的產品為主,在與大企業的配套合作中本來利潤空間就不大,特別是大企業生產經營出現較大波動時,小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就影響較大。扶持中小企業更是需要壯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大企業按照市場規律帶動和盤活眾多中小企業資源,形成以骨幹企業為核心的、產業鏈進一步延伸的集群方陣,才能形成足夠能力抵禦外貿回落、經濟下行風險,保持地區特色產業的長期競爭力。
⑷ 什麼是專精特新
專精特新天津市認定獎勵的中小企業產品,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葯等中高端產業,科技含量高、設備工藝先進、管理體系完善,市場競爭力強,專精特新在天津市中小企業創新轉型中發揮了較好的示範引領作用。
據2018年10月3日新華社報道,天津認定首批192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產品並撥付獎勵資金4377.15萬元。
(4)專精特新擴展閱讀:
背景目的:
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打造一批中高端產業配套能力強、細分領域技術和市場領先、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大、資源利用率和附加值高的產品「單項冠軍」,天津市今年新修訂出台了《天津市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產品認定獎勵辦法》。
特色產品:
天津市運用市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獎勵了天津海之星水下機器人有限公司的「模塊化智能水下探測機器人」等一批「專精特新」特點顯著的產品和天津海鷗手錶技術有限公司的「海鷗」陀飛輪系列腕錶等老字型大小特色產品。
不完全統計,這些產品共擁有專利2200餘項,產品的研發生產企業中有140餘家企業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有130餘家開展了深度的產學研合作。
⑸ 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內容是什麼
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可以在澎湃新聞里查到。
2021年初至今,高景氣賽道的龍頭公司已經兌現了顯著漲幅,預期回報有所下降。在這一背景下,市值下沉「翻石頭」成為了越來越多人認可的選股思路。而這和國家層面定義的「專精特新」類中小企業高度重合。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這意味著,從工信部在2011年最早提出「專精特新」開始,經歷了多年的探索、研究、前期准備,這一概念正式上升至國家層面。
單項冠軍:
所謂「單項冠軍」,是指在特定製造業細分賽道中,經過長期深耕、激烈競爭後,最終成為龍頭的企業,其市佔率要求全球前三,但對其所處賽道是否朝陽沒有具體要求。兩份名單的結合,即立足當下,也放眼未來,可謂是中國實體製造業的濃縮精華。
⑹ 2021年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是什麼
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可以在澎湃新聞里查到。
2021年初至今,高景氣賽道的龍頭公司已經兌現了顯著漲幅,預期回報有所下降。在這一背景下,市值下沉「翻石頭」成為了越來越多人認可的選股思路。而這和國家層面定義的「專精特新」類中小企業高度重合。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這意味著,從工信部在2011年最早提出「專精特新」開始,經歷了多年的探索、研究、前期准備,這一概念正式上升至國家層面。
專,即專業化;精,即精細化;特,即特色化;新,即創新能力強。「專精特新」是指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特徵的企業,且企業規模需符合國家《中小企業劃型標准》的規定,因此一般為中小工業企業。
自2017年起,工信部以「專精特新」為導向牽頭匯總了共計3批「小巨人」和5批「單項冠軍」,共計4762家製造業企業,包含396家A股上市公司。
這是國家層面對中國製造業的一次全面「摸底」。2021年年初,財政部、工信部聯合印發文件,提出中央財政專項資金將安排100億元以上,支持1000餘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加大創新投入。而這可能只是一輪政策紅利的起點。
根據申報標準的不同,工信部牽頭的兩份名單各有側重。所謂「小巨人」,是指未來3-5年的高景氣賽道中,已經嶄露頭角的明星公司,其當下的營收規模尚小,但潛力巨大。
單項冠軍:
所謂「單項冠軍」,是指在特定製造業細分賽道中,經過長期深耕、激烈競爭後,最終成為龍頭的企業,其市佔率要求全球前三,但對其所處賽道是否朝陽沒有具體要求。兩份名單的結合,即立足當下,也放眼未來,可謂是中國實體製造業的濃縮精華。
⑺ 申報專精特新需要企業符合什麼條件對企業有什麼好處
條件是:
(一)通用條件
企業上年營業收入不少於1000萬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原則上不低於15%,或連續兩年營業收入平均增長率原則上不低於10%。
(二)專項條件
1.專業化。主攻某一特殊的客戶群、某一產品的細分區段,在行業細分市場領域內處於全國前10名。
2.精細化。掌握自主知識產權或先進知識,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超過3%,擁有在有效期內的發明專利1項以上(含1項)、實用新型專利或軟體著作權3項以上(含3項);建立市級院士專家工作站或區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企業工程中心(上述內容符合其中一項即達標)。
3.特色化。產品或服務具有獨特性、獨有性、獨家生產的特點。近兩年內主持或者參與制(修)訂國家標准或行業標准,企業具有中國馳名商標、上海市著名商標、上海市名牌產品、上海市名牌明日之星等品牌、上海市品牌培育試點示範企業等稱號或入選上海市重點保護商標目錄。
4.新穎化。擁有強大原創能力、創新活力和價值潛力,具有一定規模的估值和融資吸引力,適應消費者(包括生產性消費和生活性消費)行為的改變,符合「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四新經濟發展特徵。
(三)限制條件
有下列情況之一的企業,不得確定為本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已確定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取消其資格:
1.在申請或復評過程中提供虛假信息的;
2.近三年發生過重大安全、質量事故的;
3.環保不達標或發生過環境污染事故的;
4.有偷稅、漏稅行為的;
5.有其他違法違規行為的。
還有申請的好處就能獲得政府補貼,每個地方政策不同,上海各區還能給予專精特新企業資金補貼。
青浦認定獎勵5萬,復審獎勵1萬;
普陀認定獎勵10萬;
長寧區認定獎勵10萬;
嘉定首次認定獎勵10萬;
虹口認定獎勵10萬,復審獎勵5萬元;
松江區,市級專精特新獎勵20萬,區級專精特新認定獎勵10萬;
楊浦市級專精特新認定獎勵5萬,區級專精特新認定獎勵3萬;
奉賢市級專精特新認定獎勵5萬,區級專精特新認定獎勵3萬;
⑻ 2021年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
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可以在澎湃新聞里查到。
2021年初至今,高景氣賽道的龍頭公司已經兌現了顯著漲幅,預期回報有所下降。在這一背景下,市值下沉「翻石頭」成為了越來越多人認可的選股思路。而這和國家層面定義的「專精特新」類中小企業高度重合。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這意味著,從工信部在2011年最早提出「專精特新」開始,經歷了多年的探索、研究、前期准備,這一概念正式上升至國家層面。
專,即專業化;精,即精細化;特,即特色化;新,即創新能力強。「專精特新」是指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特徵的企業,且企業規模需符合國家《中小企業劃型標准》的規定,因此一般為中小工業企業。
自2017年起,工信部以「專精特新」為導向牽頭匯總了共計3批「小巨人」和5批「單項冠軍」,共計4762家製造業企業,包含396家A股上市公司。
單項冠軍:
所謂「單項冠軍」,是指在特定製造業細分賽道中,經過長期深耕、激烈競爭後,最終成為龍頭的企業,其市佔率要求全球前三,但對其所處賽道是否朝陽沒有具體要求。兩份名單的結合,即立足當下,也放眼未來,可謂是中國實體製造業的濃縮精華。
⑼ 新國都有沒有評上專精特新是國家級的嗎
2020年11月,新國都旗下子公司新國都支付入選了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專精特新屬於國家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