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醫葯企業名錄
擴展閱讀
股票前面加C能不能買 2025-07-21 08:04:44
正定六中 2025-07-21 08:04:34
股票為什麼說看左買右 2025-07-21 08:03:15

醫葯企業名錄

發布時間: 2021-10-27 13:55:25

『壹』 廣東制葯企業大全

廣東知名的制葯企業主要有:廣州醫葯集團、國葯集團一致葯業、康美葯業、華潤廣東醫葯、大參林醫葯集團、創美葯業、信立泰葯業、太安堂葯業、香雪制葯、華大基因、眾生葯業、一品紅葯業等等。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6-04,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貳』 重慶制葯企業名錄大全

重慶的制葯企業比較多,樓上漏了一個出名的企業,重慶瀚源葯業有限公司!

『叄』 天津制葯企業名單大全

天津知名的制葯企業主要有:葛蘭素史克(天津)有限公司、諾和諾德(中國)制葯有限公司、中美天津史克制葯有限公司(中美史克)、天津武田葯品有限公司、天津同仁堂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中新葯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等。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6-2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肆』 貴州省制葯企業名單

貴州省知名的制葯企業主要有:貴州益佰制葯股份有限公司、貴州同濟堂制葯有限公司、貴州漢方制葯有限公司、貴州聖都葯業有限公司、貴州神奇葯業有限公司、貴陽新天葯業股份有限公司、貴州百靈企業集團等等。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6-10,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伍』 江蘇制葯企業名錄

江蘇制葯企業:江蘇歐克動物葯業有限公司、江蘇同泰葯業有限公司、江蘇省雲陽集團葯業有限公司、南京南大葯業有限責任公司、江蘇靈峰葯業有限公司、江蘇晨牌葯業、江蘇帝益葯業有限公司、江蘇黃河葯業股份有限公司、江蘇鵬鷂葯業有限公司、揚子江葯業集團。

1、江蘇歐克動物葯業有限公司

江蘇歐克動物葯業有限公司於2003年09月30日在東台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仇明生,公司經營范圍包括獸葯製造,塑料包裝箱及容器加工,自營和代理各類商品進出口業務(國家限定企業經營或禁止進出口的商品除外)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等。

2、江蘇雲陽集團葯業有限公司

創建於1974年9月,是一個以生產制劑為主,兼生產合成原料葯的綜合性制葯企業,生產片劑、膠囊劑、滴眼劑、滴鼻劑、酊劑、搽劑、口服溶液劑、糖漿劑、流浸膏劑、合成原料葯十大類,90多個品種,現有佔地面積7.3萬M2,總建築面積21000M2;資產總額一億多元,2004年通過國家GMP認證。

3、江蘇晨牌葯業

江蘇晨牌葯業集團座落於長江與黃海交匯處的國家級衛生城市--海門市,在這里曾誕生過中國民族工業的先驅張謇。晨牌人正秉承張謇先生堅韌不拔的創業精神,致力於民族葯業的振興。

4、江蘇鵬鷂葯業有限公司

江蘇鵬鷂葯業有限公司是宜興市綜合性專業制劑的龍頭企業,現有職工300多人,擁有一支年富力強、積極進取的專業管理隊伍。

5、江蘇天士力帝益葯業有限公司

是天津天士力集團公司和江蘇淮陰華新集團在原江蘇帝益葯業有限公司基礎上實行股權轉讓,於2003年4月組建成立的集醫葯研究、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制葯企業。

企業注冊資金5000萬元,總資產2.79億元,凈資產8631萬元,是天士力集團的控股公司。公司前身為國營淮陰制葯廠,始建於1958年,是江蘇省醫葯行業重點骨幹企業。

『陸』 免費的全國醫葯公司目錄

醫葯網上有,包括生產企業、經營企業,又分為:葯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儀器設備、葯包材、輔料、其他等小類。
http://www.pharmnet.com.cn/company/

『柒』 有知道中國所有做醫葯的公司的企業名錄嗎

我的畢業論文
從世界范圍看中葯產業的發展
中醫葯是我國豐富的民族遺產中最燦爛的部分之一。因為其不僅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更重要的是,如果對其進行合理的挖掘整理,用現代文明的科技、文化成果促其發展,那麼古老的中醫葯必將成為「先進醫學」的一部分,在新的時代里,繼續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人類種群的欣欣向榮做出重要的貢獻。
一、現代醫學的弱點與中葯產業的意義
(一)現代醫學的弱點
現代醫學是由現代西方醫學占統治地位的醫學。西醫起源於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希臘,從時間上看與中醫相近。但是,西醫在其誕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由於種種原因,水平一直停滯不前,直到近代科學的出現。在最近三百年間,隨著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學科的誕生與井噴式發展,西方醫學也得到了質的飛躍,與古代西醫幾乎失去了所有的聯系。古代西醫已成為了僅具有歷史意義的「逝去的名詞」。
現代西醫無疑是成功的。它為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立下了汗馬功勞。三百年間,人類平均壽命在西醫的幫助下增長了近一倍,其中中國人口期望壽命由1949年的35歲增長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的71.4歲。○1許多疑難病症在今天變得容易治癒,如肺炎等。因此,現代西醫隨著西方文明的擴散也一並擴散到世界的各個角落。2002年,世界醫葯產業總值為4000億美元,其中植物葯為450億美元(中葯260億美元),其餘基本為西葯產值○2醫葯產業的數據最直觀地反映了西醫在現代醫學中的地位。這種地位是對其作用的肯定。
然而,從上世紀初開始,西方醫學的弊端逐漸顯現。
首先,雖然新技術、新葯物、新療法數量仍然與日俱增,但現代西醫從某種角度講,已成為最落後的一門現代科學。在系統論得到廣泛應用,促進各門科學發展的今天,西醫的指導思想仍然是十八世紀的機械論。在此指導下,西醫將人體分解為若幹部分與組織,分門別類地加以研究,針對其各自具有的不同病症研製葯劑與醫療手段;卻無法有效地將人體當作一個系統,分析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系統(人體)、要素(人體子系統)、環境三者的相互關系和變動規律性,並優化系統的整體功能。因此,在很多情況下,西醫才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情況。這是西醫弊端的根本原因。
其次,由於缺乏系統論的支持,西醫無法將人體作為一個整體定量研究,因此許多西葯具有無法預測或無法抗拒的副作用。在很多情況下,對某一系統的病症具有療效的葯品卻對另一系統具有破壞性作用。因此,在西方葯品認證體系中,代價高昂的大規模臨床葯性試驗成為每一種葯品獲得上市許可的必經之路。但這種為期數年的檢測,在受檢人種及基因的廣泛性上均有局限。
再次,西醫的一統天下令包括中醫在內的其他醫學日益邊緣化,許多有益的治療方法在不知不覺中即告失傳。在使人類失去了相當的醫學財富的同時,也放大了西醫自身的缺陷。當然這是全球化,現代化的綜合後果,西醫是其直接原因。
最後,隨著後工業、後現代主義、自然主義思潮的興起,人們對自然植物葯的興趣大增,也從主觀上使得西葯在副作用等方面的問題被放大。
因此,包括中醫在內的諸多替代療法、邊緣醫學得到了難得的振興自我的機會。
(二)中醫葯的優勢
相對於西醫與其他邊緣醫學,中醫葯具有以下幾大優勢:
首先,傳統中醫理論與系統論有相近之處,這是中醫葯最根本,最長久的優勢。中醫認為人體是一有機整體,相信有一種規律—— 天人合一 ——支配著人體的發展。人體各器官遵循這一規律在生理上相互聯系,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因此,中醫的任務是通過望、聞、問、切,全面系統地了解病情,「辨證施治」;從而努力使人體做到天人合一,使各系統不越雷池一步,平衡氣血。比利時學者普利高津曾說:「中醫傳統的學術思想是著重研究整體和自發性,協調與協同,現代科學的發展更符合中醫的哲學思想。」○3
其次,中醫數千年來的臨床經驗無論從時間跨度之長,還是從檢驗人群之廣上講,都是無與倫比的。雖然目前中醫的學術思想尚無法得到現代科學的有效論證——這是中醫復興最大的障礙——但數千年來,中葯的有效性與健康性,已被並且正在被數以億萬計的病患無數次地證明著。中醫葯的臨床經驗與葯性檢驗是僅有二、三百年歷史的現代西醫,覆蓋人群相對較少的其他邊緣醫學所無法比擬的。這是當代尚無法被完全肯定的中醫能夠被人們接受的最大的理由。
再次,中醫在許多特殊的,西醫目前無所作為的領域擁有不可否認的功效。這是中醫葯當前最直接的優勢。在癌症治療、病毒性瘟疫防治、調養內臟機能等方面,中醫的有效性是有目共睹的。最近的例子就是中醫在「非典」中的表現。廣州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36名非典患者,全部治癒出院,無後遺症。WHO專家馬奎爾博士對此的評價是「非常神奇」。○4到五月上旬,中國政府明確提出「中醫是抗擊非典型性肺炎的一支重要力量」,鼓勵中醫更多地介入非典治療一線。○5
最後,隨著中國政治、經濟的崛起,國際影響的與日俱增,中國的傳統文化正在被重新認識與重視。中醫是保留至今的,為數不多的,以中國傳統思想為指導的「實踐科學」之一。人們在欣賞中國傳統哲學、藝術、建築的同時,必然會對仍然在發揮巨大功效的中醫葯發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擴大其市場。這時正在發生著的事實。
由於以上的原因,中葯產業成為了一個相對於世界醫葯產業而言,目前規模雖並不大,但增長迅速,特別是在中長期將大有作為,並將對國計民生做出巨大貢獻的產業。
二、中葯定義初探
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中葯」的定義較為模糊。依據不同定義做出的關於中葯產業的報告,無論從產業規模還是發展前景上說,差異都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因此有必要在此辨析一下中葯的定義,分而述之。
「中葯」一詞的出現是在近代。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包括西方醫葯學在內的近代實驗科學大量湧入中國,國人接觸到一類新的醫葯形式,在中國開始出現兩種有著較大差異的醫葯學系統並存的局面。由於我國自有的葯物的應用是以中國傳統醫葯學理論為基礎,所以人們把它稱為「中葯」。於是,一種被人們普遍接受的中葯定義產生了:凡主產於中國,在中醫葯學基本理論指導下,長期為中醫所慣用的原生葯物叫中葯。(定義一)
這個定義中的中葯能反映我國自然資源及歷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點,內涵比較豐富,但明顯縮小了中葯概念的外延,只能包含部分中國的傳統葯物,使許多現在公認,古已有之的外來「中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因此,這是一個有缺陷的定義。
基於此,有人從中葯葯性角度著手分析,認為在東西方醫葯科學技術還存在著較大差異的今天,中葯的概念應該描述為「在中醫葯學基礎理論指導下,用以防治疾病的葯物」。(定義二)只要能從療效直接總結歸納出葯物本身的獨特性能(中葯葯性),功效用中醫葯學的術語和指標表述,使用時能根據理、法、方、葯的思維順序辨證配伍用葯,則該葯物即已被納入中醫葯學體系,成為了中葯。
這個定義擴大了中葯概念的外延,也較為符合中葯發展的歷史,是一個在理論上較為完備的定義,並逐漸被中醫界所接受。但此定義中「中醫葯學基礎理論」的提法容易引起爭議。就一般而言,這一基礎理論指傳統的「辨證施治」,調理中和;並且要有中醫傳統方式釋病,診病的前提,也就是「醫葯不分家」。然而目前許多以「中葯」之名流傳於世的葯品是經過西醫理論整理或是用西醫手段研究後的新成果,著名的青蒿素、珍珠草即是此類。而且,在歐美市場銷售的中葯全部要經過嚴格的依西醫定製標準的臨床葯性檢查。這種檢測要求被檢葯品必須擁有令西醫信服的葯理,所以這類中葯實際是被納入西醫軌道的「中葯」。此外,這種「中葯」還包括未經中醫傳統手段診斷而銷售的中葯。
可是,如果將以上並不符合「定義二」的「中葯」剔出中葯隊伍,那麼中葯產業將幾近解體。目前銷售的「中葯」,半數以上均不符合定義二,國外市場更是幾乎全部不符合。更重要的是,這些葯品都與「定義二」中的中葯具有緊密的聯系。青蒿素、珍珠草等葯物都是以中葯經典專著為依據而進行的全新研究的成果。出口中葯的「入軌」是不得已而為之,其葯品本身並沒有本質變化。因此,就需要一個新的定義將以上諸種「中葯」進行整合,能夠將目前產業中的「中葯」均容納其中。這樣不僅具有產業報告上的意義,而且將對中葯產業進一步的發展具有利好性,做到「去偽存真」。這一新的定義,我認為可以這樣敘述:凡從葯理或方法上可以被追溯到中醫典籍的葯物,即為中葯。(定義三)
三種定義中,定義一已被證明是應被淘汰的不完善定義;定義二是目前中醫界的主流,雖無法全面體現現代中醫的發展與情狀,但它能夠反映中葯長期發展某種方向,定義二下的中醫葯復興是中葯復興的最高追求,應予以保留;定義三是本人對中葯定義創新,以適應中葯產業發展的一個嘗試,它反映的是目前中葯產業的現狀,最具有分析價值。因此,下面關於中葯產業的報告將從定義二與定義三兩方面入手。
三、定義三下的中葯產業現狀
由於目前西醫在醫學界的統治地位,中葯自身標准化的缺失,定義三下的中葯產業是目前中葯產業的主體,也是發展最快的一部分。
1、 世界中葯產業現狀
在世界范圍內,中葯產業在近幾年中一直保持著較快的增長速度。其原因除了上文提到的中葯的優勢逐漸被人們認識外,大量使用中葯的中國的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2004年,世界中葯產業總產值約275億美元,其中中國中葯總產值958億人民幣(比2000年增長約92%),約佔世界中葯產值的41%。而直到去年,中國中葯出口總值僅7.25億美元。○6這說明世界中葯產業的中心仍是中醫的故鄉——中國,中葯的主要銷售市場也是中國。
其餘中葯主要供應國有日本、韓國、歐洲諸國;消費市場主要為日本、德國、韓國、美國等經濟發達國家。
中葯製品中,中成葯、中葯飲片的主要生產與消費國是中、日、韓、東南亞等受中國文化影響較大的國家與地區以及歐洲少數國家,且產品基本為自產自銷。中葯原料的主要生產國為中國、韓國,消費市場為東亞、東南亞以及歐美國家,且規模不斷擴大。
目前各中葯生產國出口的中葯產品,大部分是中葯原料;成葯、飲片出口較少,近年還略有下降。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現代人對植物葯、替代療法的興趣與日俱增,這使中葯原料出口激增;歐美國家對葯品進口限制較多,中成葯目前難以達到標准;中國生產了大部分中成葯、飲片產量,但質量較差,無法出口者甚多。
2、 中國中葯產業現狀
中國是中葯的故鄉,且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中葯資源庫與最龐大的中葯消費群體,因此必然成為世界中葯產業的中心。
首先,中醫雖然在近代以來遭到過數次浩劫,曾被北洋政府、國民政府、汪偽政府多次「廢止」,但由於舊中國醫療保健體系的極端不完善,以及傳統文化的延續,中醫葯一直被國人視為極其重要的健康保障之一。這一狀況在歐美文化強勢進入,以西醫為主體的醫療保健體系逐漸完善的今天依舊如故。據零點調 查 公 司 在 中 國 的 北 京 、 上 海 、 廣 州 三 個 具 有 代 表 意 義 的 城 市 進 行 的 ,總 計 1543 戶 市 民 的 調 查 顯 示 ,有 31% 的 居 民 更 傾向於中葯,23% 的居民傾向於西葯,41% 的居民認為二者各有千秋。○7這說明中葯在現代中國仍然有著十分巨大的市場,也保證了在西醫呼風喚雨的近現代,中醫葯能留住香火,以待再創輝煌。
其次,自80年代開始進行的全國中葯資源調查表明,我國現有的中葯資源種類已達12807種,其中葯用植物11146種,葯用動物1581種,葯用礦物80種。僅對320種常用植物類葯材的統計,總蘊藏量就達850萬噸左右。○8如此豐富的中葯材寶庫為我國中葯產業的騰飛打下了堅實基礎。
以上兩點造就了我國中葯產業在世界上的至尊地位:創造了約50%的中葯產值,為全世界提供了人們所需的中葯葯方和近八成的中葯原料。但是,我們與世界其他重要生產國相比也有明顯的劣勢。
生產能力與研發能力是推動一個產業前進的動力。目前的中國中葯業具有較強的生產能力。截至2001年,專業中葯生產廠家1059家,生產50多種劑型,6000多個品種的中葯20多萬噸。○9但同時,我國中葯出口額僅為7.25億美元(2004年),為世界中葯市場(不含中國大陸)的5%。雖然就絕對出口額而言,我國居世界第一位,但是這個值與中國在世界中葯產業中的地位是不相稱的。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葯產業並不是一個完全公平的市場經濟市場:中國在中醫葯領域的積累、沉澱與中葯材資源優勢是壓倒性的,應具備佔領世界市場的能力。中葯產品出口少的主要原因在於產品質量的不足。第一,我國超過半數的中葯成品是由鄉鎮小型制葯廠生產的,質量低劣;同樣比例的中葯材由不符合國際標準的葯田生產。這樣的產品無法被發達國家的中葯市場認同。第二,我國許多中葯產品外觀、口味欠佳,也是無法得到國外用戶青睞的重要原因,這與我們的固有觀念不無關系。
我國中葯產業的研發能力同樣不盡如人意。雖然目前我國擁有中醫葯科研人員八千餘名,但2004年我國中醫發明專利僅15件,且無一件國際專利。○10這是我國中葯產業發展進途中的一大憂患,也是我國與日、韓、歐洲等其他中葯生產國家最大的差距。
綜上所述,雖然我國中葯產業規模居世界首位我,但中葯生產仍處於量高質低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