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什麼意思
國民生產總值 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住機構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成果(簡稱GNP)。一個國家常住機構單位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增加值(國內生產總值)在初次分配過程中主要分配給這個國家的常住機構單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非常住機構單位。同時,國外生產單位所創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常住機構單位。從而產生了國民生產總值概念,它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的勞動報酬和財產收入減去支付給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
國內生產總值是反映一國(地區)全部生產活動最終成果的重要指標,是一個國家(地區)領土范圍內,包括本國居民、外國居民在內的常住單位在報告期內所產和提供最眾使用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
國內生產總值,從生產角度,等於各部門(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之和;從收入角度,等於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和營業盈餘之和;從使用角度,等於總消費、總投資和凈出口之和。以上三種情況,從計算角度來看,分別可以稱為生產法(亦稱部門法)、收入法(亦稱成本法)和使用法(亦稱最終產品法)。
國內生產總值與國(地區)外凈要素收入之和,就是國民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包括本國(地區)居民在國(地區)外創造的價值但不包括外國(地區)居民在本國(地區)創造的價值,它不同於國內生產總值強調地地域概念,強調的是國民的概念。
國內生產總值減去固定資產折舊就是國內生產凈值,即國內生產凈值包括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和勞動者報酬,上述三者基本上能反映最終的成果和服務在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分配關系。
國民收入(National Income)是反映整體經濟活動的重要指標,因此常被使用於宏觀經濟學的研究中,亦是國際投資者非常注視的國際統計項目。反映國民收入的兩個主要統計數字是本地生產總值(GDP, 即國內生產總值) 及本地居民生產總值 (GNP, 即國民生產總值),前者計算一段特定時期本地進行的生產,而後者則計算本地居民的總體收入。
兩個統計數字都涉及生產的概念,是指投入資金、勞力及企業精神的結果,所以純從資產價格變動而取得的利潤並不計入。另外,關於本地居民是指所有以該國家或地區為經濟利益中心的個人及機構,與其國籍及資金來源地無關,所以本地居民亦包括長期在該地區工作的外來勞工及外資分公司。`
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國民收入會經常被比較,除直接比較外,亦會計算人均的國民收入,以增加其可比性。而不同地區的國民收入通常會以本地貨幣計算,所以需要以當期的匯率先作轉換,另外亦有一些做法是以購買力平價作轉換,以避免可能匯率的扭曲。
另一方面,同一地區不同時期的國民收入亦會經常被比較,通常不會直接比較,而是會扣除價格變動後,計算出固定價格或實際國民收入,才作比較。至於未扣除價格變動的國民收入則稱為當時價格或名義國民收入。
還有,國民收入亦會被用於反映該地區居民的富足情況,但是有其限制。晶元,設計,版圖,晶元製造,工藝,製程,封裝,測試國民收入並沒有包括不在市場進行的生產,如家庭主婦的生產並沒有計入。
國民收入並沒有反映資源的投入,如長工時的投入及大量天然資源的使用並沒有計入。
國民收入只反映當期的收入,並沒有反映累積的收入。
國民收入沒有反映收入分布。
三指標除以總人口就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國民收入.
⑵ 2019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多少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
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990865億元,比上年增長6.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0892元,比上年增長5.7%。
應答時間:2020-10-2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⑶ 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多少,在世界上排第幾位
近來聽到許多有關中國經濟在世界上地位的議論,各種觀點之間差異之大,讓人吃驚。細細分析,每種觀點都有一定的依據,也都有偏頗不全之處。其實,考察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至少應該有三個不同的角度,比較其在世界上的位次也應該從這些角度入手。
一、從經濟流量指標的角度
反映宏觀經濟發展水平的流量指標有GDP或GNP,國民可支配收入,財政收入,社會商品零售額和進出口貿易額等指標。其中,GDP是最常用的指標。按照以現行匯率折算的GDP指標排序,中國經濟目前排在美國、日本、德國之後,在英國、法國之前,居世界第四位。
有人認為,現行匯率主要是由可貿易商品的進出口狀況決定的,以此做為GDP的折算依據,不能准確反映各國的實際經濟水平,並且提出購買力平價的概念。購買力平價是由各國貨幣所能購買的商品和勞務數量確定的。按照購買力平價,美元和人民幣的比值應在1:2以內。以此來計算各國的GDP數值,中國應該排在美國之後,在日本、德國之前,居世界第二位。
雖然,按照人均GDP指標看,中國經濟還位居世界後列,但在GDP總量上,中國已經進入世界經濟大國的行列,卻是不爭的事實。而且中國經濟在世界上的位次也是逐年上升的。五年前,按當年匯率折算,還排在英國和法國之後,現在和德國都已經比較接近了;以現在的速度發展下去,超過德國也就是幾年內的事情。
二、從經濟存量指標的角度
宏觀經濟的存量指標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反映。常用的宏觀經濟存量指標有國民財富和國民財產等兩個指標。國民財產是GDP減去同期消費和人造資產折舊後的余額。傳統的國民財富指標,等於國民財產加自然資源;新的國民財富指標,在傳統的國民財富指標的基礎上還加上了人力資源和自主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內容。由於國民財產是經濟流量指標常年累計的結果,而且人造資產的折舊也沒有統一的標准,所以計算起來非常麻煩。而自然資源、人力資本、自主創新能力等內容,幾乎就不能夠用價值指標來衡量,因此,國民財富指標的數值就更加難以確定。
在現實中,直接以這樣的指標來比較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是難以做到的。但是,我們仍然可以以動態的方式來反映國民財產或國民財富的增減情況。必須清楚的是,國民財產或國民財富的增長和GDP增長兩者之間並不存在簡單的正比關系。假如在GDP增長的同時存在著過度消費、重復建設、大量開采自然資源和破壞環境的情況,國民財產或國民財富就都有可能出現負增長;相反,即使GDP出現零增長甚至負增長,只要控制好消費和人造資產折舊的規模,仍然能夠使國民財產保持一定的增長,同時也可以使國民財富有所增長。
可以肯定地說,在中國目前的增長方式下,國民財產或國民財富的增長幅度要遠遠低於GDP的增幅。是否存在國民財產或國民財富負增長的情況,也是見仁見智的事情,難以准確判定。而西方發達國家,由於注意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等問題,並且提倡節儉避免重復建設,因而其國民財產或國民財富指標一直在穩定增長。這也是雖然中國GDP年年都以比西方國家高得多的速度在增長,但經濟實力卻和西方國家越拉越大的主要原因。
三、從科技含量的角度
根據經濟中各種生產要素的投入程度不同,可以將各個國家的經濟分成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勞動力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等四種類型。西方國家多為知識或技術密集型國家,發展中國家多為勞動力或資源密集型國家。在獲得的利潤收益上,以知識密集型國家為最高,其次是技術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勞動力密集型最低。
具體到一個國家經濟屬於什麼類型,是由通過市場競爭所形成的國際分工來決定的。發達國家占據知識與技術密集型領域,是由於其具有人才、技術和資金方面的優勢。發展中國家只能退守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領域,也是由於在人才和技術領域競爭不過發達國家的緣故。同時,在這樣形成的國際分工中,必然隱含著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在一定程度上的依附關系以及在利益分配上的不平等。
中國是典型的勞動力密集型國家。從科技含量的角度,中國經濟屬於世界三流水平。表面上看,似乎中國什麼產品都可以生產,但實際上,生產理念、管理思想、製造標准、生產技術、資本品甚至關鍵零部件都是由發達國家提供的,中國所做的只是簡單的裝配加工。在利潤分配上,中國只能得到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利潤都被發達國家拿走了。由於老百姓整體收入水平比較低,購買力有限,就必然存在著國內市場內需不足和對出口的過度依賴問題。
當然,盡管屬於勞動力密集型國家,中國仍有可能在GDP總量上超過任何一個發達國家,成為所謂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但反過來看,即使中國GDP位居世界第一了,只要中國只注重流量指標增長忽略存量增長的經濟增長方式不改變,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在經濟實力上的差距就不可能縮小。同時,即使中國GDP位居世界第一了,只要屬於勞動力密集型國家的性質不改變,中國經濟也就還是世界三流水平,仍要依附於發達國家,不能改變在經濟上受制於人的狀況。
四、幾點結論
1、在以GDP指標所進行的排序中,我認為,以購買力平價來折算更符合實際情況。這樣,中國目前每年創造的經濟總量應在美國之後,居世界第二位。而且,只要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不發生大的變化,中國今後GDP仍然會保持高位增長,在總量上超過美國也不是很久遠的事情。
2、在GDP高速增長的同時,中國的國民財富和國民財產卻增長緩慢。老百姓的儲備少、家底不厚、抵禦災害的能力不強,而且還存在著過度開采自然資源、破壞環境、低水平重復建設、高投入低產出等方面的問題。將增長方式由注重GDP的增幅轉變到注重國民財富的增長上來,是中國政府刻不容緩的工作。
3、目前中國約有1.5億農民在城裡打工,其中大部分的工作待遇遠遠低於城鎮職工,甚至低於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農民。若將中國農民工的周工作時間縮減為5天、每天工作8小時以內、工資也達到與城鎮職工同等的水平,中國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就會失去。但是若長期維持現在的做法,不僅不符合公平、正義原則,而且也會加劇社會矛盾、提高犯罪率甚至引發社會動盪。
4、近十多年來採取的通過發展房地產業來擴大內需的做法,是飲鴆止渴、危險至極的做法。擴大內需必須從提高全民的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入手。只有老百姓沒有了後顧之憂,才能夠敢於消費,居民的儲蓄率才會降下來。而且應盡可能將老百姓手中的錢引導到製造業的發展上來。
5、中國必須通過科技和教育的發展,改變以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為主的經濟格局。不要繼續以「世界工廠」為榮,更不能為吸引外資繼續犧牲環境、壓低普通勞動者的工資。此外,中國目前採取的以地方和企業為主體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做法,是非常短視的。這將使中國經濟在GDP高速增長的同時,科技含量進一步下降,經濟對國外依附性越來越大。在產業發展上,應由中央政府傾舉國之力選擇少數幾個市場前景好的產業優先發展。
⑷ 現在中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多少
2007年底是人均2280美元,總的是30100億美元.現在20081102大約是人均2450美元左右,總值是32000億美元左右.總值排世界第四,離德國只差1000多億美元.人均排名就很後面了,在110名左右.
⑸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介紹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Real GDP per capita),即「人均GDP」,常作為發展經濟學中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指標,是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之一,它是人們了解和把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將一個國家核算期內(通常是一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這個國家的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相比進行計算,得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各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准,為了更加客觀的衡量,經常與購買力平價結合。中國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大陸人均GDP為7595美元,2013年中國大陸人均GDP為6995美元,2012和2011年則分別為6264美元和5577美元。
⑹ 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
05年就已經是1700美元了,06年是2042美元~~今年的話,按照我國經濟的增長,以及人民幣的升值,大概是2250美元左右
http://cache..com/c?word=%D6%D0%B9%FA%3B%C8%CB%BE%F9%3Bgdp&url=http%3A//finance%2Eqq%2Ecom/a/20070408/000017%2Ehtm&p=&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