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社稷壇
擴展閱讀
李素麗熱線 2025-07-09 06:18:49
999黃金股票代碼 2025-07-09 06:18:41

社稷壇

發布時間: 2021-11-12 15:53:05

Ⅰ 社稷壇的建築含意

社稷壇位於北京市天安門廣場的西北側,與天安門東北側的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相對,一左一右,體現了「左祖右社」的帝王都城設計原則。社稷壇是呈正方形的三層高台,以漢白玉砌成,象徵著「天圓地方」之說,壇上鋪有中黃、東青、南紅、西白、北黑的五色土,四周短牆也按方向覆蓋四色琉璃瓦。五色土是由全國各地納貢而來的,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還象徵著金、木、水、火、土五行為萬物之本。社稷是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祀的上神和穀神,商周以至清代的帝王,均沿襲社稷的大禮。歷代帝王自稱受命於天,將自己比作「天子」,將社稷象徵國家構成的基礎,故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舉行大祭,如遇出征、班師、獻俘等重要的事件,也在此舉行社稷大典。壇四周有三重圍牆,內牆四面各闢一座漢白玉門,名「欞星門」。中間一道名「壇牆」,壇牆與外牆之間,北有拜殿和戢門,西有神庫和神廚、宰牲亭等。

Ⅱ 《周禮》上規定"左祖右社",因此太廟在西,社稷壇在東對嗎

古代是左東右西,所以是太廟在東,社稷壇在西

Ⅲ 關於社稷壇的由來有怎樣的說法

社稷壇建於1420年。社稷壇早期是分開設立的,稱作太社壇、太稷壇,供奉社神和稷神,社神就是土地神,稷神就是五穀神,後社稷壇五色土的傳說我國古代一直存在著「社稷祭祀」的制度,人們把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做「社」,把祭祀穀物神的地方叫做「稷」。土地廣博,不可一一祭之也,故封土立「社」,「社」為「土神」;穀物眾多,不可遍及祀,故封谷立『稷』,「稷」為「穀神」之長。

Ⅳ 社稷壇的五色土指的是哪五種顏色分別代表什麼方位!

社稷壇是正方形的三層高台,以漢白玉砌成,象徵著「天圓地方」之說,壇上鋪有中黃、東青、南紅、西白、北黑的五色土,四周短牆也按方向覆蓋四色琉璃瓦。五色土是由全國各地納貢而來的,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五色土象徵著一個泱泱大中華,東邊是海,西邊是白色的沙,南邊是紅土地,北邊是黑土的故鄉,而中間,就是黃土高原。還象徵著金、木、水、火、土五行為萬物之本。

明清時期,每逢大祭舉行之前,都要將壇面上的土進行更換。明代從河南取黃色的土;從浙江、福建、兩廣地區取紅色的土;從江西、湖廣、陝西取白色的土;從山東取青色的土;從北京取黑色的土。從全國三百多個縣,各取土百斤,從四面八方運往京城。

(4)社稷壇擴展閱讀:

在我國古代,一直存在著「社稷祭祀」的制度。以五色土建成的社稷壇包含著古代人對土地的崇拜,五種顏色的土壤,由全國各地納貢交來,以表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社稷壇是古代帝王江山社稷的象徵,因此社稷成為國家政權的代名詞。

現在保存最為完好的社稷壇是北京紫禁城內的明清兩代社稷壇(北京天安門西側:中山公園內)。五色土的華夏傳統文化內涵豐富:代表五方(東南西北中)、五行(金木水火土)、華夏五帝(青帝伏羲、赤帝神農、黃帝軒轅、白帝少昊、黑帝顓頊)等等。

Ⅳ 社稷壇是怎樣建造的

在拜殿之南即為社稷壇。社稷壇台為漢白玉石砌成的正方形三層方台,四齣陛,各三級,總高近1米。自下向上逐層收縮。每層用白石欄桿圈圍,中間填足三合土。上層邊長15米,第二層邊長約16.8米,下層邊長約17.8米。

社稷壇是嚴格遵照古制而築的,壇上層鋪五色土,中黃、東青、南紅、西白、北黑,象徵五行。壇的四周砌牆,東西南北各闢一座欞星門。

社稷壇四周建有宇牆,牆頂依方位覆青、紅、白、黑四色琉璃磚,宇牆每邊長62米,高1.7米,四面均立一漢白玉石欞星門,門框亦為石制,原各裝朱扉兩扇。

Ⅵ 社稷壇的古建築是怎樣的

社稷壇所在之地原是遼金時代燕京城的興國寺,元代改名為長壽興國寺。到了1420年改造為社稷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土地神和穀物神的地方。

社稷壇的主體建築有戟門、拜殿、社稷壇及附屬的神庫、神廚、宰牲亭等,多是明代永樂年間修建。社稷壇的正門位於東側,南、西、北不設門。

社稷壇整體布局略呈長方形,有內外兩重垣,佔地面積約16萬多平方米。內壇牆南北長266.8米,東西寬205.6米,紅色牆身,黃琉璃瓦頂。每面牆正中辟門,北門為主門,是一座磚石結構的三座門,黃琉璃瓦歇山頂,通面闊20米,進深7米,明間為仿木綠琉璃重昂五踩斗拱,三座門均為拱券式。

東、南、西各闢一拱券門亦為磚石結構的黃琉璃歇山頂,面闊12米,進深7米,仿木綠琉璃單翹單昂五踩斗拱。按照古代天為陽向南,地為陰向北的理論,社為土地,屬陰,所以壇內主要建築均以南為上。

最北為戟門,明代建築,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原為中柱三門之制,後改為五間均為隔扇門。室內為金龍枋心旋子彩畫,室外彩畫為金龍和璽。

清代這里是社稷壇的正式宮門,門內兩側的3個門洞里分別陳列24支大鐵戟,共72支。大戟門的鐵戟,是1丈1尺長的「銀鐓紅桿金龍戟」。將這種金碧輝煌的古代重要兵器,插在朱紅木架上,排列於宮門左右,既壯麗,又威嚴,是封建帝王顯示威嚴的一種陳設。

戟門南為享殿,又稱拜殿,它是一座飛檐斗拱、金碧輝煌的華麗殿堂,明初修建,也叫祭殿或享殿。該建築始建於明,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重昂七踩斗拱。

室外為和璽彩畫,室內為金龍枋心旋子點金彩畫,殿內為徹上明造,無廊步,歇山角梁與采步金和下金檁相交於垂柱,這是明代無廊殿座的結構特徵。

殿中所有梁架、斗拱全部外露,並彩繪裝飾,構成一幅美妙的圖案。該殿是為雨天祭祀而建的,沒有雨時,均在殿外壇上祭祀。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始建該殿,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

按照典章,社稷壇內不應設饗殿,因為它所祭祀的是土地神和五穀神,土地必須承受風雨霜露以接天地之氣,才能生長五穀,所以「社稷之禮壇而不殿」。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的社稷壇,就只設壇不設殿。即使偶遇大雨,衣冠和壇台的祭品被雨水淋透,也不敢隨便動彈。

後來很多大臣建議增建一座饗殿,朱元璋怕惹惱了上天,「天地之氣」不接,沒有建殿,只是改為若祭日逢雨,就在宮內齋宮遙祭。

明代永樂年間,朱棣在北京營建宮殿壇廟的時候,社稷壇的制度與南京同,只在壇台北面多建了—座殿宇,平時不用,只在風雨時在殿內面向南方的壇台設供行禮,故此取名拜殿,這個儀禮直至清末。

在該殿之南即為社稷壇。社稷壇台為漢白玉石砌成的正方形三層方台,四齣陛,各三級,總高近1米。自下向上逐層收縮。每層用白石欄桿圈圍,中間填足三合土。上層邊長15米,第二層邊長約16.8米,下層邊長約17.8米。

社稷壇是嚴格遵照古制而築的,壇上層鋪五色土,中黃、東青、南紅、西白、北黑,象徵五行。壇的四周砌牆,東西南北各闢一座欞星門。

壇四周建有宇牆,牆頂依方位覆青、紅、白、黑四色琉璃磚,宇牆每邊長62米,高1.7米,四面均立一漢白玉石欞星門,門框亦為石制,原各裝朱扉兩扇。

西南除社稷壇、享殿、戟門外,在內壇牆內還有神廚、神庫,坐西朝東,面闊五間,進深五檁,南北並列,之間加建一過廳,其西邊內壇牆處開一栱門,通牆的宰牲亭。

宰牲亭位於壇牆西門外南側,為屠宰祭祀用犧牲之處。黃琉璃瓦歇山頂,四角重檐,方形,每邊均面闊3間,亭東南有一井亭。

其外有垣牆一重,接於西壇牆,在北牆正中有磚石結構琉璃發券門一座,黃琉璃筒瓦歇山頂,面闊一間,檐下有仿木綠琉璃三踩斗拱。

外壇牆周長約2000米,天安門內西廡正中為社稷街門,東向,黃琉璃筒瓦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端門內西廡為社左門,黃琉璃瓦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社稷壇東北門在午門前闕右門之西,原為黃瓦三座門。

拜殿西南方向,人們便可見到一座八角石亭,名叫「蘭亭碑亭」,它原在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坐石臨流」處,後來才移到這里。

亭為重檐藍瓦八角攢尖頂,亭內置有蘭亭碑。蘭亭碑上刻有曲水流觴圖,背面有乾隆寫的詩文《蘭亭詩》,亭匾名為「景自天成」。

亭中8根柱子上分別刻有一些書法家臨摹王羲之的《蘭亭序》以及柳公權所作的《蘭亭詩》,它們筆鋒遒勁有力,在我國書法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

社稷壇內還有許多古柏,它們大多是明代建壇時所栽,古木虯枝,是祭壇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有一「槐柏合抱」樹,是一對槐樹和柏樹相抱而生,枝繁葉茂,蔚為壯觀,為園中別景。

Ⅶ 社稷壇祭祀是什麼

社稷壇,就是祭祀社稷時所用之壇。社,是社神,是土地之神;稷,是稷神,是五穀的代表。這種對社稷的祭祀由來久遠。

現存北京中山公園的五色土,其前身便是明永樂年間營建北京時期所建的社稷壇。說得更精確一點,這種鋪填五色土的社稷壇,實在應該叫「太社稷壇」或「太社壇」。據有關明代的史料說,這種太社壇在明代先後有三處:一在南京,一在中都,一在北京。公元1367年(洪武前一年)落成的南京社稷壇,原是東西對峙的兩壇,社稷分開。洪武十年(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認為社稷分為二壇祭祀不合經典,故讓禮官奏議,於是太社壇才改在午門的右方,社稷共為一壇。永樂時北京社稷壇所遵照的,便是洪武十年改建後的制式。現存北京的這座太社壇仍是一座方形大平壇,這便是明清時祭祀社稷的拜殿,其實整個公園園地原來都屬於社稷壇。

那麼社稷壇祭祀究竟源於何時呢?據有關史料來看,自漢以來直到清代,社稷壇的建築幾乎都以周代作為依據。據《周禮》記載,西周時掌管國家祭祀的大宗伯就掌有「以血祭社稷」的職責;又有小宗伯「掌建國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廟」,負責社稷壇的建立;在祭祀的時候,鼓人「以靈鼓動社祭」,敲擊一種名叫靈鼓動的六面鼓動;舞師「教帗(fú)舞,率而舞社稷之祭祀」,領頭者用一種柄上系著五色繒的名叫帗的舞具,跳一種稱做帔舞的舞蹈。不難看出,祭祀社稷的活動在周時的確是隆重而熱烈的。

盡管這樣。人們卻認為對社稷的祭祀不是從周朝開始的。《史記·夏本紀》寫道:「堯崩,帝舜……曰:汝其往視爾事矣。……禹乃行,相干宜所有以貢。」《尚書·禹貢》說:「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海岱及淮,惟徐州,……,厥貢五色土。」前人普遍認為,《禹貢》中徐州所貢的這五色土,便是舜時鋪填社壇的所用之物。《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晉大夫蔡墨答魏獻子問時,說:「後土為社,……柱為稷,自夏以土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無怪乎《漢書》在述及漢時對社稷的祭祀時要說「郊祀社稷,所從來尚矣」了,這個「尚」,就是久遠之意,夏禹呢,不過是「遵之」而已。

太廟那麼究竟又是什麼原因促使人們祭祀社稷的呢?《白虎通義》的記載是後代學者普遍接受的。《白虎通義》的《社稷》篇是這樣總結前人的看法的:「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廣博,不可遍敬也;五穀眾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五穀之長,故立稷而祭之地。」成書年代比《白虎通義》稍早一些的《孝經援神契》也說:「社,土地之主;稷,五穀之主。……土地廣博,不要遍敬,故封土以為社,而祀之以報功也;五穀眾多,不可遍祭,稷乃原隰(xí)之中能長五穀之祇(qí),故立稷而祭之。」這一看法根據我國古代地貌學的觀點,把土地劃分為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五類(稱為「五土」),它認為,原隰(即濕潤的平地)不過是五土之一,而社卻是五土的總神,因而人們說社時就可以代表稷,社稷也就又可簡稱為社,祭社也就是對社稷的祭祀。由此看來,人們對社稷的祭祀的確是出自對養育自己的鄉梓國土的感激之情。

不少人曾有這樣的看法,認為古代對社稷的祭祀只是帝王的事。這實在是一個誤會。從其他史料印證,《禮記》中關於社稷壇建置的記述還是相當可信的。《禮記·祭法》稱:「王為群姓立社,曰太社;王自為立祖,曰王社;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諸侯自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這里,群王所建立的最高等級的太社,就是前面所說的五色土。五色,正是五方的象徵。據稱,在未實行郡縣制之前,君王要分封諸侯時,便依封地所在方位從太社壇上取一撮色土賜與該諸侯,然後諸侯再將它置於封地的社稷壇中,自然這社壇也就不能再有五色土了。至於更下一級置社時所立之壇,當然也就只能用本土的泥土了。既然大夫以下要成群立社,國君在仲春仲秋之時還要「擇元日,命民社」,這樣民間便以祭社活動為中心形成了居民的社會組織,這組織也叫「社」。立社不僅要封土為壇,而且還要各栽其土所宜之樹,這樹也是社的標志。《論語·八佾(yì)》載,哀公問社於宰我時,宰我回答說:「夏後氏以松,殷人經柏,周人以栗。」不少學者認為,這松、柏、栗,便是立社時宜栽的樹木。《莊子·人間世》講述的匠石在齊國曲轅所見的其大蔽牛的櫟社樹,抑或正是周初立社時所植栗樹的別種。《禮記·效特牲》還說:「唯為社事,單出里;唯為社田,國人畢作;唯社,丘乘共粢(zī)盛」。意思是說,在稱做社日的會堂主這一天,全社裡的人都要出來參加會堂主的活動;為了准備會堂主所用之牲,國中之人都參與了跟社獵有關的勞作;為了供給祭社需用的穀物,農家一起湊集了必需的糧食。

至於民間為祭社而建立起的組織——「社」的規模,漢代《風俗通義》和《說文》都曾引用前人的解釋:「二十五家為社。」當然,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別的資料也有說十二家、五十家、乃至一百家的。漢時,民間就自發組織過不少不合規定的私社,因而才有官方禁止自立私社的命令。南北朝時,《荊楚歲時記》描述祭社這天民間風俗時這樣寫道:「社日,四鄰並結,綜會社牲醪(láo),為屋於樹下,先祭社,然後饗其胙(zuò)。」說的是社日這天,住在一起的左鄰右舍邀約在一起,各自湊上一些祭社的肉食和米酒,在樹下搭起了棚屋,一起祭祀了社稷之後,或者各分一些祭品,或者興高采烈地會餐一頓。

社日民間活動最普及的時期,大概應推唐宋,這時的社日簡直成了民間的盛大節日。社日來臨時,各社便殺雞宰豬,到了祭祀的時候,幾乎全社人都要出來參加慶祝活動。這天還有一種專為社日准備的社飯,有專為社日准備的社糕社餅。那時除了做社日的活動外,幾乎其他事都不幹了,連婦女也停下了手中的針線活,當媳婦的還可以回娘家。農村裡,同社人的聚會飲宴更為引人注目,社鼓神鴉,優揚處處,暢飲歡歌,熱鬧非凡。孩子們這天也無須再念書,當然更是欣喜若狂,外公姨舅們還要送些葫蘆兒、棗兒之類零食,還要玩一種名叫鬥草的游戲。社日這天的活動,一直要持續到太陽西斜,大家才戀戀不舍地回家。老百姓的這些歡樂,自然也引起了接近民眾的詩人的極大興趣,如唐代的杜甫、韓愈,宋代的陸游、范成大等,都在他們的詩中描寫了社日的盛況。而這社日鄰里的會集,也就是現在的「社會」一詞的起源。

由於戰事頻仍,民生凋敝,再加上統治階級對民間集社集會的鉗制,宋以後,民間的社日活動便開始走向衰落,以致到了最後,百姓所用的社稷壇竟然變成了廣布全國的土地廟或土谷祠,不過民間社日的娛樂活動,還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一些,如魯迅先生《社戲》一文所描寫的,就是清末江南地區的社日生活。

Ⅷ 社稷壇是明清兩朝皇帝干什麼的

位於天安門城樓西側,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社(土地神)、稷(五穀神)之處,現為中山公園。

社稷壇的位置是按照中國古代典籍中有關國都布局"左祖右社"的規矩而安排的。"左祖",即紫禁城左前方安排有皇家祭祖的地方,這就是太廟(現為勞動人民文化宮)。"右社",即紫禁城右前方安排有皇家祭神的地方,這就是社稷壇。

社稷壇建於永樂十九年,一直作為明清兩代祭祀社稷的場所。清帝退位後,社稷壇閑置疏於管理,守壇的人在壇內飼養豬羊,許多地方被用來種植苜蓿作為飼料。

1913年民國政府接管了社稷壇,開始募集捐款,准備將其辟為公園。1914年10月10日社稷壇對普通民眾開放,稱中央公園,是北京最早成為公園的皇家園林之一。公園開放前,短時間內進行了大面積的整修,開辟了面對長安街的正門,鑿開了東壇門的圍牆,修成了月亮門的樣式。1915年以後,又在園中添建了河塘、疊石和其它建築,社稷壇的戟門也被改為殿堂。

Ⅸ 社稷壇主要用來做什麼

壇的四周建有四色琉璃牆,東藍、南紅、西白、北黑,四面各立一座漢白玉欞星門,倍顯庄嚴肅穆。皇帝把「社稷」看做是國家的象徵,並自認受命於天,為了祈禱豐收,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來此祭祀,凡遇出征、打仗、班師、獻俘、旱澇災害等也要到此舉行祈禱儀式。

Ⅹ 社稷壇的歷史

社稷壇,它所在的地方,唐代是幽州城東北郊的一座古剎,遼代擴建為興國寺,元代又被圈入大都城內,改叫萬壽興國寺,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在萬壽寺的基礎上建起了社稷壇。社稷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穀神地方。
此地曾是遼、金城東北郊的興國寺。元代擴入元大都城內,改名為萬壽興國寺。明永樂定都北京時,在紫禁城東西兩側建太廟和社稷壇,清因之。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為明、清皇帝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祭太社和太稷的場所。民國之前,社稷壇基本上沒有變化,辛亥革命後,社稷壇的祭祀功能和原有的象徵意義都消失了。民國三年(1914年)內務總長朱啟鈐將社稷壇改為中央公園,在南面辟一門(今中山公園南門),後又在西辟一門(今西門)。民國四年(1915年)將原在禮部的「習禮亭」遷建於園內,民國六年(1917年)從圓明園遺址移來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的「蘭亭八柱」和「蘭亭碑」。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曾在壇北的拜殿停靈,1928年改拜殿名為中山堂,以志紀念。同時,公園改名為中山公園,增建了一些風景建築:東有松柏交翠亭、投壺亭、來今雨軒,西有迎暉亭、春明館、繪影樓、唐花塢、水榭、四宜軒,北有格言亭等,以適應新的功能要求。1929年在中山公園內成立中國營造學社,這是影響中國建築學科發展的大事;1942年7月建中山音樂堂。還將戟門改為電影場,後為革命圖書館,現為全國政協的會議廳。新中國成立後,公園曾多次修葺,又增添了一些大型文娛建築,其中最重要的是1957年-1999年對位於內壇的中山音樂堂多次進行改建和擴建,其位置在內壇牆內,破壞了歷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