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郝柏村故居的詳細情況
原台灣「行政院長」郝柏村故居,又稱郝氏故居,位於葛武鎮郝榮庄中心位置,原有老屋3間。20世紀二三十年代,郝柏村父親郝緒齡買入老屋南面鄰居房屋兩幢,整體布局為北進和中進各3間,南進4間,東廂房6間。東廂房由北向南依次為廁所和豬圈共1間,廚房1間,東北門廳1間,擺放糧食、穀草和農具的房子各1間,東南門廳1間。南、北庭院西面花池分別長植竹子、枸杞和花卉。
1992年,鹽城市、鹽城市郊區政府撥款,基本按原貌在原址重建「郝氏故居」,佔地面積260平方米,建築面積170平方米;大門朝東(分東南門、東北門),主房前後二進各3間;附屬房屋為東南迴廊式廂房及廁所,共12間;庭院分南北兩個。北庭院內有銀杏樹,西面花池置有假山,植有松、竹、梅「歲寒三友」和廣玉蘭樹,南庭院西南牆角生長著一片翠綠的竹子。「郝氏故居」內外有「薰風南來」、「不忘根本,中華之光」木匾3塊和「粗茶淡飯布衣裳老夫獨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兒承當」等木刻對聯,環境古典幽雅,富有舊式世家府第特色。
郝氏故居主房、廂房牆壁掛有反映郝柏村先生及其家人、直系親屬生活、工作方面的照片和文字說明版塊近百幅。
郝柏村先生17歲離家,直至1999年4月從台灣第一次回故鄉,時隔61年。東南門樓上石匾「郝氏故居」為2005年10月郝柏村先生回故鄉時書寫。
地址:鹽城市鹽都區葛武街道郝榮村。
公交:鹽都車站乘葛武班車至葛武(15鍾一班)。
自駕:沿寧鹽路到大岡轉大葛線至郝榮村。
開放時間:8:00—17:00。
㈡ 為什麼稱第一個春季第一個月是孟春而不是伯春
古代兄弟姐妹中排行從長到幼分別稱為:伯,仲,叔,季。有三個時,通常取孟,仲,季。因為春季三分,所以稱為孟春、仲春、季春。
孟仲叔季,同時又習慣於四季排行。不管多於或少於四個,「季」都是最末的,如果只有三個,它就是老三。「春夏秋冬」就因各都分「孟、仲、季」三個月(即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因而稱為「四季」。
據《呂氏春秋通詮》所載,孟春即是春季的首月,春季三月,第一月為孟春,第二月為仲春,第三月為季春。孟春即是春季的首月。農歷一年分十二個月,依次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2)郝柏村擴展閱讀:
1、「伯」是排行老大,「仲」是老二。《說文·人部》:「伯,長也。」「仲,中也。」舉孔子為例:孔子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名孟皮,字伯尼;孔子名丘,字仲尼。「伯仲」兩字連用,表示相差不多,難分高下,成語有「不相伯仲、伯仲之間」。
排行老大也有不用「伯」字而用「孟」字的。有人解釋說「嫡長為伯,庶長為孟」,意思是說,古代貴族一夫多妻,如果長子是正妻所生用「伯」字,非正妻所生則用「孟」字。
2、「叔」通常是排行老三,但也可以是兄弟中較小的。《說文·又部》:「叔,拾也。」「叔」字的本義是拾取,字形以手拾豆會意;表示排行次序是假借用法,後來假借義通行,而本義反倒廢棄不用了。如周武王滅商後,孤竹君的兩個兒子逃到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長子叫伯夷,次子叫叔齊,就是一例。
3、「季」是兄弟中最小的,可以是排行老四,但不一定是老四。《說文·子部》:「季,少稱也。」段註:「叔季皆謂少者,而季又少於叔。」漢高祖劉邦排行老三,因為他最小,所以又以劉季為字。
總之,古代兄弟姐妹中排行從長到幼分別稱為:伯,仲,叔,季。有三個時,通常取孟,仲,季。古人又把一年分為十二個月,又把十二個月分為四季即春夏秋冬,每季平均三個月。所以就有了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的叫法。一樣的分法: 一個月分為孟仲季,孟仲季就分別是上旬、中旬、下旬。
㈢ 郝柏村的人物簡介
郝柏村(1919年8月8日-),字伯春,漢族,1919年8月8日出生在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葛武鎮郝榮村,台灣當局一級上將,曾任台灣地區「行政院長」、「國防部長」,參謀總長等職。其子郝龍斌為前任台北市長。
郝柏村乃陸軍官校十二期炮科畢業,之後隨即加入抗日戰爭,參加過1938年的廣州之役及1939年的皖南戰役。後又隨孫立人所率領之中國遠征軍38師赴緬甸作戰,戰勝後轉進印度休整。1948年於國共內戰之遼西會戰(遼沈戰役)期間,他從錦州前線被召回,成為蔣中正總統的侍從官。台灣當局前「國防部長」郭寄嶠上將為其岳父。
1958年金門炮戰(八二三炮戰)發生時在金門擔任第9師師長,奉命率部戍守小金門(烈嶼)有功,因而獲頒雲麾勛章與虎字榮譽旗,並升任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1977年4月,晉升陸軍二級上將,調升「國防部」副參謀總長。1978年6月,掌偽陸軍總司令。1981年12月由蔣經國晉任一級上將,並調升台灣「國防部」參謀總長,在職八年。參謀總長原來兩年一任,因種種特殊情況一再延任,成為歷任在職最久的參謀總長。
㈣ 台灣的郝伯村將軍生平
郝柏村乃陸軍官校十二期炮科畢業,之後隨即加入抗日戰爭,參加過1938年的廣州戰役及1939年的皖南戰役。後又隨孫立人所率領之中國遠征軍38師赴緬甸作戰,戰勝後轉進印度休整。1948年於國共內戰之遼西會戰(遼沈戰役)期間,他從錦州前線被召回,成為蔣中正總統的侍從官。[1]中華民國前任國防部長郭寄嶠上將為其岳父。1958年八二三炮戰(金門炮戰)發生時在金門擔任第9師師長,奉命率部戍守小金門(烈嶼)有功,因而獲頒雲麾勛章與虎字榮譽旗,並升任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1977年4月,晉升陸軍二級上將,調升國防部副參謀總長。1978年6月,掌陸軍總司令。1981年12月由蔣經國總統晉任一級上將,並調升國防部參謀總長,在職八年。參謀總長原來兩年一任,因種種特殊情況一再延任,成為歷任在職最久的參謀總長。
㈤ 郝柏村主籍哪裡人是否有兄弟姐妹
我是看了鳳凰大視野 才知道的 郝柏村(1919年7月13日-),中國台灣著名軍事將領,字伯春,江蘇鹽城人,中國台灣陸軍一級上將,陸軍官校十二期炮科畢業,隨即加入抗日戰爭,參加過1938年的廣州之役及1939年的皖南戰役。後又隨孫立人所率領之中國遠征軍38師赴緬甸作戰,戰勝後轉進印度休整。1948年於國共內戰之遼西會戰(遼沈戰役)期間,他從錦州前線被召回,成為蔣中正總統的侍從官。曾任參謀總長與國防部部長、以及卸除軍職後擔任行政院院長。是繼陳誠以後,第二個在行憲後曾出任武官最高職參謀總長及文官最高職行政院長的人,現任台北市市長郝龍斌為其長子。
㈥ 郝柏村故居的郝柏村生平
郝柏村先生1919年出生於鹽城郝榮庄(今鹽都葛武鎮郝榮村)。6歲起在本庄凈土庵讀私塾三年,後又到尚庄小學和鹽城縣立第二小學念書。13歲小學畢業後考取鹽城中學讀初中。1935年,16歲的郝柏村考取了常州中學高中部。因家境不十分寬裕,他便放棄了念高中的打算,來到南京,報考不需繳納任何費用的黃埔軍校。經初試和復試,郝柏村被錄取為軍校第12期新生。當時軍校分步兵科和炮科,郝柏村分在炮科。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軍校由南京遷到廬山,不久又遷到武昌,因形勢逼人,軍校加快了教學步伐,黃埔軍校第12期學生於1938年元月提前舉行畢業典禮,畢業後放假兩周,郝柏村回到家鄉,休息兩周,返校後被分到湖南寧陵炮兵學校,學習由蘇聯援助的火炮使用技術。
此次一別家鄉整整60年,一個甲子,他都沒有機會回家鄉一趟。 1940年,郝柏村炮校學習結束後,分在炮兵14團5連任代理連長。先後駐防在湖南邵陽、廣西興安一帶。1944年,又被派到重慶陸軍大學第20期學習,學習結束後,升任炮兵14團參謀主任,隨部隊先後駐防鄭州、徐州,於1948年初調防沈陽。遼沈戰役前夕,郝柏村奉命離開部隊,到南京國防部待命,後被分配去陸軍196師任上校參謀長,駐防湖南衡陽。
渡江戰役前夕,郝柏村離開部隊來到上海,旋即又來到重慶,在重慶附近的一個縣城的永川中學當半年教員。 1950年春,郝柏村由香港輾轉來到台灣,憑個人資歷,在炮校謀了個教員職位,兩年後升任炮兵學校總教官。1954年,被送到陸軍大學將官短訓班培訓一年,結業後,被分到第三炮兵任上校指揮官。1958年8月升任第九師少將師長兼戰地指揮官,戍守小金門。後又被送到台灣「三軍聯合參謀大學」將官班深造,旋又被派往美國陸軍參謀大學深造,1963年回台灣,出任陸軍第三軍副軍長。1964年4月晉升金門防衛部中將副司令。同年10月,台灣舉行「雙十節」閱兵,「國防部」指派郝柏村為閱兵總指揮官。第二年,郝柏村接替胡璉,出任「總統府」的侍衛長。
1981年10月,郝柏村任「國防部」參謀總長,晉升為一級上將。在1986年3月召開的國民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是中常委中唯一的一位職業軍人。1988年1月蔣經國逝世後,李登輝上台,郝柏村被留任參謀總長。1989年11月任「國防部長」。1990年初春,被提名出任「行政院長」,兼任國民黨憲政改革策劃小組副召集人,「國家統一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在任三年多。
1993年8月,郝柏村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副主席,任「總統府」資政。
退休以後,郝柏村多次來大陸祭祖、省親、旅遊。
1999年4月3日13時05分,郝柏村先生偕夫人郭莞華,率兒子郝龍斌、郝海嬰及孫女郝漢祥一行12人搭乘華航班機離開台北,經香港轉港龍KA810班機抵達南京,開始了他闊別家鄉61年以來的首次返鄉祭祖掃墓之行。
2001年7月,郝柏村率領廿多位台灣高級退役將領赴桂林旅遊,其中包括五位上將,多位中將,是台軍訪問大陸最高級退役將領團。
2005年10月,郝柏村來江蘇省揚州、鹽城兩市訪問。在揚州這座古城,道出了其心聲「踏進揚州就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生機與活力,揚州變化太快了,真可謂一天一個樣!」
㈦ 郝柏村的人物故居
郝柏村故居,鹽都縣葛武鄉郝榮村,地處里下河合隴圩,與興化市的大鄒鎮隔河相望。這里地勢低窪,常遭水淹,明萬曆年間,鄉人取土築庄圩,庄東庄西各留下一個人工湖,後人稱之「日月雙照」,引以為祥瑞。一條東西向的夾溝河穿庄而過,一座小巧玲瓏的磚拱橋,將南庄與北庄連成一體,庄南是上官河與興鹽界河交匯處,河面開闊,水流湍急,盛產魚蝦蟹鱉。白天可見罾籪相連,漁舟如梭;夜晚漁火點點,波光粼粼,人在柳堤上信步,有飄飄欲仙之感。在北庄,有一幢大門朝東、前後兩進,東、南兩廂和天井組成的普通磚瓦結構民居,便是台灣原行政院院長郝柏村先生的故居。前進三間為客廳、書房,抱柱上有鄭板橋寫的一副對聯:不過奢華不過儉,也知稼穡也知書。後進三間,為郝柏村父親郝緒齡(字肇基)和母親袁珍寶的卧室,郝氏兄妹就出生在這里。南廂房是儲
藏室和男僕卧室;東廂房是廚房和女傭卧室。天井有四個花池,分別種有春蘭、秋菊、芍葯、牡丹,西南角還有一片竹林,環境十分幽雅。
郝柏村共有兄弟姐妹七人,哥哥和姐姐幼時出天花夭折。弟弟郝柏森曾任貴州遵義市政協副主席,已去世,三個妹妹郝錦春、郝秀春、郝爭春,大學畢業後從教,均已退休。郝柏村父親郝緒齡是獨子,自幼嬌生慣養,讀了很多古書,等到他要考秀才時,科舉制度己廢,眼見清廷腐敗,國運日非,便絕意仕途,守著祖上留下的一百多畝地,在家耕讀課子。他對郝柏村抱有很大期望,郝柏村剛滿六歲,父親就送他去家塾拜族人郝蔭嘏(人稱八先生)為師,讀書識字,家塾設在郝榮庄西北角的凈土庵內。此庵建於清康熙24年,由前殿、後殿、東西廂房組成,前後殿飛檐琉瓦,古色古香,兩廂皆屏風隔扇,壁掛字畫,四周有迴廊相通。
因歷史原因,郝柏村故居易主後年久失修。1992年4月,原鹽城市郊區政府撥款,將郝柏村故居按原樣修復。同時修復了郝柏村父母之墓。墓在村西郝榮公路旁,有一條20米長的磚鋪甬道與公路相連,墓前兩側依次種植了黃楊、紫薇、塔松和水杉,花岡石墓碑上刻有顯考郝公緒齡妣袁氏珍寶之墓。郝柏村考入黃埔軍校後,從未回過家,父母先後去世,他也未掃過墓。1999年清明節,郝柏村偕夫人郭莞華帶領兒孫、親友50多人,從台灣來故鄉掃墓,他在父母的墓前,淚流滿面,長跪不起。
距郝柏村故居不遠的郝氏宗祠,也一並修復。郝族遷鹽始祖郝貴四原是蘇州閶門富戶。因洪武趕散遷此,傳至郝柏村,已歷十八代。清乾隆年間,郝建三擴修。民國十年再修時。大門上方的龍鳳靈奇石匾,改由郝緒齡手書。祠內有一銀杏樹,已逾百年,古拙蒼勁,枝繁葉茂。郝柏村回故鄉掃墓時,曾在此樹下對人說:我小時候很頑皮,常和小夥伴比賽爬樹,那時我可以毫不費力地爬上這棵樹頂,沒有哪個小夥伴比得上我。如今的郝柏村故居,己成為鹽城旅遊的一個景點,每年都有不少港澳台和海外僑胞來此觀光,受到好客的郝榮村村民的熱情接侍,使他們留下了美好印象。
㈧ 郝柏村今年多大
他是1919年八月八日出生的,到今年虛歲101了
㈨ 郝柏村故居的介紹
郝柏村先生的故居在北庄,有一幢大門朝東、前後兩進,東、南兩廂和天井組成的普通磚瓦結構民居,前進三間為客廳、書房,抱柱上有鄭板橋寫的一副對聯: 不過奢華不過儉,也知稼穡也知書。後進三間,為郝柏村父親和母親的卧室,郝氏兄妹就出生在這里。 南廂房是儲藏室和男僕卧室;東廂房是廚房和女傭卧室。天井有四個花池,分別種有春蘭、秋菊、芍葯、牡丹,還有一片竹林,環境十分幽雅如今的郝柏村故居,己成為鹽城旅遊的一個景點,每年都有不少港澳台和海外僑胞來此觀光,受到好客的郝榮村村民的熱情接侍,使他們留下了美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