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郭堅
擴展閱讀
什麼東西看股票 2025-07-11 01:40:11
寧波鋼構股票行情 2025-07-11 01:36:32
光線傳媒股吧 2025-07-11 01:33:37

郭堅

發布時間: 2022-01-11 02:19:22

『壹』 趙登禹將軍的資料

趙登禹,生於1899年5月16日,山東省菏澤縣趙樓村人。菏澤古稱曹州,號為「牡丹之鄉」,但自古民風剽悍尚武。唐代農民起義首領黃巢即菏澤人。1865年捻軍擊殺清軍領兵王爺僧格林沁的「柳林大戰」,就發生在菏澤縣的高樓寨。

趙登禹13歲時拜本縣武術高手朱鳳軍為師,後來精於拳術,善使大刀,能與十餘人對陣,可舉數百斤石磙。1914年16歲時,聽曾在馮玉祥部當過兵的鄉親說,馮玉祥參加過辛亥革命,帶兵紀律嚴明,不擾百姓,遂與同村少年結伴,千里步行去陝西投奔馮軍。當時馮軍兵額已滿,趙登禹被安排在佟麟閣任連長的連隊里當了一名「只管飯,不發餉」的副兵。

馮玉祥帶兵注重武功訓練和文化學習。有武術功底又讀過兩年私塾的趙登禹不久即脫穎而出。兩年後,馮玉祥在閱視操練時,一眼看中卓而不凡的趙登禹。那時趙登禹已長成身高1.9米的大漢,腳蹬1尺2寸長的大鞋。馮玉祥將他叫出隊列,問他會不會摔跤,敢不敢與自己比試。趙登禹連勝三跤,嚇得同伴們怪他得罪了大官。不料第二天馮玉祥將趙登禹調到身邊,當了「馬弁」,即警衛員。

1921年,馮玉祥在陝西剿匪時,擺下了「鴻門宴」,要在酒席上擒拿當地匪首郭堅。不料尚未「摔杯為號」,伏兵竟擠倒了屏風,暴露了計謀。就在雙方行將火並之際,趙登禹擒賊擒王,出手制服了郭堅。因下手迅猛,擰斷了郭堅的脖子。所以馮玉祥在《公祭徵文啟》中說他「軀干修偉,負膂力,精技擊」。

常德打猛虎張北惜火狐

1918年,馮玉祥駐軍湖南常德時,郊外的德山有猛虎傷人。一次,趙登禹奉命送信,路遇猛虎,他竟像《水滸傳》中的武松那樣將猛虎打死。事後馮玉祥請城裡的照相館為趙登禹照了一張騎在虎背揮拳的照片。1937年7月28日趙登禹在北平抗戰犧牲後,7月31日馮玉祥在南京找出這張照片,題寫了「民國七年(1918年)的打虎將軍」,以為紀念。

1934年趙登禹任132師師長駐防張北縣時,在殿布青山獵獲兩只火狐(紅色狐狸),他並未按塞北習俗取狐皮製皮帽,而是派副官送交北平萬牲園(今北京動物園)。為此他還寫了親筆信(此信現存北京市檔案館):

徑啟者,敝師駐防塞北,有名殿布青山者,日前偶在該山得獲火狐兩只,因敝師不便飼養,恐日久傷其生命,殊為可惜,素諗(音「審」,知悉)貴園萬牲羅列,以供遊人觀瞻,茲特派副官單永安,攜往送上,即請查收為荷,此致萬牲園。

師長趙登禹拜啟七·六

打虎不傷狐,凌強不欺弱。若非睹此信,誰能料到,「恐日久傷其生命,殊為可惜」這樣充滿愛心的仁人之語,竟出自喜峰口大刀殺敵的猛將筆下。

銀元擋子彈大刀屠敵營

日寇繼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東北全境之後,又於1933年3月從長城喜峰口(河北省遷西縣)向華北進犯。趙登禹率109旅,自3月9日至11日與敵激戰3天。趙登禹腿部中彈,卻未受重傷。原來,戰前發餉時,一名士兵領到的銀元中混有一枚假幣,趙登禹即為他調換,並將假幣隨手放入褲袋。正是這枚假幣擋住了子彈。事後,趙登禹還向那位士兵道謝。

『貳』 郭堅的個人簡歷

郭堅,男,漢族,江蘇高郵市人,1963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畢業於南京工業學院無線電工程系無線電技術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1996年9月獲副教授任職資格。
1983年07月至1988年05月南京氣象學院電教中心教師;
1988年05月至2000年10月任重慶郵電學院無線電工程系副主任,其間:1995年09月至1996年07月在北京郵電大學研究生院進修了碩士研究生所有課程;
2000年10至2004年04月任重慶市信息產業局綜合規劃處處長;
2004年04月至2009年3月任重慶市信息產業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2009年3月至今,任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

『叄』 這部電視劇到最後郭堅死了沒有,怎麼死的

被活做了,雲岫要殺他,被春風和西安攔下了。沒有交代郭堅死沒死。

『肆』 烏魯木齊哪裡做雙眼皮修復好我咨詢了梁青松和整形醫院的郭堅,不知道哪位更好些,或者還有別的醫生推薦

雙眼皮修復難度較大,還是要選擇專業的醫生進行相關手術
雙眼皮修復就是通過手術或非手術改善因為天生或是後天雙眼皮手術導致的雙眼皮重瞼線不明顯、部分及完全消失,雙眼皮過寬或過窄、弧度中斷、雙側不對稱、雙眼皮過厚,瘢痕增生、眼瞼上抬困難、眼瞼閉合不良等種種雙眼皮所存在的問題。改善修復這些問題,使得雙眼皮外觀自然。

『伍』 郭堅的關中怪才

從1917年—1921年郭堅駐軍鳳翔與岐山間,曾在鳳翔創辦「右輔中學」。出版過《捷音日報》,除報道軍事外,還宣傳革命思想,矯正社會觀念。在鳳翔首次成立縣農會、天足會,宣傳婦女纏足之害,提倡放足,效果頗佳。1919年5月,鳳翔縣中小學學生受郭堅支持,上街遊行,提出「打倒軍閥」「抵制日貨」的口號。郭於軍事外,尤善書法文辭,所撰寫對聯,內容對仗工整,有雄才大略,才華橫溢,書法更放逸如其人。
這幅郭書對聯系鳳翔名人收藏,文革中查交轉鳳翔縣博物館,書作裝裱採用晚清至民國年間普通書畫通常採用的紙鑲綾邊式,裝裱形式於郭所處年代相吻合,從紙質上看為手工制紙,紙厚且質量上乘,紙呈舊黃色,有自然風吹、日蝕、煙熏的痕跡,用手觸摸有柔軟之感,從紙質顏色和舊的程度來看, 多年之物,靠天桿地桿處略殘,正是多年懸掛的結果及見證,故第一感覺是真跡無疑,另從舟、聲、客、枕等字行筆飛白來看,筆跡墨痕清晰可辯,為一筆寫成無做作之痕跡。
這幅對子除有郭的落款和兩方印章外,其它無從考辯,即無上款寫於何人,也沒有寫於何時及何地。郭為職業革命家,一代梟雄,戎馬之暇,以書法作為靜心自娛或與社會上層名流權貴交流應酬的一種形式與載體,落款簡潔而惜墨如金,這種落款形式多為非職業書法家所為。
此幅書作和所見到郭其它作品,經分析對比且與書作內容聯系在一起,這幅對聯可能作於民國六年前後,郭任討伐軍總司令渡河北伐,敗於晉南,隻身遁回鳳翔後所書,魚舟、燈影、潮聲、客枕正是黃河行舟,討逆護法,風起雲涌,革命大潮的真實寫照。此聯對仗工整,寓意深刻,給人以氣壯山河,洶涌澎湃之感。
郭生活在這個動盪不安的時代,常在征戰之餘依然游筆恢恢地借前賢詩句及典故以明志,或言理,抒發個人情懷,行重整山河,擔當道義的宏圖大志。書法對於他來說已經不是藝,而是體現道的一種表達方式。是以字傳情,以書達意,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人生觀的表露,內心世界的交流,從而達到鼓動宣傳革命,教育感化人們,投身到現實的革命斗爭中去。
郭堅不僅武略驚人,而且書藝橫生。學習書法的脈絡清晰可辯,能領略到郭曾經受過嚴格而正統的文化教育,如作聯、書法等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他所處的時代即鴉片戰爭後,山河破碎,一批國人夢想以洋務強國,從而達到經濟,軍事,文化的復興。在書法上表現為尊碑抑帖的書學觀點,以魏碑方正雄強代表了富國強兵的思想,並迎合代表了那一時代的審美情趣。郭生活在哪個時代,尊碑思想使他對魏體用功尤勤,此聯字形結體、筆法神韻全似魏碑龍門一路,因行筆快捷,故楷以行化,魏楷實以魏行。但落款署名郭堅二字別有情趣:郭字右偏,耳字一豎筆畫很長,行筆快捷,亦用筆快慢相間,似斷非斷,呈飛白狀。長豎落筆時用力略按。此處雖筆斷而意連,凝筆轉向堅字左一小豎後掉轉筆頭,寫完堅字,且堅字特小,更顯郭字蒼勁有力。這種看似簡單的翻轉、點提用筆之法,結體富有情趣變化非書法高手莫能為。
這幅對聯字形呈扁方,筆畫粗細相間,但舒展外縱,當系軟毫筆所書,從筆法、神韻、結體應屬於厚重而有神一類的書作。用墨濃、枯相間,如影、聲字,行筆快、慢有序,如魚、枕字,尤如「聲」字,屬左右、上下結構,用筆用墨匠心獨具,錯落有致,筆畫雖細而不纖,濃墨漲連而不臃,故字形穩健而飄逸,一字之內形成強烈的對比,使整幅作品增加了動感並有蒼勁、圓潤之美。
就這幅對聯來看,應屬目前我所見到郭堅以魏碑筆法書寫較好的一幅。論功力行氣,字勢間架,筆墨情趣,不失為一件上乘之作。書此聯全宗魏碑而不板,尊碑行意而不流,行筆方圓並用,用筆剛勁,筆實墨沉,有力完氣足,大氣磅礴之勢,呈剽悍、雄強、豪邁奔放的風格,使人視之,有震撼之感。真可謂森嚴廟堂氣,高古奇絕,飄逸君子風,隨意輕松,兩者完美之結合。且字勢厚重,中宮緊收,點畫縱橫舒展奔放。魏之間架,行之用筆,渾然一體。用墨濃漆中見飛白,行筆疾澀中見情趣。不失為一件上好的書法珍品。此等書作非一般常人能理喻可仿效的。
從郭堅短暫一生的經歷和遺留墨跡內容來看,他是一個胸懷天下,愛國憂民,有雄才大略,識大局,明事理的人中之傑。極堅之才,可以縱橫一世,而不免為人所算,論者猶或惜也!

『陸』 一副郭堅書法對聯賞析

一副郭堅書法對聯賞析
作者:鞏寶生,王周應
摘要
郭堅書言對聯縱174厘米、橫44厘米,字心縱147厘米、橫38.5厘米,紙本,上聯「燈影魚舟外」,下聯「潮聲客枕邊」,下聯左側有郭堅落款,鈐朱文篆書「方剛」印及白文篆書「郭堅」印各一枚,紙鑲綾邊式裝裱,上下天地桿處略殘,但字心完好,背面後來又用牛皮紙襯裱,以為保護。

『柒』 平陽縣副縣長是誰

郭堅剛任平陽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捌』 他是孫中山的革命巨柱,早年曾遭奸人謀害,後被兩次追贈軍銜嗎

(一)井勿幕其人

被孫中山譽為「西北革命巨柱」的井勿幕(1888—1918),是同盟會早期成員,陝西同盟會支部長。他曾三次留學日本,與孫中山、黃興、章太炎、秋瑾等聯絡緊密,南北呼應,為推翻滿清封建王朝,建立中華民國,為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立下不朽功勛。

1918年,他被陝西靖國軍各路推為總指揮,與總司令於右任一起率領靖國軍,為廓清復辟勢力,鞏固革命成果,開展護法運動,打擊北洋反動軍閥而厲兵秣馬。是年底,他應靖國軍第一路軍司令郭堅函約到興平南仁堡召開軍事會議。1918年11月21日,在此地,井勿幕遭到郭部營長李棟材突襲身亡。

(井勿幕)

(二)遇害之謎

井遇害後,經過多方查證,背後主謀終未浮出水面。關於此一事件,隨後有三種主要說法存世。

(1)第一種說法,認為是當時陝西督軍陳樹藩所為

陳樹藩依附北洋軍閥,叛變革命,禍害陝西,與井勿幕等革命黨人是兩股道上跑的車。於是有人懷疑是陳樹藩收買李棟材害了井勿幕。也因為李棟材將井勿幕的人頭獻給陳樹藩。於右任挽井勿幕聯就雲:「我哭井勿幕,汲汲救國忠誠,不亞宋漁父(指宋教仁);誰言李棟材?明明殺人犯,就是陳樹藩。」

『玖』 西安兩大軍閥將領分別是

著名將領
· 馮玉祥,胡景翼,
孫岳
· 郭堅 ,盧占魁, 楊虎城,井岳秀 麻振武 孫蔚如 候保傑
·
馮玉祥部下:
宋哲元、韓多峰、劉郁芬、趙席聘、韓復榘、石友三、劉汝明、孫良誠、孫連仲、趙登禹、佟麟閣、張自忠、馮治安、石敬亭、梁冠英、吉鴻昌
·
胡景翼部下:鄧寶珊、岳維峻、董振堂,高桂滋 馮毓東 田玉潔 李紀才 蔣世傑 曹世英 李虎臣 衛定一 黨玉琨
·
孫岳部下:徐永昌,龐炳勛

「馮玉祥五虎將」是指出身於西北軍的五位將領,五位均與馮玉祥有所關系,依序為宋哲元、劉郁芬、鹿鍾麟、張之江、李鳴鍾五人。

『拾』 郭堅的靖國風雲

1917年7月1日張勛復辟,陳樹藩勸郭組成陝西討逆軍,請纓出征,率部渡黃河,假道山西北伐,中陳樹藩詭計,受陳、晉兩軍夾擊敗於晉南,郭隻身逃回鳳翔,是年8月,陝人為響應護法,展開「反段倒陳」運動,12月13日郭響應孫中山護法靖國的號召,在周至成立了陝西靖國軍,任總司令,通電全國。據守鳳翔宣布獨立。
1918年4月,靖國軍住羌白圍攻大荔,雙方相持數月。陳樹藩率重兵圍攻羌白城,援軍皆為陳兵所阻,以圖久困。郭堅寫帛書求救於曹世英,書中只寫了四句話曰:「陳賊打我,你賊不管,我賊若亡,你賊不遠」。寥廖十六字,郭之整個性情,及陝西群雄姿態躍然紙上矣。8月8日,孫中山派於右任回陝主持西北革命,在三原就任靖國軍總司令。並對靖國軍進行整頓,任命郭堅為第一路司令,廣東軍政府曾授予郭堅陸軍少將銜。
其後,郭堅乃轉而經略省西,遂克復乾縣。成立了第一路軍司令部,西路各縣,多被郭部佔領。靖國軍軍威大振,所向披靡。郭堅隻身帶領百餘騎,一晝夜行軍170餘里,連克千陽、隴縣,寶雞,這種疾風迅雷的形勢,鳳翔守軍攝於靖國軍之威力而獻城投降。11月6日,郭堅入鳳翔縣城,設司令部於縣署,在鳳翔設民政廳,處理西路一切行政事務,並向各縣任派知事,寶雞局勢大定。
從此郭堅據關西重鎮鳳翔達五年之久,史家盛贊郭堅,「遠慕孫中山之革命,近憤陳樹藩之禍陝,樹立靖國軍之旗幟,據鳳翔形勢富庶之地,縱橫渭河南北及關中全部地區,電掣雷轟,驍勇絕倫。正義之處,頗為進步人士所推重。」
由於郭堅名聲大,有雄才大略,其幕中多傑士及豪俠,以義氣相合投到他的旗幟下,這樣他隊伍的成份由原來的陝西警備軍為主,加之地方武裝,由軍紀素質及戰鬥力較好的一支武裝部隊,逐漸變的龐雜起來,不自檢束甚至縱兵殃民。堅名遂為所累。
1921年7月,直系軍閥閻相文率馮玉祥等部督陝,閻、馮對陝西靖國軍採取既壓又拉的手段,欲強行收編。同時,馮還積極向閻建議,並力主除掉郭堅,以達震懾陝西各路軍閥。8月13日,馮玉祥以「土匪」之罪名誘殺郭堅於西安。原來吳佩孚本想收編郭堅,郭已被殺,故而引起他的盛怒,使閻大為難堪。在無法解脫的情況下,於8月24日拂曉吞服鴉片,自殺身亡。
馮在十幾天內由少將旅長升為上將師長,繼而升為陝督,也是少見的升遷。這連馮本人也出乎意料之外。孫中山致函鄧寶珊反對陝西靖國軍接受直系軍閥的改編:「陝西靖國軍起義以來,血戰歷年,苦心孤詣,中外共仰。·····郭司令堅附偽督被害,即其前車之鑒,······陝靖國諸君萬不可稍自暴棄,功虧一簣······。」孫中山先生對陝西護法靖國正義之師,革命之舉的精神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及殷切期望。
陝西靖國軍義旗為郭堅首舉,因郭堅率部能征善戰,百折不撓,是靖國軍中一支勁旅,因而是靖國軍旗幟不倒並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同時因郭被殺,靖國軍從此而一蹶不振,並逐步走向衰亡。
郭堅被殺,9月1日,胡景翼宣告取消靖國軍名義,所部隸屬直系接受改編。郭堅所部鳳翔駐軍黨玉昆、李奪、岐山駐軍麻振武等又恢復到了原先游擊四方的老路,於右任在三原無法立足,就把靖國軍總司令部的旗子插到武功楊虎城部,後又退到鳳翔。
1922年6月,於右任從鳳翔微服出走,繞甘肅間道入川赴滬,楊虎城部隨後退到了陝北,黨玉昆、麻振武等被劉振華改編,陝西靖國軍及護法靖國運動就此結束。陝西護法靖國之役從1917年—1922年,經歷6年之久,在北洋軍方面,參戰部隊除陳樹藩陝軍外,尚有奉軍、直軍、甘軍、川軍,還有劉鎮華的鎮嵩軍和閆錫山所派的晉軍。靖國軍方面,除陝軍外還有葉荃的滇軍和盧占魁的綏軍,計有九省軍隊參戰多達20萬之眾,在這個規模大,時間長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戰爭中,陝西尤為關中地區人民付出了極大的犧牲並做出了卓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