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畫家馮遠
擴展閱讀
有數組函數的股票軟體 2025-07-09 06:28:53
李素麗熱線 2025-07-09 06:18:49

畫家馮遠

發布時間: 2022-01-26 04:30:50

A. 北京畫家名單

靳尚誼,黃永玉,陳丹青,羅中立。

B. 孫光,馮遠,唐勇力當代最知名仕女畫家!我喜歡!

袁熙坤、吳東魁、郭子緒、二月河、楊彥、米南陽、施江城、胡永凱、郭雅君、苗再新、龍開勝、鄒德忠、王利軍、張漢興、上官洪夫、曹新元、趙又弘、任文彪、洪澤玉、馮漢江、謝智勇、張本海、史貴仁、駱鑒音、李盛世、遲靜傑、郭雅玉、郭引貴、郭子彰、高風、邊保華、秦博、閆大智、魏治梅、金仆明、李健康、郭鳳安、方綺、陳瑞君、呂建德、朱文華、李海坤、李鳳梅、童威堯、劉彥喬、馬鏡荏、許喜林、靳秀梅、王榮九、張景林、莫燕華 石魯、李可染、黃胄、黃永玉、程十發、潘天壽、王雪濤、劉海粟、宋文治、傅抱石、李苦禪、劉文西、陳佩秋、馮遠、何家英、陳金言、於志學

C. 畫家馮遠電話是多少

打114問吧

D. 當今國畫界實力派畫家有哪些

有:白雪石、黃永玉、吳冠中、崔如琢、袁熙坤等。

1、白雪石

白雪石(1915.6.12-2011.4.22),男,齋號何須齋,北京市人,自幼習畫,早年師從趙夢朱,後拜梁樹年為師,1937-1948年期間曾多次舉辦個人畫展,同時參加湖社畫會和中國畫研究會;後執教於北京師范學院、北京藝術學院,後在中央工藝美院任教,還兼北京山水畫研究會會長。

多次為中南海、人民大會堂等繪制巨幅國畫;多次出國舉辦畫展;他的山水畫師宗北派,旁及南派,廣采博取,兼收各類畫種之精華,具有宋畫之嚴謹,元畫之輕快,水彩畫之秀潤,版畫之純凈而具裝飾美;其中尤以桂林為題材創作的青綠山水畫最能體現和代表白雪石的繪畫風格。

2、黃永玉

黃永玉,筆名黃杏檳、黃牛、牛夫子。1924年7月9日出生在湖南省常德縣(今常德市鼎城區),祖籍為湖南省的鳳凰縣城。土家族人。

現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曾任版畫系主任。1946年,他和張梅溪結婚。 黃永玉、中國畫院院士,受過小學和不完整初級中學教育。因家境貧苦,12歲就外出謀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區小瓷作坊做童工,後來輾轉到上海、台灣和香港。

14歲開始發表作品,以後一段時間主攻版畫,其獨具風格的版畫作品飲譽國內外。16歲開始以繪聲繪色畫畫及木刻謀生。

曾任瓷場小工、小學教員、中學教員、家眾教育館員、劇團見習美術隊員、報社編輯、電影編劇及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美協第九屆顧問,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

3、吳冠中

吳冠中(1919—2010),江蘇宜興人,當代著名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油畫代表作有《長江三峽》《北國風光》《小鳥天堂》《黃山松》《魯迅的故鄉》等。個人文集有《吳冠中談藝集》《吳冠中散文選》《美醜緣》等十餘種。

2010年6月25日23時57分,吳冠中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1歲。

2019年3月16日,風箏不斷線—吳冠中百年誕辰收藏大展」在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舉行。

4、崔如琢

崔如琢,美籍華人,著名書畫家、鑒賞家、收藏家,1944年生於北京。幼拜師鄭誦先習字,長投李苦禪門下學畫。1981年懷揣800元美金,帶著夢想行闖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始涉足書畫、收藏、鑒賞等領域。11年後旅居香港,9年後再度回歸故鄉—北京。

在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崔如琢先生數十年如一日,心繫祖國,致力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弘揚,反對台獨,致力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時,胸懷國內民眾,關注國內和諧社會建設。

2016年2月25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由故宮博物院主辦的「太璞如琢——崔如琢藝術故宮大展」開幕式上,畫家崔如琢說:當天,故宮舉辦1億元捐贈交接儀式,向崔如琢頒發捐贈證書以示感謝和紀念。

據悉,這筆捐贈以現金轉賬形式捐贈,已經全部到賬,成為目前為止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收到的最大一筆個人現金捐贈。

5、袁熙坤

袁熙坤,男,貴州安順人,1944年6月出生於雲南昆明,北京金台藝術館館長,著名畫家、雕塑家,第八屆、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文化部美術高級職稱評審委員、中國收藏家協會副會長兼鑒定中心主任、中國雕塑學會顧問。

中國建設文化藝術協會環境藝術專業委員會總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2005年當選2008奧運景觀雕塑方案徵集大賽組委會主任。

2010年,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環保藝術大師稱號。創作的雕塑作品《北極熊的眼淚》被放置在聯合國環境署內羅畢總部。2012年,創作的雕塑《女媧補天》放置在維也納聯合國中心。

E. 馮遠的人物經歷

1952年1月生於上海,祖籍江蘇無錫。擅長人物畫。中學時喜愛繪畫,自習連環畫八年。14歲入高中,從學於名師家翁范子愚並徐質夫、顧昌祖、顧爾亦、顏若愚、馮德吾、張慎余、子通、黃幼松、顧雲璈、季修甫、李效成等。
1969年5月,初中畢業,下鄉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務農;
1977年,調遼寧文藝創作辦公室工作,翌年底入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研究生班,師從方增先。
1980年9月,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研究生班,留校執教,至1990年歷任中國畫系教研室主任、學院教務處副處長、處長,是著名中國畫家、藝術教育家、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委員;
1992年任中華全國第六、第七屆青聯委員,浙江省政協委員;
1994年任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
1987—1999年,擔任中國美術學院教務處長、副院長,從事中國畫藝術創作、藝術教學、理論研究,主持學院的教學、創作、科研管理工作。曾獲優秀教師和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99年5月,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調任文化部教育科技司任司長;
2000年9月,任文化部藝術司司長、中國文聯委員;
2003年11月,當選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2004年5月,任中國美術館館長;
2005年9月,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
2008年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2008年8月起,畫家馮遠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名譽院長。
2011年5月,畫家馮遠被聘為北京東方祥和書畫院藝術顧問。
2011年11月24日,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文聯)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
2012年11月,參加錄制中央電視台音樂頻道播出的《cctv翰墨音緣》。

F. 中國當代十大畫家

國際藝術界2009年選出了中國目前最厲害的十個畫家。資格是會對藝術有很大的創新,對國際尊重和欣賞的態度,仍然在世的畫家。十位畫家依次是吳冠中、趙無極、丁紹光、范曾、歐豪年、黃永玉、范光陵、陳丹青、高占祥、劉國松十位。實力也是不分上下。

在1958年雲的作品之後,他的畫開始沒有標題,他六七十年代的作品,開始擺脫一切束縛,肆意揮灑他的畫風,以各種創新組合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需求和感受。在八十年代以後,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注入了更多的溫情和安逸,當年的激情和對立逐漸融入到了雲彩或水氣中。人們也發現了他的改變,如果說文字是他們創作的里程碑,那麼色彩的運用就是擴大了藝術家的繪畫語言。他曾說“我不怕死亡,也不怕老去,只要我能拿起畫筆我就無所畏懼,我只希望能有足夠的時間完成一幅作品,要比上一張更出色,更自由。

G. 馮遠的作品介紹

《從生命意識到審美知覺》、《21世紀藝術教育及人才培養》、《回到單純 》、《現代日本畫的啟示》、《水墨人物畫教程》、《東窗筆錄》、《馮遠畫集》等。受文化部委託執筆撰寫《高等美術教學方案》、《教育藝術教學評估指標體系》等,多篇論文獲科研成果獎。
另有著作《走近畫家》、《水墨人物畫教程》、《中國畫名家經典》、《北京當代優秀作品集》等。

H. 中國當代十大畫家有哪些

中國當代十大畫家:

國際藝術界2009年選出中國當代十大畫家. 資格為對藝術有重大創新, 為國際尊重及欣賞, 仍然活著的畫家. 十大畫家為吳冠中, 趙無極, 丁紹光, 范曾, 歐豪年, 黃永玉, 范光陵, 陳丹青, 高占祥, 劉國松十位. 排列不分名次.

1. 吳冠中
吳冠中,別名荼,1919年,生於江蘇宜興農村。1942年,畢業於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曾任教於國立重慶大學建築系。1946年,考取全國公費留學繪畫第一名。1947年,就讀於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1950年,留學歸國,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1953年,任清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1956年,任教於北京藝術學院。1964年,任教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70年,「文革」期間被下放到河北農村勞動。1973年,調回北京參加賓館畫創作。1978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主辦「吳冠中作品展」。1979年,當選中國美協常務理事。1987年,香港藝術中心主辦「吳冠中回顧展」。1991年,法國文化部授予其「法國文藝最高勛位」。1992年,大英博物館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慣例,首次為在世畫家吳冠中舉辦「吳冠中——二十世紀的中國畫家」展覽,並鄭重收藏了吳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鳥天堂》。1993年,法國巴黎塞紐奇博物館舉辦「走向世界——吳冠中油畫水墨速寫展」,並頒發給他「巴黎市金勛章」。1994年,當選為全國政協常委。1999年,國家文化部主辦「吳冠中畫展」。2000年,入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籍藝術家,這也是法蘭西學院成立近二百年來第一位亞洲人獲得這一職位。
吳冠中在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致力於油畫民族化和中國畫現代化的探索,在海內外享有很高聲譽。多次在中國美術館和全國十餘個主要城市舉辦個人畫展,並先後在新加坡國家博物館、香港藝術中心、美國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伯明翰博物館、堪薩斯大學藝術館、紐約州聖約翰博物館及底特律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巴黎市立塞紐奇博物館等舉辦畫展。已出版個人畫集50餘種、個人文集有《吳冠中談藝集》、《吳冠中散文選》、《美醜緣》、《生命的風景》、《吳冠中文集》等十餘種,曾寫《橋之美》。

2. 趙無極
趙無極1921年生於北平一書香世家。其家族淵源久遠,族譜可直溯宋朝皇燕王。趙無極自小即天資聰穎、對文學、中外歷史極感興趣。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父親和叔父,對繪畫藝術都十分重視。他的父親常不厭其煩地從美學及技巧的觀點向子女解釋一幅作品的偽劣,他的叔父則經常從巴黎帶回一些仿製名畫的明信片送給趙無極。在一個知識份子家庭中,大家都對繪畫藝術倍感興趣與好奇,他便是在這種環境下激發起成為畫家的抱負。1935年14歲時,他入杭州美專就讀,六年之中,由素描石膏像、素描模特兒到畫油畫,其中也學習國畫臨摹、畫法理論及西洋藝術等課程。他的早期作品主要以塞尚、馬蒂斯、畢加索為師,畫風比較接近西方印象派。也就是人們所謂的「 具象」時期。 1941年,趙無極舉行首次個展,但他不滿意明清以降的傳統中國畫。他盼望有一種更令他滿意的訓練。於是他在1948年與第一任妻子謝景蘭前往巴黎。在巴黎的日子裡,他結識了許多畫家,如拉吉、哈同、布蘭姆等人,與當時的巴黎塞爾努奇美術館長艾利塞夫熟悉,與詩人米修結為莫逆,而他與第三任妻子梵思娃也在巴黎結識。
他的繪畫在巴黎獲得全面開展,1949年5月即在克滋畫廊舉辦首次個展。他一面作畫、一面思索,西方繪畫發亦已達到一個必須突破的關口,於是他由克利的畫中得到啟示,一躍而入抽象的世界。 他繼續探索繪畫的可能性,而在中國水墨的渲染方式及空間觀念中得到認識,將他的繪畫帶到另一個階段。之後,他的畫以色彩和空間分配,領著觀者進入一個似無形又有形的無限世界。 趙無極從塞尚、畢卡索過渡到克利,此時藝術也從架構一個完整的世界過渡到隨機創作的階段。至此,觀眾已無法直接從視覺形象來定義作品的內涵,1952年的作品「靜物」,即是此類轉型作品的典範。畫面中隨意置放一些乾樹枝及雜物,造型奇特且充滿荒涼、神秘的氣氛。對藝術家而言,靜物是色彩與符號,在一定光線下,配上各種冷暖色調的合,他擺脫了具象畫風,從分解主觀的外表,使客觀的形體以簡單的形式出現。 1958年的作品「雲」之後,趙無極的作品不再有標題,他僅在畫布背面註明創作日期。 他六七十年代的作品,逐漸擺脫一切法則,恣意地揮灑他的自由,以各種創新組合的方式去表達內在的需求與感受。趙無極在其80年代以後的作品,隨著年齡及閱歷的增長,注入了較多的溫情與靈逸。激情與對立則逐漸溶進雲彩或水氣中,1986年的重要作品「向馬蒂斯致敬」,人們可以發現他的改變,他較注重畫面的調和,色彩更為流暢。如果說文字元號是他們創作的里程碑,則色彩的運用則擴張了藝術家的繪畫語言。 一直到今天,年屆80多的趙無極仍孜孜不倦地創作,他曾說:「我不怕老去,也不怕死亡,只要我還能拿畫筆、塗顏料,我就一無所懼,我只希望能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手上的畫,要比上一幅更大膽、更自由。」

3. 丁紹光
(1939.10—)生於陝西,祖籍山西運城。是以中國現代重彩畫之神韻領世界畫壇之風騷的藝術家。1962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62-1980年,任教於雲南藝術學院。1979年為北京人民大會堂創作大型壁畫《美麗、豐富、神奇的西雙版納》,同年出版《丁紹光西雙版納白描寫生集》。1980年7月,赴美定居。自1986—1996年在世界各國舉辦個人展400次以上,作品收藏遍及五十個國家及地區。各國報刊、電視、廣播、書刊雜志專題介紹上千餘次。1990年在日本世界藝術博覽會上,被選入自十四世紀以來百名藝術大師排行榜,名列第二十九位,是唯一入選的華人藝術家。1993-1995年,連續三年被選為聯合國代表畫家。1993年,聯合國向全球發行丁紹光作品《人權之光》限量出版畫,紀念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1994年,聯合國向全球發行丁紹光作品《母性》限量版畫,紀念國際家庭年。1995年,聯合國向全球發行丁紹光作品《宗教與和平》限量版畫。聯合國郵政局向全球發行丁紹光的作品《西雙版納》和《催眠曲》、《和平,平等,進步》、《文化與教育》六幅作品的郵票,以紀念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首日封和郵票在日內瓦萬國宮博物館永久珍藏。聯合國連續三年撰文向世界一百六十個國家介紹丁紹光的藝術與生活。1995年,聯合國在藝術與集郵項目總結報告中提名表彰了聯合國成立五十年來二十九位當代藝術大師,丁紹光是其中唯一的亞洲藝術家。1998年他第四次受邀創作《美麗的夢》以紀念聯合國人權宣言發表五十周年。由聯合國世界聯合會向全球發行限量絲網版畫,聯合國郵政總局發行首日封。2001年再次受聯合國少年兒童基金會委任創作《童年》,並向全球發行限量絲網版畫為聯合國少年兒童基金會義賣。
丁紹光現任中外十餘所大學名譽和客座教授,國際中國美術家協會會長,美國世界美術家聯盟首任主席。各國政府和社會團體頒發給丁紹光幾十個獎狀,包括榮譽市民,金鑰匙,命名丁紹光日等。1996年,經中國文化部批准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丁紹光獎全國美術大展》。中國、美國、日本、法國、新加坡、台灣、香港分別出版丁紹光畫集。1995年日本NHK出版社出版的《丁紹光作品集》獲世界文化交流金獎。

4. 范曾
1955年考入南開大學歷史系,1957年轉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半年後轉入中國畫系,1962年畢業,分配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工作,隨沈從文編繪中國歷代服飾資料,並臨摹優秀繪畫作品多件。1978年調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任教。1984年調天津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任系主任。曾捐款400多萬元人民幣建設該系。 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擅長中國人物畫,兼長詩文、書法。《靈道歌嘯圖》等藏於日本岡山范曾美術館,《八仙圖》等藏於中國美術館,《秋聲賦》等藏於美國伯明翰博物館。出版有《魯迅小說插圖集》、《范曾書畫集》、《范曾畫集》、《范曾吟草》、《范曾書畫集》、《范曾懷抱》、《范曾自述》等。1979年他首訪日本,被日本譽為「近代中國十大畫家之一」。1982年獲日中文化交流功勞紀念杯,1986年獲日中藝術交流特別貢獻金獎。

5. 歐豪年
歐豪年 出生於廣東茂名,一九七0年定居台灣。當今台灣畫壇第一人。歐豪年十七歲師從嶺南畫派巨擘趙少昂,力學精研,卓然自成大家,其繪畫題材兼善畫花鳥、山水、人物、畜獸,對書法與詩文亦多有研究,藝術成就多元而豐富。二十歲左右即參加東南亞巡迴展,往後數十年不斷應邀在海外各地展出,備受國際藝壇之肯定與推崇,並於一九九三年榮膺法國國家美術學會巴黎大宮博物館雙年展特獎。

6. 黃永玉
黃永玉,1924年7月9日出生在湖南省鳳凰縣城沱江鎮。土家族人。筆名黃杏檳、黃牛、牛夫子。土家族人,受過小學和不完整初級中學教育。因家境貧苦,12歲就外出謀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區小瓷作坊做童工,後來輾轉到上海、台灣和香港。14歲開始發表作品,以後一段時間主攻版畫,其獨具風格的版畫作品飲譽國內外。十六歲開始以繪聲繪色畫畫及木刻謀生。曾任瓷場小工、小學教員、中學教員、家眾教育館員、劇團見習美術隊員、報社編輯、電影編劇及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黃永玉1952年偕同夫人張梅溪由香港回北京,被安排在中央美術學院工作。先後擔任副教授、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1956年就出版過《黃永玉木刻集》,其代

I. 中國現代畫家人名單

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紀中國畫藝術大師,二十世紀十大書法家,畫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品《蝦》、《蟹》、《牡丹》、《牽牛花》、《蛙聲十里出山泉》等等

張大千(1899~1983),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農歷四月初一),他出生在四川省內江縣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灣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為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為傳奇的國畫大師。代表作《來人吳中三隱》、《石濤山水》、《梅清山水》、《巨然茂林疊嶂圖》。

林風眠(1900—1991)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代表作《海濱》

關山月原名關澤霈,中國現代中國畫家。代表作《嘉陵江碼頭》、《岷江之秋》、《黃河冰封》及《祁連放牧》

石魯(1919-1982),1919年12月13日生於四川省仁壽縣,原名馮亞衍。中國現代中國畫家。代表作《金瓜》、《打倒封建》、《說理》。

徐悲鴻 (1895-1953) 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代表作品《八駿圖》、《愚公移山》。

劉海栗,原名盤,字季芳,號海翁。祖籍安徽鳳陽,1896年3月生於江蘇常州。早期油畫代表作《夕陽》、《河邊》、《湖光》、《塞納河橋》、《林間信步》、《北京前門》等。

J. 馮遠的藝術觀點

馮遠認為,中國可以說具有正在發展、形成中的當代藝術,還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成形、成熟、成功的當代藝術。這里所說的「正在」指的是處於初級發展階段的概念,即由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的模仿、挪借、學習、借鑒(包括照搬)西方的藝術觀念、語言、形式、材料,將西方現代藝術理念與中國文化元素,中國文化符號相兼融的藝術實踐方面發展變化。而就學習,採納西方當代藝術中某些有價值的東西,並且意識到終將體現中國當代文化理念、文化內涵、文化載體,進而創新發展中國的當代藝術而言,不乏其積極意義。在而論,也是具有可行性的選擇之一。既然處於學習發展的過程之中,缺乏自己獨立思考和創意在某個階段就勢所必然,不管是青年前衛藝術家們有意還是無意,都難免脫開他人的「附庸」嫌疑。但是,馮遠也不相信,一個有理想、有志向的當代藝術家甘願成為「附庸」,甚至一輩子作為「附庸」。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中國已經有一批優秀的藝術家勇於創新,勇於變革,取得了不俗的業績,推動著中國當代藝術的生成進步,有的甚至在國際上也獲得西方同行的認同和贊譽。當然,在現階段,游戲規則、價值標準的話語權在別人手裡,甚至東西方策展人觀念中對「前衛」的概念也有特指,中國當代藝術是就著別人的規則和標准在「思考」、在「創意」。馮遠指出:有一天,中國的當代藝術能夠由中國和國際同行的共同標准來判別優劣,只有到了那個時候,中國才能算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的當代藝術。 馮遠認為中國畫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的藝術形式,而且是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藝術樣式。中國畫的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文明沒有中斷過,中國畫的藝術一定也會源遠流長。和其他國家的繪畫藝術有所不同的是,中國畫秉持的文化哲學理念本身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的理念,這跟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構建和諧世界」的理念是完全吻合的。
中國畫藝術觀察世界的方式不一樣,中國畫秉持著「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哲學理念,俯仰天地,品察萬類,抒情暢意,以中國筆墨材料訴諸妙在似與非似之間的物象造型,追求作品的氣韻生動和意境格調,並且在與觀眾交流互動的過程中達到得意(他的意思得到了呈現)、觀眾會意(畫家的意圖給了觀眾,觀眾能夠接受)的審美效果,達到這樣一種互動的效果。
另外就是運用不一樣的藝術理念,不一樣的色彩語言,不一樣的視覺圖式來呈現同一個世界,同一個主題,同一個夢想。通過把192個國家的各自不同的圖形連起來,成為聯合國一個比較壯觀的畫卷,它的主題易於被各國觀眾接受。由於中國畫創作介乎是與非是之間,既不同於西方古典主義繪畫那種非常精細、照相似的再現形式,也不同於西方當代的一批抽象形式,所以它的特有形式易於觀眾和同行理解。
中國畫特有的筆墨語言雖然跟西方繪畫的這種色彩調性不一樣,但是它始於實,從寫實起步,止於虛,就是有一個界限,不完全是抽象的;與西方當代繪畫中間的新寫實主義、具象表現主義、印象主義,甚至象徵主義的觀念是完全相同的,或者是異曲同工的。它注重繪畫性、書寫性和作品的意境、比興象徵意味。所以我想中國畫和西洋畫應分屬不同文化體系的兩類高端藝術。相信中外觀眾應該是心有靈犀,能夠分辨良莠高下的。 馮遠認為:學院是教學、研究、培養人才的中心,學院理應秉持學術精神、良知精神、濟世精神,在當今時代扮演傳承經驗、研究新知、創造成果、倡導價值、引領社會的重要角色。學院可以保守,它堅持張揚傳統的文化核心價值;可以與時共進,適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產品的專業素質;學院也可以前衛,它研究現象、提出真知遠見、形成思想、助推社會。但是有一點,學院不應當被動追隨社會成為隨波逐流的尾巴。美術學院的意義亦然。
馮遠還認為:教學的意義,在於將無限的知識、技能通過合理有序,且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內容結構組合,在有限的時間內傳授給學生,培養學生初步解決問題的動手能力。技能有專精,知識有系統,教學有規律,教材有規范,循序而漸進。學院教學教會學生的是基本的方法,學院學習不在於學生具體掌握了哪一門手藝,而是成為了什麼樣素質和才能的人。一個藝術家,從院校畢業到其成為有造就的大家,其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學習、實踐、研究,創造乃是需要傾其一生心力之事,但事實上,那些真正成為大家的藝術家,並不是全憑求學那幾手的功夫。中國歷史上自學出大家,師徒授受也出大家,學院出大家,轉行的也出大家。西方近代史上自印象派以降,許多大畫家都非出自學院,那麼學院的意義在哪裡?藝術還可不可教?學院需要辦,那是社會有相應的需要,學術仍然可教,教什麼?教基本的規律。任何特殊人才都是有著異於常人的特殊經歷和方法造就。藝術崇尚獨特,這是任何一位從事藝術創作者的共同目標,沒有誰會樂衷於雷同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