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郭熙
擴展閱讀
有數組函數的股票軟體 2025-07-09 06:28:53
李素麗熱線 2025-07-09 06:18:49

郭熙

發布時間: 2022-01-26 11:29:20

⑴ 名詞解釋:郭熙的"三遠"論

呵呵
也就是;高遠、平遠、深遠

北宋畫家郭熙總結了前人繪畫創作經驗和自己的繪畫實踐後,在思想理論上創立了「三遠論」。它不僅概括了中國山水畫的透視法則對空間關系的處理,而且還體現了中國畫家獨特的空間審美意識。「三遠」中的「平遠」之景,尤其受到畫家的青睞和重視,在文人、士大夫的情思之中,「平遠」的山水畫含有更豐富的意境。
關鍵詞:《林泉高致》「三遠論」

《 林泉高致集》是北宋畫家、史論家郭熙的一部論述山水畫創作的專著,具有豐富的美學思想及哲理性,為中國古代山水畫論中卓有見解的著作。
宋代藝術內斂而思辨,單純的水墨取代了燦爛的色彩,典雅沉靜代替了激烈和奔放。在儒家思想、老莊哲理和佛家的空寂糅合在一起的新儒學及禪宗的盛行之下,其文學藝術受到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此時的山水畫已發展到了十分成熟的階段,郭熙總結了前人繪畫創作經驗和自己的繪畫實踐後,在思想理論上提出並創立了高遠、平遠、深遠的「三遠論」。

⑵ 郭熙是什麼朝代的詩人

郭熙(約1000-約1090年),北宋畫家、繪畫理論家。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孟縣東)人。出身平民,早年信奉道教,游於方外,以畫聞名。

⑶ 宋神宗年間郭熙有什麼出色的繪畫作品

郭熙所創作的作品《早春圖》與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齊名,皆為不朽的極品。畫面空間遼闊,其理論中所說的高遠、深遠、平遠以及清明、重晦、縹緲,都有充分的體現。仔細體會這幅畫作,我們會被郭熙藝術風格的兼容並包和復雜多樣所震驚,因為在他的畫作里,前代山水畫家的幾乎所有技巧與理論都可以看到,足見郭熙的學習和綜合的能力。《早春圖》兼容多種技法,但畫面毫不雜亂,整體感非常強,有著一種生命的律動,早春萬物復甦的氣氛如煙如夢,感人至深。

⑷ 北宋四大家,指的是李成、范寬、郭熙、(趙伯駒、趙伯嘯兄弟 / 米芾)

中華文明五千年來,人才輩出,所謂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在北宋時期的書法藝術領域,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被後世並稱為北宋四大家。他們一直受人們敬重。

1、蘇軾

他的書法從"二王",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楊凝式各家吸取營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努力革新。他講自己書法創作過程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他又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重在寫「意」,寄情於「信手」所書之點畫。蘇軾的字看似平實、樸素,但有一股汪洋浩盪的氣息,就像他淵厚的學問一樣,神龍變化不可測。他長於行書、楷書, 筆法肉豐骨勁, 跌宕自然, 給人以「大海風濤之氣」、「古槎怪石之形」的藝術美感。 蘇軾的書法,後人贊譽頗高。黃庭堅他在《山谷集》里說:「其書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勁……至於筆圓而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推(蘇)為第一」。明董其昌盛贊他「全用正鋒,是坡公之蘭亭也」。傳世書跡有《前赤壁賦》 、《黃州寒食詩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等。

2黃庭堅

(公元1045年-公元1105年),字魯直,自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並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並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於秦氏。

3米芾[fú]
1051-1107,自署姓名米或為芊,芾或為黻[f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漢族,祖籍山西太原,曾後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書畫自成一家。能畫枯木竹石,時出新意,又能畫山水,創為水墨雲山墨戲,煙雲掩映,平淡天真。善詩,工書法,精鑒別。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因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人稱「米南宮」。

4蔡襄

(1012-1067),字君謨,漢族,原籍福建仙游楓亭鄉東垞村,後遷居莆田蔡垞村,1030年(天聖八年)進士,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卒贈禮部侍郎,謚號忠。主持建造了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蔡襄為人忠厚、正直,講究信義,且學識淵博,書藝高深,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蔡襄書法以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

⑸ 郭熙《早春圖》的鑒賞介紹有哪些

  1. 郭熙的《早春圖》以粗闊扭曲的線條,描繪山石輪廓,再用干濕濃淡不同的墨色,層層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紋理,因為形狀像捲曲的雲塊,所以稱為「卷雲皴」。樹木枝幹虯曲,枝椏像伸指布掌的樣子,稱為「蟹爪枝」,是承襲自宋初李成一系的特色。

  2. 畫面描寫的是早春即將來臨的山中景象:冬去春來,大地復甦,山間浮動著淡淡的霧氣,傳出春的信息。遠處山峰聳拔,氣勢雄偉;近處圓崗層疊,山石突兀;山間泉水淙淙而下,匯入河谷,橋路樓觀掩映於山崖叢樹間。

  3. 在水邊、山間活動的人們為大自然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山石間描繪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態各異。樹干用筆靈活,樹多蟲枝,枝條上多有像鷹爪、蟹爪之類的小枝。畫中山石以抑揚頓挫、粗細有變十七的墨筆勾勒,皴法多用「舌壇皴」,揮灑恣意,具有干濕濃淡的效果;有的石頭形狀奇特像鬼臉,而遠山又「多正面,折落有勢」。

  4. 整幅畫用筆勁健、精練,筆法生動多變,用墨清潤秀雅,氣格幽靜清曠而又渾厚。

⑹ 郭熙的工作經歷

2011年12-今 北京華文學院副院長
2008.3-今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 院長。2003.10-今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任教。
1985.7-2003.10 南京大學中文系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等職務。
1981年1月-1982年8月 河南平頂山師專中文系任教。
1976年9月-1978年5月 河南省社旗縣埠口學校任教。
2000年3月起 任馬來西亞韓江學院華文研究中心咨詢顧問。
1994年3月—1995年11月 任蘇丹喀土穆大學客座教授、協助籌建漢語系並任漢語系主任。
1989.9-2003.10任南京大學-美國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職教授。
(一)招收研究生
1.博士研究生
已經招生的方向:應用語言學(含社會語言學)理論
新的招生的方向:漢語應用研究
2.碩士研究生
已經招生的方向:現代漢語、應用語言學、對外漢語教學
新的招生方向:社會語言學、漢語國際教育
(二)開設課程
1.曾經開設的課程:現代漢語(本科生)、語言學概論(本科生)、現代語言學理論與方法(碩士生)、應用語言學(碩士生)、應用語言學理論專題(博士生)
2.正在開設的課程:社會語言學(本科生)、應用語言學專題(碩士生)、語言學理論與方法(碩士生)、語言學專題(博士生)
(三)國外教學經歷
曾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授課、講學

⑺ 北宋畫家郭熙提出山水畫"三遠"理論有高遠,什麼和什麼

「三遠」法,是中國山水畫的特殊透視法。指的是在一幅畫中,可以是幾種不同的透視角度,表現景物的「高遠」、「深遠」、「平遠」。

北宋畫家郭熙在他的著名山水畫論著——《林泉高致》中提出的。
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對三遠法下過這樣的定義:「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
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三遠法,就是一種時空觀,以仰視、俯視、平視等不同的視點來描繪畫中的景物,打破了一般繪畫以一個視點,即焦點透視觀察景
物的局限。河陽溫縣(今河南溫縣)人,著名畫家。《林泉高致》6篇,由郭思編述其父郭熙的創作經驗和藝術見解而成。

平遠,就是自近山而望遠山,反映的是一種俯視的境界,塑造的是「山隨平視遠」的那種藝術效果。元代趙孟頫的《水村圖
卷》,使用的便是平遠法。作品高僅24.9厘米,橫達120.5厘米,場景開展,描繪了沙渚村舍、漁舟出沒、丘陵長堤、岸柳塘葦的江南清曠平遠景象。元代
的倪雲林也是一位善作平遠山水的高手。他作《江岸望山圖》,以一種極其簡潔的筆法描繪了平遠風光,正如題畫詩所雲:「江山春風積雨晴,隔江春樹夕陽明。疏
松近水笙聲回,青峰浮嵐黛色橫。秦望山頭悲往跡,雲門寺里看題名。蹇余亦欲尋奇勝,舟過錢塘半日程。」

高遠,就是「自山下仰山巔」,反映的是一種仰視所見的巍峨宏偉的山勢。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就是以高遠法的構圖方法創作的成功之作。他的藝術特色,除了用筆雄強、堅實之外,還善於以仰視的手法,表現山峰的高遠,正如趙孟頫所評:「山勢逼人。」

深遠,就是「自山前而窺山後」。王蒙作《青卞隱居圖》是以深遠見勝的傑作。作品縱141厘米,橫42.2厘米。青卞
山本是江南不起眼的小山。王蒙以三遠法加以誇張,為了突出一個「隱」字,作者以「S」形的連續取勢,以重山復嶺、密樹深溪等景象的交替組合來增加山勢的深
度,沿著溪流的尋索,幾經曲折方能在山坳的深處見到一座草堂,其中,有一人依稀可辨,這抱膝倚床而坐者正是畫中的主題人物;隱居者。《青卞隱居圖》的成
功,就在於塑造了一個深邃莫測的深遠空間。

⑻ 郭熙的介紹

郭熙,河南省社旗縣人,1985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現任北京華文學院副院長,兼任暨南大學華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暨南大學海外華語研究中心(NCOHR,與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共建)主任,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社會語言學會副會長,馬來西亞韓江學院客座教授、華文研究中心咨詢顧問。曾任南京大學-美國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職教授、蘇丹喀土穆大學客座教授、漢語系主任。

⑼ 郭熙林泉高致的身即山川而取之

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 — ——中國古代繪畫創作理論的重要命題之一,很容易被我們簡單地解讀為近 似於西方古典美學中的 論, 「摹仿」 或者被認為是西方近代美學中的「移情」現象。而這都不符合此命題的內在含 , 義。文章認為 「身即山川而取之」不能等同於西方美學中的「摹仿」 也不是主體對客體的 論, , 「移情」 它是在中國 傳統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中孕育的繪畫理論,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
「身即山川而取之 」是北宋山水畫家兼畫論家 ( 《林泉高致山水訓》)郭熙( 生卒年不詳) 在由其子郭思整理成篇的《林泉 , 學畫花的人要 臨其上而瞰之 」 學畫竹的人要 「高致集》 中提出的, ① 它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的重要 「取一 枝 竹 」 觀 察, 畫 山 水 的 人 則 要「身 即 山 來 學命題之一。長期以來,我們對它的理解似乎過於簡 , 川」 這樣, , , 花之「四 面 」 竹 之「真 形 」 山 川 之「意單化、歪曲化,這個命題很容易被我們認為淺顯明 度」 , 才能描繪出來。 按此理解 「身即山川而取之 」白,反映的就是畫家親臨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審美觀 講的就是 畫家要對自然山水作直接的審美觀照 」 「 ,照然後將 山 水 之 形 摹 寫 出 來, 者 認 為 它 講 的 是 或 「只有作直接的觀照,才能發現自然山水的審美形 〔1〕374 〔2〕278 的「移真情實感於山水」 「移情」活動。 但筆者認 象」 之 。「身即山川」 「即」就為接近、走進之意。為,其實際情況可能遠比這復雜。 也就是說,畫家要親自走入自然山水之中,對其作直 接的審美觀照, ) 山川之 然後再動筆作畫( 「取之 」 , 一 「意度」才有可能顯現出來。 郭熙的本意是否就是 我們知道,北宋時期的繪畫風格,總體上講,重 如此?寫實、重法度,這在院體畫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熙 誠然, , , 畫家要畫出花之 四面」 竹之「真形 」 山 「寧年間( 1068—1077) ,作為圖畫院藝學的郭熙自然 , 川之「意度 」 不能不首先親 臨 觀 照 自 然 景 物。 因會受到這一時期總體畫風的影響。 因此,郭熙針對 , 為 「真山水之雲氣,四時不同 、 真山水之煙嵐, 」「 四山水畫創作技巧所提出的「身即山川而取之 」很容 , 時不同 , 一山而兼數十百山之形狀 」 畫家不親臨 」「易被簡單的理解為畫家對自然山水的親臨與摹仿的 自然山水,不對其作多角度的觀照,是難以把握山水「寫實 。《林泉高致集》 」 中也有這樣的敘述: 之形的, , 更談不上體現山川之「意度」 因此 「身即 。 學畫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臨其上而瞰之, 山川而取之 」的確含有 畫 家 親 自 來 到 自 然 山 水 之則花之四面得矣。學畫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 中,作多角度的審美觀照,然後,再進行藝術創作。影於素壁之上,則竹之真形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