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的第一枚郵票和世界的第一枚郵票圖片
黑便士——世界上第一張郵票,這一枚郵票發行在1840年5月1日經濟發達的英國,,郵票設計者——羅蘭·希爾。
2. 中國第一枚郵票圖案是什麼
中國第一枚郵票是大龍票
1866年我國清代海關兼辦郵政,1878年擴大辦理郵務,同年發行海關一次雲龍郵票。郵票票面上印有「大清郵政局」字樣,是我國第一套郵票。全套共3枚,面值以銀兩為單位:一分銀(綠)、三分銀(暗紅)、五分(桔黃)。郵票主圖為蟠龍,襯以雲彩水浪。圖幅為22.5x25.5毫米。齒孔度數為12.5。雕刻銅版凸印,上海海關造冊處印刷廠承印。分三期印製發行,分別稱「薄紙大龍」、「闊邊大龍」和「厚紙大龍」。
發行日期:1878.7-9(光緒四年)
齒孔度數:12.5
印刷版別:凸版
票幅:22.5x25.5
全張枚數:25(5x5),3分銀後期為20(5x4)
印刷:上海海關造冊廠
3. 中國第一枚郵票是什麼
大龍郵票,中國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
全套共有3種面值,幣制為關平銀,1分銀為綠色,3分銀為紅色,5分銀為黃色,刷色有深淺暗亮等差異,採用凸版印刷,有背膠,齒孔12.5度。由上海海關造冊處印製,先後分三期印製、發行,根據票幅和紙張等特徵分為:
薄紙大龍 1878—1882年印製,為第一期。紙質韌薄,略呈透明,圖框間距約2.5mm,後期全張為25(5×5)枚,但3分銀全張為20(5×4)枚。此期印量最多。
闊邊大龍 1882年印製,為第二期。圖框間距約4.5—5.0mm,紙張比較復雜,有的脆薄而易裂損。因紙張尺寸關系,3分銀全張改為15(5×3)枚,除3分銀外,另外兩種印量較少。5分銀新票存世尤少,為名貴品,俗稱黃5分,全張新票為孤品,原由美國集郵家施塔收藏,曾被中華郵票會譽為「西半球最罕貴之華郵」,1991年由香港林文琰購藏。
厚紙大龍 1883—1885年印製,為第三期。紙質厚而不透明,圖框間距2.5—3.25mm,因子模磨損和紙張尺寸關系,全張都改為20(4×5或5×4)枚。按齒孔形態又分光盼、毛齒2套。
大龍郵票發行量共約法100萬枚,關於它的具體發行日期迄今為止未見記載,經研討,大龍郵票的最早發行日期被認為在1878年7月24日至8月1日之間。因此,大龍郵票的發行史、子模特徵和版式、郵戳、實寄封等,長期以來都是集郵研究的重要課題。
4. 中國第一枚郵票是什麼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煙台和牛庄(營口)等五處設立郵政機構,附屬於海關。上海海關造冊處當年即印製以龍為圖案的一套3枚郵票發行,郵票圖案正中繪一條五爪金龍,襯以雲彩水浪,郵票的顏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銀兩計算:一分銀(綠色,寄印刷品郵資)、三分銀(紅色,寄普通信函郵資)、五分銀(橘黃色,寄掛號郵資)。這是我國首次發行的郵票,集郵界習慣稱為「海關大龍」,簡稱「大龍郵票」。
5. 新中國第一枚紀念郵票是什麼
新中國的第一套郵票是: 1949年10月8日發行的紀1《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紀念郵票,全套4枚。
6. 中國的第一枚郵票是哪一年發行的
1878年7月
7. 中國第一枚郵票是那年發行的
大龍郵票,中國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
1878年8月15日(具體發行日期迄今為止未見記載,一般認為大龍郵票的最早發行日期為1878年7月24日至8月1日間),清朝政府海關試辦郵政,首次發行中國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這套郵票共3枚,主圖是清皇室的象徵——蟠龍。
8. 中國第一枚郵票是誰發明的
1840年5月6日,英國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郵票。郵票是黑色的,上面印有維多利亞女王的浮雕像。郵票的發明者是英國的教師羅蘭.希爾。他後來擔任了英國的郵政大臣。 英國「黑便士」是世界上第一枚郵票。原定於1840年元旦問世,但因未准備就緒,郵票到5月1日出售,5月6日才正式啟用。 1840年5月6日,英國倫敦泰晤士河邊的郵政總局熱鬧異常。濃霧散去,陽光和煦,人們興致勃勃地趕到寬敞的工農業大廳,圍擠在桃花心木的櫃台前,用一枚枚金光閃閃的英鎊,爭相換購一張張新問世的「 黑便士」郵票。一連兩天,櫃台里總能見到一位身材魁梧、長著絡腮鬍子的職員在細心地觀察郵票出售的情況。他在日記中寫道:「今天,郵票第一次在倫敦問世,郵局喧鬧異常。」第二天他繼續寫道:「昨天售出了價值 2,500英榜的郵票。」 他就是羅蘭·希爾,由於他對郵政改革的貢獻,並設計了世界上第一枚郵票——「黑便士」——而名垂青史。女王賜給他伯爵稱號,國際集郵協會尊稱他為「郵票之父」,許多國家還發行了紀念羅蘭· 希爾的郵票。在郵票誕生之前,郵政收費是按照信件用紙的張數和投遞路程的遠近逐件計算的,而且是由收件人支付 郵資,收費的標准也很高。1839年,英國財政部公開懸賞徵求郵票設計圖案,收到了大約2,100多件作品,對其中4件設計頒發了一等獎,但沒有一件被採用。於是,羅蘭·希爾親自動手設計。他以威廉·韋恩精刻的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時的側面肖像紀念章作原圖,畫了兩幅郵票圖稿。郵票由雕刻家希恩兄弟雕刻版模,帕金斯· 信有限公司承印。在白色無底紋紙上,對著陽光一照,可以看到每枚郵票的正中有一小皇冠水印,這樣世界上最早的「黑便士」郵票就誕生了。 「黑便士」郵票使郵政工作大大前進了步,標志著世界近代郵政的產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黑便士」是顏色和面值的合稱。它採用黑色雕刻版印刷的無齒孔,不標國名,只有女王的肖像,這一傳統一直沿襲至今。圖案上方有「郵資」字樣,下方是表示面值的「一便士」字樣,印張每行由12枚郵票組成,共20行郵票組成,共20行,每張240枚。這是因為英國當時幣制為1鎊=12先令=240便士,一個全印張正好一英鎊。特別有趣的是郵票的下面兩角都各有一個英文字母,同一行上的每枚郵票圖案左下角的字母相同。第一行A,第二行是B,以下按字母順序類推;在圖案的右下角的字母則表示郵票印在張中的位置,從左向右按字母的順序排列,如第一橫排從左至右為AA、AB、AC直至Al,第二橫排依次為BA、BB、BC、直至Bl……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為了防止仿造。盡管1840年的郵票現存數量相當可觀,但要復原原來的一個完整的印張卻是非常困難的。由於郵票剛剛問世,人們還不大懂得郵票是什麼,所以每整張「 黑便士」的紙邊上者印有說明文字:「每一枚郵票是一便士,每行十二枚售一先令,每全張售一英榜。把郵票貼在收信地址右上方,塗濕標簽時,請勿擦掉背膠。」郵票原定於1840年元旦向世,但因未准備就緒,郵票到5月6日才正式啟用,但不知哪個郵局提前售出了一些郵票,迄今已發現有3枚黑便士票是1840年5月2日在英國南部城市巴斯蓋銷的,被集郵家視為珍寶,標價很高。 從1840年5月6日起,黑便士郵票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重印十一次,有30萬全張計7,200萬枚。其中第十一次即最後一次印量最少,只印了700全張16,800枚。在此期間共售出68,158,000枚。 與黑便士郵票同時發行的還有圖案相同的藍色二 便士郵票,俗稱「藍便士」。據說是在印製時誤將郵票印成了藍色。郵票的版式和黑便士完全一樣,它的發行量比黑便士票少,珍貴程度超過黑便士,但聞名程度卻遠不及前者。有的藍便士的印刷透過紙背,背面可以相當清楚地看到女王的肖像,這種透印票尤其難得。目前存世的藍便士郵票只有兩種:一種是一組八方連郵票。票上蓋有英國最早使用的「馬爾他十字戳」;另一種是一枚信封殘片,殘片上貼有半枚藍便士郵票,是用二便士郵票對剖使用的。 戳上的日期1841年3月27日,是世界珍郵之一。 黑便士面世九個月後,即1841年開始發行紅便士郵票。改色的原因是因為黑色郵票上蓋銷黑色郵戳不易看清,有人將蓋有黑色戳的郵票揭下來重復使用,於是就用同一版模將郵票印成棕紅色的了。 黑便士郵票幾乎具備了現代郵票的所有特點,具有科學性和使用性,許多國家紛紛效仿,開創了郵票發行的新紀元。
9. 中國第一枚郵票是什麼
大龍郵票,中國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
1878年8月15日(具體發行日期迄今為止未見記載,一般認為大龍郵票的最早發行日期為1878年7月24日至8月1日間),清朝政府海關試辦郵政,首次發行中國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這套郵票共3枚,主圖是清皇室的象徵——蟠龍。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煙台和牛庄(營口)等五處設立郵政機構,附屬於海關內,上海海關造冊處當年即以蟠龍為圖案印製了一套三枚郵票。郵票圖案正中繪一條五爪蟠龍,襯以雲彩水浪,郵票的顏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銀兩計算:「一分銀」(綠色,寄印刷品郵資)、「三分銀」(紅色,寄普通信函郵資)、「五分銀」(桔黃色,寄掛號郵資)。這是中國發行的第一套郵票,集郵界習慣稱其為「海關大龍」,簡稱「大龍郵票」。郵票上「大清郵政局」5個字十分醒目,圖案中的「大龍」兩目圓睜,騰雲駕霧,呼之欲出。上方標有「CHINA(中國)」,下方標有「CANDARIN(S)(海關關平銀 分銀)」字樣。
中國的第一枚正式發行的郵票是大龍票。在發行之前,清海關設計了三款郵票草圖,即雲龍、寶塔和萬年有象圖,其中「萬年有象」最為珍貴,價值連城。大龍郵票有薄紙大龍、闊邊大龍和厚紙大龍。
發行量:約100萬枚.
以上來自網路知道。。
10. 我們中國的第一枚郵票是什麼樣的
我國第一枚郵票
我國第一枚郵票的圖案正中為一條騰飛的中國式團龍襯以雲彩水浪,稱為「神龍戲珠」圖,亦稱大龍郵票。大龍郵票一套共3枚,面值分別為1分銀(綠色),3分銀(紅色)和5分銀(黃色)。全張25枚(5X5),背面刷膠,有齒孔。由於檔案殘缺,大龍郵票的正式發行日期尚有爭論。中國第一枚郵票發行是在1878年7月底8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