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不容人辯解就採取了行動
擴展閱讀
中船防務股票能買嗎 2025-07-23 06:52:17
中弘3股票行情 2025-07-23 06:38:06

不容人辯解就採取了行動

發布時間: 2022-02-09 09:06:14

⑴ 不容人辯解就採取了行動 可以用什麼詞語或成語形容

詞語:不容爭辯,不由分說。
1.不容爭辯:bù róng zhēng biàn,
意思:形容某事已十分確定,不容置疑。沒有爭辯的餘地了。
不容:不可以,不容許。
爭辯:商量,討論。
【近義詞】:毋庸置疑、不容置疑、無可置疑。
2.【成語】不由分說
【注音】bù yóu fēn shuō
【釋義】由:聽從,順隨;分說:辯白,解說。不容人分辯、解釋。
【相近詞】:不容置喙、不容置疑。

⑵ 荀子《天論》全文翻譯

上天的運行有一定的規律,不會因為聖君堯就存在,也不會因為暴君桀就滅亡了。用正確的治理措施適應大自然的規律,事情就辦得好;用錯誤的治理措施對待大自然的規律,事情就會辦糟。加強農業生產而又節約開支,那麼天不可能使人貧窮;

生活資料充足而又能適應天時變化進行生產活動,那麼天也不可能使人生病;遵循規律而又不出差錯,那麼天也不可能使人遭禍。所以水旱災害不可能使人受飢挨餓,寒暑變化不可能使人生病,自然界反常的現象不可能使人遭難。

荒廢農業生產而用度奢侈,那麼天也不能讓人富有。保養簡略而行動逆時,那麼天也不能讓人保全。違背禮義正道而胡作非為,那麼天也不能讓人吉祥。所以水災旱災還沒來就鬧飢荒了,冷熱還沒迫近就生病了,自然災害還沒產生就有了凶險。

這遇到的天時和太平時期相同,然而災殃災禍卻和治世不一樣,這不可以怨天,事物的規律就是這樣。所以明辨了自然界的規律和人應採取的行動,就可以稱得上聖人了。

不必刻意去做就成功了,不必刻意去求就獲得了,這就叫做「天職」。像這樣子,雖然深奧,「至人」是不會刻意去加以思慮的;雖然偉大,「至人」是不會刻意去加以費力的;雖然精微,「至人」是不會刻意去加以考察的,這就叫做不和天爭奪職分。

天有天時,地有地利,人有人治,這就是說人(能與天地)並立為三。舍棄自身能夠並立為三的部分,而(一味地)期待自己能夠並立為三,那就錯了。

眾多星辰相隨旋轉,太陽月亮交替映照,春夏秋冬輪流降臨,陰陽交感,大化萬物,風和雨廣博地沾施,萬物各自得這些的調和而生長,各自得到這些的滋養而成熟,看不到他在做事情而只看到成果,這就叫做「神」。

大家都知道他成就萬事萬物,卻不知道他無形無跡,這就叫做「天功」。只有聖人是不刻意去求了解天的。「天職」建立以後,「天功」已經完成,具備了形體而人的精神就產生了出來,好,惡,喜,怒,哀,樂的情感就蘊藏在里頭了,這就叫做「天情」。

耳朵,眼睛,鼻子,嘴巴,形態,各有它和外物交感(的功用)而不能互相替代,這就叫做「天官」。心靈處在胸中,來主宰五官(耳,目,鼻,口,形態),這就叫做「天君」。裁擇其它的物類來奉養人類,這就叫做「天養」。

順著人類的需要叫做福,違逆人類的需要叫做禍,這就叫做「天政」。遮暗「天君」,混亂「天官」,廢棄「天養」,違逆「天政」,背反「天情」,以致於喪失「天功」,這就叫做大凶。

聖人清明他的「天君」,調正他的「天官」,周備他的「天養」,順當他的「天政」,涵養他的「天情」,進而來保全他的「天功」。如此,聖人就會知道他所應該做的事情,知道他所不應該做的事情;就能夠在天地間盡職而役使萬事萬物了。

聖人的行動完全合理,他的養生完全順適,他的存在不會傷害到萬物,這叫做知天。所以一個真正大巧的人,存於他有所不為;真正一個大智慧的人,在於他有所不思慮。聖人對於天的關注,僅止於表現出來可以預期的現象;

對於地的關注,僅止於表現出來適合生長的土宜;對於四時的關注,僅止於表現出來可以從事勞動的次序;對於陰陽的關注,僅止於表現出來可以治理的方法和狀況。聖人會任命專家守住天的規律,而自己守住人道。

治或亂,是天造成的嗎 我說:「日,月,星,辰,瑞兆,歷數,是大禹,夏桀所共同面對的。大禹,天下太平,夏桀,天下大亂。(可見)治或亂,不是天造成的。」治或亂,是四時造成的嗎 我說:「農作物在春夏時候紛紛萌芽,茂盛,成長,在秋冬時結谷,蓄積,收藏,這又是大禹,夏桀所共同面對的。

大禹,天下太平,夏桀,天下大亂。(可見)治或亂,不是四時造成的。」治或亂,是地造成的嗎 我說:「萬物有了大地就會生長,萬物沒了大地就會死亡,這又是大禹,夏桀所共同面對的。(可見)治或亂,不是地造成的。」

《詩經》說:「上天創造了高大的歧山,周太王加以開墾,經過他的經營,周文王繼承後,讓百姓過安定的生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天不會配合那些厭惡寒冷的人就停止冬天的到來,地也不會配合那些厭惡遼遠的人就改變他的寬廣,君子不會因為小人喧嘩不休就停止他的品行修養。

天有著常道,地有著常數,君子有著常規,君子強調常規,而小人(完全)只計較功利。《詩經》說:「實踐禮義而沒有差錯,何必害怕別人的閑言閑語呢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楚王後面護從的車馬有千乘之多,並不是他有多聰明;

君子吃吃豆子,喝喝清水,並不是他有多笨,這都是偶然造成的。至於志意修美高潔,德性深厚篤實,生於當代而有志於古道,那是(完全)操之在我的啊!所以君子會急於(認真做)那些操之在我的事情,而不貪慕那些屬於天的事情;

小人會放棄那些屬於操之在我的事情,而(一味地)貪慕那屬於天的事情。君子會急於(認真做)那些操之在我的事情,而不貪慕那些屬於天的事情,所以每天都在進步;小人放棄那些操之在我的事情,而(一味地)貪慕那些屬於天的事情,所以每天都在退步。

所以君子之所以每天都在進步,和小人之所以每天都在退步,是一樣的道理。君子和小人之所以相差得如此懸殊,原因就在這里。隕星墜落,林木怪嗚,國人都十分恐懼。問:「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說:「這沒有什麼。

這不過是天地的變動,陰陽的變化,事物少出現的現象罷了!覺得奇怪,可以;感到畏懼,那就不對了。太陽,月亮有虧蝕的現象,風雨有不合時的情況,怪星偶然出現,這是沒有那個世代不曾出現過的啊!在上位者賢明而政治清平,那麼即使是同時興起,也沒什麼傷害;

在上位者昏暗而政治險酷,那麼即使沒有一項出現,也沒有什麼助益。星辰墜落,林木怪嗚,是天地變動,陰陽變化,事物少出現的現象罷了。覺得奇怪,可以;感到畏懼,那就不對了。」已經發生的事物里頭,只有人祆是最最可怕的了。

草率地耕種會傷害農作物,草率地耘草會失去收成,政治險酷會失去民心,田地荒蕪,農稼枯萎,糧價昂貴,百姓挨餓,道路上有活活餓死的人,這就叫做「人祆」。政令不清不明,舉動措施不合時宜,農事不好好治理,百姓服勞役不按季節來,以致於牛馬雜交,六畜反常,這就叫做「人祆」。

禮義不好好修治,內外沒有分別,男女淫亂,父子互相猜疑,上下乖違背離,外寇內難同時產生,這就叫做「人祆」。人祆是由於混亂而產生出來的,以上三種人祆交錯出現的話,國家就不得安寧了。這個說法非常淺近,它的災害卻非常慘重,可以覺得奇怪,也應該感到畏懼。

古書上說:「萬物的怪異現象,經典里頭是不詳細說明的。」沒有用處的論辯,不急需的考察,都該拋棄掉而不加治理。至於君臣間的大義,父子間的親情,夫婦間的分別,那就應該天天鑽研探討而不放棄。

祭禱祈雨而下了雨,為什麼呢 我說:「這沒什麼啊!就好像不祭禱祈雨而下了雨一樣。日蝕,月蝕而去救日月,天乾旱而祭禱祈雨,卜筮一番然後決定大事情,並不是真的認為祈求就可能得到,而(只是)做為政治的文飾(安慰安慰百姓罷了)。」

所以在上位者認為是政治的文飾,而百姓卻認為是天上神靈的表現。認為是政治上的文飾就會吉祥,認為是天上神靈的表現就會凶險。」在天里頭,沒有比日,月更明亮的了;在地里頭,沒有比水,火更明亮的了;在萬物里頭,沒有比珠,玉更明亮的了;

在人里頭,沒有比禮,義更明亮的了。所以日,月不高懸的話,那麼光輝就不夠強烈;水火不累積起來的話,那麼火光,潤澤就不夠廣泛;珠玉不在外面閃爍的話,那麼王公大人就不認為是寶貝了;禮義不施行在國內的話,那麼功名就不能顯耀。

所以人的生命來自於天,國家的生命來自於禮義。在上位者崇尚禮義,尊敬賢人就能稱王天下,重視法令,愛護百姓就可以稱霸天下;在上者貪好私利,充滿詐偽而國家危險,只會權謀傾軋,幽狠凶險而國家將會滅亡。

與其(一味地)推崇天而思慕他,怎麼比得上將天當作物質而加以控制呢。與其(一味地)順從天而歌頌它,怎麼比得上掌握它的規律而利用它呢。與其(一味地)盼望天時的調順而靜待豐收,怎麼比得上配合時令的變化而使用它呢。

與其(一味地)聽任物類的自然生長而望其增多,怎麼比得上發揮人類的智能,來助它繁殖呢。與其(一味地)空想著天然的物資成為有用之物,怎麼比得上開發物資而不讓它埋沒呢。與其(一味地)希望了解萬物是怎樣產生,怎麼比得上幫助萬物,使它茁長呢 所以放棄人為的努力,而寄望於天,那就違反了萬物的原理。

(2)不容人辯解就採取了行動擴展閱讀:

《天論》節選自《荀子·天論》,有刪節。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0),名況,當時人尊稱他為荀卿。戰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荀子》主要為荀子所著,共三十二篇,是儒家學說的代表作。

荀子認為「第一,天是自然之物。自然發展變化有它的客觀規律性,不能隨人的主觀意志而改變。第二,天道只是自然現象,而不是神在主宰,並且與人事無關。第三,人應當認識自然,利用自然,而不應當依賴自然,更不能迷信天命。

荀子不僅把自然界按照它本來的面目來理解,而且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輝思想。這是荀子在唯物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貢獻。

文章首句提綱挈領,表明觀點,即「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而後以此言立之,「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毋應越俎代庖。後又語人:物畜而制之,制天命而用之,應時而使之,騁能而化之,理物而勿失之,願於有物之所以成。

天地萬物,各司其職。人之思治,各常其道,人道未易,國泰民安,人之思行,知制天命,天命之知,其行曲治,其養曲適,其生不傷,天命之制,則在乎人焉。

《天論》語言富於文采和氣勢。比如第一段中「強本而節用……妖怪不能使之凶」和「本荒而用侈……妖怪未至而凶」這兩節文字意思相反,字句工整相對,從整體上看,運用了對比兼排比的修辭手法,而這兩節文字分別又是由兩組排比句構成,文字的工整嚴密令人嘆服。

⑶ 雙方人數相差很大專業根據葉子找出相應的詞語

根據意思寫出相應的詞語.
1.一天一天地向上發展,形容興旺發達,不斷向上.(蒸蒸日上)
2.不合理的習慣和風俗.(陋習)
3.形容精神很集中.(全神貫注)
4.比喻事情還未進行就對結果亂猜測議論.( 未風先雨)
5.溫和的風,細密的雨.比喻做事的方式和緩,不粗暴.(和風細雨)
6.形容人虛弱委頓、無精打採的樣子.(萎靡不振)
7.不容人辯解就採取了行動.(不由分說)
8.形容人的興致高,情緒熱烈.(興高采烈)
9.什麼收獲也沒有.(一無所獲)
10.側著頭聽,形容很注意地聽取.(側耳傾聽)
11.形容像刮風和閃電那樣快.(風馳電掣)
12.非常沒有辦法.(萬般無奈)
13.颳起大風,掀起大浪.(興風作浪)
14.指華麗的建築物.(玉宇瓊樓)
15.彎曲的小路把人引向優雅的境地.(引人入勝)
16.安排裝飾得很有規律.(錯落有致 )
17.急迫得不能再稍作等待.(迫不及待)
18.像一群蜜蜂一起擁來.(蜂擁而至)
19.青藍色的,像用水沖過一樣.(碧空如洗)
20.連續不斷,一起一落.(連綿起伏)
21.烈日當空,連樹上的葉子都曬蔫了.(驕陽似火)
22、損害,破壞(名譽,風氣等).(敗壞、毀壞)
23、形容建築物雄偉華麗或場面盛大,氣派.(金碧輝煌、富麗堂皇)
24、滿面怒容,十分激動的樣子.(勃然大怒、怒形於色)
25、雖然很好看,但有缺陷.(美中不足、白璧微瑕)
26、比喻敘述很清楚而無遺漏.(一五一十、有條不紊)
27、互相依靠著生活,誰也離不開誰.(相依為命)
28、形容隱隱約約(朦朦朧朧)
29、好像感覺丟失了什麼東西(茫然若失)
30、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若即若離)

⑷ 不同別人商量擅自做決定或者採取行動是什麼成語

上面上次做決定或者採取什麼行動,是什麼成語?說真話,這是什麼成語?我倒是忘了,就叫擅自行動,這個成語其實根本不用成語就可以了,一般這樣的人不跟別人商量,就擅自做決定的人,我覺得就是盲目的嗯,坐車決定,所以說採取行動的話,一般這樣警察預感很多,一張看香港連續劇,基本上都是這樣子的,因為有些特殊情況下,就必須要三次作出去採取行動,所以說不是說不同別人生了20旁邊沒有人,沒辦法商量,但是如果不採取行動的話,會出更大的錯誤

⑸ 根據意思寫出相應的詞語

根據意思寫出相應的詞語。

1.一天一天地向上發展,形容興旺發達,不斷向上。(蒸蒸日上)

2.不合理的習慣和風俗。(陋習)

3.形容精神很集中。(全神貫注)

4.比喻事情還未進行就對結果亂猜測議論。( 未風先雨)

5.溫和的風,細密的雨。比喻做事的方式和緩,不粗暴。(和風細雨)

6.形容人虛弱委頓、無精打採的樣子。(萎靡不振)

7.不容人辯解就採取了行動。(不由分說)

8.形容人的興致高,情緒熱烈。(興高采烈)

9.什麼收獲也沒有。(一無所獲)

10.側著頭聽,形容很注意地聽取。(側耳傾聽)

11.形容像刮風和閃電那樣快。(風馳電掣)

12.非常沒有辦法。(萬般無奈)

13.颳起大風,掀起大浪。(興風作浪)

14.指華麗的建築物。(玉宇瓊樓)

15.彎曲的小路把人引向優雅的境地。(引人入勝)

16.安排裝飾得很有規律。(錯落有致 )

17.急迫得不能再稍作等待。(迫不及待)

18.像一群蜜蜂一起擁來。(蜂擁而至)

19.青藍色的,像用水沖過一樣。(碧空如洗)

20.連續不斷,一起一落。(連綿起伏)

21.烈日當空,連樹上的葉子都曬蔫了。(驕陽似火)

22、損害,破壞(名譽,風氣等)。(敗壞、毀壞)

23、形容建築物雄偉華麗或場面盛大,氣派。(金碧輝煌、富麗堂皇)

24、滿面怒容,十分激動的樣子。(勃然大怒、怒形於色)

25、雖然很好看,但有缺陷。(美中不足、白璧微瑕)

26、比喻敘述很清楚而無遺漏。(一五一十、有條不紊)

27、互相依靠著生活,誰也離不開誰。(相依為命)

28、形容隱隱約約(朦朦朧朧)

29、好像感覺丟失了什麼東西(茫然若失)

30、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若即若離)

⑹ 不容人辯解就採取了行動意指什麼詞

不容置辯 不容分說
不容置辯
解釋:置:安放。不容許別人進行辯解。指沒有辯護的餘地。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三生》:「吾合休矣。既而俘者盡釋,惟某後至,不容置辯,立斬之。」
◎動賓式;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不允許分辯陳說
不容分說
解釋:分說:辯白,解說。不容人分辯解釋。
出處:元·武漢臣《生金閣》三折:「怎麼不由分說,便將我飛拳走踢只是打。」
例句:寶釵不容分說,笑灌了湘雲一杯。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二回
◎動賓式;作分句、狀語;指不允許分辯陳說

⑺ 形容「不容人辯解就採取了行動」的詞語

不由分說
[bù yóu fēn shuō]
【成語】不由分說
【注音】bù yóu fēn shuō
【釋義】由:聽從,順隨;分說:辯白,解說。不容人分辯。
【用法】作謂語、狀語、分句;形容不容許分辯解說。
【結構】動賓式【相近詞】不容置喙、不容置疑

⑻ 《答司馬諫議書》全文翻譯

《答司馬諫議書》翻譯:

鄙人王安石請啟:昨天承蒙(您來信)指教,我私下認為與君實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議論起政事來(意見)常常不一致,(這是因為我們)所持的政治主張和方法大多不同。

雖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幾句,(但)終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慮(我的意見),所以(我)只是簡單地給您寫了封回信,不再一一為自己辯解了。再三考慮君實對我的重視厚遇,在書信往來上不應該粗疏草率,所以現在詳細地說出我這樣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許能夠寬恕我吧。

有學問的讀書人所爭論的問題,特別注重於名義和實際(是否相符)。如果名義和實際的關系已經明確了,那麼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現在君實您用來指教我的,是認為我(推行新法)侵奪了官吏們的職權,製造了事端,爭奪了百姓的財利,拒絕接受不同的意見,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誹謗。

我卻認為從皇帝那裡接受命令,議訂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決定),把它交給負有專責的官吏(去執行),(這)不能算是侵奪官權;實行古代賢明君主的政策,用它來興辦(對天下)有利的事業、消除(種種)弊病,(這)不能算是製造事端;

為天下治理整頓財政,(這)不能算是(與百姓)爭奪財利;抨擊不正確的言論,駁斥巧辯的壞人,(這)不能算是拒絕接受(他人的)規勸。至於(社會上對我的)那麼多怨恨和誹謗,那是我本來早就料到它會這樣的。

人們習慣於苟且偷安、得過且過(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們多數把不顧國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見解),向眾人獻媚討好當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變這種(不良)風氣,那麼我不去估量反對者的多少,想拿出力量幫助皇上來抵制這股勢力,那麼那些人又為什麼不(對我)大吵大鬧呢?

盤庚遷都(的時候),連老百姓都抱怨啊,(並)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對);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這是他)考慮到(遷都)合理,然後堅決行動;認為對(就)看不出有什麼可以後悔的緣故啊。

如果君實您責備我是因為(我)在位任職很久,沒能幫助皇上干一番大事業,使這些老百姓得到好處,那麼我承認(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說現在應該什麼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陳規舊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領教的了。

沒有機會(與您)見面,內心實在仰慕到極點。

《答司馬諫議書》原文:

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辯。重念蒙君實視遇厚,於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於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

某則以謂: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於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習於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

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嚮往之至。

《答司馬諫議書》出處:

節選自北宋文學家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

內容鑒賞:

全文立論的論點是針對司馬光認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的指責,指出儒者所爭,尤在於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從而說明變法是正確的。司馬光的攻擊名實不符,全是謬論。

文章逐條駁斥司馬光的謬論,揭露出他們保守、腐朽的本質,表示出作者堅持改革,絕不為流言俗語所動的決心。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答司馬諫議書

⑼ 寫出相應的詞語

1.寫出相應的詞。
(1)長時間站立( 佇立 )
(2)持續嘈雜,使人厭煩( 聒噪 )。
2,寫出恰當的詞語
如何對待時間
聰明者,利用時間,
愚蠢者——時間。愚蠢者等待時間
有志者,——時間,有志者珍惜時間
無知者——時間。無知者放棄時間
求知者,——時間,求知者利用時間
無聊者——時間。無聊者消磨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