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對雕塑藝術的認識及賞析
雕塑藝術的范圍是很廣的,不知道題主具體想要了解哪一類型的雕塑呢。就現代城市雕塑景觀展開來說:
在雕塑設計的過程中,融入自然元素,宣揚環保理念。
把握雕塑和空間的關系,精確計算雕塑的尺寸,使雕塑與周邊環境和諧共處。
與城市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有機結合,使雕塑成為城市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設計符合大眾審美的現代化城市雕塑,體現城市雕塑的公共藝術性。
B. 雕塑藝術的主要特點
雕塑藝術的主要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雕塑的形體雕塑作為三維空間的實體,給予人的感覺,首先來自它的形體,形體美是雕塑形式美的靈魂。雕塑的形體要比例勻稱,結構嚴謹,通過形體展示形象的動勢、情緒與生命力。
二、雕塑的「影像」效果,就是作品形體大的起伏呈現的總體輪廓。這個「影像」可能給人以或是宏偉崇高,或是寧靜沉重,或是升騰飛躍,或是一種形體結構的美,這是形體「影像」傳達出的作品內容信息之一,也給人們帶來各種感受。
三、雕塑在各方面的表現力,通過強調主觀精神,審美理想等方面的表現意向,使雕塑形體更具表現力。
四、雕塑的體積有一種量感。它直接影響著觀賞效果與主題的表達。
C. 怎樣欣賞雕塑藝術
雕塑藝術有「凝固的舞蹈」之稱。「雕」是「減」,以削、刻、鑿等方法將不需要的部分去除,「塑」是「加」,將材料通過堆積、澆注、揉捏等方式塑造成為立體的形象。根據雕塑的藝術手法和製作方式的不同,雕塑一般分為圓雕、浮雕和透雕。雕塑的樣式主要有頭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和群像等。從雕塑的功用來說,主要分為紀念性雕塑、建築裝飾雕塑、城市園林雕塑等。
雕塑藝術的特點
1.雕塑是三維空間的藝術,根本特點是立體造型。
2.雕塑是「詩」,適於抒情,宜於象徵,要求概括集中,以少勝多。
3.雕塑立於通衢大道,帶有「強迫性」,使人非看不可。
4.雕塑既是古老的藝術,又是現代化的藝術。雕塑最常見的表現形式是圓雕和浮雕。
欣賞雕塑的方法
1.雕塑藝術的體積
雕塑藝術是體積的藝術、體積的美、體積的感受,紙張也有三維,即長、寬、高,但沒有體積的感覺。雕塑要用體積的語言、體積的分量、體積本身的美來感動人。讓人感覺到體積的美,感覺到三維空間的美,也就是體積的感覺。雕塑有別於其他藝術的就是空間力量。
2.雕塑藝術的韻律
任何雕塑都不僅僅是具體的人或具體事物的模仿,而更主要的是通過強有力的體積的感覺給人一種特殊的激勵感、一種韻律、一種分量。欣賞要注意體積的互相轉換、互相關系,形成某種特殊的韻律,這是雕塑的基本語言。
3.雕塑藝術的影像
遠遠地、特別在夜光下,看到雕塑立體的基本輪廓,給人印象很深。大庭廣眾面前這樣的雕像,特別在光線變化多時,細節一般不容易看到,而主要會被大的輪廓吸引或感動,這是給人產生深刻印象的突出的特點,所以雕塑很注重影像。
4.雕塑藝術的主題
任何藝術都要有中心,有主次安排,關鍵的地方要明顯地表現。繪畫當中為了突出強調的部分,多用紅色、白色等,就是素描也要用強烈的線條,明暗對比,來強調主要部分。雕塑不以顏色強調,而用體積組織雕塑的突出點。如米開朗琪羅《掙扎的奴隸》沖擊力強勁的三角形體、埃及法老的頭部、中國佛像手勢的位置等均是如此。
D. 雕塑藝術是指什麼
雕塑藝術是視覺藝術,是在三維空間的立體形式中再現生活,用物質性的實物形式來塑造形象。根本特點是雕塑有寬、有高、有深度。雕塑的一般特點:其一是在欣賞雕塑作品時,不能只看一個面、一個角度,它有無窮個角度可以欣賞;其二是雕塑不適合敘事,只適合抒情。作品在表現事物時都很集中概括。因此說雕塑藝術是造型藝術空間的詩,不是小說,也不是散文,它只能表現行為的一個片刻。它以靜態的造型所表現出運動的事物;其三雕塑表現事物時,以高度的雕塑語言形象的概括和集中。作品往往象徵的表現一個時代、一個城市、一個地區。如美國的自由神、前蘇聯電影片頭中的工農兵都證明了這一點。
E. 什麼是雕塑藝術
雕塑藝術是造型藝術中的一種,是雕、刻、塑的總稱。其所用材料是大理石、花崗岩、青銅、象牙等。它既訴諸人的視覺,可觀看,同時又訴諸人的觸覺,可觸摸,是具有三維空間的藝術形象。
F. 雕塑藝術的欣賞方法
欣賞雕塑藝術應從三個方面把握:即體積意識、環境意識、象徵意識。
雕塑作為三維空間的實體,給予人的感受首先來自它的形體,要通過形體展示形象的動勢、情緒與生命力。遠看雕塑首先觸目的是「影像」效果,「影像」就是作品形體大的起伏呈現的總體輪廓,各種雕塑通過自身形體的「影像」給予欣賞者不同的感受。 雕塑作品大多是為某一特定環境製作的,置於室外就要與環境(日影、天光、地景、建築等)發生關系,這就必需注重環境意識。優秀的雕塑作品與周圍的環境協調,能作用於環境,並使環境成為作品的組成部分,共生出新的景觀。譬如說城市雕塑,就是指長期置放在城市廣場、園林、街頭或建築群前、橋頭堡處等固定位置上的雕塑,是對於城市面貌相關的雕塑的總稱。優秀的城市雕塑往往成為城市文化的標志,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
雕塑作品形象單純,不可能作復雜精細的描繪,所以通常賦予形體以象徵性來表達主題,這就是象徵意識。中國雕塑多用裝飾性較強的人物、動物形象賦予象徵性和寓意性。
現代許多抽象雕塑,以其形體的簡明和空間意向強而具有很強的與環境的融合性和奪目性,不以描繪具體物象為目標的抽象藝術通過線條、塊面、形體、材質等來傳達各種情緒,激發人們的想像,啟迪人們的思維。
說到底,欣賞雕塑藝術作品可以從認識作品外部的形態特徵開始,分清類別,看形象是否具有美感,與環境是否協調;進而分析作品的思想內容,作者的藝術技巧;最後體察作品的內蘊和創意。如果一件雕塑作品能使人們在感官上和精神上都得到滿足,那麼這件作品就成功了。
雕塑按所用的材料可分為石雕、木雕、根雕、泥塑、陶塑、金屬雕塑、石膏像等;按空間形態可分為圓雕、浮雕、透雕(鏤空雕);按功用和置放地點可分為城市雕塑、園林雕塑、紀念性雕塑、室內雕塑、案頭雕塑等。
G. 雕塑的藝術特點有哪些
雕塑的藝術特點有如下四點:
一、雕塑的形體雕塑作為三維空間的實體,給予人的感覺,首先來自它的形體,形體美是雕塑形式美的靈魂。雕塑的形體要比例勻稱,結構嚴謹,通過形體展示形象的動勢、情緒與生命力。
二、雕塑的「影像」效果,就是作品形體大的起伏呈現的總體輪廓。這個「影像」可能給人以或是宏偉崇高,或是寧靜沉重,或是升騰飛躍,或是一種形體結構的美,這是形體「影像」傳達出的作品內容信息之一,也給人們帶來各種感受。
三、雕塑在各方面的表現力,通過強調主觀精神,審美理想等方面的表現意向,使雕塑形體更具表現力。
四、雕塑的體積有一種量感。它直接影響著觀賞效果與主題的表達。
H. 雕塑藝術的內容簡介
雕塑的面貌在當代藝術的范疇內已有了巨大的變化。雕塑的形制、雕塑的成型手段、雕塑的語言風格和雕塑的審美情趣都隨著現代主義的藝術革命而發生了顛覆性的轉變。中國的雕塑也隨著國家的開放和全球化潮流的影響而日益國際化。因此,本書從當代角度對現代雕塑的形成。當代雕塑的趨勢,雕塑的基本理論、不同的成型方法和技巧作了較全面的介紹和論述。
書中還特別對雕塑的語言如:影像、體積感、空間感,觸覺感等作了論述,這些是雕塑學習者最常聽人念叨,卻又很少會有人給予清晰回答的問題。
I. 現代雕塑藝術
現代雕塑藝術一般指從羅丹之後的西方的雕塑藝術,現代雕塑藝術的特徵主要是藝術家突破傳統追求新的表現形式,注重感性和主觀的自我表現,在藝術表現的形式上具有表現性、抽象性和象徵性的藝術特徵。
《側卧人像》是20世紀最負盛名的英國雕刻家亨利摩爾的名作。雕像安置在巴黎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總部樓前。摩爾在這里運用的是他常用的技法,即從實體中挖出空洞,以顯露內在的形體的技法。這種技法所形成的作品中圓柱形與圓球形的抽象形體,使人想到自然界中卵石、貝殼、樹乾等形狀。於是作品便能像摩爾所說的,把「人體與自然聯系起來,膝蓋與乳房是山嶽。」《側卧人像》不愧為現代藝術的傑作,流暢的線條,厚實的質感,令人驚異的空洞,不僅象徵了女性的人體,而且使作品產生一種生命的節律,並能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羅馬尼亞雕刻家布朗庫西被譽為20世紀現代雕刻的先驅,他是抽象雕刻藝術的倡導者,他的作品雖然都有具體的表現對象,但大多經他高度概括、誇張、提煉而成為一種極為簡潔的抽象形體。《吻》就是這樣一件給人以全新視覺感受、極富藝術魅力的雕刻作品。這是在一塊立方體的石塊上稍加雕鑿而成的。他從原始藝術獲得藝術靈感,在雕刻中追求返樸歸真的意境。在《吻》中,雕刻家把圓雕與線刻巧妙結合起來,用中線將石塊分成左右兩部分,即兩個人物。寥寥數刀,兩人的性別特徵便一目瞭然。兩人緊緊擁抱的成橫向形體的臂膀,既打破了中間分割兩人的直線,又像是把兩人緊緊捆綁在一起的繩索,加之兩側面目光相對成一個正面眼睛,分割兩人臉部的中線上有個斷點,成了兩個臉部的連接點,表示兩人甜蜜的親吻,於是「地球上相互愛戀的男人與女人在離世前真摯的感情」(布朗庫西語)便洋溢石上了。
J. 雕塑藝術的形式
佛像藝術的第一種為石窟形式,以北方地區為主,由絲綢之路傳入內地。甘肅的敦煌石窟、炳靈寺石窟、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等等,都有明確的年號題記;一路開鑿的還有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張掖馬蹄寺石窟、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河北邯鄲南北響堂山石窟、江蘇南京棲霞山石窟等等。
甘肅敦煌所處的地理位置較為僻遠,未受戰亂的更大影響,所以其千佛洞的建造基本上沒受到什麼干擾。但當地土質疏鬆,不宜於雕刻造像,只能以泥塑代之。這也是中國佛像藝術的特點之一。敦煌莫高窟的建設規模巨大,從十六國到北朝這一時期的塑像來看,匠師們已把人物形象漸漸中國化,並在造型審美尺度上趨向於當時的流行形式,與同一時期繪畫作品中「秀骨清像」之特點基本保持一致。它的後期作品開始出現唐代的風格跡象,受內地影響的因素也越來越多,比如服裝、飾物等方面;再是色彩上,重彩濃抹,表現技法日漸成熟。
麥積山石窟的得名是由於它的外形似麥垛,位於甘肅天水。同樣,由於石質的問題,麥積山也不宜於雕刻佛像,屬北齊時期的作品較多。相對而言,麥積山石窟雕塑更加生動和世俗化,在眾多雕像當中,有面目秀美的佛像、有低聲耳語的供養人、由活潑生動的比丘還有虔誠苦修的老僧以及猙獰怒目的金剛力士。這些泥塑的製造工藝十分精湛,選材講究,雖未經焙燒但歷經千餘年仍未損壞。
河南洛陽城南的龍門石窟,力經東魏、北齊、隋、唐多個朝代之開鑿,作品龐雜,遺留作品也較多。可惜的是,解放前被外國列強盜去了許多造像以及頭、手臂等局部,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賓陽中洞是龍門石窟中比較重要的一處,是北朝時期有史實可查的,其形制結構與雲岡曇曜五窟相似,窟內飾有蓮花、飛天、雲氣等圖案,氣氛神秘、紋飾華麗,但無瑣碎之感;蓮花洞內的石雕蓮花特別突出,窟內主佛像為站立姿勢,手臂的雕刻尤為動人,,似有柔軟彈性之感;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較大的一個,歷史年代也較早,最有代表性的是在洞內壁面上雕滿了小佛龕,幾乎每龕都有造像題記,中國著名的書法碑帖「龍門二十品」中,古陽洞中的就有十九品。
南北響堂山石窟依據後人追記碑文可證為北齊時開鑿,位於河北省磁縣。北響堂山除北齊外,後來的隋、唐、宋、明各代葉逗留有作品。此處石窟被後人毀壞或改造的地方較多,比較明顯帶有北齊原有風格的,是大量圖案浮雕。
魏晉南北朝時期第二大類雕塑作品當屬陵墓雕塑。曹魏時期,尤於墓葬推崇簡易,所以在這一時期的陵墓未有雕像被發現。
建築、工藝、雕塑等造型藝術家,在中國古代一般都與匠人等同,被史籍記載者很少。象戴逵、戴顒父子,被以雕塑藝術家記載下來的為數極少。戴氏父子活躍於四世紀至五世紀,名震一時。他們也都長於繪畫,與僧佑、蔣少游等雕塑名家一起,對造型藝術之發展,做出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