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替罪羊】的來源
「替罪羊」一詞是舶來品。對應英文有scapegoat、whipping boy。世界各地都習慣於用「替罪羊」一詞,比喻代人受過的人。羊是古代祭祀中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祭品。羊除了用作獻祭上帝的犧牲,還承擔了一項任務,就是給人類「替罪」。
一問三不知出自《左傳》,現指怎麼問都說不知道。三不知,指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另外,一問三不知也有裝糊塗,假裝不知道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
東道主原意為東方道路上的主人,因當時鄭國在秦國之東,接待秦國出使東方的使節,故稱「東道主」。 後以「東道主」指稱接待或宴客的主人,或指請客的人。現在,「東道主」也可以指某項賽事的主辦國家、主辦城市或主辦單位等。例如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的舉辦國家是韓國和日本,所以韓國和日本就稱作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的東道主。
狼藉是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中宗景龍三年》:「中書侍郎兼知吏部侍郎同平章事崔湜、吏部侍郎同平章事鄭愔俱掌銓衡,傾附勢要,贓賄狼籍,數外留人,授擬不中,逆用三年闕,選法大壞。」
人們常用「破天荒」來形容從來沒有過、第一次出現的事物。但在古代的文章里,常用「破天荒」來比喻某人平日里默默無聞,如今卻突然得志揚名。
「破天荒」一詞來源於一個典故。據孫光憲的《弱構瑣言》記載,唐朝時,荊州南部地區每年都送舉人赴京考進士,可接連四五十年沒有一人得中。於是人們稱荊南一帶為「天荒」,把解送考生稱作「天荒解」。
「天荒」,本來指處天原始狀態的未被開墾過的土地。人們把荊州南部地區稱作「天荒」是譏笑那裡文化落後,出不了高材生。後來,到了唐宣宗大中四年,參加考試的荊南舉人中有個叫劉蛻的終於考中了進士。於是人們稱此事為「破天荒」。
B. 替罪羊的來源
我們常說的「替罪羊」一詞是舶來品。英語里專門有「SCAPE-GOAT」(替罪羊)一詞。世界各地都慣於用「替罪羊」一詞比喻代人受過的人。羊是古代祭祀中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祭品。羊除了用作獻祭上帝的犧牲,還承擔了一項任務,就是給人類「替罪」。
用羊替罪來自古猶太教。古猶太人把每年的七月十日定為「贖罪日」,並在這一天舉行贖罪祭。儀式是這樣的:先牽來一頭公羊和一頭公牛,用公羊和公牛的血作為贖罪祭品。再牽來一頭活山羊,由大祭司將雙手按在羊頭上宣稱,猶太民族在一年中所犯下的罪過已經轉嫁到這頭羊身上了。接著,便把這頭替罪羊放逐到曠野上去,即將人的罪過帶入無人之境。最後,再把那贖罪的羊和牛燒死。「替罪羊」一說由此傳開。
C. 替罪羊指什麼
哈巴狗是拍馬屁的人替罪羊比喻代人受過的人。羊是古代祭祀中必不可少的最鐵公雞是通常形容極度吝嗇的人地頭蛇指詞語地頭蛇指在當地有勢力的欺壓人民的
D. 替罪羊是什麼意思
用羊替罪來自古猶太教。古猶太人把每年的七月十日(即:猶太新年過後第十天)定為「贖罪日」,並在這 替罪羊一天舉行贖罪祭。儀式是這樣的:通過拈鬮決定兩只公羊的命運,一隻殺了作祭典,另一隻由大祭司將雙手按在羊頭上宣稱,猶太民族在一年中所犯下的罪過,已經轉嫁到這頭羊身上了。接著,便把這頭替罪羊放逐到曠野上去,即將人的罪過帶入無人之境。最後,再把那贖罪的羊燒死。「替罪羊」一說由此傳開。
源自一個宗教典故。在基督教的《聖經》(《舊約》)中說,上帝為了考驗亞伯拉罕的忠誠,叫他帶著他的獨生子以撒到一個指定的地方,並把以撒殺了作燔祭,獻給上帝。正當亞伯拉罕要拿刀殺他的兒子時,有個天使加以阻止,說:「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前面林子里有一隻羊,你可用來『祭獻』上帝。」於是,亞伯拉罕便把小樹林中的那隻山羊抓來殺了,代替他的兒子獻給燔祭。
在《新約》中又說,耶穌為救贖世人的罪惡,寧願釘死在十字架上,作為「犧牲」(祭品)奉獻天主,並囑咐他的十二門徒,在他死後也照樣去做。因為這是仿效古猶太人在向主求恩免罪時,往往殺一隻羔羊替代自己供作「犧牲」,所以教會通常又稱耶穌為贖罪羔羊。
有趣的是,在咱們中國也有類似的事例。《孟子·梁惠王上》中載:「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鍾(註:新鍾鑄成,宰殺牲畜,取血塗鍾的儀式)。』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棘,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鍾歟?』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齊宣王不忍心看見牛恐懼戰栗的樣子,而命以羊替換牛來祭鍾。從此以後,「替罪羊」作為一個具有悲劇色彩的詞彙就流傳開來。
E. 什麼是替罪羊
古代猶太教祭禮是替人承擔罪過的羊。比喻代人受過。
F. 替罪羊為什麼叫替罪羊
替罪羊」這是一個宗教典故。在基督教的《聖經》(《舊約》)中說,上帝為了考驗亞伯拉罕的忠誠,叫他帶著他的獨生子以撒到一個指定的地方,並把以撒殺了作燔祭,獻給上帝。正當亞伯拉罕要拿刀殺他的兒子時,有個天使加以阻止,說:「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前面林子里有一隻羊,你可用來『祭獻』上帝。」於是,亞伯拉罕便把小樹林中的那隻山羊抓來殺了,代替他的兒子獻給燔祭。在《新約》中則說,耶穌為救贖世人的罪惡,寧願釘死在十字架上,作為「犧牲」(祭品)奉獻天主,並囑咐他的十二門徒,在他死後也照樣去做。因為這是仿效古猶太人在向主求恩免罪時,往往殺一隻羔羊替代自己供作「犧牲」,所以教會通常又稱耶穌為贖罪羔羊。
我們常說的「替罪羊」一詞是舶來品。英語里專門有「SCAPE-GOAT」(替罪羊)一詞。世界各地都慣於用「替罪羊」一詞比喻代人受過的人。羊是古代祭祀中必不可少的最主要的祭品。羊除了用作獻祭上帝的犧牲,還承擔了一項任務,就是給人類「替罪」。
用羊替罪來自古猶太教。古猶太人把每年的七月十日定為「贖罪日」,並在這一天舉行贖罪祭。儀式是這樣的:先牽來一頭公羊和一頭公牛,用公羊和公牛的血作為贖罪祭品。再牽來一頭活山羊,由大祭司將雙手按在羊頭上宣稱,猶太民族在一年中所犯下的罪過已經轉嫁到這頭羊身上了。接著,便把這頭替罪羊放逐到曠野上去,即將人的罪過帶入無人之境。最後,再把那贖罪的羊和牛燒死。「替罪羊」一說由此傳開。
在我國古代也有以羊代牛受過的記載。《孟子·梁惠王上》中載:「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鍾(註:新鍾鑄成,宰殺牲畜取血塗鍾的儀式)。』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鍾歟?』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齊宣王不忍心看見牛恐懼戰栗的樣子,而用羊替換牛來祭鍾。為何以小易大,齊宣王也說不清其中道理。看來,羊在中外都擔當了「替罪」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