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港股阿里影業股票是不是一定要個人資產50才可以買這只股
如果是通過國內的滬港通是需要你有50萬在賬戶里才能買賣的。但是直接開港股戶就沒有這個限制了,多少資金都可以買。
⑵ 買入阿里影視股票怎麼分紅,是阿里影視賺錢我就分紅嗎
不是的,,點擊滿意答案查收鏈接
⑶ 請問阿里健康的股價為什麼會上漲這么快
阿里健康自2014年借殼上市以來,股價曾長時間沉寂,但最近突然迎來爆發。6月13日,阿里健康盤中一度漲逾4%,觸及8.62港元,刷新近兩年股價新高。截至收盤,恆生指數下跌1.22%,阿里健康漲幅2.78%,報價8.50港元,全天成交額額4.25億港元,總市值837億港元。
如果將K線圖拉長,阿里健康自5月份以來就突然進入快速上漲通道,漲勢迅猛,截至今日,股價累計漲幅114%,市值增加447億港元,同期恆生指數跌0.27%,Wind恆生醫療保健板塊漲幅9.93%,阿里健康遠遠跑贏大盤和同業。
與此同時,Wind數據顯示,港股通資金於5月初開始流入阿里健康,5月中旬阿里健康的港股通持股比例明顯提升,可以看出此波上漲主要來自內地資金的助推。
Wind滬深港通專題統計前十大活躍個股成交明細數據顯示,5月17日內地資金買入金額3.35億港元,當天漲幅達到26.13%,報收5.6港元,成交額激增逾6倍至10.6億港元。而在此前的18個月中,阿里健康宛如「僵屍股」,一直在4港元附近徘徊。
內地資金南下「淘寶」,阿里健康股價大漲,邏輯是什麼?
我們先來看其最新公布業績情況。5月16日,阿里健康發布2018財年業績,財報稱截至2018年3月31日,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4.43億元,同比增長414.2%,毛利6.53億元,同比增長248.7%,除了營收和毛利實現強勁增長之外,阿里健康在剔除股權激勵費用後的利潤達到800萬元,這是2014年借殼上市以來首次實現扭虧為盈。
在業績提振的刺激下,投資者情緒高漲。5月17日高開高走,7連漲之後,阿里健康於5月29日發布公告稱,阿里健康以將通過發行股份方式收購阿里巴巴附屬公司Ali JK Nutritional Procts全部股權,總對價相當於106億港元。
時報君了解,Ali JK Nutritional Procts的業務包括天貓醫療器械及保健用品、成人用品、醫療和健康服務等業務,截至2018年3月31日止財政年度,商品交易總額已達人民幣205.61億元,涉及8550萬活躍買家和超過3300名入駐商家,包括歐姆龍、魚躍、強生、博士倫和杜蕾斯等品牌。
目前,阿里健康電商業務板塊包含阿里健康自營、天貓醫葯類目代運營服務以及醫葯O2O一套完整體系。自從2016年9月開始代運營天貓醫葯類目業務以來,該業務成為天貓上增速最快的業務板塊之一。阿里健康2018年財年業績報告顯示,電商平台服務收入達到人民幣1.71億元,同比實現324.1%的增長。
港股某中資券商向時報君分析,此次收購將有利於阿里健康進一步整合已有的醫葯電商板塊業務,並將服務拓展到中國醫療健康行業的更多參與方,同時也將為阿里健康帶來更可觀的電商平台服務收入。
股價上漲是否可持續?
《烏合之眾》的作者勒龐在書中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他的個性便湮滅了,而群體行為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這在股票市場上更是適用,一旦投資群體出現過於情緒化的行動,往往非理性可以判斷,這就意味著,最後的結果往往具有很大的隨機性。
阿里健康自5月中旬以來不僅自身股價暴漲,還帶動了同為阿里系的阿里影業的一波上漲,並在5月24日大漲31.52%,創下2015年7月9日以來單日最大漲幅,但在隨後股價就一路走跌。
阿里健康是否會走出跟阿里影業類似路徑?雖然阿里健康發布了一份喜人的財報,從其2018年財年業績報告看出,其營收與毛利保持了非常快的增速,而經調整後的利潤首次為正。
但是,在業績推動上漲的這個邏輯仍存疑問,一是阿里健康的營收能否在接下來保持如此高的增速,為何去年增速更快股價卻沒有反應。翻看阿里健康2017年財報,發現其業績增速也非常迅猛,營收增速高達739%,毛利增速也高達392%;
二是高增長之下,其2018財年的毛利率由前一年的39.4%下降至26.7%;
三是如果只看剔除股權激勵費用後的利潤 ,未免太過樂觀,如同巴菲特所說:「幾年前我們就問過這樣的問題,但始終沒有得到答案。如果期權不算補償的方式,那麼它們到底是什麼?如果補償不算作費用,那它們到底是什麼?如果費用不計入對利潤的計算,那它們到底應該放在哪裡?」
中信證券計算機研究團隊分析師張若海分析,阿里健康活躍用戶和淘寶注冊用戶數據之比為2800萬/5億,大概是3%的活躍度滲透率,較低的滲透率一方面說明了阿里健康做的不夠好,另外從消費習慣來說,用戶不習慣網上購買OTC等保健品類,事實上整個在線OTC消費習慣還在生成,需要很長的時間去培養用戶消費習慣。
顯然,從中長期來看阿里健康能否繼續維持這樣高的股價是存疑的,而在市場越是瘋狂時,越應該保持冷靜。比如此前新經濟獨角獸眾安保險、閱文集團、易鑫集團、雷蛇、平安好醫生等登陸港股,這些公司往往頂著母公司股東的光環,上市之前受到市場熱捧,估值也隨之水漲船高,然而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上市後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市值大幅縮水,所以市場越是瘋狂時,越要保持冷靜。
⑷ 阿里影業股票可以買了嗎
阿里影業已經在香港上市
⑸ 預虧6億 阿里影業靠什麼支撐300億市值
阿里做電影的計劃,進展並不順利。
去年3月,文化中國宣布,阿里巴巴將斥資62.4億港元,入股60%,這意味著阿里對文化中國的估值為104億港元。這比文化中國收購前的市值翻了一倍左右。然而,重金買下這家公司60%股權之後,阿里並不省心,很快發現這家公司的種種財務問題,並展開調查。
直到去年12月底,阿里影業宣布計提約3.93億港元的減值准備,直接導致大幅虧損。今年1月26日,阿里影業發布了成立以來的首份盈利警告,稱2014年全年可能出現最多6億港元的重大虧損。
財務問題之外,阿里入主前公司原有的業務也出現了種種變化,有消息稱,阿里入主之後,不少文化中國的老員工也相繼離職。
阿里影業前主席董平也於1月22日於場外以每股1.5港元,減持6.25億股,涉資9.38億港元,持股由6.21%降至3.23%。
但對於阿里影業的未來,趙薇夫婦看好。去年12月20日,趙薇夫婦以每股1.6港元的價格買下19.3億股,這一價格幾乎是阿里影業近幾個月的最高價。
最新的消息是,CEO張強也將與這家公司深度綁定。
1月28日,阿里影業公告稱,張強將以每股1.67港元的價格,獲得這家公司2.1億股股份的購股權。1.67港元,幾乎是阿里影業近幾個月以來的最高價,有網友稱,阿里影業幾乎是以一張白紙支撐著300多億港元的市值,這也意味著,張強要想從資本市場獲利,必須帶領阿里影業奮力一搏。
□新京報記者 鄭道森 北京報道
阿里陷文化中國「財務陷阱」
2014年以來,互聯網巨頭相繼布局電影領域。騰訊成立了騰訊電影+,網路成立了電影事業部,優酷和愛奇藝則分別成立了合一影業和愛奇藝影業……不難發現,這些互聯網公司大多是在自己的公司內部孕育電影項目,或者成立主營電影的子公司。
與這些公司選擇內生性的發展不同,阿里直接在香港收購了一家上市公司——文化中國。2014年3月,阿里宣布將通過認購新股的方式,獲得文化中國近60%的股權。
文化中國是一家影視劇製作公司,掌門人是國內影視圈「大佬」級人物董平。這家公司曾投資2013年國產片票房冠軍《西遊·降魔篇》,獲得該項目30%的股權,並與周星馳、王家衛、陳可辛、柴智屏等諸多電影圈大咖有長期合作協議。
阿里對文化中國的高估值,曾讓眾多業內人士頗為驚訝。
阿里出資62.4億港元,認購了文化中國近60%的股權,這意味著,阿里對文化中國的估值為104億港元。而就在阿里宣布入股前一天,文化中國的市值僅為53.4億港元,阿里對文化中國的估值幾乎是這家公司市值的2倍。
這家重金買入的公司,還沒有讓馬雲實現電影業務的快速布局。去年6月,阿里完成了這樁交易,隨後將公司更名為阿里影業,直到今年1月,阿里影業才發布了第一個項目——《擺渡人》。
去年8月15日,阿里影業發布停牌公告稱,新任管理層對財務和經營狀況做出初步審閱後,發現「以往會計期間可能存在不恰當財務處理及可能存在資產計提減值准備不足」。
這一次停牌長達4個多月之久,復牌時已是去年12月22日。在這期間,阿里聘請了普華永道,對入股前公司的諸多財務問題進行調查,時間追溯至2012年12月31日。
最終,阿里影業宣布計提約3.93億港元的減值准備,直接導致2014年上半年公司的大幅虧損。這些減值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子公司在內地銷售藝術品、電影、電視版權時在繳納稅款、適用稅率等方面存在不妥之處。
資產減值,只是阿里影業業績大幅虧損的一個原因,另一方面,則是這家公司原有電影、電視劇發行業務的延遲。
2015年1月,阿里影業宣布去年全年虧損可能達到6億港元,原因就是推遲發行了原定於2014年發行的若干電視劇,取消或是推遲了若干原定去年製作、發行的電影,並且,雜志行業不景氣、運營團隊變更(文化中國旗下還有《費加羅》雜志的運營權)。
300多億市值背後的資產
業績大幅虧損預期,導致了阿里影業股價的下跌。
在去年8月停牌前,阿里影業股價長期在每股1.6港元之上,但在12月22日復牌之後到今年1月22日之前的一個月當中,股價一直在1.5港元以下,直到近期曝出趙薇夫婦持股的消息,股價才又提升至1.6港元左右,上周五收盤,阿里影業報收1.54港元。
這樣的股價,對應阿里影業的市值已是326億港元,摺合人民幣260億元。如果放在A股,已是影視公司中市值第三大的公司,僅次於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
有港股分析師對新京報記者表示,326億港元的市值,已經可以排入港股的近10%,但阿里影業的業務事實上並未充分開工。
有股民在投資者論壇中發言稱:「支撐阿里影業300多億港元市值的,只有對阿里集團的想像,以及公司與幾個影視大咖的長期合作協議。」
在阿里入主前,文化中國曾與王家衛、陳可辛、柴智屏、周星馳,都簽署了長期合作協議,並且向這四位影視界資深人士分別支付了5000萬元預付款。
正因為此,阿里影業獲得了2014年國慶檔大賣的電影《親愛的》的投資份額。阿里影業2015年開年後宣布的第一個項目——《擺渡人》,就是由王家衛監制。
此外,阿里影業旗下的資產還有《還珠格格》的電影改編權,以及《狼圖騰》的海外發行權。
趙薇、張強與阿里影業「深度綁定」
與阿里影業前董事會主席董平減持不同,與馬雲私交很好的趙薇夫婦卻入股阿里影業。
阿里影業獲得了趙薇夫婦31億港元的巨額資金入股,並且入股的價格為1.6港元,已經高於上周五的收盤價1.54港元。
換句話說,趙薇夫婦的入股已經出現了浮虧。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阿里影業方面曾回應稱:「既然股票沒賣,所謂貶值的情況就不是定論。阿里影業接下來將會有一系列大動作,趙薇買我們的股票肯定不會虧!」
比趙薇入股價格更高的,未來可能是這家公司的CEO張強。
1月28日,阿里影業公告稱,將授出2.85億股的購股權,這其中的2.1億股由CEO張強獲得,購股權10年有效。不過,這一購股權的價格是1.67港元,比當前的股價還要高。
這也意味著,張強如果想真正從股權激勵中獲得資本收益,必須努力讓阿里影業的股價獲得大幅提升。
「支付寶+中影」組合靠譜嗎?
阿里正在給這家公司注入全新血液。
有阿里影業員工告訴新京報記者,公司已經發起了大規模的招聘計劃,招募的員工幾乎都是90後,而一些文化中國的「老人」則悄然離職。
接受新京報采訪時,阿里影業CEO張強表示,「我們的主力電影觀眾平均年齡是21.8歲,很年輕,但主力導演的平均年齡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在他看來,電影製作人員必須實現年輕化。
在選擇投資哪部影片時,阿里影業的原則是「接地氣」。張強說,既然主力觀眾都是年輕人,他們都是在網上泡著的,那麼電影從演員到台詞,都必須符合他們的審美,「有時候我看到一些電影,台詞非常不對味,這種片子一看就很危險。」
阿里影業第一部主投的影片並非大製作,而是一部由暢銷書作家張嘉佳執導的情感喜劇片,這樣的投資路數,似乎是要模仿郭敬明、韓寒在電影領域的成功。對此,張強回應,大明星、大導演並非電影票房的保證,相比之下,他更願意信賴熱門文學的銷量、點擊量、口碑等數據。
在電影發行業務上,張強提出,要建起一支全國最大的地網發行團隊。目前,這一風聲已在電影圈悄然發酵,在電影發行領域,光線和樂視是地網發行做得最好的兩家。
所謂地網發行,通俗地說,類似於廠商在超市裡派駐的促銷員,他們的任務,是幫助電影在各家影院獲得更大比例的排片。張強表示,這支發行團隊將由原來阿里B2B的業務骨幹負責搭建,未來人數將多達200到300人,一個人負責10家電影院。
張強交給這些地網團隊的任務,與以往的電影發行公司截然不同。用張強的話說,就是通過支付寶的用戶數據系統,幫助電影院將周邊3公里的支付寶用戶發展為電影院的會員,而另一方面,這些電影院的售票系統,未來都會「搭建」在淘寶電影的平台上。
與阿里在電商領域的做法類似,張強要將全國電影院的售票系統全部搬上阿里雲;與現有的在線售票網站不同,未來阿里強調的並非自己來售票,而只是打通系統,讓影院實現在淘寶電影平台上的電影票銷售。
此外,阿里還打算為全國的電影院免費建立電商平台。「觀眾看電影的時候,用手機對著屏幕就可以實現付費購買衍生品,最後送貨上門。」張強說:「由於是在電影院產生的利潤,我們跟電影院分成。」
對於這樣的計劃,國內前四大電影公司一位資深人士表示:「這些計劃如果能在阿里影業真正實現,那麼這家公司將獲得巨大的想像空間,但這一系列宏偉的藍圖,都需要具體的執行者,阿里影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國內一位長期從事院線管理人士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阿里擁有淘寶電影的平台,在線上發行上有很好的優勢,做好線上的工作,對影院排片就已經可以有強大的說服力,龐大的地網發行團隊固然有助於疏導用戶、組織活動等等,但對於阿里來說是否有必要做如此大規模的線下發行可能也要斟酌。
■ 對話
馬雲的電影情結
專訪阿里影業CEO張強
馬雲在創業過程中遇到很多挫折,他曾說,是《阿甘正傳》這部電影,鼓勵他能堅持下去。
自從去年6月更名為阿里影業以來,這家上市公司尚未對外正式發布過公司的發展戰略,只是在今年1月發布了主投的首部電影。
坐擁300多億港元的市值,阿里影業已是國內影視公司中市值第三大的公司,僅次於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這家上市公司的未來方向如何,一直是眾多投資者關心的話題。
今年1月,阿里影業CEO張強接受了新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他表示,阿里影業要建國內最強的地面發行團隊,不僅服務於電影院,也服務於觀影人群,把數億支付寶用戶變成電影院的會員。
新京報:馬雲為什麼要做電影?
張強:阿里做電影有情感的原因,也有理性方面的考慮。
感性方面,馬總在創業過程中遇到很多挫折,他曾說,是《阿甘正傳》這部電影,鼓勵他能堅持下去,這個情結是很深的。去年10月,馬總帶隊去洛杉磯,專門去了派拉蒙的片場,坐在「阿甘」坐過的椅子上拍了一張照片。
理性方面,我跟馬總深談過一次,他主要看中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空間,未來這個市場會達到2000億的規模,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也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我們一致認為,2000億的市場規模中,票房只佔三分之一,衍生品三分之一,付費點播再佔三分之一。但在票房之外,現在另外兩塊幾乎是空白,空白恰好是阿里要做的事情。
新京報:在線點播這一塊,您曾說要用60多億資金來購買版權,是這樣嗎?
張強:這一塊可能大家有誤解,不是上市公司阿里影業來做,而是阿里集團旗下的數字娛樂事業群來做,阿里影業與阿里數娛打配合。
新京報:電影和電視劇的拍攝方面,阿里跟一般的影視公司有什麼不同?
張強:我們會更加關注年輕一代觀眾的審美期待,大量使用大數據作為參考的首要條件。
我們要拍中國年輕觀眾最喜歡的電影,主要集中在三類:
第一類是奇幻類電影,尤其是以好萊塢大片為代表的,把視覺做到極致;第二類是有情感共鳴的本土喜劇;第三類是青春愛情類、懷舊類題材。
未來,我們主攻的一方面是奇幻大片,一方面是喜劇。對於奇幻大片,故事是國內的故事,特效我們可以請國外的團隊來做。
我們的下一部電影會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這也是一本超級暢銷書。我們非常看重IP的價值,IP可能是書、漫畫、游戲。
新京報:您對題材選擇的要求是什麼?
張強:我們要做的是接地氣的東西,「接地氣」這三個字我一直非常強調。
現在的主力觀眾都是年輕人,是比較新興、獨立、有特點、有個性的一代。這一代,他們適應互聯網帶來的各種沖擊,從演員到台詞,都必須符合他們的審美。有時候我看到一些電影,台詞非常不對味,這種片子一看就很危險。
新京報:阿里影業成立至今一直沒有公開發布公司戰略,一些投資者也比較困惑。未來阿里影業要做哪幾件事?
張強:我們要做3件事:第一是「O2O的電影模式」,也就是線上線下結合的電影模式;第二是在電影和電視劇業務裡面打通電商模式;第三是拍電影和電視劇。
新京報:電影O2O很多家都在做了,阿里有什麼不同?
張強:過去我們看到,電影的線上發行,就是格瓦拉、貓眼;線下發行,就是樂視、光線。
未來我們既有線上的淘寶電影,也要建國內最強的地面發行團隊。過去阿里B2B的鐵軍有1萬多人,我們地面部隊就是從B2B那邊抽調了核心成員來組建,會有兩三百人,一個人負責10個電影院。
300多億港元市值的支撐點
與影視大咖的長期合作協議:文化中國曾與王家衛、陳可辛、柴智屏、周星馳,都簽署了長期合作協議
市場空白:衍生品,付費點播
管理層與公司綁定:CEO張強會認購股份
明星股東站台:阿里影業獲得了趙薇夫婦31億港元的巨額資金入股
「支付寶+中影」組合戰略模式
⑹ 阿里影業配售40億股新股是只配給老股東嗎
股票配售是股票行業的術語,「配股」是指上市公司在獲得必要的批准後,向其現有股東提出配股建議(配售價格一般都比當時的價格低),使現有股東可按其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比例認購配股股份的行為。
配股是上市公司發行新股的方式之一。 程序為: 登。
⑺ 阿里影業一手多少股
公司名稱 阿里巴巴影業集團有限公司 所屬行業 影視娛樂
電話 852-39718888,86-10-59115566 網址 www.chinavision.hk
總股本(萬股) 2103499.14 港股股本(萬股) 2103499.14
周息率 - 每手股數(股) 10000
市盈率 - 30天均價(元) 1.96
1周波幅(元) 2.20-2.93 8周波幅(元) 1.46-2.93
⑻ 我是新股民 請問現在大陸可以買阿里影業的股票嗎需要什麼條件
你可以通過朋友,或者自己去香港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