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第三紀
擴展閱讀
證券結課論文股票 2025-08-14 08:32:49
怎樣看股票的最高價 2025-08-14 07:36:56

第三紀

發布時間: 2022-02-22 22:46:38

Ⅰ 第三紀的歷史

第三紀名稱的意思是「第三個衍生期」,這是延用十九世紀對地層劃分為四個大時期的分類命名。1833年,英國C.萊伊爾在研究法國巴黎盆地軟體動物化石時,發現地層越新,軟體動物與現代種屬相同的越多。他根據地層中含有現代種屬的百分比,將第三紀劃分為始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
1854年,E.貝利希在德國發現早於中新世的沉積物,提出漸新世。1853年,M.赫奈斯依生物群和沉積物的相似性,將中新世和上新世合稱晚第三紀。
1866年,K.F.瑙曼則把漸新世和始新世合稱早第三紀。1874年,W.P.夏姆珀根據巴黎盆地發現的植物化石,他認為這些化石的層位早於始新世,而稱之為古新世。因此,第三紀劃分為早第三紀和晚第三紀。早第三紀包括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晚第三紀包括中新世和上新世。早、晚第三紀的分界線約在2330萬年前。

Ⅱ 為什麼新生代只有第三紀與第四紀,第一第二呢

新生代其實有第一紀和第二紀,只是這兩個說法已經被廢棄不用了,所以現在通常的說法就只剩下了第三紀和第四紀。

在1760年,G.阿爾杜伊諾提出了第一紀、第二紀和第三紀的說法。在1829年,J.德努瓦耶提出了第四紀這一說法。之後,第一紀和第二紀的說法被棄之不用,大家通常用大致相當的寒武系代替第一紀的說法,而第二紀則相當於古生代和中生代時期。

(2)第三紀擴展閱讀:

新生代其實是最接近地球現狀的一個時代。其中,第三紀大概持續到了2500萬年前。在第三紀時期,森林還是地球上的主要植被,而且當時還存在許多類似始祖象的巨型的哺乳動物。之後在第四紀中,人類開始出現。並且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大規模的冰川時期。

Ⅲ 第三紀是什麼

第三紀名稱的意思是「第三個衍生期」,這是延用十九世紀對地層劃分為四個大時期的分類命名。

1833年,英國C.萊伊爾在研究法國巴黎盆地軟體動物化石時,發現地層越新,軟體動物與現代種屬相同的越多。他根據地層中含有現代種屬的百分比,將第三紀劃分為始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1854年,E.貝利希在德國發現早於中新世的沉積物,提出漸新世。1853年,M.赫奈斯依生物群和沉積物的相似性,將中新世和上新世合稱晚第三紀;1866年,K.F.瑙曼則把漸新世和始新世合稱早第三紀。1874年,W.P.夏姆珀根據巴黎盆地發現的植物化石,他認為這些化石的層位早於始新世,而稱之為古新世。因此,第三紀劃分為早第三紀和晚第三紀。早第三紀包括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晚第三紀包括中新世和上新世。早、晚第三紀的分界線約在2330萬年前。

習慣上將這個紀分為5 個持續時間不等的世,從老到新為: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它們的名稱是根據現代海洋無脊椎生物種屬在第三紀化石中占的比例命名的。因此,根據提出這個系統的查爾斯·萊爾爵士的意見,始新世(意思是「現代的拂曉」)有比更新世(譯為更為現代)較少的現代物種。在另一種分類中,將第三紀看作一個代,其中的前三個世構成老第三紀而後兩個構成新第三紀。

Ⅳ 什麼是第3紀冰川

冰川期 glacial age,ice age,glacial period 這是指地球氣候酷寒,高緯度地方的廣闊區域為大陸冰川(continental glacier)所覆蓋的時期。最近的冰川期在更新世,據在歐洲和北美研究的結果,認為共有六次冰川期,五次間冰川期。在日本根據分析冰斗地形(圍谷地形,kar)地形發現有兩次冰川期。最顯著的冰川期是在石炭紀一二迭紀,冰川的遺跡殘留於岡瓦納大陸。除上述兩大冰川期外,在歐洲和美洲還發現有前寒武紀、中生代和第三紀的冰川遺跡,但都不太顯著。

地球自誕生後,氣候也一直在變遷中。地質年代中地球的氣候是溫暖和寒冷交替著出現。在數十萬年以上的極長周期氣候中,有大冰川氣候周期和冰川時代氣候周期。
在震旦紀以前,也就是大約在六億年以前,我們並不清楚地球上的氣候。從六億年前古生代震旦紀起一直到一萬年前新生代的第四紀止,地球上的氣候共經歷了三次大冰川氣候。第一次是震旦紀大冰川期,距今約六億年;第二次是古生代後期的石炭—二疊紀大冰川期,距今約2~3億年;第三次是新生代第四紀大冰川期,距今約200萬年。這三大冰川期氣候的時間周期尺度大約是千萬年至億年左右。

Ⅳ 人類起源於第三紀末還是第四紀

人猿真的同祖嗎?

人猿真的同祖嗎?最近,法國巴黎大學植物學系教授拉坦博士在非洲扎伊爾的原始森林中發現了一個奇特的人種部落,他們的脊椎骨都突出體外,有的達幾十公分,與我們熟知的恐龍化石脊椎十分相似,被稱為 " 恐龍人 " ,這些恐龍人的祖先又是誰呢?恐怕不會是猿猴。

考古學和所發現的化石,是支撐 " 人猿同祖 " 這套人類自認的進化模式的主要證據,但正是在這一方面,卻有許多令人不滿之處。

首先,現代發現的化石數量極少,考古學家往往根據幾顆牙齒或一個、半個頭蓋骨化石作為依據,進行推論,明顯的證據不足。例如, 1856 年,在德國迪賽爾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的一個山洞中,人們發現了一塊不完整的頭骨和幾根腿骨化石,從此尼安德特人成了早期智人的代名詞,事來又有少量發現,但證據仍不充分。再說,從新人(五萬年前)到現代人之間。有將近四萬年的化石空白,怎麼能說證據充足呢?

其次,在考古鑒定上也存在許多問題。目前,我們的考古測定通常用碳 -14 測定法,但碳 -14 本身很不穩定,年代越遠差距也就越大,在人類化石測定方面有的誤差竟達幾萬年或幾十萬年。

還有,關於人類起源的研究時間並不算長,在 20 世紀初葉的時候,一些學者認為人類出現在四千年以前,後來經過考古發掘,把這個年代逐漸高移, 1 萬年, 2.5 萬年,結果定為 4 萬年,再往後美國的考古學家又提出了 10 萬年說……而且在這其中也伴隨著相當大的學術爭議。

因此,不少人對這套進化模式持懷疑的態度。盡管從猿到人的進化有許多諸如考古等方面的證據,但仔細分析起來,其中仍不難發現許多問題,如猿和猿人和古人之間的過渡類型是什麼?古人是如何向新人飛躍的?是什麼力量促使他們變化的呢?為什麼缺少中間類型的化石?

有人從進化的角度提出疑問:脊椎靈長類動物的四肢都著地,這樣分散了脊椎的壓力,這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是合理的。而人卻是直立行走的,直立人的脊椎所承受的壓力過分集中,反而不如四肢行走的脊椎動物合理,為什麼會發現這種進化呢?它是進化還是退化?按一般觀念認為,人類手腳的分離是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當自然環境的變化將古猿趕出叢林,古猿不得不用前肢去挖掘植物的根莖,從而使前肢進化為手臂。然而,我們發現藍田人及山頂洞人,他們都生活在植物比較茂密的山區,而在這種自然條件下,用四肢行動難道不比用後肢行動更為有利一些嗎?怎會發生手腳分離的演化呢?

再者,用血漿蛋白分子差異程度的測定發現人與現在的大猿、黑猿最為接近,大約在 4000 萬年以前,人與大猿、黑猿分手。但奇怪的是經過 400O 萬年漫長的歲月,大猿和黑猿幾乎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化,它永遠屬於靈長類哺乳動物。照目前的進化程度看,它再過 4000 萬年也不會進化成智人和現代人,為什麼在地球上唯有人類的進化如此迅速呢?

人種問題也是進化論者不易破解的謎案。現在世界上基本有白、黃、黑、棕色四大人種。如果進化論是正確的,那麼這四種人應該是由四種猿分別進化而來。然而,進化論者又斷言,從猿進化到人是自然的偶然現象,地球上只有一支猿類進化成了人,所以它不可能普遍適應靈長類的進化模式,這本身不是很矛盾的嗎?既然至少有四種猿可以進化成人,那麼為什麼經過幾百萬年其它猿類依然是猿,絲毫沒有進化成人的趨勢呢?我們是否已經發現正在進化成智能生物的猿類呢?再者,人類的四種膚色又是怎麼決定的呢?如果是偶然發生的變異,為什麼會形成同一地區,同一膚色的人種呢?而且,這種變異又與自然生存有什麼關系呢(達爾文認為,只是適於生存的變異才可能遺傳)?如果人種膚色是自然遺傳而來,那麼我們是否發現過具有這四種顏色的猿類呢?

人類起源的新假說

由此可見,關於人類起源一直是個待解之謎,難怪現代科學將人類起源問題列為六大懸案之一。近些年,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對人類的起源提出了新的假說。

人類起源於外星人的假說,是近幾年西方最新的一種假說,它是由西方科學家馬蒂斯提出來的,其根據是在聖地亞哥發現的一個頭蓋骨化石。他研究了這個頭蓋骨後認為,這具頭蓋骨所代表的人種,其智力要遠遠高出我們今天的人類,從而推測這是一個外星人的遺骨,進而提出人類祖先是外星人的假說,他認為,大約在五萬年前,一批外星人來到地球,他們具有高度的智慧。當他們發現地球引力環境不適合他們居住時,他們選擇地球上精力旺盛和智力較高的雌猿進行雜交,這便是我們人類的祖先。

還有一些科學家,根據人類體表特徵與海洋生物十分接近的證據,提出了人類起源於海洋生物的假說。

近一、二年來還有人主張 " 大四季 " 說,他們根據太陽系不停地圍繞銀河系運動的事實,假設太陽系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與地球繞太陽旋轉一樣會出現四季變化,稱為 " 大四季。 " 人類在四季交換之中,根據自然環境的變化,不斷改變生存的方式。比如,當夏季來臨時,地球就變成了一顆純水的星球,人類為適應這種變化,慢慢由陸生動物轉變成水生動物,這就是人體表具有海洋生物特徵的原因;當夏季結束,秋季來臨的時候,地球的水漸漸退去,人類又從海洋生物轉變成陸地生物。

無論哪一種關於人類起源的假說都有致命的弱點,根本不能自圓其說。這樣一來,人類起源之謎真正成了一個千古不破的謎團,幾千年來,人們不斷地問:人類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

事實上,在現代有關人類起源假說提出之前,我們的祖先就開始追尋這個問題的答案。早在文字出現之前,即公元六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提出了一個古老的人類起源假說:是萬能的神創造了人類的祖先,祖先們又創造了我們這些芸芸眾生。可惜,這一觀點在科學的名義上被埋葬了。人們毫不客氣否定這一假說是基於這樣一種思維:神是原始人憑空想像出來的,世界上既然沒有神,那麼神造人的說法當然是無稽之談。

人可以被製造嗎?

蘋果有蘋果的滋味,梨有梨的味道;千百萬年來它們就是以各自的特點生存在地球上。然而,自從有了人類以後,尤其是有了遺傳說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人們利用先進的遺傳學技術,把兩者的優點集中起來,從此在蘋果與梨的中間出現了一個新的物種——蘋果梨,這是本世紀出現的高科技產品。

動物自古以來都是通過兩性交合而繁殖後代,但人類偏偏要打破這幾億年來動物生存的規律,硬是剝奪了動物交合的權力,從此科學辭典上有了人工授精的名詞。

當人們從營養的角度認識到動物脂肪能導致多種疾病的時候,遺傳學使豬的家族中增添了 " 瘦肉型豬 " 一員。前幾年有一則報導並附有一張照片,照片上赫然有隻怪物,細看才知道原來是頭豬,這頭豬有人們從來沒見過的碩大的後臀,使豬完全失去了憨態可掬、溫文爾雅的外表。

我們不知道高科技給人類帶來的是喜還是憂?也不知道隨意改變自然規律是好還是壞?難道智能生命有權力隨意改變非智能生物的體態結構嗎?那麼,高智慧生物是否同樣有權力隨意改造甚至創造低智慧生物呢?

現在遺傳工程已經發展到了相當可怕的地步,有人不但要干涉植物和動物的生命過程,而且已經在打人的主意啦。前蘇聯的科學家將一個人的受精卵,移入一隻母猩猩的子宮內,讓猩猩代人育兒,九個月以後,這只母猩猩順利產下了一個人類嬰兒,體重 36O0 克。 1987 年,有報導說,新加坡遺傳工程學家正在進行讓母牛或母羊替人類懷胎的試驗。據義大利佛羅倫薩大學遺傳學教授查利里博士說,有一些人正在做另一項試驗:將人類的精子與黑猩猩的卵子結合,然後培育出一種非猿非人的東西。他說: " 進行這樣的實驗,從技術上來說是毫無困難的 " 。試想這個胎兒一旦出生,必定是一個半人半獸的怪物。難怪有些國家,甚至聯合國都要下令限制遺傳學的某些發展。他們擔心什麼呢?大約是擔心有一天,突然從遺傳工程實驗室里跑出一個比人還聰明,比猴子還敏捷,比象還力大。比狼還兇殘,既能在陸地上行動如飛,也能在水中自由來去,更能像鳥一樣在空中飛舞的怪物。這絕不是嚇唬人。

既然植物和動物可能被製造,那麼人是否可以被製造呢?雖然有許多生物學家站在維護人類尊嚴的立場上否定製造人的可能,但從純技術的角度來看,人也是可以被製造的。

人雖然是自然界動物的精品,但在身體構成上,我們人與其它動物基本相同。 1953 年,生物學家華生、物理學家克里克發明了基因學,並迅速形成了基因工程,通過多年的研究,現已大體搞清了人的身體構成。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里都有 100 兆個細胞,每一個細胞中都有一個由四種不同核酸構成的細胞核,被稱為 DNA 分子,它包含了人體的全部遺傳信息,科學界把遺傳信息量用 " 畢特 " 來表示,我們生命網路全書中 5 × 10 的 9 次方畢特的信息量就包含在每一個細胞核中。這樣,每一個細胞就是一個完整的關於怎樣構成身體每個部分的指令庫,當受精卵分裂時,最早兩組遺傳因子指令按形成人胚胎的發育步驟,認真地進行復制。如果用數量來表示的話。一個病毒大約需要 10 的 13 次方畢特的信息量才能構成,而一個自由游動的單細胞阿米巴蟲則需要 4 億畢特信息量,一個人所需的信息量則高達 50 億畢特。人的大腦就更為復雜了,它由 140 億個神經細胞組成,而每個細胞又與鄰近的細胞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大腦皮層中大約有 100 兆( 10 的 14 次方)個這種聯系。如果把構成大腦的信息量都記錄下來,就有 2000 萬卷圖書那麼多,相當於世界上一個最大的圖書館。我們之所以指出這些,是想說明,如果有足夠的技術,人也是可以被製造的。

目前,世界上的科學家正以美國為首進行一項浩大的工程,以破解人類的遺傳基因,准備搞清構成人類的全部基因藍圖,試圖譯解出決定每個人特點的全部基因信息,它包括 " 繪制 " 人體細胞中十萬多個基因的位置,確定構成這些基因的核酸的精確次序。這就是人類基因重組計劃,預計完成期 2005 年,投資 30 億美元。一旦這個工程完成,人類就可能通過 DNA 重組,就是採取類似工程設計的方法,按人類的需要從不同種的生物基因中提取出所需部分,進行分離、剪切、組合。拼接,然後可以把重新組合好的完成基因移入一個細胞內,進行大量復制,創造出新的物種。

1973 年 6 月,美國科學家 S ·科恩在國際核酸研究會上報告了一個實驗:將兩個不同的細菌質粒在體外加工後,將兩者重新組合起來,然後將這一組體導入大腸桿菌中進行復制,結果得到了一種具有雙親遺傳性特性的新細菌。這個實驗的成功,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人工創造新物種的時期正在逼近。 1974 年,美國生物學家呼籲世界暫停 DNA 重組研究。 1976 年,美國衛生研究院公布了 "DNA 重組分子研究准則 " 。這是人類第一次人為限制某種科學的發展,其背後所包含的意義是我們無法想像的。這是一門令人生畏的科學。

因此,從技術來看,製造人並非難於上青天,任何能夠製造宇宙飛船,並能安然無恙穿行於星系之間的高級生命,都可以通過基因重組製造出一個新的物種。如果月球是一艘巨大宇宙飛船,那麼比我們進化高出十幾倍的月球人肯定擁有創造新物種的能力。因此,我們提出人是基因重組的產物,人是其它高級生命創造出來的一件產品,人是 " 上帝 " 的試驗品。

在幾萬年前,地球是一顆生機勃勃的藍色星球,陸地上長滿了各種植物,叢林里各種動物自由自在地生活著,鳥兒在空中飛舞,枝上鳴叫,海洋生物在大海中嬉戲,猿猴類靈長目動物安然自得的生兒育女,大地上還沒有人類的影子。突然,天空中出現了一顆巨大的星球,它慢慢地接近地球,所有的地球生物都驚恐不安地注視著這個來歷不明的不速之客。終於,這顆星球懸浮在地球的上空,它好大呀!有 3 千多公里那麼大,猿猴們怎麼也搞不清楚,為什麼大地會出現在頭頂上?

這顆星球的居民們,駕駛著小型飛行器來到地球,他們很喜歡這顆星球,出於某種目的,他們用先進的遺傳基因科學,從猿猴、狼及海洋生物身上提取出遺傳基因,將這些基因進行分離、剪切、組合、拼接後創造出一個既具有海洋生物特點,又具有陸地生物特點的新的物種,那便是人類。

Ⅵ 什麼是第三紀 Tertiary

第三紀(古近紀、新近紀)是新生代的第一個紀,距今180萬年至65.5百萬年。地球進入新生代,被子植物大發展很快新成了大片茂密的森林、草原和高山草甸。哺乳動物迅速發展,人類的祖先在400萬年前出現。

Ⅶ 人類是根據什麼來分出第一紀,第二紀,第三紀和第四紀,為什麼每個紀存在的時間各部相同

其實這個歷史階段的劃分,都是考古學家根據考古發現,對大量的考古發現,比如化石,地層等遺跡進行綜合對比,最終加以歸類得出的一個大致結果,但這不是絕對的,隨著考古發現的繼續,很多的歷史劃分和時間等都作出 了不同的更正和改變。

Ⅷ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是什麼

白堊紀-第三紀大滅絕事件是白堊紀到第三紀之間的一次大滅絕,這次大滅絕造成了地球上45%的生物死亡,使得恐龍滅絕。有人認為是因彗星所造成的,但地球上最大的隕石坑為巴林傑隕石坑,直徑約13公里,如果真的有一枚如此巨大的隕石,應該會發現更大的隕石坑才對,但至今仍未有所發現。
但也有人說是因為一次很大的火山爆發,造成烏雲遮住了陽光,使得許多植物都死了,還有一種說法是氣候的突變,恐龍及植物無法適存因而死亡。直至今日各項假設仍存在疑點,所以恐龍滅絕的原因仍是個迷。
編輯本段原因
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彗星所造成的,但也有人說是因為一次很大的火山爆發,造成烏雲遮住了陽光,使得許多植物都死了,火山理論認為,距今6300萬年至6700萬年的一系列大規模火山噴發讓一些物種從地球上消失。印度的「德干岩群」(Deccan trap)就是此次火山噴發留下的遺跡,最初其覆蓋范圍可能達到58萬平方英里(15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得克薩斯州面積的兩倍。
圍繞滅絕爭論的主要焦點是,每次災難發生的時間,以及物種滅絕是否是後來發生的。以前的研究工作將德干火山噴發的時間確定滅絕事件發生後30萬至50萬年間。最新研究表明生物的大規模滅絕發生於德干火山噴發最大規模的一個階段,或這個階段之後,德乾地帶80%的火山岩就是這個階段噴涌而出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氣候的突變,恐龍及植物無法適存因而死亡。雖然最普遍的說法是彗星造成,但真正的原因尚需要更多的研究及證據。
編輯本段研究
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曾撞擊地球並墜落在尤卡坦半島附近海域,這導致了恐龍以及地球上70%的物種滅絕。美國科學家稱,他們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這顆小行星墜入海洋的深度,遠遠超出了科學家們先前的預期,其釋放出來的水蒸氣量也比先前估計的高出6.5倍。
該研究項目主要負責人、美國地球物理學家肖恩-古里克稱,「奇科蘇盧布」(Chicxulub)隕石坑是小行星撞擊尤卡坦半島沿岸形成的,絕大多數科學家們都認為這次撞擊造成了「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恐龍以及絕大部分地球生物都在此次事件中滅絕的。最新的三維圖像表明,小行星是在非常深的水域中著陸的,這個深度比科學家們之前假定的深度大得多,因而此次撞擊向大氣中釋放出的水蒸汽量是之前猜測的水蒸汽量的6.5倍。此外,撞擊地還有大量的蒸發岩,這種沉積岩富含硫,蒸發岩與水蒸汽反應生成硫酸鹽懸浮微粒。
肖恩-古里克表示,大氣中硫酸鹽懸浮微粒濃度的增加會從兩個方面使撞擊更具殺傷力:一是改變氣體,因為高層大氣中的硫酸鹽懸浮微粒會產生冷卻效應;二是產生酸雨,因為水蒸汽有助於沖洗含有硫酸鹽懸浮微粒的低層大氣。早期研究表明,這兩種效應可能均來自撞擊,不過強度比較低。酸雨量的增加或許有助於解釋,為何生活在暗礁和海洋表層的生物與大型脊椎動物一樣,同時遭受到了嚴重影響。
當酸雨落入水中,海洋的酸度就會因此而升高。有證明顯示,對PH值變化適應力強的海洋有機體能夠生存下來,而對PH值變化敏感的生物則無法倖存。古里克表示,大滅絕事件的產生還有可能受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例如,當小行星從天空中墜入地球時,大氣會猛的變得炙熱並散發出風暴性大火,這使得許多大型陸地動物在數小時或者數天內被烤乾燒死;而漸變的氣候變化和酸度變化則會對海洋造成更深遠的影響。最初,肖恩-古里克及其同事著手了解這個小行星的軌道,他們希望能從地表下這個隕石坑的結構中發現一些線索。古里克說:「我們發現,隕石坑的淺結構很可能是由撞擊地,而不是小行星軌道造成的。」如果科學家們能夠確定其軌道,就可以從中發現撞擊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因為絕大多數有害的、沖擊波加熱的快速移動物體都可能是從撞擊處沿撞擊方向向外拋射出的。目前,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正運用計算機模型,在撞擊處的隕石坑中尋找可能的線索,以確定除受撞擊前地表面環境影響的小行星軌道。
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美國的地球物理學家們正在導致恐龍滅絕的撞擊線索。在尤卡坦半島有一個大得驚人的隕石坑,直徑大約有180公里。它就是聞名於世的「奇科蘇盧布」隕石坑,它埋在數百米的沉積岩下面。相關的線索可能就藏在這個大坑裡,因為世界一些地方獨特的岩層,哪怕只有一毫米到幾厘米厚,都有可能幫助研究人員破譯恐龍滅絕這一神秘事件。
但研究人員現在已經清楚,有一塊直徑10至15公里的天體以驚人的速度墜入墨西哥灣。在過去的25年裡,大部分的科學家相信,盡管在一些具體問題上仍有爭論,但隕石碰撞地球與這些物種的滅絕密切相關。不過,在研究人員能夠宣布「奇科蘇盧布」隕石是罪魁禍首之前,他們需要查清楚「奇科蘇盧布」隕石究竟是如何撞向地球的。為揭開這一謎團,美國的地球物理學家在尤卡坦半島向地下鑽了1500多米,希望更多在了解這塊巨大天體撞擊地球的情況,准確地解釋在白堊紀―第三紀交替時代,這次大碰撞在生物大滅絕方面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美國的研究人員們稱,有關「奇科蘇盧布」隕石是造成世界范圍內的生物大滅絕的相關線索仍然隱藏在隕石坑的岩石和沉積物里。然而,要確定奇科蘇盧布「兇手」行凶的過程卻就困難得多了,尤其是從白堊紀-第三紀交替時代後,這些岩芯已經在那裡度過了漫長的30萬年,所以,最近對「奇科蘇盧布」隕石坑的鑽探又出現幾乎與找到的答案一樣多的新問題。

Ⅸ 第三紀有什麼動物

第三紀
目錄·第三紀-名稱的由來:
·第三紀-地層構造:
·第三紀火山和地殼運動:
·第三紀氣候條件:
·第三紀的生物遺存:
·第三紀-哺乳動物的繁盛時期 :

第三紀Tertiary Period (距今6500萬年~距今180萬年)被子植物的時代)

地質年代名稱,新生代的最老的一個紀,始於距今6500 萬年前,大約延續6300 萬年。延至距今180萬年。

第三紀的重要生物類別是被子植物、哺乳動物、鳥類、真骨魚類、雙殼類、腹足類、有孔蟲等,這與中生代的生物界面貌迥異,標志著「現代生物時代」的來臨。

第三紀時被子植物極度繁盛。除松柏類尚占重要地位外,其餘的裸子植物均趨衰退。蕨類植物也大大減少且分布多限於溫暖地區。第三紀的植物有明顯的分區現象,地層中還有許多微體水生藻類化石。

脊椎動物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爬行動物的衰亡,哺乳類、鳥類和真骨魚類取而代之,興起且高度繁盛。第三紀的早期,仍生活著古老、原始的哺乳動物;到了中期,現代哺乳動物的祖先先後出現,逐漸代替了古老、原始的哺乳動物;第三紀晚期,現代哺乳動物群逐漸形成,更是偶蹄類和長鼻類繁盛的時期。尤其馬的進化很快。

中生代末,海生無脊椎動物有明顯的興衰現象。盛極一時的菊石類完全絕滅,箭石類極度衰退,而雙殼類、腹足類、有孔蟲、六射珊瑚、海膽、苔蘚蟲等則進一步繁盛。第三紀出現的有孔蟲分布廣泛、進化迅速,對於海相第三系的劃分與對比很有意義。此外,它們的生態分帶已應用於確定沉積盆地水深的變化。原生動物中的放射蟲在第三紀也十分繁盛,在深海研究中佔有突出地位。雙殼類在第三紀有很大發展,腹足類在第三紀進入極盛期。

陸生的無脊椎動物以雙殼類、腹足類、介形類為主,可以根據它們不同時期組合面貌的變化,進行陸相第三系的劃分。

第三紀-名稱的由來:

第三紀名稱的意思是「第三個衍生期」,這是延用十九世紀對地層劃分為四個大時期的分類命名。

1833年,英國C.萊伊爾在研究法國巴黎盆地軟體動物化石時,發現地層越新,軟體動物與現代種屬相同的越多。他根據地層中含有現代種屬的百分比,將第三紀劃分為始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1854年,E.貝利希在德國發現早於中新世的沉積物,提出漸新世。1853年,M.赫奈斯依生物群和沉積物的相似性,將中新世和上新世合稱晚第三紀;1866年,K.F.瑙曼則把漸新世和始新世合稱早第三紀。1874年,W.P.夏姆珀根據巴黎盆地發現的植物化石,他認為這些化石的層位早於始新世,而稱之為古新世。因此,第三紀劃分為早第三紀和晚第三紀。早第三紀包括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晚第三紀包括中新世和上新世。早、晚第三紀的分界線約在2330萬年前。

習慣上將這個紀分為5 個持續時間不等的世,從老到新為: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它們的名稱是根據現代海洋無脊椎生物種屬在第三紀化石中占的比例命名的。因此,根據提出這個系統的查爾斯·萊爾爵士的意見,始新世(意思是「現代的拂曉」)有比更新世(譯為更為現代)較少的現代物種。在另一種分類中,將第三紀看作一個代,其中的前三個世構成老第三紀而後兩個構成新第三紀。

第三紀-地層構造:

該紀在新生代兩階段中的前一階段。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稱第三系,位於中生界之上、第四系之下。

第三紀岩石大都由固結不緊實的非海相和海相沉積物組成,其中有些含很多化石。主要的岩石劃分最早是在歐洲建立的,那裡第三紀岩石有廣泛的分布,易於研究和分類。在一些構造舒緩的盆地,如倫敦盆地、 巴黎盆地與維也納盆地中第三紀有最好的發育。 義大利、法國南部、比利時、荷蘭與德國也有很著名的第三紀沉積。非洲北部有海相第三系岩石,而在南美洲南部則有廣泛分布的第三紀沉積。

在紐西蘭和東印度群島,第三系以海相、非海相和火山岩的組合為特徵,而在澳大利亞則有廣泛的火山活動的證據。

在北美洲,第三紀岩石在從下加利福尼亞到阿拉斯加的太平洋沿岸的窄帶中出現。它們多數是海相成因的,這些岩層很厚而且是強烈斷裂與褶皺的。在大西洋沿岸帶平原,第三紀岩石的露頭從新澤西州延伸到佛羅里達,並沿墨西哥沿岸平原繼續延伸到墨西哥。

它們既有海相的,也有非海相的,而在得克薩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沿岸平原有特別大的厚度。有些地方,地層被圓柱狀鹽頸刺穿,它們使岩石向上拱起形成鹽丘,而鹽丘可以與石油和天然氣相伴生。在北美大陸內部,南從得克薩斯州以北的俄克拉荷馬州到加拿大的阿爾伯達大平原區中,在從新墨西哥州到薩斯喀徹溫省的落基山區,以及愛達荷南部、俄勒岡東部和內華達州的大盆地區,存在著非海相沉積。這些地層與南達科他州的巴德蘭茲、猶他州的布賴斯谷國家公園的優美景色有成因關系。它們也是許多猛獁象化石的來源,並揭示了第三紀生物性質的許多情況。

第三紀火山和地殼運動:

北美洲西部有相當多的第三紀火山活動的證據。熔岩、火山灰和其他類型的火成岩覆蓋了78 萬平方公里以上的面積,並出現有象沙斯塔山和胡德山之類的火山峰。拉森峰和雷尼爾山也是這種火山作用的產物。俄勒岡州、華盛頓州、愛達荷州和內華達州的哥倫比亞河與斯內克河流域地區,巨大的熔岩高原是由無數彼此疊覆的熔岩構成的,覆蓋了52 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厚達數百米。從第三紀中期(中新世)開始在地球上許多地區發生地殼運動並逐漸加強,持續到第三紀末。喀斯喀特造山運動是隆起作用達到頂峰的時期,它是導致亞洲的喜馬拉雅山、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加利福尼亞和俄勒岡的海岸山脈以及華盛頓州和俄勒岡州的卡斯卡德山脈抬升的一期造山運動。

第三紀氣候條件:

第三紀的氣候比起現在的氣候來,更為溫暖、濕潤而且較少變化。在第三紀早期,熱帶和亞熱帶氣候遠遠延及加拿大北部邊界,在稍後的時期內大平原地區則呈現出乾旱境況。趨近第三紀末,氣候逐漸變冷,預示著更新世最早的冰期即將來臨。

在第三紀,中歐、北非和北美東部墨西哥灣沿岸屬於熱帶氣候,而北非、西亞、中亞和中國華南大部地區,則屬於乾燥氣候帶;東北亞、西西伯利亞、中歐、北美西北部、中國東北地區以及澳大利亞東南部和南美南部,屬於溫涼潮濕氣候帶。

第三紀的生物遺存:

由於第三紀生物很象第四紀時期,這兩個紀的植物和動物都在新生代的條目下闡述。南美洲、東印度群島、中東、蘇聯、加利福尼亞和路易斯安那州與得克薩斯州的墨西哥灣沿岸地區都產出大量的石油。墨西哥灣沿岸平原的鹽丘產出岩鹽,也產出石油。在蒙大拿州、懷俄明州、俄勒岡州及華盛頓州都有在第三系中採煤的礦山。第三紀早期(始新世)的綠河組是油頁岩的重要來源,美國的落基山地區、墨西哥、秘魯、玻利維亞在第三系地層開采銅、金和銀礦床。在馬里蘭州、弗吉尼亞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第三系地層中產出硅藻土。

第三紀-哺乳動物的繁盛時期 :

古新世(6千5百萬年前):除恐龍外,一些在白堊紀集群滅絕中倖存下來的爬行動物類群仍繼續生活下去,哺乳動物和鳥類保留一定的古老特色,並進一步發展,在哺乳動物中出現早期的馬、大象和熊類。植物界中菊科(Compositae)植物開始出現;

始新世(5千3百萬年前):草本(科)植物(grass vegetation)出現並與豆科(Leguminosae)植物、菊科植物一起繼續繁榮。古老動物群逐漸被現代動物群的祖先替代,在4千萬年前,開始出現草食性動物(grazing)和猴子,部分哺乳動物類群(鯨魚、海豚)重返海洋生活。有孔蟲發展並繁盛;

漸新世(3千6百萬年前):最早的猿類出現,大型哺乳動物和鳥類在地球上廣泛分布,如犀類中出現古今陸上最大的哺乳類動物巨犀。大量陸地被草原覆蓋;

中新世(2千3百萬年前):靈長類在中新世佔有重要地位,如森林古猿分布較廣,到中新世末,類人猿(hominid apes)與大型猿類分開演化,類人猿輻射演化並達到演化的頂點,出現西瓦古猿(Sivapithecusa)--具有現生猿類和人類特徵的類人猿;

上新世(5百萬年前):出現最早的人類--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