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代王的漢朝代王
生平趙歇趙歇(?—前204年),秦末漢初人。戰國時趙貴族。公元前208年,被張耳、陳餘立為趙王,都信都(今河北邢台西南)。秦將章邯攻趙,以重兵圍攻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項羽率兵救趙,大破秦軍,他與張耳始得解圍。前206年,張耳從項羽入關,封常山王,他被徙為代王。後陳餘擊走張耳,他復為趙王。漢楚戰爭中,陳餘為漢將韓信所敗,被殺,他逃回信都,也被追殺。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章邯攻殺項梁,派部下王離進攻趙國,攻克了邯鄲。王離圍攻張耳、趙歇所在的巨鹿,直到秦二世三年(前207年),項羽巨鹿之戰俘虜王離,解巨鹿之圍。但因為陳余沒有救張耳、趙歇,陳張二人失和。
漢元年(前206年)四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項羽分趙地北部,立張耳為常山王,以趙王歇為代王。陳余不服,以三縣之兵襲擊常山王張耳。漢王二年(前205年),張耳敗走,投靠漢王劉邦,陳余立代王趙歇為趙王,自立為代王,任夏說為相守代,自己在趙國以太傅的身份輔佐趙歇。
漢三年(前204年)十月(秦歷,按夏歷和公歷仍是前205年),韓信滅魏豹後,與張耳出井陘擊趙。井陘之戰趙軍敗於漢軍,在襄國追殺趙王歇,陳余也被殺。 陳餘陳餘(?-前204年),一作陳余,大梁(今河南開封)人。秦末人物,魏地名士。
陳勝起義,陳餘與至交張耳同往謁陳勝,建議以奇兵略趙地。陳勝同意,派武臣為將軍,以陳餘、張耳為左、右校尉,率兵三千前往略地。武臣聽從蒯徹計謀,不戰而得三十餘城。至邯鄲,與張耳擁立武臣為趙王,自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武臣後為其部下李良所殺,陳餘擊敗李良,李良投奔秦將章邯。章邯攻破邯鄲,張耳與新立之趙王歇走入鉅鹿城被秦軍圍困;陳餘收常山兵數萬人屯兵鉅鹿北。鉅鹿城內食盡兵少,張耳好幾次派使者請陳餘進兵,陳餘自忖兵少,不敢進。後項羽救趙敗秦,鉅鹿解圍,而陳、張兩人也因此交惡,陳餘之兵為張耳所收,僅與部下數百人出走。項羽入關,自稱西楚霸王,大封諸侯,以陳餘未隨自己入關,僅封他南皮三縣,而以張耳為常山王。陳餘遂聯合齊王田榮敗張耳,張耳投漢。陳餘迎代王趙歇復為趙王,自為代王,任部將夏說為相守代國,自己親自輔佐趙王。漢三年(前204年),漢王劉邦遣韓信、張耳伐趙,先破代國,活捉夏說,代王陳餘改任成安君,為趙軍統帥。 生平劉仲劉仲(?—公元前193年),沛縣人,漢高祖劉邦兄。公元前200年發生「白登之圍」,劉仲被封為代王,統轄今河北、山西一帶。建都平城(今大同)。
代國為北方邊境重地,「白登之圍」後,匈奴於公元前199年入侵代國,身為代王卻毫無軍事才能的劉仲根本無力堅守邊疆,最後只好棄國獨自逃回洛陽。劉邦對此大為惱怒,便於公元前199年10月下詔革去劉仲的王位,貶為合陽侯。劉仲就這樣做了6年合陽侯,於公元前193年抑鬱而終。後因兒子劉濞封吳王,才被追謚為代頃王。 冒頓單於屢次違背漢朝與匈奴所訂立盟約,對邊界進行侵擾劫掠活動。劉邦為了休養生息,採納劉敬的建議,欲嫁長公主與匈奴和親,呂後不答應,日夜泣,劉邦改以宗室女為公主,嫁給冒頓單於,並派劉敬作為使者陪同前往。 陳豨陳豨( ~前195年),宛朐人,漢高祖七年,韓王信反叛,逃入匈奴,高祖帶兵到平城而回,封陳豨為列侯,以趙國相國的身份統率趙國、代國的軍隊。陳豨賓客眾多,在外獨掌兵權好幾年,高祖恐怕會有變故。就命人追查陳豨的賓客違法的事,其中不少牽連到陳豨。陳豨非常害怕,暗中派賓客到王黃、曼丘臣處通消息。高祖十年(前197)七月,太上皇去世,高祖派人召陳豨進京,陳豨已病重為由推託。九月,與王黃等人一同反叛,自立為代王。 期間,曾與韓信密謀反叛之事。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冬天,漢兵擊斬陳豨將侯敞﹑王黃於曲逆下,破豨將張春於聊城,斬首一萬多人。太尉周勃進軍平定了太原和代郡。高祖十二年冬,陳豨在靈丘被樊噲軍所殺。劉恆代王劉恆(前202年—前157年)是漢朝的第3個皇帝(不包括兩位漢少帝),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薄姬。劉恆被立為代王,建都晉陽城(今平遙)。惠帝死後,呂後立非正統的少帝。呂後死,呂產、呂祿企圖發動政變奪取帝位。劉恆在周勃、陳平支持下誅滅了諸呂勢力,登上皇帝寶座,是為文帝,在位23年。漢文帝在位期間,是漢朝從國家初定走向繁榮昌盛的過渡時期。他和漢景帝統治時期,由於皇後(又稱太後)竇漪房的輔佐,使得政治穩定,經濟生產得到顯著發展,歷來被視為封建社會的「盛世」,被史家譽為「文景之治」。前一五七年,文帝去世,葬灞陵之中。劉武西漢劉武(?~公元前144年),漢文帝嫡二子,漢景帝同胞弟,母竇太後。前178年被受封代王,前176年改封淮陽王。前168年,梁宣王劉揖薨,無嗣,劉武繼嗣梁王。前161年就國。都睢陽(今河南商丘)。七國之亂期間,曾率兵抵禦吳王劉濞,保衛了國都長安,功勞極大,後仗竇太後寵愛和梁國地大兵強欲繼景帝之帝位,未果。前144年十月病逝,謚號孝王,葬於永城芒碭山。自受封至去世,共為王三十五年,為梁王二十四年。孝王死後梁國一分為五,為其五子封國。劉參西漢代孝王,漢文帝劉恆之子。漢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三月,有司請立皇子為諸侯王,於是當時諸子皆立為王。其中劉參被立為太原王,劉恆另一子劉武被立為代王。兩年後,劉武轉徙為淮陽王,代地盡歸太原王劉參,參號遂易為代王。建都於晉陽(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代王藩系從此肇基。代王劉參的生母地位低微,甚至連姓名都沒有留下,因此劉參在文帝時並不得寵,他的藩國勢力也較小,在漢代的諸侯王國中基本上不起很大的作用。劉參前後為王17年,文帝後元二年(公元前162年)卒,謚為孝王。盧芳盧芳字君期,安定三水人也,居左谷中,王莽時,天下咸思漢德,芳由是詐自稱武帝曾孫劉文伯。王莽末,乃與三水屬國羌胡起兵。更始至長安,征芳為騎都尉,使鎮撫安定以西。更始敗,三水豪傑共計議,以芳劉氏子孫,宜承宗廟,乃共立芳為上將軍、西平王。建武四年,單於遣無樓且渠王入五原塞,與李興等和親,告興欲令芳還漢地為帝。十六年,請降。乃立芳為代王。其冬,反。匈奴遣數百騎迎芳及妻子出塞。芳留匈奴中十餘年,病死。
B. 漢朝的代國的代王的結局是什麼
劉桓,高祖中子,母薄姬。前一九六年劉邦鎮壓陳豨叛亂後,封劉桓為代王。高祖死後,呂後專權,諸呂掌握了朝廷軍政大權。前一八○年,呂後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桓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文帝以儉約節欲自持,是個謙遜克己的君主。他好「黃老之學」,在位二十三年,對穩定漢初封建統治秩序,恢復利發展經濟,起了重要作用。文帝與其子景帝的兩代統治,歷來被視為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
針對諸侯王勢力的膨脹,賈誼上《治安策》,同文帝痛陳天下形勢,提出削弱諸侯王的「眾建諸侯而少兵力」的政策。文帝採納了賈誼的建議,把齊國分為六,把淮南分為三,稍微壓抑了諸侯王的叛心。但文帝對諸侯王的嚴重情況,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仍認為宗室親親,「不忍」對諸侯王開刀。劉長死後,他又封其長子劉安為淮南王;對漢廷有「怨望」而多年「稱疾不朝」,早露反意的吳王劉濞,也賜其幾杖,允許他可以不來朝請。這些措施的結果,是他死後不久就爆發了吳楚七國之亂。同時,他的一些隨心所欲的口諭,也影響了社會經濟生活。侯人鄧通因阿諂媚上,得到文帝賞識,一句話就把嚴道銅礦的開采權賞予了他。致使他可以私鑄錢幣,形成「吳鄧錢布天下」的局面,嚴重擾亂了貨幣制度。
前一五七年,文帝去世,終年四十六歲,葬霸陵。
C. 代王的介紹
代王(dài wang),中國封建社會王爵之一,是中國社會使用最長的王爵,也指在中國封建社會時代,替代正統王位繼承者稱王的皇帝,即名義上的皇帝,也可理解為代理皇位者。
D. 西漢的「代王」究竟叫什麼
是陳豨。後來因為叛亂,被殺。後來漢高祖封第四子7歲的劉恆為代王。就是後來的漢文帝
E. 代王是什麼意思詳細。。
代國的王唄,漢朝實行分封制的
F. 「大王」為什麼讀成「代王」
因為這是中文,中國字的"大"字在片語"大王"里的讀音就是(daì)~沒有什麼為什麼的..
G. 漢朝的代王是誰
漢朝代國世表
1,孝文帝 劉恆
2, 代孝王 劉參 ,
3, 代恭王 劉登
4, 代剛王 劉義
5, 代頃王 劉陽
6代王 劉年
代王劉恆(前202年—前157年)是漢朝的第3個皇帝(不包括兩位漢少帝的情況下),漢族,漢高祖劉邦第4子,漢惠帝劉盈弟,母薄姬,
曾有王後青寧,周氏,後因催生之術,難產而死(一說死因不明),第二任王後為竇漪房。劉恆被立為代王,建都晉陽城(今太原)。呂後將死,劉章見呂家人爭奪王權,便起義。代王聽了王後的話,起到沖鋒作用。後來立皇帝的時候。又因王後的幾句妙語,使得劉章放棄地位。惠帝沒有遺憾(既得江山,又抱美人),死後,呂後立非正統的少帝。呂後死,呂產、呂祿企圖發動政變奪取帝位。劉恆在周勃、陳平支持下誅滅了諸呂勢力,登上皇帝寶座,是為文帝,在位23年。漢文帝在位期間,是漢朝從國家初定走向繁榮昌盛的過渡時期。他和他兒子漢景帝統治時期,由於皇後(又稱太後)竇漪房的輔佐,使得政治穩定,經濟生產得到顯著發展,歷來被視為封建社會的「盛世」,被史家譽為「文景之治」。
西漢代孝王,漢文帝劉恆之子。漢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三月,有司請立皇子為諸侯王,於是當時諸子皆立為王。其中劉參被立為太原王,劉恆另一子劉武被立為代王。兩年後,劉武轉徙為淮陽王,代地盡歸太原王劉參,參號遂易為代王。建都於晉陽(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代王藩系從此肇基。代王劉參的生母地位低微,甚至連姓名都沒有留下,因此劉參在文帝時並不得寵,他的藩國勢力也較小,在漢代的諸侯王國中基本上不起很大的作用。劉參前後為王17年,文帝後元二年(公元前162年)卒,謚為孝王。劉參死後,由他的兒子劉登繼任第二代代王。
H. 漢文帝劉恆曾做過代王,那這個代國究竟在現在中國的哪裡呢
漢文帝劉恆曾做過代王,漢文帝時期的代國包括現在的山西中部、東北部與河北西北部。
代國是西漢早期的分封郭,先後四次冊封,共六位代王。早期面積很大,地跨晉冀蒙三省區,代傾王、漢文帝時有代郡、雁門、定襄、太原四郡,相當於今山西中部、東北部與河北西北部。梁孝王時分出太原郡建太原國,代孝王時恢復。武帝時分出諸多侯國。劉義改封到清河時國除為太原郡。
(8)代王擴展閱讀:
第一位代王是劉喜,漢六年(前201年),被封為代王。漢七年(前200年),匈奴攻打代國,劉喜棄國逃到洛陽,被劉邦廢去王爵,改封合陽侯。惠帝二年(前193年),劉喜逝世,後因其子劉濞被封為吳王,被追謚為代頃王。
公元前201年,劉邦下詔將劉喜和自己的長子劉肥一同封為王。劉喜被封為代王,統轄今河北、山西一帶。代國為北方邊境重地,所以當匈奴於公元前200年入侵代國時,身為代王卻毫無軍事才能的劉喜根本無力堅守邊疆,最後只好棄國獨自逃回洛陽。
劉邦對此大為惱怒,便於漢七年(前200年)下詔革去劉喜的王位,貶為合陽侯。劉喜就這樣做了6年合陽侯,於公元前193年抑鬱而終。後因兒子劉濞封吳王,才被追謚為代頃王。其子劉濞在漢景帝年間引發七國之亂。
I. 代王的明朝代王
明朝第1任代王:朱桂
朱桂(1374年8月25日-1446年12月29日),明朝宗室,明朝第一任代王,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母為滁陽王郭子興之女郭惠妃,明代九大塞王之一。
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豫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封代王,就藩大同。建文元年(1399年),因罪被廢為庶人。明成祖即位,恢復王爵。
明朝代王世表
代簡王:朱桂(1378年─1446年)
代隱王:朱仕壥(1448年─1463年)
代惠王:朱成煉(1466年─1489年)
代懿王:朱俊杖(1499年─1527年)
代昭王:朱充燿(1530年─1547年)
代恭王:朱廷埼(1549年─1573年)
代定王:朱鼐鉉(1581年─1594年)
代王:朱鼐鈞(1596年─1627年前)
代康王:朱鼎渭(1627年─1629年)
代王:朱彝㬎(1632年─?)
代王:朱傳㸄(1639年前─1644年)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代王
J. 皇帝跟代王有什麼區別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清楚皇,帝,皇帝,大王他們幾個的關系:
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特指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
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道,舉措審諦.特指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大王是指夏禹、商湯、周武王及他們分別開創的夏王朝、商王朝和周王朝的各位王
但此時皇、帝還分別為兩個稱號,不同時用於一人身上。首次將二者合並,作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則始於秦始皇。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自認為是「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將「皇」、「帝」兩個人間最高的稱呼結合起來,為自己的帝號,從此天子稱為皇帝。至此後,皇帝一詞正式成為中國古代王朝最高統治者的專稱。
由以上可以看出:皇帝比大王高一個級別,大王中出名的有周武王,周文王,商紂王,周平王,周幽王,吳王夫差等,皇帝出名的有秦始皇,高祖劉邦,劉備,孫權,元世祖忽必烈,清太祖努爾哈赤,唐高祖李淵,宋高宗趙構,元太祖成吉思汗,漢武帝劉徹,隋文帝楊堅,明太祖朱元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