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區分會計中的吸收合並和控股合並
會計中的吸收合並和控股合並的區別如下:
1、概念不同
吸收合並,是指兩家或兩家以上的企業合並成一家企業。
例如,原作為獨立法人企業的A公司和B公司合並,A公司吸收了B公司,B公司喪失法人資格,成為A公司的組成部分,從法律上講,A公司+B公司=A公司。
而控股合並是指一家企業購入或取得了另一家企業有投票表決權的股份,並已達到可以控制被合並企業財務和經營政策的持股比例。
例如,A公司購入B公司有投票表決權股份的60%,控制了B公司的生產經營權,以及財務與經營決策權,則A公司成為控股公司即母公司,B公司成為A公司的附屬公司即子公司,但B公司仍保留法人資格。這種情況下,A公司要編制合並會計報表。
2、兩者合並後法人數量不同
經過吸收合並後,購受企業以支付現金、發行股票或其他代價取得另外一家或幾家其他企業的資產和負債,繼續保留其法人地位,而另外一家或幾家企業合並後喪失了獨立的法人資格。
而經過控股合並,原有各家公司依然保留法人資格。
3、股份不同
通過控股合並取得控制股權後,原來的企業仍然以各自獨立的法律實體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當一企業取得另一企業50%以上有表決權的股份後,必然取得另一企業的控制權,但是當取得50%以下有表決權的股票時是否擁有對方的控制權則取決於對方的股權結構。
這里說的控制權指的是對一個企業的財務和經營政策實施管理,從而自其活動中獲得利益的權利.在控股合並的情況下,控股企業被稱為母公司,被控股企業被稱為該母公司的子公司,以母公司為中心,連同它所控股的子公司,被稱為企業集團。
而通過吸收合並,原來的企業擁有100%的股權。
4、作用不同
吸收合並可以構建新的資本運作平台,為公司拓寬融資渠道,有利於企業內外資源的整合。
而控股合並可以進一步完善公司產業鏈,實現公司一體化戰略,減少不公正的關聯交易,促進證券市場健康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吸收合並
網路-控股合並
Ⅱ 怎麼區分 形成控股合並 不形成控股合並
1、概念不同:
控股合並是合並方( 或購買方)在企業合並中取得對被合並方(或被購買方)的控制權,被合並方(或被購買方)在合並後仍保持其獨立的法人資格並繼續經營,合並方(或購買方)確認企業合並形成的對被合並方(或被購買方)的投資的合並行為。
如果只是取得了控股公司的一部分比如30%,不具有控制,那就不形成控股合並。
2、分類不同:
(1)形成控股合並的分類
同一控制:按被合並方的所有者權益相對於最終控制方而言的帳面價值的份額來確認。非同一控制:以支付對價的公允價值為基礎來確認長期股權投資的初始投資成本。
(2)不形成控股合並的分類
對被投資單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並且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對被投資單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
3、股權所佔份額不同:
比如入得了30%股權,具有重大影響,但不具有控制;那這個就是不形成控股合並的長投。再如取得了70%股權,達到了控制;那這個就是形成控股合並的長期股權投資。
Ⅲ 控股合並與非控股合並有什麼區別啊
一,控股合並與非控股合並的區別:
控股合並指的是合並方( 或購買方)在企業合並中取得對被合並方(或被購買方)的控制權,被合並方(或被購買方)在合並後仍保持其獨立的法人資格並繼續經營,合並方(或購買方)確認企業合並形成的對被合並方(或被購買方)的投資的合並行為。
二,控股:
指掌握一定數量的股份,以控制公司的業務。
是指通過持有某一公司一定數量的股份,而對該公司進行控制的公司。控股公司按控股方式,分為純粹控股公司和混合控股公司。純粹控股公司不直接從事生產經營業務,只是憑借持有其他公司的股份,進行資本營運。混合控股公司除通過控股進行資本營運外,也從事一些生產經營業務。
某一機構持有股份達到50%以上或足以控制該股份公司的經營活動。
Ⅳ 控股合並的方式是怎樣的
通常情況下,控股合並一般是指,合並方在企業合並中取得對被合並方,或者被購買方的控制權,被合並方或被購買方在合並後,仍然需要保持其獨立的法人資格並繼續經營,合並方確認企業合並形成的,對被合並方或被購買方的投資的合並行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或部分股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七十一條 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權。
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股東應就其股權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徵求同意,其他股東自接到書面通知之日起滿三十日未答復的,視為同意轉讓。其他股東半數以上不同意轉讓的,不同意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股權;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
經股東同意轉讓的股權,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有優先購買權。兩個以上股東主張行使優先購買權的,協商確定各自的購買比例;協商不成的,按照轉讓時各自的出資比例行使優先購買權。
公司章程對股權轉讓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Ⅳ 什麼是控股合並
控股合並,是指一家企業購入或取得了另一家企業有投票表決權的股份,並已達到可以控制被合並企業財務和經營政策的持股比例。通過合並,原有各家公司依然保留法人資格。例如,A公司購入B公司有投票表決權股份的60%,控制了B公司的生產經營權,以及財務與經營決策權,則A公司成為控股公司即母公司,B公司成為A公司的附屬公司即子公司,但B公司仍保留法人資格。這種情況下,A公司要編制合並會計報表。
角色
在同一控制下稱為合並方與被合並方,在非同一控制下稱為購買方與被購買方。
企業通過收購其他企業的股份或相互交換股票取得對方股份,達到對其他企業進行控制的一種合並形式。
取得控制股權後,原來的企業仍然以各自獨立的法律實體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當一企業取得另一企業50%以上有表決權的股份後,必然取得另一企業的控制權,但是當取得50%以下有表決權的股票時是否擁有對方的控制權則取決於對方的股權結構.這里說的控制權指的是對一個企業的財務和經營政策實施管理,從而自其活動中獲得利益的權利.在控股合並的情況下,控股企業被稱為母公司,被控股企業被稱為該母公司的子公司,以母公司為中心,連同它所控股的子公司,被稱為企業集團。
控股
指掌握一定數量的股份,以控制公司的業務。
是指通過持有某一公司一定數量的股份,而對該公司進行控制的公司。控股公司按控股方式,分為純粹控股公司和混合控股公司。純粹控股公司不直接從事生產經營業務,只是憑借持有其他公司的股份,進行資本營運。混合控股公司除通過控股進行資本營運外,也從事一些生產經營業務。
某一機構持有股份達到50%以上或足以控制該股份公司的經營活動。
Ⅵ 吸收合並跟控股合並有什麼區別
有以下幾點區別:
1、合並方式不同:吸收合並,是指兩家或兩家以上的企業合並成一家企業。控股合並,是指一家企業購入或取得了另一家企業有投票表決權的股份,並已達到可以控制被合並企業財務和經營政策的持股比例。
2、是否保有法人資格不同:通過控股合並,原有各家公司依然保留法人資格。但通過吸收合並,只保留一個法人資格。
3、合並的主要形式不同:吸收合並的主要形式有:母公司作為吸收合並的主體並成為存續公司,上市公司注銷;上市公司作為吸收合並的主體並成為存續公司,集團公司注銷;非上市公司之間的吸收合並。
控股合並只有一種形式,即為企業通過收購其他企業的股份或相互交換股票取得對方股份,達到對其他企業進行控制的一種合並形式。
(6)控股合並擴展閱讀
吸收合並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進行:
1、吸收方以傾向資金購買被吸收方的全部資產或股份,被吸收方以所得貨幣資金付給原有公司股東,被吸收方公司股東因此失去其股東資格。
2、吸收方發行新股以換取被吸收方的全部資產或股份,被吸收公司的股東獲得存續公司(吸收方)的股份,從而成為存續公司的股東。存續的公司仍保持原有的公司名稱,並對被吸收公司全部資產和負債概括承受。
Ⅶ 同一控制下的企業控股合並的具體會計處理
通常情況下,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並是指發生在同一企業集團內部企業之間的合並。
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因為是集團內部的合並,所以強調的是一個賬面價值的概念,可以理解為內部交易。
對於控股合並,長期股權投資應該按照被合並方的所有者權益賬面價值的份額入賬;而吸收合並則按照資產、負債等的賬面價值入賬。以支付現金、非現金資產作為合並對價的,以所取得的對方賬面凈資產份額作為長期股權投資成本,差額調整資本公積和留存收益;為合並發生的直接相關稅費計入當期損益。
控股合並
例1甲公司2008年初投資集團內乙公司取得80%股權,被投資單位所有者權益賬面價值為1500萬元,公允價值為1800萬元。甲公司為合並付出銀行存款200萬元,並定向發行股票面值900萬元,公允價值1200萬元,支付相關稅費50萬元,假定無證券溢價收入,「盈餘公積」賬戶余額為150萬元;另外甲公司為企業合並支付評估費等相關稅費100萬元。所得稅率為25%,不考慮所得稅以外的稅金。單位為萬元。
解析:
甲購買同一集團內乙公司 80%股權,屬於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並。
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並進行過程中發生的各項直接相關的費用,應於發生時費用化計入當期損益。借記「管理費用」等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
非同一控制下,作為合並成本。但以下兩種情況除外:
以發行債券方式進行的企業合並,與發行債券相關的傭金、手續費等應計入負債的初始計量金額中。債券折價發行的,該部分費用應增加折價的金額;債券溢價發行的,該部分費用應減少溢價的金額。
發行權益性證券作為合並對價的,所發行權益性證券相關的傭金、手續費等不管其是否與企業合並直接相關,均應自所發行權益性證券的發行收入中扣減,有溢價的,從溢價收入中扣除;無溢價或溢價金額不足以扣減的,應當沖減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
賬務處理:
長期股權投資入賬價值=1500×80%=1200
借:長期股權投資 1200 管理費用 100 盈餘公積 50
貸:銀行存款 350 股本 900 資本公積——股本溢價 100
稅務處理:
甲企業支付給被合並企業乙的非股權支付額200萬元,高於所支付的股權票面價值的20%(200/900=22%),稅務上作為應稅合並處理,長期段權投資的成本應按公允價值確定計稅基礎。
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為1200萬元,計稅基礎為1800×80%=1440,產生可抵扣的暫時性差異240萬元,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18號一所得稅》規定:與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交易或事項相關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應計入所有者權益。
所得稅會計處理: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60 貸:資本公積 60
吸收合並
同一控制下吸收合並和控股合並一樣遵循賬面價值這一本質。合並日合並方會計處理:借記「被合並方可辨認資產原賬面價值」,貸記「被合並方可辨認負債原賬面價值」,貸記「資本公積」(或借方差額,借方差額不足沖減的,沖減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
例2甲、乙同受一母公司控制。2008年12月1日,甲公司支付合並對價2500萬元吸收合並乙公司。合並日乙公司各項資產的賬面價值為3000萬元,公允價值為4000萬元。負債賬面價值為800萬元,公允價值為800萬元。凈資產賬面價值為2200萬元,公允價值為3200萬元。甲公司「資本公積一股本溢價」賬戶余額為350萬元,所得稅率為25%。不考慮所得稅以外的稅金,合並雙方採用的會計政策相同。
解析:
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並,不確認長期股權投資,也不確認商譽,而是將差額沖減「資本公積」。
借:各項資產3000(實際上應該借記乙公司賬面上的各項資產賬面價值)
資本公積——股本溢價 300
貸:各項負債800(實際上應該貸記乙公司賬面上的各項負債賬面價值)
銀行存款 2500
財稅差異:根據國稅發[2000]119號規定,以上合並不屬於免稅合並,被合並各項資產和負債應按公允價值作為計稅基礎,則資產的賬面價值3000萬元,小於計稅基礎4000萬元,產生可抵扣的暫時性差異1000萬元,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250萬元。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250
貸:資本公積 250
Ⅷ 企業合並和控股合並的區別
企業合並亦稱公司合並。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企業通過訂立合並協議,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將資產合為一體,組成一個新企業的行為過程。
控股合並,是指一家企業購入或取得了另一家企業有投票表決權的股份,並已達到可以控制被合並企業財務和經營政策的持股比例。通過合並,原有各家公司依然保留法人資格。
1、合並方式不同:企業合並,是指兩家或兩家以上的企業合並成一家企業。控股合並,是指一家企業購入或取得了另一家企業有投票表決權的股份,並已達到可以控制被合並企業財務和經營政策的持股比例。
2、是否保有法人資格不同:通過控股合並,原有各家公司依然保留法人資格。但通過吸收合並,只保留一個法人資格。
3、合並的主要形式不同。
【法律依據】
《股份有限公司國有股權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一條,國有企業進行股份制改組;
要按《在股份制試點工作中貫徹國家產業政策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保證國家股或國有法人股(該國有法人單位應為國有獨資企業或國有獨資公司)的控股地位。
國有股權控股分為絕對控股和相對控股。絕對控股是指國有股權持股比例佔50%以上(不含50%);相對控股是指國有股權持股比例高於30%低於50%,但因股權分散,國家對股份公司具有控制性影響。
計算持股比例一般應以同一持股單位的股份為准,不得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有股權持股單位的股份加和計總。
Ⅸ 什麼是吸收合並什麼是控股合並
這要看雙方是否還都有獨立法人資格。
控股合並,合並方與被合並方通常成為母子公司關系,相互是獨立的法人主體,即兩個公司。
吸收合並,合並方將被合並方的全部資產、負債並入合並方賬簿和報表進行核算。合並後只存在一個獨立法人資格的主體,即一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