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談談中國的海防歷史和現在的海防現狀
從秦朝開始吧:
秦朝,徐福出海求仙丹,據說日本人就是那個時候帶出去的童男童女的後代。
漢朝,基本上沒有還沒有海上的新聞,畢竟人類文明才起步。
三國時期,吳國擁有強大的海上力量和龐大的海上貿易,因此當時屬於富有的勢力。
隋唐,倭患初現,當時的政權也開始打擊倭患,但大多還是在陸地上打。
宋,南宋的海外貿易達到頂峰,但同時,也出現了大名鼎鼎的抗倭英雄。
元,主要是地面擴張,元跨革閬,少數民族的航海技術很差。
明清,開始閉關鎖國。
目前,中國擁有了自己的海軍一體化系統,從航母到潛艇再到補給艦都應有盡有,但都可以說和世界上的先進水平還有一定差距。
比如說,航母還是常規動力,艦載機不多。
052系列的整合能力和美國的伯克級別還有很大差距,不論是導彈數量還是通用性。
未來,據說中國將在2020年前擁有4支航母艦隊。
雖然我們目前在蒸蒸日上,但是,我想銀河號的恥辱我們是不能忘記的。而且,也不能因為自己的發展而膨脹,因為,差距,是客觀存在的,只有正視他,我們才有機會正正讓我們的子孫在藍色海洋中如暴風般肆掠。
2. 論述題,簡述我國海防的歷史說說從中可以得到哪些啟迪
摘要 您好,我是小向老師,教育學專家、教育問答專家,1v1咨詢服務1000+人次,已經看見您的問題,馬上為您解答《簡述我國海防的歷史說說從中可以得到哪些啟》,請給我三分鍾時間作答,謝謝您的耐心等待。
3. 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為加強中國海防採取的具體措施有
洋務派創辦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為了「自強、禦侮」,洋務派在興辦軍用工業的同時,開始籌建近代化的海軍和海防,這是中國近代海防事業的巨大進步,結束了中國以往有海無防的時代。 洋務派在人才培養和教育事業上也做出了巨大努力,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學習,創辦中國近代教育,如京師同文館等。據統計,到1896年為止,各地洋務派開辦的洋務學堂有34所。這些學堂大多是專門性的實用技術學堂,規模大小不等,程度高低不同。 洋務運動還促進了中國外交近代化的發展,總理衙門的設置是早期中國近代化邁出外交的第一步.在外國列強的要求下,1861年初,咸豐帝批准了奕欣等洋務派人士的奏請,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務事宜。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 來源:數碼設計
4. 近幾年來中國海防取的的成就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立足有效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邊境和平安寧,按照平等協商、互諒互讓原則,上世紀60年代,先後與緬甸、尼泊爾、朝鮮、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6個國家簽訂邊界條約或協定,這是我國解決邊界問題的第一個高峰;90年代,又與俄羅斯、寮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越南6個國家簽訂邊界條約或協定,解決了邊界領土爭議問題,這是我國解決邊界問題的第二個高峰;2004年,我國與俄羅斯就解決黑瞎子島等問題達成協議, 2008年年底,正式劃定該島邊界,標志著中俄兩國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全面解決。
目前,我陸地邊界14個鄰國中,除印度、不丹外,與其他12個國家全部劃定了邊界,為邊界地區長治久安奠定了法律基礎。在海上,中越兩國政府簽訂了《中越北部灣劃界協定》。
與此同時,我國邊海防交通條件大幅改觀。據悉,從1994年起,國家啟動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邊防基礎設施建設,2004年,同步展開海防基礎設施建設。截至目前,已累計投資47億元,除修建了2.5萬余公里邊海防巡邏路外,還修建了7000餘公里的邊境鐵絲網、3000餘座邊境管理輔助標志,以及部分邊海防橋梁、碼頭、瞭望塔、執勤房、直升機停機坪等設施。這些邊海防基礎設施的建成,使我國邊海防基礎設施落後的狀況有了很大改觀,實現了從零散、單一、不配套,到成規模、多樣化、成體系的歷史性跨越,發揮了顯著的軍事、政治、經濟和社會效益。
有關資料表明,我國的邊海防通信條件也在不斷改善。目前,我沿邊沿海地區共修建光纜近3萬余公里,全軍所有邊防連以上單位和多數固定哨所,所有海防團以上單位和大部分的海防營連均已聯通光纜;邊海防團以上單位和大部分邊海防連隊,開通了電話交換網、軍事綜合信息網和電視電話會議系統等3個業務網系。邊海防哨卡「通信基本靠吼」的問題已得到有效解決。
迄今為止,國家和軍隊在沿邊沿海地區共修建100餘個邊海防監控中心、700餘個視頻監控站和部分岸對海雷達情報處理系統,多數口岸地段具備了視頻監控能力。邊海防監控系統已覆蓋邊境沿海重點區域,邊海防情況掌握、指揮控制、信息傳輸、快速反應和執勤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邊海防信息化建設得以穩步推進。
5. 中國海防建設始於哪個朝代
中國古代海防建設是從明代開始的。
明代以前,如春秋戰國時期,三國時期,一些依江傍海的諸侯國,雖建有水師,並進行水戰和海上攻防作戰,但還沒有明確的海防設施和固定的編制。
明朝初年,日本海盜形成了龐大的隊伍,歷史上稱為「倭寇」。他們在中國東南沿海進行武裝掠奪和騷擾,給沿海地區帶來了深重。為了抵禦倭寇,朱元璋開始加強海防建設,在沿海設置衛、所體制(規定「度地要害,系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建立水軍。直到明朝中期以後,戚繼光建戚家軍,在沿海地區構築水域,編練軍隊,才徹底平定了倭寇,海防得到了鞏固。
清朝前期,在明代衛、所體制的基礎上,逐步將沿海建成炮台要塞式的海岸防禦體系。如,海岸要塞:長山列島、舟山群島等;海口要塞:虎門、溫州、吳淞口、大沽口等;海岸要塞:福州、廈門、煙台、威海、旅順、大連等;江防要塞:江陰、江寧(南京)等。並編有江河水師和外海水師。在天津還建有滿蒙八旗水師營(相當於海軍基地)。
6.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海防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
摘要 您好!根據您的提問,中國古代海防建設是從明代開始的。
7. 中國海防建設的含義及特徵
加強海軍建設,加強軍隊的現代化建設,仍然是防禦型戰略,與周邊國家和平相處。堅持海防與陸防並重。我國漫長的海岸線、眾多的島嶼和廣闊的管轄海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生存和發展空間。近年來,通過加大海防基礎設施建設和武器裝備的高技術含量、加快推進海防建設有關立法等工作,我國邊海防建設逐步向海防傾斜,南沙、西沙等重點海上島礁建設顯著加強,海上巡邏密度和管控力度明顯加大,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海洋權益,開啟了海防建設的歷史新篇章
中文名
海防建設
原 因
我國邊海防點多線長、交通閉塞
重 點
南沙、西沙等重點海上島礁建設
目 的
維護國家的海洋權益
請採納
8. 中國海防的主體是
中國海防的主體是保衛國家,保衛人民,為祖國的,領土完整而做出自己的貢獻
9. 我國的海防建設起始於哪個朝代
先秦海防說
明史專家范中義認為:「我國在沿海設防可追溯到很早。」國家海洋局的楊金森在《中國海防史》「概述·海防前史」部分論及海防起源時,認為「齊國無疑是有了海上的設防。從「進攻就是最好的防禦」而言,吳國也有了海上的防禦。」另外,現代學者黃鳴奮著《廈門海防文化》和駐閩海軍軍事編纂室編《福建海防史》等著作都是從先秦海防開始寫起的。《中國海防史》中說:「這些事務雖然不是典型意義的海防,但與明代以後的海防事務有聯系。把這些歷史事務作為前史研究,應該是一種有價值的探索。
明代海防說
清代學者蔡方炳在其《海防篇》中說:「海之有防,歷代不見於典冊,有之自明代始,而海之嚴於防自明之嘉靖始。」《廣東通志》就有「古有邊防而無海防,海之有防自明始」的記載。清代學者在考據方面的學術研究影響到以後的認識。根據這些文獻記載,人們得出明朝中國有海防,並且被學術界大多數人所接受。但是,「海之有防」並不是海防的起源,「歷代不見於典冊」,只是從海防一詞來說的,不能因此而否定海防物質的存在。明朝開始有海防。這種觀點代表了學術界的普遍看法,不僅因為明代出現「海防」一詞,而且明代抵禦外敵從海上入侵,形成了相對完整的防禦體系。盧建一認為:「從嚴格意義上說,海防思想與海防體系的建立都應從明代開始。」范中義認為:「明以前,除元朝有抵禦外敵從海上入侵的戰爭外,其餘多是對付本國的敵對勢力或其他民族,而且僅限於個別地域,沒有完整的防禦體系。因此,這些不過是海防的萌芽,真正形成防禦體系則在明代。」另外,由於明代為我們研究古代海防提供了較為豐富的海防資料,因此中國海防研究的大多數成果多集中於明代,在海防制度、海防基礎建設、海防思想等方面都有相對傑出的成果出現。
總而言之,人們分歧的產生在於學者分析問題角度的不同,有的從防禦對象為外國入侵者的角度出發,有的把防禦對象擴大到包括國內的各種海上敵對勢力。中國海防發展具有自身的特點,研究中國海防不應以海防概念的出現為標志,也不能以今天的海防概念套用古代海防。海防力量的出現、海防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海防思想的萌芽都應該是我們考察中國海防起點的重要因素。
本文圖文來源於「中國數字海洋公眾版」,版權屬原作者所有,所有內容都經過嚴格的審核,若發現有侵犯您版權的內容,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我們將馬上刪除!
10. 近代中國海防的重要性
中國作為海陸兼備的大國,在農耕文明時期曾利用海洋與世界多國進行貿易和文化的交流,歷經唐宋至元明時,海洋活動日趨頻繁,明朝時,東瀛日本的倭寇侵犯我國東南沿海,從此針對外夷的海防出現,此後隨著倭寇平息和海禁的實行,東南沿海的防務也完全廢弛。但因漫長的陸上疆域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王朝的防務中心依然為西北邊疆,把相當的人力與財力用於維持北方的穩定,如修建加固長城、積極戍邊的陸防舉措一直是統治者所推崇的,即「重陸輕海」的防務觀幾乎占據了整個清晚期的歷史。近代侵略戰爭以後,對外的防務觀念以陸防為主,真正的海防則在清末海權思想傳入之後。
一、戰爭對比下的沿海防務重要性凸顯
西方國家通過政治經濟與軍事變革,將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與殖民擴張聯系在一起,打破世界的孤立與封閉,海洋成為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和擴張世界權力的焦點。這樣一個海戰頻繁、海洋爭奪劇烈的時代,而臨海大國仍推行「禁海」和「遷界」政策,規定」嚴禁商民船隻私自出海,有將一切糧食貨物等項與逆賊貿易者,或地方官查出,或被人告發,即將貿易之人,不論官民俱行奏聞正法,貨物入官,本犯家產盡給告發之人。其該管地方文武各官不行盤詰擒緝,皆革職,從重治罪。地方保甲通同容隱不行舉首,皆論死。」將海洋活動簡單牽連到「交通外國」而危及統治,從而從海洋退縮。由此傳統而形成的海防觀念如1717年清康熙所執行的「以禁為防」、「重防其出」,並對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各朝均有較大影響,可見其防範的對象並非外部的海上強敵,戰爭形態已轉變,落後的海防觀念導致包括鴉片戰爭之內的多次禦侮戰爭的失敗。
首先,基於明制的海洋觀念和政策體現在「海禁」與重陸輕海的防務策略上。統治者長期奉行重視西北防務而輕視東南海防的觀念,其認為西北防務重要在於:「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西北臂指相連,形式完整,自無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則蒙古不安,匪特陝甘西各邊時虞侵軼,防不勝防,即直北關山亦將無晏眠之日。」而對於東南海疆採取保守防禦,甚至對於台灣島曾提出棄台的主張,康熙曾言「台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對於國家防務的概念仍然停留在固於中土,維持滿清的思維。
其次,海洋戰爭的軍種——水師的建立與衰弱。清前期曾因南明水軍而重視水軍建設,在順治年間建立水軍,後因對付鄭成功才由河防擴至海防,伴隨鄭氏家族海上勢力的剿滅與台灣問題的解決,水師的衰弱之勢更甚。清王朝從18世紀中葉後開始衰弱,政治腐敗加劇,軍事實力下降。嘉慶時沿海艦船總數為890艘,比明朝萬曆年間江浙一地的戰船少227艘,嘉慶時江浙一地戰船為316艘,為萬曆時江浙戰船的28.2%,與此同時西方各國海軍逐漸完備,並對中國海疆構成嚴重威脅。以基礎工業冶鐵為例,鴉片戰爭前最好的煉鐵爐為明末遺留的日產3600的鐵爐,全年產量僅2萬噸左右,不及英國的1/70、法國的1/17,1781年庫銀存量為7000多萬兩,1814年為1240萬兩,1840年為1035萬兩,1842年縮減至679萬兩,經濟實力無法支持海軍發展。在編制上鴉片戰爭前水師隸屬於八旗和綠營,分省管轄無統一指揮,駐防分散兵力難以集中。水師戰船種類繁雜但型號較小,配備火炮數量少且射程短裝彈復雜不易操作。在兩次鴉片戰爭中中國均以慘敗告終,對比中英海軍實力,「中國的失敗,不僅暴露出中國封建制度的衰朽,而且敲響了中國舊式水師的喪鍾。」鴉片戰爭為中國第一次遭受的資本主義國家海上侵略在缺乏發展海權的內在經濟動力和技術支撐的基礎下,形成「重陸輕海」的守土防禦的內向防務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