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年代中有「隋唐五代傳」之說!「五代」指什麼
歷史年代表中的五代一般指五代十國,五代是五代十國的簡稱。五代十國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891年~979年)的合稱,也指唐朝滅亡到宋朝建立之間的歷史時期。
五代概況: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公元960年,趙匡胤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五代存在了53年,共更換了八姓十四君。
一、後梁
唐末農民起義軍叛徒、唐宣武節度使朱全忠(原名朱溫),消滅了許多割據勢力,初步統一了黃河流域以後,於907年廢唐哀帝自立,國號梁,定都開封,史稱"後梁"。後梁建立後,梁太祖朱全忠與河東軍閥、沙陀貴族李克用繼續爭奪霸權,交戰不已,各地藩鎮的驕橫局面也沒有多大改變。912年,朱全忠被其子殺死後,政局更為混亂,結果為後唐所滅。後梁統治共17年。
二、後唐
923年,沙陀族人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庄宗)滅梁,改國號為唐,建都洛陽,史稱「後唐」,926年發生魏州(河北大名東南)兵變,庄宗斃於流矢,李克用養子李嗣源入洛陽稱帝(明宗)。唐明宗改革了庄宗時的一些弊政,在位七年,戰事減少,農業屢有豐收,人民獲得了短期的喘息。明宗死後,由於最高統治集團內部互相攻殺,不久被後晉所滅。後唐統治14年。
三、後晉
936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借契丹兵推翻了後唐,建立了政權,國號晉,遷都開封,史稱"後晉"。在五代中,以後晉之國力最弱,為報答契丹借兵滅唐,石敬瑭竟事契丹國主以父禮,自稱「兒皇帝」,並割燕雲十六州以酬。傳至出帝時,因不願再對契丹稱臣,結果被契丹出兵所滅。947年初,遼兵攻入開封,後晉亡。後晉凡十二年。
四、後漢
當遼兵攻入開封後,後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沙陀人)在晉陽(太原)稱帝(高祖),仍用後晉天福年號,爭取後晉舊臣歸附。當遼兵北退後,他很快進入洛陽和開封,並在開封建都,國號漢,史稱"後漢"。後漢高祖做了11個月皇帝就死了,其侄劉承佑(隱帝)繼位後,忌殺大臣,天雄節度使郭威被迫起兵反漢,隱帝被殺。後漢僅統治四年就滅亡了。
五、後周
郭威於951年建國,仍都於開封,史稱「後周」。他在位三年而死,養子柴榮繼位,是為世宗,其國勢在五代中最強。世宗注重發展生產,又整頓軍隊、南征北伐,希圖統一全國,惜未能完成而病逝於軍中。其子恭帝即位,年方七歲,由太後臨朝。這種孤兒寡婦的局面自不能維持多久,後朝廷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滅亡後周而建立宋朝,五代至此終結。
十國概況:十國(891年——979年 )是在唐朝之後,與五代幾乎同時存在的十個相對較小的割據政權的統稱。其中南方有九個,即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國、南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方有一個:北漢。
一、前蜀
前蜀是唐「蜀王」西川節度使王建在成都建立的。907年,朱溫建梁後,王建不服後梁統治,建國號「大蜀」,史稱「前蜀」,定都成都。王建在位12年,他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擴張疆土,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前蜀擁有沃地千里、豐饒五穀的成都平原,又因長年沒有戰爭,因此前蜀的經濟、文化、軍事得以迅速發展,成為強國。但918年王建死後,繼承人王衍奢侈無度,殘暴昏庸。公元925年,後唐伐蜀,蜀軍戰敗,成都淪陷,前蜀滅亡。 共歷二主,存在時間為二十三年。
二、後蜀
公元925年,後唐滅前蜀,孟知祥因功被任命為節度使。公元934年,孟知祥趁後唐發生內亂時自立,國號蜀,史稱「後蜀」,定都成都。孟知祥只當了7個月皇帝就去世,由其子孟昶繼位。孟昶繼位之初勵精圖治,擴展疆土,後蜀一度國勢強盛,並得享三十年的和平。但也由於蜀境承平日久,孟昶在位後期開始貪圖逸樂、不思國政,朝政變得十分腐敗。公元965年,宋軍攻蜀,蜀軍主力在劍門關大敗,宋軍趁勢進攻成都,孟昶出降,後蜀滅亡。共歷二主,存在時間為三十三年。
三、南吳
南吳的創始者楊行密在892年被唐封為淮南節度使,902年被封為吳王。公元905年,楊行密逝世,其子楊渥繼位,但他喜好遊玩作樂,又排擠功臣宿將。張灝、徐溫因故發動兵變,楊渥被架空權力,並在908年被殺,由其弟楊隆演繼位。公元919年,楊隆演正式即吳國國王位,改元武義。由於徐溫繼續獨掌大權,楊隆演仍然無法控制局面,在920年鬱郁而終,由其弟楊溥繼位。楊溥在927年正式稱帝,大權依然在徐氏手中。937年,楊溥讓位於徐溫養子徐知誥,南吳滅亡。共歷四主,存在時間為三十六年。
四、南唐
南唐的奠基人是南吳大將徐溫。楊渥繼承楊行密之後,任用自己的親信,排擠舊將。907年,徐溫和張顥藉此發動兵變,剝奪了楊渥的權力,並在908年將其處死。楊渥死後,張顥企圖自立,而徐溫想繼續立楊氏為後。最終,徐溫推楊隆演繼位,張顥感到不滿,兩人遂發生沖突。沖突的結果是徐溫殺掉張顥,獨攬大權,吳主只是傀儡而已。
徐溫一開始讓其子徐知訓掌握大權,但徐知訓經常凌辱楊氏和部將,918年最終被部下朱瑾所殺。徐溫的養子徐知誥平定叛亂,遂開始執政。927年,徐溫去世,徐知誥自此成為南吳的實際統治者。徐知誥生活儉朴,尊重楊氏和手下部將,逐漸得到民心。937年,徐知誥見時機成熟,便篡吳稱帝,國號為齊,史稱徐齊。939年,徐知誥宣稱自己是唐王室的後裔,恢復原來的李姓,改名為李昪,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李昪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跟鄰國和好,南唐國力強盛。
943年,李昪去世,由其子李璟繼承皇位。李璟積極用兵,在945年攻滅閩,又抓住南楚內亂的機會於951年將其滅亡。不久,南楚舊將劉言起兵反抗,使得南唐又失去了對湖南一帶的控制,連年用兵使南唐國力受到很大消耗。李璟一直採取聯合契丹來壓制後周的政策,最終導致雙方兵戎相見。957年,後周世宗南征南唐,李璟大敗,割讓長江以北十四州給後周,並且去掉自己的帝號,只稱江南國主。961年,李璟去世,太子李煜即位。李煜雖然是一個出色詞人,但卻不是一個出色的君主。973年,宋主趙匡胤召李煜入朝,李煜拒絕,趙匡胤遂進攻南唐。975年,宋軍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滅亡。共歷三主,存在時間為三十九年。
五、吳越
吳越的建立者為唐鎮海、鎮東節度使錢鏐,首都杭州,盛時疆域為約為今浙江全省、江蘇南部、福建東北部。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後梁封錢鏐為吳越王,故該年為吳越建國之年。後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錢鏐卒,子錢元瓘繼位。後晉天福五年(公元941年),錢元瓘去世,其子錢弘佐繼位。遼國會同十年(公元947年),錢弘佐去世,其子年紀尚幼,故由其弟錢弘倧繼位。但錢弘倧欲限制將領權力,結果內牙統軍使胡進思在當年十二月發動政變,改立錢弘倧的弟弟錢弘俶繼位。公元978年,錢弘俶向北宋獻出土地投降,吳越滅亡。共歷五主,存在時間為七十二年。
六、閩國
閩國的建立者王審知與其兄王潮在唐昭宗年間逐漸控制福州一帶,王潮被授為威武軍節度使。898年王潮去世,由王審知繼承。909年王審知被後梁封為閩王。王審知出身貧苦,故能節儉自處,在位時省刑惜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並稱臣於中原,使閩國迅速發展。925年王審知去世,長子王延翰繼立。王延翰個性驕傲荒淫,殘忍凶暴,結果在926年被王延翰之弟王延鈞及王審知之養子王延稟殺掉。王延鈞繼承閩王位,在933年稱帝。935年王延鈞被其子王繼鵬所弒,王繼鵬奪位。王繼鵬個性猜忌,屢殺宗室,結果在939年朱文進、連重遇的兵變中被殺,由其叔王延曦繼承。王延羲一向暴虐,朱文進、連重遇兩人認為王延羲有加害之意,遂在943年刺殺王延羲。朱文進自稱閩王,但不久就被王審知的另一個兒子王延政擊敗。945年,南唐抓住閩國內亂機會進攻,南唐軍攻陷福州,王延政投降,閩國亡。共歷六主,存在時間為三十七年。
七、南楚
湖南歷史上唯一以湖南為中心建立的王朝,史稱馬殷割據湖南,又稱馬楚。南楚的創立者馬殷在896年被唐封為武安軍節度使。907年後梁建立,馬殷主動向中央稱臣,被封為楚王。馬殷採取「上奉天子、下撫士民、內靖亂軍、外御強藩」的政策,使楚國國勢強盛。927年,後唐正式封馬殷為楚國王,馬殷改潭州為長沙府,作為國都,並在長沙城內修宮殿,置百官,建立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獨立王國。930年馬殷去世,由其子馬希聲繼位。932年馬希聲去世,其弟馬希范繼承。947年馬希范去世,將領排除馬希范諸弟中年齡最長的馬希萼,而擁護馬希廣繼立。此舉導致馬希萼的不滿,楚國內亂爆發。950年馬希萼攻打長沙,馬希廣戰敗,馬希萼自立為楚王。但馬希萼自得位後志得意滿,縱酒荒淫。部下王逵、周行逢反抗,占據朗州,擁護馬殷長子馬希振之子馬光惠當節度使。數月後,徐威等將領兵變,擁護馬希崇為武安留後,南楚大亂。南唐抓住南楚內亂的機會,於951年進攻楚國,攻佔長沙,南楚滅亡。共歷六主,存在時間為四十五年。但南唐滅楚不久,楚將劉言又起兵擊敗了南唐軍,繼續據有湖南。以後劉言被其部下王進逵殺死,爾後將潘叔嗣殺王進逵;周行逢殺潘叔嗣,湖南全境遂為周行逢所控制。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權先後統治湖南。963年為北宋所滅,至此湖南完全並入北宋的版圖。
八、南漢
南漢的奠基者是清海節度使劉隱,唐亡後臣服後梁。劉隱率兵平定了嶺南,又從南楚手中奪取了容、邕兩管。他重用嶺南士人,為日後建國打下了基礎。911年劉隱去世,由其弟劉岩繼位。劉岩在削平嶺南其他地方割據勢力後,於917年稱帝,建國號漢,史稱南漢。劉岩與鄰國和好,又興辦學校,提倡教育,在國內推廣科舉制度,使南漢國力蒸蒸日上。
942年,劉岩去世,其子劉玢繼位。但劉玢貪圖享樂,不思治國。結果境內發生反抗起義,南漢國力開始走下坡路。943年,劉晟殺兄自立,雖然他從南楚手中奪取了不少地盤,但他卻是一個殘暴的君主,大肆屠殺皇族和部下,使南漢每況愈下。958年,劉晟病逝,由其子劉鋹繼位。劉鋹亦是昏暴之主,南漢在他手中徹底腐壞墮落。結果在971年宋軍進攻時,南漢無力抵抗,劉鋹投降,南漢滅亡。共歷四主,存在時間為五十五年。
九、荊南(南平)
荊南的建立者高季興為朱溫部下,907年朱溫稱帝後被封為荊南節度使,其首府為江陵。後梁滅亡後,高季興繼續向後唐稱臣,在924年被李存勖封為南平王。後唐滅前蜀時,高季興曾表示要幫助後唐進攻,但實際並未兌現承諾。後唐明宗繼位後,高季興卻向後唐索要前蜀土地。明宗李嗣源大怒,發兵征討荊南。所幸因為江南雨季到來,唐軍糧草不濟,高季興才擺脫被滅亡的命運。929年高季興逝世,其子高從誨上台後,重新修復與後唐的關系,於934年被封為南平王。
荊南地小國弱,因貪圖賞賜,幾乎向所有附近稱帝的政權稱臣,而且還搶奪其他政權的貢品。各國稱高季興和高從誨為「高賴子」。948年高從誨逝世,其子高保融繼位,繼續侍奉中央政府。960年高保融去世,其子高繼沖年幼,故以高保融之弟高保勖繼承。962年高保勖去世,由高繼沖繼承。963年宋軍南征時路過江陵,高繼沖見宋軍兵威深感恐懼,遂投降於宋,荊南滅亡。共歷五主,存在時間為四十年。
十、北漢
北漢的開國君主劉崇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任河東節度使、太原尹。951年,郭威滅漢建周。劉崇占據河東十餘州在太原稱帝,國號漢,史稱北漢。
北漢是十國中最弱的國家之一,所以劉崇結遼為援,奉遼帝為叔皇帝。公元954年,劉崇試圖趁周世宗剛繼位的機會進攻後周,結果被後周打得慘敗,國力大衰。劉崇於同年逝世,其子劉承鈞繼位,繼續侍奉遼國的政策,稱遼主為父皇帝。公元968年,劉承鈞病逝,養子劉繼恩繼位,不久被供奉官侯霸榮刺殺。劉繼恩之兄劉繼元繼位,殘忍嗜殺,亦動輒將忤逆他的臣屬滅族,北漢江河日下。969年宋太祖趙匡胤親征北漢,宋軍久攻不下退兵。但宋軍在979年卷土重來,宋太宗趙光義親征,宋軍勢不可擋,劉繼元向遼軍求救,遼國援軍亦被擊退,劉繼元被迫投降,北漢亡。共歷四主,存在時間為二十九年。
B. 我國歷史「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是什麼意思宋、元、明、清、等朝代,哪個朝代過得好一些呢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是一首朝代歌中的兩句,指西晉以後的歷史,西晉以後中國出現南北朝,就是基本上以長江為界在中國的南部,北部各有獨立的政權,直到隋文帝又統一了全國,建立了大隋王朝,之後就是唐朝,唐朝以後是五代十國,原文是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王朝至此完
宋、元、明、清、幾個朝代相對來說宋朝因為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原因王朝內部較太平,但後期就不行了,元朝政治不穩定,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不穩定的朝代,其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是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最多的朝代。清朝的康乾盛世長達130餘年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盛世之一,因此南宋初年和康乾盛世時期過得更好一些
C.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這是一首朝代歌反應我國古代朝代更替的順序,具體來說夏商西周相延續,然後東周分兩段即是春秋和戰國,再然後秦朝實現大一統,統一局面延續到西漢和東漢,之後三國並立即魏蜀吳,最後西晉短暫統一,然後進入北方五胡十六國,南方為東晉,再然後南北方重組,南方宋齊梁陳,北方北魏統一之後分裂為東魏西魏,最後北周再次統一北方,這就是南北朝,不久北周被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北宋,然後為金人所滅,康王趙構逃往南方建立南宋,宋夏金遼混戰,最後元再次大一統,最後明清,清朝滅亡後,中國封建王朝至此結束。
D. 記得歷史朝代歌里有一句:隋唐五代傳,是什麼意思
唐代之後是五代十國,所謂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十國是指這期間在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
公元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基本統一了中原和荊南等小國,五代十國這一歷史時期結束。
E. 隋唐五代傳什麼意思
隋唐五代傳的五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唐代之後是五代十國,所謂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
F.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歌」中「二晉前後沿、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的分開解釋。
「二晉前後沿、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基本上指的是265年司馬篡魏——960年趙宋建立這一段歷史。此段歷史大致分為兩大段,即大分裂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大一統的隋唐時期,至於五代只是趙宋來臨前得過渡時期。
具體:
1、二晉前後沿1、二晉分別指:西晉和東晉;前後沿指東晉繼承了西晉
具體過程:晉武帝司馬炎於265年取代曹魏政權而建立,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317年,為漢國所滅。同年,琅邪王司馬睿於建康建立東晉。
2、南北朝並立:南北朝是兩晉以後中國歷史上一個分裂時期,從公元420年開始,到589年結束,共169年。
南朝開始於420年(劉裕代晉)——589年(楊廣滅陳)包括有劉宋、南齊、蕭梁和陳四個政權。
北朝開始於439年(北魏統一北方)——581年(楊堅篡周)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這北方五朝。
南北方大致對峙,故稱南北朝並立。
南朝:420年開始劉裕代晉,在南方先後有劉宋、南齊、蕭梁和陳四個政權的更迭,但這中間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餘的時間,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終建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統稱南朝。
北朝:在十六國後期(大致於東晉末年),拓跋鮮卑打敗後燕入主中原,建立北魏政權(386-534年)之後,又消滅各割據政權,統一北方,而北魏統一北方的439年視為北朝的起始之年。
北魏末年,權臣高歡、宇文泰將北魏轄區切割成東、西兩塊。
東魏(534-550年)以鄴城為都;西魏(535-556年)都長安。東、西魏先後被北齊(550-577年)和北周(557-581年)取代。577年,周滅齊,北方重新統一。
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了帝位,改國號為隋,北朝結束。
3、隋唐五代傳指,隋統一全國後,曇花一現被李唐取代,而李唐末年,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
一般是介於唐末宋初的這一段歷史時期,稱為五代十國(907~960年)。
907年,朱溫建立後梁,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960年,趙匡胤取代後周建立北宋;
979年滅北漢,自此基本結束了自晚唐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
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權;
十國是指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幾個割據政權,十國乃稱其「大」者,實際上還有不少割據政權。
關於五代十國的理解,狹義上為五代十國本身,廣義上一般以此代指這一歷史時期。
關於中國歷史朝代順序歌:
此歌編寫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記憶中國古代歷史,而且也基本上囊括了中國的古代歷史。
雖然上細節上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這首歌總體上還是相當不錯的。
夏商與西周
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
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楚吳
二晉前後沿
南北朝並立
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
皇朝至此完
G.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
這是朝代歌。所謂「夏商和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的意思是:夏,商,西周,東周分春秋和戰國。
「一統秦兩漢」指秦,西漢,東漢三朝。「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指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三國。兩晉指東晉和西晉。「南北朝並列,隋唐五代傳,」指南朝,宋齊梁陳四國。北朝指北魏等國。「隋唐五代傳,」指隋,唐和五代。「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指宋,元,明,清四朝後就沒有王朝了。
因為社會制度的不同,所以後面才說到,王朝至此完,比如從夏朝開始到周朝結束,這是奴隸社會,從秦朝到清朝是封建社會,現在社會是社會主義「人民」當家做主的制度!
H. 我國歷史: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沿,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這些句子怎樣解釋
三分魏蜀吳:指的是三國鼎立時期,群雄割據,魏蜀吳三國互相征伐互相牽制,極大的阻礙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三國時期,中華人口銳減,十室九空。二晉前後延:指的是西晉和東晉。前後延的意思是,西晉滅亡後東晉延續了司馬氏的統治地位,因此說二晉前後延.關鍵是皇脈未改。南北朝並立:南北朝時期是兩晉以後中國歷史上一個分裂時期,歷史上把劉宋、南齊、蕭梁和陳四個南方政權稱為南朝,把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這北方五朝稱之為北朝。南北政權對立的時期,歷史上叫做南北朝。隋唐五代傳:隋唐五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唐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封建帝國,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展,達到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階段。隋代是唐代崛起的前夜,五代十國則是這一時期的衰落期。五代是中原上的五個王朝,先後與之並存的十國(除北漢外)都在秦嶺—淮河以南。其它並存的還有遼和西夏,但因為中國史書一般以漢族為中心,對其他民族政權常忽略。
五代十國是個大混亂大破壞時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戰爭征賦不斷,名都長安和洛陽都曾被毀,所以前人把五代稱為「五季」,也就是末代,最差的。所以歐陽修在他寫的《新五代史》里常用「嗚呼」開頭,這並不是他裝腔作勢,不說其他,單後來的殘酷刑罰「凌遲」(即千刀萬剮)就是在五代亂世出現的。
但這時期又是走向統一安定的時期,在此期間,為後來的北宋建立統一的國家奠定了基礎,其他方面,如火葯、印刷術的發展,詞的出現,也是有所成就的。
I. 記得歷史朝代歌里有一句:隋唐五代傳,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隋朝、唐朝和五代十國,不是說隋朝傳了五代。
唐代之後是五代十國,所謂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
十國是指這期間在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
(9)隋唐五代傳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1、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可記作:梁唐晉漢周,前邊都有後。
2、十國——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荊南(又稱南平)、前蜀、後蜀、北漢,可記作:前後蜀,南北漢,南唐、南平曾為伴。吳越、吳、閩、楚十國, 割據混戰中原亂。
3、用口訣法記憶南北朝國名
南朝:宋齊梁陳相交替。
北朝:北魏分東西(東魏、西魏),北周滅北齊。
4、補充五胡十六國口訣:前後南三燕,西秦南涼鮮卑建;前西二涼和北燕,政權仍為漢族建;前趙北涼夏匈奴;前秦後涼漢(成漢)氐建;羯後趙,羌後秦,十六小國長混戰。
J. 歷史上的「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是什麼意思呢
這個時期是指在晉朝後期的歷史時期.
南北朝並立,指的就是當時晉朝已經衰敗,北方地區很大的區域出現了以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比如魏(歷史上稱之為北魏).南方先後出現的是宋齊梁陳四個短命王朝.這就是所謂的南北朝並立,這個局面由楊堅所建立的大隋朝打破.
隋朝後面就是唐朝。在10世紀末,由於藩鎮勢力的影響,在中原地區,短短50年左右先後出現了梁唐晉漢周5個皇朝,歷史上稱之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隨著趙匡胤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才讓這個混亂的局面結束,建立了大宋(史稱北宋),即隋唐五代傳。
拓展資料(歷史發展):
中國是人類重要的發源地之一,經過漫長的進化,產生了不同時期的原始人、氏族部落,如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及半坡人等等,同時經歷了原始人群、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幾個階段。
中國又是一個有著輝煌文明的古老國度。從步入文明的門檻之日起,中國先後經歷了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遼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歷史時期。 歷代統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績在歷史舞台上演出了內容不同的劇目,或名垂青史,或遺臭萬年。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經歷了奴隸社會發展的全部過程。從戰國開始,封建社會孕育形成,秦朝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帝國。此後,兩漢王朝是封建社會迅速成長的階段,唐、宋時期經歷了封建社會最輝煌的時代,至明、清兩代,封建社會盛極而衰,並最終開始步入了多災多難的近代社會。
在數千年的古代歷史上,中華民族以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和勇於探索的聰明才智,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創造了同期世界歷史上極其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萬里長城、大運河、明清故宮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種出土文物,無不反映出大膽、高超的生產技術;同時在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領域產生了無數傑出的人物,創造出無比博大、深厚的業績;而包括指南針、造紙術、火葯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2]在內的無數科技成就,更使全人類受益匪淺。
歷史王朝簡記: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王朝就此完。(來源:網路——中國古代史網頁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