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奔馬圖賞析
擴展閱讀
新交所股票代碼 2025-05-21 01:23:12
興容環境股票價格行情 2025-05-21 01:15:21

奔馬圖賞析

發布時間: 2022-12-22 19:32:35

Ⅰ 誰給我 奔馬圖的賞析啊 謝謝啊

一九三九年,徐悲鴻先生應邀至印度國際大學講學並舉行畫展。當時他還應印度大詩人太戈爾邀請,游歷了西馬拉雅山之大吉嶺。在那裡看到了許多罕見的高頭、長腿、寬胸、皮毛閃光的駿馬,他還經常騎著這樣的駿馬遠游,更逐漸了解了馬的驃悍、勇猛、馴良、耐勞、忠實的性格,終於成了馬的知己。訪問期間,他對著駿馬大量寫生,進一步掌握了馬的最美的神氣和姿態。此後,他便更生動地畫出了馬的氣質和活力,從而塑造出千姿百態的奔馬,達到了「盡妙」的境界、為世人稱道珍愛。

徐悲鴻先生總結說:「美術之大道,在追索自然」。「吾所法者,造物而已。碧雲之松吾師也,棲霞之岩吾師也,田野牛馬,籬外雞犬、南京之驢,江北老媽子,亦皆吾所習師也」。悲鴻先生曾說過:「我很喜歡荷花,但我不敢畫荷花。要畫,就得給我二十刀宣紙,把這二十刀宣紙畫完了,才可說會畫荷花了」。「我愛畫動物,皆對實物用過極長時間的功。即以馬論,速寫稿不下千幅,並學過馬的解剖,熟悉馬的骨架、肌肉、組織。又然後詳審其動態及神情,乃能有得」。徐悲鴻一生中確實畫過數以千計的馬的速寫稿。他熟悉了馬的氣質、馬的結構、馬的日常活動,和在技巧上需要創造的獨特的表現手法,塑造了那一洗萬古凡空馬的英姿駿馬。這也就是作者追求理想,嚮往自由的象徵。

一九四二年從印度回國後,悲鴻先生在藝術界集有基礎成就的畫家,在四川磐溪建立中國美術家學院研究繪畫。他那時畫的馬,則更加註意了結構,而又採用潑墨或工兼寫意的表現手法,著重刻畫馬的神態和氣質。據說徐悲鴻自己認為,他畫馬真正的成就,還是在一九四0年訪問印度之後。一九四0他在一幅群馬圖上題款日:「昔有狂人為詩雲,一得從千慮,狂愚輒自誇,以為真不惡,古人莫之加。悲鴻時客西馬拉雅山之大吉嶺」。

他的原配蔣碧薇,是邑人蔣香谷之女,也是有名藝人,又是當時所謂的交際名花。一九三六年因雙方意見不合而離婚。一九四五年冬,徐悲鴻與廖靜文女士在重慶結婚,證婚人為沈鈞儒、郭沫若,到場觀禮者一百多人。郭沫若賀詩雲:「嘉陵江水碧如茶,松花青青勝似花,別具一番新氣象,磐溪風月畫人家」。一九四五年在重慶,徐悲鴻不畏強暴,熱心簽名支持郭沫若倡導的民主運動,呼籲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全國解放後,徐悲鴻先生以滿腔熱情迎接新中國的誕生。他是第一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華全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他帶頭替英雄模範人物畫像。一九五0他贈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的一幅奔馬圖上題詩日:「山河百戰歸民主,鏟除崎嶇大道平」。又題畫馬詩雲:「百載沉菏終自起,首之瞻處即光明」。他借馬抒情,寄託了人民的愛憎,在它們馳騁的腳印上,燙著鮮明的時代烙印。徐悲鴻畫的奔馬圖,還製成了郵票,全套十一枚,並在最佳郵票評選中,獲最佳特種郵票獎。

一九五三年九月二十六日,在第二屆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期間,徐悲鴻先生突然腦溢血,不幸過早地逝世了,享年五十八歲。但他對人民藝術事業的卓越貢獻卻永遠在史冊上熠熠閃光;他的高風亮節也給後人留下了光輝的典範。為了紀念他,我國政府在北京建立了「徐悲鴻紀念館」,周總理親自題額;爾後在他的家鄉宜興又新建了「宜興徐悲鴻紀念館」和「悲鴻故居」,長期展覽他的作品,供中外人士瞻仰、觀賞。

Ⅱ 杏花煙雨江南全詩

出自:《風入松·寄柯敬仲》為元代詞人虞集所著,通過對自己往年奎京閣當值的情景的描述,意在喚起朋友柯敬仲對當年生活的回憶。

原文:

風入松·寄柯敬仲

元代:虞集

畫堂紅袖倚清酣,華發不勝簪。幾回晚直金鑾殿,東風軟、花里停驂。書詔許傳宮燭,輕羅初試朝衫。

御溝冰泮水挼藍。飛燕語呢喃。重重簾幕寒猶在,憑誰寄、銀字泥緘。報道先生歸也,杏花春雨江南。

譯文:

在彩繪的廳堂里,姬妾清閑、暢意,獨有自己自發紛紛脫落,連管子也插不住。多次晚上在金鑾殿值宿,春風輕柔,萬花齊放,惹人停住車馬流連。在柔軟的春風里,無數次在金鑾殿前值夜,為皇帝起草好詔書後,換上輕羅朝衫,宮人執燈(將我)送回歸學士院。

皇城的御溝里的邊沿還有殘冰存在,但殘冰的邊沿卻是藍汪汪的水在晃動,燕子呢喃迎春。簾幕重重,春寒還沒消退,還有誰、敢給你寄信慰問呢?春日江南,杏花盛開,煙雨蒙蒙,如詩如畫,令人心醉而神往。

(2)奔馬圖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虞集和柯九思(字敬仲)曾共事於奎章閣(在皇宮西面)。九思以畫著名,虞集詩集中有好幾首題柯畫的詩。虞集長柯九思四十歲,也就是忘年交。虞集生長於臨川崇仁,宋代也稱為江南西路,他詩中也常以江南為念。

後因受元主厚遇,頗為權貴子孫妒忌,欲中傷而未成,南還之念更切。他曾經草詔說元順帝非文宗子,文宗逝世,大臣將立順帝,虞集心中自感不安,有些大臣不希望他留在京中,便託病回到臨川。這首詞當是這一時期所作。

上下闋都以春天為背景,畫面顏色調得勻稱、明艷,意境柔和嫵媚、動靜相宜,彷彿要讓讀者跌入甜糯的燕子呢喃聲中,迷醉在花飛爛漫的東風里。

尤其是最後一句「杏花春雨江南」,全是明艷的名詞,組合在一起,有聲有色,儼然一幅濕漉漉的江南水墨圖畫,明明軟媚入骨,卻坦易明亮,可以長長久久地令人心動。

「御溝冰泮水挼藍。飛燕語呢喃。」寫春之色,冰白水藍,顏色鮮明。「接」,「挪」的異體字, 「挪」字很傳神,將剛化的冰水的形態寫得逼真、恰切。

依舊是春天,御溝的冰漸漸化去,燕子已呢喃迎春,只可惜因為柯九思不在,令人感覺不到春天的暖意。「語呢喃』』,自是雙燕,邊飛邊噪,其聲是流動、變化的。

「重重簾幕寒猶在,憑誰寄、銀字泥緘。」這是描寫春天的氣溫,卻不僅僅去寫春寒。柯敬仲是遭受猜忌、誹謗而不得不隱居家鄉的。

故此「重重簾幕寒猶在』』便一語雙關,說明柯敬仲雖回鄉隱居,但對他的飛短流長並沒因此而消失,相反,流言蜚語仍象「重重簾幕包裹著他,讓人感到寒氣森森。

當此之時,連柯敬仲昔日的朋友怕招惹是非,竟也不敢同柯教仲來往了。「憑誰」句看似矛盾:既然已經填了這首詞寄給柯九思了,怎麼又說「憑誰寄銀字泥緘」呢?

詩人要告訴好友的真實意圖也正在這里,到了杏花春雨江南時候,我也要南歸了。這里作者對老友的關心,對世態的鄙棄,都一古腦兒地表現出來了。

「報道先生歸也,杏花春雨江南。」歌拍以景結情,極為警策。「杏花春雨江南」。寥寥六個字,勝過一篇文。

通過這六個字,彷彿看到了:春日江南,杏花盛開,煙雨蒙蒙,如詩如畫,令人心醉而神往。未加任何形容詞,以白描筆法寫成,把江南春色描繪得淋漓盡致,可謂妙筆天成。

Ⅲ 徐悲鴻《奔馬圖》賞析150字左右

《奔馬圖》這件作品是畫家徐悲鴻在1948年贈給史學家鄧蜀生的禮物,「徐悲鴻的《奔馬圖》作於1948年初冬,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三大戰役,傅作義部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提議,北平和平解放在即。
背景:徐悲鴻與吳作人、艾中信、董希文等籌備建立『一二七藝術學會』,以迎接北平和平解放這一歷史時刻。《奔馬圖》即為畫贈當時北平新華總社記者、後來中國著名的史學家、中國的美國史研究第一人鄧蜀生先生的」。據介紹,《奔馬圖》的落款處,還題寫有「蜀生先生惠存」的字樣。徐悲鴻擅長以馬喻人、托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徐悲鴻筆下的馬是"一洗萬古凡馬空",獨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的意態。徐悲鴻一生所畫奔馬圖非常多,比較有名的是右圖這幅從這幅畫的題跋上看,此《奔馬圖》作於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此時,抗日戰爭正處於敵我力量相持階段,日軍想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徹底打敗中國,使國民黨政府俯首稱臣,故而他們傾盡全力屢次發動長沙會戰,企圖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慶。二次會戰中我方一度失利,長沙為日寇所佔,正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辦藝展募捐的徐悲鴻聽聞國難當頭,心急如焚。他連夜畫出《奔馬圖》以抒發自己的憂急之情。
藝術特色:畫高3.26米、寬1.12米的這幅被列入國家一級文物的徐悲鴻平生所繪最大《奔馬圖》 真跡。大師採用了豪放的潑墨和勁秀的線描寫意方法,著重刻畫出馬的神韻和氣質。畫中的馬雄駿、矯健、輕疾,頗有「瘦骨銅聲」之美感,奔馬強壯有力,生氣勃勃,這幅《奔馬圖》不僅表現了馬的精神和特徵,更賦予了畫家自己的個性和理想——為振興民族藝術而奮斗!

Ⅳ 賞析徐悲鴻的國畫《奔馬圖>>

奔馬圖
1941年,紙本水墨
130×76厘米
徐悲鴻紀念館藏

徐悲鴻擅長以馬喻人、托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徐悲鴻筆下的馬是"一洗萬古凡馬空",獨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的意態。

從這幅畫的題跋上看,此《奔馬圖》作於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此時,抗日戰爭正處於敵我力量相持階段,日軍想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徹底打敗中國,使國民黨政府俯首稱臣,故而他們傾盡全力屢次發動長沙會戰,企圖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慶。二次會戰中我方一度失利,長沙為日寇所佔,正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辦藝展募捐的徐悲鴻聽聞國難當頭,心急如焚。他連夜畫出《奔馬圖》以抒發自己的憂急之情。

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並以干筆掃出鬃尾,使濃淡干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有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後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沖擊力,似乎要沖破畫面。

徐悲鴻早期的馬頗有一種文人的淡然詩意,顯出"躑躅回顧,蕭然寡儔"之態。至抗戰爆發後,徐悲鴻認識到藝術家不應局限於藝術的自我陶醉中,而應該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將藝術創作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馬成為正在覺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徵。而建國後,他的馬又變"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的象徵,仍然是奔騰馳騁的樣子,只是少了焦慮悲愴,多了歡快振奮。

Ⅳ 徐悲鴻的畫與賞析

徐悲鴻《田橫五百士》 - 作品賞析《田橫五百士》局部正是有感於田橫等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節",畫家著意選取了田橫與五百壯士惜別的戲劇性場景來表現。這幅巨大的歷史畫滲透著一種悲壯氣概,撼人心魄。畫中把穿緋紅衣袍的田橫置於右邊作拱手訣別狀,他昂首挺胸,表情嚴肅,眼望蒼天,似乎對茫茫天地發出詰問,橫貫畫幅三分之二的人物組群,則以密集的陣形傳達出群眾的合力。
人群右下角有一老嫗和少婦擁著幼小的女孩仰視田橫,眼神滿含哀婉凄涼,其雕塑般的體積,金字塔般的構架無疑使我們想起普桑、大衛的繪畫。普桑喜用的紅、黃、藍三原亦在徐的畫面中佔主導地位,突出了田橫與青年壯士之間的對答交流。背影襯以明朗素凈的天空,給人以澄澈肅穆的感覺。"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正是德國古典病態學家溫克爾曼所提倡的藝術格調。
欣賞徐悲鴻的畫時,會發覺畫中人物伸展的手臂、踮起的腳尖、前跨的腿、支立著的木棍、陰森鋒利的長劍構成了一種畫面節奏,寓動於靜,透出一種英雄主義氣概。在當時流行現代主義藝術之風的中國,徐悲鴻堅持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的現實主義立場,借歷史畫來表達他對社會正義的呼喚,這些猶如黑夜中的閃電劃亮天際,透出黎明的曙光。

Ⅵ 看了奔馬圖有什麼感受

大師採用了豪放的潑墨和勁秀的線描寫意方法,著重刻畫出馬的神韻和氣質。畫中的馬雄駿、矯健、輕疾,頗有「瘦骨銅聲」之美感,奔馬強壯有力,生氣勃勃,這幅《奔馬圖》不僅表現了馬的精神和特徵,更賦予了畫家自己的個性和理想——為振興民族藝術而奮斗!

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並以干筆掃出鬃尾,使濃淡干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有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後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沖擊力,似乎要沖破畫面。
徐悲鴻早期畫的馬頗有一種文人的淡然詩意,顯出"躑躅回顧,蕭然寡儔"之態。至抗戰爆發後,徐悲鴻認識到藝術家不應局限於藝術的自我陶醉中,而應該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將藝術創作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馬成為正在覺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徵。而建國後,他的馬又變"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的象徵,仍然是奔騰馳騁的樣子,只是少了焦慮悲愴,多了歡快振奮。怕後悔哈皮哦這幅畫是徐悲鴻他跟在六匹馬旁跑,通過觀察。回到家裡,把他認為最精彩的片斷畫下來。你看!那六匹馬的神態、動作各不相同。有的四腳騰空;有的前腳落地後腳翹起;有的……徐悲鴻不愧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畫家。他畫的《奔馬圖》中的馬是栩栩如生的。

奔馬,令人神思飛越,生發出朝氣勃勃、奮發向上的力量。在徐悲鴻先生的筆下,一匹匹奔馬奮蹤揚蹄,在廣袤的土地上飛奔,駿馬英姿,神態各異。有的騰空起飛,有的蹄下生煙。有的回首顧盼,有的一往直前,都彷彿要破紙而出。這一幅幅萬馬戰猶酣的壯麗畫卷,推動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滾滾向前。

Ⅶ 5. 賞析徐悲鴻國畫《奔馬圖》

一幅畫著六匹馬的圖叫《奔馬圖》。畫高3米、寬1米的這幅被列入國家一級文物的徐悲鴻平生所繪最大《奔馬圖》 真跡。大師採用了豪放的潑墨和勁秀的線描寫意方法,著重刻畫出馬的神韻和氣質。畫中的馬雄駿、矯健、輕疾,頗有「瘦骨銅聲」之美感,奔馬強壯有力,生氣勃勃,這幅《奔馬圖》不僅表現了馬的精神和特徵,更賦予了畫家自己的個性和理想———為振興民族藝術而奮斗!

這幅畫是徐悲鴻他跟在六匹馬旁跑,通過觀察。回到家裡,把他認為最精彩的片斷畫下來。你看!那六匹馬的神態、動作各不相同。有的四腳騰空;有的前腳落地後腳翹起;有的……徐悲鴻不愧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畫家。他畫的《奔馬圖》中的馬是栩栩如生的。他把我也引到畫中去。

1962年春天,周恩來總理來寶光寺視察,看見徐悲鴻這幅「奔馬」大中堂,贊嘆不已,親自量了畫的縱橫尺寸後說:「這是我所見到悲鴻馬畫中最大的一幅,要妥善保存。」

Ⅷ 徐悲鴻字畫鑒賞

俗語雲:「盛世收藏亂世金。」當前,我國藝術品市場、古玩市場、收藏市場空前繁榮,引發了一股收藏熱,人們開始大規模地涉足藝術品收藏、投資。

我國傳統字畫市場最初起步時的經濟基礎確實不理想,再加上後來國內的政治運動接踵而來,更是有點雪上加霜的味道。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傳統字畫、能夠表明中國歷代王朝文化的陶瓷和紅木傢具等一些十分有價值的歷史珍品都在這些政治運動中被當作「封資修」的產物被無情地破壞或掃人了垃圾箱。經過這些政治運動,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更是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和影響。再加上20世紀80年代前我國市場流通渠道閉塞,藝術品基本上無法在國內市場上流通,所以國內一些人為了牟利,還偷偷將文物、藝術珍品運出國境,流入國際市場,這樣造成了我國大量歷史瑰寶的流失,對於我國傳統字畫市場來說又是一筆巨大財富的損失。

不過,改革的春風終於讓我國傳統字畫市場等來了黎明的曙光。20世紀80年代後,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了,我國傳統字畫市場開始有了生機,我國傳統字畫、陶瓷等藝術品都被列為商品悄然進人剛剛興起的第三產業,這樣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才得以走出過去的「悲慘命運」,從歷史長河中慢慢興旺起來。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對於精神文明追求的日益增強。藝術品市場也不再像以前那樣起步緩慢,我國藝術品市場在這些年的興旺發達是十分迅猛的。除了我國各地區的各大博物館、美術館紛紛吸納珍品外,民間的收藏活動也得到了復甦,各類民間收藏團體、民間收藏館、展覽館也如雨後春筍般地拔地而起,遍布中華大地。藝術品投資成了當今社會新的投資熱點,這一來由於投資藝術品的風險要遠遠低於投資股票、期貨,二來人們都把投資、玩賞名人字畫和陶瓷看作是提高自身身份檔次和地位的標志,所以這幾年國內藝術品投資熱潮此起彼伏,藝術品市場也借著東風由此興旺起來。不僅人氣急劇上升,而且我國傳統字畫市場發展潛力極大。

徐悲鴻(1895-1953年),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於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准確把握,並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於世。

徐悲鴻作品

徐悲鴻 《奔馬圖》

奔馬圖作於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並以干筆掃出鬃尾,使濃淡干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猶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後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沖擊力,似乎要沖破畫面

徐悲鴻的群馬,是徐悲鴻馬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群馬取材於1940年克什米爾當地的駿馬,徐悲鴻當時見到此馬格外興奮,《群馬》靈感油然而生。與其他作品不同的是,主要描繪了兩匹背向觀眾的馬,後面又配一匹側向的馬,為了使畫面有變化,又在右邊畫了一匹低首覓食的馬。

《負傷之獅》

徐悲鴻《負傷之獅》

創作於1938年,當時日寇侵佔了大半個中國,國土淪喪,生靈塗炭,徐悲鴻怨憤難忍。他畫的負傷雄獅,回首蹺望,含著無限的深意。他在畫上題寫:「國難孔亟時與麟若先生同客重慶相顧不懌寫此以聊抒懷。」表現了作者愛國憂時的思想。這是一幅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畫作。中國被稱作東方的「睡獅」,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中國東北大部分國土,「睡獅」已成了負傷雄獅。這頭雙目怒視的負傷雄獅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備戰斗、拼搏,蘊藏著堅強與力量。

《九方皋》

《九方皋》取材於《列子·論符篇》的一個故事。大意說:春秋時代有一個相馬的名士伯樂,他有一個好朋友叫九方皋,其辨認好馬的能力不在伯樂之下。有一次秦穆公想求一匹好馬,伯樂就介紹九方皋給秦穆公。於是九方皋在外面尋求了3個月,終於找到一匹黑色的雄馬。可當秦穆公詢問他馬的雌雄和顏色時,卻令秦穆公大失所望。秦穆公對伯樂說:「九方皋連馬的雌雄和顏色都不能辨認,如何能認識馬的好壞呢?」伯樂說:「九方皋觀察馬的時候是見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而不見其所不見。」意思是說九方皋不重視馬的表皮外相,只重視它的內在精神品質,他對於馬的真正知識是無人可比的。秦穆公仔細檢驗了這匹馬,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馬。因此我國從古至今,把伯樂和九方皋比作善於認識人才的人。此幅《九方皋》圖是七易其稿所作,畫面著力於九方皋這一人物的刻畫,表現了這位氣度非凡、善辨識廣的精明長者,在發現駿馬時喜悅但不露聲色的神情,而那黑色的駿馬則因知遇而雙目放光,躍然欲馳。

五駿圖 設色紙本 1943年作

徐悲鴻巨幅力作《五駿圖》創作於1943年,徐悲鴻為籌集中國美術學院建院資金在重慶舉辦畫展,得到友人相助,遂作《五駿圖》相贈。該作匯合徐悲鴻一生中畫馬的各種姿態,飲水馬、回首馬、立馬、奔馬一應俱全,難能可貴;同時也表現了徐悲鴻嚮往自由的心聲,四處奔走的鬥志

徐悲鴻 《一馬當先》

一馬當先 徐悲鴻1947年作,徐悲鴻筆下的馬是「一洗萬古凡馬空」,獨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的意態。此幅《一馬當先》中,作者將西洋畫的筆觸與傳統沒骨畫法相結合,以慣常的魏碑兼草隸的筆意勾勒馬軀干,又以極具古金石氣的短而勁的線條傳達馬的神韻,用濃淡有度的水墨表現馬的肌肉質感、骨骼結構。馬蹄則兩筆帶過,靈活生動;腳踝活絡,極具精妙。馬鬃、馬尾以硬筆刷出,收筆翻轉,極為逼真地展現了鬃、尾蓬鬆的質感和飄動的美感。畫中這匹姿態矯健的駿馬正在奮蹄揚鬃、騰空飛奔。筋骨強壯,肌肉發達,倜儻灑脫,那風勁剽悍、姿態優美的形象,也彷彿自由和力量的象徵,令觀者在欣賞之餘,引發美好的聯想與遐思。

最後來個徐悲鴻自畫像

徐悲鴻 《自畫像》

自畫像 素描紙本 41x27厘米 1925年作

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人。現代中國畫大師,卓越的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幼年隨父學畫,後赴巴黎入法國國立高等美術學校,並先後去英、德、法、意及瑞士觀摹學習,吸取了不少世界藝術精華。1927年歸國,歷任中大藝術教授、北京大學、桂林美術學院教授,後任北平藝專校長。解放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直至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