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普通秋沙鴨
擴展閱讀
頂上智能股票價格 2025-05-16 03:10:58

普通秋沙鴨

發布時間: 2023-01-13 10:02:48

A. 秋沙鴨的簡介

雁形目(Anseriformes)鴨科(Anatidae)秋沙鴨族(Mergini)秋沙鴨屬(Mergus)的幾種鳥類。雖然大多生活於淡水,但與番鴨和金眼鴨一同歸入秋沙鴨族(一個海鴨族)。秋沙鴨是體長、有冠的潛水鳥。肉味腥臭,故俗稱廢物鴨。特徵是喙狹窄,鋸齒狀喙,尖端鉤狀,適於捕魚。除稀有的巴西秋沙鴨(M. octosetaceus)外,均棲息在北方地區。普通秋沙鴨(M. merganser)與綠頭鴨大小相似,雄鳥無明顯的羽冠;營巢於北溫帶至亞北極附近的樹洞中,越冬於南方河流。紅胸秋沙鴨(M. serrator)體型稍小,在地面營巢,分布區與上述種相同。在美國紅胸秋沙鴨和普通秋沙鴨常稱為shelck(翹鼻麻鴨)。北美洲溫帶的鏡冠秋沙鴨(M. cucullatus)體小,營巢於水邊林地的樹上。斑頭秋沙鴨(M. albellus)體小而壯,喙短;繁殖區自斯堪的那維亞到西伯利亞,南至突厥斯坦,越冬於南至地中海和中亞的河流、湖泊。
鳥綱雁形目鴨科秋沙鴨屬鳥類的通稱。嘴形側扁,邊緣具鋸齒;雌雄鳥均有羽冠;後趾具寬闊的瓣膜,後趾連爪較其寬度(連同瓣蹼)不超過3倍,甚至僅2倍;兩性羽色不同。有7種。除非洲和澳大利亞外 ,在其餘各洲均有分布。中國有4種,即斑頭秋沙鴨、中華秋沙鴨、紅胸秋沙鴨和普通秋沙鴨,主要見於東部地區,北起黑龍江,南至海南省。該屬的代表種中華秋沙鴨為中國特產。鼻孔位於嘴峰中部;羽冠長而成雙;雄鳥:頭和上背均黑;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皆白色;有白色翼鏡;下體白,體側有黑色鱗狀斑。雌鳥:頭棕褐色;上體藍褐色;下體白色。性機警,稍有驚動就昂首縮頸不動,隨即起飛或急游至隱蔽處。在樹洞中營巢。每窩產卵4枚。卵長橢圓形,淺灰藍色,遍布不規則的銹斑,重57.2克,大小63.7毫米×45.8毫米。在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小興安嶺、鏡泊湖、長白山繁殖;到四川以東的長江流域越冬。

B. 中華秋沙鴨的外形和食物

秋沙鴨嘴形側扁,邊緣具鋸齒;雌雄鳥均有羽冠;後趾具寬闊的瓣膜,後趾連爪較其寬度(連同瓣蹼)不超過3倍,甚至僅2倍;兩性羽色不同。鼻孔位於嘴峰中部;羽冠長而成雙;雄鳥:頭和上背均黑;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皆白色;有白色翼鏡;下體白,體側有黑色鱗狀斑。雌鳥:頭棕褐色;上體藍褐色;下體白色。性機警,稍有驚動就昂首縮頸不動,隨即起飛或急游至隱蔽處。秋沙鴨是體長、有冠的潛水鳥。肉味腥臭,故俗稱廢物鴨。特徵是喙狹窄,具齒狀喙,尖端鉤狀,適於捕魚。除稀有的巴西秋沙鴨外,均棲息在北方地區。普通秋沙鴨與綠頭鴨大小相似,雄鳥無明顯的羽冠;營巢於北溫帶至亞北極附近的樹洞中,越冬於南方河流。

C. 普通秋沙鴨的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D. 普通秋沙鴨:體型最大的一種秋沙鴨擅長潛水覓食

普通秋沙鴨是秋沙鴨中體型最大的一個物種,體長最多可達68厘米,重量最多也能達到2公斤,相當於普通家鴨的體重,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嘴殼呈現紅色,其中雄性普通秋沙鴨的頭部泛有銅綠色的金屬光澤,而雌性秋沙鴨的頭部則呈現深棕色。

普通秋沙鴨的外形特徵

普通秋沙鴨的顏色非常鮮艷,並且雌性和雄性都有著不同的特點,幼年和成年時也有著極為巨大的差異。其中雄性秋沙鴨就像雄性普通翠鳥一樣,是家族中最為妖艷的,它的腦袋呈現深綠色,但是帶有非常明亮的金屬光澤,而其他的部分則呈現純白色,背部也帶有非常墨綠色的大片斑紋,並且嘴殼、腳蹼等部分都是亮眼的紅色。

而雌性秋沙鴨也非常的美麗,它的頭部主要呈現紅褐色,嘴殼也是亮眼的紅色,全身都是灰棕色羽毛,但胸腹部泛白,而最為特別的是,它的腦後羽毛非常的張揚,看起來就像梳了一個大背頭。而幼年時期的秋沙鴨則像是雌鳥更多,只是它喉嚨處的白色會更多一些。普通秋沙鴨屬於體型最大的秋沙鴨物種,體長可達68厘米,相當於普通的家鴨,野鴨長到這個大小屬實不錯了。

普通秋沙鴨的生活習性

普通秋沙鴨和普通潛鳥一樣,都有著極為特別的潛水覓食的習性,不過它的潛水能力並沒有潛鳥那麼厲害,也不會刻意的尋找,一般都是邊游泳邊將頭探到水中攝食,食物也不是非常多,基本上都是甲殼類、小魚小蝦以及軟體動物等。它們偶爾也會吃一些植物類的食物,每次潛下水後能保持25-35秒的時間。

普通秋沙鴨相較於家鴨來說,也有著一定的飛行能力,因為在冬季的時候它們也會遷徙,不過飛行的高度並不高,都是貼著水面直飛,翅膀拍打的時候會發出呼呼的響聲,需要在水面上拍打助跑一陣才能真的飛起來,累了就會找一處河流邊的沙灘休息一下。

E. 中華秋沙鴨連續16年現身龍虎山,中華秋沙鴨與與普通秋沙鴨的區別是什麼

兩者區別是外觀不同。

雖然中華秋沙鴨和普通秋沙鴨同屬鴨科秋沙屬,血緣關系很近,但依然是兩種不同物種。兩者最大區別就是外觀不同,可以通過外觀進行區分。並且中華秋沙鴨是瀕危動物,受到相關條例保護,不得隨意捕殺。具體來說,兩者區別是:外觀不同,分布不同,食物不同。以下筆者將詳細解釋這些內容。

第三、中華秋沙鴨連續16年得以現身,它與普通秋沙鴨區別是食物不同:中華秋沙鴨和普通秋沙鴨在飲食特性也有很大不同,中華秋沙鴨主要以魚類為食,普通秋沙鴨以灌木叢漿果為食,中華秋沙鴨平時就潛水捕魚,普通秋沙鴨平時就在灌木叢中漫遊,獲取漿果。所以兩者區別是食物不同。

F. 魚鴨子是什麼

魚鴨子:
【基源】
為鴨科秋沙鴨屬動物普通沙鴨,中華秋沙鴨。
【形態】
普通秋沙鴨雄性:頭、上頸黑,具綠色金屬光澤,下頸、翅上覆羽、下體余部純白;上背及肩黑色;下背、腰、尾上覆羽灰色,外側腰羽白,雜以黑色細斑;初級飛羽黑褐色,刺激飛羽白,位於內側的外羽有黑色狹緣,尾羽灰褐色。雌性:頭和頸棕栗,頦和上喉白色,有棕栗色點斑;下頸深灰,羽端白色;背肩石板灰,有黑褐色軸紋;腰尾上覆羽及尾羽淺灰,有黑色軸紋;兩翅似雄鳥,內側次級飛羽為灰色;下體自喉以下均為白色,兩脅有灰色點斑及蟲囊狀細紋。嘴橙紅色,喙甲及嘴峰色暗。腳為橙紅色。
【生境分布】
多成群棲息於湖泊、池塘和河流中。中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功效】
滋補強壯,利水消腫,清熱解毒,鎮痙。
【主治】
肺結核,肢體腫脹,小便不利,發熱頭痛,痙攣抽搐。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適量。

G. 中華秋沙鴨的外形特徵是什麼樣子

特徵:
雄鳥:體大(58厘米)的綠黑色及白色鴨。長而窄近紅色的嘴,其尖端具鉤。黑色的頭部具厚實的羽冠。兩肋羽片白色而羽緣及羽軸黑色形成特徵性鱗狀紋。腳紅色。胸白有別於紅胸秋沙鴨,體側具鱗狀紋有異於普通秋沙鴨。
雌鳥:色暗而多灰色,與紅胸秋沙鴨的區別在於體側具同軸而灰色寬黑色窄的帶狀圖案。虹膜為褐色;嘴為橘黃色;腳是橘黃色。

H. 中華秋沙鴨是不是保護動物嗎

中華秋沙鴨是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
中華秋沙鴨(Mergus squamatus)屬於鳥綱(Aves),雁形目(Anseriformes),鴨科(Anatidae),別名鱗脅秋沙鴨、油鴨、唐秋沙;是第三紀孑遺物種,距今已生存了一千多萬年,被稱為鳥類中的活化石,屬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是雁形目中唯一一種國家I級保護鳥類。與華南虎、滇金絲猴齊名,同為中國國寶,並已被列入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同盟瀕危動物紅皮書(IUCN)和國際鳥類保護聯合會瀕危鳥類名錄(ICBP)。中華秋沙鴨繁殖分布區域狹窄,數量極其稀少。

中華秋沙鴨的棲息繁殖地已呈孤島狀,破碎化嚴重。國內能夠確認的中華秋沙鴨繁殖地主要有兩處;一處是吉林的長白山,另一處是小興安嶺帶嶺林區的碧水中華秋沙鴨自然保護區。通過保護與管理,在碧水中華秋沙鴨自然保護繁殖的有近10對,由建區前的不足10隻的偶見種成為種群數量達70餘只的常見種,碧水中華秋沙鴨自然保護區被認為是中華秋沙鴨在國內最大的集中繁殖棲息地。
中華秋沙鴨主食魚類,善潛水。潛水前上胸離開水面,再側頭向下鑽入水中,白天活動時間較長,此外還食石蠶科的蛾及甲蟲等。
中華秋沙鴨的覓食方式主要有兩種,當在岸邊或淺水處覓食時,它們會將頭部伸進水裡直接進食。而在深水處覓食時,則會全身潛入水中取食。我見到的最長潛水時間大約40秒鍾,最長的潛水距離有15米遠。潛入水中後,出水的方向不定,這主要是因為秋沙鴨潛入水中捉魚,必須跟隨魚逃走的方向游動。捕食時,經常出現整個家族或者是家族中的幾個個體同時潛入水中的場面,這很可能是集體協同捕食。
識別特點:
嘴形側扁,前端尖出,與鴨科其它種類具有平扁的喙形不同。嘴和腿腳紅色。雄鴨頭部和上背黑色下背、腰部和尾上覆羽白色;翅上有白色翼鏡;頭頂的長羽後伸成雙冠狀。脅羽上有黑色魚鱗狀斑紋。
體形稍小於綠頭鴨。雄性成鳥頭和頸的上半部黑色,具綠色金屬反光,冠羽長,黑色,上背黑色,下背、腰與尾上覆羽都是白色,翅有白色翼鏡。下體白色,體側有黑色鱗狀斑,雌鳥的頭棕褐色,上體藍色,下體白色,本種無嚴重分化。
雄鳥體大(58厘米)的綠黑色及白色鴨。長而窄近紅色的嘴,其尖端具鉤。黑色的頭部具厚實的羽冠。兩脅羽片白色而羽緣及羽軸黑色形成特徵性鱗狀紋。腳紅色。胸白而別於紅胸秋沙鴨,體側具鱗狀紋有異於普通秋沙鴨。
雌鳥色暗而多灰色,與紅胸秋沙鴨的區別在於體側具同軸而灰色寬黑色窄的帶狀圖案。虹膜-褐色;嘴-橘黃色;腳-橘黃色。
叫聲似紅胸秋沙鴨。
其他方法:
全長約58-63厘米。頭至上頸發綠金屬光澤的暗綠色,冠羽明顯。後頸、背墨綠色,兩側白色。前頸下部、胸以下白色,脅具鼠灰色鱗狀紋。雌鳥頭至頸栗褐色,具冠羽。背鼠灰色,腹白色,翼鏡白色。
兩脅的羽毛上具有黑色鱗紋是這種秋沙鴨最醒目的特徵,所以早先的名字叫鱗脅秋沙鴨。後來,鳥類學家發現它們的原產地是中國吉林省長白山地區,分布范圍狹小,只有零星個體偶爾飛到朝鮮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境內,所以才改稱它為中華秋沙鴨。此外,像鳳頭一樣,腦後有兩簇冠羽也是它的特有標志。 生活習性:
出沒於林區內的湍急河流,有時在開闊湖泊。成對或以家庭為群。潛水捕食魚類。性機警,稍有驚動就昂首縮頸不動,隨即起飛或急劇游至隱蔽處。據在吉林省長白山的觀察,它們於每年4月中旬沿山谷河流到達山區海拔1 000m的針、闊混交林帶。常成3-5隻小群活動,有時和鴛鴦混在一起。覓食多在緩流深水處,捕到魚後先銜出水面而行吞食。主食魚類,善潛水。潛水前上胸離開水面,再側頭向下鑽入水中,白天活動時間較長,此外還食石蠶科的蛾及甲蟲等。

I. 鴛鴦與秋莎鴨的區別

鴛鴦(學名:Aix galericulata;英文名:Mandarin Duck,即中國官鴨):鴛指雄鳥,鴦指雌鳥,故鴛鴦屬合成詞。屬雁形目的中型鴨類,大小介於綠頭鴨和綠翅鴨之間,體長38-45厘米,體重0.5千克左右。雌雄異色,雄鳥嘴紅色,腳橙黃色,羽色鮮艷而華麗,頭具艷麗的冠羽,眼後有寬闊的白色眉紋,翅上有一對栗黃色扇狀直立羽,像帆一樣立於後背,非常奇特和醒目,野外極易辨認。雌鳥嘴黑色,腳橙黃色,頭和整個上體灰褐色,眼周白色,其後連一細的白色眉紋,亦極為醒目和獨特。主要棲息於山地森林河流、湖泊、水塘、蘆葦沼澤和稻田地中。雜食性。

普通秋沙鴨雁形目(Anseriformes)鴨科(Anatidae)秋沙鴨族(Mergini)秋沙鴨屬(Mergus)的幾種鳥類。雖然大多生活於淡水,但與番鴨和金眼鴨一同歸入秋沙鴨族(一個海鴨族)。秋沙鴨是體長、有冠的潛水鳥。肉味腥臭,故俗稱廢物鴨。特徵是喙狹窄,具齒狀喙,尖端鉤狀,適於捕魚。除稀有的巴西秋沙鴨(M.octosetaceus)外,均棲息在北方地區。普通秋沙鴨(M. merganser)與綠頭鴨大小相似,雄鳥無明顯的羽冠;營巢於北溫帶至亞北極附近的樹洞中,越冬於南方河流。紅胸秋沙鴨(M. serrator)體型稍小,在地面營巢,分布區與上述種相同。在美國紅胸秋沙鴨和普通秋沙鴨常稱為shelck(翹鼻麻鴨)。北美洲溫帶的鏡冠秋沙鴨(M. cucullatus)體小,營巢於水邊林地的樹上。斑頭秋沙鴨(M. albellus)體小而壯,喙短;繁殖區自斯堪的那維亞到西伯利亞,南至突厥斯坦,越冬於南至地中海和中亞的河流、湖泊。

J. 普通秋沙鴨是幾級保護動物

普通秋沙鴨是第三紀冰川期後殘存下來的物種,距今已有一千多萬年,是中國特產稀有鳥類,在東亞其他國家只有零星分布,數量極其稀少,有「鳥類中的大熊貓」之稱。中華秋沙鴨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稀有種。列入《華盛頓公約》附錄一Ⅰ級保育類。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EN)。
(10)普通秋沙鴨擴展閱讀:
普通秋沙鴨(學名:Mergus merganser)是秋沙鴨中個體最大的一種,體長54-68厘米,體重最大可達2千克。雄鳥頭和上頸黑褐色而具綠色金屬光澤,枕部有短的黑褐色冠羽,使頭頸顯得較為粗大。下頸、胸以及整個下體和體側白色,背黑色,翅上有大型白斑,腰和尾灰色。雌鳥頭和上頸棕褐色,上體灰色,下體白色,冠羽短,棕褐色,喉白色,具白色翼鏡,特徵亦甚明顯,容易鑒別。常成小群,遷徙期間和冬季,也常集成數十甚至上百隻的大群,繁殖於歐洲北部、西伯利亞、北美北部和中國西北和東北地區,越冬在繁殖地以南,幾乎遍及整個北半球。
常成小群,遷徙期間和冬季,也常集成數十甚至上百隻的大群,偶爾也見單只活動。游泳時頸伸得很直,有時也將頭浸入水中頻頻潛水。休息時多游盪在岸邊或棲息於水邊沙灘上。飛行快而直,兩翅扇動較快,常發出清晰的振動翅膀聲。起飛時顯得很笨拙,需要兩翅在水面急速拍打和在水面助跑一陣才能飛起。潛水亦很好,每次能在水中潛泳25-35秒。也能在地上行走,不甚怕人,時常出現在城市公園、湖泊中,但甚警覺,人難於靠近。叫聲相當安靜。雄鳥求偶時發出假嗓的uig-a叫聲,雌鳥有幾種粗啞叫聲。
繁殖期5-7月。通常呈小群到達繁殖地。對的形成多在冬季和春季遷徙的路上,亦有在到達繁殖地後才形成對。到達後不久,群即逐漸分散,成對進到富有魚和水生動物的林中溪流覓找巢位。通常營巢於緊靠水邊的老齡樹上天然樹洞中,也在岸邊岩石縫隙、地穴、灌叢與草叢中營巢。每窩產卵8-13枚,卵白色或乳白色、光滑無斑,大小為54-75毫米×37-51毫米,重75-98克。雌鳥孵卵,雄鳥在雌鳥開始孵卵後不久即離開雌鳥,與別的雄鳥一起到僻靜處換羽,孵化期32-35天。雛鳥早成性,孵出後全身即長滿了絨羽,出殼後的第二至第三天即從巢洞中出來進到水中,即能游泳和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