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發展「一村一品」宣傳標語、口號
發展“一村一品”宣傳 標語 、 口號 :
★ 走一村一品之路,興千家萬戶之業。
★ 抓規模富裕農民,做品牌振興農業。
★ 種植栽植加養殖,增產提質增收入。
★ 整合資源發展一村一品,整合力量建設富裕農村。
★ 振興鄉村特色產業,帶動一方經濟發展。
★ 展示一村一品魅力,傳承民族文化精髓。
★ 以發展一村一品為抓手,努力推進新農村建設。
★ 以“品”當家,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 依靠資源發展一村一品,抓住機遇推進現代農業。
★ 一畝蘋果十隻羊,家家戶戶蓋樓房。
★ 一畝蘋果三頭豬,孩子有錢去讀書。
★ 一村一品興農業,一心一意富農民。
★ 一村一品興產業,一心一意謀發展。
★ 一村一品興產業,千村萬戶奔小康。
★ 一村一品是農業產業化的切實抓手。
★ 一村一品是方向,一鄉一業是榜樣。
★ 一村一品示範引路,千家萬戶創業致富。
★ 一村一品模式好,優勢產業邁新高。
★ 一村一品模式好,農民致富少不了。
★ 一村一品門路多,人人參與顯神通。
❷ 一村一品是什麼意思
一村一品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以村為基本單位,按照國內外市場需求,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傳統優勢和區位優勢,通過大力推進規模化、標准化、品牌化和市場化建設,使一個村(或幾個村)擁有一個(或幾個)市場潛力大、區域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主導產品和產業,從而大幅度提升農村經濟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
在1979年,由日本大分縣知事平松守彥先生提出一村一品。
1983年8月,平松守彥先生在上海首次舉行了「一村一品」的演講,其後在上海開展了「一廠一品」運動,武漢市開展了「一村一寶」運動。
意義
一村一品是貧困地區開展扶貧開發、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各地要堅持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貧困地區一村一品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牢固樹立市場引領的理念,堅持做好特色產業這篇文章;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的理念,助力貧困地區實現彎道超車;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❸ 廣西根據一村一品頒布了什麼政策
廣西根據一村一品頒布了《關於開展第十二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認定工作的通知》政策。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廣西壯族自治區鄉村振興局5月25日印發《關於開展第十二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認定工作的通知》。
❹ 新時代的「一村一品」
目前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已達3274個,預計到2025年再新增1000個;而專業村數量早在15年底就達到了58000個;只要一談到鄉村振興,「一村一品」就會出現,那到底什麼是「一村一品」?
「一村一品」是平松守彥先生在1979年任日本大分縣知事時所提。要參透「一村一品」的含義需從認識「村」和「品」的含義開始。
「村」:指人們在生活、生產過程中形成的聚居體,是自然村和行政村的統稱。 自然村是聚居體的最小單位。行政村依方便管理原則,可以是自然村的一部分、或是一個自然村、或由多個不同規模的自然村組成,是最小的群眾性自治單位。
「品」:是廣義產品的簡稱,指各種形態的產品、服務、文化等的總稱。 產品是可滿足人們某些需求,且能作為商品被生產和消費的理論上的任何存在。
「村」與「品」的關系總結起來就是「共生關系」。 共生的前提是它們的「同根/半同根關系」,表現在村和品都是基於某些共同元素而存在和發展的。共生的保障是它們的「互滲關系」,表現在村和品之間由表及裡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根據「村」與「品」的范圍和數量,「一村一品」的含義可分為狹義和廣義的兩種。 狹義的「一村一品」正如字面意思,即一個村發掘一個品。隨著發展和應用,現在的「一村一品」多指廣義的內涵,也更符合我國的國情。
「一村一品」概念中包含主體、市場、區域、產品四大基本要素,結合核心內容可將其簡稱為「一體三最」。
發展主體: 既指哲學上的人;也指法律上的組織;還指自組織。
最大市場: 首指全球市場;次指小於全球市場的區域市場。
最小區域: 指可開發出適合最大市場的最特產品(數量≧1)的村(數量≧1)的區域。
最特產品: 指能滿足最大市場的在最小區域內的最具特色產品。
「一村一品」各要素間的關系: 外圈的市場、產品、區域三者間相互制約與影響;內核的主體雖也受外圈三要素的影響,但主體是這些要素中最具能動性的力量,發揮著理解、連接、控制、整合外圈三要素的作用。
「一村一品」自帶很多特點,但追根究底就是如下三大根本特點。
時代性: 因每個時代的差異,不同時代下「一村一品」的主體結構、目標市場、村的范圍、品的形態等都會有所不同。
獨特性: 常言道「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凝結一種文化」等都說明了「一村一品」本身基礎的獨特性。
復雜性: 「一村一品」涉及自然資源、人和組織、歷史傳統、信仰文化、市場供求、管理營銷、品牌產品等多種要素於一體。
「一村一品」的確定需基於它的確定原則,再尋找合適路徑以進一步確定。
發展主體盡可能由在地與外來兩成分合作;市場定位盡可能最大范圍;區域劃分盡可能最小區域;產品開發盡可能最多數量且最獨特。
「線性式」共有6條確定路徑 ,由主體除外的「一村一品」市場、區域、產品三大基本要素各牽頭形成兩條路徑。要點是先確定牽頭要素,再依次確定其它兩要素。適用於某要素容易確定的情況。
「三角式」共有3條確定路徑 ,由主體除外的「一村一品」市場、區域、產品三大基本要素各牽頭形成一條路徑。
與「線性式」不同的是,牽頭要素不必先完全確定,之後考慮其他兩要素再確定其中某一或某幾要素,直至所有要素都確定。「三角式」適用於所有情況,尤其是因各種原因無法確定其中任一要素的情況。
根據「村」的「三某」趨勢和「品」的「三集」趨勢,總結出「一村一品」的「跨、融、創」三大趨勢。
「某管村」: 由某性質、類別的主體為一區域「一村一品」主要控制者的村類型。比如政府、企業、自組織等。
「某企村」: 由某企業為一區域「一村一品」的主要運營者的村類型。可能較多發展在相對貧困、偏遠的地區。
「某品村」: 代表品的影響力已超越該區域所有其他成分,一區域「一村一品」的代表品成為代言者的村類型。
「集源品」: 對同一起源但因各原因分散各處的部分元素進行集中而形成的產品類型。比如以某文化、某植物、某名人等為源。
「集成品」: 指結合多元素或原品創造出的新產品類型。原品指「一村一品」的成品。
「集衍品」: 根據「原品」、「集源品」、「集成品」所開發的衍生產品類型。
「跨趨勢」: 指具有跨時空、跨地域、跨文化、跨形態等特點的「一村一品」。
「融趨勢」: 指具有多元素、多維度、多形態等融合特點的「一村一品」。
「創趨勢」: 指在某基礎之上創新或完全創造而成的「一村一品」。
這里的理想狀態更多的站在供方角度來描述:
各村的「品」在目標市場壟斷,難復制,難取代。
各村的「域」合計全覆蓋國土,無浪費,無荒蕪。
各村的「體」幸福指數高又均,無掉隊、無邊緣。
「一村一品」充分滿足市場需求是理想化的,現實中最終沒能走「一村一品」道路的地區,其實還有 另一條路,就是下好「大宗商品」的生產服務這盤棋 。「大宗商品」自身存在度強,不過於依賴某一生態,並且外部對其需求較穩定,可以說它是「一村一品」發展的基本盤。前景光明,道路坦闊。
❺ 一村一品補貼應該補誰
村集體、合作社、農戶。
1、首先一村一品補貼可直接補貼給村兩委,由村集體分配使用。
2、其次可補貼給合作社、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3、最後可補貼給普通農戶。一村一品是指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以一個村莊為單位,按照現在國內外市場需求,充分發昏本地資源優勢,通過大力推進規模化、標准化、品牌化和市場化建設,使一個村擁有一個市場潛力大、區域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主導產品和產業為主體,被稱為一村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