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寧玉新
擴展閱讀
牛市每天怎麼買股票 2024-05-03 11:33:03

寧玉新

發布時間: 2023-05-25 20:32:50

Ⅰ 寧玉新的介紹

寧玉新已於2015年6月14日被北京警方控制。1在涉案金額數億的炎黃文交所傳銷案中,作為炎黃文交所名譽主席擾衡的寧玉新,判決書上只是註明對其「另案處理」。寧玉新此次被北京警方控制,是否涉及炎黃文交所案,警方相關人士未予回應。1因其父在寶雞市博物派指館工作。他在父親的敬業緩羨做精神和精湛技藝熏陶培養下,耳濡目染、廣聞博見,自身修養和專業水平得到極大充實和提高。

Ⅱ 多少人知道炎黃文交所

這個網站主要是中國大陸、香燃消唯港、澳門、台灣和全球華人及社團之間,各個區域的都知道一些吧,畢竟這皮培么大橋腔的網站

Ⅲ 國寶幫都有哪些專家

收藏界第一代「國寶幫幫主」是許明,第二代「國寶幫幫主」是虛蘆姚政,第三代「國寶幫幫主」是邱季端,第四代「國寶幫幫主」是吳應騎。

國寶幫,收藏理念執著並非常自信,囤積了大量的贗品的民間收藏者。因認為在地攤上能夠撿漏收到「國寶」而得名。

中國國寶

和氏璧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稱和氏之璧、荊玉、荊虹、荊璧、和璧、和璞。為天下奇寶。是雕刻印章的寶貴材料。

後母戊鼎

商後母戊鼎,又稱司母戊明碼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後期(約前十四世紀至前十一世紀)鑄品,於1939年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內。

明堂火珠

明堂火珠,是武則天重建的明堂頂部的飾品,至開元時期,被譽為「國寶」。唐·崔曙《奉試明堂火珠》:「正位差槐帶開重屋,凌空出火珠。夜來雙月滿,曙後一星孤。天凈光難滅,雲生望欲無。遙知太平代,國寶在名都。」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Ⅳ 被當作贗品的國寶-晉侯蘇鍾

最近,某收藏類節目與首都博物館聯合舉辦了一場特殊的展覽,展品是從節目中被砸掉的300多件瓷器"贗品"中選取的30餘件精品,這些碎瓷片被放在首博的館藏珍品旁,對比展覽。不料展覽一出質疑聲就不斷,不少文物愛好者大呼可惜。中國管理科學研究學術委員會文物鑒定專業委員會主任寧玉新更是宣稱:"這里的'贗碧旦品'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真品,而且三成都是珍品。我敢為我的言論負法律責任。"

這場贗品大展孰是孰非,仍然在爭論。但國寶被當成假貨,甚至逃過許多行內專家眼睛的段子並不是沒有,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晉侯蘇鍾,就是一個經典案例。這件有著近3000年歷史的青銅重器,2002 年入選國家《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而它被收入上海博物館時的價格僅為100萬港幣。

1992年,香港文物市場出現了一套14件的青銅編鍾,鍾上的銘文是鑿刻的,十分罕見,當地博物館和收藏家認為有偽造嫌疑,都不敢輕易出手,拖了很久都找不到買主。兩年後,照片和銘文被傳到上海,時任上海博物館館長的馬承源憑借多年研究青銅器的經驗,從照片信息中斷定,確為真品,決定出資購買。 "

我跟我的同事們商量一下,這套鍾是了不得的東西,我們趕緊要把它寄回來。"馬承源說:"我當時馬上告訴香港這個古玩店,這14件鍾,你不要給別人看,因為我們已經看了。古玩行有這個規矩,給人看了以後,只有不要了,才可以給第二個人看。"

由於當時香港還未回歸,要辦理去香港的手續需要幾個月時間,馬承源恐怕日久生變,便委託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張光裕與賣家進行談判。當時的賣家並不了解編鍾的真實價值,又急於出手,最後僅以100萬港幣的低價成交。如果對方考證出這件文物的真實性,這個價格連最小的一件編鍾也買不到。馬承源回憶說:"(當時)大概寄了十二三個箱子,裝的大箱,裝到上海博物館打開一看,這確實是非常早的晉侯墓編鍾。"

被盜的古晉遺址文物

究竟是什麼了不悔腔擾得的文物,讓馬承源如此高看,僅憑照片就篤定購買?這要從他口中所說的晉侯墓說起。作為西周時期分封的國家之一,晉國的歷史長久以來都迷霧重重。 西周初年,武王姬發死後,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帶領殷商遺老發起叛亂,周公旦輔佐年幼的周成王平息叛亂。據《呂氏春秋》記載,一次,年幼的周成王與弟弟叔虞一起玩耍,成王隨手拿起一片桐葉剪成玉圭形對叔虞說:"我用這個封你為諸侯。"史官急忙用筆記下,並告知周公。周公即刻前來祝賀,成王解釋說:"我是開玩笑的。"周公卻嚴肅回答:"天子無戲言。"

不久,成王履行諾言,把叔虞封到了一個叫"唐"的地方。叔虞與當地百姓一起開墾荒地,發展經濟,實力逐漸強大起來。叔虞死後,兒子燮父繼位,改稱晉侯。到了春秋時期,在子孫的苦心經營下,晉國成為當時北方諸侯國的盟主,稱霸一時,一直到公元前369年三家分圓游晉而亡。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質疑過《呂氏春秋》的這段記載,他認為成王的弟弟如果應當受封,周公會及時地告訴成王,而不必等他開了玩笑再去趁機促成這件事。如果成王拿了桐樹葉子與妃嬪和太監開玩笑,周公難道也要趁機促成嗎?周公會用適當的原則去引導成王的舉止恰如其分,不會自作聰明地迎合他的過錯,替他辯飾,古書上的這段記載,是不可信的。

不僅桐葉封弟的事情被後人質疑,叔虞的封地"唐國",也就是晉的始封地到底在哪兒,也一直是千古之謎。史學界對此曾作了大量研究,但一直沒有公認的結論。學界大多支持兩派觀點:漢代史學家班固認為"唐"在今天太原附近;清代大儒顧炎武則確認"唐"應該在今山西省南部。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北大考古系教授鄒衡帶領學生來到山西做文物調查,試圖找到晉國的始封地——唐。他一開始遵從班固的說法,首先來到太原,發現這里的出土文物最早的僅為春秋時期,而此時山西考古隊發掘所謂的"叔虞墓",也不過是唐宋以後建的偽墓。失望之餘鄒衡又來到顧炎武提及的汾河南面,同樣無功而返。

鄒衡回到北京,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仔細搜索,決定把考察重點放在今山西臨汾一帶,上世紀六十年代考古專家謝元璐發現了曲村-天馬遺址後,當地就一直在進行著對遺址的探查工作。 1979年,鄒衡帶著學生再次來到山西,這次,他們選擇的就是位於山西和河北交界的天馬村和曲村,隨著考古發掘的不斷深入,鄒衡越來越覺得,眼前的這片其貌不揚的小山村,將會成為古晉國的一處重要遺址。 他令學生挖一條探溝,並沒什麼重大發現。這時臨近過年,天氣又太冷,他便同意學生回家過年,自己留下繼續尋找。沒想到,一批山西的文物販子一直尾隨考古隊,趁考古隊選好挖掘點回家過節之際搶先出手,用炸葯進行毀滅性盜墓,盜走大批重器。

考古專家當時並不知道,就是這次盜墓,讓埋藏於這里的一組青銅編鍾(14件)被悄悄運離山西境內,直至兩千多公里以外的香港。多年以後,這組國寶才被上博專家收入囊中,也就是馬承源購自香港的這套迴流文物。

就在這套晉侯墓編鍾歸藏上海博物館當年,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盜掘後的曲村-天馬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的發掘,十九座晉侯陵墓陸續被發現,震動了史學界。依據考古發現可知,這里就是"武公據之以興晉,文公依之而稱霸"的古晉國始封地。

贗品依據:刀刻銘文的謎題

就在考古人員對曲村-天馬遺址搶救性發掘時,這里的一座晉侯墓出土了兩件小甬鍾。鍾上的銘文也是鑿刻的,與上博所藏的14件編鍾如出一轍。這兩件甬鍾作為盜墓者偷盜時的遺漏之物,與上博的14件編鍾實為完整一套,這也進一步證明了上博蘇鍾的正統身份。 晉侯蘇鍾當初被行內誤認為贗品,就是由這刀刻的銘文而來。為了得到清亮的樂音,先秦編鍾採用純凈的高錫青銅鑄成。高錫青銅質地堅硬,殷商西周時期缺少完善的鋼鐵刻鑿刀具,所以銘文都是鑄造成形,即使到了春秋戰國之交的青銅時代末期,出現鋼鐵刀具,銘文也多是鑄出。

晉侯蘇鍾所刻的銘文十分整齊,每鍾所刻文字多少不一,最後兩鍾為2行11字。銘文都用利器刻鑿,由於鍾的堅硬,不能一揮而就,需要先鑿出點來,然後連點成線,往往一畫需要四五刀五六刀,才能成為一體,刀痕非常明顯

Ⅳ 愛新覺羅溥新寧玉新

愛新覺羅家族輩分愛新覺羅氏字輩為: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恆鋒盯歲、啟、燾、闓、增、祺、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
聲明:愛新覺羅溥儀沒有後代,無子有嗣,嗣為愛新覺羅毓岩,為滿洲國儲君,那個愛新覺羅貝怡是銀睜冒充愛新覺則擾羅家的人的,全世界都知道溥儀沒有後代的

Ⅵ 寧玉新的鑒定值得相信嗎

其實知道寧玉新這個名字,還是跟我們雜志有關系,2010年2期《收藏》雜志封面刊登了瀚海拍賣的一對玉璽,有個人公然站出來說雜志登的這兩件玉璽碰畢是假的,這個人就是寧玉新。其實,說真或者說假,包括對雜志的質疑,這都是被允許的,沒有什麼,拍賣場上這樣的分歧也有的是。有趣的是寧玉新的依據,他說這兩件東西的材質是「綠玉」(到現在我也不知道這個詞是什麼意思),然後雲雲,實際上兩件東西的材質是翡翠。在網上被網友指出後,寧先生又講了一大段關於翡翠的言論,少說一點也許還好,這一說,水平如何,還真是不敢恭維,大家不信可以搜搜看看。 雖然寧先生這個人我沒見過,你也可能沒見過,但他的某些「鑒定成果」,不僅是我,大家可能還都還沒忘了。 這個東西大家還記得吧—— 「鄭和下西洋用的永樂青花熱水瓶」,轟動一時,你覺得這樣的東西有可能是真的嗎?寧玉新先生就堅定地認為是真的,說起來振振有詞的樣子。 也許王剛的電視方式有些極端,但我們看到的是,王剛就是這么砸,也仍然難以驚醒世人,誰讓去笑缺芹偽存真只是扮乎面對東西呢,沒辦法。

Ⅶ 寧玉新的人生經歷

在多年的文寶學習、鑒定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在瓷器鑒定上提出「三化」、「五泥」、「五釉」、「以圖行文」、「數術學」等鑒賞理論和方法。
在青銅器鑒定上,提出從沙膏模到臘膏模、組合模和吹模的制悔態造方法;在冶煉金屬的生產工藝上,用金屬色性還原時旁早代生產力形態;對青銅器銘文圖飾的解釋上也有深厚的見解。
在書畫鑒定上,提出用紙性、色性、線性、技性、筆性碧啟源、藝性「六性論」的方法來鑒定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的真偽。
在珠寶玉翠鑒定上,提出天然生成物的物理結構論;用冷凝法推翻了大氣壓形成物質密度的理論;用松蓉、散蓉、瀉蓉法觀察玉的生長紋理;從有機物與無機物形態變化辨別玉的生熟等方法。對自然折射和人工力學、光學分析有客觀科學的說法。
寧玉新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功底還原了歷代文寶生產工藝的原貌,得到社會的認可,獲得很多殊榮:現任中國高層決策協會文物鑒定專業委員會主任、首席鑒定專家,西安東方亞太職業技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國商務策劃研究院客座教授。

Ⅷ 古代「保溫瓶」長啥樣宋朝雙層碗可保溫食物

「明永樂青花熱水瓶」因出現在央視《尋寶――走進晉江》節目中而大出風頭。這個熱水瓶是現代熱水瓶造型,把手、蓋子皆有,所不同的只是材質為青花瓷。不少專家稱這個熱水瓶造假,明代永樂年間根本不可能有這種器型,網友們也打趣說這個熱水瓶是「穿越」回去的。不過,這個熱熱水瓶」的出現,也讓我們感到好奇:沒有熱水瓶,古人想喝熱水非得現燒現喝嗎?為了給水保溫,古人想出了什麼好辦法?熱水瓶到底是在哪個時代出現的?

1912年,熱水瓶漂洋過海到中國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下大家都熟悉的熱水瓶

熱水瓶也叫保溫瓶。它的外殼有各種顏色、各種材質的,但起保溫作用的實際上是內膽。內膽的材質是玻璃,你知道嗎?這個膽是雙層的,隔層中的空氣被抽掉了,在真空的隔層里又塗了一層銀或反射塗料。

「熱水瓶在西方出現的時間比較晚,在中國出現的時間差不多是清朝晚期。」江蘇省古陶瓷研究會副會長周道祥說。查閱資料不難發現,熱水瓶最早是由英格蘭科學家杜瓦於1892年發明的。熱水變冷通過熱對流、熱傳導和熱輻鋒知射三種方式。熱水瓶膽就是通過解決上面三個問題而製成的。瓶口用軟木塞阻止熱與冷空氣的對流;雙層瓶膽之間的空隙抽成真空,解決了熱的傳導;在瓶膽上塗一層薄薄的銀,使它成為反射光線和反射熱的一面鏡子,從而利用銀層把熱輻射擋回去。這樣,熱就不會散失,起到了保溫的作用。

而熱水瓶傳到中國要晚20年左右。據資料記載,1912年德國保溫瓶輸入中國。到1926年,上海創辦了首家熱水瓶廠。此後,天津、重慶等地也相繼創建保溫瓶製造廠。

「民國時期,熱水瓶大多是竹殼子,很多年長的人還都見過這種老式的水瓶,也有鐵殼子的,但數量不多,因為當時中國的製造技術尚未達到這個水平,所以鐵殼子大多是從國外進口的。」周道祥表示。

提及那個明朝青花熱水瓶,周道祥表示不可能,別的不提,單說材質,「陶瓷表面易碎,用它裝水,一旦打破,對人身體的傷害將是非常大的,不實用啊。

明朝有「瓷膽」水瓶?技術上可以有!缺點是不保溫

其實,對於那個明永樂青花熱水瓶,也有專家發表了不同意見。鑒定專家寧玉新就表示,在永樂年間,將熱水瓶雙層玻璃的原理應用到瓷器上完全沒有技術問題。元代和銀信消明代有很多雙層杯,隔層的作用跟現在的熱水瓶原理是一樣的。熱水瓶的膽真的可以用瓷器來做嗎?

記者請教了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曹建文。「從技術上來說,這是可以實現的。」曹建文表示,製作過程簡單說來就是將內外兩層模印弄好後,再將它們套在一起,進行連接。清朝乾隆年間的轉心瓶就是運用的這個原理。轉心瓶不止一層,在一個鏤孔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上面繪著各種紋樣。轉動內瓶時,通過外瓶的鏤孔,可以看見不同的畫面,猶如走馬燈。不過,根據燒窯的要求,兩層瓷之間並非真空,而是留有空隙。這樣實際上就違背了熱水瓶的原理,熱量是會流失的。所以雙層的瓷器能做出來,但並不是保溫的器具。

曹建文還表示,景德鎮是明清時期皇家御窯所在地。「但景德鎮目前發現的窯址,不管是官窯還是民窯,都沒有出土過熱水瓶這種器物的殘片。」因此,曹建文對那個明永樂青花熱水瓶也是持懷疑態度的。

專家們紛紛否定了青花熱水瓶,看來在古代想喝點熱水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聰明的古人找出了許多替代品,不僅環保還賞心悅目。

越國人溫酒器、冰酒器滿足多種需要

既然古代沒有熱水瓶,那麼如何將水保溫、古人又有哪些保溫設備呢?

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專家告訴記者,2004年無錫鴻山鎮越國貴族墓葬中出土過「溫酒器」。只是,這名字並非是古時就有的,而是現代人根據它的形狀,推測出用途而起的名字。

參加過那次考古的專家說,當時成套的青瓷溫酒器是首次發現,由此可見越國貴族生活的奢華。與之相對應的還有「冰酒器坦余」。冬季使用的溫酒器具由爐盤、溫酒器組成,顏色是灰白泛青。爐盤內置炭,上面放溫酒器,溫酒器內置水,溫酒器上有很多小孔,小孔內置酒杯。這樣以火溫水,再以水溫酒。而夏季使用的冰酒器與溫酒器的結構基本相同,下面為承盤,裡面可置冰,再在冰酒器內置水,小孔內置酒杯。冰降水溫,從而水降酒溫。

不過專家表示,根據考古發現,這種溫酒器並非是實用器,也就是並非是越國人真正使用的,而是一種明器,即陪葬用品。當然了,明器也是根據當時日用品的模型仿製的,所以可以判斷出當時的越人也使用過這種器具。專家稱,當時器具的材質以青銅為多,而並非青瓷,所以很可能越國人真正使用的「溫酒器並是青銅的。

在戰國時代,還有一種既能保溫又能儲冰的器物,被現代人形象地稱為「古代的冰箱」,它就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最古老的銅鑒缶,也是一種溫酒器。它的外部為鑒,鑒內置一尊缶。鑒與尊缶之間有較大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塊,冬天則貯存溫水,尊缶內盛酒,這樣就可以喝到「冬暖夏涼」的酒了。

宋朝人隆重推出低碳節能型雙層碗最環保

時間再推進到宋代,宋人又有什麼奇思妙想呢?那時的保溫器具中有一種奇特的「碗」

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賀雲翱告訴記者,宋朝時有一種雙層碗就是為了保溫而設計的,名字叫溫盤。它由上下兩層瓷構成,上層瓷薄,下層瓷厚,中間是空的,注水孔是在盤子兩側的頂部穿一至兩個圓孔。使用時向盤內夾層直接注入熱水保溫,而不使用爐盤燒炭,十分環保。

據記載,這是中國歷史上一種獨具才智的飲食器皿,尤在北方官宴中得到好評,這一系列還有溫酒壺、溫碗、溫盅等。

「青花熱水瓶不可能是真的,據我了解,古代的保溫器具,以碗類為主,瓶狀的保溫器具迄今為止還沒有怎麼見過。」賀雲翱表示。

宋代時還有另一種原理相同的碗,它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叫孔明碗。江西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曹建文說,孔明碗最大的特點是由兩個碗上下粘接而成,兩個碗中間留空,不同的是,在外面碗的底心有一圓孔相通,人們便因這個「孔明而將其美稱為「孔明碗。江外碗底的孔是讓沸水進入夾層後,使碗內的食物保持溫度,所以起這個名字也是稱贊這種技藝的智慧。其實,該碗與諸葛亮一點關系也沒有。

孔明碗產生於宋代,明代也有製造。起始是北宋龍泉窯,碗比較厚實,外碗底的孔比較大。到了明代,孔明碗較薄,外碗底的孔較小。宋代的孔明碗大多為青釉器,明代則有青花、五彩等品種。

清朝人茶桶、提籃是居家旅行必備保溫器最實用

雖然專家表示溫盤沿用到了明清。不過,清代又有了新花樣。

賀雲翱提及了清代一種多層食盒,他曾在皖南看到過,材質既有木質的,又有瓷器的,多層食盒讓熱量聚集,可以起到保溫的效果,十分簡單實用。

而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內還收藏著兩種保溫器具,一種是茶桶,「清代時,古人會把茶壺放在藤編的或者木質的茶桶里。」民俗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說,以木質的茶桶為多,有圓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多種形狀,富貴人家使用的茶桶外面會雕花或者描金,非常考究,茶壺和茶桶之間有空隙,上面會塞上棉花等東西保溫。另外,還有一種叫提籃,裡面放著木食盒,有提手,跟現代的籃子有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