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一、释义: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间挖空的地方,器皿才能发挥其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空心的部分,房屋才能发挥其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二、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词语释义:
埏埴:是指用水和粘土,揉成可制器皿的泥坯;陶器。
用:用处。
凿:打孔;挖掘。
户牅:门窗。
利:使有利。
(1)埏埴扩展阅读:
老子所说的是“有”与“无”的统一。因此,它虽然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视“有”,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一位罢了。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说明了“有”和“无”的辩证关系。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皿、室给人的便利。器皿如果没有挖空的部分,也就无法起到装东西的作用;房屋同样如此,门窗中间空心的的地方,人就无法出入,那也就没有办法居住了。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没有”的东西及其作用。
老子看到了“无”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有无之间相互依存,对立统一之中。因而,所谓“无”的作用,最为合理的解释应是有无之间的相互为用,“无”之为“无”并能起作用,是因为“有”的存在;“有”之为“有”并起作用,是相对于“无”的存在而言的。
②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
人们建房,立围墙,盖屋顶,而真正实用的却是空的部分。围墙、屋顶为“有”,而真正有价值的是“无”的空间。“有”是手段,而“无”才是目的。
③ 埏埴怎么读
读作shān zhí,出自《道德经》。
“埏”为和,“埴”为土,“埏埴”即和陶土制成的陶器。陶器由陶土制成,均是中空,因其空,才能够作为容器发挥它的作用,埏埴不仅是陶土的人为呈现形式,更暗含着一个承载体与一个进深空间相互演绎的逻辑规则。
引证解释:
1、和泥制作陶器。
《老子》:“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河上公 注:“埏,和也;埴,土也。谓和土以为器也。”
2、陶器。
葛洪《抱朴子·广譬》:“无当之玉盌,不如全用之埏埴;寸裂之锦黻,未若坚完之韦布。”
3、陶冶;培育。
潘岳《西征赋》:“土无常俗,而教育定式,上之迁下,均之埏埴。”
④ 埏埴是什么意思
埏埴 shān zhí
(1).和泥制作陶器。《老子》:“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河上公 注:“埏,和也;埴,土也。谓和土以为器也。” 汉 桓宽 《盐铁论·通有》:“铸金为锄,埏埴为器。”
(2).陶器。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无当之玉盌,不如全用之埏埴;寸裂之锦黻,未若坚完之韦布。” 宋 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水北胡氏园》:“因岸穿二土室,深百余尺,坚完如埏埴,开轩窗其前以临水上。” 清 赵翼 《报恩寺塔二十四韵》:“轮蹄 精卫 运,埏埴 女娲 抟。”
(3).陶冶;培育。 晋 潘岳 《西征赋》:“土无常俗,而教育定式,上之迁下,均之埏埴。” 唐 黄滔 《代郑郎中上兴道郑相启》:“遂使庆钟末路,福逮今辰,既预门墙,仍从埏埴,宛得御车之便,无烦拥彗之劳。”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四:“他如木犀、山矾、素馨、茉莉、其香之清婉,皆不出兰芷下,而自 唐 以前,墨客椠人,曾未有一语及之者,何也? 游成之 曰:‘一气埏埴,孰测端倪,乌知古所无者,今不新出,而昔常见者,后不变灭哉?’” 清 冯桂芬 《上林少穆师书》:“某菰芦末士,尘露下资,藐是疎芜,渥蒙埏埴。”
⑤ 埏埴的介绍
埏埴的读音是shān zhí,出处《道德经》,是指用水和粘土,揉成可制器皿的泥坯。
⑥ 埏埴的出自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河上公 注:“埏,和也;埴,土也。谓和土以为器也。”
⑦ 白贲是什么意思
易经的贲卦“上九,白贲,无咎。” 这里的贲是指斑纹华彩,是绚丽的美,然而这里追求的是“白贲”, 也就是由绚烂复归于平淡,由有色达到无色。“极饰反素也。”这也正是灰色之美的真谛。三十幅共一 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 牖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道德经》十一章只找到这个
⑧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意思是什么
《老子》第十章有言,“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这句话很有用,告诉心碌于世间的我们,要空虚、空灵,才会发挥更大的生命力。如果不把雍塞的心灵拓出一片空间,怎么能领悟生命的意义呢?
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什么意思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翻译:和泥制作陶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出自《道德经》第十一章。
(9)埏埴扩展阅读: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⑩ 有人知道“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的解释吗
释义: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白话译文:
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最后的是总结上面所讲,“有之以为利”这里的“有”可以被解释为有利条件,“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可以被解释为使得有利条件发挥作用。“有无相生”“利,用”也是一样是不可分离的,这个也就是“道”。
此文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
(10)埏埴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道德经》开篇阐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老子对于“道”这个概念的总括性的描述:道,非当时社会一般的道, 即人伦、常理之道,也非当时时人所能命名之道。
“道”在老子那里已经超越了世俗社会生活,更加接近于自然法则之道,因为天地万物的始基与母源在于“道”,由道开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由此,老子用“玄之又玄”来描述道的特殊性与深奥性,而其实这个“道”虽然“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捪之而弗得”,但老子所言之道并不远人,这里只是老子用“玄”来强调他所言之道与当时社会所言之道的差异性,并且阐述他所言之道的超然性与根基性。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