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体的精气的作用是什么
大地的生气,也就是人体的精气。有了精气才会有生命,有生命然后才有人类的思想和智慧。人类的精神活动由生气派生出来。因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又有种种差别,如有“生气”、“煞气”等。
2. 什么是男人精气
男性精气早衰,医学上称为"中老年男性部分雄激素综合性缺乏",并由此导致的相关症状。科学研究证实,男性精气缺乏症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30-40岁,称为"隐性精气不足",主要表现为精力不济、神疲乏力;二是55岁以后,男人精气开始剧烈下降,主要表现为心悸、焦虑、失眠多梦、抑郁、倦怠乏力、性欲减退、性功能下降、骨及关节痛、潮热多汗等。 在其间的40-55岁,由于男性身体已逐步适应了体内雄激素减少的状况,反而没有明显症状出现。所以,男人在30-40岁、55岁以后要特别注重治疗与保健。假如不引起重视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不但会加速朽迈,而且各种疾病的发生都是由此而引起的,如: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性功能衰退、精神抑郁、老年痴呆症等疾病,极大的损害了男性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严重影响了中老年男性后半生的身体健康与家庭幸福。
3. 精气有哪些定义
精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与生俱来的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是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精是胚胎形成和发育的物质基础,人出生后,有赖于精的充养,才能维持人体生长发育。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之海。肾又主骨,齿为骨之余。所以肾精充足,则脑髓充足,骨髓盈满,骨骼得到髓的滋养而强健有力,运动敏捷。牙齿得到髓的滋养,则坚固而有光泽。
精(精气)在中医学上,其义有五:一是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之精,而归藏于肾者,谓之先天之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称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泛指之精又称为广义之精;二是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系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生殖之精又称为狭义之精。三是精指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脏腑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及脏腑的生理活动,化为精微,并转输到五脏六腑,故称为五脏六腑之精;四是精指精、血、津、液的统称,实为生命物质气、血、精、津、液的概称;五是精指人体正气。
总之,在中医学的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或称精气是一种有形的,多是液态的精微物质。其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精、血、津、液在内。狭义的精,指肾藏之精,即生殖之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质。
4. 精气的基本介绍
中国先秦哲学中的重要范畴,指最细微的物质存在。<老子>论道时曾说其中有精,其精甚真,但未加说明。<周易·系辞>有精气为物的话,亦无详说。关于精气的较详学说见于<管子>。<管子·内业>把精视为最细微的气,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认为精气是生命的来源,也是圣人智慧的来源,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藏于胸中,谓之圣人。从《内业》全篇看,下生五谷的精可说是广义的精;藏于胸中的精,可说是狭义的精。《内业》又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这里的精与形有别,也是狭义的精。《管子》的精气学说是一种接近原子论的唯物主义思想(见原子唯物论),但它认为人的精神作用是天地之间的精气来到胸中的结果,没有把精神看作形体的作用,为形神二元论留了余地,表现出理论的不彻底性。
<庄子·秋水>说:夫精,小之微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把精解为细微之义,认为它属于有形之列。这种解释也是把精气视为细微的物质存在。
5. 精气的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精气、阴阳、五行、脏象、治则治法、等多方面的中医知识
精气学说是讲世间万物是由气通过不同形式构成的。
阴阳学说:中医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二气所化生的,所以万事万物无不具有阴阳二气的特性。《内经》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父母,变化之纲纪,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是阴阳学说的具体说明。其实,阴阳学说是源于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而来的。具体问题请参考《周易》一书。总之阴阳思想不是出现于中医本身的,而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
五行学说也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周易》中就有体现,这并不是说中医源于《周易》,这里只是用《周易》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请各位不要误会。五行学说是说万事万物在阴阳二气的生化下,进一步可以成为由五种性质概括的物质。这五种物质是指:木、火、土、金、水。它们有各自特性。木曰曲直,是指木具有能曲能伸的功能。它象征着春天万物伸展、春意盎然的自然现象。火曰炎上,是指火具有向上,升发等的特性,它象征着夏季烈日炎炎的自然现象。土曰稼社.及金曰从革.水曰润下等五种特性。
6. 常说的身体里的元气精气是什么
元气,精气都是中医理论里的,元气是由元精(父母之精)所化生,由后天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结合而成阴气(精、血、津、淑)与阳气(卫气、宗气、营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阴气主物质,阳气主功能,阴阳二气相互转化,《辞海》:“元气,亦称‘原气’,指人体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活动能力”,现代医学所称人本新陈代谢。
元气具体到现代医学的概念,可细化为思维反应正常,睡眠好,能吃能喝消化好,能跑能跳心不慌,不咳不喘气顺畅,气色良好声音亮。
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原。
在中医学中,“精气”有三种不同的概念:
(1)世界上所有气当中的精粹部分
(2)泛指人体中一切有用的成分。既包括无形而动之精气,也包括有形之精,如先天之精,后天水谷之精等。
(3)专指肾中所藏之精,即肾精。
以上三种概念中,凡无形之精气都是气当中的一部分,如宇宙中气的精粹部分和人体中有用的无形成分,都包括于气的整体之中,而以后者与中医学的关系更密切。凡有形之精,与气都可以互相转化,即有形之精可散而为无形之精气,无形之精气又可聚积而成有形之精,即所谓“精气互化”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优、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营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然而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实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实实虚虚,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家以泻其火则愈矣。经曰;劳者温之,秋,损者温之。又云: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中,今立治始得之证。。
7. 精气不足该如何补
1.药膳1周吃1次
羊肉炉、姜母鸭、麻油鸡等药膳,虽有助补气,但若吃太多除了容易口干舌燥、头晕,还会消耗到体内的精,建议最多1周吃1次。
2.喝茶饮中药材放入保温瓶中,加600c.c.热水、焖泡约15分钟后即可,次数不限,当天喝完。
党参麦冬红枣茶
材料:党参5钱、麦冬3钱、去籽红枣5颗。
功效:党参补中益气、增抵抗力,麦冬滋阴生津,红枣可补气养血、健脾胃及安神疏肝。
拓展资料
1、经常作息颠倒、长期熬夜的人,通常缺乏精气。因为11点至凌晨1点,是脏腑气血流动的时间,这段时间,血回流到肝脏准备储存精气(能量),如果不睡,等于强迫肝继续分解工作,能量无法被贮藏,会造成肝盛阴虚,阴阳失和,肝火上升,气虚体弱。
2、尽量从事温和运动,专家认为打太极、气功或元极舞都是不错的静心运动。专家解释,太激烈的运动会造成大量流汗,流失大量体液等于流失大量体力,心情也易烦躁不安。建议酷暑最好选择练气养生运动,少在烈阳下长期暴晒,或从事激烈运动。
3、避免吃太“浊”的食物要吃清爽的食物,太“浊”的食物容易增加身体重量,使得精神昏沉。烹饪方式也尽量清淡,避免油炸、煎烤,甜食热量高,要少吃。医生认为,现代人饮食太乱,没有顺着自然时序调整,大热天吃烤肉,无异加速心火。
4、少生气、不发火。夏季主火,是一年当中能量最旺盛的时节,容易内心急躁,身体也会受到影响。发怒前留出一秒思考时间,想想该不该发这顿脾气。
8. 精气的两种存在状态
精气有“无 形”和“有 形”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所谓“无 形”,即精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状态,充塞于无垠的宇宙空间,是精气的基本存在形式。由于肉眼看不见,故称其“无 形”。宋 张载说过 太虚 无 形,气 本体。所谓“有 形”,即精气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一般都可以肉眼看清其具体性状。《素问 六节藏象论》有“气合 而 有 形”之说。
9. 精气从何而来
当然是肾。精也称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部分。先天之精宝物即是人体的基本物质。
10. 如何快速补精气呢
精气是中医里的概念,在西医里没有直接对应的词,在中医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先天不足的话,后天的精气损耗就来源于过度的房事或手淫之类的坏习惯,虽然有些药物可以益精气,补肾虚,但是是药三分毒,中医西医都一样,药不可乱用。
所以没有什么快速补足,最好的办法就是“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节制房事,避免消耗,可坚持八段锦和提肛等辅助手段,同时食物不要过度荤腥,可以每日食用五六颗枸杞子,嚼着吃,然后慢慢调理,巩固,逐渐养好,如果已经伤身成病了,建议找中医调理,中医讲究辩证,不是网上一句两句就说得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