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管理学上面什么是计然之策
; 相传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用计然之策,修之十年而国富;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用计然之策于家而富至巨万。所谓计然之策,主要指“六岁穰六岁旱”的农业循环学说,农末俱利的平籴论,以及物价观测、贵出贱取等经商致富的“积著之理”。后因以泛指生财致富之道。; 计然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计然并不是真实姓名,而是取善于计算运筹的意思。据说他是老子的弟子,博学多才,无所不通,尤长计算。《史记·货殖列传》说范蠡曾拜计然为师。他教给范蠡“贵流通”、“尚平均”、“戒滞停”等七策,范蠡只用了其中五策,便使越国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灭吴之后,范蠡携西施离越赴齐,改名为陶朱公,后世将陶朱公视为商人祖师。
『贰』 谁在百家讲坛里说的计然之策
商贾传奇是由李晓主讲的,李晓,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国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历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日本北九州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主要研究中国经济史、企业经营史。出版学术著作《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宋朝政府购买研究》等五部。在《历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多次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铸成集团华商书院、北京科技大学、中石油、鞍山钢铁等国内知名高校、培训机构、企业之邀,讲授《宋太祖的治国方略与企业管理》、《易道儒思想与现代企业经营》、《中国传统商业智慧》、《中华商道》等课程。
致富宝典
越王句践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而在越国击败吴国的战争中,有一个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就是越国著名的政治家范蠡。范蠡是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政治家,正是在他的帮助之下,越王句践才最终打败了吴王夫差,成就了富国强兵的霸主之梦。而越国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据说与一部奇书有关。
按理说,在整个吴越战争中,功劳最大的当属范蠡,然而功成名就之后的范蠡最后竟然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离开了越国,选择了到外地从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做出如此巨大的决定呢?竟然也是这部奇书——《计然之策》。那么,范蠡为什么要选择弃官从商?这部《计然之策》究竟对范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范蠡在商业领域中获得了极大得成功,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当大官的机会落在了他的面前,有一个国家邀请他去当相国,可面对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范蠡却无动于衷,而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每次当范蠡在商业领域获得成功之后,他又把赚来的钱财散发出去,再次选择从头再来。
那么,范蠡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这种做法与《计然之策》又有什么关系呢?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李晓教授将带您踏入商业的历史长河去追根溯源,为您精彩讲述《商贾传奇》之《致富宝典》。
『叁』 计然之计都是什么
公元前493年周敬王二十七年前后,越王勾践因对吴国轻率用兵,终招亡国之祸,后幸赖大夫文种与范蠡谋划奔走,才得以起死回生,并完成了兴越灭吴的大业。后人对这段历史及越王勾践和范蠡的事迹知之甚详,几近家喻户晓,而关于文种,虽然许多史书对其均有记载,但都没有把他放在历史的应有地位,甚至还因史实的张冠李戴,在很大程度上把他给湮没了。
越灭吴后,文种居越而为越王勾践所杀,范蠡去越奔齐而幸免于难。范蠡决心离越到齐去经营产业时曾说过这样一番话:“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我欲用之家(《史记·货殖列传》)。”那么,被范蠡推崇备至、已经在越国复兴中获得成功、且又被他应用于经商治产业的“计然七策”到底是一种什么理论?这个理论的创造者——计然到底是一位什么人物?这一切直到现在还是个没有解开的谜。
计然是一位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这似乎是不成问题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把他从历史的尘封中发掘出来。查《史记》、《国语》等书,可知帮助越王勾践复国灭吴的重要人物除文种、范蠡外,还有大夫舌庸、苦成、皋如、逢同、柘稽等人。关于舌庸、苦成、皋如,《史记》中没有提到,《国语》中也只是露了一下名字,倒是《吴越春秋》中稍有一些记载,但没有留下什么重要的事迹,所以他们都可以排除在外。稍有较多事迹的是逢同和柘稽。
柘稽的事迹在《越王勾践世家》中也只提了一笔,即越王“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关于究竟是谁到吴国去做人质的事,司马迁的记载与《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等书均不一致。那些书中均言勾践与范蠡去做人质,三年后才被吴王放归,并且都未提到有叫柘稽者也在其列。这不一致的记载应该相信哪一家的呢?在我看来,《国语》等书的记载是对的。
既然如此,那么陪同勾践到吴国去的人是谁呢?是范蠡,这是所有史书都肯定的,基本无可怀疑。那么是不是还有一位叫柘稽的人也在陪臣之列呢?其他史书均无记载,所以《史记》的记载就值得怀疑了。一般来讲,在这种情况下,不是越王本身就是越王的嫡子方才有作为人质的价值,若越王不去,派两位大夫去做人质于理也说不通。
其他史书中均无关于柘稽的记载,但在《国语》里却有关于另外一个人物的消息。这个人物叫诸稽郢,是一位非常能干的外交家。在越王被困于会稽之时,他曾二度被派遣出使吴国,说服吴王,保全了越国参见《国语·吴语》。这个记载与《史记》完全相同,只是说服吴王的说词与《史记》和《国语·越语上》略有些出入。
其实只要我们联系各种记载作一综合思考,就可以看出,《史记》中的“柘稽”,就是《国语》中的“诸稽郢”。“柘稽”与“诸稽”实乃同一个词,“柘”、“诸”古音相通,都读作近于“直”的音,而相互假借。另外,“诸稽”即“诸暨”,就是今天浙江省诸暨市的诸暨。更有趣的是“郢”不就是“然”字的一音之转吗?如果丢掉前边的“柘”或“诸”,那不就是“计然”吗?“稽”、“计”同音,“郢”、“然”一音之转。所以“诸稽郢”应该就是“诸暨然”。司马迁称之为“柘稽”者,实乃就是“柘稽然”或“柘稽郢”,显然,这个地方脱落了一个“郢”或“然”字。当然,这是司马迁的责任,还是后世传刻过程中的错误,就不得而知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柘稽郢”就是计然,计然也就是文种。
再看柘稽郢或诸暨郢,这个名字还有些问题。诸暨是当时的越都,郢是当时的楚都,用两个都名合为一个人名,看来有些奇怪,所以“郢”的本字应该就是“然”。计然的正式称呼应该叫诸暨然,叫“计然”者显然是丢了前边的“诸”字,是错误的。名字被人称呼为诸暨然,说明文种就是诸暨人。然字是其名,字文种,至于他姓什么,还不得而知。肯定当时人以诸暨然或文种称呼他是很普遍的。
还有三条证据可以说明计然就是文种。
其一:《国语·越语上》开篇载云:“越王勾践木妻于会稽之上……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纟希,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这段话与《货殖列传》中计然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说法如出一人,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绝不可能。可见计然、文种实为一人。
其二,《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越王勾践将杀文种时这样写道:“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联系到范蠡说的:“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这不又一次证明计然就是文种吗?计然、文种应为同一个人,“计然七策”实际应叫“诸暨然七策”或“文种七策”才是正确的。
其三:《国语·吴语》载,越王派诸稽郢到吴国去媾和,伍子胥坚持要灭越国,他谏吴王说:“不可许也。夫越非实忠心好吴也,又无非摄畏吾兵甲之强也。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从前读到“将还玩……”时,总不得其解。当把诸稽郢和文种看成是一个人的时候,便恍然大悟了。原来“将还玩……”的正确行文和标点应当是“还,将玩……”。伍子胥说得很明白,若是等大夫种返回越国,就会把我们吴国弄到手里,任其摆布了。可见这位出使到吴国的诸稽郢,就是大夫文种了。
『肆』 计然之术 什么意思范蠡的,详细点
策之一:需求决定与经济周期论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策之二:价格调控论
“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策之三:实物价值论
“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策之四:贸易时机论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策之五:价值判断论
“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
策之六:物极必反论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策之七:资金周转论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伍』 计然之策体现了哪些管理思想
《史记货殖列传》中如此记述:(计然之策:“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 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 施於国,吾欲用之家。
计然认为,要在商业领域里保持长盛不败,关键要 善于“用智”。他曾经这样说:“积蓄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 这段话说明了囤积发财的关键在于务求把货物卖光和决不贷款,它意思是说,经营商业的基本法则是,货物必须完好,不积压商品,在商品的 销售过程中,容易腐烂的货物和食品不要长期贮存,不要囤积货物企图 抬价。考察某种商品是有余还是不足,就可以预知它的贵贱。价格上扬 到了极限就会下跌,下跌到极限又会上扬。因此,价格上扬时就要像对 待粪土一样及时出售,当价格下跌时就要如同珍爱珠玉一样及时收购。 应该使资金货物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通。
『陆』 《计然之策》全文及译文是什么
原文: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妊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赶不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
故曰:式于政,不式干勇;式干廊庙之内,不式干四境之外。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
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翻译:
苏秦最初主张连横,说服秦王。秦王说: “我听说:羽毛不丰满高飞上天,不完备的法令不能惩罚犯人,道德不能带动能力不强的人,政治和宗教的烦恼部长不顺民心,现在你来到在所有的严重性赐教上了法庭,改天我会喜欢听你做什么。 “
(苏)游说秦纪念馆1 O次数,但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打破了他的紫貂大衣, 100两黄金也用完了11我有没有钱,不得不离开秦国。 (他)携带书籍,挑着行李,面容憔悴,黄色和黑色的脸,很明显受挫。家,织布的妻子不理他,嫂嫂拒绝为他做饭,甚至父母不和他说话。
(苏) ,所以在午夜找到这本书,奠定了几十个书箱,发现JiangTaiGong “阴符”艺术战争“ ,埋头阅读,反复选择,熟悉,研究和经验。当你想打瞌睡,阅读他们刺伤了他的大腿上,用锥子,鲜血直流到10英尺。他自言自语地说: “ ,如何采取负责的游说,而不是让他们拉出金金。
刺绣,清香尊严的人做吗? ”全年,研究成功,他说:“它真的可以去游说各国君王• “ 。因此,在房子的游说下,赵华赵。
他告诉赵拍手对话,赵王很高兴他为武安君和赠款相对于印度,军用车辆100辆,锦绣í 0束,白玉100对2万盎司的黄金,团队跟着他,所有国家一致同意打破甚至垂直和水平,因此强大的秦庄系统。
因此,当宰相时,秦不敢出兵函谷关赵苏。
当时,大多数的世界,许多人,军长,决策者权力,我们一定要听苏一个人决定所有政策。不花一斗口粮,没有征用的走卒,而不是发送了一般,而不是用坏一个弓,没有失去一个箭头,它使世界诸侯和睦相处,比兄弟还靠近。
(可见)电源功率的聪明人,世界将服从;有这样一个人获得委任,世界将遵循。所以说:“政治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要用武力征服,寻求在法庭上,认真规划,你不必去边境的战斗操作。
当苏权势显赫,当金波2澳湾两个供他使用,他指挥的战车和骑兵连接不断,无论似乎气势,萧山区东部各诸侯国,每个人都在寻找服从他的命令,所以赵已经越来越尊重。转到游说楚威王苏,路过洛阳家长的经验教训,就能很快地清理你的房间,清扫道路,雇用乐队,准备盛宴。
到3英里远离城市的地方,以满足妻子不敢看他的前面,侧身耳朵听他说话。大姐像蛇一样在地板上爬行,跪我不断道歉的法律。苏问道:“嫂子,为什么以前那么傲慢和谦逊的主要表现为它呢? ”他嫂子回答说:“
因为你现在的位置显著尊重,财富。 ”苏说: “唉! ”孤独的人差,如果父母不,当他的儿子,曾经显赫的财富,亲戚和朋友都感到恐惧,因此,一个人生活在世界权力和财富,不管如何可以忽略不计。
(6)计然之策扩展阅读:
成语典故:
明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说文种破吴计然七策:“一曰捐货币以悦其君臣;二曰贵籴粟囊,以虚其积聚;三曰遗美女,以惑其心志;四曰遗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五曰遗之谀臣以乱其谋;六曰疆其谏臣使自杀以弱其辅;七曰积财练兵,以承其弊。”
《史记·货殖列传》说范蠡曾拜计然为师。他教给范蠡“贵流通”、“尚平均”、“戒滞停”等七策,范蠡只用了其中五策,便使越国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灭吴之后,范蠡携西施离越赴齐,改名为陶朱公,后世将陶朱公视为商人祖师。
1、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这些话极为精辟地揭示了商品价格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他指出商品价格上涨,生产者们就会将资源集中到这里,供给自然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供大于求,价格则会狂跌,反过来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经营活动不能从众,要从供求关系的角度,确定自己的经营品种。
“一贵一贱,极而复反”。在进行经营活动时,不能苛求过高的利润,在价格高到适当程度时应果断抛售,这就是“贵出如粪土”;在价格低谷时,应大胆地买进,这就叫“贱取如珠玉”。事物的量变在积累的过程中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对于商家来说,对事物“度”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
2、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物之情可得而观已。”意思是说要有目的地进行自己的经营活动,认识市场规律,有遇见地储备物资。根据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预测市场需求的变化,提前做好货物的购销工作。
他认为天时变化的规律是可知的,“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就是说影响市场变化的无非是这样一些基本因素,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做出判断是经营成功的关键。
范蠡还曾提出农业经济循环学说,他认为“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即天下六年一次大丰收,六年一次小丰收,十二年一次大的饥荒,这些都是气候变化引起的,是有规律的。
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提前做好准备。例如大旱之年应收购舟船,因为其价贱,而旱后船只必会成为紧俏商品。“水则资车,旱则资舟”。“夏则资裘,冬则资xi”,即夏季贩运皮裘,冬季早售葛麻。只有将经营的眼光放到未来需求最迫切的市场上,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柒』 计然七策---到底是那七策
1、捐货币以悦其君臣;
2、籴粟囊,以虚其积聚;
3、遗美女,以惑其心志;
4、遗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
5、遗之谀臣以乱其谋;
6、疆其谏臣使自杀以弱其辅;
7、积财练兵,以承其弊。
白话译文:
1、一是送金钱财物,以取悦吴国君臣。
2、二是高价买进吴国的粟米,以减少吴国的积粮。
3、三是多送美女,以消磨敌人的斗志。
4、四是把能工巧匠和优良的木材送去帮他们多建宫殿,以削弱吴国的财力。
5、五是派能言善辩的人去给夫差拍马屁,并花言巧语扰乱他们的决策。
6、六是设法使规劝夫差仇视提防越国的谏臣自杀,以除掉吴王的臂膀。
7、七是积财练兵,等待敌人露出破绽,乘机进攻。
(7)计然之策扩展阅读
计然策的出处:
相传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用计然之策,修之十年而国富;范蠡既雪会稽之耻,用计然之策于家而富至巨万。所谓计然之策,主要指“六岁穰六岁旱”的农业循环学说,农末俱利的平籴论,以及物价观测、贵出贱取等经商致富的“积著之理”。后因以泛指生财致富之道。
计然既文子(《通玄真经》)一书作者。本是春秋末期晋国的一个智谋奇才。此人游历吴越,便收了个叫做范蠡的布衣之士做学生。
这范蠡后来便成了越国上大夫,辅助越王勾践复仇灭吴而成就了一代霸业,后来飘然隐退泛舟湖海,于陶地以“朱公”名号染指商旅,不到十年竟是富甲天下,被商旅呼为陶朱公 。
这《计然书》,便是范蠡隐退后辑录老师计然之言论,并参以自己见解所成,全书七策八千余言,说得便是一个致富术。富国富人,字字精到,天下商旅呼之为“绝世富经”,名士则称之为“计然七策”。
『捌』 范蠡《计然篇》怎么那么短还是我搜索到的只是章节
范蠡的《计然之策》早就流失了,史载只有篇目而内容文字不载,现世不存在完整篇。
范蠡曾拜计然为师。他教给范蠡“贵流通”、“尚平均”、“戒滞停”等七策,范蠡只用了其中五策,便使越国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灭吴之后,范蠡携西施离越赴齐,改名为陶朱公,后世将陶朱公视为商人祖师。
1、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这些话极为精辟地揭示了商品价格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
他指出商品价格上涨,生产者们就会将资源集中到这里,供给自然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供大于求,价格则会狂跌,反过来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经营活动不能从众,要从供求关系的角度,确定经营品种。
“一贵一贱,极而复反”。在进行经营活动时,不能苛求过高的利润,在价格高到适当程度时应果断抛售,这就是“贵出如粪土”;在价格低谷时,应大胆地买进,这就叫“贱取如珠玉”。事物的量变在积累的过程中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对于商家来说,对事物“度”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
2、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物之情可得而观已。”意思是说要有目的地进行经营活动,认识市场规律,有遇见地储备物资。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预测市场需求的变化,提前做好货物的购销工作。
他认为天时变化的规律是可知的,“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就是说影响市场变化的无非是这样一些基本因素,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做出判断是经营成功的关键。
范蠡还曾提出农业经济循环学说,他认为“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即天下六年一次大丰收,六年一次小丰收,十二年一次大的饥荒,这些都是气候变化引起的,是有规律的。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以提前做好准备。
例如大旱之年应收购舟船,因为其价贱,而旱后船只必会成为紧俏商品。“水则资车,旱则资舟”。“夏则资裘,冬则资xi”,即夏季贩运皮裘,冬季早售葛麻。只有将经营的眼光放到未来需求最迫切的市场上,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3、 财币欲行如流水。
“财币欲行如流水”,“无息币”。这就是说,在营销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持资金流转的通畅,不能把过多的资金积聚在手中,这就叫做“无息币”。不要看轻薄利,在资金加速运转的情况下,实际上就已经达到了增加利润的效果。
而一味地囤积居奇,抬高物价,则有可能血本无归。这就是“无敢居贵”。毕竟高额利润不可能时时存在,薄利多销实际上就是将风险转化为利润的最佳方法。范蠡认为谷贱伤农,太贵又伤害商贾的积极性,因此缩小价格波动的幅度,无论对商家和买家来说,都是最受欢迎的。
4、 务完物。
“务完物”意即一定要保证所经营的货物质量。在采购货物时,对易腐烂的东西,切勿长期存储,贪图价高;还要防止以次充好,坑害消费者。务指一定,是强调的意思,说明对产品质量的看重。
5、 择人任时。
“择人任时”是指范蠡的经营策略。商业经营需要认真选择贸易伙伴和良好的贸易时机。“择人”强调的是职业道德,在这一点上,他的观点是“与时逐而不在责于人”。
“任时”强调的是贸易时机的预测。“择人”与“任时”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有机联系,既不可只顾贸易伙伴的和谐而放弃适宜的贸易时机,更不可看准了贸易时机而认钱不认人。
计然之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范蠡使用计然之策中的五条,在十年之中将越国建设得国富民强,报复了强大的吴国,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实例。而范蠡在功成名就后弃官,也是他为人聪明、深明道理的明举。
范蠡研究了商业经营的地理条件,看中“陶”地处中原,四通八达,有利于事业发展,因而选择了陶地定居,将计然之策用于家庭的经商活动,“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获得了“陶朱公”的称誉。
(8)计然之策扩展阅读:
《计然之策》章节《计然篇》。
然者,天然,必然,物之道也。物道乃物之情与势,不依人意所动。视物之情与势而计所为,不求于心,不责于人。计其始末,智基于此矣。疾疾缓缓,曲曲直直,如依水而舟,依鱼而网也。顺其,为可为,避不可为。无可无不可,则容与率然,始有。
计物之情与势必于审时度势,不可不察。势之蓄当有时,谓之机缘也。贵在得时。势成则时至机至,虽难而易,其效然。势不成则时不至机不至,虽易犹难。时过则境迁,机缘尽失,大势去矣。审时度势之妙在择时捉机。
权衡时机,尤当精察,毫厘必较,成败由此。择时之妙,如逐如竞,如捕如捉。待时而动,动不妄举。动静,迟速,轻重,繁简,必以时定。此一时非彼一时也。待时蓄势,备而待发,则静如泰山。得时则发如疾电,时不待,稍纵即失。疏于此而欲其功,无异缘木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