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八字中印是什么意思
印呀就印章的意思。印章分公章私章的。八字印坐官的就公章,代表公权利。日主坐印的,就私章,就领钱时盖的印,表示一种信誉。印上刻有姓名,表示姓氏的遗传和自我辨识的名字。八字中的印是生我者的意思。八字正印就名字,偏印就改名,别名呀花名雅号呀堂号呀的意思。八字印多就可能改名多别名多艺名堂号,八字印多他的印章就多,印章多他就画家呀,书法家级的,再多就不是了,八字从印那他就一刻印章的师傅。
② 中印战争
1962年10月,由于印度连续侵占我国新疆阿克塞钦和西藏墨脱、藏南地区,我国决定对印度展开自卫反击战。
整个战役持续大约3周,余11月初全部结束,战役大致分两个阶段,首先是西线中国和印控克什米尔边界地区,我军的反击战,战果在于收复整个新疆阿克塞钦地区,并在当地驻军直到今天。
东线藏南地区由于地形限制,不能集结大部队,所以一直等到在西线已经击溃印军主力以后,才发动大规模进攻,虽然击溃印军,但是由于冬季大雪封山,后勤补给跟不上,所以,部队在歼灭成建制印军以后,主动撤回到喜马拉雅山雪线以北,从而导致印军重新占领我国藏南地区。并一直持续到今天,成为中印关系中的核心问题。
带来的影响是
1、我国凭借此战再一次确立我国的世界大国地位、并赢得了亚非国家的尊敬和美苏大国的敬畏。
2、印度彻底抛弃了不结盟的国际政策,迅速和苏联靠近,并和美国保持特殊关系,成为美苏遏制中国的铁杆盟友。
3、在60年代中苏北方对峙、中美都投入越南战争的情况下,震慑美苏不敢出兵与我国正面较量。为我们赢得了较为良好的国际生存环境。
③ 中印关系
中印关系的历史:
中国与印度两国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分西、中、东3段。西段约600公里,中段约450公里,东段约650公里。作为金砖四国的两个大国,有着这么长的边界的两个邻居势必无法相安无事的长久下去。
友好阶段:印度曾是第一个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政府也给予了热情的回报。在抗美援朝最为激烈的1951年,毛泽东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自出席印度驻华大使的国庆招待会。
反目阶段:好景不长,1951年之后,印度不断蚕食我国领土,并在1962年,印度总统尼赫鲁向印度军队下达了“将中国军队赶出去”的命令,中印边界战争全面爆发。
矛盾不断阶段:虽然中印战争中印度彻底失败,但是中国单方面停战后印度又重新强占中国领土,并向美国靠拢。以致后来中印关系一直存在不和谐的因素。
直至2003年6月23日,瓦杰帕伊总理访华期间,印度政府首次公开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重申不允许西藏人在印度进行反华政治活动,为重开对话开创了新的起点。
中印关系的现状:
在政治上:两国近年来友好关系不断深化,双方领导人互访不断。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也越来越多。中印都主张世界多极化,在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南南合作等许多重大问题上持有相同或相近的立场。两国对维护亚洲和平、稳定与繁荣都负有重要责任。此外,两国民间交往也在快速增长。在军事和安全领域:两国间近年来的合作有了突破性进展。
中印关系的未来:
为了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需要双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本着互谅互让精神,照顾两国人民的民族感情,通过和平谈判,公平合理地解决边界问题。
近年来,两国高层来往频繁。将中印关系提升到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高度。这为两国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以及在解决之前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构建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④ 中印关系问题
大国关系是当今世界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对外政策中,大国关系同样被放在关键性的位置上。以“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和“发展中国家关系”对中国的对外关系进行简约表述,反映出中国对世界格局的基本判断,是把握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的关键所在。
在论述大国关系时,中国学术界一般有两个维度,即中国与大国的关系,以及大国与大国的关系。而在大国名单中,通常只有两类,其一是超级大国美国以及冷战期间的苏联,其二是德、英、法、日等经济强国。
20世纪后期,中国、印度、巴西等国的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许多国际战略研究者认为,尽管这三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完全同步,但是其对世界格局产生的现实影响以及潜在影响将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将这几个国家的发展称为“崛起”,中、印、巴也由此而成为“新兴的大国”。
20年前,当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国引起世人注目时,美国的印度问题专家科亨在其著作中指出人们对印度的看法还存在分歧:“世界对印度的看法分为两类。第一类分析家认为印度会是(或已是)一个‘大国’,……另一类分析家的看法则完全不同。”[1]然而到21世纪初,对印度发展持怀疑态度的人已经大大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不仅把印度看作是IT产业的佼佼者,而且从整体上将其列入新兴大国的行列。科亨以“印度正在崛起”为名撰文指出,“印度看来已经准备好在世界领导性国家(theworld's leadingnations)中占有一席之地。”“印度需要像一个大国(major power)那样行事,美国也需要认识印度已经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2]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U.S. 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在2005年1月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美国在全球经济霸主(global economic supremacy)位置上的竞争者。”不仅如此,中国与印度还抱有“在多极化世界秩序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雄心”[3]。中国学者马加力则指出:“从目前情况看,印度的崛起是个不争的事实,至少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4]此外,日本、法国、德国以及许多东南亚国家的学者和政治家也对印度的快速发展予以充分的肯定。有趣的是,印度学者也几乎在同一时期开始对中国的发展持正面的评价,并认为印度可以从中国发展的实践中得到许多启示。
显然,随着中国与印度这两个国家进入大国的行列,两国间的关系也必然会相应发生变化,成为大国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与一般意义上的大国关系相比,中印两国关系具有许多一致的特点:
首先,中印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综合实力,两国交往带有巨人对话的特点。按通行的观点,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共同构成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印两国现在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但都具有国土广阔、资源总量巨大、人口众多等优势,近年来又一直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国家,就以最能反映国家总体国力的几项指标为例:国土面积,中国列世界第三,印度第七;人口,中国列世界第一,印度第二;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国列世界第六,印度列第十一;军事力量,中印两国在常规武器数量、技术装备以及军队规模等方面居亚洲前列,而且都拥有核武器;国际影响力,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印度则在积极争取成为常任理事国;中印还在某些科技领域领先的同时不断提高整体水平,力争迈进科技大国的行列。这一切表明,中印已经在迅速改变长期以来的“大而弱”形象。
其次,两国都将对方看作与本国战略利益关系重大的国家,从而将其放置在大国的位置上。1998年,时任印度国务部长的昆瓦·辛格就认为印度与中国的关系并不是一个领土边界的问题,与处理印度的外交政策紧密相关。在印度主要政党的执政纲领中,也将与中国的关系放在突出的位置上[5]。这与中国对印度的态度完全相同,中国政府首脑在许多场合都高度评价对印关系的重要性,在2003年和2005年两国政府首脑互访时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也都把这种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合作的高度。
再次,中印关系的影响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双边关系影响,对周边地区乃至世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有美国学者撰文指出:“部分观察家相信,中国和印度能够成为合作伙伴以抗衡美国的霸权。”[6]日本学者则认为随着中印两国在2050年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日本将难以避免出现“小国化”的趋势,因此“现在日本应该改变只追随美国的思路,建立包括亚洲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共存关系”[7]。在更多研究者的观点中都透露出一种强烈的信息,即人们愈来愈多地关注中印这两个新兴国家关系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⑤ 中印什么情况
不要只听一面的宣传。
不丹就是印度的附属国。
那个地方不丹控制几十年了,中国这次推掉了他们的碉堡,并且建立了自己的哨所,不过,这个地方冬天无法实现补给,所以印度早晚会拆了我们的碉堡。
所以中国才在无人区修路,一旦道路修通,中国将长期控制这个地方。
这是中国在逐渐收复领土的过程。
⑥ 中印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中印战争起因:1962年,印度凭借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对中国提出了领土要求,提出中国藏南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印度的,为了侵占这块肥沃的领土,印度在中印边界增兵30万,准备一举侵占藏南地区。中国军队为了维护国家领土完成,派遣4万军队对印度发起反击,对印自卫反击战正式拉开序幕。
(6)中印扩展阅读:
对于印度而言,中印之间的战争简直就是一场噩梦,筹备齐全的印度,却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就被中国打的节节败退。直至今日,印度国内就中印战争的起因还一直耿耿于怀,根据报告,印度在上世纪50年代和1960-1961年间将错误的边界地图交给中国,所以才引发了这场战争。因为当时中标着双方存在严重分歧的麦克马洪线,而根据印度交给中国的地图中,印度的军队在东北部控制的一个哨所是属于中国的。
中印战争对印度来说一直都是心上的一道疤,而且中国一直被印度视为假想敌,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更是对印度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压迫,所以印度近年也加快了从美俄购进先进武器的速度。或许中印之间在未来还会再有一场战争,虽然印度只是作为牵制中国发展的存在,但是也不能小瞧一个国家的报复心。我们只能提高警惕,在不损害各国之间利益的前提下,更好的促使我国的成长。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⑦ 中印战争的背景及原因、影响是什么
背景为英国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扩张政策和旧中国“有边无防”;原因为在中印边境地区对侵入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影响为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而反对以武力改变边界现状的一贯立场。
中印边境战争为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地区对侵入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19世纪50年代,英国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扩张政策和旧中国“有边无防”,造成中印边界的领土争端。1962年10月1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召集会议,确定了对印军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的决策。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一场规模、时间都很有限的边界作战。毛泽东称中印边界反击战是一场“军事政治仗,或叫政治军事仗”,中国在获得胜利后主动撤军,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而反对以武力改变边界现状的一贯立场。
(7)中印扩展阅读:
中印战争的相关情况:
1、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后,不仅要中国政府承认“麦克马洪线”,而且要侵占中国政府管辖下的中国领土。
2、中印边境西段,1951年前后,印军趁中国军队刚进入阿里地区之机,侵占了受泥山江以东的卖争拿马和碟木卓克附近约449平方公里的土地;1954年以后,印军又侵占了巴里加斯。
3、1959年3月22日,尼赫鲁给周恩来写信向中国提出大片领土要求。同年9月8日,周恩来在给尼赫鲁的回信中明确指出: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双方应根据“五项原则”,通过友好协商,全面解决边界问题。
⑧ 1962年中印战争打死多少印度人
印度军队阵亡4383人,负伤1047人~
这是目前中国公布的数字,但是印度方面公布的数字中国军队伤亡在1400人左右,目前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
1962年,中国军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对侵占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发起了自卫反击战争。中国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印度称为瓦弄之战(Battle of Walong)。该作战时间虽短,但影响很大,并对后来国际关系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中印战争记录片
1947年,印度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成为了独立的国家。印度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周边国家中没有一个强国。北方的强邻中国此时正在打内战,根本无暇搭理它。
印度一时之间成了南亚地区的小霸王,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检阅部队时,明目张胆的告诉台下的国民:“印度已经强大到不惧怕任何对手。”
中印战争记录片
在中印边境战争爆发时,尼赫鲁坚信印度军队必胜,他在国会演讲时说:“让我们高呼圣雄甘地的名字,赶走所有的中国人。”但是几天以后,前线的战报传来,印度军队已经从东西两线全面撤退。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尼赫鲁的第一反应是把战败的责任推给了印度国防部,把自己洗的干干净净。
⑨ 中印关系的交往史
中、印二国均为世界文明古国,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有几千年历史。
1、汉代及以前
印度和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几乎没有政治接触。但是,自1世纪起这两个国家就已经进行了广泛而密切的历史文化联系,特别是伴随着佛教从印度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关系承担着两个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和印度也有一定接触。在古印度文学中出现了一个被称为“Chinas”的民族,现在被认为就是在指中国人。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约公元前5世纪)中有着“China”的记录,这可能是在指秦国,也就是之后的秦朝。
孔雀帝国的首相,曾在塔克西拉大学担任过教授的考底利耶(公元前350-283年)在他的作品《政事论》即用“cina”词头将中国丝绸称为“cinamsuka”(“cina”丝绸服装)和“cinapatta”(“cina”丝束)。
在《史记》中,张骞和司马迁(使用了“身毒”来称呼印度河流域地区(在现在巴基斯坦的信德省)。这一词应是来源于梵文中的“Sindhu”。当云南在1世纪被汉朝吞并时,中国政府报告在那里存在一个“身毒”社区。
2、唐朝至近代
在公元一世纪佛教开始从印度向中国传输后,许多印度的学者和僧人都前往中国,如早在401年,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到达中国,并将梵文佛经《修多罗》译成中文;
少林寺的创始人佛陀跋陀罗(约464-495年)和5世纪南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成为禅宗的创办人少林寺第一位禅师。
同时许多中国学者和僧侣也前往印度,如中国高僧法显于402年,访问印度并居住10年,之后他将许多梵文佛经译成了中文,其《佛国记》成为中印友好交往史上一部极具历史价值著作;
玄奘(602-664)和义净(635-713)。他们都曾在比哈尔邦的那烂陀寺学习。
7世纪玄奘于戒日王时期访问印度,在他的作品《大唐西域记》中记录了他前往印度的旅程,这后来启发了明朝小说家吴承恩创作了他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
(9)中印扩展阅读:
2000年印度总统纳拉亚南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志中印两国外交关系的逐步升温。
2002年中国总理朱镕基回访印度,主要谈论经济话题。
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对中国进行里程碑式的访问,其后中印关系得到显著提升。中国正式承认印度对锡金的主权,同时两国开始着手解决边界争端。
2004年,两国还计划开放锡金的乃堆拉山口和Jelepla通道,这对双方都有好处。2004是中印双边贸易的一个里程碑,双方贸易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
2005年4月,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班加罗尔以推动中印两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在演讲中,温指出“合作就像两座宝塔,一个硬件和一个软件。中印合作起来,我们就能在世界上占据领导地位。”温家宝表示21世纪将是“IT产业的亚洲世纪”。
在这次高层访问期间,还签订了几项协议以加深两国间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关系。关于印度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这件事,温家宝起初似乎支持,但是在回国后又回到中立的位置。
2006年7月6日,中印重新开放乃堆拉山口,这是古代贸易路线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也是越过喜马拉雅山脉的一个通道。两国官员表示边界贸易的重新开放将帮助缓和该地区的经济孤立。
2007年5月,中国拒绝了一名来自阿鲁纳恰尔邦的印度行政官员的签证申请。
2008年1月,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访问中国,会见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并讨论了贸易、商业、国防、军事等双边议题。2008年7月,在第34届日本G8峰会上,胡锦涛和辛格友好会见。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印度向地震受害者提供了帮助。2008年是中印双边贸易的一个里程碑,贸易额超过了370亿美元。中印贸易额在2012年达到700亿美元。
2009年中国海军和印度海军在索马里海域一同执行一项反海盗任务。
2017年6月18日,印度与中国发生洞朗对峙事件,两国关系开始恶化,中印关系或陷20年最低谷 。
并且印度不断开始向边境增兵:4万印军集结中印边境 最近距中国仅500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