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打疫苗后需要注意什么
!宝宝预防接种前需注意:1.接种疫苗前一周要精心照顾宝宝,减少感冒等不适的症状;2.如宝宝有不适症状,等康复后再接种疫苗;3.接种疫苗前对医生如实回答宝宝的情况。4.接种脊灰糖丸(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前半小时内不能吃奶、喝热水。宝宝预防接种后需注意: 1.接种后在或防疫站观察15"30分钟;2.疫苗当天不要洗澡;3.疫苗都有抗原,要预防宝宝发烧,给宝宝多喝白开水;4.一些加入吸附剂的疫苗容易出现红肿、发热、疼痛等症状。家长可用热毛巾对红肿的地方进行热敷5.接种脊灰糖丸(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后半小时内不能吃奶、喝热水。6.密切关注宝宝,看有无异常发烧,地方有无异常反应。祝宝宝健康成长! 查看>>
⑵ 打新冠疫苗前后要注意些什么
01 接种者打新冠疫苗前如患有感冒、发热、腹泻等不适症状,应至症状痊愈后再给予接种,如果有以上症状或者有心脏、肝脏、肾脏等疾病的人群,应告知医生,让医生科学评估后再给予适合的接种意见。接种疫苗后,应在现场留观30分钟,以确保无不适反应。 接种当日避免注射部位沾水并注意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卫生,以防皮肤破损部感染。接种后3日内不进食辛辣刺激或海鲜类食物,避免饮用含乙醇成分的饮品。
新冠疫苗接种对象为18-59岁年龄段部分重点人群,优先接种以下几类人群:
1、从事进口冷链、口岸检疫、船舶引航、航空空勤、生鲜市场等感染风险较高的工作人员。
2、从事公共交通、医疗疾控、社会运行保障关键岗位以及因公因私出国工作及学习的人员。
新冠疫苗接种前注意事项:
1、明确知道自己是否适合接种新冠疫苗,属于禁忌人群就不要接种,避免影响了身体的健康;
2、接种之前不可以吃任何药物,避免药物影响了疫苗的效果。
3、接种前24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劳累,禁酗酒,接种前最好换上宽松的衣服,保持接种部位干燥清洁。
4、如果接种者在前一次疫苗接种后出现了高热、抽搐、荨麻疹等反应,在接种前应告知医生。
新冠疫苗接种后注意事项:
1、需要在接种点观察半个小时,身体没有任何不适再离开,回去之后如果身体有任何明显的不适感,需要及时去医院咨询医生;
2、接种部位需要保持清洁和干燥,所以一般医生会建议24小时内不要洗澡,避免由于洗澡让接种部位碰水引起发炎或着凉;
3、接种新冠疫苗之后的几天内,建议尽量不要喝酒,毕竟酒含有酒精属于刺激性饮料,以防因为喝酒对影响了疫苗的效果,或者是喝酒的不适掩盖了疫苗的副作用。注射新冠疫苗之前,一定要注意自己是否是禁忌人群,如果身体有不舒服一定要及时告知医生。
⑶ 孩子接种疫苗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按规定、依据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接种疫苗后,在30分钟至1小时之内不要给孩子喂牛奶。这是因为接种后产生痉挛现象时,如果给孩子正叼着奶瓶吮奶,极有可能会造成肺炎。
产生副作用时应咨询医生。 预防接种后,如果婴儿出现超过40摄氏度以上的高烧,或在48小时内哭闹时间超过3小时或发生过痉挛,或是有过严重的过敏反应,那么,下一次接种要先咨询医生,然后再决定接种与否以及何时接种。接种后请在接种地点观察15-30分钟,无异常反应后方可离开。
⑷ 打疫苗前的注意事项
打育苗前要一周之前不要生病,不要吃药,尤其是抗生素,喝酒,吃清淡一些,打针后一周不能喝酒
⑸ 接种新冠疫苗前后需要注意什么
市疾控中心提醒,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前需要了解相关知识,了解接种点的接种流程。按照要求带好身份证,外籍人士带好护照及有效居留证件,确保截至第2剂接种日相关证件仍在有效期内。而且接种当天建议穿宽松的衣服方便接种,出门时还得戴上口罩。
接种新冠疫苗时,主动向医生主动提供自己健康状况,以及近段时间服用的药物。接种完毕,需要在接种点留观30分钟,没有异常情况才可以离开,止血棉签丢入医疗垃圾桶或黄色医疗废物垃圾袋中。接种完回家后,如果出现发烧不退或持续不舒服,要向接种点报告并及时就医。
(5)打疫苗前后要注意什么扩展阅读:
国家卫健委:强制接种新冠疫苗必须予以纠正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在发布会上表示,近期,全球疫情再次反弹,我国边境城市瑞丽出现了聚集性疫情,提示外防输入、人物同防仍是当前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中国目前正在应接尽接、按梯次,对重点人群,重点地区、重点城市加快推进新冠疫苗接种。
截至4月10日24时,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16447.1万剂次。他指出,针对个别地方接种工作中出现了简单化,甚至一刀切的情况,强制要求全员接种,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⑹ 打疫苗前后要注意什么
建议:预防接种前后应注意的问题:
(1)要在孩子健康状况良好时进行,接种前先测量体温,若发烧应推迟接种,等病好后及时补种。
(2)接种前,家长可给孩子洗一次澡,保持接种部位皮肤清洁。换上宽松柔软的内衣,向医生说清孩子健康状况,经医生检查认为没有接种“禁忌症”方可接种。
(3)孩子患发热性疾病、急性传染病、有过敏性疾病(如哮喘)、湿疹、患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心脏病、肾炎及肝炎等疾病时均不能接种。患腹泻时不要吃脊髓灰质炎疫苗,等病好后两周再补吃。属过敏体质易发生严重过敏反应者,应向接种医生说明,接种后要留下来观察,并做好抢救准备。
(4)接种疫苗后,绝大多数小儿不会有什么异常感觉和表现;少数儿童接种后局部会出现红肿、疼痛、发痒或有低热,一般不需特殊处理,经过降温、多饮水、适当休息1~2天等对症治疗,反应就会自然消失。反应强烈或出现异常的,应及时送医院处理。有些疫苗接种后还会出现轻度硬结,可采用热敷的方法加快消散,用适宜温度的干净毛巾,每天2~3次,每次15~20分钟,也可用新鲜的土豆薄片贴在红肿部位,但要避开针眼。
(5)接种卡介苗后3~4星期,接种处会出现红肿,逐渐形成一个小脓疱,并自行溃破,流出一些分泌物,以后溃破处结成痂皮后自行脱落,留有一小疤痕,这是接种卡介苗后的正常反应,不必惊慌。
(6)极少数儿童接种后可能出现高热,接种手臂红肿、发热、全身性皮疹等过敏反应以及其他情况,应及时向防保科人员咨询,采取相应的措施。
(7)接种完毕,应在接种场所观察15~30分钟,确定无反应再离开接种门诊。孩子打过防疫针以后要避免剧烈活动,对孩子要细心照料,注意观察。
48小时内针眼不能碰上水。
⑺ 接种疫苗前注意事项有哪些
打疫苗前注意的事项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种情况一定不能够在机体受细菌、病毒感冒使打疫苗,因为疫苗有可能在机体免疫低下者造成疫苗肌注失败,或者是诱发比较严重的并发症。
第二种情况需要注意的是,打疫苗前千万要把自己的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状态,避免饮酒或者是暴饮暴食,这些都有助于疫苗注射体内之后刺激集体产生一些抗体,起到比较好的预防效果。
第三个注意事项就是打疫苗前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或者是预防机构来选取合适的疫苗来进行注射,避免私自或者是在不明原因或者是一些不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疫苗的肌注。
⑻ 打预防针前后需要注意些什么
(1)要准备好需用的器械和药品器械和用具金属注射器(10、20毫升)、18号针头、体温计、普通镊子、弯剪、煮沸消毒锅、磁盘、液量杯、洗手盆、脱脂棉、纱布、登记簿等。消毒药品5%碘酒、70%酒精、3%来苏儿。它们的配制方法如下:
5%碘酒碘片5克,碘化钾2.5克,先加适量酒精溶解后,再加95%的酒精到100毫升。70%酒精取95%酒精70毫升,加净水到95毫升。3%来苏儿来苏儿3毫升,加水97毫升混合均匀。
(2)要好注射前的准备工作器械消毒将注射器洗刷干净,把针筒与活塞的螺旋松开,与针头、镊子、剪刀等一同用纱布包好,放入消毒锅内,加净水淹没器械,煮沸30分钟,待冷却后,在无菌手续下,将注射器及针头安装好,放于消毒磁盘里,用消毒液浸湿的纱布盖好。工作人员消毒注射人员应将指甲剪短,并用来苏儿水洗净,再用70%酒精消毒。有条件的,注射时应穿上工作服和胶靴。工作服用后应煮沸消毒。在每个猪场或乡村注射完毕后,应将胶靴用3%来苏儿消毒一次。了解疫情和进行猪的健康检查注射前应了解当地有无疫情,并对猪普遍进行健康检查,测量体温。除体温高,正在发病或阉割后,创伤未愈的猪,以及临产及产后半个月以内的母猪,暂时不注射疫(菌)苗外,其余的猪应该全部进行防疫注射。
各村和农户的猪都应建立防疫注射登记簿,逐户逐头进行注射登记,并发给注射证。有些地区,对已注射的猪,以卡耳标记。未注射的猪,也要逐头登记清楚,做到有据可查,以便按期补针。吸药应注意疫苗瓶签上记载的疫(菌)苗种类、用量、有效期。见过期失效,变质,瓶塞破损,可能污染的疫(菌)苗,均不得使用。吸药时,先将瓶塞上的封蜡或铝盖去掉,用酒精棉擦拭消毒,同时充分振荡均匀。用消毒针头刺入胶塞,将注射器活塞松紧调好后,再与疫苗瓶上的针头连好,向后拉动,吸满疫(菌)苗,将注射器取下,排出气泡,另装一个针头。每注射一头或一窝猪就要换一个针头。固定在疫苗瓶上的针头不可取下,每次吸药后,用酒精棉盖好。天气炎热时疫(菌)苗要放在装有冰块的保温瓶里,以免气温过高影响疫(菌)苗的免疫效果。
(3)要注意注射方法目前我国预防猪传染病的疫(菌)苗,主要采取皮下、肌肉注射和口服三种方法。皮下和肌肉注射的操作技术在“怎样给猪打针”一题里已经讲过了,口服法可按照说明书上规定的办法及注意事项办理。无论哪种方法,都要求剂量和部位准确,保证免疫效果。注射后,应注意观察有无反应。我国现用疫(菌)苗都很安全,一般无不良反应,如有个别的猪发生不良反应时,应对症进行处治。
⑼ 打预防针前后应注意哪些问题
初次打预防针时,应主动要求建立登记卡
每次打针要带上预防接种登记卡,以便了解情况,防止重打或漏掉。
要详细了解小儿的健康状况
并做些必要的检查,有禁忌症者不能注射,如发烧、过敏体质、哮喘及严重心、肝、肾等慢性疾病等。
注射的前一天,要给孩子洗好澡
或把胳膊洗干净,以免注射后引起局部感染。
要做好说服动员工作
消除小儿的紧张、恐惧心理,以防晕针,平时也不要用打针吓唬孩子。
正常反应
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局部反应一般在打针24小时后开始出现,如红、肿、热、痛现象。红肿范围直径在2.5厘米以内者为弱反应,在2.5~5.0厘米为中反应,在5厘米以上为强阳性反应,强阳性反应可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如局部反应较重时,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能促进药物的吸收,但应注意防止感染。全身反应表现有发热、头昏、头痛、全身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异常反应
最常见的是过敏性皮疹。一般在注射后几小时至几天内出现。皮疹有多种多样,以荨麻疹最为常见。其次是晕厥,这与打针时空腹、疲劳、空气闷热、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往往注射后即刻或数分钟之内出现头昏、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冰凉等症状,严重者可失去知觉、呼吸减慢。还可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异常反应。一旦出现这些反应,要立即请医生处理。
观察效果,观察患病情况
打预防针后2周左右可产生抗体,1个月时抗体水平最高,以后缓慢下降。如果2周后不患打针所预防的那种疾病,特别是在流行季节里仍没有传染上,说明打预防针的效果很好。观察接种后的反应,打预防针后,肌体将产生以上各种局部或全身性反应,正是因为这种反应过程,才说明注射是成功的。如果注射后无任何反应,说明注射失败,重新注射。做皮肤试验及血清试验,这两种试验检查,可以比较准确地反应体内抗体情况。因此,在打预防针后1个月左右,应去医院做这些检查,便可了解孩子打预防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