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萧红死于怎样
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1957年,萧红的骨灰被迁葬于广州的银河公墓。一生飘零,至死都未再回故乡。
骆宾基在1946年写的《萧红小传》里说的。后来,在国内外研究萧红的著作里,都依照他的说法,来说明萧红的死因。
但是1982年10月16日,在骆宾基写的信中,却说明萧红‘不是死于肺病,也不是死于气管扩张’,而是死于受到外来的突然刺激后,痰涌咽喉,堵住了插在喉腔的铜管呼吸道而窒息以死。
而当时,临时医务站是既无医生也无看护。’如果当时有人看护,用吸痰器帮助她吸出涌塞咽喉的痰液,她是不会死的。这封至今还没有发表的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如果不加说明,是看不清楚的。”
(1)萧红怎么死的扩展阅读:
玛丽医院被日军接管征用作军队医院,所有病人一律被赶出。萧红被转移到一家法国医院。其后,法国医院又被日军占领。随即又被送到法国医生在圣士提反女校设立的临时救护站。
陷入昏迷状态的萧红醒了过来,仰脸躺着,脸色惨白。她无声地对端木交代着,意思是葬在鲁迅墓旁。这期间基本无医务人员看管,只有骆宾基在身旁。早6时许,萧红陷于深度昏迷。1942年1月22日上午10时,萧红在法国医生设在圣士提反女校的临时救护站停止呼吸。一代才女,猝然病逝。
❷ 作者萧红是怎么死的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病死在战乱中的香港一个临时医院里,年仅31岁。死前又被误诊为喉瘤,喉管开刀,不能发声,痛苦万状。这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25日黄昏,葬于香港浅水湾。
❸ 萧红是怎么死的
萧红死于肺结核。
根据资料的记载,萧红的死因是因为得了病,那时她在九龙,在1941年4月的时候美国著名的作家史沫特莱还特意去看她,他看到她被病痛折磨,便提议她去玛丽医院。萧红听了史沫特莱的建议,去做了全身的检查,后来被查出来得了肺结核,于是便住院治疗。玛丽医院是一家大医院,本来萧红可以在里面看好自己的病,可是她却受到了冷遇,于是她只呆了一个多月就回九龙了。
到了12月的时候太平洋战争爆发了,萧红生活的地方九龙身处在了炮火之中,诗人柳亚子去看她,第二天萧红就被人从九龙转去了香港,住进了思豪酒店。萧红最后住进的医院是跑马地养和医院,这里也是她人生所到的最后一个地方。
因为医生的医术不精导致她明明得的是肺结核却被误诊为喉瘤,给她的喉咙开了刀。这样折腾的结果就是萧红最后连话都说不了,十分的痛苦。在1942年的时候她便离开了人世,带着孤独,也带着遗憾,死后她被葬在了浅水湾。
❹ 萧红是怎么死的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由于被迫东躲西藏,加之医院药物匮乏,萧红的肺结核日益严重,本来就虚弱的身体逐渐走向了崩溃。重病之中的萧红因为沐浴着爱情的阳光,仍然乐观开朗。有一次刮十二级台风,端木忽然在家里接到一个电话,说萧红病危。端木坐了船冒着风浪和生命危险,过海去看她。结果一到玛丽皇后医院,萧红睡得挺好,而且一见他来了还很高兴。端木告诉她护士给他打电话说她不好了,萧红就咯咯咯地笑。其实端木不知道这个电话是萧红自己打的。
萧红临终时丈夫端木是否在场,这个问题后来成了争论的焦点。端木的家人认为端木始终陪伴在萧红身边,直到她去世为止。而当时一直照看萧红的作家骆宾基则坚决否认端木的在场。骆宾基回忆说,萧红在死前曾经热切地盼望道:如果萧军在重庆我给他拍电报,他还会像当年在哈尔滨那样来救我吧……
1942年1月22日一个凄凉的冬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萧红在医院里呼出了生命的最后一口气息。十年漂泊,北国的呼兰小城是她的起点,而南方的香港是她的终点。萧红走了,她的生命结束在战争的硝烟中,从此曾经爱她的两个男人萧军和端木一生都生活在萧红的阴影里。
❺ 萧红怎么死的
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病死在战乱中的香港一个临时医院里,年仅31岁。死前又被误诊为喉瘤,喉管开刀,不能发声,痛苦万状。这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25日黄昏,葬于香港浅水湾。赞同
❻ 萧红是怎么死的
萧红在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民国三十一年1月21日,玛丽医院由日军接管,萧红被送进红十字会在圣提士反女校设立的临时医院。1月22日上午10点,萧红病逝,享年31岁。
拓展资料: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系列散文《商市街》在发表时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议论,因为萧红使用了不少小说的技巧,这样的写作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异常新颖,从文体上看,它更接近小说,不过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萧军《商市街·读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