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朝代更迭的动力在哪里
中国的地域实际上是相对隔绝的,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周边的环境造成的隔绝只与周边的一些蛮族接触,与世界的其它文明交流是很受限制的,中国的改朝换代总是从内部开始,即使是五胡乱华、金元灭宋、清灭明等等,也都是中原的王朝自己先出现问题的。 首先大家想到的原因就是粮食问题,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是一定人口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战乱,导致人口大量的减少,这样的结论有一定的道理,每次中国的内乱,均起于饥荒,但是我也注意到中国人口变化有特别的地方,中国的清朝人口远远多于其他朝代,中国历史上长期人口在盛世也就不超过6000万人,一般在4000万人左右,但是清朝在康乾盛世就超过一亿,到民国达到4亿,虽然有美洲的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土豆、花生等进入中国,但是粮食的产量也没有增加那么多倍,因此在古代发生战乱和朝代更迭的时候粮食并没有达到极限。 而且在经济发展后社会也可以产生控制人口的机制,方法就是增加孩子的抚养成本,因此当今社会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还实现了负增长,所以实际上粮食问题最终会导致朝代的更迭,但是国家控制粮食问题也是可能的,方法就是增加抚养人口的成本,生孩子养不起,就不养了,中国历史上杀婴从来就不是什么罪恶,因为中国的传统观念是孩子出生哭出来灵魂才投胎,西方是受精就是生命的开始,堕胎在天主教看来是谋杀,所以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国外备受争议。 还有人会想到外患,确实很多朝代是最后被外族统治,但是这些情况都是在国家内部先出现了问题以后才被外患所侵略,在国家强盛的时候,这样的外患反而会增加国家的团结,外患带来的问题也不是问题的关键。 还有人会想到吏治的腐败,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消除腐败,腐败从王朝的开始就一直存在,比如在康熙盛世,腐败也非常严重,而且互相勾结的非常紧密,最后雍正即位后整顿吏治根本无法下手,只能采取暗杀的下策。而在管仲治理下的齐国是空前的强盛,但是管仲富比齐桓的生活肯定是腐败横生的。而朱元璋更是以剥皮来对付腐败,腐败也没有消除。 以上这些原因我认为不是最根本的原因的最大理由就是这些因素在世界其它各个国家业都存在,其他世界各国就没有中国这样激烈的朝代更迭,所以必定其中还有更加深刻的原因。我对于王朝更迭个人读史的认识是中国的中央集权权利不受限制,导致权利的无限膨胀,最终导致系统的崩溃。 中国的王朝一旦建立,皇权就在不断的加强,皇帝被不断的神化, 全国的忠君思想也在国民中越来越强烈,皇帝有几乎无限的生杀大权,这与外国的皇帝、国王实际上是很不同的,外国的皇帝本身受很多限制,地方也是分封的,而皇帝之上有教皇和教会,教皇的产生需要经过教区的选举,所以是制约重重的,著名的例子是国王出现经济问题还要破产,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的所有人对于皇帝实际上是奴隶与主人的关系。 在权力不受制约的情况下,权力就会不断地膨胀,在膨胀的背后是官僚体系的人员不断的膨胀,国家吃皇粮的人越来越多,比如明朝,太祖的后裔到明亡时就达到了4万人,这些人都是天潢贵胄,他们的俸禄是极高的,比一下清入关的20万人口和灭亡时是300万人,就算满清的满族人是人人国家养着,他们的总支出也远远少于明朝享受王侯待遇的4万朱元璋子孙,而且还不算其它的明朝贵族。清朝吸取前朝教训,采取不同任何朝代的世袭递降的继承制度,铁帽子王只有六亲王二郡王,对于爵位控制极严,所以清朝容纳的人口也远远高于任何朝代。 古代的以禄养廉,其基础还有一个就是官员的人数是很少的,一个县一般官员就县令、县丞和教官,这样能够吃皇粮的是非常少的,每多一个官,给老百姓的负担绝对不是那个官员的一点点的俸禄,这官要找出各种他存在的理由增加老百姓的负担,即使他不贪污也会如此,因为他要证明他的这个职务存在的必要性!所以一个朝代权力膨胀导致的崩溃实际上体现在其官僚体系的膨胀上,国家的官员在不断的增加,各个级别候补的官员在不断的增加,在一个县下又有带有很多个办差事的委员,不入流的官员和吏得数量大大的增加。对于这样膨胀起来的体系,要让既得利益者放弃利益使他消肿,基本上是没有惨痛的代价是做不到的,历史上的变法图强者也成为了殉道者,就如张居正、商鞅、王安石的被清算。 权力的膨胀更主要的是各种监察的职务出来了,权力多了更多的是产生了大量监察权力的需要,当监察膨胀后又需要再监察负责监察的人,如此循环就没有头了,互相的监察是以牺牲体系的效率为代价的。仅以明朝举例,先是各种御史类似的监察官员,然后是锦衣卫,以后还有宦官掌管的东厂、西厂等等,这些监察的人在监查的过程中也要致富,其致富的过程给社会的危害就可想而知了。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不怕寡而怕不均,权力的膨胀不受制约,社会的不均和不公就产生了,一个王朝开始的时候,即使是饿殍遍地,也不会崩溃,从楚汉战争后的灾荒到三年自然灾害,国家政权还是稳定的,但是到了明朝末年,崇祯的励精图治和东林党人的理想下,实际上腐败已经比魏忠贤当政时好太多了,国家也没有免除灭亡的命运。 我们应当认识到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不受限制的膨胀下去,权力在国家的政治上没有限制的体制,无限膨胀的结果一定是会产生更加强烈残酷的限制,最后社会就一定能够产生这样的机制,这就是破坏力极大的朝代更迭,把一切都推倒从来,通过革命和杀戮的方式推倒原来膨胀低效的体系而建立一套新的高效体系,然后就是这样的体系再次逐步变得低效和膨胀,新的朝代更迭的循环就又开始了。因此不受限制的权力和权力系统的膨胀,体系的无序度的增加,也就是熵的增加成为了体系破裂的最大动力,熵的降低和有序的恢复一定是伴随着资源和财富的付出的,但是这样的付出是太惨重了。
2. 中国朝代更替怎么都是北灭南方政权
首先你的问题太过绝对了,明灭元就是南方消灭北方,辛亥革命也可以算南灭北吧。
当然,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都是北灭南,大概原因如下
1,北方要么是生存条件恶劣以掠夺为主的游牧名族,要么就是时时与游牧民族抗衡的中原政权,战力比相对安逸的南方政权要强大的多。
2,中国的主要产马地都在北方,马是冷兵器时代重要的战略物质,骑兵的机动力可以使一只骑兵部队可以先后与不同时间抵达的步兵部队做战,在那时的通讯水平下一场战役投入的部队很难做到同时抵达战场的,骑兵相对步兵更容易各个击破。同时用骑兵和步兵作战的结果往往是步兵败通常是一边倒的杀戮、是全军覆没;骑兵败逃跑就好了,步兵只能将骑兵击溃,骑兵的有生力量能够保存。
3,在农业技术相对不发达的古代,北方的平原比南方的山地、丘陵、丛林和沼泽更适合农耕,所以人口也相对较多,那时可是人多力量大的时代。
4,在疟疾等疾病没有特效要的时代,南方地区的瘴气是极大的制约人口增长的。
5,由于气候及饮食习惯的差异,南方人的体格相对于北方要小,在没有火器的时候,力量大当然在战争中有优势。
6,中国传统上各个朝代的王朝正统大都在北方,南方通常都是割据势力,在道义上差了一点点(这个稍微有点牵强)
3. 江陵动力和江陵是一回事吗
不是,江陵动力是指地处郑州的一个汽配有限公司,它主要生产:活塞、活塞环、缸套、曲轴、凸轮轴等。
江陵是指地名,江陵县,地处湖北省荆州市东南方向约30公里,隶属湖北省荆州市管辖。
江陵,又名荆州城,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现为荆州市荆州区人民政府驻地,位于湖北省中部偏南,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部,南临长江,北依汉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粤,古称“七省通衢”。江陵城的历史地位十分重要,春秋战国时为楚国都城,是中国南方最大最繁华的都会。楚国鼎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始终在江陵。魏晋南北朝时,与当时扬州治所建康(今南京)齐名,有“江左大镇,莫过荆扬”之誉。
江陵的城市前身为楚国国都“郢”,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先后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历时515年。至汉朝起,江陵城长期作为荆州的治所而存在,故常以“荆州”专称江陵。
江陵现名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地级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汉平原的中心城市。五代以来,中原王朝统治中心在豫陕之间,江陵西控巴蜀,北接襄汉,襟带江湖,指臂吴粤,是中原沟通岭南的要冲,号为“东南重镇”,“亦都会也”。历代建都于长江中下游的政权多建都于此,有春秋迄五代共有十代政权建都,其中楚是大国强国,东晋和南朝都拥有中国南部半壁江河,故江陵的古都地位较高,仅次于“七大古都”,是荆楚名都。
4. 中国历史朝代请各用一个字归纳
夏始
商迁
周分
秦统
汉儒
三国鼎
晋士
南北朝融
隋统
唐盛
五代十国乱
宋文
元通
明商
清闭
5. 唐朝后面是什么朝代
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个朝代和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的十几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
五代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除后梁一个短暂时期以及后唐都洛阳外,后梁大部分时期和其他三代都以开封为首都。五代为期五十四年,有八姓称帝,共十四君。
后梁和后周的君主是汉族人,后唐、后晋、后汉的君主是沙陀族人。他们都建国于华北地区,疆土则以后梁最小,后唐最大。
十国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北汉建国于今山西境内,其余九国都在南方。十国与五代并存,但各国存在时间长短不一,如吴越,割据于唐亡以前,直到五代结束后才为北宋所灭。疆土则南平最小,南唐最大。
后来,宋朝统一天下。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
(5)动力王朝扩展阅读
日落西山
唐宣宗之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使唐朝走了下坡路。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最终爆发民变,唐朝经济重地的江南地区经过黄巢之乱打击,唐朝统治已名存实亡。
黄巢之乱后,把唐朝的经济基础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黄巢起义后,唐僖宗在唐末战乱中死去,皇位由其弟唐昭宗继位,迁都洛阳。
乾宁五年(898年),发生了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等人的政变,唐昭宗被软禁,太子李裕开始监国,同日,宦官假传圣旨,说唐昭宗退为太上皇,并令皇太子即位,年号光化。
天复元年(901年),崔胤联合孙德昭打败刘季述,迎唐昭宗复位,李裕复降德王。而朱温与李克用成为唐末的风云人物,在朝廷各树党派,在朱温的支持下,宰相派胜利,宣武节度使朱温入宫尽诛宦官。
天祐元年(904年),朱温发兵攻陷长安,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之后将唐昭宗杀害。天祐二年(905年),朱温大肆贬逐朝官,并将三十余位朝臣杀死于白马驿(今河南滑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
朱温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讨淮河以南地区失利,所以提早于907年逼迫唐哀帝禅让。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唐朝灭亡,朱温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开封(今河南开封)。
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十国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
6. 王朝霸域中武将的机动力有什么用
在你武将出征的时候。机动力越大。武将的速度就越快。举个例子吧。一个武将机动力125,一个武将100.那么同样的举例,第一个可能只需要75分钟,后者需要100分钟。。在打国家战的时候一般挑机动力较高的先赴战场。
7. 各个朝代的电视剧哪些比较好看
远古时代:《伏羲女娲》,该剧讲述了蛮荒时代,在火山、洪水、野兽肆虐的环境之中,人类的部落之间为抢夺生存环境和生活资源而相互争斗、频繁厮杀的故事。是唯一反映远古历史的电视剧,没有虚无缥缈的神话色彩,有的只是远古人民朴实而纯朴的情操。
夏商周时代:《封神榜》,历史与神话的结合,一部古文化的瑰宝,这一时期基本上没别的电视了,虽说封神榜充满了神话色彩,但却是目前唯一一部反映商周时期历史的电视剧。
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列国春秋篇》,以单本故事为主,大大回避反复的历史,每一集一个,每一个故事讲叙一个人物,故事叙述新颖,人物出场与事件起落都有很好叙述。且人物台词优美,故事与历史都有据可考,春秋篇中包含历史、语言、传说等多种文化及演员们丰富舞台化的表演都迎合原著。另外还有《东周列国战国篇》。
秦朝:《大秦帝国》三部曲,分别是《大秦帝国之裂变》、《大秦帝国之纵横》、《大秦帝国之崛起》,讲述了了战国时代的秦国经变法而由弱转强,东出与六国争霸进而一统天下,以及最后走向灭亡的过程。是一部以秦国为主要视点来展现战国时代波澜壮阔的史诗。作品注重尊重史实,只进行了适度的艺术加工,其中还融合了不少最新考古史料。向观众展现秦始皇能统一中国的原因,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偏蛮小国由几代秦国人奋发图强,历经磨难才实现大国梦,本作就是想拨开历史迷雾,以电视剧的表现方式让更多的观众重新认识这段历史。
汉朝:《汉武大帝》讲述了汉武帝刘彻54年的统治历程。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而汉武帝的时代,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另外还有一部96年的电视剧叫做《汉武帝》,相对来说更偏重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首推《三国演义》,大家耳熟能详的电视剧,这里不再赘述。说一下前段时间热播的《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严格意义上这不是一部历史正剧,因为剧中有很多与史实不符的地方,但电视剧就是电视剧,总要给导演和编剧一些发挥的空间。该剧从曹魏的全新视角切入,抒写了魏国大军师司马懿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勾勒出一个波澜壮阔的三国英雄时代。该剧编剧常江在面对质疑的时候说,自己看待这段历史的视角与罗贯中不同,甚至有些截然相反。相比《三国演义》中猥琐、狡诈的司马懿,她认为司马懿“一生经过四个时代,他对时代的影响和时代对他的影响都很大。他在曹操手下出仕,一直到70多岁,大魏王朝衰落,他一生经历很多情感、理想和志向变化。我觉得挑战一下传统印象没有关系,只要我给出这个人的一生是完整且符合逻辑的。我不想刻意洗白,也不想刻意诋毁。”
隋唐时期:《贞观之治》,用一种类似于纪录片的形式,重现了初唐时期的政治事件,服装风俗等社会风貌,从剧情、台词到建筑、道具、服装等基本还原了初唐风韵,从人物简单的头饰、色调偏暗但袖口宽大的服装,甚至李世民胡子的形状等看出,主创们做到了以史为准。这部剧没有《隋唐英雄传》的波澜壮阔,也没有《唐明皇》的爱恨情仇。尊重历史,严守主题,力求真实,这是主创们所追求的境界。另外《唐明皇》也值得一看。
五代十国时期:因为这段时期历史比较混乱,是中国政权大分裂,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政治反映那种政权之间斗争的电视剧一个都没有,大多都是描写南唐后主李煜的。《李后主与赵匡胤》(又名《问君能有几多愁》),围绕李煜与赵匡胤这一文一武两个皇帝的迥异人生和坎坷命运展开,讲述了在五代十国时期乱世之中两位帝王与一位美丽女子周娥皇传奇而又凄美的一段爱情故事。
明朝:《大明王朝1566》讲述的是嘉靖与海瑞的故事。嘉靖三十九年,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奸臣严嵩党羽密布、权倾朝野,清官海瑞不惧强权,敢于向腐朽封建的皇权发起挑战。该剧所揭示的社会问题与矛盾――贫富对立以及清官与贪官的传统议题,直逼现今社会,引发了人们对现今社会矛盾进行的深度思考。。尤其是剧集塑造的嘉靖和海瑞,一个一个是权力顶端的嘉靖,至阴至柔之君;一个是权力底部的是海瑞,至阳至刚之臣。两人是生生不息的原动力、相克相生,每一次发力都会搅动大明政局;每一次对决都能惊天动地。另外还有《万历首辅张居正》《戚继光》
清朝:《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是最为经典的两部讲述清朝历史的电视剧。剧情紧凑跌宕起伏,无论是对权位的争夺还是对国家的治理,老戏骨们的演技将故事演绎的淋漓尽致,堪称精彩绝伦。
8. 列举从公元1世纪到16世纪四个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
历史上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总共有11个,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如下:
一、波斯帝国,万王之王大流士一世建立了波斯帝国的最大版图。
二、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消灭了波斯帝国,继承和扩大了波斯帝国的版图,可惜他英年早逝,马其顿帝国一分为三(欧亚非)。
三、罗马帝国,奥古斯都大帝吞并埃及后,基本确定了以后两百年罗马帝国的版图,地中海成为了罗马的内湖。
四、拜占庭帝国,罗马帝国分裂后,西罗马帝国被蛮族灭亡,东罗马帝国在查士丁尼大帝的带领下维持着罗马帝国最后的血脉和荣耀。
五、阿拉伯帝国,在圣战的旗帜下,穆斯林把安拉的训令带到了欧亚非三大洲。
六、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苏里曼苏丹灭亡了拜占庭帝国,把黑海变成了土耳其的内湖。
七、葡萄牙殖民帝国,以达伽马为代表的航海家们为葡萄牙在非洲亚洲美洲都建立了殖民地。
八、西班牙殖民帝国,以麦哲伦为代表的航海家们为西班牙在非洲亚洲美洲都建立了殖民地。
九、荷兰殖民帝国,海上马车夫们在非洲亚洲美洲都建立了殖民地。
十、法兰西殖民帝国,同样在非洲亚洲和美洲都建立了殖民地。
十一、大英帝国,日不落帝国的米字旗在全世界都会升起。
符合你的时间的
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476年),正式名称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中国古书称为大秦,是古代罗马文明的一个阶段,理论上是共和制,实际上是一个专制的政体。
罗马帝国可以用来表示所有在罗马统治之下的土地。罗马的扩张使罗马超出了一个城邦的概念,成为一个帝国。罗马疆域的全盛时期是图拉真统治时期,罗马帝国此时总共控制了大约59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屋大维建立帝国后,创立元首制,称奥古斯都。罗马帝国一般被分为前期帝国(前27年—192年)和后期帝国(193年—476年)两个阶段。前期帝国经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至安敦尼王朝(五贤帝时代)达到鼎盛。国家稳定、社会繁荣,被称之为罗马的黄金时期。后期帝国从三世纪危机起,经伊利里亚诸帝、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君士坦丁大帝的帝国,至狄奥多西一世死后将帝国正式分为两部分(395年)。西部在内忧外患中衰落,在476年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奥古斯都路斯,西罗马帝国灭亡。而东部帝国直到1453年为鄂图曼土耳其帝国所灭,史学家多称为东罗马帝国为拜占庭帝国。
拜占庭帝国(希腊语:Βυζαντινή αυτοκρατορία ),或写作拜占廷帝国,又称东罗马帝国(拉丁语: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拜占庭帝国本为罗马帝国的东半部,以拉丁语和拉丁文化为基础,但与西罗马帝国分裂后,逐渐发展为以希腊文化、希腊语言和东正教为立国基础,不同于古罗马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新国家。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这个帝国被称为“东罗马帝国”。但是,在其上千年的存在期内,它一般被其国民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
拜占庭帝国共历经12个朝代;93位皇帝。帝国的首都为新罗马(拉丁语:Nova Roma;希腊语: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的疆域在11个世纪中不断变动。色雷斯、希腊和小亚细亚西部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今日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从4世纪至13世纪是帝国领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西班牙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和突尼斯也曾经是帝国的国土。
关于拜占庭帝国的起始纪年,历史学界仍存有争议。主流观点认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是拜占庭帝国成立的标志。德国拜占廷学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这位皇帝首次将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为拜占廷帝国的起始纪年。还有观点认为拜占庭帝国开始自公元395年,即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时起。其他观点分别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帝国皇权统一归于东罗马皇帝)、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纪(希腊化开始)和8世纪(希腊化完成)为拜占庭帝国起始的标志。
1204年,拜占廷帝国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灭亡,1261年复国。1453年,它被鄂图曼土耳其帝国永久灭亡。
拜占廷帝国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国家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拜占廷帝国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
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一个伊斯兰教封建帝国。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称之为大食国(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译音),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人们的帝国")。帝国存在了600多年,主要有神权共和时期和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两个世袭王朝。帝国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里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继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在中世纪的历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土耳其文∶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为土耳其人所创立之国。始王为奥斯曼一世,初居中亚,并奉伊斯兰教为国教,后迁至小亚细亚,日渐兴盛。极盛时势力达欧亚非三大洲,领有南欧、中东及北非之大部,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极苏丹与。自灭亡东罗马帝国后,定都君士坦丁堡,且以罗马帝国继承人自居。故其帝视自己为天下之主,继承了罗马帝国及伊斯兰文化,东西文明在其手中因而得以统合。[1]
其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之陆上交流达六世纪之久。在其存在其间,不止一次实行伊斯兰化及现代化改革,使得东西文明之界限日趋模糊。[2]其对西方文明影响举足轻重,其建筑师米玛·希南名留至今。十六世纪,苏莱曼大帝在位之时,日趋顶盛,在十七世纪,其领土更达最高峰。而在巴巴罗萨带领下,其海军更掌控地中海。
其为惟一的伊斯兰势力能于十五至十九世纪期间,挑战日趋强盛之欧洲霸权。然而,终不敌之,于十九世纪初趋于末落,并最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里败于协约国之手,因而奥斯曼帝国之四分五裂。国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今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因而领导国民起义,击退西方势力,据小亚细亚立国,废哈里发,更国号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至此灭亡。
以上是1——16世纪横跨欧亚非的四大帝国
9. 王朝霸域6级城怪物机动力多少
部队的机动力=兵种机动力+0.5*武将敏捷。(城池建设和作战心得)
所以我推荐是 二级城最佳机动力为126到158之间,越靠近158越好。
三级城最佳机动力为132到165之间,越靠近165越好。
四级城最佳机动力为163到197之间,越靠近197越好
五级城最佳机动力为189到232之间,越靠近232越好
六级城最佳机动力为199到243之间,越靠近243越好
各名城最佳机动力为227到279之间,越靠近279越好
10. 唐朝290年,明朝276年,为什么我国多数王朝都难破300年大关
相信大家对于历史比较了解的话,都知道唐朝存活了290元,明朝存活了276年,甚至从秦朝到清朝,中间的这些王朝基本上都没有跨过300年的大关,这相对来说也是非常惊奇的一个数字,那么为什么我国多数王朝都难破300年大关呢?其实更多的还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正是由于当时发展的产业以及统治的方式有一定的关系。
总的说来唐朝存活了290年,明朝存活了276年,这些曾经非常鼎盛的王朝,却都难度过300年的大关,也确实和当时社会的发展以及君主执政的政策有一定的关系。